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275章

第275章

知,日本多台风海啸地震,随便来一个都能死无数人。 “而且到那个时候,诸侯国也差不多已经稳固。” “大家一起出手将日本剩余的人口瓜分,消化吸收。” “把地空出来,朝廷才能更好的移民过去,建立全新的统治。” 从此,日本这个族群将会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 额…… 把这个计划说完,陈景恪下意识的看了一眼后院。 自家媳妇刚发现怀孕,就说打打杀杀的是不是不太好? 不过……杀小日子例外,那是积攒功德。 他爹这么努力的给他赚功德,这孩子将来一定大富大贵。 第441章 南洋话事人 安平侯府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了出去。 福清公主有喜,太上皇、马娘娘、朱标、朱雄英、徐妙锦等集体前来探视。 这本身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荣耀。 可以这么说,能享受这种待遇的,估计也就皇后、太子妃等寥寥数人。 现在福清公主享受到了,可见安平侯在皇家心目中的地位。 这才是真真正正的权势。 虽然安平侯没有担任任何实际职务,可他的权势才是真正的人臣巅峰。 但紧接着一个更加炸裂的消息传出。 太上皇和马娘娘当众指亲,生男为驸马,生女为太孙妃。 重点是生女为太孙妃。 这句话的意思反过来是不是,这个女孩嫁给谁,谁就是太孙? 仔细想想,以陈景恪对皇家的影响力,并非没有这种可能。 如此一来,福清公主肚子里的那个孩子,就不一般了啊。 讨厌陈景恪的人很多,并不是所有人都想巴结他,大把的人对他不屑一顾。 本来这些人是不准备送贺礼。 你安平侯有后和我有什么关系? 我对你无所求,也不给你送礼,你能奈我何。 然而现在情况变了。 你可以不巴结安平侯,却不能不在意他的那个孩子。 是个男孩还好,驸马多了去了。 如果是个女孩…… 于是,不论原本作何想的人,都纷纷准备了一份厚礼。 本就打算送礼讨好的人,更是将礼品的分量提高了好几倍。 这一天,洛阳百姓发现,各种滋补用品变的紧俏起来。 各达官显贵、社会名流,纷纷上街采购各种奢侈品。 然后一车车的礼品被送往了安平侯府。 对此陈景恪深感无力,不过他依然坚持了底线。 每家都只收了普通的平时能用得上的礼物,其余全部婉拒。 即便如此,也足足堆满了两个仓库。 更让他无语的是,他每次进宫,朱雄英都会扯着嗓子喊: “景恪,我儿媳妇可还好?” 每次他都会反驳:“你怎么知道是儿媳,万一是女婿呢。” 问的多了,他都懒得反驳了,全当没听到。 朱雄英也不知道哪来那么多闲心,每天乐此不疲。 这些都是小插曲,陈景恪大多数时间,还是放在了五nian计划上。 每天海量的数据汇总过来,他们要负责统计,还要甄别真假。 还要根据这些数据,制定下一期计划,忙的不可开交。 本来准备好的,今年发表《大同世界》的事情,也不得不暂时搁置。 对此方孝孺和解缙是最失望的。 这俩人突出一个看热闹不嫌事儿大,早就想让陈景恪炸一炸现在的文化圈了。 ----------------- 南洋爪哇岛……现在已经改名为鲁国。 经过两个月的航行,鲁王朱檀终于到达了他的封国。 虽然非常荒凉,临时国都也只是一片低矮的房屋,放在大明连个大镇子都不如。 可在他眼里,这一切却显得那么的珍贵和亲切。 只是……傅安这个淡马锡总督太小气了。 虽然是临时房屋,可这修的也太寒酸了吧。 放在大明那会儿,当猪舍都嫌简陋。 不过他也只是默默吐槽几句,并没有真的怪罪傅安。 他在坐镇过辽东,很清楚下面工作的难处。 傅安同时给十五家封国修建临时定居点,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能弄成这个样子,已经不错了。 而且,条件简陋才好,这样等将来鲁国发展起来,他才更有成就感。 当初朝廷要大分封,他作为最年长的未分封亲王,自然是排在第一位的。 而且作为亲王,他比一般的诸侯王多了许多特权。 比如挑选封地的位置。 虽然朝廷不可能完全满足他的要求,但也会参考他的意见。 经过无数次的思考对比,最终他将封地选在了爪哇岛。 别的岛屿要么太小,零零碎碎的不好发展。 