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所以,方孝孺的思想,几乎毫无阻碍的就取代了程朱理学,成为朝鲜王国的唯一显学。 并且还在以极快的速度,向四周扩散。 同时扩散的,还有辽东书。 这本官方出具的辽东史书,指向性非常明确,一切都起源于华夏。 大家都是从华夏分离出来的。 就算不是直接从华夏分离出来的,那也世代和华夏族群通婚,和华夏人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理论《华夏简史》也提出过。 只不过那本书给出的证据太过于模糊,不可信。 《辽东书》就不一样了,精确到了大致的时间段和具体的人物。 真实性且不去说,你就说这证据够不够充分吧。 以现在大明的地位和华夏文化的强势,哪个部族会怀疑它的真伪? 他们不但不会质疑,还会将这本书当做铁证来使用,证明自己不是蛮夷,而是华夏支脉。 当然,方孝孺还是很有节操的,至少比陈景恪有节操一点。 陈景恪那是直接虚构剧情。 方孝孺主编的《辽东书》六分真,三分是推测,只有一分假。 也正是因此,才能骗过辽东本地的读书人。 这本史书可是在朝廷那里挂了名的,所以书成之后,朝鲜王朱梓就欢天地喜的给洛阳报喜。 同时还送过去了一套副本。 方孝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高调的对外宣布准备返回中原。 还郑重的给好友写信道别。 这一下朝鲜国的文坛炸开了,这是我们的文圣,怎么能让他走呢? 有资格的,纷纷过来挽留。 更多没有资格直接面见他的徒子徒孙,则跑到他的府邸周围静坐。 短短几天时间,门外就聚集了上千人,并且还有更多人前来。 这一下就连普通人都知道,方文宗要走了。 一时间竟然让朝鲜的民心产生了浮动,吓的朱梓也赶紧过来相劝。 朝鲜不可一日无方先生啊。 叶云流也很是骄傲,这就是我的老师啊,大丈夫当如是。 不过他也很担心眼前的局面:“老师,现在怎么办?” 方孝孺很是淡定,说道:“此事有何难。” 然后他就打开大门,给所有人来了一次演讲: “……难道诸位就不想让我唯物学名扬天下,成为显学吗?” “天下的中心就在洛阳,只有在那里站稳脚跟,才有资格称为显学。” “我此去中原,并非是弃大家而去,而是为了宣扬唯物学。” 一名年轻人将信将疑的道:“先生真不是弃我等而去?” 方孝孺含笑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名年轻人激动的道:“学生金永浩,见过先生。” 方孝孺笑道:“永浩,感谢你来挽留我,我很开心。” “辽东有你们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终有一日会变成不弱于中原的繁华之地。” 金永浩激动的已经说不出话来。 其他人也同样非常的激动,这可是来自于文宗的夸赞啊。 方孝孺这才回答方才的问题:“大家本就是同道中人,我只是比你们先行了一步而已。” “竟受到大家如此尊敬,实在汗颜。” 众人纷纷出声,您太谦虚了,您是我们的指路明灯,是我们人生的导师…… 方孝孺也深受感动,说道:“大家如此厚待于我,我又怎么会舍大家而去。” 金永浩兴奋的道:“您不走了?” 方孝孺摇摇头,语气坚定的道:“正因为如此,我才更要去中原。” “只有让我们的学问名扬天下,方才不愧对诸位的厚爱。” 眼见人群又要闹起来,他提高声音说道: “然,只靠我一人,是很难做到的。” “所以我会挑选一些学子,与我一起回中原,去宣扬唯物之学。” “哗。”现场瞬间炸开了锅。 这次不是为了反对,而是惊喜。 竟然有机会和方文宗一起去中原?那可是太好了啊。 很快大家都再次看向方孝孺,目光里充满了炽热。 不只是年轻人,就连很多大儒都心动了。 中原在华夏文化圈里,具有神圣般的地位。 谁不想去那里见识一番呢? 如果能留下一些声音,那就真的死而无憾了。 以前他们不敢去,也没机会去。 现在机会突然出现在眼前,谁又能不心动呢。 方孝孺显然早就有所谋划,他宣布为了公平起见,让年轻人比试一翻。 成绩最好的跟随他一起去大明。 没被选到的也不要伤心,等他们在那边站稳脚跟,大家都有机会去。 