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 “这样就算不懂如何治理地方的人,也可以按照计划,按部就班的去做。” “不说能干出多少成绩,至少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主要还是考虑到,一旦对儒家动手,必然会导致大量儒家官吏离职。 朝廷需要从其他地方选拔人才填补空缺。 可这些临时提拔上来的人,不太可能直接就进入状态。 有了这份细致的工作计划,也有助于他们尽快理解职责,投入工作中去。 马娘娘和朱雄英自然没有意见。 老朱却提醒道:“要考虑到地缘差异,因地制宜的制定计划。” 陈景恪说道:“是,这次制定的也只是一份指导性意见,只有一个大致的思路。” “不会写明他们必须要如何如何做。” “为了防止有官吏过于死板,我以为朝廷可以组建专门的指导小组。” “去各个地方对实际工作进行指导,同时还能起到监察作用。” 老朱颔首道:“也好,就这么办了。” 之后几人又商量了一些细节问题,才各自去忙自己的。 接下来一段时间,一切风平浪静。 朝廷按部就班的忙路着各种政务。 其中最大的几件事情是,赈灾、秋税、藩属国建设等等。 不过在文化方面,接连传来几个好消息。 首先,杨士奇主编的朱元璋反腐集,也就是《蠹虫传》正式完本。 老朱非常高兴下旨刊行天下,同时以修书有功为由,任命杨士奇为司经局校书。 这是个正九品的职务,标准的芝麻官。 但听到这个任命,杨士奇高兴的差点失态,群臣也都羡慕不已。 原因很简单,司经局是隶属于东宫的机构。 他的顶头上司是太子冼马。 换成别的朝代,这个职务确实不咋地,还经常背黑锅。 可在大明,太子是掌握实权的,东宫一系的官员那就是潜邸之臣。 只要不是真的不堪用,基本都能获得机会。 更何况,校书这个职务能经常见到太子,甚至和太子讨论典籍内容。 简直就是臣子梦寐以求的终南捷径。 正常情况下,这个职务都是勋贵子弟担任的。 只是老朱这次要玩一波大,需要提拔一些非儒家读书人。 杨士奇是实用主义者,编写《蠹虫传》又得罪了同僚,很符合选拔标准。 机缘巧合之下,这个职务才落到了他头上。 这如何能不让他高兴。 追求了这么多年的终南捷径,终于踏上去了。 他已经开始思考,怎么表现自己的才能,获得太子青睐了。 第二个文化方面的成绩,是《元史》终于修订完成。 前面说过,老朱急于给蒙元盖棺定论,仓促之下编写了元史。 导致这部史书错漏百出。 朱标登基后,下旨重新修订此书,此事也终于完成了。 他下旨修订的不只是元史,还有宋史和辽金夏三代史。 也差不多在先后时间完成。 这确实是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巨大成就。 群臣亲自去宫里,当面向朱标表示了祝贺。 这是朱标中风以来,第一次正式接见群臣。 这些都是他的政绩,朱标自然非常开心,赏赐了群臣不少东西。 尤其是厚赏了修书的官吏。 而且他还罕见的下达了一条政令,把这些修史官吏全部调去编写建章大典。 群臣自然都明白他的意思。 就是希望在退位前,将这部书编好。 善始善终吗。 对于这位皇帝,群臣打心眼里尊敬,自然也希望他的愿望能够达成。 于是纷纷表示,会全力支持建章大典的编撰工作。 老朱就更别提了,恨不得代替儿子瘫痪,这点小事儿自然不会阻挠。 不但将修史的官吏调拨过去,还抽调了更多名士加入。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好消息。 十一月,蒸汽机研究院传来消息,第一列实用型火车制造完成。 朱元璋大喜,带领群臣来到蒸汽机研究院,亲自主持了试车仪式。 本来他想亲自坐上火车的,在群臣的拼命阻拦下不得不了这个念头。 随着‘呜呜呜’声响起,十节车厢的蒸汽火车发出猛烈的震动,然后缓慢的移动起来。 接着“况且……况且……”的声音响起,火车开始使出了车站。 群臣都情不自禁的发出了欢呼声。 这是一个全新时代的曙光,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与有荣焉。 只是他们还不知道,很多人注定见不到新时代了。 火车的正式运营,吸引了沿途百姓的围观。 每到一地,都能引来无数惊呼。 