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282章

第282章

重新修缮被冲毁的土地。 没钱? 可以把地卖给大户啊,不就有钱了吗。 地卖光了钱还是不够? 卖儿卖女啊,实在不行卖自己。 这也是为何,天灾是百姓的地狱,却是大户的天堂。 大明不会放任不管。 可如此大面积的重建,朝廷又如何能管得过来? 于是陈景恪提出了三条建议: “其一,为防止土地兼并,两年内禁止灾区土地买卖,一旦发现从重处罚。” 这条建议一出,几位内阁学士都有意见了。 尚羲韶说道:“我知道安平侯是为百姓长远计,可如此一刀切恐会影响正常交易。” “况且,灾后重建需要钱财,如果不许百姓出售土地,那就是逼着他们卖儿卖女。” 其他几位内阁学士也都是一样的看法。 还有句话他们没说,此举还会得罪地方大户。 到时候他们阻挠重建工作,就更麻烦了。 说白了,他们还是无法摆脱旧有的思想,认为治理百姓离不开士绅大户的帮助。 大家都是老狐狸,大家自然都能明白他们的想法。 不过陈景恪也知道,他的顾虑确实有道理。 虽然朝廷设置的乡令等官职,可地方士绅大户,依然拥有极强的话语权。 这是实际情况,必须要遵守。 所以他也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含笑道:“尚学士莫急,且听我说完。” “我的第二条建议就是,金钞局向灾区百姓发放无息贷款。” “不需要太多,还款周期为五年。” 众人都不禁楞了一下。 金钞局直接借钱给百姓,说白了就是由国家发放贷款给百姓。 这不禁让他们想起了王安石的青苗法。 不过很明显,金钞局房贷和青苗法完全不同。 青苗法最终还是要依赖地方衙门去执行,最终结果就变成了强行摊派。 衙门开始变着花样的提高税率,最后变成了官方放高利贷。 这不禁让众人担忧,金钞局放贷会不会演变成第二个青苗法? 还不等他们将疑问说出来,就听邱广安击掌叹道: “妙,实在是妙啊。” 尚羲韶不禁问道:“敢问妙在何处?邱学士岂不闻青苗法乎?” 邱广安笑道:“我就知道,诸位肯定想到了青苗法。” “然陈侯此法看似与青苗法相似,实则完全不同。” 尚羲韶问道:“哦?有何不同?” 众人都向他看来,想听听他有什么见解。 就连朱元璋都不例外,他刚开始听到金钞局放贷给百姓,也是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青苗法。 心里担忧会不会酿成祸患。 邱广安解释道:“王公变法首先不得人,他的青苗法虽好,然执行依然要仰仗地方衙门。” “这些衙门的官吏本就反对变法,自然变着花样的破坏新法。” “最终让良法变成了害民之法。” “大明不同,我们有金钞局,可以不依赖地方衙门放贷。” “这就能让百姓少遭受一层盘剥。” “其二,金钞局本就承担着向工商业放贷的任务,他们对这方面业务非常熟练。” “能更好的执行这个任务。” 这是之前扶持工商业发展时候制定的政策,金钞局向工商业住发放小额贷款。 虽然存在着很多灰色交易,但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 “其三,金钞局放贷,相当于是抢了贪官污吏和地方大户的好处。” “他们必然会盯着金钞局,真出现私下放高利贷之事,他们会积极举报的。” 王祁反驳道:“如果金钞局和地方衙门、士绅勾结呢?” 邱广安不慌不忙的说道:“大家不要忘了税务稽查司,他们可巴不得那些人在钱财上出点问题,好下手查抄。” 听到税务稽查司这个名字,众人都有些头皮发麻。 就连他们这些内阁学士,都很忌惮这个部门。 关键是,税务稽查司独立运作,只对皇帝负责。 人事任命之类的,都是皇帝亲自过问。 因此,那些人才有恃无恐,查起偷税漏税真是不要命一样。 如果金钞局真的敢勾结地方衙门和士绅放高利贷,就先要过税务稽查司那一关。 “就算他们收买了税务稽查司,还有锦衣卫和巡察御史……” “这是针对灾区百姓特定的借贷,只此一次,比较容易监管。” “朝廷可以派遣锦衣卫、巡察御史等去监管。” “谁要是真敢私下放高利贷盘剥百姓,很容易就能被查出来。” “这么多监察手段,总有一个能生效。” 只要有一个能生效,那后面就不用说了,不知道多少家户口本要被清空。 这时邱广安又说道:“其实陈侯此策真正高明之处不在这里,而是借此机会促进内循环建设。” 