第188章
,却让老朱尴尬了好几天。 为啥? 因为老朱那会要求,不论单双字,只要有重的都要改。 不光名字要避讳,他还给自己起了个表字,也要避讳。 比如,他的表字是国瑞,带国和瑞字的都要避讳。 冯胜原名冯国胜,就是因为避讳改了名。 他还给自己的父亲取名叫朱世珍,连这个名字都要一起避讳。 本来这还没啥,因为避讳没有一个固定的规矩,怎么避讳全看皇帝的意思。 有的皇帝甚至要求,诸子百家的典籍都要避讳。 比如道可道非恒道,因为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字,被改成了道可道非常道。 此类事情不胜枚举,和他们比起来,老朱的避讳要求其实不算苛刻。 然而朱标这一下却把他给衬托出来了。 关键他还啥都不能说,不说只是尴尬一下,说了那就真成丢人了。 所以老朱只能自己郁闷,朱标来请安,他都没给好脸色。 避讳只是一件小事,真正的大事是几日后朱标的又一道旨意。 着晋王、燕王开府建牙,自设官职、自募僚属。 这一下群臣和炸开了锅一般。 新皇这是糊涂了啊,你这么搞不是要让两位塞王建国中之国吗? 不只是文官反对,就连勋贵都有些躁动了。 朱标不得不向群臣解释,两位亲王将来是要分封的。 只是现在大明离不开他们,封国的事情不得不推后。 允许他们开府建牙,是对他们的补偿。 将来封国了,有现成的官僚团队可以使用,能省去很多麻烦。 即便如此,群臣依然不愿意罢休。 话虽如此,如果两位亲王尾大不掉,不愿意就藩怎么办? 群臣或许有私心,但他们的意见确实是站得住脚的。 确实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最终经过一番拉扯,双方各退一步。 允许两位亲王开府建牙,但对规模进行了限制。 且等五年后两位亲王世子学有所成,就给他们封国,让世子前去治理。 对于五年期限,朱棣那边好说,反正他的封国肯定先放在锡兰岛上。 地是现成的,只要移民过去就行了。 麻烦的是朱棡,碎叶川还被帖木儿帝国占据,中间还隔着广阔的西域。 且大明的主要敌人是北元,抽不出太多兵力用在西域方向。 五年时间可不好办。 就连自信如朱棡,也不敢说五年内能从帖木儿那边啃下一块地。 不过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折中的法子多的是。 陈景恪指着地图,说道:“可以拿下高昌旧地,对晋王来说毫无难度,五年内完全可以做到。” “此地远离大明腹心,先将封国放在这里,群臣不会有意见。” 朱棡目光紧紧盯着地图,说道: “控制此地的是东察合台汗国,去年为帖木儿所败实力大损。” “这也是年初我军攻打哈密王,他们坐视不理的原因。” “给我两三年时间治理河西积蓄力量,高昌旧地一战可下。” 朱标微微颔首,说道:“三弟有把握就好,朝廷会全力助你夺取此地。” 陈景恪自然也不怀疑这一点,如果是完整的察合台汗国,确实挺棘手的。 可现在只是分裂后的东察合台汗国,还刚刚被帖木儿打败,连可汗都被杀了。 大明想打败他们拿下高昌旧地,可以说轻而易举。 “打下这里容易,治理很难。” “自唐以后,汉人就失去了对高昌的统治,这里已经见不到汉人踪迹。” “当地的生产也遭到全面的破坏。” “我们要重新移民,开垦农田,兴建水利设施……” “就算顺利,十年能有所成就算不错了。” “不过一旦将此地经营好,就有了一处攻打帖木儿汗国的桥头堡。” “等将来拿下碎叶川,朝廷正好可以派遣流官接管此地。” 有些事情必须提前说清楚,高昌只是暂时借给你的,将来是要还回来的。 这些话朱标不方便说,只能陈景恪来当这个坏人。 其他人自然也明白这个意思,并不会因此就生气。 朱棡嘴角浮起一丝笑容,说道:“十年又算的了什么,我还有半生时间可用。” “就算我完不成,还有济熺接班。” “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碎叶川终将是我晋国之地。” “到时晋国势力会全面撤出西域,将那里的土地移交给朝廷。” 首次参与内部会议的朱济熺,激动的说道: “我一定会帮助父亲,早日完成立国大业。” 老朱咧开嘴,高兴的说道:“好好好,不愧是咱的好儿子好孙子,有你们在,咱就放心了。” 