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数据略微改动一下上报。 这种情况已经显露端倪。 别的行政官员,可以通过大规模征召读书人,或者让地方州县推举人才来缓解。 计官属于专业人才,有技术门槛的。 民间懂算学的本就少,还要排除商贾,可用的人就更少了。 自己培养需要时间,只能通过扩招来缓解这个问题。 试卷简单一点,评卷的时候标准宽松一点,有一定算学基础都可以招进来。 国子监算学班,作为大明唯一一个专业培养计官的地方。 这里的学生纵使再差,简单的记账总还是懂的。 朱元璋已经决定,将培养两年以上的算学生,全部授官。 正是基于这个目的,才会让程一民这个算学博士,参与到算科考卷编写中来。 放在正常情况下,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这些消息涉及到朝廷机密,邱广安不敢随意透露,所以程一民也不知道。 陈景恪虽然在宫里,却几乎没有获取消息的渠道,同样不知道这一点。 所以,他根本就无法理解,朱元璋怎么会让程一民参与编写考卷。 但纵使再疑惑也无用,以他的身份什么都做不了。 见他一直不说话,程一民继续说道:“我在想,要不要在本次科举采用新式算学符号,书写方式也改为横写。” 古代书籍都是从左往右翻页,文字也是竖着写的。 但理科需要大量计算,竖着写确实不方便,陈景恪就改成了横着写。 不过从左往右翻页他没改。 左翻还是右翻并不影响阅读和书写,没必要非模仿前世习惯。 这一习惯,很快就被程一民等人接受,并在算学班推广。 新编写的《洪武算经》,采用的就是横写。 只是他没想到,程一民竟然如此激进,竟然想在算科考试采用新规则。 他的理由是:“科举是推行新规则最快的地方,只需一次,新的算学符号和书写习惯,就能推广开来。” 陈景恪心道,还好你只是算学博士,若让你主政绝对是国家的灾难。 “今年的恩科和明年的正科,还是按照之前的规则来进行的好,否则对别的考生太不公平了。” 程一民解释道:“你说的事情我也想过,只是除了国子监算学班,参加算科的人非常少。” “我让人去查了一下,只有不足百人。” 陈景恪惊讶的道:“算科考生竟然这么少吗?” 要知道,明经科可是来了一万多人。 就这还是很多考生得到消息太晚,来不及参与本次恩科。 预计明年二月份参与正科的明经考生,将会超过两万人。 两相对比,差距实在太大了。 程一民叹道:“算学没落啊,民间学算学的多是商贾,是不允许出仕的。” “普通人愿意学算学的本就不多,纵使有人想学,也很难找到先生……” “且本次算科是突然增加,时间太紧迫,大多数考生都来不及赶到应天府……” 陈景恪很是无语,就算如此,算学也太落魄了吧。 推广数学,发展理科,刻不容缓啊。 程一民继续说道:“我想的是,这不是还有时间吗,可以写一本算学书,单单介绍新算学符号。” “然后将这些人聚在一起,把新符号传授给他们。” “然后再将这本算学书刊印发行,后续来参加明年科举的考生,也能购买学习。” “如此新符号就能快速推广开来,可以省去我们许多麻烦。” 陈景恪很是意外,没想到他竟然是这样的想法: “科举使用新符号万万不行,太容易出问题了,至少要等到三年后的科举才行。” 程一民尴尬的道:“果然不行吗。哎,是我想的太简单了。” 陈景恪安抚道:“不过,出一本专门介绍新算学符号的书,这个想法非常不错,我很支持。” 程一民的情绪好转不少。 接着,两人继续聊考卷编写的事情。 得知这两天他就要去礼部,直到考试结束,批改过试卷才能出来。 同去的还有几人,都是《算经》编纂的核心成员。 陈景恪想了想,就说道:“这样吧,《算书》编写先停一下。” “去参加算科考试的学生就不要过来了,好好温习争取考出好成绩。” 程一民反对道:“那怎么行,这一耽搁就是一个月多,会严重迟缓算书编写的。” 陈景恪说道:“编写算经不着急,我觉得眼下推广新算学符号更重要。” “现在天下学子齐聚应天府,陆续还有更多学子赶来。” “读书人聚到一起,最喜欢指点江山,到时新符号问世,他们必然会关注的。” 一种新的知识出现,比起挨骂,更怕无人问津。 不论是骂还是支持,都有助于新算学符号扬名。 至于骂的人太多,会不会导致新算学符号被雪藏。 完全不用担心。 朝廷是支持新符号的,户部私底下已经在使用。 