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263章

第263章

那些人就能把老百姓弄成工厂的奴隶。 还不是他杞人忧天,前世的种种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西方工业化之后的羊吃人、机器吃人事件。 二十一世纪尚且如此,就古代这种制度下,会发生什么简直不敢想。 所以穿越这么多年,他除了稍稍改良了一下火器和纺织技术。 弄了一下玻璃和钟表,就再没有搞过别的东西了。 不是不想搞,而是不敢搞。 先从制度上进行改革,至少出台一定的人身权益保护法案,才能去搞工业化。 现在他依然不认为是攀科技树的好时机。 至少也要等到大同世界发布,并被人接受才行。 只是很明显,老朱等不及了,必须要想办法安抚一下他。 不过,就算知道结构图,想弄出实用的蒸汽机也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 想把它实用化,更是需要大量研究,至少三五年内是不用担心的。 有这个时间,足够他进行新一轮的变革了。 主要是经过方孝孺的折腾,唯物学已经被世人熟知。 为他的大同世界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否则,他想推广自己的这一套理论,没有那么容易。 此时回想起来,他也不禁为当初的选择感到庆幸。 还好引导了方孝孺,否则光靠自己……难。 言归正传。 先把实验室弄出来,弄个蒸汽机的原型机。 再弄个抽水机和织布机,让老朱他们开开眼也好。 至于别的,以后再说吧。 事情敲定之后,老朱比陈景恪还着急。 立即喊来工部尚书和侍郎,让他们挑选一百名最可靠手艺最好的工匠,给送到洛下书院去。 至于实验室的地点,这个倒不用担心。 陈景恪要搞学城,在那边圈了一大片地,建了许多建筑。 直接找个启用就可以了。 陈景恪这边也没闲着,回来后就让杜同礼给朱棣去了一封很公式化的信,询问杨璟的事情。 朱棣接到信之后,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果然如我所预料,太子和陈景恪帮我们把这事儿掩盖住了。” 徐妙云淡淡的说道:“他们两个肯定没少在心里骂你。” 朱棣毫不在乎的道:“嘿,骂我就是骂他们自己,随便骂去。” “杨璟表现不错,这么快就拿下了潘地亚国,没有愧对我这一番冒险。” 徐妙云瞟了他一眼,说道:“你真以为太上皇和皇上就没有丝毫怀疑?” 朱棣有些惊讶的看着自家媳妇,说道:“不可能吧?” 徐妙云说道:“我看你是得意的有点糊涂了。” “世间哪有那么多巧合的事情?” “同名同姓,年龄相仿,还是你燕王的部下。” “之前名声不显,却突然获得重用,成为燕王府军事统帅。” “换成任何人都会产生怀疑。” 朱棣越想越觉得可以,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嘶……那可怎么办才好?这事儿可经不住查啊。” 徐妙云白了他一眼,说道:“现在知道怕了?” 朱棣讨好的道:“哎呀,妙云你就别说我了,快想想办法吧。” 徐妙云笑道:“什么都不用做,照常回信就说此杨璟非彼杨璟就可以了。” 朱棣担忧的道:“可你不是说爹和大哥都产生怀疑了吗?” 徐妙云摇摇头,说道:“我看你啊,是真打仗把脑子打糊涂了。” “如果他们真的想追究,来的就不会只是一封信,而是锦衣卫百户了。” 朱棣不敢相信的道:“这……这么大的事情,他们竟然不追究?” 徐妙云叹道:“怎么追究?把你调回去北境怎么办?处置了杨璟燕国怎么办?” “此事还会牵连到我爹,动他会造成勋贵集团动荡。” “还会牵连到妙锦,你可知道为了培养她,娘娘和陈景恪费了多少心血?” “就算再找出一个天赋比她还好的,也没那个时间去培养了。” “况且太子和陈景恪都参与了,也把他们两个一并处置了?” “所以,难得糊涂。” 朱棣挠了挠头说道:“原来如此,我还以为自己的计划多高明,没想到谁都没有瞒得住。” “等会儿我就写信向爹和大哥请罪。” 徐妙云摇摇头说道:“别,太上皇和皇上也只是怀疑,并没有就此笃定此事的真假。” “只是他们出于种种顾虑,选择了不过分追究。” “如果你主动坦白,他们就算想不处置都不行了。” 