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213章

第213章

田地竟然用来种棉花和桑树,简直是暴殄天物。 换成几年前宗族势力还没有被打散之前,搞不好会因此发生械斗。 现在吗,一边骂对方是蠢货,一边高高兴兴的把粮食卖给对方。 买粮食的人多了,粮价自然就涨,能多卖钱当然高兴了。 关于南方人把良田拿来中棉花和丝绸,也是朝廷有意引导的,相关技术就是朝廷给的。 目的自然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商业经济。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多的良田改稻为桑为棉,会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呢? 放在以前肯定会,现在完全没啥影响。 北方现在也渐渐恢复了一些元气,已经能自给自足,不再需要朝廷补贴。 这就大大减轻了朝廷的粮食压力。 然后就是对南洋的开发。 交趾已经逐渐稳定下来,开始源源不断的向大明供应粮食。 中南半岛其他国家以及南洋诸岛屿,也学会了用粮食从大明换取各种生活必需品。 为此,朝廷还做出了一个规定: 大明商船出海归来,必须要有三分之一的空间装满粮食,封顶三千石。 事实上,这个封顶限制完全是多余的,海商巴不得多运一点粮食回来。 原因很简单,他们出海的时候船舱装满了货物,回来的时候船舱几乎是空的。 现在的世界贸易,大明是单方面的商品输出国。 丝绸、棉布、茶叶、瓷器、糖、玻璃等等商品,畅销全世界。 可是其他各国的商品,大明都不感兴趣——香料除外。 前世直到清朝末年,西方工业国拿中国都没有什么办法。 英国因此恼羞成怒发动鸦片战争,用武力逼迫满清政府做不平等贸易。 现在是大明初年,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一船船商品运输出去,拉回来的是金银铜贵金属,外加一点当地的特产。 有些聪明的,已经开始在当地采购原材料,运回大明卖给作坊主,生产成商品再卖出去。 还有些人被逼无奈,连生铁都采购,拉回来重新熔铸卖给朝廷。 但工业化之前,全球生产力都不咋地,哪有那么多原材料给他们买? 所以,大多船都是空着回来的——不,是拉着一船的压舱石回来的。 大明需要粮食,对他们来说反而是好事。 反正船空间多的事,能买粮食拉回来也好啊。 不过大多数人,都是在南洋采购大米,顺路带回大明出售。 虽然利润不高,但也比空船回来要强的多不是吗。 这其实也是陈景恪商业计划的一部分,他很清楚粮食安全才是底线。 无论做什么,都要先保证粮食供给。 本国发展工商业会影响粮食生产,那就去国外采购。 事实上,大明户部已经是目前最大的粮商。 每年从各地采购新粮填充各大粮仓,再将各粮仓内的陈粮流入市场平衡粮价。 海商运回来的粮食,主要流入民间市场。 多了一个粮食来源,更有利于控制粮价。 至于如何确保粮价,那简直不要太简单。 可以通过行政和商业两个手段。 用行政命令规定各种主要口粮的价格区间,最高不能超过多少,否则以操控物价的罪名法办。 商业手段,自然是朝廷用海量的粮食,来平抑物价。 大明有义仓、储备仓等各种粮仓,交趾、楚国等地都是产粮大区,朝廷随时可以动用船队运输粮食。 粮食想要多少有多少。 就算这些手段最后都失效,还有最后一个办法,屠刀。 至于大批外粮涌入会不会压低粮价,导致谷贱伤农,这不需要担心。 至少现在大明的粮食储量,还没多到需要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 而且朝廷未雨绸缪,已经在引导百姓饲养家禽家畜。 解决肉蛋奶的问题,也要从点滴积累的。 至于效果吗,只能说比不提倡的时候要强一些。 主要是百姓穷怕了也饿怕了,是舍不得用粮食来喂养牲畜的。 除非大明能够持续数年乃至数十年不闹粮荒,百姓习惯了不缺粮的日子才会这么做。 只能说,任重而道远啊。 这些深层次的计划,自然没必要对几个老农说,说了他们也不一定能理解。 对于他们的抱怨,老朱和马娘娘只是附和几句,并没有发表太多看法。 