要么太大,不可能单独分给一个诸侯王,必须要和其他人分享。 分享就意味着将来有可能起争端。 他没有太大的理想,也不想介入各种纷争,只想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安生过日子。 爪哇岛符合他所有的需求。 面积不大不小,正好可以单独分给他这个亲王。 处在南洋岛链的最外围,远离其他岛屿还不是交通要道,可以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 当然,作为一个接受过新思想的亲王,他知道孤立政策是没有前途的。 日子想过的滋润,必须要在大明的宗藩体系里找准位置,一个不威胁别人又不可或缺的位置。 爪哇岛也能满足他的这个需求。 香料。 这里盛产香料,有香料群岛之称。 他只需要为大明体系内的国家提供香料,就能确保日子过的很滋润。 对于他的这个选择,老朱也没说什么。 这个儿子谦恭下士、博学多识,喜好风雅之道,不喜俗务。 这一点大家都是知道的,而且也没人指责什么。 朱橚的喜好,确实有点不登大雅之堂。 至少对皇族来说,有点上不了台面,属于是不务正业。 当然,现在朱橚登上了行业巅峰,情况又不一样了。 朱檀的喜好则不然,这是妥妥的贤王格调,放在任何时期那都是值得夸赞的。 所以,当朱檀表明自己的追求之后,老朱很爽快的就把爪哇岛封了给他。 而且因为朱檀在辽东坐镇过几年,鲁王府也是有一定基础的。 所以他的封国起点更高。 也不用担心会被国相府夺权之类的。 甚至国相府都是以他鲁王府的原班人马为主组建的。 朝廷配备的官吏,都去了中下层。 也因此,在到达爪哇岛之后,只用了半个月时间就初步安置下来。 并且建立了上下通达的秩序。 就在他雄心勃勃,准备放手大干一场的时候,一场天灾袭来。 暴风,前所未有的大风暴来袭,海浪能有数丈高。 水桶粗的树干都被拦腰吹断。 之前暂时堆放在外面的各种物资,在大风里犹如纸片一般飞舞着飘向远方。 躲在低矮的小屋里,看着这一切,朱檀心中犹如在滴血。 比起物资上的损失,他更担忧的是迁徙来的百姓。 不知道要损失多少人。 等等……他猛的回头打量起这低矮的小屋。 发现在狂风里竟然能保持不散架,为主人提供最后的庇护。 这一刻,他全懂了。 原来不是傅安小气,而是太负责了。 这时他脑海里不禁浮现出,陈景恪经常说的一句话,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原来这才是因地制宜……” 这一刻,他似乎悟到了很多。 暴风刮了一天一夜才停歇,居住地已然一片狼藉。 看着这一切,大家心中不禁生出沮丧之感,很多人甚至失声痛哭。 朱檀却召集所有人,开了一场会议。 他将自己能想到的鼓舞人心的话,全都说了一遍。 鸡汤管不管用不知道,但他这个主心骨没有乱,确实有助于稳定人心。 尤其是他最后宣布,会在这里树立一块石碑,记录今天发生的一切。 供后世纪念瞻仰。 这是一剂强心针,激发了大家的斗志。 之后各级官吏出动,组织百姓和军队进行救灾。 最后统计下来,有一百三十八人死于大风,四百余人受伤者。 至于财物的损失……他们带过来的财物,九成损失一空。 尤其是粮食,损失更大。 “如果没有外来援助,最多二十天我们的粮食就要耗尽。” 听到这个消息,朱檀的眉头紧紧皱起。 别的事情都好办,独独不能没有吃的。 于是他下令,一边派人去淡马锡、楚国求救,一边派出军队捕猎,派出水手去捕鱼。 尽可能的延缓粮食的消耗。 但粮食不足的消息根本就瞒不住,本就沉浸在悲伤里的百姓,这下彻底慌了。 再也没有心思去干活。 这次就算朱檀舌灿莲花都没用。 朱檀首次感受到,什么叫无能为力。 作为亲王,他的人生太顺了,就算有困难也从来都没有慌过。 因为他知道,再大的困难,找老头子哭一哭就都解决了。 可现在,他没地方哭,也不能哭。 作为一国之主,他要是哭了,人心马上就能散的一干二净。 他首次感受到,肩负一国的压力。 也隐约感受到了,自家老头子和大哥承受的压力。 深吸口气,他眼神里的软弱和惶恐慢慢消失,最终只剩下坚毅。 现在,轮到我来肩负一国百姓了。 如果朱元璋看到这一幕,想必会非常的欣慰。 然而……困难并不会因为决心就消失不见,粮食问题依然笼罩在所有人头顶。 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无法安定人心。 