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得出陈景恪话里有未尽之言,于是说道: “事情应该没有那么简单,仅仅是一句传统,解释不了这个问题。” “否则,为何之前他们不联合起来,偏偏在这个时候联合?” “莫说是本朝,就算是宋朝,也从未有过儒家联合起来对抗皇室之事。” 朱元璋和朱雄英皆露出深思之意。 仔细想想确实如此,赵宋虽然抬举儒家,可有宋一朝儒家始终被皇室牢牢掌控。 从未发生过共抗皇室的局面。 儒家虽然在宋朝实现了独尊,可依然只是赵宋皇室手中的刀而已。 元朝就更别提了,整个汉人群体,想入中枢都几乎不可能。 儒户们也只能当当中下层官吏。 联合起来对抗蒙元朝廷?呵呵…… 他们倒是也尝试过,用儒家礼教改造蒙元朝廷。 最终的结果是,被蒙元权贵一脚踢回了现实,之后就老实了。 大明虽然不像蒙元那么打压儒家,但老朱的手腕可一点都不软,杀起人来眼睛都不眨一下。 几次大案先后杀了十几万人,且基本都是达官显贵以及他们的家眷。 这在历史上都是少有的。 这种狠厉的手段,都没能阻挡儒家尤其是理学派抱团。 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想不通,实在想不通。 老朱毕竟是顶尖政治家,隐约意识到问题应该和大明的制度有关,但又想不到是哪个制度。 于是不确定的道:“莫非和咱制定的制度有关?” 陈景恪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不论什么事情,无外乎就是内外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方才太子讲的就是外因,至于内因……” 他停顿了一下,才继续说道:“我以为和陛下的两条政策有关。” 马娘娘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然后白了老朱一眼,看你以后还嘚瑟不。 朱元璋老脸一红,假装没有看到媳妇的眼神,追问道: “哪两条政策?” 朱雄英也露出倾听之色。 陈景恪说道:“其一廷推,其二打击结党。” 所谓廷推,就是官位有了空缺,先问皇帝的意思。 皇帝没有中意的人选,就由群臣商量着确定名额。 打击结党,就是字面意思,凡是结党的一律重判。 一个人犯错,要连其党羽一起打击。 老朱眉头皱的更紧了:“这两条政策哪里有问题?” “廷推是为了削弱吏部的权力,如果后世出了昏君,还能限制一下皇帝胡作非为。” “打击结党更是历朝历代都在做的事情,咱这么做也没什么问题吧?” 马娘娘也非常的意外,她猜到是大明制度出了问题。 但怎么都没想到,竟然是这两条。 在她看来,这两条政策都很实用啊。 疑惑随之而生,为啥是这两条? 第459章 无心之过 别说是老朱和马娘娘他们,这个问题就算是到大明灭亡,应该都没人意识到。 否则不会到最后都没有改变,连提都没人提过。 不是他们迟钝之类的,而是时代局限性。 这也是陈景恪现在最大的优势,现代思维。 当时代被改的面目全非,前世的知识逐渐失去作用的时候,现代思维就成了他最大的依仗。 他的身份地位,让他有条件可以了解大明的一切。 然后用现代思维去剖析,能得到许多这个时代的人很难发现的问题。 发现廷推和打击结党的弊端,就是成果之一。 不一定百分百正确。 毕竟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不可能是一两个因素造成的,都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但总能提供一个不一样的参考意见。 很多时候,这个‘不一样’能起到关键作用。 陈景恪说道:“首先说说廷推。” “从始皇帝开始,命官的产生方式一般有三种。” “其一,君主直接任命。” “其二,丞相推举,君主任命。” “其三,吏部推举,丞相讨论,君主任命。” “通常情况下,这三种方式是同时存在的。” 朱元璋三人微微点头,确实如此。 始皇帝完成中央集权,将命官的任命权收归君主手里,县令都要皇帝亲自任命才有法律效力。 虽然有些时期出现过例外,比如西汉前期丞相也有权力任命官吏。 甚至明朝初年的丞相,也能不经皇帝允许任命部分官吏。 胡惟庸就是靠这个权力培植党羽的。 但这都是特殊情况,很快这种权力就会被君主收回。 从始皇帝之后,官吏任命的流程大体上就这么固定了下来。 当然,皇帝不可能事必躬亲。 