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258章

第258章

简。 这四百多人的名单里,涉及侯爵十三人,其中开国侯四人,代降侯九人。 伯爵二十八人,开国伯七人,代降伯二十一人。 另有子爵男爵九十六人,其中加开国字号的有十五人。 剩下的就全是勋了,而且还都是六等以上的中高级勋。 因为低级勋都没资格被写在这份名单上。 可以说,大明的爵爷们直接被清除了五分之一左右,中高级勋少了十分之一。 而且表面看这是四百多人,实际上这是四百多个家庭甚至家族。 最后被牵连进去的,肯定过万人。 所以,当听到朱元璋一脸遗憾的说: “哎,若非要顾全大局,这份名单还能再增加一倍。” 一旁的陈景恪差点绷不住,您老人家这是杀人成瘾了吧。 同时他心中也明白,老朱还是那个老朱,从来都没有变过。 嫉恶如仇,杀伐果决。 只是他的眼界变开阔了,做事更有章法,杀人也都是师出有名。 才给人一种他变了的错觉。 朱元璋见他没说话,有些奇怪的道:“你竟然不劝咱?” 陈景恪摇摇头,叹了口气说道:“要么不动,要么就一次动到位。” “让他们打内心里感到恐惧,一两代人都不敢生出异心。” 朱元璋大笑道:“你终于想通了。” “傅有德有句话虽然是玩笑,但我咱觉得很有道理。” “变革最激烈的时期犹如乱世,而乱世当用重典。” “这一次之后,不说两代人,至少二十年内没人敢乱动了。” 朱标点点头,他虽然觉得动静有点大,会造成一定的混乱,但也和陈景恪持同样的想法。 要么不动,要么大动。 朱雄英却看着那份名单,以及他们的罪名,陷入了沉思。 老朱好奇的道:“雄英在想什么?怎么不说话。” 朱雄英拍了拍厚厚的卷宗,说道: “我在想锦衣卫关于勋贵的调查报告,其中有一条出现频率最高。” 老朱问道:“哦,哪一条?” 朱雄英说道:“嚣张跋扈,为恶乡里。” 朱标仔细回想,也不禁说道:“确实如此,很多就算没有为恶,也会变得跋扈。” 老朱眉毛倒竖,骂道:“就是忘本,有了点地位就不知道几斤几两了。” “用景恪的话说就是飘了,飘的忘乎所以,这种人就该杀。” 陈景恪正想发表看法,却见朱雄英摇摇头,先一步说道: “不对,不对……景恪说过,一次两次是偶然,三番五次就是必然。” “这么多勋贵出现相同的问题,必然有其内在联系。” “如果我们能找到其中缘由,或许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朱标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不知道在想什么。 老朱却饶有兴趣的道:“那你想到什么内在联系了吗?” 朱雄英点点头,又摇摇头,说道: “只能想到一点,不知道对不对。” 老朱高兴的道:“来,给皇爷爷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朱标和陈景恪也好奇的看了过来。 朱雄英表情认真的道:“教养,这些人都缺少教养。” 接着他解释道:“大明的勋贵,十有八九都是底层百姓出身。” “他们祖祖辈辈都是穷苦人家,没读过书不懂什么大道理。” “靠着在战场上搏命,完成了身份的跃迁。” “虽然身份变了,但他们的思想见识并未有什么改变。” “他们不知道如何当勋贵,要么模仿地方士绅宗族的行为方式,要么就由着性子来。” “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出现相同的问题。” 朱元璋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一拍手大笑道: “妙啊,这不就是和穷人骤富一个道理吗。” “好好好,乖孙你真是太聪明了,还真让你给找到根子在哪了。” 朱标也不禁点头,似乎是这个道理啊。 没人教,不知道怎么当勋贵,可不就是会由着性子来吗。 有些人在军营里受过一定的熏陶,自己倒是没出问题。 可他们的家人没有啊,受了几辈子苦,可不得好好享受一下。 朱雄英却没有特别高兴,而是问陈景恪道: “景恪,你觉得我的分析有没有道理?” 陈景恪竖起大拇指,说道:“太有道理了,我都没想到这一点……” 朱雄英翻了个白眼,说道:“打住,别说你没想到。” “我之所以想到这一点,还是受到你提议开办的那个勋贵书院启发。” 很多勋贵并不懂的如何当诸侯王,让他们去封国很可能会祸国殃民。 所以陈景恪提议,朝廷开办一所勋贵书院,专门教他们如何当国主。 “我就想,诸侯王不懂的如何当君主,需要朝廷来教。” “那勋贵们集体犯同样的错误,是不是也是因为不懂得如何当勋贵?” “这个道理我能想到,就不信你想不到。” 