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什么是错的。 大同世界也是一样的。 虽然它很难达成,但有一个正确的目标,我们才能知道该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引领华夏走向繁荣富强。 这篇文章,陈景恪已经很收着写了。没有抨击任何思想,连影射都没有。 只是单纯的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完美世界,并用诸子百家,以及古之先贤的事迹做为论证。 告诉世人自己不是胡诌的,而是根据先贤思想事迹推导出来的。 并且还承认无法达成,只是希望能给为政者提供一个参考。 确保不会引起世人的反感和抨击,更是为了避免过早刺激到理学。 他希望能借助这一篇文章,引导世人来思考,大家需要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如果接下来有相关的投稿,他会利用自己的特权,挑选几篇刊登出来。 如果没有相关投稿,他就化名写几篇刊登。 以此来引导更多人参与进来。 等到参与的人多了,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多了。 他再推出大同思想。 到那个时候,即便对大同思想不认可的人,也会忍不住来翻阅。 只要他们愿意翻阅,就足够了。 理论成熟、论据完善的大同思想,会给他们深深的上一堂课。 这就是陈景恪的计划,堪称四两拨千斤。 方孝孺与人肉搏完全不同。 当然,陈景恪也没忘记方孝孺。 这份报纸上面,刊登了好几篇唯物论的文章。 这是朝廷举办的期刊,此举可以说将朝廷对唯物学的态度,明明白白的摆在大家的面前。 而朝廷的态度,最能左右读书人的选择。 毕竟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自然是学习朝廷支持的学问,才能更好的做官。 当年汉武帝并没有禁绝百家,他只是给儒家开了后门,允许儒生优先出仕。 然后诸子百家就纷纷消亡了。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文章,满满当当的写满了十大张纸。 大致翻看了一下内容,陈景恪就问出了一个核心问题: “成本如何?” 解缙回道:“第一期总共刊印了五千份,成本在四十五文左右。” 陈景恪眉头微皱:“贵,太贵了。” 解缙反驳道:“已经很便宜了,同等内容的书籍,要好几百文钱。” 陈景恪说道:“但书籍只需要买一本就可以了,周报要经常买。” “四十五文看起来比书便宜,但一年算下来价格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起的。” 解缙无奈的道:“已经将成本压缩到最低了,再便宜就赔钱了。” 陈景恪摸了摸手中的报纸,说道:“这个纸质量太好了,换成草纸。” 解缙惊讶的道:“啊?这……草纸质量太差了,怎么能用来印书呢。” 陈景恪解释道:“报纸的特点就是向读者传递最新消息,并不是让他们拿回家当经典进行研究的。” “看完就扔,才是常态。” “所以完全没必要用这么好的纸张,质量稍微好一点的草纸足以。” 其实前世的报刊杂志,都是这种思路。 用的都是低品质的纸,就为了降低成本。 当然,一些珍藏版的特殊期刊除外。 还有些主打所谓高端的期刊,也会弄各种噱头炒作,维持高价割韭菜。 但这些都不是正常报刊了,不具有借鉴性。 正常的报刊,都会用低质纸压缩成本。 这时朱雄英也认同的道:“我认为陈伴读所言甚是……” “报纸的目的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向读者传递最新消息……” “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足够了,别的不需要考虑。” “况且,报纸刊载的内容如此广泛,读者不可能每一篇都喜欢,大多其实都是看完就扔了。” “如果他们特别喜欢哪一篇,可以剪下来夹在书页里保存,或者干脆抄录下来。” 见太子都开了口,而且说的确实有道理,解缙也只能答应下来。 然后重新计算成本,价格直接压低了一半还多,只需要二十文就能买一份。 