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太伤身体。 前世网上都说摸多了不长个什么的。 虽然有开玩笑的成分,但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含铅制品对身体的危害性。 不知道也就算了,知道这一点还让工匠制作铅模,这事儿陈景恪做不出来。 而且铜活字确实比铅活字好用。 前世从明朝中晚期就开始在民间出现,清朝达到巅峰。 康熙时期曾经制作了一套铜活字,拥有数十万枚字签。 可惜这套铜活字就印刷了一次康熙字典,就被藏了起来。 至于原因,大家懂的都懂。 后来这套铜活字被府库的官吏偷的七七八八,再后来就被融了制作成铜钱了。 陈景恪准备也弄一套,平时用来印刷报纸、邸报什么的。 还可以用来印刷各种书籍,将书的价格进一步压低。 等将来《建章大典》编写完成,正好用这套铜活字印刷个几千套。 免得和《永乐大典》似的,因为只有两套,最后给弄的残缺不全了。 第361章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朱雄英表面不情不愿,其实心里很高兴。 周报意味着舆论权,有多么的重要可想而知。 皇帝想都没想就交给他办理,足见对他的信任。 而他也可以通过周报,向天下人传达自己的意思。 他已经做好准备,取个化名每周在上面写一篇文章,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天长日久,必然会有很多人受到影响。 等将来这些人进入朝堂,都是他最得力的助手。 他就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陈景恪:“诶,你觉得是否可行?” 陈景恪考虑了一下,认真的道:“可行是可行,但周报的选稿标准会很严格,你有那水平吗?” 朱雄英:“……” 好好好,都针对我是吧。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将来有你们后悔的时候。 两人说笑了一阵,就开始讨论正事。 先确定了这份周报放在哪个部门下面。 本来朱雄英是准备将其放在礼部名下,也算专业对口。 “听说解缙在辽东干的还不错,这次算是升迁,正好升一级放到礼部去。” 陈景恪却并不同意:“礼部掌握科举,再让他们掌握了口舌,影响力过大了。” “不如交给翰林院,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弥补。” 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历史上的翰林院是养望之地,是阁部摇篮。 经过陈景恪的变革之后,翰林院就成了纯粹的修文馆。 平日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整理各类古籍,编修史书。 在某种程度上,去翰林院反而有点发配的意思。 但别看它地位尴尬,还不是谁都能进的。 能被‘发配’过去的,基本都是饱学之士,没点水平的进去会被集体排挤。 颇有点圈地自萌的意思了。 基于这种情况,慢慢的翰林院就变成了,有真才实学但有点天真的官吏的去处。 这群人就是最好的编辑,将周报交给他们,也算是专业对口。 “不过只能让他们从事稿件的审核工作,行政管理方面要另行配置官吏才行。” 听完他的分析,朱雄英颔首道:“你说的多,你有理,就这么着吧。” 陈景恪:“……” 接着,朱雄英就写了一道旨意,找朱标盖了印章发往内阁。 以往皇帝直接下令就可以了,现在必须要先经过内阁同意并备案才行。 不过现在皇权的威望足够大,内阁自然不会在这种事情上唱反调。 更何况这还是陈景恪提议的,就更没有人会反对了。 内阁同意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 抽调工匠和铜料制作字模,此事自然不用他们操心,直接给工部下了一道旨意。 陈景恪设计了一套全新的字模,一改往日的大字,新字模只有黄豆般大小。 标准的蝇头小字。 其目的自然是为了节约纸张。 要是还用以前的大字体,纸张的用量将会增加数倍,成本将会高到影响报纸发行的程度。 经过初步估算,想要实现他的计划,这套字模的数量高达四十万个之多。 为此,工部抽调了最精锐的工匠,依然需要数月时间才行。 不过陈景恪并不着急,先让方孝孺和理学斗一斗再说。 况且,解缙还没回来呢,急也急不来。 