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307章

第307章

……万一是巧合呢?” 李善长反问道:“那么方孝孺怎么说?” 李祺顿时说不出话来。 都说陈景恪擅长下棋,可是方孝孺这步棋,直到现在都有很多人不明白。 主要是,这步棋一直未能体现出必要性。 要说之前帮陈景恪和腐儒们打嘴仗……换个人也一样能做到。 甚至那些嘴仗打不打其实都无所谓。 因为皇帝已经决定使用他的政策了。 可是陈景恪在这步棋上花费的功夫,却是非常大的。 别的不说,引导方孝孺悟出唯物学,一手培养出一名大宗师。 这种投资史无前例。 可是现在,大家终于明白这步棋的作用了。 虽然还没有看到《大同世界》的全貌,但仅仅是从报纸上这篇文章,就能窥探到。 这部书必然更倾向于唯物论。 有方孝孺之前的宣扬,大家都对唯物论思想有了一定了解。 大部分人,都已经接受了唯物论存在的事实。 现在《大同世界》发表,大家也更容易接受。 对相关内容,也更加容易解读。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方孝孺的唯物论思想,他贸然提出大同世界思想,会是什么后果? 很可能大家看都看不懂,更遑论去解读了。 李善长这会儿也觉得饿了,摸了摸桌子上那碗面条,不冷不冷热正好。 于是端起碗,抓起一颗大蒜,呼噜呼噜就吃了起来。 一气将面条吃完,他抹了抹嘴,看着沉思的儿子,说道: “如果这两件事情,还无法让你相信。” “那么去年太上皇突然废除理学,这总该没有什么争议了吧。” 李祺叹道:“我信了,安平侯的布局,真的是环环相扣啊。” 然后他不可思议的道:“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做准备,人真的能看那么远吗?” 李善长也同样感叹的道:“生而知之啊,说的就是他。” “比起学识和才能,他的这种耐心也让人敬佩。” “换成其他人,谁能忍耐十几年一点风声都不露?反正我是做不到。” 李祺自然知道自家亲爹是什么脾气,那真的是从来不懂得什么叫藏拙。 还缺少容人之量,绝对不会容许有人压自己一头。 要是他掌握了什么高深的学问,早就拿出来炫耀了。 别说是自家父亲,就是自己,也不可能十几年不露出一点痕迹。 陈景恪是真的做到了,从来不在外人面前,暴露一丝一毫的相关想法。 哪怕是被人质疑、轻视,哪怕别人在他面前谈玄论道,都能一言不发。 这种心性和忍耐力,太强了。 李善长再次拿起报纸,指着上面的某部分内容,说道: “你看,他并未否定理学,也没有否定任何一家学派。” “对于先贤的学说,都给予了极高的赞誉。” 之前的很多学派,为了证明自己的学问更优秀,会对其他人的思想进行否认。 别的不说,仅仅是一本《论语》的诠释,狗脑子都出来了。 都宣称自己才是掌握了圣人之意,其他人的解读都是对圣人的曲解。 李祺想了想,确实如此,不禁赞道: “安平侯的心胸,非一般人所能比也。” 李善长摇头道:“他的心胸确实开阔,但之所以能如此大度,我以为更大的原因在于,他的立意就与前人不同。” 李祺面露不解。 李善长解释道:“前人著书立传,都要假托是解读圣人之意。” “圣人之意只有一种是对的,如果我不否定别人,那岂不是说我是错的?” “所以,他们必须要否定其他学派,以此来证明自己才是对的。” “陈景恪不同,他利用唯物学将华夏思想的发展,梳理成了一条线。” “一条从古至今,传承不断,一代代推陈出新的线。” “所有的新思想,都不再是单纯的体悟圣人之意。” “而是结合当前情况,吸收前人思想发展出来的,是属于他自己的思想。” “所有学派的思想,都有其闪光之处。” “也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只有符不符合时代需求。” “他陈景恪的大同思想,是吸收了诸多先贤思想的精华而成。” “是华夏文明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是最适合当前时代的思想。” “这才是他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李祺也不禁被震撼到了,这是何等的自信和气魄。 难怪他能有今日这般成就。 