陈景恪依然不满意。 各个方面压缩成本,并将第一期的印刷量提高到了六万份,终于将售价压低到了十文钱。 这个价格不算便宜,相当于一名普通劳工大半天的工资。 但基本已经是极限,没有什么压缩的空间了,陈景恪也没有再强求。 这个年头读书人大多都不缺钱,对他们来说这个价格完全可以说很便宜了。 全年买下来,也才五百多文而已。 解缙又提出了另外一个担忧,六万份是不是太多了? 陈景恪告诉他,完全是多虑了。 大明识字的人超过五百万,六万份报纸轻松就能消化掉。 而且这个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很慢,渠道也很狭窄。 一年前发生的事情,在某些偏僻的地方,可能还是新闻。 所以不用担心报纸过期什么的。 除了那几个大城市,压根就没有过期这一说,早晚都能卖出去。 ----------------- 俩人刚把报纸的事情处理完,还没走出大门,就见一内侍急匆匆跑来。 太上皇和太后回来了,请太子和陈伴读即刻去乾清宫见驾。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都意识到情况不对。 老朱和马娘娘这次出巡,虽然大多数时候都是微服私访,可一直在向洛阳通报行踪。 更何况是回京这么大的事情,正常来说就算不是大张旗鼓,也应该事先告知。 这边才好做迎接的准备之类的。 可现在他们竟然没有任何通知,突兀的就回来了。 而且一回来就紧急召见二人,很显然是出了什么事情。 可是,又能出什么事情?难道是马娘娘旧疾复发? 两人也不敢多耽搁,立即赶往乾清宫。 到了大殿,发现朱元璋、马娘娘都好好的坐在那里,正和朱标有说有笑的谈话。 两人心中都松了口气,这才上前行礼。 老头老太太许久没见孙子,那自然是少不了一番嘘寒问暖。 过了好一会儿才谈起正事。 “有商人在南洋东南发现了一座岛屿,非常的大。” “他们沿着海岸线行走了五六天,都没有看到尽头……” “咱已经派人去哪里打探情况,这次回来是商量一个章程出来……” 听着老朱的介绍,朱标和朱雄英表情越来越凝重。 这一切要是真的,那这座岛屿可就不一般了。 就算不是全新的大陆,也是一座巨型岛屿,值得朝廷慎重对待。 陈景恪则是心中一动,莫非是澳洲? 马娘娘一直在留意他的表情,见此露出果然如此的样子: “景恪,你是不是知道那是什么地方?” 朱元璋三人都向他看来。 陈景恪心下无奈,马娘娘实在太聪明了,在她面前真是一点异常都不能露出来。 大脑急速转动,很快就有了说辞: “陛下可还记得,我曾经看过一本游记。” 朱元璋点点头,这事儿他自然记得。 陈景恪刚入宫的时候,曾经说他看过一本游记,上面记录了从高丽到日本,再到南洋的航线。 大明初步探索海洋,就是从这本传说中的游记开始的。 “那本游记里,提到过那个大岛?” 陈景恪用不确定的语气说道:“那本书里说崖州去东南万里,有一大洲名为炎洲。” “他们曾经去寻找过,只是因为船小物资有限未能到达,还对此表示了深深的遗憾。” “等等……”老朱疑惑的道:“炎洲?十洲三岛里的炎洲?” 十洲三岛是华夏神话传说里的东西,三岛就是方丈、蓬莱、昆仑。 十洲就是十个大洲,炎洲是传说里位于南海的一座大洲。 澳洲是西方人取的名字,都穿越了陈景恪自然不会再用。 那块大陆气候确实偏炎热,又多荒漠,叫炎洲名副其实。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不知道,书中说有商人遭遇风暴偏离航线,到达过那里。” “最开始那些商人也以为是一座岛屿,经过仔细勘察才发现,这是一座大陆。” “其大小应该与北宋的疆域差不多。” “只是那座岛屿无比的炎热,缺水多荒漠,只有西南和东南两个角上有草原森林。” “于是那些商人就为这里命名炎洲。” “对了,据书上所说,炎洲之上有很多奇特的动物,不为他处所有。” “比如,有嘴巴和鸭子嘴巴一样的小兽,卵生却以母乳哺育幼兽。” “还有很多动物,肚子上长有口袋,它们会把幼兽放在口袋里哺育长大。” 朱元璋、马娘娘四人越听越觉得玄乎,什么长着鸭子嘴的小兽,卵生还吃奶? 还什么肚子上长口袋的野兽…… 这不是扯淡吗? 但越是如此,他们反而更加相信了陈景恪的话。 传闻吗,懂的都懂,自然是越传越玄乎。 