至于朱标说的金属字模着墨能力差的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油墨这玩意儿,没别的特点,就着墨能力强。 简直就是为金属字模设计的。 而且,油墨这玩意儿还不是陈景恪发明的。 事实上以油入墨早在魏晋时期就开始了,不过只是作为粘稠剂存在,添加的较少。 民间早就有人尝试过,多加点油会是什么效果。 然后发现,成本变高了,使用还更加不方便。 首先就是研磨更加麻烦,其次就是书写效果不佳。 用毛笔在纸上写字,尤其是在宣纸上书写作画,烟墨的效果完爆油墨。 所以,油墨这玩意儿就被搁置了。 在印刷术方面,活字印刷术地位很尴尬,技术上确实是领先的,但不实用。 主要是字模太难搞了,动辄就要十万几十万个。 就算用铁模成本也不是一般人能负担的起的。 而且活字印刷术印出来的书,还不如雕版一体形成质量高。 所以,虽然有了活字印刷术,但这玩意儿始终没能得到推广。 一直到明朝中晚期,随着大量贵重金属流入,民间才开始有豪商制作金属字模。 油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现在陈景恪办报纸搞活字印刷,在技术方面是不存在什么障碍的,也没必要从前世搞什么黑科技。 把现有的技术整合一下就可以了。 麻烦的反而是那几十万铜字模,那可都是真金白银的钱啊。 不过还好,现在大明的经济状况非常良好。 海外贸易,一船船商品换回一船船的贵金属。 很多贵金属,被喜欢藏钱的富豪们挖坑埋了起来。 但也有很多被拿到金钞局,兑换成了宝钞进行流通。 这部分贵金属最后都会进入国库。 除了贸易,还有从日本、南洋等地开采的贵金属,也是数不胜数。 也基本都被堆积在了国库。 可以说,大明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钱。 只是为了防止通货膨胀,才没有将这些钱释放出去。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提议搞四十万个铜字模,才没有引起反对。 朝廷钱多的花不完,造字模印书也算是废物利用了。 少数非议声也没人理会。 总之就是,有钱任性。 在制作字模的过程中,解缙终于返回京城。 与当年被贬官不同,这次他回来,前来迎接的官吏塞满了长亭。 如果是当初,解缙肯定会很高兴,自己朋友遍天下啊。 可是经历过这次贬官,确实让他看清了很多东西。 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捧高踩低,当你发达的时候,身边全是好人。 他环视了一圈,没有发现方孝孺的身影。 这让他很是生气,只是没有当场表达出来。 先去吏部报道,之后他就直奔伊洛书院,恰好见到方孝孺在与人辩法。 这次的对手非常强劲,几度让方孝孺都差点答不上来。 不过最终还是凭借着‘地利’优势,成功将对方击败。 他却没有得意,心中反而更加的沉重。 正如之前所猜测的那般,随着对唯物学的了解加深,那些一直沉默的大儒终于加入了这场辩法之争。 理学真正的大佬在学问方面自然没的说,让他疲于应付。 这不是骂架,口舌之利虽然有用,但最终还是要用学说来说话。 还好,在辩法之前他就先预设了阵地,才勉强应付了下来。 不过虽然过程很艰苦,接连击败几位大儒,却也让他的名声更加响亮。 已经没有人敢于小觑他的学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唯物学。 来书院求学的人,也慢慢变多了。 剩下还未出战的大儒,愈加的爱惜羽毛,轻易不肯出战。 这让他有了喘息的机会。 和这些大儒辩法,收获确实很大,让他对理学和传统儒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对唯物学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目送又一位对手离开,他还没来得及松口气,就见一个年轻人一边鼓掌一遍踏上擂台: “好好好,不愧是方大宗师,端的是威风八面。” 周围人以为又来了挑战者,顿时打起了精神。 有认识解缙的,开始主动替他宣扬。 一时间,解缙要挑战方孝孺的说辞,就传遍了全场。 然而,方孝孺看着走过来的解缙,却露出了苦笑道: “解贤弟,你又何必趟这趟浑水呢。” 解缙嘲讽的道:“方大宗师这是成名了,不愿意认我这个旧友了,那我走?” 方孝孺又是无奈,又是感动,下拜道: “是为兄的错,向你赔礼道歉了。” 他没去迎接解缙,就是不想让对方趟这趟浑水。 毕竟他现在正和理学交战,凡是与他交好的,基本都会被波及。 当然,陈景恪除外。 