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就答应了?” 很简单的道理,以现在的官僚配置和运作模式,根本就不可能落实那份计划。 想实施那个计划,就必须对现有的官僚系统进行变革,而且还没有先例可借鉴。 这种大变革,必须经过无数推演才能小心翼翼的实施。 可是李善长竟然如此轻易的就答应了,这是完全不负责任的做法。 如果不是双方了解很深,徐达都以为他产生什么不好的心思了。 李善长终于不再卖关子,说道: “因为这件事情背后的谋划,比你想象的还要大。” “就算我们不支持,陛下依然会去做。” 徐达惊讶的道:“还有更大的谋划?你怎么知道的?” 你个叛徒,能比我知道的还多? 李善长郑重的道:“陈伴读要再造乾坤。” 徐达无法淡定了,啥情况? 论忠心,我忠贞不二,你是叛徒。 论私交,我和陈景恪关系莫逆,我女儿都是他徒弟。 咋你比我知道的还多? 不不不……搞错了,重点是再造乾坤。 “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 李善长完全理解他的感受,因为刚刚想通这一切的时候,他也同样无比的震惊。 “陈伴读准备围绕大同世界重塑儒家思想……” 他将之前,陈景恪透露的大同世界思想讲了一遍。 徐达忍不住说道:“这种完美的世界,怎么可能存在。” 一个空洞的思想,是没有生命力的。 这也是为何,儒家从来不重视大同思想的原因。 即便这个世界是他们自己构思出来的。 李善长说道:“最开始我和你一样不以为然,儒家思想的优势就在于其更加实用。” “大同世界则不然,它不可能实现。” “靠一个虚无的幻想,是无法支撑他重塑儒家思想的计划的。” “可是今天看了那一套计划我才知道,他早就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虽然那套计划看起来很难,但仔细想想,一旦成真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子?” 徐达情不自禁的去幻想计划里的世界,物资充足,百姓富裕,人民安居乐业。 大明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似乎大同世界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 这个念头刚刚生出,他整个人都愣住了。 大同世界,变得可以企及了? 李善长见他想通了,就问道: “现在你知道,为何我会同意了吧?” 徐达下意识的点点头,然后追问道: “你觉得……可能吗?” 李善长叹了口气,语气忽然有些落寞的说道: “不知道,因为已经超出我的理解范围了。” “但从今天这份计划可以看出,他已经有了一整套的计划。” “这份计划虽然很难,但确实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说到这里,他忽然摇摇头,改口说道: “不需要全部实施,哪怕只有一小部分能实施,都足以支撑他的大同世界思想了。” “一旦完成思想重塑,剩下的计划自会有人争着抢着去实施。” 一个空洞的思想无法长存。 有实际道路支持的思想,会具备强大的生命力以及主动性。 所有的信徒,都会自发的沿着那条道路往前走。 所有阻拦在他们前方的东西,都会被无情碾压。 想通了这一切,徐达深吸口气,说道: “再造乾坤,好一个再造乾坤啊。” “我从来都不敢小看他,没想到他的能为依然超出了我的想象。” 李善长深以为然的道:“都说我自视甚高,向来不服人,刘伯温我都不放在眼里。” “唯独陈伴读,让我心服口服。” “不只是能力,人品更是无可挑剔。” “陛下数次称赞他真君子也,老夫也以为,他真乃当世唯一的君子。” 尤其是陈景恪把法治思想无私的分享给他,让他真正见识到了什么叫做雅量。 两个老头吹捧了几句,相互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眼睛里看到了一株火苗。 徐达率先说道:“如此宏大的计划,能参与进来实在是我等的荣幸。” “我必竭尽全力,为其保驾护航。” 李善长也说道:“于私,陈伴读于我本就有恩。” “于公,蒙陛下信任,能参与到这个计划。” “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尽心尽力的呢。” 本来他们两个只以为,皇帝需要借他们的威望,来快速稳定新内阁。 已经做好准备,过完年就请辞。 