全国一千多个县,几百个州郡府,数万命官。 除非皇帝是计算机,否则根本不可能管得过来。 所以,一般只有重要官员皇帝才会亲自任命,比如丞相、三公九卿、封疆大吏等等。 相对重要的官吏,比如州郡长官、主要衙门的主事一类的,由丞相举荐皇帝审核之后任命。 当然,吏部也有举荐权。 尤其是低级官吏以及不那么重要的职务,基本就有吏部举荐,丞相讨论然后上奏皇帝。 皇帝象征性的看一看,然后盖章任命。 可这么做很容易养成权臣。 尤其是在皇帝暗弱无能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强势的丞相,反过来压制皇权。 也会让吏部的权势过重,吏部尚书和侍郎,就是事实上的半相。 老朱解释道:“所以,咱才更改了任命官吏的流程,有了空缺让群臣共同举荐讨论人选。” “皇帝只需要掌控大局即可,能省去不少心力。” 陈景恪暗暗摇头,太想当然了啊:“问题就出在这里。” “前朝任命官吏的流程决定了,这个权力掌握在皇帝、丞相和吏部手里。” “普通官员是没有资格插手的。” “一个职位出现了空缺,谁都不知道最终会由哪个人来填补空缺。” “对普通官吏而言,即便职务出现空缺,也很难轮到他。” “一个人想升官,要么好好干拼政绩,要么走门路攀关系。” “可是廷推之法施行之后,所有人……至少有资格上朝的人,都有了插手的权力。” “这就意味着,一个职务出现空缺,‘我’就有机会自己坐上这个位置,或者举荐我的朋友坐上这个位置。” “廷推看的是谁的声音大,官吏为了增加胜算,就会拉拢更多人。” “这也意味着,有野心的人必然会结党。” “最致命的还不是百官结党,而是廷推逼着他们必须要进行党争。” 有空缺的职务,大家结党去抢这个空缺。 那如果没有空缺,而我又恰好有个朋友想升官,怎么办? 答案只有一个,拉一个人下来,职务不就空出来了吗。 “以前山东的官和广东的官,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利害关系,大家你好我也好。” “现在不一样了,只要两个人不是一派的,就有可能下死手去整对方。” “因为只有对方下来了,自己派系内的成员才能晋升。” “自己派系的力量强大了,自己升官的概率就变高了。” “所以,哪怕两个从来没有见过,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对方的官吏,都能成为死敌。” 你说我不结党行不行。 不行。 只要你当官,就挡了别人的路。 别人就会把你搞下去,把这个位置抢了。 一旦这种局面形成,那么只要是当官的,就必须要结党。 有人说了,海瑞,他总没结党吧。 对不起,海瑞也有自己的朋友互相帮扶。 那个朋友就是朱衡,一个名声不显的大佬。 没有他一路的提拔保护,就海瑞的性格,早就被人陷害死了。 更准确的说,海瑞是举人的身份,在明朝没有人提拔,连县令都很难当上。 是朱衡将他从教谕一步提拔成县令的。 他出仕后,几次大的危机都是朱衡帮他化解的。 比如他担任县令时候得罪鄢懋卿,朱衡当时恰好担任吏部侍郎。 严党不想得罪朱衡,就没有动他。 直到他上了《治安疏》名震天下,有了名气作为护身符,才算是没人敢动他。 当然,他们两个属于君子之交淡如水。 朱衡欣赏海瑞的性情和操守,海瑞对朱衡非常尊重。 属于互相提携帮扶的楷模。 但海瑞在朝中有人帮扶也是事实。 明朝中后期,已经到了不结党就没法活下去的程度。 听到这里,朱元璋三人恍然大悟。 但理解了之后,老朱却更疑惑了: “既如此,那咱打击结党,不正好能遏制党争吗?” “为何你还要说会加剧党争?” 陈景恪长叹道:“问题就在这里,什么是结党?标准是什么?谁来判定?” “我和他是同僚,一起吃了几顿饭,算不算结党?” “我和他政见相近,为了推行一个政策,在朝堂携手合作了一次,算不算结党?” “我拉一个人下马,只是空出来一个位置。” “如果我给他打上结党的标签,就能拉下来一大群人,空出来更多的位置。”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会不会有人故意搞扩大化?” 老朱三人都不说话了,他们太了解官场的情况了。 不是会不会搞扩大化的问题,而是肯定会。 陈景恪顿了一下,给他们思考时间,才继续说道: “以后有官吏犯事下狱,审讯的时候问的第一句话,可能就不是他犯了什么罪,为什么犯罪。” “而是先问他的同党都有谁。” “你和他一起吃过饭,结党,抓。” “你曾经在朝堂帮他说过话,结党,抓。” “仅仅是结党还不够,必须要变强,让自己的党派变得足够强大。” 