原本的朱济熺也是往文臣武将方向培养的,后来确立分封制度,就逐渐增加了君王教育。 实际能力暂时还看不出来,但学业方面确实非常优秀。 且因为从小就和朱雄英、朱高炽等人一起读书生活,兄弟感情甚笃。 他和朱雄英的关系,类似于朱棡和朱标。 包括朱元璋的几个年龄较小的儿子,蜀王朱椿、湘王朱柏、刚刚被封为宁王的朱权等等。 都是朱雄英小团队成员,关系莫逆。 所以,只要皇位顺利交替,就不怕晋国占着西域不肯归还。 至少三代人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如果三代人还不能帮晋国立国,那大明干脆自我毁灭算了,也别想着什么帝国时代了。 话题说到这里,陈景恪就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 “鲁王、蜀王、湘王皆已学有所成,依照以前的规矩已经可以就藩。” “然分封制之后,一直未能为他们寻找到合适的封地,至今滞留凤阳练兵。” “接下来几年朝廷不会大行扩张,他们的封国可能要多年以后才能建立。” “总不能让几位亲王一直困在凤阳,这不合礼法,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所以,我以为可以让他们去边疆之地担任总督。” “既可以帮助朝廷快速稳定边疆,又可以锻炼能力,两全其美。” 老朱眉开眼笑,这个提议好啊。 他下意识的就想开口答应下来,话到嘴边才反应过来,现在是朱标当皇帝。 连忙闭上了嘴巴,将决策权交给儿子。 朱标也同样很赞同这个提议,说道:“景恪这个提议好,只是就怕苦了几位弟弟。” 老朱终于忍不住了,说道:“怕苦就别当藩王,你直接安排就是,他们谁有意见就来找咱。” 闻言,朱标立即说道:“好,辽东和交趾虽已经收复多年,然人心不稳动乱不断,正好派三王前去治理。” 之后,朱标任命鲁王朱檀为辽西总督,蜀王朱椿为辽东总督,湘王朱柏为交趾总督。 对于这个认命,群臣倒是没有反对。 辽东地区和交趾地区,都是新收复的,治理的一直都不太理想。 让三位亲王过去坐镇,是符合规则的。 只要不让他们开府建牙就可以。 对于鲁王他们三人来说,这也是一件大喜事。 在凤阳练兵两年,始终不提封国的事情,他们也不敢多问,心里别提多忐忑了。 蜀王和湘王还好,他们是朱雄英的铁杆,知道很多东西。 鲁王不同,他文质彬彬谦逊有礼,对谁都很客气。 但也意味着对谁都比较疏远。 朱雄英尝试过接触,没有得到回应,也就没在刻意拉拢。 所以,他并未加入小圈子,也就无从得知很多信息。 到了现在这种敏感时刻,也就更加的慌张,生怕自己的封国莫名其妙就没了。 现在不管怎么说,总算是有了下文。 虽然只是担任总督,并不是真正的分封,可权力也是非常大的。 提拔几个自己的亲信,还可以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 而且朝廷不可能让他们空手去,提前把亲王卫队给配齐了。 每人五千八百人,正好是一个卫的兵力。 此去正好把亲王卫队好好训练一下。 现在每多积累一份实力,将来建立封国就能减少一分困难。 当然了,他们心情好转还有个原因。 晋王和燕王的封国一样推后了,这就说明朝廷不是针对他们,而是大政策暂时不准备扩张。 再联想到五年后让两位塞王的势力撤出大明,也就是说差不多三五年左右大明就会再度扩张。 楚王、朝鲜王他们已经分封。 按照排序来说,晋王燕王周王之后,就轮到他们了。 总之,三位亲王高高兴兴就接受了这个认命。 区别是,蜀王和湘王特意去拜访了陈景恪,询问可有良法。 陈景恪就告诉他们:“没什么特殊技巧可言,不外乎是分化拉拢。” “对反抗者要给予雷霆猛击,对臣服者要给予好处。” “教化工作也同等重要,这才是长久之道。” “具体如何施行教化,朝廷已经有成熟的章程,你们依照章程去做就可以了。”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特别注意的地方,那就是要将部落的首领和百姓区别看待。” 蜀王朱椿不解的道:“哦,为何?” 