朱棣恍然大悟,说道:“险些又犯错,妙云你真是我的贤内助啊。” 之后朱棣写了一封信,什么都没说,也没过多解释。 而是直接对锡兰岛的锦衣卫破口大骂,说他们想坏燕国大业云云。 果不其然,看到这封信之后,老朱和朱标彻底打消了心中的疑虑。 这才符合朱棣的性格,要是他细心解释,反而证明有鬼。 老四果然没有骗咱。 这件事情就此揭过,而且朱标还让朝廷给燕国的君臣进行了奖赏。 其中就有杨璟的,而且还拍在奖赏的前几名。 看到这份名单,陈景恪和朱雄英等人都放下心来。 事情终于过去了。 陈景恪特意找到徐达,警告他以后不要再整这样的幺蛾子。 否则别怪他不讲情义。 这是真正的警告,不是开玩笑。 徐达也知道这次的事情有多严重,郑重的表示以后绝不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事实上他也有些后悔,当初不该那么冲动。 当时那种情况,让杨璟自杀确实是最好的办法。 可以保全他的家小,徐达也不亏欠他什么,还能保证自身的安全。 但反过来说,谁又能料到后来会发生这么多事情呢。 在当时的情况下,他选择保杨璟也不算错。 还帮朱棣留下了一个人才。 前世靖难,杨璟就立下大功,他的儿子杨洪也是靖难功臣。 一家子为朱棣鞠躬尽瘁。 这一世杨璟成了燕国的军事统帅,帮助朱高炽打下了潘地亚国。 只能说,大家都在凭良心做事,莫要问那么多未来。 谁都预料不到未来会发生什么,想的太多反而什么都不敢干了。 锡兰岛那边的锦衣卫,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 见总部回信,说经过调查此杨璟非彼杨璟,他们也没有怀疑什么。 毕竟大家都是人,搞错了也不奇怪。 倒也不是没有人起疑心,可朱雄英的亲笔回信,却让他们打消了继续追查的念头。 没人敢和实权太子对着干。 紧接着朝廷的赏赐到达,杨璟名列其上,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更是让他们彻底将此事埋在了心底。 燕国方面也是一样,看到朝廷对杨璟的赏赐,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这件事情终于瞒过去了。 杨璟自己也非常高兴。 虽然没有办法恢复本来身份,但能用本来姓名公开活动,对他来说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对燕王府也更加的忠诚。 朱棣冒那么大险帮他,这个恩情他永远都还不完啊。 ----------------- 且说,此时的燕国已经控制了潘地亚全境。 在攻破潘地亚王都之后,燕军入城三日不封刀,王都人口减少了六成。 朱高炽毕竟年轻,且受到陈景恪影响极大,对这种人间惨剧有些接受不了。 姚广孝没有安抚他,而是严肃的说道: “您必须收起自己多余的仁慈之心,否则对燕国军民来说将是一场灾难。” “我下令屠城不是因为嗜杀,而是必须要这么做。” 朱高炽不解的道:“为何?” 姚广孝解释道:“其一,为了激励军心。” “这里是异国他乡,将士们缺少归属感,这对士气的影响非常大。” “这种时候,和他们说什么家国天下思想是没用的。” “只有最实在的利益才能打动他们的心,只有释放他们兽性的一面,才能让他们保持心中的战意。” “屠城劫掠,是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朱高炽听的很认真,尽管这种思想与他所学相悖,他依然没有质疑。 对此姚广孝非常满意,世子谦虚能听的进去谏言,已经是一名合格的君主了。 “其二,立威。” “我们是外来者,靠仁义是无法统治人心的,能依靠的只有杀戮。” “只有将他们杀怕了,才不敢反抗。” “其三,消灭潘地亚国原有的统治阶层。” “身毒采用的是种姓制,潘地亚的高种姓大部分都聚集在王都。” “这里的平民,也大多都是第三种的吠舍,他们是潘地亚的精英阶层。” “我们利用屠城的机会,将他们中的大部分清除,剩下的也不成气候了。” “然后我们再将剩下的收编,利用他们将我们塑造成高种姓。” “如此就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来实现对潘地亚的统治。” 