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310章

第310章

说的难听点,就是吃饱撑了没事儿干的那种人。 这种人也不存在毕业的想法,恨不得一辈子都在书院里一起学习研究。 所以,这十六名学生,确实算是第一批正式送走的。 而且大家都能预感到,这十六人的离开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接下来会有更多的学生离开。 陈景恪习惯了学生流转,且他来书院的时间确实不多,感触不算多深。 程一民不同,将家搬到了书院,每天吃住都和孩子们一起。 亲眼看着他们长大,感情是不一样的。 再加上年龄大了,最是受不得离别。 想到孩子们即将离开,他自然不舒服。 不过他也不是那种矫情人,发了几句牢骚,陈景恪安抚几句就恢复正常了。 转而谈起了正事:“部分学生年龄大了,受限于天份学业上也难有大的作为。” “强留在书院就是害了他们,也该给他们一个交代了。” “你想好怎么安排他们了吗?” 陈景恪正色道:“书院安排出路,这不能成为规矩和常态,否则很容易就形成党派祸国殃民。” “不过现在正值用人之际,前几批学生确实不能轻易放走。” “需要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发挥他们的才学,造福国家和百姓。” 程一民摆摆手说道:“这些套话就别和我说了,直接说怎么安排吧。” 陈景恪顿了一下,尴尬的道:“习惯了……接下来几年出师的学子,会有三个去处。” “朝廷的技术官员、蒸汽机研究院、封国国学书院。” 这个封国国学,指的是封国的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央朝廷的机构,封国自然不能用这个名字,就改为了国学。 程一民眉头紧皱:“封国也要人?” 陈景恪颔首解释道:“现在在民间普及数理知识是不现实的。” “为了促进理科的发展,只能先从有钱有势的人家着手。” “各封国的国学里面,基本都是富贵人家的孩子,教他们效果会更好。” “且这些权贵子弟,未来大多都会成为官僚,让他们学习理科也有助于将来全面普及。” “更何况,谢缙绅在南洋数次写信问我要人,他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程一民也不得不承认,陈景恪说的就是现实。 想学习理科,就必须要进行大量实验,普通人家哪能负担的起。 和穷文富武是一个道理。 至于让朝廷承担……朝廷也同样负担不起这么大的开销。 所以目前在民间推广数理知识,更多是科普性的。 直接告诉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不会告诉他们原理。 仅仅只是科普的话,写本专门的教材谁都能教,用不着经过专业培训的学生。 前面已经说过,这些学生都是种子。 天赋最好的那一批,留下继续深造研究更高深的数理知识。 剩下的,大多都会去合适的地方任教,培养更多的数理人才。 各封国的国学,汇聚了大量权贵子弟,无疑是最合适的地方。 事实上,这也是前世西方科技的发展路数。 最早就是贵族们消遣攀比的玩具。 那会儿的科技还很落后,在应用方面几乎为零。 就算有了发现,也很难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说白了,无法转化成利益。 举个例子,你提取出了氧气,然后呢? 没有然后了。 氧气的应用,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在这种情况下,普通人怎么可能会去研究?就算想研究也没那个资本。 只有权贵,才有那个精力和实力。 权贵们研究这个,也不是为了追求真理啥的。 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当成了攀比的工具。 你看,我研究出了什么好东西,你没研究出来吧。 啥,你没研究过数理? 孤立你。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成果被发明出来,科技知识开始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去。 科技开始带来利益。 到了这个时候,研究科技的意义就不一样了。 既有利益方面的驱使,也有研究真理方面的伟大追求。 国家也开始鼓励人们研究科技。 之后越来越多人加入进来,科技真正的开始腾飞。 陈景恪其实并不想走这条路,凭什么只有有钱人才能研究科学技术? 