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才是正常的判法。 若真按照陈瑛的标准来,那全国一大半的官僚权贵都得被流放。 说到这里,李善长反击道:“陈御史请罪重判,不知是真不了解律法,还是有意为之啊?” 陈瑛表情有些慌乱,深深懊悔不该出这个头。 李善长可是大明礼法的制定者,在他面前玩弄律法,那不是班门弄斧吗。 这时左川接话道:“韩国公莫要含血喷人,下官以为陈御史所言无差。” 李善长冷笑道:“哦?不知左侍郎有何高见?” 左川义正辞严的道:“代王身为皇室宗亲,自当为天下人表率。” “今日他竟仗着身份嚣张跋扈,当从重从严处罚,以儆效尤。” “呵……”李善长讥讽的道: “方才左侍郎还口口声声质问老夫何为法治,现在却又因为身份要小错大惩。” “真是官字两张口啊。” 左川大义凛然的道:“老夫问心无愧。” 这句话一出,后面所有的辩论都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变成了纯纯的口水战。 左川身后那群人,纷纷表示皇室当为天下表率。 李善长也不是孤身一人,他身后可是站着整个法家学派。 虽然势力还很薄弱,但在朝堂也有了一定的声音,此时自然站出来维护。 更何况,很多人见这些文官开始不讲理了,或者说准备以道德压人,心中也大为不喜。 纷纷站出来帮腔。 很快朝堂大半人都参与了进来,朝廷几乎快成了菜市场。 一旁的朱雄英眼神冰冷的扫过群臣,说道: “皇爷爷真是英明。” 陈景恪自然懂他说的是什么,叹道: “太上皇这是在为后人扫平障碍啊。” 御座之上,老朱的一张老脸阴沉的快滴出水来了,呵斥道: “闭嘴。” 一旁的内侍立即出列,齐声喝道:“肃清,肃清,肃静……” 群臣似乎才反应过来,立即请罪。 老朱怒斥道:“欺咱老迈杀不得人吗?” 群臣不禁打了个寒噤,没人敢怀疑朱元璋敢不敢杀人。 法不责众这个东西,对他是没用的。 然而,即便如此这些人依然没有退缩的打算。 有些东西必须要争取。 元朝把士大夫踩在脚底下,你朱元璋当年可是承诺过要厚待士人。 结果呢? 翻脸不认账了。 咱们忍了这么多年,今天必须要为自己发声了。 否则这大明和大元有何区别? 不,还是有区别的。 大元的时候我们名义上被踩在了脚下,可实际上地方大权还是掌握在我们手里的。 到了明朝,我们不但没有获得‘名’,连‘实’也没了。 很多人以为,元朝儒户位列乞丐之下,与娼妓同等。 是蒙元对儒家的轻视与打压。 可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元朝大多数时期是没有科举的,那么他们如何选拔官吏? 答案是,高级官吏由蒙古勋贵、色目人担任。 中低级官吏从儒户中选拔。 反过来说,只有儒户才能担任官吏。 元朝那会儿基层官吏,都是儒户内部世袭的。 重点就在于世袭二字。 说白了,元朝那会儿儒家士大夫虽然没有了‘名’,却依然享有实际好处。 当初朱元璋刚举起义旗的时候,表现的也是礼贤下士,对读书人非常尊敬。 颇有种恢复前朝礼制的架势。 这种姿态,自然得到了读书人的追捧。 大明刚刚建立那几年,他也确实这么做的。 然而没过几年情况就变了。 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 呵呵。 尤其是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彻底撕破脸皮,废除了丞相制度。 对贪官污吏的惩治力度,也前所未有的严苛。 剥皮萱草都弄出来了。 这也意味着,士人追求的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彻底成为泡影。 对此,士人心中是几位不满的。 ‘天下人无不思念大元’思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但可惜,大明的国祚一天比一天稳固,这更让他们痛苦。 现在,好不容易抓到一次机会,岂能放过。 至于欺负朱元璋年迈……确实有。 