说到这里,李善长忽然嘿嘿笑道:“而且陈景恪这么做,还有层潜在用意。” “理学被废,不是它不好,而是已经不实用当前时代。” “这叫什么,这叫盖棺定论,他在给理学送终。” 李祺很不认同父亲的话。 以陈景恪的心胸,还不至于做出这么小家子的事情。 由此也可以看出,自家父亲在心胸这一块,和陈景恪的差距很大。 不过毕竟是自己的父亲,年纪还这么大了,没必要揭他的短。 所以他就转移话题道:“安平侯对理学多有赞誉,只可惜理学门人似乎并不领情。” “最近抨击他的,多是这些人。” 理学被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目前只是将其赶出了朝堂。 民间它依然是主流。 而且理学门人也并未放弃希望,他们依然在寻找复起的机会。 这次陈景恪发表大同世界,他们是抨击最激烈的。 套用一句话,光脚不怕穿鞋的。 现在理学才是光脚的那个。 李善长不屑的道:“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 “陈景恪用十几年时间证明,他的思想能给大明给天下,带来多大的好处。” “朝廷作为最大的受益者,是肯定会站在他这一边的。” “勋贵们也是天然站在他这一边。” “再加上这些年因为新政受益的人……” “理学除了耍耍嘴皮子,什么都做不了。” 李祺点点头,皇家支持陈景恪,这是谁都能看得出来的。 勋贵是皇家之外,最大的受益者。 别的不说,就一条大分封,所有勋贵都得站在他这边。 因为大分封的法礼基础,就来自于陈景恪的思想。 否定他,就是否定大分封。 谁敢这么做,勋贵就敢和谁拼命。 更何况陈景恪也不是孤家寡人,唯物学门人是他天然的盟友,算学圈子的人也都是他的支持者。 只要他自己的思想没有大的问题,能经受得住其他学派的针对,是必然要独显的。 想到这里,他忽然遗憾的道: “其实我之前还以为,法家能有所作为。” “以您今时今日在法家的地位,咱们家说不定也能出个‘子’呢。” 李善长哑然失笑:“你还真是看得起你爹。” “我虽然自命不凡,可也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 李祺说道:“您不是受到安平侯指点,在法家思想上颇有想法吗。” 李善长解释道:“那不是法家思想,应该叫法制思想才对。” “陈景恪是想利用我的影响力,推广法制思想。” “只不过,法家的很多思想,确实可以化用到法制思想中去。” “我们两个也算是各取所需。” 陈景恪推广了法制思想,李善长获得了‘法制思想’奠基人的头衔。 “而且陈景恪并不喜欢法家。” 李祺不解的道:“为何?” 李善长叹道:“你虽然是我的儿子,但并未学过法家思想。” “法家理想中的世界,是不把人当人的。” 李祺一脸震惊,法家竟然是这样的? 那它为何能帮秦国一统天下? 第479章 二杨相会 法家理想中的世界,是把国家当做一个精密仪器,人是机器里的零部件。 每个零部件的作用都规定死了,不想干就有各种处罚。 不只是针对平民,包括皇帝权贵都是零部件。 不过法家还是制定了改变阶级的路径,这个路径是可以跟随国家需求改变的。 如果是战争年代,那就通过军功爵制来改变阶级。 这台仪器就能变成最强大的战争机器。 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动用全国力量,去办成某一件大事。 比如帮助秦国一统天下。 可是这种制度,完全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也不允许人有主观能动性。 人不是机器,是有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生灵。 法家的理想世界,是反人性的。 商鞅变法,从百姓到权贵,都是受害者。 清算他是秦国上上下下一致的要求,他不死才是奇迹。 秦朝坚持建设法家理想社会,最终也被无法忍受的百姓给推翻。 秦朝可以说,成也法,亡也法。 而且,法家有个终极难题未能解决,那就是无法限制君权。 他们设计制度的时候不相信人性,却又无法限制拥有人性的君主,这是最大的矛盾。 无法解决这个矛盾,法家的理想世界注定无法实现。 当然,法家之所以失败,究极原因还是他不把人当人。 这是陈景恪在《大同世界》第二篇,《理想世界》里,对法家的点评。 