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322章

第322章

忐忑。 一个不好,那可是会造成国家动荡的。 所幸,结果还不错。 事实再一次证明,他的想法加上这个时代的精英的完善,是可以开创一个与前世不同的世界的。 一个独属于这个世界的新世界。 就在陈景恪踌躇满志的时候,杜同礼一脸便秘的找了过来: “侯爷,您猜我发现了什么。” 陈景恪无语的道:“你都这表情了,还有心思开玩笑呐?” 杜同礼苦笑道:“我这不是苦中作乐吗……不过这事儿您绝对猜不到。” 陈景恪好奇的道:“到底什么事儿,让你这副表情。” 杜同礼没有再卖关子,一副蛋疼的模样说道: “张定边,他主动联系我们锦衣卫了。” 陈景恪惊讶的提高声音,说道:“谁?哪个张定边?” 第498章 老朱的回忆 张定边,陈友谅麾下第一名将。 鄱阳湖之战陈友谅战死,张定边拥立其子陈理为帝,据武昌而守。 后朱元璋大军包围武昌,两月攻城不下。 但任谁都能看得出,陈汉已经无力回天。 最终张定边与朱元璋达成君子协议,陈汉可以归降,但朱元璋要保证不残害陈友谅家眷。 朱元璋遵守承诺,册封陈理为归德侯,陈家其余人各有封赏。 张定边则选择出家为僧,在江浙之间隐居。 本来故事至此已经结束,张定边突然找到锦衣卫,是为了啥? 杜同礼一脸神秘的道:“你绝对猜不到。” 陈景恪没好气的道:“我是猜不到他找锦衣卫的目的,但我能猜到你马上就要挨揍了。” 杜同礼连忙说道:“嗨,您怎么还生气……我说,我说,他来找孙子。” 陈景恪:“???” 杜同礼这才察觉到话里有问题,这不是在说锦衣卫都是人家孙子吗。 轻轻扇了一下自己的嘴巴,改口说道: “他孙子从庙里逃出来,说是去参军了。” 陈景恪一脸懵逼:“等等,他孙子?从庙里逃出来?这都哪和哪?” “他不是当和尚了吗,哪来的孙子?” 杜同礼说道:“瞧您这话说得,他当和尚那会儿都三四十了,早就成家有孩子了。” “只不过他的妻、子都早亡,就留下一个孙子,被他从小带在身边。” “那小子受不了庙里清苦,就逃出来参军了。” 陈景恪点点头,这么一说倒也合理: “他孙子叫什么?在哪当兵呢?给人还回去吧。” 孙子跑到大仇家那里当兵,这换成谁都担心啊。 难怪张定边直接跑去找锦衣卫,这其实就是在问老朱要人。 杜同礼头疼的道:“他孙子叫张靖运。” “我倒是想还给他,可我查了,那小子跟着晋王跑西域去了。” “因为作战勇猛,没两年就成了千户,还得了个游击将军的散官。” “这种军官的去留,哪是我能决定的了的。” “况且,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也得先禀告圣皇才是。” 陈景恪笑道:“没想到这小子还是一将才,没丢了他爷爷的面子。” “这事儿你别管了,我去找圣皇说。” 杜同礼点点头,但依然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陈景恪没好气的道:“有屁就放。” 杜同礼纠结了好一会儿,才小心翼翼的道: “如果圣皇……您多劝劝,陈汉那都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儿了。” 陈景恪抬腿就是一脚:“混账玩意儿,说什么屁话呢。” “圣皇连张定边都能放过,还会谋害他孙子?滚。” 杜同礼捂着屁股,一溜烟就跑了。 之后陈景恪就去了皇宫,找到了老朱。 徐达、冯胜正好也在,他也没有客气,见过礼就在几人下方坐下。 将张定边的事情讲了一下。 老朱三人也大为惊奇:“竟然还有这等事?” 陈景恪点点头,好奇的道:“当初您和张定边谈了什么?” 老朱回忆道:“也没谈什么,他希望我能善待陈家善待百姓,我希望他能为我所用。” “只可惜,他与陈友谅交情深厚不愿为我效力。” “为了打消我的顾虑,还承诺会出家为僧。” 提起此事,老朱脸上明显带着遗憾。 徐达表情如常,冯胜则有些不以为然的道: “张定边不过如此,谋略不如魏国公,勇武不如开平王。” “若论文武双全,上位麾下还有颖国公(傅友德)……又何必为此等不识时务之人可惜。” 徐达谦虚的道:“宋国公过誉了,论用兵我自认不弱于张定边,但也不敢说超过他。” 