不过他们也只是抱怨几句,并没有特别生气,自家的地产粮够吃才是最重要的。 人家的地想种啥就种啥。 接着几人又聊起了别的事情,从各种惠民政策,到民间的现状,再到东家长西家短,想起什么就说什么。 老朱要的就是这些信息,听的非常用心,时不时的就插嘴问几句。 大家话语里对当前生活非常的满意,对皇帝也是感恩戴德。 这让老朱非常的高兴,目前大明的状况,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 毫不夸张的说,比他想象中的所谓盛世,还要好很多倍。 而这,才只是陈景恪计划的开端。 每每到这个时候,他就由衷的庆幸。 还好当初遇到了陈景恪,还好选择了给他一个机会。 否则哪会有今日的盛况。 当然了,目前远未到十全十美的地步,缺点依然很多。 大家提到最多的,就是缺医少药。 周围几个村子,没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医师,只有两个跳大神的。 最近的一个医师,还在十几里外的镇子上。 医术还不咋地,只能治一下普通的风寒、拉肚子之类的小病,而且价格非常贵。 稍微严重一点的病,只能送到几十里外的县城。 然而老百姓有几个舍得去县城的? 在镇子上治不好,基本就回家等死了。 对此朱元璋和马娘娘也很无奈,如果只是药材问题,他们还能想想办法。 医生是真没办法解决。 不过,他们也想到了陈景恪之前提的医疗体系建设。 此时,对这个计划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景恪果然是景恪啊,处处都想到了别人前面。 就是不知道医学院建起来没有,回去好好督促一下,再多给他一些支持。 正想着,远处一人快马直奔而来,中途被汤和给拦住。 朱元璋起身笑道:“可能是家里人来找我的,老哥几个先聊着,我去看看。” 然后就和马娘娘一起来到汤和那边。 事实上也没啥事儿,来人就是告诉他,两项革新都通过了并且进展顺利。 老朱并不意外,官僚系统要是还不同意,他就要回京了。 至于用内阁扩权交易特区计划,是否划得来…… 就算没有特区计划,内阁扩权也要进行,所谓的交易不过是顺带的而已。 了解过事情之后,朱元璋又重新返回,继续和几个老汉聊天。 秃头老汉比较好奇,就说道:“看送信的那个人着急的样子,没什么大事吧?” 老朱摇头道:“没什么大事儿,就是告诉咱布匹都收齐,可以回程了。” 不知道怎么想的,他突然说道:“哦对了,还给咱带回了一个关于朝廷的消息。” 几个老汉顿时来了兴趣,八卦的道:“快说说啥消息?” 老朱说道:“当今圣上要给内阁扩权。” 几个老汉一脸茫然,啥是内阁?为啥要扩权? 老朱就将事情详细讲了一遍,并问道:“几位老哥觉得如何?” 花白头发的老汉问道:“你的意思是,以后咱们圣上说的话,要让那什么内阁的人同意,才能算数是吗?”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可以这么理解,不过……” 秃头老汉打断他,追问道:“也就是说,以后圣上说话就不管用了?天下要听那群大臣的?” 朱元璋连忙解释道:“那倒不至于,万事还是要圣上点头才行。” “只不过以后圣上做的决定,要经过内阁学士同意,才能推行。” 让他没想到的是,听到这话之后,那几个老汉一个个都如丧考妣,露出痛苦不已的表情。 “哎呀,圣上糊涂啊。” “他说话都不算数了,那些奸臣还能听他的话吗?” “以后还不知道那些奸臣怎么祸害老百姓呢。” “这才过了几天好日子啊,呜呜呜呜……” “圣上还是太年轻,被他们给骗了。” “要是太上皇在位,怎么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也不知道太上皇他老人家现在在哪,赶紧回去拨乱反正吧。” 几人的反应,让老朱和马娘娘非常震惊,然后就是深深的感动。 谁说百姓愚昧不识礼仪道德? 谁对他们好,他们心里很清楚。 当然,他们也知道,百姓之所以会如此拥戴老朱家,离不开陈景恪提倡的宣传政策。 通过军队和预备役两条线,向天下人宣传朝廷政策和大义。 几年的努力终于有了今日的结果。 突然,花白胡子老汉举起手猛捶自己的胸膛:“圣上糊涂……不,圣上就是败家子啊。” 