接着他解释道:“以前是地方官不懂也好,还是他们阻挠也罢,在很多地方基建工作进展都不顺利。” “现在东南数省大面积遭灾,几乎相当于推倒重建。” “朝廷令金钞局释放无息借贷,相当于将钱财投入到了东南。” “正所谓白纸上好作画。” “现在有钱有人,正好推行基建计划,促进内循环建设。” 末了,邱广安说道:“陈侯,不知我说的可对?” 陈景恪笑道:“邱尚书高明。” 众人心中吐槽,高明个锤锤。 如果他能说出一两条,那肯定是他想到的。 现在他说的如此详细,那只有一个可能,你俩事先商量好的,在这唱双簧呢。 事实上确实如此,这件事情陈景恪也是先问过邱广安可行性,才提出来的。 毕竟邱广安是户部尚书入阁的,对金钞局、计官体系有着极深的了解和影响力。 不过听完这番解释,众人也终于认同了陈景恪的建议。 真要这么操作,确实非常具有可行性。 老朱也不禁点头,赈灾加基建同时进行。 这个计划比放任百姓自生自灭,要好太多了。 这时,陈景恪又补充了一条:“如此大规模的基建,必然会导致物价飞涨。”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朝廷可以提前做出布置。” “告诉天下的商人,运送重建所需的材料去灾区,可以得到相应的批条。” “拿着批条可以购买食盐、玻璃、蜀锦、苏绣等商品。” 众人不禁再次点头,这些产品都是远销海内外,供不应求。 玻璃就不说了,苏湘粤蜀四大名绣,运送到西洋价格翻十倍。 运送到极西诸国,需要用等重的黄金购买。 这些商品大头在朝廷手里,剩下的一小部分,也被几大家族把持。 流到外面的十不足一。 朝廷真要这么做,会有大批的商人,运送建材去灾区。 物价会涨这是肯定的,但绝不会涨的太离谱。 之后众人又商量了一些细节,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此法可行。 而且李善长还提出了一个建议,可以趁此机会将一部分受灾百姓,分散安置在藩属国。 如此既可以减轻重建的压力,又能帮各藩属国增加人口。 对这个建议,众人自然也是认可的。 从宋朝开始,南方人口就超过了北方。 元朝之后北方人口更是百不余一,整个河南才只有百万人口,其荒凉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虽然大明建立后,对人口密度进行了重新调配。 可南方人口依然远多于北方。 趁这次灾难再迁走一部分,完全是可以的。 满足了藩属国对人口的需求,缓解了重建的压力,也缓解了南方人口压力。 可以说一举多得。 自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会议的末尾,陈景恪提起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勋章。 群臣早就知道朝廷的真实目的,自然不会反对。 于是,一场迎接迎接将士们凯旋的仪式,悄无声息的筹备起来。 与此同时,在谁都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下,蒋瓛送走了家人,遣散了所有家丁。 然后毅然决然的进入了乾清宫。 第451章 孔 看着出现在自己面前的蒋瓛,朱元璋非常的满意,道: “都安排好了?” 蒋瓛回道:“是,家人乔装打扮去了燕国,仆人也已经遣散。” “臣再无后顾之忧,可以为陛下效死。” 朱元璋问道:“不后悔?” 蒋瓛坚决的道:“士为知己者死,能为太上皇为大明而死,臣死而无憾。” 朱元璋大笑道:“好,咱没有看错你。” 然后他脸色一肃,拿起提前准备好的诏书和令牌,冷声道: “从今天开始,你可以调动所有锦衣卫,可以调动不超过一个卫所的军队。” “去山东将孔家给咱查清楚,所有的一切。” 蒋瓛双手接过:“臣决不负陛下所托。” 然后没有再多说什么,转身离开了。 朱元璋目送他离开,许久才收回目光。 拿孔家开刀,是他思考许久才做出的决定。 以前他虽然不喜欢儒生拿孔子拿理学压他,却并没有真的想弄孔家。 很简单,儒家的礼教为统治阶级提供了法礼依据。 在你没有办法取代儒家之前,就必须要遵从他的思想。 然而,儒家本身就是对春秋以前,华夏的礼仪思想的总结。 又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已经是华夏文化的代表。 剥离儒家,就等于是自我毁灭。 