陈景恪则咋舌不已,冯胜嘴上说的不以为然,可你瞅瞅他都拿谁来做的对比。 徐达的谋略,常遇春的勇武。 一个人集齐了老朱麾下最猛的两个人的能力,妥妥的六边形战士啊。 傅友德也是智勇双全的统帅,可听他们的描述,张定边综合实力比他还要强上三分。 这踏酿的分明是元末第一名将啊。 然后一个疑惑升起:“陈友谅麾下有这样的大将,鄱阳湖之战怎么会输呢?” 老朱唏嘘的道:“那一战咱能赢,机缘巧合的成分很大。” “就算是再让咱打一次,咱都没有信心能赢。” 有时候确实是天意,有一次刘伯温觉得危险,劝他换一艘船。 然后他前脚刚下船,后脚一发炮弹就把那艘船给轰碎了。 陈景恪也不禁咋舌,莫非真有天命这玩意儿? 他是听出来了,老朱是将陈友谅当做了最大的敌人。 这个人也确实厉害,差点就终结了老朱。 好几次,真的感觉是天意相助,才让老朱躲过一劫。 否则历史早就改写了。 相反,陈友谅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指挥作战的时候被流矢给射死了。 至于张定边,通过老朱的描述,陈景恪也更加感受到,这个人的能力是多强。 比如,曾经有一次傅友德、徐达都脱不开身,老朱不得不让常遇春防守张定边。 是防守,不是对阵。 即便如此,老朱还是不放心,千叮咛万嘱咐不让常遇春出城作战。 生怕常遇春被张定边给弄死了。 徐达也表示,他和张定边对上,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只有冯胜,依然不以为然:“怎么咱们都得天下了,你们还长他人志气。” “要我说,他们也不过如此。” “鄱阳湖大战他集结六十万大军,我们只有二十万,还不是被我们打赢了。” “我觉得他们干的最蠢的事情,就是打开湖口关,放我们进入鄱阳湖。” 陈景恪连忙询问详细情况,冯胜就将当时的局势讲了一下。 陈友谅兵多将广,水师实力也远超吴军,并且鄱阳湖的主要关口都掌握在他手里。 如果他不放开关口,吴军水师都无法进入鄱阳湖。 “他就是骄傲自大,自己放开关口让我们进入鄱阳湖,才有了最后的失败。” “换成我,是肯定不会放开关口的。” 朱元璋已经恢复过来,摇摇头说道: “他打开关口放我们进入鄱阳湖,其实并没有错。” “当时他船坚炮利,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超我军。” “放我们进去,才好进行决战。” “如果把我们堵在鄱阳湖之外,他的水师反而不好发挥战斗力。” 很简单的道理,陈友谅兵多将广战船高大,在广阔的水面才更能发挥作用。 如果将吴军堵在外面狭小的河道里,反而会让他的水师施展不开。 当然了,陈友谅主动放吴军进入鄱阳湖,还有个原因。 为了打败朱元璋,他丧心病狂的三丁抽一,集结了六十万大军。 为这支大军提供后勤保障的民夫,更是高达上百万。 如果战事拖延的太久,他后方就会先支撑不住。 把朱元璋的水师放入鄱阳湖,才好进行决战。 说白了,就是一战定输赢。 “当时陈友谅命人用铁索将战船绑在一起,我军确实没有任何办法。” “如果不是那一场突然转向的大风,失败的就是我们。” 陈景恪越听越不对劲儿,这是鄱阳湖大战,还是汉末三国时期的赤壁大战? “额……我怎么听着,这么像三国演义里的赤壁大战描写?” 上辈子三国演义直到嘉靖年间才刊印普及,这辈子因为陈景恪和福清接连发表爆款小说,到时小说热提前到来。 罗贯中和施耐庵的三国演义,也提前获得了书商的初版。 老朱自然也是看过的。 所以听到陈景恪的疑问,他笑道:“罗贯中施耐庵师徒,是张士诚的谋士。” “他们知晓很多当时的秘辛,就化用到了书里。” “曹操铁索连舟,诸葛亮借东风,就是借鉴了鄱阳湖之战。” 当时陈友谅铁索连舟,眼见朱元璋就要败亡,突然风向变了。 老朱赶紧准备火船,来了个火烧战船,也正是这次变故扭转了局势。 不过即便是到了这个时候,双方依然是五五开。 “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应该是借鉴了张定边的事迹。” 就在火烧战船后不久,张定边锁定了老朱的位置,率领一支精锐小部队,驾船直冲老朱旗舰。 