正所谓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 你儿子都瘫痪不能理事了,你一个快七十岁的老头子,不欺负你欺负谁? 本来太子顺利上位,大家或许还不敢怎么着。 毕竟太子年轻有冲劲儿,还表现的英明神武,大家不敢轻易得罪他。 可这次皇上病重,你竟然没把权力移交给太子,而是自己重新坐上了御座。 就不信太子心里没有一点芥蒂。 你朱元璋确实是老迈昏聩了啊。 这个机会太难得了,我们必须搏一搏。 而朱元璋接下来的表现,更是让他们觉得自己赌对了。 朱元璋表现的很生气,口口声声要杀人,可最后一个人都没杀。 只是罚了左川三个月俸禄,罢免了陈瑛的职务。 对于朱桂的惩处则是,禁足一个月,笞十记。 这个惩罚,远远超过了大明律规定的赔偿损失。 被理学派视为是己方的重大胜利。 尤其是朱元璋一个人都没杀,只是一个人被罚奉,一个人被罢官。 更加印证了大家的猜测,朱元璋老了,提不动刀了。 下了朝之后,这些人弹冠相庆,就差去外面大肆庆祝了。 至于被罚奉的左川,在理学派的地位更加稳固。 被罢官的陈瑛,更是从边缘人物,一跃成为理学派的核心力量。 面对众人的安慰,陈瑛更是表现的大义凌然: “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今日我若死,也是为道义而死,死得其所。” 众人纷纷叫好:“好,陈御史实乃我辈楷模也。” 之后,朝堂上发生的一切,在极端的时间就被传遍了洛阳城,并以惊人的速度向天下传播。 听闻这个结果,民间对他们一片称赞。 认为国家有这样的诤臣,如何能不兴盛。 这更是让那些人骄傲不已,自觉自己就是大义的化身。 宫里。 老朱气喘吁吁地扔掉手中的鞭子。 看着趴在长条凳上哼哼的朱桂,气不打一处来,又忍不住重重踹了一脚。 直接把长条凳给踹翻了,朱桂没防备之下,重重的摔在石板上。 尤其还是屁股上的伤口先着地的,这一下疼的他发出杀猪一般的嚎叫声。 老朱毕竟年迈了,抽了那么多鞭子本就累,这一下用力过猛差点摔倒。 踉跄了好几下才站稳。 “咱生你不如生一头猪,还想要封国,咱告诉你,这辈子都别做这样的美梦了。” “你就老老实实的给咱守一辈子皇陵。” 朱桂脾气也上来了,咬牙说道:“守皇陵就守皇陵,谁稀罕封国。” “你……”老朱气的一口气差点没上来,捂着胸口好半天才顺过来气。 “好好好,那咱就成全你。” 说着就下旨,剥夺朱桂所有亲王待遇,送往凤阳守皇陵。 没有圣旨不得离开半步。 朱桂这下终于慌了,连忙求饶。 然而朱元璋根本就没理他,转身毫不犹豫的离开了。 回到乾清宫,却发现马娘娘已经在等着他了。 “别气坏了身子,来喝杯茶消消气。” 老朱气哼哼的坐下,说道:“咱不是为了朝臣逼宫生气,是这个畜生。” “若不是他,咱怎么会受这么大的气……” 说到这里,他突然捂住胸口:“哎呦不能说,一提起他咱就难受的喘不上来气。” 马娘娘连忙替他顺气,心疼的道:“这孩子也真是,怎么一点长进都没有。” “回头好好教训教训。” 老朱说道:“我将他撵回凤阳看守皇陵去了,眼不见心不烦。” 马娘娘迟疑的道:“这样不好吧,先缓两天,等你气消了再惩治他也不晚。” 老朱却认真的道:“咱不是说的气话,是真的认为应该立一个制度,惩治震慑违法乱纪的宗室。” “也为后世子孙减少许多麻烦。” 闻言马娘娘不再反对,说道:“这样也好,以后再有胡作非为的宗室,就照此处置。” “这也是祖宗之法,后世子孙不用背负苛待宗室的骂名了。” 就这样,又一条针对宗室的规矩被确立。 不法宗室剥夺所有待遇,发配凤阳或者凤凰山守皇陵。 在马娘娘的宽慰下,老朱很快恢复了过来,命人将朱雄英和陈景恪喊过来: “外面现在什么情况了?民间对此事是何看法?” 第458章 久违的上课 民间对此事的看法? 陈景恪和朱雄英迟疑了好半天也不敢回答,主要是怕老朱气出个好歹来。 只看表情老朱就猜到了情况,冷哼道: “是不是一片欢呼,以为大明出了一大群青天大老爷,可以为他们主持公道了?” 朱雄英连忙回道:“百姓多愚昧无知,皇爷爷您别与他们一般见识。” 哪知,听了这话老朱不乐意了。 瞪了他一眼,说道:“咱何时与他们一般见识了?” “还有,什么叫百姓愚昧无知?” “景恪教你那么多东西,都喂狗了是吧?” “百姓无知是真的,可一点都不愚昧。” “而且百姓无知怪他们自己吗?