就连陈景恪都认为,不可能抛开儒家,最多就是推陈出新。 说白了,就是用新思想重新诠释儒家。 同时引入其他学派的思想,打破几百年来理学对人心的禁锢。 这才是最适合华夏的道路。 当了这么多年皇帝,听陈景恪讲了那么多课,朱元璋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他就更没有动孔家的心思了。 直到他退位之后巡视全国,亲眼见到了孔家是如何嚣张跋扈。 曲阜上上下下全都是他们的人,几乎成了国中之国。 他们仗着衍圣公的身份无所顾忌。 草菅人命?奢靡……这些都是不值一提。 很多行为低劣的让朱元璋都感觉下限被刷新了。 用畜生行径来描述,那都是对他们的褒奖。 当然,作为封建帝王,朱元璋有他的局限性。 在他看来,只要大明国祚稳定,有点不和谐的地方也无所谓。 当初他要拿孔家开刀,曲阜人自己站出来反对,维护孔家。 现在被孔家鱼肉,那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活该。 只要孔家一如既往的支持大明就可以了。 然而,孔家却觉得这些还不够,他们阻挠新政的推行。 因为新政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让他们无法再作威作福。 不光是在曲阜地区阻挠,还私下联络保守派官员,一起抵制新政。 这才是最让朱元璋无法忍受的。 不过当时的皇帝是朱标,他更希望用怀柔的手段,一点化解各种矛盾。 朱元璋也不想干涉儿子治国,主要是他内心也有犹豫,所以就暂时将这个想法搁置了。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朱标病重,他不得不重新站出来执掌大权。 但直到此时,他依然没有动孔家的想法。 毕竟,孔家的地位太特殊了。 动孔家就等于是和整个儒家开战,这个后果太严重了。 然后山东、凤皖(安徽)大旱改变了一切。 朝廷运送过去的赈灾粮食,被孔家联合当地官吏侵吞。 虽然只是一部分,但依然是触碰到了老朱的逆鳞。 而且朝廷下旨免除灾区所有税收,孔家在曲阜依然正常收税。 还联系周围的大户,提高佃户的地租。 朝廷免税那是朝廷的事儿,你种我的地就得交租。 啥?你说旱灾绝收了? 那是你的事儿,和我没关系,又不是我不让老天爷下雨的。 此举不知道逼死了多少人。 当这些消息汇总到朱元璋这里的时候,他是多么的愤怒可想而知。 于是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让他下定了决心。 既然你们不想活,那咱就成全你们。 正好为后世子孙解决一个隐患,也为景恪的《大同世界》推广减少一些阻碍。 于是,他重新祭出了蒋瓛,让他亲自操刀此事。 可以预见的是,孔家和儒家的反扑,必然会非常激烈。 朱元璋虽然对自己充满信心,但他也不知道,这件事情最后会闹成什么样子。 所以,蒋瓛离开后,他始终无法静下心来。 手中拿着奏疏,半天都没看进去一个字。 最后有些恼了,将奏疏往桌子上一扔: “拿走拿走,都拿走给太子送过去,让他自己看着批复不要拿来烦咱。” 内侍立即过来,小心翼翼的将奏疏取走,一溜小跑给朱雄英送了过去。 朱雄英正陪着徐妙锦遛弯,见到这么一堆奏疏,脸登时就黑了。 “这老头子,越来越怠惰了,就知道欺负我一个小辈。” 徐妙锦轻笑道:“快去忙吧,我自己走一走就好。” 朱雄英点点头,然后弯腰对着她的肚子说道: “臭小子,赶紧长大,替你爹分担政务。” 看着丈夫小孩子气的动作,徐妙锦眼睛里充满了笑意。 她自然也希望,自己的丈夫和儿子父慈子孝,就如太上皇和皇上、太子一样。 吩咐妻子小心,朱雄英就回到自己的书房,脸色却变得严肃起来。 询问送奏疏的内侍道:“太上皇心情可好?” 内侍不敢隐瞒,说道: “太上皇心情本来挺好,但方才蒋统领去见了太上皇,之后他老人家好像就有些不开心了。” 朱雄英心道果然如此,老头子不会无缘无故把所有奏疏都送过来。 能让他如此的,绝不是小事。 而且任谁都知道,皇上病重无法理事,大权理应交给已经成年的太子才是。 更何况太子很早就开始处理政务,威望能力都没有任何问题。 一开始把权力还给太上皇,是希望洗掉太子身上的嫌疑,同时借用他的威望稳住朝局。 然后再由他将权力交给太子,增加太子的合法性。 毕竟创业君主,其威望是独一无二的。 可现在都几个月过去了,太上皇始终没有这方面的意思,难免有些不正常。 