陈景恪还能说啥,只能‘嘿嘿’傻笑。 老朱和朱标也莞尔不已,这俩人是真的互相了解啊。 当然,更让他们高兴的是,朱雄英能跟得上陈景恪的思维了。 这不正是他们把陈景恪留在宫里,最大的目的吗。 或者说,最初他们就是希望朱雄英能跟着学一些本领,并没有指望能学的特别精深。 毕竟陈景恪掌握的东西,只能用神鬼莫测来形容。 他们虽然对朱雄英有很高的期望,却也不敢奢望他能聪明到那个程度。 现在,朱雄英一次又一次刷新了他们的认知。 这孙子,是不亚于陈景恪的大才啊——嗯,比陈景恪差那么一丢丢,但已经是世间少有了。 大明未来可期。 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他们高兴的事情吗。 朱雄英不知道自家两位老爷子在想什么,对陈景恪说道: “来补充一下吧,看看我哪里有说的不到位的地方。” “咳。”陈景恪干咳一声,说道:“不知道如何为官,这是大明普遍存在的问题。” “历数华夏之前所有的朝代,全部都是有权贵建立的,统治阶层也基本都是权贵组成。” “从三皇五帝开始就是如此,夏是大禹建立,商、周、秦皆诸侯国取代前朝建立。” “西汉高祖的出身虽然很低,但他麾下有大批的前朝贵族之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张良。” “东汉光武帝是宗室之后,麾下核心基本都是西汉贵族。” “隋唐都是西魏八柱国之后建立的,他们的统治阶层有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从南北朝就传下来的军事贵族,一部分是以五姓七望和江南十二名望为核心的士族群体。” “宋太祖家里也累世公卿,他麾下的统治阶层,也大多都是出身名门。” “我们虽然常说肉食者鄙,但有一点必须要承认,家学渊源非常重要。” “正所谓三代才能出一个贵族。” “人家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礼仪学识、为人处世的方式等等,都不是普通人所能比的。” “如何做官,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贵族,也是他们自幼就接受的教育。” “这些人治理国家,可能不会大治,但只要君主不瞎折腾,一般也不会大乱。” “大明不一样,从开国功勋到建国后提拔的文臣武将,十有八九都是穷苦人出身。” “书香门第,就算是家世好一点的了。” “他们的能力或许不差,可在眼界见识上,比起累世权贵之家还是差了一筹的。” 朱元璋点点头,何止是差了一筹,而是很多筹。 当皇帝越久,他对家学渊源这一块的认识就越清晰。 当然,在内心里他是骄傲的。 咱泥腿子出身,照样得天下建立了大明,比那些出身名门望族的人强太多了。 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让他表现的有些刚愎。 直到陈景恪的出现。 被陈景恪降维打击之后,他才接受了现实。 教育真的很重要。 系统性的教育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几代人积累的经验教训,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这也是他留陈景恪在宫里的原因之一。 虽然不知道陈景恪的师承,但很显然他是接受过系统性教育的。 尽管不全面,可已经足够优秀了。 把他留在宫里,言传身教培养朱家下一代,能让大明少走很多弯路。 事实证明,他的计划成功了。 不说朱雄英,仅仅是经常和他接触的朱柏、朱椿、朱高炽等人,都远比其他皇子皇孙优秀。 陈景恪感觉有点口渴,用手碰了碰杯子,朱雄英很自然的拿起茶壶给斟满了。 老朱和朱标都习以为常。 端起茶一饮而尽,陈景恪说道: “就和太子方才说的那般,大明勋贵普遍有嚣张跋扈、为恶乡里的问题,和他们的出身有很大关系。” “没有接受过系统性教育,不知道该怎么当勋贵。” “所以我觉得太子的提议很好,建一个书院,专门教导新晋勋贵,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勋贵。” 老朱三人再次点头,教育必须要提上日程了啊。 陈景恪继续说道:“不只是勋贵,官吏也是一样的,大明的官吏普遍短视。” “这种短视就体现在,容易走极端,无节制的弄权贪腐。” “所以,新入职的官吏,也应该去接受一段时间的培训。” “官吏要晋升了,也要进去培训一段时间。” “如此,虽然不敢保证大明的达官显贵都清廉如水,至少可以确保一个下限。” 