至于大儒,就不能用考试来选拔了。 而是把大家叫到一起互相商议了一下。 方孝孺拿出了同样的说辞,等站稳脚跟,所有人轮番去。 如此很快就拿出了一份名单。 二十位大儒学者加三百优秀学子,将跟随他一起前往中原。 叶云流很是吃惊:“老师,为何要带如此多人回中原?恐不好管理啊。” 方孝孺露出一个尽在掌握的笑容,说道: “你是我的亲传弟子,有些事情告诉你也无妨。” “朝鲜虽然已经并入大明,然时间太短,人心依然有隔阂。” “其中读书人最为严重。” 这是很正常的,越是读过书的人,族群意识就越强。 想要彻底融合他们,就更加的麻烦。 尤其是大明和朝鲜之间,还远隔重洋。 地理上的距离,也会加重这种隔阂。 时间长了,他们甚至会再次生出独立之心。 “如果我把朝鲜国优秀的年轻人,全部带到中原。” “朝鲜本地的文化就会渐渐没落,而这些年轻人去中原接受教育,自然就会心向大明。” “如此,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让朝鲜国永为大明藩属。” 叶云流震惊的瞪大双眼,他没有想到自家老师竟然还有如此深的谋划。 等反应过来,由衷的道:“老师深谋远虑,学生佩服。” 方孝孺笑道:“这其实是我和那位陈伴读一起商量好的策略……” 虽然他数年没有回中原,但和陈景恪的联系从未断过。 除了交流学问,还商量了很多政治问题。 其中就有吸引四方人才入中原的方案。 将对方的人才吸走,时间长了他们的文风必然会黯然无光。 而那些人才去中原学习华夏文化,自然就亲近大明。 他们选择留下,能为大明的建设添砖加瓦。 如果他们带着一身所学回国,那就是华夏文化的宣传员。 如此一来,他们本国就很难在发展出独立的思想,永远和华夏一体。 而朝鲜王国,是大明藩属里除日本外文化最兴盛的国家。 如果能在这个国家,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掠夺机制,其他藩属国基本就没难度了。 而恰好方孝孺在这个国家拥有者独特的地位。 如果不好好利用一下,那就太对不起他方文宗的头衔了。 所以他才会如此高调的返回大明,就是等着朝鲜文坛来挽留自己。 然后他顺势宣布,带领一批优秀人才,和他一起去大明宣扬唯物学。 “大明那边已经做好准备,等为师回到洛阳,立即就建立一座书院。” “然后源源不断的从朝鲜王国吸纳人才……” 他所说的书院就在洛下书院旁边,房子已经建好就等他回去了。 对于如此深远的谋划,叶云流叹为观止,并佩服的五体投地。 去大明的人选确定之后,很快就乘船出发了。 不过方孝孺却没有跟随大部分一起走,而是准备先去一趟辽西。 叶云流很是不解,什么事情比回洛阳开书院还重要? 等到达目的地,他顿时就明白了缘由。 来拜访解缙。 去年被贬到辽西泰宁县为官,他内心很是激愤。 不过他本身并不是那种自暴自弃的人,心里反而憋着一口气。 将我贬到这里,那我偏偏要做出一番成绩,然后荣耀回归朝堂。 他唯一担心的,是辽西文教很差,没有人能交流学问。 谁知赴任之后就听说了方孝孺的大名。 在大明的时候,他就知道这个儒家的异类。 作为传统的儒家文人,他对方孝孺不讨厌但也不喜欢。 如果是在中原,他肯定不会主动和对方打交道。 但到了这种地方,也就没那么多讲究了。 于是就找来了几篇方孝孺的文章观看。 这一看不要紧,震惊的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 唯物学? 这是要和理学划清界限……不,这是要另起炉灶,开山立派啊。 此时他对方孝孺的观感彻底扭转。 难怪其当初如此的锋芒毕露,是有资本的啊。 接着,解缙就四处收集方孝孺的文章加以研读。 对唯物学了解越深,他就越是佩服。 期间自然也产生了很多疑问,于是就试着写信给方孝孺求教。 本来他以为对方一代文宗,不会理会自己这个末学后进。 哪知道没多久就收到了回信。 很厚,耐心的解答了他所有的疑问,并且还送了一套文集给他。 这让解缙开心之余,对方孝孺更加的尊敬。 之后双方就保持着频繁的书信往来,自然而然就成了至交好友。 事实上,方孝孺也被解缙的深厚学问折服。 否则以他的性格,不会如此重视对方。 之前因为俗务缠身,没办法亲自来拜访。 