外人认为太上皇恋权,但朱雄英不这么想,他太了解自家皇爷爷了。 之所以不把权力交给自己,必然是有大动作要做。 这件事情还很难办,很可能会损及威望,甚至导致自己皇太子地位不稳。 蒋瓛夜入皇宫,又悄然离开,更是证明了他的猜测。 可现在的大明,还有什么事情能动摇他皇太子的地位? 想不通。 不过他也没有刨根问底,老头子这么做肯定有他的原因,需要自己知道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 不是他心大,而是对老朱充满了信心。 大明朝没有老头子做不成的事情,自己的皇太子地位可能会动摇,他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于是他就让内侍离开,自己着手批复起奏疏。 不论皇爷爷想做什么,自己处理好政务,不让他有后顾之忧,就是对他最大的帮助。 比跑过去追问他要做什么,然后盲目的加入进去,更能帮到他。 ----------------- 另一边,将奏疏丢给朱雄英之后,老朱依然有些焦躁。 就起身在宫里溜达起来,走着走着就到了马娘娘的住所。 看了看宫门口,他迟疑了一下就转身想要离开。 马娘娘身体不好,他是不想再用这些俗务烦她的。 但刚走出没几步,却迎面撞上了马娘娘。 他登时就知道,她应该是去照顾标儿,刚刚回来。 果不其然,马娘娘看到他就微笑道: “真是巧了,我刚从标儿那回来就撞见你了。” “你说你啊,真是一点耐心都没有,我不在你就不能等一会儿吗。” 听着媳妇的抱怨,老朱有些焦躁的情绪,瞬间就平复了。 他也没有解释,而是顺着她的话说道: “那你可是冤枉咱了,我这是准备去标儿那寻你呢。” 然后他不着痕迹的转移话题:“标儿睡下了吗?” 马娘娘一边往前走,一边回道:“没有,在读书呢。” 所谓读书,自然是内侍读给他听。 或者内侍拿着书给他看。 朱标远没有康复,经过几个月的治疗,也只是恢复了说话能力。 但也已经很让大家开心了。 至于完全康复,大家都知道不现实。 最终的目标是通过治疗以及康复训练,让他能恢复一定的活动能力。 至少能让他一只手一条腿活动起来。 这样起码不会那么难受。 尽管这很难,可大家都在竭尽全力往这方面努力。 回到坤宁宫,马娘娘让内侍退下,才问道: “说吧,找我什么事情?” 老朱打了个哈哈道:“我就是来看看你,哪有什么事情。” 马娘娘白了他一眼,说道:“我还不了解你?” “平日里这会儿你肯定在处理奏疏,哪有空到处乱跑。” “今天放着政务不处理跑到我这里,肯定是有事。” 老朱见瞒不住,只能将自己的打算和担忧告诉了她。 听说他要动孔家,马娘娘的表情也变得凝重起来。 “不动不行吗?” 老朱缓缓摇头,说道:“我也想过,动孔家代价太大了,大明蒸蒸日上实在不宜发生这么大的动荡。” “但他们千不该万不该,最不该阻挠新政推行。” “现在大明的保守派,就是以他们家为首。” 衍圣公虽然不掌权,可地位高啊。 尤其是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衍圣公就成了名义上的文官第一人。 每年朝廷举行大朝会、祭天之类的活动,衍圣公都是文臣的代表。 他们一句话,就能影响到万千读书人。 当然,如果没有变革,衍圣公也就是有名无实的空架子。 可是变革改变了一切。 反对派需要一个领袖,再没有比孔家更合适的了。 于是,围绕衍圣公,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一个派系。 这个派系,在保守派里都属于顽固派。 一般的保守派,只是担心朝廷太激进,希望朝廷慢一点走。 本质上还是希望国家变好的。 以衍圣公为首的顽固派,是坚决反对新政。 不分对错的反对。 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以及他

相关推荐: 沉溺NPH   白日烟波   猛兽博物馆   树深时见鹿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女奴的等价替换   乡村透视仙医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   鉴宝狂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