这倒不全是因为陈景恪在朝廷的地位超然,而是他背后站着的还有整个算学体系。 现在的算学可不是当初任人欺凌,差点被撵出国子监的小卡拉米了。 而是一头真正的老虎。 只不过它属于应用科学,与儒家和理学没有直接竞争关系,儒家和理学自然也不愿意轻易招惹他们。 可是解缙不是陈景恪,他是正统的文人。 和方孝孺扯上关系,会被攻击的。 然而对解缙来说,这是不可原谅的。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我解缙什么时候怕过事儿? 你怕连累我,假装不认识我,这就是对我人格的侮辱。 所以,才有了眼前这一幕。 不过是生气归生气,他并不是迂腐的人,见方孝孺认错也就过去了。 之后两人就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起了各自的现状。 周围的人渐渐也发现了情况不对,这俩哪是要辩法,分明是故友重逢在许久呢。 解缙竟然和方孝孺是好友? 事情复杂了啊。 支持方孝孺的一方,则喜笑颜开。 解缙虽然没有大儒之名,但也是有名的才子。 他的出现,让陷入孤立的方学有了朋友。 虽然还不知道解缙具体持什么样的态度,但只要不反对唯物学,那都是一个好消息。 反对唯物学的,则忧心忡忡。 唯物学现在本就势头大盛,再有了解缙的示好,情况不妙啊。 方孝孺和解缙两人,却没有管别人是怎么想的,各自谈论着自己的情况。 自答应加入陈景恪阵营之后,解缙就一直在为回归做准备。 他很清楚,以陈景恪的身份,想要提拔一个低级官吏,就是张张嘴的事儿。 至于他之前得罪权贵,还被蓝玉当廷斥责…… 对别人来说或许是个问题,对陈景恪来说同样是张张嘴的事儿。 哪个权贵会不给他面子? 果不其然,年初就接到了调令。 等待新任县令到达交接了事务,就出发返回,直到前日才到达洛阳。 然后就来了这里。 听到这里,方孝孺眉头微皱,说道:“你没有去拜访陈伴读?” 解缙说道:“递了拜帖,明日一早登门拜访。” 方孝孺这才点头道:“也好,不可怠慢了此事。” 解缙笑道:“我又非不通时务,如此简单的人情世故岂能不懂,不过还是感谢方兄关心。” 方孝孺亦笑道:“是我太小瞧人了。” 主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认识的很多人,都是只有学问不通人情世故。 他习惯性的以为解缙也是这样的人。 然而事实上,解缙是个极具智慧的人。 他最大的缺点,就是太忠于王事,对君君臣臣那一套深信不疑。 在面对皇帝的时候过于敢言直谏,有时候不懂得迂回之道,最终也死在了这一点上。 他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做法会触怒皇帝,惹来杀身之祸吗? 以他的智慧,想来是很清楚的。 可他依然选择了这么做,用命去践行了自己相信的道。 双方叙了一会儿旧,眼见再没有人上来辩法,方孝孺就宣布今日辩法结束。 并且还宣布,明日要款待友人,不辩法。 后日大家再来。 第二天,两人一起去见了陈景恪。 三人寒暄了几句之后,陈景恪直入主题,说了对解缙的安排: “……陛下让你负责大明周报。” 大家都是读书人,自然知道这东西的份量。 解缙激动的向皇宫方向行礼,道:“陛下洪恩啊。” 方孝孺却郁郁的道:“景恪有此奇物为何不早点拿出来。” 陈景恪岂能不明白他的意思,笑道: “此物太早拿出来,对你来说并非好事。” 他摆擂台看似弄的声势浩大,实际上短期内能来参与的,只有洛阳周边的读书人。 应付这些人,自然就轻松了许多。 等外地的压力到来,唯物学早就传开了,理学再想打压他就要变的困难许多。 但周报不一样。 这是面对全国发行的,直接将唯物学刊登在这上面,将要面对的是整个大明的理学打压。 方孝孺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方才不过是开玩笑罢了。 “不过你的大同思想,倒是可以在这上面刊登了。” 还是那句话,有了唯物学打头阵,大同思想面对的压力就小了许多。 直接在报刊上,面对全国发行。 陈景恪调侃的道:“此事,还需要咱们大明周报的总编辑,施以援手啊。” 第362章 高,太高了。 解缙又不是不通时务,很清楚加入了某个阵营,在享受好处的同时,就要付出一些什么。 陈景恪弄出大明周报,又交给他来掌管,他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不过他并没有直说,有些事情大家心中明白就好,说出来反而落了下乘。 接着,三人就一起商量了周报刊载内容、运营方式以及如何把报纸输送到全国各地。 关于内容方面,陈景恪提出了六大模块。 “时政模块,主要用来宣扬朝廷的政策、动向等,让世人了解朝廷的政策变化。” “律法模块,将一些典型的案例刊登在上面,警示世人。” “还可以将一些好人好事刊登在上面,起到鼓励作用。” “顺便还能将一些法条变动刊登在上面,让世人懂法。” “学术模块,主要用来宣扬一些新的学术思想,刊登一些相关的文章。” “比如方兄的唯物学思想,就可以放在这一块,反驳他的也可以放在这一块。” “百工模块,宣传一些新的技术变革。” “比如轴承,出现许多年了,还依然有很多地方在使用老式车轴。” “地方特色模块,介绍大明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的特产。” “大明太大了,一个人想要跑一遍,一刻不停的走也要十几二十年。” “有些地方一辈子都不相往来,两地之间很难产生认同感,这不利于国家的一统。” “通过报刊,可以让大家了解其他地方的情况,增加国家认同感。” “还可以顺便介绍一下当地的特产,如果能因此增加特产的销量,也算是造福于民了。” “第六大模块为文艺模块,刊登一些小说、诗词歌赋、书法作品等等。” 对于前五条,方孝孺和解缙都非常赞同,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陈伴读果然不愧是陈伴读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太周全了。 但对于第六模块,他们却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解缙迟疑了一下,说道:“陈伴读,小说、诗词歌赋、书法,皆为文人作品,与学术分开恐引起争议啊。” 方孝孺说的更直接:“你和公主就是当今最有名的小说家,将其单独放在文艺类,是否过于贬低自己了?” 陈景恪笑道:“扬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我认为他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诗词歌赋、小说、书画皆小道,用来娱乐陶冶情操,或者是用来抒发一些感情,还是可以的。” “真正的大道还是策论文章,这一点我们都必须要承认。” “学术文章是大道,然偏于枯燥,只有少数人才有兴趣看,可以称之为严肃文学。” “诗词歌赋、小说、书画是小道,阅读性和传播性更强,可以称之为通俗文学。” 方孝孺两人也不禁颔首,事实上从两汉时期开始,文章和诗赋的作用就已经区分开了。 文章承载的是大道,是用来治人心治国的。 诗赋承载的是小道,是用来抒发情绪,发表对某些事情的看法的。 这一点,就连最著名的诗人也都承认。 就算是对扬雄那句话有所不满的人,也只敢说: 诗词小道,但也不能不重视啊。 听听这话,充满了憋屈不服气,可也不敢否认扬雄的话。 两人只是没有想到,陈景恪自己作为小说家,竟然如此的不给自己面子。 将小说弄到了文艺一类。 事实上他们不知道,直到二十一世纪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的鄙视链依然存在。 有些比较极端的严肃文学作者,公开表达对通俗文学的轻视。 最严重的一次,国外某文学类大奖,因为有通俗作品获奖,某严肃文学作者拒绝上台领奖。 原因很简单,和通俗文学一起领奖,拉低了档次。 把那个通俗文学作者委屈的,都差点落泪。 要知道,他也是世界知名的大作家啊。 外界吃瓜群众只觉得那严肃文学作者无理取闹,但在圈内确实如此。 上辈子,陈景恪也属于吃瓜群众。 看到那个新闻,他觉得那严肃文学作者太过分了。 都是搞文字创作的,哪来的优越感啊? 但穿越之后,自己也开始搞学术研究才知道,两者真的不一样。 小说写的再好,也永远无法达到学术研究的高度。 就好比,四大名著再出名,也从来不会有人拿它们和《论语》做比较。 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存在。 所以,在给大明周报划分模块的时候,他将小说、诗词之类的,放在了文艺模块。 或许会有人不满,但无所谓了。 谁不满敢吭一声试试,都
相关推荐:
每天都想对公主下手
控卫凶猛
卡牌世界的言灵师
离婚之后_现代耽美_BL
[综漫] 烫角色靠我心声守护节操
被迫和豪门大佬联姻后祁少每天想离婚
男妾
重生豪门风云
厄运不怕晚/男优秘辛
功夫村姑:调教城里小坏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