看到这份计划,他们知道自己想错了,皇帝是真的准备重用他们。 毫不谦虚的说,真要论治国能力,大明比他们强的屈指可数。 如果再算上个人威望,他俩已经是金字塔顶端的存在了。 而这份计划,必须由经验丰富又有威望的老臣来掌舵。 皇帝都不行。 别说朱标,朱元璋复辟都干不了这个活儿。 不是他俩瞧不起朱元璋。 就老朱的地主思想,是干不了这个活儿的。 嗯……陈景恪和朱雄英私下开的小玩笑,老朱是地主老财思想。 在核心圈子里已经不是啥秘密了。 而且还不是别人传出去的,是老朱自己和老弟兄喝酒,嘴不把风说出去的。 然后,得到了老弟兄们的一致认同。 你就是地主思想,太子太孙才是天子思想。 老朱非但没生气,反而非常得意。 咱的儿孙有出息啊。 总之,在这一刻,大明文武两个领袖达成了一致意见。 一定要帮助新皇和陈景恪,完成那个计划。 非但如此,还要好好培养另外五个阁臣和内阁行走们。 等将来自己两个干不动退休了,朝廷不至于无人可用。 第324章 有钱任性 两位大佬亲自出手,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对于工作计划的解析,进展的非常顺利。 众人逐渐了解了这份计划的内容,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备可行性的计划。 太复杂的计划暂时被搁置,只留下一些简单能够施行的。 李善长说道:“欲速则不达,这次变革牵扯太广,最好由简而繁去做。” “前五年先做一些简单的计划,让官吏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朝廷也需要时间,来改革官僚体系。” “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再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工作难度。” “二十年能完成这个设想,就算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朱标也深以为然:“还是韩国公老成持重啊,是朕太心急了。” 陈景恪也汗颜不已,天天提醒自己实事求是,可总是在某些地方下意识的认为理所应当。 他以为这份五年计划已经非常简陋了,放在前世互联网上,都能被网文喷的一无是处的那种。 而且他还特意剔除了很多比较难的计划。 这样简单且简陋的计划,古代的官吏应该能执行的吧? 被李善长和徐达这么一解析,他才知道自己又想当然了。 他太高估这个时代行政系统的能力了。 不是个人的能力,是行政系统的能力。 这个年代的行政系统,就只有两个职能,安民和收税。 架构也完全是为这两个任务而设。 这样的行政体系,如何低估它的能力都不为过。 就拿基建来说。 前世每一个地方政府,都在不遗余力的修桥铺路、建设水利设施,搞各种基建。 大家见的太多了,下意识的认为这是官僚的基本素质。 甚至有人会认为,这是为了方便贪钱什么的。 然而,这些公共设施是否方便了大家的出行? 我们都是受益者。 事实上,这是我国的行政体系要求他们这么做的。 全世界不敢说只有我们会这么要求官吏,但大部分国家的行政系统,都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不少有作为的官吏,修桥铺路,建设水利设施等等。 但这些成绩是官吏个人能力的体现,不是行政系统对他们的要求。 这其中的区别是非常大的。 行政系统要求他们去做,所有的官僚都会去做,会变成普遍行为。 就比如前世的大规模基建。 行政系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愿意这么做的官僚凤毛麟角。 培训官僚的系统,也不会教他们这些东西。 不要求他们这么做,也不教他们这些东西,他们又怎么会去做? 翻一翻历史书就知道,几千年历史,愿意在基建上下功夫的官吏有几个? 正因为少,一旦有人这么做了才会被历史记录下来,被后人赞颂。 至此陈景恪才明白,自己的这份计划,对古代的行政系统意味着什么。 想要实施这项计划,就要对行政体系进行重塑。 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他也在想办法补救。 然后一个词情不自禁的浮现在脑海里,特区。 先划分一个区域当试点,成功之后还可以作为教学区,系统的培养新型官吏。 不过此事还不着急,事情要一点一点来。 