沿途吴军(朱元璋是吴王)将士皆不能挡,被他一路杀到朱元璋眼皮子底下。 朱元璋下令放箭,张定边身着重甲,被命中上百箭都毫发无损。 “当时所有人都以为他是天神下凡,别说是将士们了,就连咱吓的腿都软了,以为这辈子就交代在这里了。” “就在这时,伯仁(常遇春)杀到,一箭射穿重甲击伤了张定边,迫使其不得不退去。” 能看得出来,朱元璋是真的怕了,即便是现在提起,都一副心有余悸的样子。 而且说着说着,眼泪又下来了: “伯仁,伯仁,你怎么着急就走了呢。” 几人吓了一跳,连忙安抚。 也不知道是年龄大了,还是被汤和的死给刺激了。 老朱经常回忆过往,想到之前的老兄弟,就老泪纵横。 想到被人背叛,就咬牙切齿,总之就是非常的情绪化。 但这种情绪化,是非常不利于身体健康的,众人只能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 不要让他总是沉浸在过去。 这场回忆,最终以老朱陷入悲伤结束。 不过陈景恪也没白来,知道了很多过往的事情。 也知道了三国演义里的很多故事,其实就是取材于元末发生的真实事件。 比如空城计,就是老朱玩的。 大开城门,让一群妇女站在城头嬉戏,吓得元军不敢攻城。 比如夏侯惇的拔矢啖睛,很可能是借鉴了傅友德的事迹。 当时傅友德攻打一座要地,被箭矢射穿了脸颊,他将箭拔出来继续进攻。 将士们被他鼓舞奋勇杀敌,最终夺取要地。 元末乱世,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精彩的多。 只是缺少一本‘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以至于并不太为世人所知。 还有很多名将,被历史所埋没。 要不,回头找人写一部元末小说? 嗯……好多事情被三国演义借鉴了,不知道将来两本书的粉丝会不会因此打起来。 一边想着有的没的的事情,一边往宫外走。 刚走到半路,就听到有人阴阳怪气的道: “呦,这谁呀,怎么这么面熟。” 陈景恪眉头一挑,下意识想回怼回去,不过考虑到这里大庭广众之下,决定给他留个面子。 就转身行礼道:“参见陛下。” “哼。”朱雄英一甩衣袖,转身离去。 看来一时半会是出不了宫了,陈景恪无奈的叹息一声,迈步跟了过去。 回到乾清宫,朱雄英让内侍退出去,就气道: “好啊,现在进宫都不来见我了。” 陈景恪摊摊手,说道:“您日理万机的,我这不是怕打扰到您吗。” 朱雄英骂道:“放屁,我看你是怕我找你商量政事吧。” “我修洛下学宫,是为了让你更好的为国出力,不是让你偷懒用的。” 陈景恪冤枉的道:“我没偷懒啊,完善大同思想这可是大事。” 朱雄英知道这事儿掰扯不清,说道: “行了,我也不和你扯这些,这次找皇爷爷有什么事情?” 陈景恪就将张定边的事情讲了一下。 朱雄英哭笑不得的道:“就为了这点事儿?” 陈景恪说道:“对你来说是小事,对张定边来说可不是小事儿。” 朱雄英摆摆手,说道:“皇爷爷怎么说?” 陈景恪说道:“他老人家能说啥,让我转告张定边,儿孙自有儿孙福,让他别瞎操那么多心。” 朱雄英笑道:“就是说啊,张定边太小心眼了,还能让子孙世世代代不出仕不成。”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他是怕他孙子被人给害了。” 朱雄英不高兴的道:“小心人之心,陈友谅的亲人我们都能容得下,还会害他的子孙?” 陈景恪说道:“皇家自然不会害他,可保不齐下面的人会自作主张。” 朱雄英一想也是,下面的人知道他是张定边的孙子,直接给弄死了,可能性很大。 现在皇家知道张靖运在军中,自然会有所吩咐。 下面的人知道了皇家的态度,就不敢胡乱伸手了。 这才是张定边真正的目的。 这时,陈景恪又问道:“陈友谅的后人现在在哪,我怎么没见过?” 朱雄英鄙夷的道:“陈理不识好歹常有怨言,皇爷爷就将其送到了朝鲜。” “去了朝鲜之后他奢靡无度,将陈友谅遗留的财产以及皇爷爷赏赐的财物,全都挥霍一空。” “年初朝鲜王写信还谈起此事,说陈理已经穷的饭都吃不起了,全靠别人接济。” “我就让朝鲜王给陈家分配一些土地,任其自生自灭去吧。” 陈景恪表情古怪的道:“他是不是怕被害,故意装成这样子,打消皇家疑虑啊?” 