朱元璋更是实用主义者,不会为了安抚读书人,就废除明显更好用的新符号。 所以,这次科举确实是推广新符号的绝佳时机。 一番解释,程一民终于被说服:“好,此事我会安排下去,尽快将此书写出。” 陈景恪想了想,又说道:“让参与本次科举考试的学生也不用来了,回去好好温习,争取考出好成绩。” 算科也是要考经文的,只是题目较为简单。 临近考试了,也是该让大家回去好好复习了。 程一民自然也不会反对:“好,我一并通知。” 之后,陈景恪了解了一下算书编写的具体进程,帮忙解决了一些难题,就离开了。 等回到皇宫,天已经暗了下来。 第79章 老朱觉得自己又行了 刚回到自己房间,就见朱雄英鬼鬼祟祟的跟过来。 “景恪景恪,刚才皇爷爷和皇祖母吵架了。” 额……看着满脸兴奋的朱雄英,陈景恪那叫一个无语。 你爷爷和你奶奶吵架,你这么高兴是几个意思? 太孝了啊。 “陛下怎么惹着娘娘了?” “嘿嘿……”朱雄英压低声音笑道: “有外臣跑皇祖母这里哭诉,说赵瑁案牵连太广了。” “毛骧先后已经抓了六千多官吏进去,现在又把手伸向了地方大户……” 已经进展到这一步了吗?陈景恪心中想道。 “皇祖母认为这么做会动摇国本,让皇爷爷少杀一点。” “皇爷爷就说,这些人贪赃枉法必须严惩。” “地方大户和官吏勾结,侵吞良田祸害百姓,也不能放过。” “还说皇祖母妇人之仁……” 陈景恪心道,老朱这是觉得自己又行了啊,竟敢这么吼马皇后。 “娘娘怎么说的?” 朱雄英脸上表情更是激动:“皇祖母说,她就是妇人怎么了?你是不是看不起妇人。” “还说皇爷爷也是从妇人肚子里生出来的,当了皇帝就忘本了……” 陈景恪心中竖起大拇指,敢这么说老朱的,也就是马皇后了。 老朱也是不长记性,两人吵架他啥时候赢过。 竟然还敢当面硬A,这下被怼了吧。 “然后皇爷爷就很生气,让皇祖母在坤宁宫好好反省。” “还说皇祖母身体不好,让外臣不要去打扰她静养。” 呦,这是要禁马秀英的足了,老朱胆子可以啊。 就是不知道她想出宫,哪个人敢阻拦。 陈景恪也八卦的道:“然后呢,娘娘说什么了?” 朱雄英摊了摊手:“皇祖母就将皇爷爷给撵出来了,说她身体不好要静养,让皇爷爷以后别去烦她。” 陈景恪追问道:“陛下呢,就这么走了?” 朱雄英嘿嘿笑道:“哪能呢,皇爷爷在门口转悠了半天,吃了好几个闭门羹才走的。” 果然,这两口子吵架,每次都是老朱先红怒。 然后被马皇后一通狂削,最后被撵出来。 接着就是老朱各种赔不是。 次次如此,老朱还总是不吸取教训,次次都想彰显一下皇帝威严。 然后就是被镇压。 都习惯了。 但是…… 看着一脸兴奋的朱雄英,陈景恪也不禁乐了。 这小子,看戏都看到自家爷爷奶奶头上来了。 太孝了啊。 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朱家真就只有四口人啊。 倒不是和别的后代不亲,而是相比起来,这四口才是最亲的。 然后才轮到其他人。 陪着朱雄英八卦了一会儿,就开始了今天的讲课。 说是讲课,其实就是闲聊。 话题大多由陈景恪起头,然后俩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 偶尔朱雄英碰到感兴趣的事情,会主动起话题,陈景恪再展开给他讲。 半个小时后话题讲完,看看天色还不是很晚,就各自忙自己的事情。 朱雄英有功课要做,毕竟他现在还处在学习阶段。 陈景恪则拿出从太医院借的医书翻看。 古中医体系非常庞大,他不可能靠记忆将所有知识点都记住。 想要完成医书编写,还需要借鉴前人留下的医书才行。 而且随着和诸多御医交流增多,再加上翻看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医书。 他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对中医来说很致命的问题。 理论体系不统一。 这是一个一直被他忽略的问题。 前世大家基本都知道,中医讲究阴阳五行什么的。 可在古代,阴阳五行只是流传比较广的一套体系。 同时期还流传着许多不同的理论体系。 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同样的病在不同的地方,找不同的医生去看,就有可能得出两个结果。 