第418章 官 开办官吏、勋贵学院的事情就此敲定。 关于培训内容,忠君爱国的思想是必然的。 陈景恪则进一步提出了为国为民的思想: “如果朝廷对‘官’的定义,仅仅是为朝廷牧民的牧羊人,那么贪腐之风必然盛行。” 为天子牧民,放牧的牧。 汉朝的‘州牧’一职,就是因此而来。 这个词本身就对百姓充满了歧视。 在这个语境下,当官仅仅只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是为天子打工的打工人而已。 我贪的是天子的钱,草菅的是天子的‘羊’的命。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贪腐就是天经地义的。 反腐只是天子个人的事情,大家都是打工人,何必互相伤害呢? 隋唐以前,世家力量强大,虽然是家天下,但大家效忠的其实是这套制度。 天子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天子。 所以就有了孟子的那句:君若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从皇帝到官僚,都会去维护这套制度。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 实际上,大家都在做损公肥私的事情,掘‘公’家的根基,肥了自己的小家。 世家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也没必要把世家想象的多好。 宋朝以后世家政治结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皇权真正的实现了至高无上。 大家效忠的对象,也从‘天子’变成了具体的一家一姓。 宋朝就效忠赵家,明朝就效忠朱家,满清就效忠爱新觉罗家。 到了这个时候,效忠皇权和这套制度已经不够了,更要效忠皇帝本人。 因为很多时候,皇帝的利益和皇权也是相冲突的。 是不是很奇怪? 其实并不奇怪,皇权要求皇帝加强集权,治理好国家。 但有些皇帝个人却耽于享乐,不思进取,最后把国家弄的一团糟。 两者的利益是不是就冲突了? 面对这种局面,做臣子的是效忠皇权,还是效忠皇帝本人? 皇帝自然人为,效忠我个人才是真正的忠诚。 于是就有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当官的都是这种思想,指望他们不贪太难了。 当然,历史上也不乏为民请命的清官好官,可他们只是少数。 而且必须要承认的是,很多人铁腕反腐也不是为民,而是出于忠君思想。 因为贪腐横行,会影响到皇权和君主的利益,他们自然要打击这种行为。 为民思想虽然很早以前就提出了,但在家天下的思想下,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 这次,陈景恪就准备趁这个机会,将为民思想进一步拓展。 之前他利用‘历史赋予的使命’为依据,将皇权和国泰民安绑定,让老朱正视了‘天子’这个概念。 又用‘大华夏’概念,给皇权确立了最高目标。 但并没有动官僚系统。 原因很简单,皇帝自己都没有‘天子’思想,肯定不允许百官有其他想法。 现在皇家三人组都接受了,“历史赋予皇权使命”这个概念,也是时候给官僚们的思想松松土了。 陈景恪说道:“华夏思想,其实是推崇家国天下思想的。” “忠君爱国,为民请命,都是植入我们大脑深处的观念。” “所以,对于华夏人来说,高尚的目标更容易我们获得成就感。” “为了心中坚信的道义,我们可以付出一切。” 老朱三人都含笑向他看来,露出了然的表情。 别人说这话他们会持怀疑态度,但陈景恪说他们很信服。 因为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为了名垂青史,为了让华夏族群更加强大,让华夏思想更璀璨。 为了这个梦想,他放弃了太多太多的个人追求。 就连华夏人最重视的子嗣问题,都表现的毫不在意。 今年都二十六七了(虚岁),还没有一点动静。 换成别的人早就急的团团转了,小妾不知道已经纳了多少。 他是一点都不着急。 老朱三人不约而同的想道:如果不是知道你的真正追求,还以为你有什么大毛病呢。 陈景恪不知道他们的想法,被三人笑的莫名其妙,不过也没有深究,继续说道: “基于这个特点,我们可以给‘官’赋予更多的,更高的道义上的责任和义务。” “比如,官上忠天子下抚黎民……忠君爱国为民是基本要求。” “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要有服务意识。” 