但现实却让他不得不这么做。 不过他也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后门,那就是专利。 目前他不会搞专利法,就算有人想搞,他也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很简单,免费将有钱人的研究成果,普及给全天下的人。 反正这些权贵有钱,能经得起这些损失。 全当是为了荣誉了。 而且他也已经想好了,等各封国国学步入正轨,会设立一个科技奖项。 专门奖励那些做出突破的人,给他们金钱、荣誉乃至权势。 相信那些吃饱撑的没事儿干的权贵们,会挖空心思去研究这些东西的。 普通人里面,真出现天才研究出了什么新玩意儿,也能通过奖项改变命运。 等将来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等朝廷有能力全面普及理科体系。 再顺势提出专利法案,以此鼓励更多人投身科技研究。 这就是他对发展科技树的大体计划,很早以前就构思好了,只是还没想好具体该怎么实施。 解缙去南洋担任总教谕,负责南洋各封国的文教建设。 他是知道数理知识的重要性的,就几次写信,想让陈景恪派一些学生去各封国的国学授课。 这恰好和陈景恪的想法不谋而合,自然是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 而且还能卖个人情给解缙,何乐而不为呢。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他还得谢谢咱呢。 至于蒸汽机研究院,现在更像是大明皇家科技园,研究的东西可不只是蒸汽机一种。 这里才是最需要数理人才的地方。 洛下书院的学生,哪怕是天赋最差的,也都经过系统的数理培训。 是蒸汽机研究院最稀缺的人才。 事实上,这里也是书院学生最主要的实践场所,双方合作非常紧密。 将来这些学生,很大一部分会去这里工作。 程一民虽然不知道陈景恪的全部计划,但对于他推广数理知识的步骤,还是很支持的。 也同意了派遣一部分学生,去各国国学任教的计划。 况且,那些学生去了各国,也算是做了官,不算屈才。 而且他还帮陈景恪出主意,道: “我觉得,可以让那些去封国任教的学子,先跟着你学习一下大同世界思想。” “有助于你的思想全面推广。” 陈景恪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说道:“也好,正好那个培训班要开始了,就让他们一起去听吧。” 程一民点点头,似乎想起了什么,说道: “对了,这几日不少人来这里找你,大多都是要挑战你的,被我打发走了。” “还有一些说是来找你学习大同思想的,你要不要见一见?” 陈景恪无所谓的道:“你帮着遴选一下,合适的就让他们来培训班旁听吧。” 程一民笑道:“看你满不在乎的样子……曹端你应该知道吧,他也来了。” 陈景恪惊讶的道:“谁,曹端?提出理驭气那个曹端?” 这个人他自然知道,不过不是前世听说的。 上辈子他并没有听说过这个人,更不知道什么明初理学之冠。 他知道曹端,纯是这辈子的事情。 没办法,这个人实在太出名了。 神童,二十岁就能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 当然,神童他见多了,之所以惊讶,是因为这个曹端是坚定的理学门徒啊。 之前朝廷征召天下俊杰,到中枢担任书吏进行培养。 曹端也在征召的行列,只是他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朝廷打压理学,他也数次上书争辩。 这次竟然主动来找自己求学。 这不禁激起了他的兴趣,说道: “哦,那我可要见一见这位未来理学领袖了。” 第483章 将相之才 曹端并不在书院,不过离的也不远,在书院不远处的小镇上暂居。 那个小镇就是围绕书院形成的。 陈景恪规划的学城,自然也规划了生活区。 虽然目前这里书院才只有三所,学生也不多,但围绕这三所书院生活的人却不少。 比如洛下书院同时也是算学研究院所在地,上千名算学精英在这里学习搞研究。 这些人的家眷,很多也都被接了过来,就住在生活区。 然后三所书院的吃喝拉撒,都需要有配套的施舍,相关人员大多也都住在这里。 还有很多来这里求学的士子,干脆就在这里租房子常住。 目前生活区的规模,已经不亚于一般的镇子。 酒楼、茶馆、客栈等等设施一应俱全。 曹端并没有窝在客栈,而是四处观看。 发现这里的人都非常有素质,大街上看不到有人吐痰,垃圾都会丢到路边的垃圾桶里。 走路习惯性靠右边。 