先把工作计划落实了再说。 而且关于特区计划,他也只是有了一个想法,具体怎么做还需要仔细考虑。 ----------------- 对于地方官吏的要求不能太高,朝廷要主动降低计划的复杂性和难度。 但对于内阁成员来说就不一样了。 他们必须全面理解这份政府工作计划,并为后续的全面实施做准备。 对于邱广安他们来说,要学的还有很多。 或者说,基本相当于是重头开始学了。 陈景恪教他们统筹协调全国资源,徐达和李善长教他们如何去实现。 教学生有多考验人的脾气,只有干过的才知道。 陈景恪和徐达还好,他们性格本来就比较内敛,尽管有时候很上头,还是能克制住的。 李善长就不一样了,他本就自视甚高缺少容人之量。 虽然经历种种波折之后有所改善,但正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一开始他还能强行控制脾气,后来就忍不住了,开始发挥毒舌本能。 把内阁一众成员喷的瑟瑟发抖。 换成以前,大家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老子不学也不受你这个气。 然而,李善长是真的在用心教,没有丝毫藏私,也无关争权夺利。 生气也不是故意羞辱他们,而是本性使然。 所以,即便被喷的很不爽,他们也还是很感激。 毕竟这种东西别处是真的学不来。 有人说三代才能出贵族,这话陈景恪不敢苟同。 从小接受良好教育,人人都是贵族。 但三代才能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这话陈景恪现在非常认同。 大局观、对事物的认知、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等等。 这些东西不是学校能教的,全靠家族长辈言传身教。 还有就是关系网,也是靠家族世代积累。 比如,各国外交官之间会经常举办聚会,只有他们的子弟才能参加。 还没有从政的时候,他们就已经互相认识了。 将来从政,这些关系网都是可以利用的。 这种优势,是普通人学不来的。 优秀的外交官基本都是世袭,原因就在这里。 宋明中间隔着一个元朝,官僚体系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是中断过的。 大明的开国勋贵,大多都是普通人出身。 所谓官宦之家出身的,其实也基本都是底层官吏。 所以,大明开国集团,在大局观等方面,是远不如秦汉隋唐的。 说他们是个草台班子都不为过。 李善长和徐达的能力,也是经过几十年磨砺,一点点总结出来的。 这种能力一般只会传给子孙。 现在他们无私的传给毫不相干的人,那是天大的恩德。 挨喷又咋了? 换成以前想挨喷,还没这个机会呢。 事实上,朱标也派出自己的心腹,跟在两人身边学习。 不过很快大家就发现,李善长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喷人。 陈景恪在场的时候,他显得非常克制。 一开始大家还以为是巧合,观察几次之后就确定真是如此。 而且他们还发现,李善长教陈景恪东西的时候,语气不像是对待学生,更像是伺候长辈一般。 更让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莫非俩人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关系不成? 后来明白了其中缘由,对陈景恪也同样感到敬佩。 之后大家也学聪明了,陈景恪不在的时候就尽量不去问问题。 先积累着,等他在场再一起去问。 李善长也发现了这种情况,心中那叫一个气啊。 等陈景恪不在了,就变本加厉的喷。 一时间也成了内阁的一件趣事,后来流传了许久。 众人一边处理政务,一边还要学习,每天有多忙可想而知。 但外人却并不是太了解他们在做什么,难免有些疑惑。 不就是给了一个票拟权吗?又不是把驳斥权也给你们了,有必要这么忙吗? 只不过此事涉及机密,没人敢外传。 越是如此,越让外面的人好奇到底发生了什么。 时间很快就到了年底,洪武二十三年进入尾声。 同时也意味着,洪武时代的结束。 为了安慰自己的父亲,也是为洪武时代做一个告别,朱标少有的奢侈了一次,举行了盛大的新年庆典。 从内帑出钱,将洛阳城装点的无比喜庆。 就连最喜欢上书的御史,都很识趣的没有拿这件事情说事儿。 新年当天,在奉天殿举行了盛大的仪式。 文武百官全部到场,还邀请了京城的耄耋老人、德道模范,各国的使节,僧道代表等近万人参加。 