朱雄英追问道:“后来呢,那些商人回来之后没有上报朝廷吗?为何后来再无声息了?”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不知道,那本游记里没有写。只说他们也是道听途说的,不知真假。” 朱标却若有所思的道:“我猜,他们回来说了,应当是没有人相信。” “且岛上蛮夷贫困没有贸易价值,那些商人也就没有再去,此事也就成了传说。” 陈景恪补充了一句:“游记的主人也认为,应当是商人胡说,我当时也没放在心上。” “方才陛下提起有人在东南发现了大岛,我才陡然想起此事。” 这个解释就合情合理了,至少朱元璋四人没有再追问,而是选择了相信。 老朱表情既兴奋又凝重,说道:“如果传言为真,那里真的是一块不亚于大明的大陆……” 朱雄英亢奋的接话道:“那真是天佑我大明啊。” 第370章 永绝后患 这话一点都不假,要是真发现一座大洲,那可真是天佑大明。 然后问题就来了…… 朱元璋说道:“如果那本游记的记录是真的,东南有一个炎洲,我们要如何处置。” 朱雄英想都没想就说道:“那自然是打下来啊。” 朱标也颔首道:“天予弗取,必受其咎。” 陈景恪大致猜到了老朱的意思,他要问的其实不是要不要占领炎洲,而是如何统治那里。 果不其然,朱元璋接下来就问道: “据那些商人所言,从炎洲到泉州有万里之遥,朝廷要如何实现有效治理?” 朱雄英面露难色,这一来一往就得几个月时间,想实现有效占领可太难了。 朱标立即就猜到了老爷子的意思,却没有说出来,而是反问道: “爹以为该如何处置?” “分封。”朱元璋没有卖关子,直接说道: “咱当初答应过勋贵,以分封换取他们对变法的支持。” “之前还一直在发愁,上哪弄那么多土地分给他们。” “现在……这不就是瞌睡来枕头了吗。” 朱标还没说什么,朱雄英先不乐意了: “皇爷爷,那可是一座大洲,就这么封出去您不心疼啊。” 朱元璋慈祥的道:“皇爷爷高兴还来不及,又怎会心疼。” 他又解释了一句:“除了景恪圈出来的不封之地,别的地方全封出去咱都不心疼。” 所谓不封之地,就是直接归朝廷统治,不会分封给任何人的土地。 大致包括:中南半岛--青藏--西域--北海(贝尔加湖)--辽东到朝鲜,以及东海诸岛。 外加一个扼守南海咽喉的淡马锡岛。 这片广阔的区域,是古典社会统治的极限。 就算是将来出现了蒸汽火车,也只是强化了圈内的统治力度,对圈外的帮助并不大。 除非大明一步进入电气时代,否则能直接统治的区域,都很难超出这个范围。 所以,陈景恪就大致画了一个区域,将其定为不封之地。 正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在这一点上老朱比任何人都清醒。 所以,他非常赞同陈景恪的这个提议,朱标和朱雄英也都是认可的。 但认可归认可,真的有一个全新的大洲被发现,就这样放弃还是需要极大的魄力的。 在这一点上,朱雄英还稍微差一点。 或者说,他的心更大,想要的更多。 然而,雄心壮志改变不了现实。 以现在的科技,根本就无法实现对炎洲的统治。 将其分封出去,反而是最好的办法。 朱标原则上也是同意自家老爷子意见的。 他的雄心比朱元璋大一些,但也有限。 除了不封之地,还想把宗藩体系打造好。 然后利用宗藩关系控制南洋、印度和小亚细亚这一片广袤区域。 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什么个人霸业,而是将这一圈都弄好了,大明就更加安全了。 至于更外面的世界,他就没有什么想法了。 新出现的炎洲,离泉州都有万里之遥,分封给诸侯王非常合适。 而且大明采取军功爵制,未来必然会产生更多的勋贵。 国祚传承的时间长了,皇族子孙也会变多。 支系宗亲自有藩王自己操心,可主脉亲王的封地是少不了的。 等到百年之后,朝廷无地可封了该怎么办? 一个全新的大洲,可以让大明的分封制多延续上百年。 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但他也有自己的担忧:“炎洲存不存在还是未知。” “假设它真的存在,万里之外的封国,勋贵们是否愿意接受?” “哼。”朱元璋冷哼一声:“谁敢不接受?” 朱标摇摇头,说道:“此事还是不要强迫为好啊。” 一旁的马娘娘接话道:“勋贵们肯定会担忧,害怕朝廷故意将他们发配到不毛之地。”