也几乎听不到大声喧哗,就连小贩的叫卖声都比较收敛。 但真正让他震惊的是两点。 其一,这里的人都懂得排队。 买东西之类的,都会自发的去排队,有人插队就会被大家鄙视。 商家也不会为插队的人服务。 这乍一看很不起眼,仔细想想就会知道这太难了。 一个几千人的镇子,能做到这一点,足见治理这里的人付出了多少心血。 但还要有个前提,那就是百姓懂得羞耻心,知道在外面要保护自己的颜面。 说白了,要教百姓们‘礼’。 普通百姓都能懂礼,可见书院的影响有多大。 其二,几乎都识字会简单的算数。 小镇上的人懂礼貌这不奇怪,有太多办法可以做到了。 他自认为自己主政,也能将身边的人教育好。 可是让大多数人都识字,这一点就难了。 但这座小镇上的居民,几乎都会写自己的名字,都认识一些常用字。 比如招牌上的字,不论能不能写的出来,起码都能认得出来。 最开始他还以为,这些人是习惯了周围环境,所以知道招牌上写的是什么字。 后来将其中一些字拆开,单独拿给人看,大多竟然也都认识。 这就说明,他们是真认识。 而且这里的人,几乎都能熟练的应用加减法,很多还能用乘除。 要知道,在乡下很多大地主家里,都找不到几个识字的人。 很多地主家的管家,也就能写几个常用字,懂得简单的加减法乘除而已。 这种种表现不仅让他疑惑。 怎么做到的? 他就去打听,很快就有了答案。 书院开办的有初识学堂,教镇上的人读书识字。 初识就是字面意思,教人学习一些基础知识。 这让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陈景恪竟然这么做? 这让他有些不敢相信事情的真假。 于是亲自去初识学堂,进行实地考察。 所谓初识学堂,其实就是一棵大桑树下搭了一个大木棚。 没有课桌,也没有笔墨纸砚。 教的人就站在一块黑板前,用白色粉笔写字。 老师是几个半大的孩子——都是三所书院的学生。 学习的人就席地而坐,手里拿着木棍在地面上写写画画。 学生也不是固定的。 谁都可以过来学,没有收费,没有人会过问,更没有人来阻止。 新来的人自己找地方,不要打扰别人。 有的人学会了,或者有事要走,就自己从一边离开。 可谓是来去自由。 他们中间有老人,有年轻人,有孩童,还有妇人。 有衣着整齐,一看就是体面人,也有衣衫破旧的苦工。 但不论是什么身份,此时此刻都围坐在一起学习,是那么的和谐。 教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先讲一个简单的古人小故事。 然后从故事里提炼出几个简单的常用字,教大家认识书写。 算学方面,则是简单的加减乘除。 几个孩子一遍又一遍的教,下面听讲的人一遍又一遍的学。 看着这一幕,曹端脑海里情不自禁的浮现出韩愈的一句话: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不正是先贤之言的真实写照吗。 然后就想起《大同世界》里的一篇文章: 知行合一。 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陈景恪不只是提出了自己的道,还在践行道。 这才是孔子口中真正的仁者啊。 真应该早点来向他请教。 就在这时,他发现有几个年轻人,正如他一般站在不远处,观察这边的情况。 心中一动,就走上前去道:“在下渑池曹端有礼了,敢问诸位可是来洛下书院求学的?” 曹端? 几人都不禁有些惊讶,这个名字他们可是如雷贯耳。 毕竟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没少被师长拿来做比较。 可他不是理学门徒吗?怎么会来这里? 心中这么想,表面却不敢怠慢,纷纷还礼: “在下建安杨荣……” “在下石首杨溥……” “在下兖州韩克忠……” ----------------- 送走学生回到办公室,陈景恪正准备了解一下书院的近况,却见程一民拿着一沓纸递过来: “既然都要见曹端了,何不多见几个人。” “向书院投递行卷者甚多,这些是我从中挑选出来杰出者,总共一十三份。” “我觉得都是可造之材,你不妨都见见。” 行卷,是古代读书人求职用的东西,将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写下来,送给达官显贵以求获得赏识。 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拜师、求学之类的场合。 陈景恪:“……” 行吧,还要指着这老头干活呢,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于是就说道:“这些人都在镇上?” 