解释了他不喜欢法家的原因,也点明了为何法家能帮助秦国一统天下,又为何会被儒家取代。 ----------------- 前几日,《何为大同》这篇文章发表,引起了天下人的讨论。 其中以抨击居多。 抨击最积极的,正是被打压的理学。 然而真正有话语权的人,却都在等。 等着《大同世界》正式发表。 是抨击还是支持,都要等看到全貌之后才好决定。 陈景恪也没有让他们多等,一周后《大同世界》正式刊印发行。 而且初期印刷了十万册。 他可以借用大明周报的发行渠道,做到了真正的全国同时发行。 因此,造成的影响力也是无与伦比的。 无数读书人冲到售卖点,抢购这部书。 “哎,你之前不是一直骂安平侯狂妄吗?怎么还过来买?” “我这是为了更好的骂,才过来买的……你呢?不是说与他势不两立吗?怎么也来排队了?” “我和你一样,也是为了更好的骂才来买的。” 周围人相视一眼,也纷纷说道: “我们也都是一样……” 杨荣看着被围的水泄不通的书店大门,也是头疼不已。 这几时才能轮到自己? 最怕的还是轮到自己了,书没了。 至于旁边那些人的话语,他也听到了,自然是一个字都不信。 什么为了更好的骂陈景恪才来买书的? 都是被地方推举,前来京城参加考核的人才,谁还不知道谁啊。 还不是想趁考试前,多了解一下安平侯的思想,好在答题的时候占点便宜。 当然,他倒也没有鄙视这些人。 因为他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才来买书的。 只可惜出发的有点晚,走了好几家书店,不是卖空就是人多的挤不进去。 就在他发愁的时候,突然见到有个人,正从里面往外挤。 只是人太多,一个不小心就被挤倒在地,眼看就要被周围人给踩踏。 杨荣连忙冲过去,双臂扒拉着就将面前的人给扔飞了出去。 被扒拉走的人想要骂人,可看到他虎背熊腰,比寻常人大腿还粗的胳膊,顿时就到嘴边的脏话给咽了回去。 杨荣可没空管那些人的心思,一口气将围在一起的人扒开,把那个人给救了出来。 “兄台没有伤到吧?” 那人似乎有些晕,好一会儿才恢复正常。 然后下意识的看向怀里的书,发现完好无损才放下心来。 直到这时,他才想到身边还有个人,讪笑道: “谢兄台救命之恩,让你见笑了。” 杨荣的心思,却已经转到了那书上,大同世界,他竟然抢到了。 他脑子本就灵活,心中立时生出一个主意,于是热情的道: “咳……举手之劳,兄台无需客气。” “某乃建宁府杨荣,应乡老所命前来京城参加考试,不知兄台……” 那年轻人连忙道:“原来是杨兄,在下石首杨溥。” “也是应乡老所命,前来参加考核。” 杨荣更是高兴:“原来兄台也姓杨,真是缘分啊。” 杨溥也笑道:“是啊,说不得五百年前咱们还是一家呢。” 杨荣大笑道:“哈哈……五百年前是不是一家不知道,但在下倒是想与杨兄续一续这缘分。” “我欲在状元楼设宴,请杨兄一定要赏光。” 状元楼顾名思义,就是专门做士子生意的酒楼,讨个彩头嘛。 杨溥却说道:“该我请杨兄才是,不过状元楼太喧闹了,不若换一清净处如何?” 杨荣等的就是这句话,当即就说道: “是我欠考虑了,咱们也不要特意寻找地方了。” “不若就这样安步当车,走到何处算何处,如何?” 杨溥也觉得这样很有意思,说道:“杨兄好雅兴,在下恭敬不如从命了。” 于是两人就在大街上闲游起来,一边走一边闲谈。 很快就互相搞清楚了对方的情况。 还别说,俩人年龄相仿,虽然不是同一年生,但中间只隔了几个月。 进学的年龄差不多,在学堂表现也都很出众。 最神奇的是,竟然还是同一年获得童生身份,又在同一年通过院试成为秀才。 又都是在去年获得了举人的身份。 本来应该今年参加京考的,可惜太上皇暂停了科举。 今年初新皇要求各地衙门推举贤良,他们两个都是二十来岁的举人,放在哪都是俊秀之才。 都获得了推荐名额。 然后就来到京城参加考试。 这相似的经历,让两人都很惊讶,似乎看到了另外一个自己。 这也让他们对对方心生好感,关系迅速拉近。 话说到这里,两人也没心思闲逛了,路边找了一家酒楼,要了个包厢开始深入交流。 不过毕竟是初次见面,他们聊的还是比较保守。 更多还是在交流学问。 杨荣是正统儒学出身……是正统儒学,而不是被‘简化’之后的理学。 他最擅长的是《孟子》,对诗词、书法都有极深的造诣。 最关键的是,他竟然通武艺。 还不是一般的通,而是能上阵杀敌,冲锋陷阵的那种武艺。 