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更准确说是很多年,看火车都是大家最喜欢做的事情。 火车自然不会直接就投入商业运营,要在这条铁轨上来回奔跑数月不出问题,才能宣告成功。 不过能跑起来,本身就已经是成功了,剩下的不过是磨合问题。 火车成功,成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 也为多灾多难的建章五年,增添了一些喜气。 就在这时,一个谁都没有注意到的异常情况出现了。 报纸上开始频繁出现孟子的文章。 第455章 布局开始 提起孟子大家先想到的是什么? 义。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孔孟的仁义思想,可以看做是儒家的核心所在。 但是,如果将孟子和朱元璋联系在一起,大家会想到什么呢? 答案是,民贵君轻。 曾经因为这句话,老朱一度将孟子撵出了文庙。 虽然后来又将孟子请了回去,但双方之间的矛盾人尽皆知。 所以目前大明有个潜规则,在官方场合尽量避免提到孟子。 实在避不开,也要尽可能淡化‘孟子’本身的存在。 说白了,只提思想,不说思想来自于谁。 自大明周报创刊以来,大多数先贤都被单独点评过,唯独孟子没有人敢碰。 原因大家都懂。 现在突然出现大量关于孟子的文章,只要不傻都知道是什么原因。 这是在试探朱元璋的底线。 自方孝孺和解缙重提,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没有遭到老朱的打击,很多人就产生了一些想法。 酝酿了这么久,某些人终于忍不住,开始做进一步的试探了。 相关文章发表之后,朝廷依然没有任何表示。 文人群体都喜笑颜开,形势真的变了,我们的好日子来了。 已经有人忍不住提前开始庆祝。 有些稳重的,则已经做好了继续试探的准备。 看看太上皇的底线到底在哪。 对于这种情况,方孝孺却充满了担忧。 就算太上皇的想法有所改变,可你们也不能像今天这样骑脸输出吧? 换成任何君王,都无法忍受权威被挑战。 更何况是乾纲独断的洪武皇帝。 恐怕要不了多久,打击就会接踵而至。 自己率先重提‘公天下’思想,真追究起来少不了被清算。 那些人恐怕不只是为了试探太上皇,还想借助此事来打击自己,从而打击唯物学。 他知道,自己被别人利用了。 可事情已经由不得他。 与之相反的是,解缙非常高兴。 当陈景恪询问他的看法时,他乐观的表示,这才是真正的尊崇先贤思想。 太上皇是心怀天下的君主云云。 陈景恪叹息一声,说道:“朝廷准备派人去南洋担任督学,指导监督各藩属国的文教工作,我准备举荐你担任此职。” 解缙的表情顿时僵住了,过了好一会儿重归平静。 竟然没有任何抱怨,也没有抗议,而是说道: “为了保住我,你没少花费心思吧?”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以你的学问和能力,担任南洋督学绰绰有余。” “况且太上皇、太子都十分器重你,让你去南洋,也是不想你被人利用。” “希望你能理解他们的苦心。” 解缙面露感激之色,朝皇宫行礼道:“臣必不负太上皇、皇上、太子厚望。” 然后他担忧的道:“希直兄不会受到牵连吧?” 陈景恪说道:“放心,孰是孰非太上皇心里非常清楚,就算要惩处某些人,也不会牵连到你二人。” “否则也不会让你去南洋担任督学了。” “而且等你走后,将会由希直兄担任翰林院学士兼周报总编辑。” 解缙也不是腐儒,马上就从这个任命察觉到了异常,追问道: “太上皇对儒学不满?” 陈景恪自然不能告诉他真实意图,只是道: “是的,太上皇对儒生的保守多有不满,准备动一动。” “让你去南洋,也是因为你和儒家关系密切,不想你夹在中间不好做人。” 解缙果然被误导,想到了第一期国家计划,完成度低的让人无法直视。 应该是这一点,引起了太上皇的不满。 毕竟老朱做事向来雷厉风行,这是有先例在的。 再加上朱标掌权期间,选拔培养了大批新式官吏。 老旧官僚不退,新式官吏就无法上位。 在他想来,太上皇应该是准备快刀斩乱麻,完成新老交替。 甚至他还想到了另外一点,陈景恪的大同世界。 一旦发表必然会遭到其他学派的抨击。 