那是没人教。” “不教却指责他们无知,那是肉食者的傲慢。” “咱当年也是穷苦百姓,那时候随便来个识字的,咱都得仰视人家。” “可后来咱通过学习补足了短板,很快就超过了那些自诩聪明的人,最终获得了天下。” “谁敢说百姓愚昧?” 这一通喷,把朱雄英骂的是狗头淋血。 朱雄英那叫一个委屈,我是怕你生气责备百姓,才故意这么说的。 你怎么还给我上纲上线起来了? 真比起同理心,我比你丰富好吧。 你老人家才是忘本呢,当了皇帝就忘了当年的苦。 要不是碰到景恪,大明还不知道被你霍霍成什么样呢。 但这话他只敢心里想想,可不敢说出口。 一旁陈景恪差点笑疯了,老朱这是心里有气,故意拿朱雄英撒气呢。 竟然拿朱雄英撒气,这可真是少见啊。 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老朱确实被气的不行了。 马娘娘这次也没有直接维护宝贝孙子,轻轻抚着老朱的后心口替他顺气: “好了好了,雄英也是一时口误,骂两句就好了,别把自己给气着了。” 老朱也顺坡下驴,冷哼一声道:“百姓越是被误导,就越说明舆论的重要性。” “日后必须要牢牢的将舆论权掌握在手里,不可授予他人。” 朱雄英连忙说道:“是,皇爷爷您放心,我一定将大明周报掌握在手里。” “就算景恪想伸手,我都得和他翻脸。” 陈景恪:??????? 马娘娘不禁笑了起来:“这孩子,竟胡说八道。” 老朱无语的瞪了他一眼,不过也知道这孙子是故意打岔,并没有当真,而是说道: “百姓高兴的好啊,百姓越高兴,越吹捧他们,后面咱们的计划效果才越好。” “咱不但不生气,还要给他们加把劲儿。” “告诉方孝孺,让他在报纸上狠狠的鼓吹,一定要把他们吹到天上去。” “嗯……退朝后咱狠狠的抽了朱桂的鞭子,还把他发配去守皇陵,这事儿也刊登上去。” “就说咱被他们逼宫给吓到了,说咱老糊涂好欺负也行。” “总之,一定要帮他们把火烧的旺旺的。” 朱雄英恨恨的道:“您放心,我会亲自盯着此事的。” 娘的,竟然害我被皇爷爷骂,你们给我等着。 陈景恪则有些感叹,老朱是少有的不好面子的大一统王朝君主。 换成别的皇帝,谁会往自己脸上抹黑? 丢面子的事儿,遮掩还来不及呢,又怎么会大肆宣扬。 哪怕是挖陷阱阴人,也要先保证自己的面子。 这种性格前世就有体现,明初宗室的那些类人行为,后人是从哪里知道的? 不是别人写的史书、随笔、地方志之类的书籍,而是老朱自己编写的《御制纪非录》。 换成别的皇帝,谁有这个气量? 当然,他放纵儿子为恶,这确实是他不足的地方。 咱们辩证的去看,没必要非黑即白。 等等…… 陈景恪重新回忆老朱的话,发现情况不对啊,连忙说道: “陛下,万万不可啊。” 老朱说道:“什么万万不可?你还好这点虚名不成?” 陈景恪连忙摆手说道:“不是,我是说让代王去守陵万万不可。” 老朱乐了:“诶嘿,奇了怪了,你不是最痛恨宗室权贵为恶吗?” “怎么反倒为他求起情来了?” 马娘娘似乎已经猜到他想说什么,含笑在一旁坐好。 陈景恪解释道:“我不是为代王求情,而是事情不能这么办?” “陛下应当知道,我一直在强调的几个法律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罪责刑罚相适应等等。 “代王所犯的过错,按照律法赔偿损失就足够了。” “就算考虑加重情节,笞十杖足矣。” “至于后续的禁足之类的,是你作为父亲对他施行家法,没人能置喙。” “可废除其亲王待遇,发配去凤阳守皇陵,就属于礼法管辖范畴了。” “无故而废亲王爵,于礼不合。” “且也会给后世人立下一个很坏的规矩。” “哪个皇帝看兄弟或者其他宗亲不顺眼,随便找个借口就发配去守皇陵了。” “群臣劝阻,他就拿您处罚代王之事做例子,说这是祖宗成法。” “到时候该怎么办?” 老朱表情也凝重起来,他虽然很爱护血亲,也希望子孙都和睦团圆。 可作为帝王他很清楚,这是不可能的。 大明开国三代君主父慈子孝,已经是历史上罕有之事,怎么还能奢望更多。 所以在《皇明祖训》里,他明确写了,在权力面前就算是父子兄弟也得提防。 今天他敢如此处置代王,那以后必然会有人效仿。 这根本就不用怀疑。 