这次终于有了机会,自然要过来见上一见。 第335章 解缙的震惊 方孝孺来到泰宁县,一路也在观察本地的民情。 学问深厚,并不一定就是个合格的官吏。 执政能力如何,还要看辖区的治理情况。 他今日过来,除了想见一见笔友,还有个目的是考察对方为官的能力。 如果解缙有治政的能力,且态度端正,方孝孺准备拉他一把。 如果对方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或者心态不行,那以后双方的关系也就止于学术交流了。 进入泰宁县,第一印象就是很穷,这一点方孝孺已经习以为常。 苦寒之地不是说笑的。 除了几个贸易城市,整个辽东的经济情况都不理想。 现在还好,至少总体环境是太平的,以前动乱年代情况更惨。 虽然都是穷,但穷和穷还是不一样的。 方孝孺观察见到的每一个百姓,发现大家虽然保持警惕,但脸上的神情总体还是很平和的。 时不时还能看到,有百姓扛着皮货往城里走。 这说明当地的治安不错。 要搁以前,百姓很少有敢出行的,偶尔出来也是神情紧张。 运送皮货,那都是一群打手护着才行,否则走不远就会被抢。 东北的民风,就是这么剽悍。 现在百姓神情平和,三五个人就敢背着货进城,说明这里的治安非常稳定。 仅此一点就能看得出,本地的官吏是个能吏。 之后方孝孺又观察了其他方面的情况,总体而言还是不错的。 百姓提起县令,多是赞美之词。 看来解缙不是只懂治学不懂治国的腐儒。 不过有一点还是挺出乎他意料的,本以为解缙这样的饱学之士,会在辖区大力推广教育。 事实上并没有。 除了一座不大的县学,基本没有建别的书院。 这反而让方孝孺更加高看了他一眼:“不错,是个务实之人。” 叶云流不解的道:“老师为何如此说?兴文教有什么不对吗?” 方孝孺趁机教育道:“兴文教自然没错,还是惠及一地万代的善政。” “然而先贤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读书是吃饱穿暖之后才会去考虑的事情。” “辽东之地数百年动乱民不聊生,最需要的是恢复生产是填饱肚子。” “此时兴文教,只会浪费民力和财力,事倍而功半。” “解缙没有盲目的兴文教,恰恰是务实之举。” 叶云流恍然大悟,行礼道:“弟子明白了,谢老师教导。” 方孝孺笑道:“不过他毕竟是读书人,不可能什么都不做,所以建了县学。” “将县学建好,就是种下了一颗种子。” “待将来本地富足,文教自然就会兴起。” “如果能教出一二人才,更会使本地受用无穷。” 本地出了有学问的人,那就能教出更多有学问的人,文风慢慢的就会变得浓厚。 南方的文风鼎盛,就是这么慢慢形成的。 方孝孺本以为解缙不是在县衙,就是在县学,结果两个地方都去了,还是没找到人。 不得已,只能找到一名官吏亮明了自己的身份。 他的大名还是很好使的,听说是大儒方孝孺前来拜访,那吏员非常激动。 然后就将解缙的去向告诉了他:“县尊去城西的庄园,查看稻苗的长势去了。” 方孝孺好奇的道:“哦,稻苗?能给我说说是怎么回事吗?” 那名吏员就将情况讲了一遍。 当年朝廷收复辽东,局势稍稍稳定之后,就下令在这里推广大豆和水稻种植。 这是陈景恪提出的建议。 大豆就不说了,重点是水稻。 推广的正是渤海稻。 只是因为数百年的动乱,渤海稻未能得到系统的培育。 种子非但没有得到改良反而退化了,目前的产量只有一石出头。 如果是两季稻,这个产量勉强还能说得过去。 可东北的气候一年只能种一季,这产量就不行了。 培育改良稻种就成了关键。 但在这个年代,改良稻种缺乏系统的技术。 只能采用两种办法。 一种是民间推广种植,靠百姓在实践中自发的改良。 说白了就是碰运气,运气好产量就提高了。 另一种就是在有条件的地方,人工改良稻种。 将全国各地的稻种拿过来进行育种,然后和渤海稻杂交培育。 期望能出现耐寒高产的新稻种。 这里所谓的杂交稻,并不是前世袁老他们的杂交技术,在古代这是不现实的。 古代的杂交育种技术非常原始,就是把不同种类的稻谷种植在一起,靠自然杂交。 然后挑选其中的优良植株留种,继续种植,直到其性状稳定下来。 得到的就是比较原始的杂交水稻。 此法效率自然很低,但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宋朝时期就是靠着这种技术,把占城稻和本土南方水稻杂交,培育出了生长周期短口感好产量高的水稻。 