陈景恪解释道:“在大明没有对百姓展开教化之前,我汉人百姓对自己的身份尚且缺乏认同感,更何况是蛮夷百姓?” “他们并没有身份认同,只是跟随酋长讨生活罢了。” “酋长叛乱,他们分不清对错,只能被裹挟着一起叛乱。” “如果你们不加以分辨,全部予以打击,就是逼着蛮夷百姓一起造反。” “当然,如果对方已经觉醒群体意识,那就不要犹豫,尽快彻底摧毁对方。” 外力会让对方觉醒群体意识,这是历史已经证明了的道理。 想要治理地方,必须要想办法分化蛮夷首领和百姓的关系。 “你们可以尝试引诱政策,以利益诱使蛮夷首领离开深山老林,去大城市享受舒服的日子。” “如此,他们和部民的关系会日渐疏远。” “我们再趁此机会,宣扬那些酋长在城市里如何花天酒地,那些部民心中就会生出怨愤。” “……” “还有,不要强调身份差别,你强调身份的同时,就是在帮对方建立身份概念。” “一视同仁,大家都是华夏子民。” 两位亲王听的咋舌不已,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花招。 这陈伴读真是阴险啊。 不过……我们喜欢。 陈景恪自然不会只动嘴皮子,去找了张宇初和佛教的代表,让他们派遣僧道跟随两位亲王去做教化。 “有两位亲王帮助,你们在那里的行动会更加顺利。” “尤其是交趾,自古就有信佛的传统,佛教在此地行动大为便利。” “道教也不要羡慕,这是佛教先贤留下的遗泽。” “你们现在开始行动,将来你们的后辈,也能享受你们的遗泽。” 佛道两家已经被拿捏的死死的,自然不会拒绝。 各家都派遣了五十名成员,前往两地传教。 不是他们不想出动更多的人,而是时间太短,还没有培养出足够的符合传教标准的人才。 他们又不敢用一般的人才糊弄陈景恪。 更何况这次是佛道两教第一次大规模行动,也必须要做出成绩。 否则朝廷会怎么想? 所以,两教才临时突击培训了这五十个人。 三位亲王并没有直接出发,毕竟马上就要过年了,怎么也要留他们过完新年再去赴任。 而且亲王卫队之类的,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配齐的,一切都需要时间。 解决了三位亲王的事情,陈景恪总算是松了口气。 但他却并没有迎来清闲,朱标召集了自己的团队,将之前制定好的五年发展计划给拿了出来。 “明年将会正式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现在需要对这个计划做最后的调整。” 陈景恪作为计划的总设计师,自然要参与进来。 第322章 新皇的第一把火 计划是计划,执行是执行。 所以既要有计划,还要有实施方案,现在陈景恪他们制定的就是实施方案。 说白了,就是将大计划进行分拆,然后将不同的任务交给不同的部门去做。 这个过程有多繁琐,只是想想就知道。 陈景恪和众人一起忙碌了五六天,整个人都麻了。 在一次休息的时候,他忽然想到了一件事情。 然后恨不得给自己一耳光,娘的,这些日子的罪完全是自找的啊。 他马上起身找到朱标,说道:“陛下,咱们似乎把事情的顺序弄错了啊。” 朱标一头雾水的道:“什么弄错了?” 陈景恪说道:“您看啊,我们是陛下的幕僚,负责把您的想法变成计划。” “论证和执行权,是内阁的事情,对吧?” 朱标点点头:“是如此没错。” 陈景恪郁闷的道:“那现在制定实施方案,应该是内阁的工作,我们在这忙活啥呢?” 朱标恍然大悟,笑道:“这不是内阁现在还不完善吗,就只能麻烦你们了。” 陈景恪连忙摇头道:“不不不,陛下您想啊,我们把实施方案做好了,到最后还是要一点一点的给内阁做解释。” 这是自然的,内阁不了解实施方案,就没有办法执行五年计划。 “如果内阁不同意这个方案,他们就会自己去做……” “而且我敢保证,内阁肯定不喜欢我们替他们做实施方案。” 这是权力界限问题,实施方案应该内阁做,现在幕僚群体帮忙做了。 那属于越权,侵犯内阁的权力,这事儿是很严重的。 很多时候就是如此,我做不做,会不会做,那是我自己的事情。 我可以邀请你来帮忙,但你绝对不能随便伸手。 反过来说,如果内阁无视幕僚的越权行为,那朱标会不会经常找幕僚干内阁的活儿? 时间长了,内阁就被架空了。 “所以,您现在应该做的,是把内阁制度完善起来。” “然后我们把五年计划的内容告诉他们,再帮助他们制定实施方案。” “这才是符合官场规矩的做法。” “而且这么做我们也轻松,内阁能学到新东西,两全其美啊。” 