就在朱檀绞尽脑汁的思考,如何拼凑一些食物的时候,一个人出现在他面前。 这个人他非常熟悉,就是当初为他们引路的淡马锡使者。 那使者带着他来到一处空地,掀开一块石头露出一个洞口。 里面装满了粮食。 朱檀惊喜的道:“粮食……这……傅总督他算到了?” 那使者恭敬的道:“这些粮食,大部分是之前从爪哇土民手里收缴来的。” “傅总督没有全部运走,而是留了一部分以备不时之需。” “没想到今日恰好用到了。” 朱檀是何等人也,自然知道这只是场面话。 傅安这是在给诸侯王下马威,告诉大家淡马锡才是南洋的中心。 淡马锡总督才是南洋话事人。 只不过他用的方法很高明,不会引起大家的反感。 毕竟天灾非人力所能操控,他也确实帮大家解决了大难题。 有些反应迟钝的,甚至都无法领会到他这一层意思。 只会感激他的帮助。 但就算再迟钝的人,都能通过这件事情明白一个道理,淡马锡的影响力无孔不入。 以后想做什么事情,必须要考虑到傅安的想法。 更准确的说,是考虑淡马锡总督的意思。 朱檀看出了傅安的想法,对此他并没有说什么。 本来他就没打算搞事,有个强势的总督,对他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 毕竟,淡马锡总督代表的是朝廷,有他弹压诸侯王不敢乱来。 至于总督府会不会反过来欺辱诸侯王…… 纯属想多了,真当诸侯王是吃白饭的。 有了这批粮食,鲁国就能支撑到下一批粮食送来,民心终于安定下来。 大家投入到了新一轮的建设中去。 朱檀也给洛阳写了一封信,将这里的一切都一五一十的讲了一遍。 重点提了傅安对大家的帮助。 不是阴阳怪气,也不是内涵傅安,而是真的夸赞。 朱檀不知道的是,这场风暴受影响的不只是鲁国一地,整个南洋都被波及。 刚刚到来的诸侯王们,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各家的损失都非常大。 不过还好,人员损失都在可接受范围内。 而且有了傅安提前布局,粮食问题也都得到解决。 总体来说,算是有惊无险。 然后,惊魂初定的诸侯王们,几乎做出了和朱檀相同的选择。 一边写信对傅安表示感谢,一边写信给洛阳汇报这里的情况。 朱桢得知这些消息后,感叹道: “这次谁也无法阻挡傅安入阁了。” 许柴佬也点点头,说道:“傅总督确实是为能臣。” “等诸侯国稳定下来,必然要入中枢的。” 说到这里他心中有些感慨,若非当初自己软弱,入阁的恐怕就是自己了。 不过也没什么可后悔的,至少现在自己过的也不错。 楚王朱桢对他信任有加,政务悉数委任于他,无条件支持他的变革。 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事实也确实如他们所想,几个月后洛阳接到诸王的奏疏,朱标对傅安赞叹不已。 “傅安果能臣也,可入阁……景恪你以为呢?” 陈景恪思索片刻,说道:“内阁确实也该换届了,有几个老人需要退。” “陛下若对傅总督满意,自可以命其入阁。” “不过,南洋那一摊子,也需要一位能臣去接手。” “最好让其提前赴任,作为副手在傅总督手下锻炼一年半载,再转正。” 朱标深以为然的道:“此乃老成谋国之言,只是你以为谁能担此重任?” 陈景恪并没有直接说让谁去,而是说起了标准: “此人需有一定的背景,否则无法震慑诸侯王。” “还要懂新政,具有开阔视野……” 朱标眉头微皱,现在懂新政的人不少,反倒是符合第一条标准的人比较少。 符合两者的就更少了。 眼见一时拿不出合适的人选,两人倒也没有着急。 傅安入阁至少也是明后年的事儿了,有的是时间挑选合适的人。 不过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老朱知道此事后,直接给出了一个选项。 “你们觉得傅忠怎么样?” “傅忠?”朱标露出深思之色。 第442章 祸不单行 傅忠就是傅有德的儿子,因为父子、兄弟不能同朝当高官的潜规则,一直没有担任具体职务。 但平时没少领特殊差使,比如巡视地方,监察新政推行情况。 这也意味着,他对新政不陌生。 身份地位也完全没有问题,傅有德的儿子,谁敢不给面子? 老朱说道:“咱早就答应傅有德,让他回来享天伦之乐,只是事情太多一直耽搁到现在。” “他心里不知道怎么数落咱呢。” “正好现在朝中无事,四边也比较稳定,就让他回来吧。” “他卸任之后,傅忠就可以出来主政一方了。” 