这种水稻在中国广为种植,直到数百年后,袁老他们的杂交水稻出现才退出市场。 现在陈景恪就是希望复刻这个经验,培育出高产的东北水稻。 至于口感什么的,眼下并不在考虑范围内。 这种人工培育基地在辽东有七八处。 只是……怎么说呢,这里毕竟新收复不久人心不稳。 而且在这里种植水稻,需要在室内育苗,成本非常高。 即便如此,南方的稻种在这里也很难正常存活。 高昂的成本,让很多育种基地名存实亡。 泰宁县本没有培育基地,解缙上任后听说隔壁县有一个,且不被重视。 就去要了过来。 隔壁县令正拿这个烫手山芋头疼,得知有人愿意接手,就打包将技术员和稻种全都送了过来。 之后解缙专门拨出一块肥沃的土地,并找来数十名有经验的老农加入,一起研究稻种。 他本人也是每隔几天就亲自去查看情况。 得知此事,方孝孺对解缙就更加的满意了。 这不但是个务实之人,还是个有想法有行动力的人。 不论他是真的单纯为了良种,还是将其视为晋身的资本,都无所谓。 他能看出其中的价值,并支持去做,就已经证明了他的能力。 这才是最重要的。 拒绝了吏员去找回解缙的提议,问清试验田所在,方孝孺就带着叶云流赶了过去。 到了目的地,远远就看到一洼洼水田,里面生长着绿油油的稻苗。 每一块稻田里,都有几名老农在忙碌。 问清楚解缙所在,就径直走了上去。 解缙正在地里干活,听说有人拜访,也很是好奇。 他自然不认得方孝孺看,但也能看出此人气质不凡,定然不是一般人等。 就很客气的道:“敢问兄台何人,寻某何事?” 方孝孺上下打量着他,见他挽着裤腿手上脚上都是泥,心中更是赞赏。 “缙绅不妨猜一猜我是谁。” 缙绅是解缙的字。 解缙眉头微皱,很是不喜这种藏头露尾。 正想嘲讽一两句,脑海里忽然一道灵光闪过,脱口而出道: “希直兄?” 方孝孺大笑道:“哈哈……正是某,缙绅是不是很惊喜?” 解缙大喜,上前郑重行礼道:“哎呀呀,竟然真是希直兄,想煞小弟也。” 这是真正的神交已久,自然非常高兴,互相说着仰慕之情。 “兄要来,为何不早点告诉我,我好亲去迎接。” 方孝孺指了指他挽起的裤腿,笑道:“若我提前告知,又岂能看到缙绅如此一面。” 解缙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笑道: “我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真正辛苦的还是他们。” 方孝孺叹道:“多少人放不下身段,连样子都懒得做……” 解缙只是笑了笑没接这个话,转而说道: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走走走,咱们回去痛饮几杯。” 两人一起回到县衙,让厨娘做了几道丰盛的饭菜,皆是本地特产。 “哈哈……平日里我孤苦一人,兄一定要多住一些时日啊。” 方孝孺左右看了看,说道:“缙绅何必如此为难自己。” “不舍得妻子受苦,至少也要带一名妾室过来照顾起居啊。” 解缙解释道:“初时我以为辽东苦寒之地,能否活下来还是未知。” “到了此地才知,苦是苦了点,然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年初已经写信,让家中妻妾一起过来,不久应该就能到了。” 明朝虽然允许命官带妻妾上任,但辽东苦寒之地,解缙自然不会让妻子跟过来受罪。 他就只带着仆从和幕僚过来上任。 而且怕官员和当地大户勾连,又禁止他们在当地纳妾。 所以,解缙是一个人居住,住处稍显冷清了些。 方孝孺叹道:“关内之人视关外为猛虎,视关外人为蛮夷。” “长此以往必生隔阂,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相关推荐:
穿成七零恶毒后妈
蝴蝶解碼-校園H
[快穿]攻略对象总是不对劲
MIKUMI(H)
让我为你按摩吧
徐安山梅及笄
[HP同人] 住蜘蛛尾巷的巫师们
伯母好,我是你女儿的女朋友
怪物乐园
渴望和爱是扶她国的镇痛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