第356章 你们心里没有本太子啊 朱标还不知道,他已经成了几个老农嘴里的败家子,就算知道了也不会当真。 百姓只需要考虑自己的吃穿用度就可以了,当皇帝的考虑的就多了。 乾纲独断确实很爽,然而过于恋权的君主,往往会留下巨大的制度漏洞。 很简单,为了实现大权独揽,他们会将所有能掣肘他们的部门,全部打压甚至废掉。 将来出了昏君,没有能制约他的机构,那就寄了。 从长远来看,制度的可靠性是要超过人的。 内阁扩权会限制君权不假。 可也保证了国家不会因为一个昏君,就彻底崩溃。 内阁学士有七个,按照选拔规则,必须有基层和边疆工作经验。 这种一步步从底层爬上来的官吏,就算是奸臣,能力方面也是毋庸置疑的。 这些人组成内阁,至少可以保证一个下限。 作为二代君主,从小就接受系统的培养,再加上后来受到陈景恪的影响。 他的想法和父亲朱元璋是不同的,当然,两父子面对的局势也不同。 朱元璋面对的是乱世,他要做的是尽快恢复秩序。 所谓乱世用重典,手段狠一点是正常的。 朱标面对的,是一个已经初步建立秩序的国家,他要做的是完善规章制度。 相当于是给王朝打地基。 这一点,从他给自己定的年号‘建章’,就可以看得出来。 正是因为明白这一点,所以从真正开始监国掌权那一天开始,他就在往这方面努力。 朱元璋时期效率确实高,然而后果是朝堂变成了一言堂。 很多部门只会听命办事,没有自己的主见。 说白了,没有皇帝的命令,中枢就不知道该干啥了。 这是不利于长远发展的。 最夸张的是,中枢官吏缺员达到了三分之一还多。 这绝不是一个健康的中枢该有的状态。 中枢都尚且如此,就更遑论地方了。 所以,一切都要从重塑中枢做起。 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初步完成了计划。 中枢各部门的人员配置齐全,有了自己的主见。 即便没有上面的命令,他们也可以按照各自的职能,各司其职维持国家的运转。 而内阁扩权之后,整个中枢的运转机制终于彻底成型。 现在,奏疏由内阁初步处理并给出意见,然后递交给他做最后的处理。 如果他同意内阁的意见,直接用红笔写上同意,然后盖上印玺就可以了。 如果不同意内阁的意见,那就将自己的意见写出来,再盖上印玺。 处理好的奏疏,重新送回内阁,由内阁学士复核并执行。 如果他想偷懒,甚至可以让别人帮忙批红,他只需要盖章就行了。 这就确保了,将来就算某个皇帝不务正业,国家也能照常运转。 当然,朱标是个勤政的皇帝,自然不会偷懒,将批红权交给别人……吧? 不会个鬼啊。 朱雄英拿着红笔,一边在奏疏上写字,一边咬牙切齿的看着对面悠哉悠哉喝茶的亲爹。 谁是皇帝,咱们家到底是谁皇帝? 朱标似乎感受到了他的怨念,皱眉呵斥道: “左顾右盼的像什么样子?批改奏疏要用心,大明三京一十五省可都在你笔上呢。” “出了任何差池,你知道会造成多大后果吗。” 朱雄英:“……” 好好好,这么玩是吧。 朱雄英将笔重重的放在桌子上:“新区的架子应该建好了吧?” 之前说好的,新区建成他过去坐镇,顺便积累经验。 这你不能说话不算数吧。 朱标哪能不知道他的意思,冷笑一声,说道: “想去新区逃避责任是吧,行啊,将你皇爷爷叫回来,你就可以去了。” 朱雄英:“……” 好好好,你们两父子欺负人是吧。 老朱已经写信回来了,今年春节他准备在中京凤阳过,大庆典啥的让朱标自己看着弄,不用等他了。 看着儿子憋屈的样子,朱标犹如猪八戒吃人参果,浑身舒坦。 当年我爹就是这么欺负我的,现在终于轮到我欺负儿子了。 嘿,别说,真舒服啊。 这时,一名内侍端着托盘进来说道:“陛下,该用药了。” 看着托盘上面的瓷碗,朱标眉宇间闪过一抹失落。 迅即就恢复正常,端起药一饮而尽。 朱雄英默默的注视着这一切,心下有些难受。 事实上,朱标之所以如此做,并不是为了欺负儿子什么的,而是源于心中的危机感。 虽然有最好的医生治疗,可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 尤其是当他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就会出现各种症状。 而且操的心越多,症状就越严重。 尤其是登基这一年来,他更是殚精竭虑少有歇息的时间。 