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还是对炎洲不了解,只要针对这一点去解决即可。” 朱元璋接话道:“此事好办,先将咱的儿子封几个过去,这样他们就不担心了吧?” “要是还不愿意,那就是不给咱面子了。” 陈景恪也不禁暗暗点头。 老朱话糙理不糙,亲王都封过去了,其他勋贵要是还推三阻四,那就真的是不知道斤两了。 想了想,他补充道:“如果确认炎洲为真,后续朝廷肯定要组织人去探索,不妨让勋贵派出代表一起过去。” “他们对炎洲有了了解,想必就更容易接受了。” 朱标点点头,显然也赞同这个意见,就说道: “从探索炎洲到最终分封,可能需要三四年时间。” “那时允炆也到了加冠的年龄,将他也一并封过去吧。” 朱雄英明显想反对:“二弟……” 朱元璋眉头一挑,打断他的话,对朱标说道: “你能有这个觉悟,很不错。” “作为亲王,必须要做出表率,如此才能堵住天下人的嘴。” 见此,朱雄英只能闭上了嘴巴,内心里他并不想让自己的兄弟封过去受罪。 在当兄长这一块,他和朱标非常相似。 对弟弟们非常好,也深受大家的爱戴。 只是朱元璋和朱标的理由实在无懈可击,他也不好再反对。 陈景恪心下叹息,老朱和朱标这是要将最后一点隐患去除啊。 谁也不敢保证,朱允炆知道吕氏暴毙的真相后会如何。 但他是朱家子孙,又不能无缘无故杀掉。 封到万里之外,永无回来的可能,是最好的办法。 对此陈景恪能说啥,只能在心里默默的叫好。 炎洲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那里必然会受到大明的辖制。 上一世,别看澳政府天天反华,在经济上也是高度依赖华的。 这一世,不只是经济上受制于大明,政治上也同样如此。 炎洲只能作为华夏的附属存在,不可能真正的独立。 而且将朱允炆封过去的理由也非常充分。 朝廷需要皇子做表率,你的叔叔都封过去好几个。 作为三代皇子里,除了太子之外的最年长者,你不去说不过去吧? 将朱允炆放在那里,直接就将他的未来锁死了。 就算他知道了真相,也什么都做不了。 关键周围全是独立的诸侯国,他甚至都不敢公然和朝廷撕破脸。 朱雄英并不知道吕氏暴毙的真相,所以无法理解祖父和父亲的良苦用心。 不过现在他只是太子,这个家还轮不到他来当。 老朱和朱标直接就这么决定了,他反对也没用。 ----------------- 关于炎洲的处置计划就此敲定,剩下的就是确定那里到底有多大,是一座岛还是真的如传闻一般是一个大洲。 朱标立即就对外宣布,有商人在东南方向处发现一块陆地,疑似传说中的炎洲。 然后他又解释了一下,此炎洲非彼炎洲。 不是神话传说里十洲三岛那个炎洲,而是宋朝海商发现的一座大陆,被他们命名为炎洲。 只不过当时没人相信他们的话,这个信息就此被人遗忘。 前段时间,大明有海商意外到达了那里,才有人想起了关于炎洲的记录。 但那里到底是不是炎洲还是未知,朝廷准备派人前去勘探。 朱标的行动很迅速,在公布完这个消息,立即就派遣了一支由三十艘各种船只组成的舰队,前往炎洲。 对于这个规模,陈景恪不禁咋舌。 前世西方人开启大航海,最初的时候一支船队能有三五条船,百十个人就算大规模了。 哥伦布发现美洲那一次,也才三条船一百来个船员。 现在大明朝廷一出手就是三十条船,而且两艘还是那种超过二十丈的大船。 船员超过三千人。 这规模堪称庞大了。 说大明是这个时代唯一的超级强国,还真不是吹的。 关于新大陆的消息,不出意外的引起了广泛讨论。 大家并不惊讶海外有新大陆,开海之后随着海图的普及,越来越多人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 现在又多出一块大陆,是很正常的事情。 也没有人怀疑宋朝商人的记录是真是假,完全没有那个必要。 是真是假上去看看不就知道了吗。 况且,皇帝也没必要用这事儿来欺骗大家不是。 大家讨论的中心是,那块大陆离大明有多远,会不会有危险。 然后就是,大明要如何来应对新大陆的出
相关推荐:
镇妖博物馆
旺夫
万古神尊
乡村透视仙医
树深时见鹿
弟弟宠物
过激行为(H)
深宵(1V1 H)
开局成了二姐夫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