朱元璋和马太后自然就是主角,所有的人都在围绕他们转。 马太后还好,主要是老朱,大感欣慰。 骤然从权力中心退出,还要克制不抢儿子的风头,内心其实是非常难受的。 这一刻,心中积压的情绪全部释放。 当天可以说宾主尽欢。 当然,除了庆典之外,朝廷还公布了几道旨意。 其中一道是关于年号的。 朱标的年号就是之前商量好的建章。 黄历四千零八十六年一月一日起,正式改元建章。 以后得一应文书、历法,全部要更改。 对此群臣早有准备。 如果是继承皇位,新皇登基不能直接改年号,必须要让上一任皇帝的年号走完全年。 新一年的第一天,才能启用属于自己的年号。 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不能废弃。 所以,朱标在今天宣布自己的年号,是礼法要求。 群臣感到惊讶的,是年号本身。 建章这两个字可大不一般。 不论是字面意思,还是它背后代表的汉武帝建章宫,都可以看出新皇并不想当守成之君。 再联想到他登基后的第一把火就是烧内阁,更加证实了这一点。 虽然百官很不喜欢变革,但对于内阁扩权还是喜闻乐见的。 而且,虽然新皇的年号不是文什么什么,但总比洪武啥的要好吧? 不过很快他们就不这么想了。 朱标下达了第二份旨意,也是他登基后的第二把火。 朝廷五年工作计划。 计划内容并不复杂,就是让地方衙门做一些基础性的建设。 比如平原地区,修桥铺路、鼓励农耕、建设水利设施。 山区也同样要修桥铺路,尽量为深山里的百姓修一条出山的通道。 如果条件允许,也要建设水利设施。 除此之外,还要勘探矿产。 如果有矿藏就要及时上报,由朝廷决定是否开发。 这些事情说起来并不复杂,类似的情况历朝历代都发生过。 通俗来讲,这叫劝课农桑。 不过那时候都是提倡性质的,做不做不强制。 而这一次不同,朱标下令吏部重新修改官吏考功标准。 将这份计划的完成情况,列入考察项目内。 这一下就不一样了,从提倡变成了强制执行。 而且是全国上下一体进行。 此乃亘古未有之事。 群臣自然是纷纷反对,理由也很简单,劳民伤财。 而且去年才下旨让休养生息,不可轻易扰民。 又颁布这样的计划,岂不是前后矛盾? 自然用不着朱标解释,李善长出面说道: “此方案乃内阁制定,全面考虑过可行性。” “没有任何一项,是超出官员能力的。” “我甚至可以说,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也不配为官。” “至于劳民伤财……分五年完成,并不影响百姓休养生息。” “这些都是基础设施,一旦完成最终受益的是当地百姓。” 一席话说的群臣哑口无言。 正如李善长所说,此事确实不复杂,而且是利国利民之举。 他们真正无法接受的,是朝廷强制去做这些事情,相当于是给官吏肩膀上加担子。 又不是负重冠军,自然没人想给自己加担子。 可他们绝不敢公然说,我们不想加担子。 只能再次找借口:“这一切都需要钱财,地方衙门没钱啊。” 自税改以后,地方衙门就断了收入。 考虑到实际情况,朝廷给每个衙门都划分的有职田,就是专属衙门的田地。 一年的开销全都从职田出。 不够了是你们花的多,要检讨。 多了,你们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朝廷不管。 这些钱用来给吏员发俸禄、购买办公用品、修缮房屋之类的,是绰绰有余的。 但用来开展大项目,是绝无可能的。 以前官吏想有所作为,大多都要问当地富户募捐。 可是大明一直以来不遗余力的打击地方大户,导致富户数量锐减。 还剩下没被打的富户,也都学会了财不露白。 想找他们募款,恐怕不容易。 关键是,这种全国性的大动作,也不适合去问富户募捐啊。 那成啥了。 朝廷靠富户过日子? 然而,朱标显然早就想到了这一点,立即说道: “以后赋税三成归地方,专门用于这些计划的实施。” “嗡……”这一下群臣又炸开了锅。 允许地方截留赋税,这不是鼓励他们贪腐吗? 而且三成归地方,国库收入就少了,钱还够花吗? 这时,户部尚书裴有为站出来说道: “陛下,以大明的岁入,除去军饷、官员俸禄等各项开支,所余已然不多。” “如果将三成返归地方,粗略估算每年会出现六百万贯的财政赤字。” 六百万贯? 听到这个
相关推荐:
大上海1929
被迫和豪门大佬联姻后祁少每天想离婚
极品风流假太监
哥哥,爱我(H)
亡主
在男团磕队友cp,我社死了
精灵:帕底亚退役冠军的再就业
盖世神偷
离婚后恋爱
我穿越成一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