原因就是,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医生,采用的可能就不是同一套医理。 还有就是,不同地域生长的药材不同,治疗同一种疾病的药方也不同。 因为药材大多都具有可替换性。 外来药加上运费,价格会翻好几倍。 本地药也能用,价格还便宜,干嘛用外来药? 除非是本地不长,又没有可替代种类的药材,才会使用外地药。 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果,医生换一个地方,开出来的药方可能别人就看不懂了。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本草纲目》了,它的出现解决了药材上的地域差异。 只要熟读《本草纲目》,不论跑到哪里,都能按照当地情况开相应的药方。 这就是它的伟大之处。 也是陈景恪,为什么要编写医书的另一个原因。 但药材上的地域差异,可以靠一部医书来解决。 医学理论上的不同,就有些麻烦了啊。 前世还是解放后,国家集合了当时的中医国手。 以阴阳五行为主,吸收了各个体系的精华,才形成了统一的中医理论。 陈景恪一直学习并使用的,就是这一套体系。 他倒是能将这一套体系给写出来,可问题是,怎么推广啊。 前世是靠着国家力量推广的,后来所有医科大学都采用的这一套体系。 你不学,连行医资格都不给你。 现在医学传承基本都是靠家传,或者是师徒带,想统一理论体系,很难。 实在想不到办法,他只能摇摇头叹道: 罢了罢了,先把医书写出来,推广的事情再慢慢想办法。 大不了到时候我自己出钱,大量印刷免费给别的医生送书。 这年头知识都很宝贵,很少有人会和别人分享。 有免费的医书,就不信他们不感兴趣。 到时候自己再弄出现代医学,他们不想学都不行。 接下来几天,陈景恪的生活又恢复了正常。 每天看看书,写写医书,朱标有需要就去给他帮帮忙。 这期间,他也旁敲侧击的找朱标打探了一下,为什么朝廷要扩招算科。 难道计官的缺口真的有那么大? 朱标倒也没有瞒他,将实情相告。 得知现状,陈景恪心情也不由得沉重起来。 朱元璋杀伐果断,是个敢掀桌子的皇帝,而且还是三番五次掀桌子。 这么做的好处自然是有的。 但也带来了一个恶果,官僚体系被破坏,大量职务出现空缺。 导致的后果就是,基层的混乱。 权力出现空白,就需要有人来接手。 朝廷派不出足够的官吏填补空缺,那这个位置就会被地方大户把持。 现在大明的基层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 而这,对一个国家来说,太致命了。 第80章 心眼真多啊 大明当前的情况,让陈景恪想起了万历时期。 前世流传一个说法,明实亡于万历。 这位万历皇帝,斗不过文官就开始摆烂。 你们文官不是厉害吗? 老子不给你们授官,看你们能怎么办。 官位出现空缺,那就空着呗。 最严重的时候,六部尚书和九寺卿只有不到一半人在任。 六部给事中只有四个人,主事全部空缺。 十三道御史只剩下五个人,要负责巡视全国。 要知道,按照规定六部给事中应该是五十余人,都察院应该是一百余人。 地方衙门主官空缺就更多了,很多府县都是次官在掌管政务,而且一管就是一二十年。 后果有多严重,只要想一想就知道了。 地方官升迁无望,又没有人来监督,就和地方士绅勾结,大肆捞取钱财。 万历摆烂,却不耽误他捞钱。 派出镇守太监,去各个地方坐镇捞钱。 这些太监又和地方官、地方士绅勾结在一起,上下其手,榨取百姓最后一滴血汗。 最终的结果是,大明彻底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 万历死亡二十四年后,大明灭亡。 他身体力行的践行了一句话: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眼下的大明,和万历时期何其相似。 大量官员空缺,地方大户攫取了当地权力,大肆侵害百姓利益。 只不过万历是摆烂导致的恶果,朱元璋是杀伐过重造成了当前局面。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必须要尽快解决,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不,恶果已经出现了。