听到杨荣说自己通武艺,杨溥看了看他魁梧的身躯,没有丝毫的怀疑。 双手上的老茧和浑身肌肉,太有说服力了。 杨荣虽然受到了理学的影响,却对理学没有太深的感情。 他甚至认为,二程‘简化’儒学是对孔子的背叛。 所以,朝廷打压理学,他没有任何特殊的想法,也没有受到牵连。 当然,理学昌盛的时代,他不敢把这种想法表露出来。 不过他非理学门徒,这一点亲近的人都知道。 也正因此,这次朝廷要求举荐人才,乡里的父老才敢将他的名字报上来。 杨溥也不是理学门徒,他虽然也读四书五经,但更偏向于治史。 这也是他家境一般,却能被举荐的很大一个原因。 能和他竞争的,很大一部分都因为理学标签被刷了下来。 剩下的又没他有才,这个名额才落到了他头上。 两人虽然所学不同,性情也不相同,但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却出奇的一致。 以至于越聊越高兴,很快就聊到了政治上。 两人对新政自然都是支持的,也都进行过详细的了解。 只不过两人了解的方向不太一样。 杨荣是福建人,更关注的是工商业: “自从开海以后,我们那里造船业和商业就繁华起来,许多人凭此过上了好日子。” “商业的繁荣,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作坊遍地都是。” “很多作坊都找不到足够的人手做工,为了找人他们只能抬高人工价格。” “而且还有雇工法保障雇工的基本权益……很多人开始去作坊做工。” “现在在我们那里,去作坊做工比种地收入还高。” “不过商业的繁荣,也导致贫富差距拉大。” “交通便利之处,人都非常有钱,偏远之处依然如之前那般。” “直到第一期国家计划施行,朝廷鼓励地方修桥铺路、开通沟渠。” “还要求各地衙门,主动为本地的商品寻找出路……” “很多偏远地区的人,也因此享受到了好处。” 杨溥赞道:“安平侯真乃天下第一智者,对局势的把控恰到好处。” “总能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最恰当的变革,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是啊,安平侯是真目光如炬。”杨荣先是赞叹,转而又说道: “不过他的变革还是太过激进,以至于很多官吏都无法理解他的意图。” “有些了解了,也不知道该如何着手去做。” “国家计划的施行,其实并不顺利。” “福建算是变革的第一线,都尚且如此,内地省份想来情况更不理想。” 杨溥颔首说道:“杨兄所言在理,国家计划在我们那里,几乎没有什么进展。” “倒也不能全怪地方官吏,大家的心思更多还是在除虫上。” 血吸虫,两湖地区受灾最严重。 别的不说,光洞庭湖区域,就够两省折腾的了。 而且这里的血吸虫治理不好,也会影响到下游的地区。 目前来说,两省最主要的任务依然是除虫。 不过也不是完全不发展经济,只是重心不一样。 朝廷这些年的新政,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即便没有大力发展工商业,百姓的日子也普遍好转。 杨溥说道:“现在我们那的百姓,家家都有余粮。旧粮还未吃完,新粮就又入库了。” “这样的日子,还要追溯到宋代。” 两人又将老朱、朱标、朱雄英和陈景恪夸赞了一通。 既然聊到了新政,话题自然就难以避免的谈到《大同世界》。 读书人是最喜欢指点江山的,两人心里也憋了很多话。 只是因为陈景恪身份特殊,他们又都是即将出仕的人,不敢随意和别人讨论相关问题。 怕传出去断了仕途。 因为方才的交谈,两人对对方都有了一定了解,也终于敢聊一些看法了。 杨溥率先说道:“我喜欢读史,故而对唯物学做过了解。”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读历史,诠释华

相关推荐: 大上海1929   被迫和豪门大佬联姻后祁少每天想离婚   极品风流假太监   哥哥,爱我(H)   亡主   在男团磕队友cp,我社死了   精灵:帕底亚退役冠军的再就业   盖世神偷   离婚后恋爱   我穿越成一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