朱标想了想,好像确实如此。 国家发展计划,是前所未有的东西。除了他的幕僚团队,就基本没啥人知道。 内阁也同样不知道,他们如何来执行? 这就需要幕僚团队手把手去教。 既然如此,何不先完善内阁,然后双方一起干活呢? 干活的过程,也是学习了解的过程。 等方案制定好,内阁也能了解国家计划的内容了。 到时候直接就可以执行。 省去了很多麻烦,还避免了越权的问题。 想到这里,朱标终于点头道:“是我疏忽了,这就将内阁进一步完善。” 之前已经制定好的政策,给予内阁票拟和驳斥权。 只是为了防止儒家掌控内阁,需要对内阁成员的成份进行限制。 就是从不同的群体,挑选成员进入内阁。 这就触犯了儒家的利益,必然会遭到激烈反对。 换成朱元璋,肯定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就硬做,谁不服就杀谁。 朱标不一样,他更希望用政治手段,解决政治问题。 于是,他并未直接扩大内阁的权力,而是先对其成员的选拔做出了限制。 并且对内阁的权力,做出了限制。 比如不准兼职之类的。 没有票拟和驳斥权,内阁只是幕僚机构,儒家并不重视,对这种改革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现在已经过去了大半年,大家已经接受了新内阁的选人制度。 再加上朱标新皇继位,也是时候进行下一步了。 陈景恪说道:“陛下,我建议先给内阁票拟权,驳斥权等五年计划实施之后再给。” “给了内阁票拟权之后,按照选人标准,对内阁成员进行一次替换。” 先给票拟权,不给驳斥权,朱标能理解。 所谓内阁权力,其实就是借用的皇权。 皇帝一次性借出去太多权力,必然会引起朝局动荡。 分批次一点点给,能更加平稳的度过。 况且,五年计划是前所未有之事,给了内阁票拟权,他们要是反对可就尴尬了。 朱标不能理解的是,为何要替换内阁成员: “现在的内阁学士久经锻炼,已经熟悉了工作,且我用着也较为顺手……” 陈景恪解释说道:“首先就是通过此举告诉天下人,虽然内阁的权限扩大了,但之前的选人标准继续执行。” “甚至陛下可以再次强调,内阁选人标准永为定例。” “若谁想改变这个标准,那么皇帝就可以收回票拟和驳斥权。” “如此一来,为了不给君主收回权力的借口,百官将会拼死拥护这个规定。” 朱标不禁颔首,这个办法确实不错。 内阁限制了皇权,而皇权保留了掀桌子的能力。 谁想搞一家独大,皇帝直接废了内阁,实现大权独揽。 为了不给皇帝掀桌子的借口,百官肯定会严格遵守选人标准的。 内阁各派系相互制衡,而皇权又和内阁相互制衡。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权力失控。 朱标并不介意皇权受到制约,他很清楚,指望后世子孙都是明君是不现实的。 有一个机构,可以稍微限制一下皇帝胡作非为,大明的国祚就能多坚持几年。 只不过这个想法他没有告诉别人,也不方便告诉别人。 陈景恪不知道朱标内心所想,自顾自的说着自己的想法: “现在的内阁学士做的虽然不错,但他们的起点太低了。” “即便有朝廷的任命,部堂高官又岂会听他们的?” 还是那句话,部堂高官都是二品大员。 人家奋斗了大半辈子才爬到这个位置,会听你们五品官的? “所以以后的内阁学士,尽量从部堂高官和封疆大吏里面选拔。” “如此,他们就拥有足够的威信和执政经验,可以更好的处理国家大事。” 朱标再次颔首,内阁成员的选拔标准,既要在基层工作过,还要在边疆省份执政过。 从基层一直干到部堂级高官,执政经验自然是非常丰富。 足以胜任内阁工作。 “且为了防止有人贪恋权势,最好对内阁学士的任期做出规定。” “大明的国家计划,以五年为一期
相关推荐:
封神之万仙阵
逐浪(1V1 H)
末世之神话帝国
重回七零:强扭的糙汉好甜
为欢几何(NP)
三国:从隐麟到大魏雄主
我女儿实在太厉害了
穿成反派亲娘后,她每天都被儿子教育苏缈谢忱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之玄心
章鱼求偶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