朱高炽一副受教的模样,说道: “原来如此,多谢大师教诲,高炽受教了。” 姚广孝谦虚的道:“世子太客气了,其实这也是陈伴读的计划,我不敢居功。” 朱高炽看了一眼大明的方向,说道: “景恪……哎,也不知道这辈子还有没有机会再见。” 第425章 奇观加信仰 年轻人情绪来的快去的也快,更何况朱高炽本也不是伤春悲秋的性格。 现在他满脑子都是建功立业,哪会把时间浪费在个人缅怀上。 转头就和姚广孝谈论起了,如何实现对潘地亚的有效统治。 事实上很快他就发现,自己几乎什么都不用做。 那些被征服的身毒人,已经主动把脖子里的缰绳递到了他们手上。 逃过大屠杀的潘地亚高种姓人,在得知燕国招降他们的消息后,毫不犹豫的就跪了。 然后还不等朱高炽说出自己的计划,他们就已经主动把燕国高层塑造成了高种姓人。 非但如此,他们还积极号召原潘地亚国各地的高种姓人,接受燕国的统治。 各地的高种姓者正惶恐不安,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喜,纷纷派出家族重要成员前来王都朝觐。 同时也是一种试探。 面对这种情况,朱高炽和姚广孝都有些目瞪口呆。 他们知道身毒人没骨头,但没想到竟然还能如此主动。 朱高炽再次感叹:“我终于知道,为何随便一支军队就能征服这里了。” 姚广孝表情却非常凝重:“必须尽快把汉地建立起来,并严禁身毒思想传入汉地。” 所谓汉地,就是迁徙汉人百姓居住区。 朱高炽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说道:“好,就按照原计划,以高韦里河为界限,河南部为汉地。” “嗯,再叫高韦里河已经不合适了,就改名叫汉河吧。” 高韦里河……现在叫汉河,是次大陆最南部的一条大河。 将次大陆南部的那个尖角给隔离开了,地理位置大致是前世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所在。 面积大约是十余万平方公里。 这条河水力充沛,拥有肥沃的三角洲平原,又有天然良港。 除了这条大河,这一地带还拥有多条河流,以及肥沃的冲击平原。 不论是发展工商业还是农业,条件都非常优渥。 就这么说吧,前世这里生活着六七千万人,粮食还能用于出口。 先天条件真的是让人眼红。 当初陈景恪制定分治计划的时候,就圈定这里作为汉地。 当然,这只是初步的计划。 随着汉地人口增多,会逐渐往北扩张的。 之后朱高炽主持了燕国第一次全国大会,与会人员见到他如此年轻都非常吃惊。 但对于这个征服者,没有人敢小瞧。 朱高炽宣布,潘地亚国除,燕国建立。 除了高层替换之外,其他一切照旧,以前是贵族现在依然是贵族。 还不等这些旧贵族高兴,他又宣布了一个新消息。 将汉河(高韦里河)以南的身毒人全部迁出,安置在其他地方。 这里将作为汉地,供汉人生活。 宣布完这个消息,朱高炽心中其实也有些紧张的,生怕这些人站出来造反。 然而……他发现除了少数高种姓人脸色难看,其他人对此都毫无反应。 脸色难看的那些人,是因为家族核心在汉河以南,迁走对他们家族的利益影响很大。 但他们也只是脸色难看,并没有站出来反对。 对他们来说,迁徙也只是利益受损而已,并不致命。 燕国作为征服者,必然会有利益诉求。 只对土地提出一定的要求,没有将他们一并消灭,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没必要为了这个,和新的统治者闹矛盾。 至于最底层百姓的死活,完全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不过是奴隶而已,到处都是,死光了再去抓就是了。 和旧贵族达成协议之后,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 都不用燕国动手,这些急于表现的旧贵族,就主动驱赶汉河以南的百姓北迁。 其过程因为过于不人道,就略过不写了。 反正燕国的汉人百姓,来到这片土地上之后,见到的是遍地的尸骨。 有人的也有牲畜的。 直到数十年后,依然能在偏僻的角落见到散落的尸骸。 朱高炽和姚广孝忙着建立稳固统治,杨璟那边也没闲着。 他带领一万燕国精锐,前往边境与德里苏丹国的军队进行对峙。 对于燕国军队的战斗力,德里苏丹国自然是大为惊恐。 