你说我们几个人抱团结成小圈子,不搞事情只自保行不行? 对不起,不行。 你们当官就挡了我的路,必须要给你们搞下去。 你们抱团成小圈子那更好了,罪名都有了,结党。 官吏哪怕只是为了自保,也只能拼命扩大自己党派的势力。 党派实力越强,在党争中活下来的概率就越大。 “职务就那么多,想扩大自己的势力,就必须去争去抢去偷袭……” “想尽一切办法去攻击别人。” “到那个时候,上上下下都只有一个念头,结党营私。” “没有人会再想着去干实事。” “因为不做就不会错,做的越多错的就越多。” “所以,朝廷明牌打击结党不但不会遏制党争,反而会激化党争。” “让朝堂变成类似于乱世的状态。” 马娘娘和朱雄英都脸色凝重,他们没有想到,以前以为的两条良策,竟然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而且他们敢肯定,陈景恪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的会演变成这种情况。 道理其实并不复杂,推演一下就能得出结果。 只是以前大家陷入了思维误区,没有往这方面想罢了。 老朱眉头紧皱,说道:“你说的确实有道理,可陷入乱世有些夸大了吧?” 陈景恪说道:“您以为乱世和治世最大的区别在哪?” 老朱说道:“乱世自然是礼乐崩坏、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治世律法健全,百姓安居乐业……”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这只是表象。” “乱世和治世的区别,在于乱世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治世是相对确定的。” 朱元璋、马娘娘和朱雄英都很茫然:“确定性?何意?” 陈景恪说道:“先说治世,因为有相对稳定的秩序,大多数东西都是相对确定的可预见的。” “比如,我努力种田,一般都会有不错的收成。” “我建一所青砖瓦房,就能传承两三代人。” “我是个当官的,清廉爱民保一方平安,就算不能升官也能平稳做到致仕。” “再说乱世的不确定性。” “我建了一所房子,第二天就被劣绅恶霸给抢走了,告官的地方都没有。” “我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田,即将收获的时候,又被人给抢了。” “我是个当官的,保境安民……突然来了一波匪兵,将一切付之一炬。” “如果大明的官场陷入全面党争,那么一切就会变的不确定起来。” “我辛辛苦苦做了官,啥都没干,突然有一天就被人给扣了个帽子抄家灭族了。” “这种不确定性,会让百官心里惶恐不安。” “为了消除惶恐获得一点安全感,他们只能拼命结党去攻击别人。” “最终让大明陷入永无止境的党争泥潭。” 老朱、马娘娘、朱雄英三人都露出深思之色。 这个说法确实很新颖,给了他们很多灵感。 但他们思考最多的,还是党争的事情。 过了许久,老朱才长叹一声,开始了反思: “若不是你提醒,恐怕咱这辈子都捉摸不透其中的道道。” “当初赵瑁案的涉案人员如此之多,咱心里就很奇怪,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今日总算是有了答案。” “是咱的恶政,逼迫着他们结党。” “等这件案子爆发,他们的政敌又联合起来落井下石。” “或许很多人都是无辜被牵连进去的……不,不是或许,是肯定如此。” “还有前两年咱巡视地方,每次咱都能轻易发现部分官吏的小尾巴。” “派人去查的时候,几乎都是一查一个准,很容易就能揪出一大串贪官污吏。” “当时咱还以为是蒋瓛和锦衣卫能力出众。” “现在想来,咱这是被人家给利用了啊。” 额……陈景恪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老朱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 就他的铁腕统治,动不动就抄家灭族,有几个官吏敢公然结党的? 尤其是赵瑁案,发生在大明初建时期,不太可能是廷推造成的。 更何况,这个案子直接将朝堂给清空了,人人自危。 大家自保都来不及,谁敢在这个时候搞党争。 前两年反腐,确实有力量在推动。 