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土地兼并加剧,士绅大户将赋税转嫁给百姓。 权力这种东西,让出去很简单,收回就难了。 尤其是土地兼并,一旦到了大户手里,再想让他们吐出来,就千难万难了。 除非大开杀戒…… 等等,陈景恪忽然愣住了,大开杀戒? 朱元璋貌似已经开始对地方大户动手了。 卧槽,不会吧。 老朱竟然将自己隐藏的这么深? 之前他还以为,朱元璋是因为赵瑁案,才去动的这些大户。 现在看来,并没有那么简单啊。 有没有一种可能,朱元璋已经察觉到了这种情况。 所以才决定借助赵瑁案,将这些大户清理一遍? 越想陈景恪就越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大。 再回想一下朱标的态度,也很可疑。 除了最开始劝说朱元璋不要大开杀戒,之后貌似就不闻不问了。 这次朱元璋对地方大户动手,他在做什么呢? 忙着建设仓库筹集物资,无暇顾及朝政,连内阁差事都暂时放下了。 所以他没有发表什么看法。 这完全不符合他的性格。 还有马秀英,确实劝说朱元璋少杀点人,两人还大吵了一架。 然后呢? 她被禁足,朱元璋该杀还是继续杀。 不正常,十分有十二分的不正常。 这一家子不会是在演戏吧? 至于目的,一是为了隐藏真正目的,二是保持人设。 杀大户需要一个理由,总不能直接说你搞土地兼并,所以我杀你吧? 哪怕是汉朝,也会找个修皇陵的理由迁徙地方大户呢。 朱元璋也同样需要一个理由。 那就是赵瑁案。 你们这些地方大户和官吏勾结,证据确凿,当杀。 如此一来,天下人最多也就是抱怨皇帝杀心过重,不会有别的想法。 至于保持人设……主要是想保住马皇后和朱标的人设。 老朱本来就是杀伐果断的性子,人设就摆在这里的。 杀再多人,大家都习以为常。 马皇后的人设是什么? 仁慈啊,百官最后的庇护者。 但不会真的有人以为,她是个圣母吧? 她确实有仁慈的一面,不喜欢过于苛责人。 但能辅佐老朱夺得天下,必然也是杀伐果断的主。 在大局面前,她自然知道该做什么。 朱标的人设呢? 仁厚之君。 但这个仁厚只是相对于老朱来说的。 如果只是单纯的仁厚,又岂能降服那群骄兵悍将,又岂能让兄弟信服? 他的能力和手腕也非常强。 只不过他不喜欢搞扩大化,那样不利于国家建设。 且做事也比较讲究,会给大家都留一个体面。 开国功勋犯罪了,朱元璋会将人下诏狱,狠狠拷打折磨,连最后一点脸面都不给人留。 朱标则不然,他觉得这些人毕竟为大明立过功。 杀就杀了,应该给人留个体面。 这有点像西汉初年的君臣关系。 西汉初期,功勋和三公九卿犯罪被抓进监狱,如果皇帝认为他必须死,就私下送一封信。 不论信里写的是什么,在见到信之后,那个功勋就会自杀。 然后皇帝就会下旨,讲一下他的功劳,说一下他的过错,让他按照诸侯之礼下葬。 事情就体面的解决了。 朱标应该是很喜欢这样的君臣默契,他的仁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朱元璋大开杀戒,如果马皇后和朱标不闻不问,就属于人设崩塌。 现在马皇后确实劝说了,也保下了一些罪责较轻的官员。 然后被皇帝禁足了。 即便在禁足期间,她依然在劝说皇帝。 人设保住了。 朱标在忙别的事情,人设也保住了。 但朱元璋依然再杀。 该死的人一个没逃掉,隐患也解决了。 如果猜测是真的,那这一家三口的心眼可就太多了。 合起伙演戏,将天下人都玩弄于股掌之间。 当然,这个猜测过于阴谋论了,也将马皇后想的太虚伪了。 陈景恪至少能肯定一点,马皇后确实不喜杀戮,她劝朱元璋少杀人也是出自本心。 具体到这件事情上,估计她也是无奈。 地方大户趁官吏空缺,攫取地方权力,这是事实。 她确实想保住这些人,可当前弊病除了将这些大户扫荡一遍,别无他法。
相关推荐:
红豆
交流_御书屋
深宵(1V1 H)
荒野直播之独闯天涯
恶蛟的新娘(1v2)
顾氏女前传
桃源俏美妇
沉溺NPH
林枫苏慕白天赋无敌的我一心只想苟活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