程一民说道:“应当都在镇上……能找到几个就先见几个吧,剩下的以后再见也不迟。” 陈景恪:“行,你让他们都过来吧……我先看看他们的文章,免得到时候出丑。” 之后他拿起文章翻看起来。 杨荣?杨溥? 这俩人陈景恪岂能不知道,正是永乐朝大名鼎鼎的三杨之二。 之前见到杨士奇的时候,他就在好奇剩下的二杨啥时候出来。 还担心过,这俩人别被蝴蝶的小翅膀给扇没了。 现在看来是多虑了。 对于这些人能出头,他一点都不奇怪。 有些人能出头靠的是运气,有些人靠的是实力。 只要天赋和能力还在,换个环境也一样能有所作为。 三杨这样的人,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出头是早晚的事情。 只是没想到,他们竟然给我投递行卷? 尽管已经知道自己是大人物,可陈景恪还是觉得很兴奋。 但更多的还是诡异。 试想一下,如果将来内阁七学士,全是他举荐出仕并提拔上来的。 啧…… 真想看看朱雄英是啥表情。 此时他还不知道,杨荣和杨溥已经获得地方衙门举荐,是来京城参加考核的。 不过区别不大。 两人都来洛下书院求学了,这关系基本就确定了,是撇不开的。 杨溥的文章没什么可说的,运用唯物论谈了自己对历史的了解,还是很有见地的。 不过对现在的陈景恪来说,也仅此而已了。 反倒是杨荣的文章,很是让他惊奇。 写的竟然是军略,而且认知非常的中规中矩。 这里中规中矩可不是贬义词,而是称赞。 一个文人,还是没有上过战场的文人,就对军略有着清晰正确的了解,这非常不容易。 可以说天赋异禀。 稍加培养就是不错的将领…… 考虑到杨荣在前世的成就,妥妥的将帅之才啊。 这不禁让陈景恪感到诧异。 杨荣不是内阁学士、文臣领袖吗?还懂军事? 上辈子没听说过啊。 事实上,上辈子他也就知道三杨,具体就不甚了解了。 况且,史书上也只是提过一嘴他习武,并没有做过多介绍。 他不知道也属正常。 不过现在了解也不晚。 陈景恪不禁回过头,开始逐字逐句的阅读杨荣的文章。 发现他对很多问题的看法虽然不新颖,却都切中要害。 比如他认为,北方当穷追猛打,不可给蒙古恢复元气的机会。 要一直打到他们彻底加入大明才可以。 南方和西南则不同,这里气候恶劣地形条件复杂,族群成分也很复杂。 一味用兵并不可取,最好剿抚并用。 对于不服从朝廷的,要给予严厉打击,将其打疼打怕打服,杀鸡儆猴。 对于服从朝廷的,当安抚之,教化之,使其成为大明子民。 别的不说,仅此两条陈景恪就敢断言,杨荣绝不是纸上谈兵之人。 当即就做出决定,必须好好培养。 大明不缺行政方面的人才。 不说原本历史上就存在的大佬,仅仅是他穿越后朝廷培养的相关人才,就车载斗量。 相对来说武将方面就略逊一筹了。 倒不是无将可用,但那种能统筹全局的帅才太少。 如果大明选择当一个普通的王朝,倒也够用了。 可想要实现陈景恪构建的帝国体系,这些人是远远不够用的。 国家缺少帅才,想要扩张太难了。 就算能成功,也要多浪费几十上百倍的资源,多造成不知道多少无谓的牺牲。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作战,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卫霍在的时候,打匈奴就是摧枯拉朽。 很多以前表现一般的将领也纷纷立功,各条战线都传来好消息。 等他们不在了,国家好像突然不会打仗了一般。 不光没有帅才,以前表现很不错的将领,也纷纷拉胯。 汉匈战争进入兑子阶段,变成了纯国力比拼。 汉朝靠着更深厚的家底赢得了战争,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也属于惨胜。 试想一下,如果卫霍多活十年八年,或者他们两个有靠谱的接班人。 局势绝对不会那么难看。 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亦引领时势,他们两人可谓是典型的代表。 杨荣在行政方面的能力,前世已经得到过验证,接下来就看他军事方面的才能了。 不

相关推荐: 深宵(1V1 H)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   荒野直播之独闯天涯   林枫苏慕白天赋无敌的我一心只想苟活   村夜   过激行为(H)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我的傻白甜老婆   旺夫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