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党争,而是革新派和保守派互相打击的结果。 不过他也没有安抚老朱,因为这两条政策,确实让官吏之间有了党同伐异的趋势。 尤其是朱标当政这几年,他希望通过柔和的手段,建立健全国家各项秩序。 营造一个正常有序的君臣氛围。 只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在廷推和打击党争这两条政策的驱使下,他的一系列善政,给百官创造了结党的机会。 不过还好,老朱尚在,朱标本人也是英明的君主,百官也只敢私下搞小动作。 不敢明目张胆的搞党争。 可恶果还是很明显的,那就是百官已经意识到,只有结党才能在朝堂争取利益并存活下来。 在面对竞争对手的时候,他们抱团。 当竞争对手是皇帝的时候,他们更会抱团。 就连从来都不站队的孔家,都在这次变革中,站在了保守派一边。 这才有了现在理学空前团结的局面。 他们内部之间,肯定是有竞争的,还很激烈。 可是在面对皇权的时候,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 当然,将这一切的恶果,都归结于老朱和朱标是不应该的。 可他们的行为,却在事实上造成了这个结果。 不过陈景恪并没有将这些话说出来。 一来老朱已经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后续肯定会改的,没必要再苛责于他。 二来朱标也是无意为之,更何况他已经这样了,随时都可能退位。 还是给他留点面子吧。 等后续这两条政策废除,大明的官场习气慢慢被纠正。 就不会再出现,前世明朝中晚期那种党争局面。 就让这个微不足道的小黑点,掩盖在历史长河里好了。 想到这里,陈景恪说道:“结党可以很唯心,很容易扩大化不可收拾。” “历朝历代虽然打击结党,却从来不将之摆在台面上。” “更不会主动去搞扩大化,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陛下打击结党的想法是好的,只是手法有些瑕疵。” “所幸还没有造成恶果,找个机会将这两条政策废除即可。” 朱雄英眼珠子一转,忽然说道:“这两条政策也不是没有好处。” 三人都看向他,等着他的高见。 朱雄英嘿嘿笑道:“如果不是这两条政策,理学派怎么会如此团结。” “咱们的计划,也不可能进行的如此顺利。” 明知道他是故意安慰自己,老朱还是笑道: “哈哈……乖孙你这么一说,咱这心里好受多了。” 众人都笑了起来。 有一说一,还真是如此呢。 第460章 kong家必须消失 老朱是什么人,之前只是没想到罢了。 陈景恪帮他指出问题所在,很快就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此事咱知道该怎么办了,等过一些时日连理学和孔家一起解决了。” 闻言,马娘娘、朱雄英、陈景恪三人,已经大致猜到他要做什么了。 对于这个处置办法,他们也觉得挺不错的。 既然你们跳出来挑战皇权,那背点锅是理所应当的。 之后他们又讨论了一些细节,才各自散去。 老朱和马娘娘一起回了寝宫。 马娘娘屏退内侍,从枕头下面的暗格里,取出一个上锁的小箱子。 打开里面是厚厚一沓文稿。 老朱从箱子里拿出几页白纸,开始做记录。 内容正是陈景恪方才所讲的东西,并且他还给出了自己的点评。 大意就是,告诫后世子孙当引以为戒,绝不可犯此类错误云云。 马娘娘则在一旁补充。 用了小半个时辰,才将这些东西写好。 老朱将纸递给马娘娘,笑道:“又给子孙留下一笔财富。” 马娘娘接过那几页纸,小心的放在箱子里,然后上锁藏好。 这才打趣的道:“不难受了?” 老朱笑道:“难受什么,又没有酿成不可挽回的恶果。” “景恪指出来的问题越多,咱越高兴。” “哪天他要是指不出问题,咱心里才不安生。” 马娘娘感叹的道:“景恪的成长也很快啊。” 老朱非常认同的道:“是啊,以前他只是仗着肚子里的学问生搬硬套。” 他的很多政策,
相关推荐:
被迫和豪门大佬联姻后祁少每天想离婚
卡牌世界的言灵师
都分家了,他们越过越穷关我啥事
封神之万仙阵
从妖尾开始的肉鸽恶魔城
猎同飞坦不要背叛_np文
[综漫]性转成黑皮辣妹后我成了顶流
云起梦集
酩酊天_御宅屋
月皎花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