导致的结果就是,身体状况快速下滑,不得不通过药物来控制病情。 他不知道自己的身体什么时候就垮了。 必须要提前培养朱雄英。 而且,让朱雄英分担一部分工作,对他的身体也大有好处。 朱雄英对此也心知肚明,发牢骚不过是增加父子关系的方法罢了。 因为睡眠有问题,汤药里添加的有安神药物,服过药没多久朱标就升起困意。 他打了个哈欠,将玉玺丢给朱雄英,说道:“我去睡会儿。” “你批完盖上印,直接将奏疏发送内阁,不用拿给我看了。” 这就是完整内阁的好处,就算朱雄英的批复有问题,还有内阁查漏补缺。 他这个当父亲的,不用时刻守在身边。 朱雄英也没有多说什么,这种事情已经发生过很多次,大家早就习以为常了。 当然,他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分寸。 小事他自己批,真遇到大事,还是会等到朱标睡醒再做决定的。 目送父亲离开,他继续低头批改。 有些奏疏确实在汇报问题,有些奏疏是日常汇报工作,还有些奏疏是地方大员日常请安。 当级别高到一定程度,有事儿没事儿,都要给皇帝上一道奏疏。 表示自己对皇帝的忠诚,也是提醒皇帝不要忘记自己。 同样的,这也是皇帝拉拢官吏的手段。 这些请安的奏疏,相当于是越过内阁,直接让皇帝和大臣进行私人交流。 交流的多了,自然就会有私人感情。 在人治社会,私人感情能影响的东西就多了。 别觉得这些奏疏会很无聊,恰恰相反,此类奏疏往往都比较有趣。 毕竟这是讨好皇帝的,写的枯燥乏味怎么能行。 所以,那些大员往往会写一些当地发生的趣事。 当然,也有不会讨好皇帝的,写的枯燥乏味。 陛下您身体好吗?您吃的好吗?您睡的还好吗。 干巴巴的几句话问完,就没了。 对待这些奏疏必须要认真,甚至比处理政务的奏疏还要认真。 不过不同的皇帝,自然有不同的风格。 朱元璋比较实在,但语气往往比较犀利,多有警示之言。 朱标比较宽仁,多关心手下的身体和家庭情况,但话语比较中规中矩。 朱雄英就不一样了,说话有点二。 什么陛下很好,吃得好喝得好睡得好,倒是本太子最近被什么事儿给气得不行。 要是奏疏里没给他问安,恰好又是他批复的,他就会写: 你只问候太上皇和皇上,没有问候本太子,不是个忠臣呐。 如果属下奏疏里有提到他,比如说什么太子受万民爱戴,他就回复: 算他们有眼光,能发现本太子的贤明之处。 要是属下说的是一件比较气人的事儿,他就回复: 我要是在那里,就一脚踹死他们。 诸如此类的话语,简直不要太多。 一开始朱标还觉得有失君主的尊严,说话应该保持威严。 朱雄英就反驳道:“不就是和封疆大吏培养私人感情的吗,越随意反而越显得亲近。” “至于威严,谁不听话就把谁砍了,敬畏之心不就有了吗。” 让朱标无言以对。 朱雄英自己也不知道他的想法到底对不对,私下找陈景恪问了问。 陈景恪倒是很支持。 皇帝的威严不在于奏疏上的文字,在于手中的权力。 只要大权在握,别的都好说。 得到好兄弟的支持,他就放下心来,在这条路上愈走愈远。 很快他就批到一份从淡马锡递过来的奏疏,正是新任淡马锡总督傅安写的。 详细的汇报了那边的具体情况。 淡马锡是南洋计划的核心,朱雄英自然非常关心,抽出来逐字逐句的阅读。 傅安到达之后,淡马锡已经恢复正常,至少表面上如此。 许柴佬戴罪立功,利用剩下的一万余人,勉强让商业街以及各种机构运转起来。 为路过的商船提供各种服务。 大屠杀的事情传开,正常来说会严重影响到商船的停靠,至少需要数年时间才能恢复人气。 然而大明的政策就是,想要通过麻六甲海峡,就必须去淡马锡拿通关文书。 有钱能使鬼推磨,在巨额海贸利润的驱使下,海商们只能硬着头皮去淡马锡报关。 一开始他们还战战兢兢,生怕被弄死。 等到了岛上才发现,情况和他们想的完全不一样。 非但没有丝毫混乱,反而更加的井然有序。

相关推荐: 穿成七零恶毒后妈   蝴蝶解碼-校園H   [快穿]攻略对象总是不对劲   MIKUMI(H)   让我为你按摩吧   徐安山梅及笄   [HP同人] 住蜘蛛尾巷的巫师们   伯母好,我是你女儿的女朋友   怪物乐园   渴望和爱是扶她国的镇痛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