自己和陈景恪的私交虽然很好,毕竟是儒生身份。 更何况,现在掌管大明周报的大多都是儒生。 到时候报纸很可能会成为,批判大同世界的主战场。 现在自己退出,儒家‘叛徒’方孝孺掌管大明周报,接下来再将核心成员换一遍。 大明周报就会变成鼓吹大同世界的地方。 对此,解缙没有任何其他想法。 他是儒生不假,却不是腐儒。 对那种保守派官僚,也确实多有不满。 陈景恪的大同世界他看过,确实很优秀,至少比目前的各派更适应大明的需求。 他和方孝孺之所以敢重提‘公天下’思想,就是受到大同世界的影响。 这么优秀的学问,就应该推行天下。 太上皇采用雷霆手段,完全没有什么问题。 他反而很感激老朱,在这种时候将他调到南洋,避免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对于解缙的反应,陈景恪心中有些羞愧。 欺骗朋友实在不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即便有足够的理由。 不过他心中也不禁赞叹,解缙才是真正的儒生。 儒家思想能引导华夏上千年,不是没有原因的。 ----------------- 很快第二次试探来了,有人公然打出了这样一个标题: 天之立君,本以为民。 里面的内容也一点虚的都没有,起手就是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 可以说,这简直就是照着老朱脸上抽大嘴巴子。 就连最乐观的人,都有些发怵。 让你们试探,不是让你们直接骑脸啊。 这下可完了。 果不其然,对于这篇文章老朱直接破防了,当着群臣的面训斥了解缙。 如此不忠不孝的反叛文章,竟然能出现在大明周报上,要你们何用? 然后不顾群臣求情,将解缙发配南洋担任督学。 同时下令,对大明周报编辑部进行审查,务必将这些无君无父之辈全部踢出去。 听到这个处置结果,群臣反而松了口气。 老朱方才那表情,还以为他要大开杀戒呢。 没想到只是发配南洋…… 等等,南洋督学? 这好像是个肥差啊。 一手建立南洋的文教体系,等于将自己的影响力扩散到整个南洋。 以后南洋的文人见了他,都得喊一声大宗师。 这是多大的影响力? 再过几年携大势重回中枢,少说也得是礼部侍郎级别的。 如果能让皇帝满意,礼部尚书乃至入阁都有可能。 这哪是发配,这分明是重用。 太上皇这是老糊涂了啊。 当然,只有傻子才会认为老朱糊涂了,大多数人都认为老朱还是惜才的。 扔到南洋那种艰苦的地方是处罚,担任督学是磨炼。 可以说是危险与机遇并存的地方。 有些人只看到了危险,觉得不值。 有些人则看到了机遇,有机会入阁,这样的机会哪怕豁出命都值。 但不管怎么说,此举再次帮解缙扬了名。 目前他可谓是自宋濂、刘伯温等人之后,名气最大的大儒了。 另一边,朱雄英悄悄对陈景恪说道: “老爷子这气不像是假的,你写的这篇文章杀伤力确实大啊。” 陈景恪不确定的道:“不会吧,这不是太上皇让我写的吗。” “还让我写的犀利点,这样他发怒才合情合理。” 朱雄英幸灾乐祸的道:“那你也不能专门戳老头子的痛处啊。” “等着吧,他肯定收拾你。” 陈景恪不禁缩了缩脖子,不会吧,老朱应该没这么小气吧。 是的,这篇文章出自陈景恪之手。 目的就是打乱儒生们的计划,同时给老朱创造一个发怒的机会,不露痕迹的对大明周报编辑部来一次大换血。 至于这么做会不会将儒生们给吓住,让他们不敢往道德制高点上爬。 完全不用担心。 权力就是最好的诱饵,即便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危险,依然会有无数人为了那百分之一的可能前赴后继。 更何况,就算他们怂了,大不了再写几篇文章引领一下。 只要他们对权力还有渴望,就不可能逃得掉。 朱元璋表现的非常生气,根本就没有给解缙预留多少时间。 旨意下达的第三天,吏部就将所有的手续给办好了。 言外之意非常明显,赶紧滚蛋,一天都别耽搁。 于是,解缙在离新年只有十天的情况下,带着随从踏上了前往淡马锡的船。 这天近千人来为他送行,陈景恪和方孝孺自然也来了。 只不过他们两人没有露面,而是在远处目送解缙的离开。 等船消失在江面,方孝孺转头说道: “说吧,你们到底想要做什么。” 