然后,老朱转头对马娘娘抱怨道:“妹子你方才为什么不劝咱?” 马娘娘没好气的道:“你当时正在气头上,我劝你做什么?” “原本我想等你气消了在和你说此事,哪知道景恪先提起了。” 然后她夸赞道:“景恪真是好孩子,想法和我一般模样。” 老朱心里别提多气了,你这婆娘,要不是……要不是…… 要不是看你身体不好,咱早就收拾你了。 这么想,老朱心里顿时舒坦多了。 咱就是疼爱媳妇让着她,不是怕她,哼。 不过尽管有陈景恪劝谏,老朱依然没有立即收回命令。 “先吓唬吓唬那个混账东西,给他长长记性。” 对此大家倒没有反对,朱桂确实有些死性不改。 老朱好几个儿子性情都不咋地。 可是经过这次取消亲王封国,并亲自教导之事,年龄小的那几个都收心了。 只有朱桂,那是真的毫无耳性。 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大道理也讲了,全都没用。 希望这次的教训,能让他有所长进吧。 几人稍稍讨论了一下教育问题,话题就转回了国家大事上面。 主要谈论的就是打压儒家的事情。 聊着聊着,众人发现了一个问题。 虽然这次事件整个儒家都参与了进来,可七八成都是理学派。 这太反常了。 马娘娘不禁奇怪的道:“当官的都有一颗七窍玲珑心,向来不肯轻易相信别人。” “为何这次理学派竟如此团结?” 别扯什么学派利益之类的,汉朝独尊儒术的时候,也没见其他学派这么团结。 唐朝道家逆势而上成为第一显学,儒家地位还在佛教之下,也没见儒家的人团结起来争取利益。 即便是宋朝,儒家也只是默契的排挤其他学派,从来没有如今日这般齐心协力过。 更何况现在还不是什么学术之争,而是单纯的权力斗争。 也难怪她会如此疑惑。 非但是她,老朱和朱雄英也同样如此。 陈景恪心道,这个问题要是以前问,我还真答不上来。 现在吗,可以试着给出答案了。 这个答案还不是从前世学到的,而是他研究大明的政治制度,再对比古今得出的一个结论。 而且,这个结论不只是能回答理学派空前团结的问题。 还能用来回答为何前世大明的党争如此激烈。 脑海里迅速回忆自己的研究成果,斟酌着要如何回答。 这时,朱雄英却先开口说道:“我倒是有一点想法。” 老朱高兴的道:“哦?有想法好啊,来给咱说说你的想法。” 陈景恪也以目光鼓励。 得到鼓励,朱雄英也雀跃不已,说道: “汉朝虽然提出了独尊儒术,但实际上是儒法道兵并用。” “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华夏化,它的思想也被朝廷采用。” “此后一直到宋朝,皆是如此。” “宋朝重用儒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尊儒术。” “三百多年的独尊,让他们养成了骄横之心。” “尤其是理学,作为儒家内部最大的学派,更是有着舍我其谁的思想。” “儒家乃至理学称尊的过程中,经常联合起来打压其他学说,慢慢就有了这个传统。” “现在理学联合起来对抗朝廷,也只是延续了传统。” “不知我说的可对?” 说完,他目光看向陈景恪。 老朱和马娘娘也同样如此,见孙子回答的如此有理有据,他们两个其实非常高兴。 换成其它时候,他们早就开口夸赞了。 可现在陈景恪在这里,他们习惯性的想听听他的意见再下结论。 万一不对呢,是吧。 陈景恪鼓掌道:“精彩,宋朝三百多年尊儒,确实让儒家养成了骄横之气。” “若不是蒙元打压,他们会比现在更猖獗。” 朱雄英松了口气,答对了就好。 然后一股喜悦从心底生出,我也会沿着历史脉络分析事情的变迁了。 老朱就更高兴了,开始乖孙乖孙的夸个不停。 马娘娘也很开心,这孩子终于学到陈景恪的几分本领了。 不过她更心细,能看
相关推荐:
秘密关系_御书屋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交流_御书屋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
我的傻白甜老婆
神秘复苏:鬼戏
村夜
娘亲贴贴,我带你在后宫躺赢!
猛兽博物馆
顾氏女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