朱标饶有兴趣的问道:“服务意识?细说一下。” 陈景恪有点懊恼,一时追快把前世的标准给说出来了。 这肯定不能照着前世的概念说啊,必须要魔改一下。 他大脑急速转动,很快就有了一些想法: “要为华夏服务,我们的族群,是无数先贤一步步开创出来的。” “我们作为后人,身为华夏一份子,有义务接过这个担子,让华夏变得更强。” “所有有损于华夏的事情,都是违法的不道德的,是要被惩处的。” “要为皇帝服务,这就是忠。” “皇帝是天子,代天行道,是万民的君父,是华夏的领袖。” “效忠天子和领袖是道义,也是华夏的礼仪道德所定。” “也要为民服务,因为我们都来自于民,做人不能忘本。”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是民脂民膏,享受了他们的供奉,自然要给予他们回馈。” 朱元璋不禁说道:“尔食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咱命人将这句话刻在各衙门,就是为了警示天下官吏,不可虐待百姓。” 陈景恪顺着他的话说道: “陛下英明,我也是从这句话受到的启发,才有了这个‘服务意识’的想法。” “我们不能以管理者的身份,粗暴的对待万民。” “而是要转变思维,用服务万民的心态来做官。” 说到这里,他心中灵光一闪,又有了新想法。 可以把服务意识,和五年计划联系起来啊。 他迅速组织语言,继续说道: “大明的五年计划进展缓慢,其实就是因为传统的官僚缺少服务意识。” “他们接受的教育,就是维护一方安宁,然后把税收上来。” “这个安宁,标准非常低,百姓不发生动乱就可以了。” “百姓日子过的具体如何,那都是次要的。” “很少会有官吏愿意主动去改善百姓的生活,比如修桥铺路,比如修建水渠。” “现在朝廷主动变革,推行五年计划,他们就无所适从了。” “在他们看来,朝廷就是多事。” “他们之所以会有这种思想,就是缺少服务意识。” “换个角度想,官从管理者变成服务者。” “那么当官的就会去琢磨,如何服务好辖区百姓呢?” 朱雄英接话道:“路不好走,就想办法把路修好。” “缺水就想办法打井,开挖水渠。” “有鳏寡孤独,就建立抚孤院加以照顾。” 老朱有些意动,但很快就冷静下来,摇头说道: “太理想化了,官就是管理者,这是几千年传下来的规矩。” “这种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不是那么容易就改变的。” 陈景恪说道:“他们信不信不重要,只要这个标准被天下人接受。” “哪怕是为了自己的声誉着想,他们装也要照着这个标准去装。” “对于百姓来说,即便当官的只是假装善良,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了。” 老朱深有感触的点点头。 这两年在基层反腐,他见过太多类似的事情。 那些愿意装善良的人,一般做事都比较有分寸。 在这样的官的治理下,大部分百姓的日子其实过的还不错。 可怕的是装都不愿意装的人,下限低的就没法看了。 不过他依然不看好这个概念的推广: “几千年的思想,就怕百官无法接受服务者这个概念啊。” 朱标表情一动,似乎想说什么,却被朱雄英给抢了先: “不接受?难道皇爷爷的刀钝了吗?” “这次要肃清勋贵队伍,正好一并将这个概念推行出去。” “我就不信,在四百多勋贵的尸体面前,还有人敢不怕死反对。” 朱标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别总是杀杀杀的,真以为杀能解决所有问题啊。” 这话本来没错,然而…… 老朱看了看桌子上的四百多人死亡名单,心里顿时就不爽了: “混账,你当了皇帝胆子也肥了,指桑骂槐是吧。” 朱标连忙解释道:“没有没有,爹您误会了,我怎么敢说您呢……” 老朱眉毛一竖:“不敢?那就是心里腹诽是了。” 朱标那还不明白,老头子是帮孙子说话呢,解释是没用的。 索性也就放弃了解释,说道:“您老人家就

相关推荐: 封神之万仙阵   逐浪(1V1 H)   末世之神话帝国   重回七零:强扭的糙汉好甜   为欢几何(NP)   三国:从隐麟到大魏雄主   我女儿实在太厉害了   穿成反派亲娘后,她每天都被儿子教育苏缈谢忱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之玄心   章鱼求偶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