陈景恪不动声色的道:“还能做什么,替换一批守旧官吏。” “打压一下儒家,为我的大同世界推行创造条件。” “这些缙绅应该都和你说过了吧,还问我做什么。” 方孝孺严肃的道:“缙绅虽然学识渊博,为人也很聪慧,然还是太方正了。” “以太上皇的性情,想做这些根本就不会如此拐弯抹角。” “他会直接下令去做,根本不会管别人反对与否。” “现在他兜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必然有更大的谋划。” “啪啪啪……”陈景恪不禁鼓掌道:“希直兄自从放弃恢复周礼的念头,是愈发的聪明了。” “事情果然瞒不住你。” 方孝孺丝毫不为所动,追问道:“你们到底要做什么?” 陈景恪笑道:“其实本来也没打算瞒你,因为这件事情必须你……准确是说大明周报配合才行。” “本来我还想着,如何开口说与你听,不成想你竟然看出了破绽。” 方孝孺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看着他。 陈景恪笑了两声,感觉无趣,就耸了耸肩说道: “走,去我家再详细说与你听。” 于是两人就来到安平侯府,陈景恪下人全部离开,未经允许不可靠近。 才与方孝孺说出了最终目的。 “……这次的目标是孔家和儒家。” “嘶。”方孝孺倒吸一口凉气,道:“你们……想过后果吗?” 陈景恪说道:“所以要做好万全准备。” “军方的调动已经开始,确保不会发生动乱。” “只要乱不起来,儒生的反抗就毫无用处。” 方孝孺下意识的问道:“打压儒家之后呢……” 话才说一半,他陡然醒悟过来,不敢置信的道: “太上皇竟然如此相信你?” 显然,他也想到了用大同世界替代儒家。 可正因为明白,才更加觉得不可思议。 倒不是他觉得大同世界有问题,而是这部书还未发表,没有任何的基础。 没有人知道,它到底能不能兜住底。 万一兜不住呢?恐怕会引起巨大的动荡。 这是历朝历代的君主,都不愿意见到的。 你见过哪个得国的君主,希望国家产生动荡的? 都是通过各种手段,力求让国家安稳。 朱元璋虽然雷厉风行,可他的目的也是让国家稳固。 现在这般激进,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极度信任陈景恪。 相信他的大同世界能兜底。 这种信任,太不可思议了。 陈景恪也在暗暗观察方孝孺,见他的注意力,一直在大同世界上,心中暗喜。 很好,一点都没有关心孔家和儒家,显然在内心里他已经彻底摆脱了儒家标签。 是个不错的盟友。 事实上方孝孺对孔家确实不怎么感冒,他最早就是要求恢复周礼。 周礼的创造者是谁? 周公啊。 甚至儒家最早赞颂的圣人,一直是周公。 这就好比,基教是耶稣创造的,但他们信仰的神灵是上帝。 儒家也是如此,孔子创造了儒家,他们歌颂的圣人是周公。 直到唐宋时期,孔子在儒家的地位才超过周公。 作为矢志复兴周礼的方孝孺,最尊崇的自然是周公。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就反孔子。 他并不反孔子,还很尊重孔子,只是对孔家不感冒而已。 说白了,孔子是孔子,孔家是孔家。 他向来分的很清楚。 后来他开创唯物学,正式自立门户,对孔家就更无所谓了。 朝廷要灭孔家,他一点意见都没有。 打压取代儒学,他也一样没有意见,时代发展的趋势而已。 唯物历史学早就揭示了这一切。 陈景恪也正是因为明白他的想法,才让他来接替解缙掌管大明周报。 但猜测归猜测,此时亲耳听到方孝孺的保证,他还是很高兴的。 于是说道:“太上皇不只是要对官僚体系大换血,思想界也是一样。” “不只是我的大同世界,你的唯物学一样是受益者。” 方孝孺摇摇头,说道:“你的辩证法思想让我明白了,单纯的唯物论其实有失偏颇。” “现在我正在想办法对这方面进行完善。” “在完善之前,是无法承担引导华夏文明重任的。” “若不用儒家,只有你的大同世界才有希望接过这个重任。” “所以……” 说到这里,他郑重的道
相关推荐:
极品风流假太监
拒嫁豪门:少奶奶99次出逃
四面佛
有蝶(H)
酩酊天_御宅屋
作精女配[快穿]
心安
离婚后恋爱
大上海1929
盖世神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