朱雄英气笑了:“就他聪明?明玉珍的后人也被送到了朝鲜。” “他们努力操持家业,现在已经是朝鲜有名的豪富,家族成员也有了上百口之多。” “人家就能好好过日子,就陈家不行?他陈家特殊是吧?” 陈景恪一想也是,老朱有时候手段非常狠,但有时候确实很讲究。 归降他的割据势力,家族都得以保全。 陈友谅、明玉珍、方国珍等等,就连张士诚家都有后人存活。 只有极个别反人类的,才被他清算。 这一点比起带宋可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由此可见,陈理确实不是什么好鸟。 而且他还是先有怨言,老朱依然大度的没有将他铲除,而是送到了朝鲜。 说他是自污,实在太高看他了。 就算想自污,也不用弄到全家连饭都吃不起。 可见,他是真的扶不起,陈家没落怪不得别人。 之后两人又谈起了元末发生的事情。 提起常遇春,朱雄英也一脸遗憾,未能亲眼见到外祖父的雄姿。 闲聊了一会儿之后,朱雄英正色道: “今天确实有重要的事情要与你商议,就算你不来宫里,我也要派人去找你了。” 陈景恪眉头微皱,说道:“什么事情?” 朱雄英说道:“日本那边传来消息,南北两家似乎有合流的迹象。” 第499章 日本的变局 黄历4094年(1399),明昭三年四月,日本上京发生了一场下克上的政变。 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的儿子足利义持,因不满父亲偏爱弟弟,发动政变取而代之。 对大明来说,谁当幕府将军其实都无所谓。 然而这次不一样,足利义持反明。 朱雄英将情报递给陈景恪,说道: “足利义持应该是目睹了大明对日本的干涉,所以对大明非常不友好。” “他成为幕府将军之后就打击亲大明派,减少与大明的贸易,不允许使用大明的文字、语言等等。” 陈景恪眉头皱起,经过这么多年的经略,想在日本反大明几乎不可能。 可有一个对大明如此不友好的幕府将军,也是非常麻烦的事情。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足利义持上台后,就主动减少与南朝的摩擦。” “根据我们得到的消息,他有意与南朝和谈,意图促成两朝合并。” “我们的人得到情报之后没敢耽搁,立即就传信回来请示。” 陈景恪表情顿时就凝重起来,两朝合并可不是大明希望见到的情况。 “有南朝的情报吗?” 朱雄英说道:“十余年的战乱,让南朝的武断派损失惨重,和平派逐渐抬头。” “就连太政西园寺公重都动摇了。” “这一点从最近两年,日本南北朝的摩擦次数减少,就可窥见一斑。” 南朝太政(宰相)西园寺公重,是武断派的代表人物,也是长庆天皇的岳父。 当初就是他发动兵变,扶持长庆复辟。 连他的态度都发生了转变,可见日本国内的风向转变有多大。 其实想想也正常,从后醍醐南逃开始,日本南北朝分裂已经七十年。 尤其是长庆复辟后的这十余年,南北朝连年征战,狗脑子都打出来了。 大明又在背后煽风点火,还把虾夷人驱赶到本州岛等日本传统领土上面。 让小小的日本岛陷入了三国争霸的局面。 战争破坏了生产造成饥荒,太多人死亡导致了瘟疫等疾病横行。 十余年下来,日本成年男丁减少了六成,老人减少了八成多。 妇女成了劳作的主力,甚至已经出现了以女子当兵的情况。 新生婴儿的增长率也是一年比一年低。 为了促进人口增长,日本各大名可谓是绞尽了脑汁。 比如女人到了一定年龄不怀孕生子,就会被视为犯罪。 可是男人不够用怎么办? 找野男人呗。 穿着宽松的衣服,背后背着床单,见到男人就勾搭一下。 勾搭成功了就地野合。 所以……田边、松下、野田、井野等姓氏,更加的普遍。 但即便如此,依然无法扭转人口减少的趋势。 为了逃避国内的混乱,大批年轻貌美的女人,找各种机会卖身给大明来的商人。 日本女奴贸易最大的幕后黑手,就是日本海之王松下纯太郎。 每年都有数万年轻女子被

相关推荐: 离婚后恋爱   调教贞观   末日富江   【快穿】娇娇   睡前撸物   开局召唤西厂厂花   婚蘼情未了_御书屋   大上海1929   欲海英伦   盛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