朱标并没有直接同意,傅忠有优点,但也有缺点。 最大的缺点就是,他没有主政过地方,直接就去接手淡马锡,不知道能不能挑的起这个担子。 许柴佬殷鉴不远。 朱元璋自然能看出儿子的顾虑,说道: “先让他去淡马锡给傅安当助手,如果他能胜任,就让他继续干着。” “等将来傅安入阁,就将其转正。” “如果他不能胜任,就让他回来,再换个人去给傅安当助手。” 这确实是最稳妥的办法,既照顾了傅家成全了老朱的君臣情谊,又不耽误朝廷大事。 朱标终于点头,同意了这项人事任命。 于是,朝廷接连发出了两道政令,一是任命傅忠为淡马锡总督府长史。 二是调傅有德回京。 聪明人自然知道,这两条政令意味着什么。 不过并没有引起什么太大动静。 正常的新老交替而已,实在不值得大惊小怪。 傅有德能坚持到现在才退,已经很难得了。 要知道,和他同时期的老将冯胜、徐达等,现在基本都退居二线了。 而且傅忠被任命为淡马锡总督府长史,也表明傅家的地位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对于傅家来说,这就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了。 傅忠先是进宫谢恩,然后收拾好家门翘首期盼老父亲归来。 对于这个任命,陈景恪也没有什么意见。 傅忠和他是连襟,再加上工作上的事情,时常打交道。 他对傅忠还是比较了解的,为人稳重有远见。 不算顶尖人才,但和大多数人比,也属于出类拔萃。 担任淡马锡总督还是绰绰有余的。 淡马锡总督候选人敲定,他也算是放下了一件心事,之后就再次投入工作中去。 与此同时,一个好消息传来。 秋殷薯种植面积达到了五万亩,已经在洛阳普及开来。 老朱要求各省各府各县,派遣专门的人员前来洛阳学习种植技巧。 明年要将殷薯扩展到全国。 争取三到五年内,殷薯走入千家万户。 对于这个计划,群臣自然是支持的。 他们不光是口头支持,还采取了实际行动。 将殷薯带回家乡进行种植推广。 既响应了朝廷的号召,又在家乡博取了一个好名声,可谓是一举两得。 百姓对于高产良种也是翘首以盼。 没关系的普通人家,只能等朝廷将种苗输送过来。 有关系的人家,已经开始想办法提前弄种苗种植了。 对于这种情况,老朱自然是很欣慰的。 还是那句话,殷薯早一日普及,百姓就能少饿死许多人。 没多久又一个好消息传来,铁轨修好了。 这条单轨铁路最终长度为六十一里,耗时近一年才修好。 这个效率自然是非常低的。 但考虑到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摸索,慢一点也是正常的。 而且通过这次修路,大明培养出了一批熟练技术员和工人。 这就是种子。 铁路竣工也算是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朝廷就派出了朱雄英去主持了竣工仪式。 陈景恪自然也跟了过来。 过程没什么可说的,总之看到这条铁路陈景恪感慨万千。 穿越这么多年,终于要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了。 仪式结束,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 这些技术员和工人怎么办? 按照以往的情况,工程结束工匠和工人要么回工部干别的,要么就遣散回家。 陈景恪自然不愿意见到这种情况。 这些人可都是种子,岂能就这样解散? 于是他提议,所有参与铁路修建的人,统统归铁道司管理。 “他们的职责只有一个,修铁路。” “不修铁路的时候,就维护铁路,研究修铁路的技术。” “比如如何在山体上开挖隧道,如何架设天桥沟通天堑……” “只有培养出一支技

相关推荐: 封神之万仙阵   逐浪(1V1 H)   末世之神话帝国   重回七零:强扭的糙汉好甜   为欢几何(NP)   三国:从隐麟到大魏雄主   我女儿实在太厉害了   穿成反派亲娘后,她每天都被儿子教育苏缈谢忱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之玄心   章鱼求偶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