主动后撤三十里,表示无意与燕国为敌。 杨璟也知道,此时不宜再启战端,就顺水推舟表示双方以此为界互不侵扰。 看着离去的德里苏丹国使者,杨璟心中非常的不甘。 他很想借此机会,一举将德里苏丹国的主力击败,然后将对方也一并消灭。 不是他盲目自大,而是……身毒人的战斗力,实在让他高看不起来。 但燕国人口实在太少了,还要建立汉地,稳固占领的地盘,盲目扩张只会让自己变得虚弱。 所以,暂时罢兵消化胜利果实,是最好的办法。 不过…… 不会等太久的,最多明年德里苏丹国就会成为历史。 这是大计划的一部分,除非有天大的变故,否则不会改变。 朱高炽他们之所以有信心,在明年一统次大陆,自然是因为背后有大明支持。 在燕国建立后,朝廷动员了数千艘大型海船,运送各种物资以及人口。 初步计划,在明年要让燕国汉地人口达到五十万。 与此同时,大分封的计划也终于落地。 按照原计划,分封了五个王国、五个侯国、十个伯国。 王国受封的,都是老朱的儿子,按照年龄大小排序封的。 只不过蜀王朱椿和湘王朱柏拒绝了分封,表示要为大明鞠躬尽瘁。 他俩都是朱雄英核心圈子成员,一个坐镇辽东,一个坐镇中南半岛,暂时不封是早就商量好的。 把他们都留下,倒也不全是因为个人感情。 这两处地方形势复杂,也确实需要可信任的大将长期坐镇。 虽然两人没被分封,却在亲王仪仗上进行了封赏,其地位仅次于朱棡和朱棣两大塞王。 尤其是对朱柏来说,最好的消息是,朱元璋下旨让他生母从冷宫搬了出来。 虽然没有恢复嫔妃的身份,但这已经是个好的开端了。 其他的侯伯国,则是从开国勋贵和新勋贵中间,各自挑选了几个。 被选中的自然欣喜若狂,没被选中的尽管很失望,却也没有多说什么 只要大分封是真的,其他都好说。 接下来就是各种筹备,官吏配置、人口迁徙、物资分配等等。 整个朝廷都被调动,围绕这件事情忙作一团。 陈景恪也没落得清闲,虽然不需要他负责具体的事情,可是太多事情需要他参与讨论。 内阁日常会议他也要参与旁听。 除了政务,还要忙着蒸汽机的事情。 有朝廷支援,人员、物资等等在极短时间就配备完成。 但光有人和物资还不行,这么大的团队,管理方面就是个大问题。 甚至可以说,这个研究院的管理模式,直接影响着大明未来的研究机构设置。 陈景恪自然不敢掉以轻心。 从洛下书院抽调了精锐组成行政骨干,这些人都懂理科知识,至少不会出现外行指导内行的事情。 但光有骨干还不行,还需要一个可靠的领导人。 算学研究班倒是有这样的人才,但可惜那些人都无意这个位置。 人家在算学研究班干的正开心,数学方面的成就刷个不停,吃饱撑了才来制造业。 啥,你说青史留名? 那些人还真不稀罕。 他们仅凭数学成就,就已经注定要青史留名了。 后人学习数学知识,都要使用由他们命名的各种定理,这才是真正的名垂青史。 没办法的情况下,陈景恪只能从外部寻找人才。 选来选去,还真给他找到一个合适的。 懂理科知识,对百工技艺没有任何歧视,关键是还懂行政。 只不过那个人的身份有点特殊……钦天监监正邬秉让。 上次他们合作弄出了钟表,之后在陈景恪的帮助下,终于获得批准修建水运天象仪。 两人可以说是有点交情在的。 邬秉让能负责钦天监,这么多年都没折进去,足见政治能力不错。 让他来当这个研究院的头头,是最合适不过的。 但要如何说服他呢……陈景恪决定先去探探口风再说。 于是,他就来到承天广场,在一片建筑工地上找到了邬秉让。 “邬监正,钟楼修的如何了?” 因为双方都熟悉,邬秉让也没有客气,一边看着结构图一边说道: “快了快了。” 陈景恪心下莞尔,说道:“什么快了,半年前问你就说快了,现在又快了,你糊弄鬼呢。” 邬秉让终于抬起头,说道:“这次真快了。” “之前慢是因为内部结构还不确定,几个月前把这一块攻克,速度就快起来了。” 陈景恪伸头看了看结构图……嗯,很好,完全看不懂。 “那就好,朝中一直有人对钟楼不满,早点建好也省的他们再弹劾你。” 邬秉让拱拱手道:“还要多谢陈伴读,若没有你的支持,这钟楼修不起

相关推荐: 湿卵胎化   肉欲の海行危舟   春宫图(H)   一世丹尊   如何在1V1模式下达成NP   偏执的他[现代女尊]   重生豪门风云   温柔刀(1V1)   厄运不怕晚/男优秘辛   猎同飞坦不要背叛_np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