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燕承诏把着绣春刀,蓦的起身,吓得小孩子往祖父怀里缩了缩。燕承诏说道:“这样好的婚事,孩儿是不配的。” 言罢迈步往外走。 老王爷遭了儿子愚戏,怒不可遏,朝燕承诏的背影怒道:“没有我的请奏,你打算一辈子不成婚吗?” 燕承诏停下脚步,门外的光将他的影子映在堂内墙壁上,他想起数年前听到的一番话,遂言道:“身在泥潭中的人,是不配拉她人下水的。” 茶水砸了一地,碎瓷片声响,燕承诏并不理会,快步离开了安平郡王府。 再上骏马,依旧疾如风。 一入南镇抚司,燕承诏吩咐副官道:“带上令牌人手,去王御史府要人,若是有拦就查一查王府的账目。” “是。” 副官问道:“缇帅大人,青衣和戏园子要如何处置?” 燕承诏无奈,南镇抚司又少了一个暗点,且是毁在郡王府手中,他想想,言道:“还他们民籍,分散遣送到各州各县安顿好,将戏园子烧了罢。” “是。” …… 此事既是裴少淮转告给燕承诏的,他不免关注了一下后续。 锦衣卫做事利索,裴少淮能打听到的不多,但也足够他推断出概貌了。 再见燕承诏已是半月之后,燕承诏到六科衙门来谢裴少淮。 裴少淮打趣燕承诏道:“好可惜,燕缇帅在值出宫是办正事,我在六科当值,最近无事可奏可弹劾。” “只消笔法了得,事事皆可劾。”燕承诏说道,“谢意已达,我走了。” 燕承诏走后,古副官探首,而后走进来,问道:“裴大人和燕缇帅很熟?” 裴少淮应道:“不熟,公务之交罢了。”又问,“古副官找下官有事?” “不熟就好。”古副官道,“我写了一道弹劾奏折,请裴大人明日早朝替我附议。”并将那奏折打开,置于裴少淮案上。 裴少淮一瞥,只见上头写有:“……南镇抚司缇帅驰马为青衣,王副都御史纵容家奴抢民女……” 裴少淮讪讪道:“这后一句有些可奏之处,这前一句委实没有必要。”并且拒绝了古副官的请求。 “堂堂一缇帅,为了一介青衣费力周旋,此事还不值得弹劾?”古副官诧异道。 裴少淮道:“古副官若是为了找个由头上折,在朝上有话可讲,自可请便,只是下官觉得,笔下为辩理而书,纸上因良策而贵,方为六科给事中之职。” 古副官脸上一臊,取回折子,边走边说道:“我回去再斟酌斟酌……” 裴少淮心中想,驰马为青衣,燕承诏驰马匆匆回府,岂是为青衣? 第119章 古副官没有上折,但朝堂中不止他一个言官而已,戏园子一事终是闹到了圣前。 下朝后,皇帝召来燕承诏。 “是微臣办事不力,失了行踪,以致暗点显露被覆。”燕承诏独揽失责,禀道。 皇帝知晓了来龙去脉,没有责怪燕承诏的意思,他说道:“承诏你不必把所有责任往自己身上揽,朕心里有分寸。” 又言道:“此事就这么罢了吧。”话虽如此,却也能听出皇帝心里有些怒气。 老王爷受了言官弹劾,后知后觉,看到一炬成灰的戏园子,才愣愣想到此非寻常的戏园子,可惜已经晚了。 只过了半月余,老王爷脸上苍老了几分,他到镇国将军府寻二儿子,想要弥补挽回一二,他对燕承诏道:“为父以为你喜欢那名青衣,想成你所愿,才……” “唉——”老王爷长叹一声,到嘴边的话说不出口,半晌才继续说道,“哪成想她是南镇抚司麾下的一枚暗棋。” 燕承诏不为所动,应道:“父亲从都指挥使的位置下来后,愈发拘囿于宅院之内了。” 没了早年的雷厉风行、善谋善断,眼光愈浅心思愈偏。 老王爷讪讪不知言何。 …… 好巧不巧,不日,远在西北之地的富平郡王府长史上奏,言说富平王爷年长已衰,后无子嗣,奏请宗人府遵循先祖礼法,从宗室旁支择选贤才,以摄府事。 富平郡王府从属肃亲王这一宗枝,位于西北甘州附近。 摄府事即代为管理王府上下事务,以便“前王爷”逝世后,“新王爷”可以顺利接管王府。 事关继承、继嗣,本应父在子摄,遵循王府伦序,王爷年老后,摄府事由世子担任,奈何富平王爷独子英年早逝,王爷因此郁郁卧病在床,断了传承。 王府长史,是朝廷外派的正五品官员,明面上是辅助掌管各王府政令,实则也有些监察诸王爷的意味在里头,以免王府为所欲为,欺瞒朝廷。 长史此番上奏,正是未雨绸缪,及早为富平王爷选好“后人”。摄府事者侍奉富平王爷乃至送终、妥办丧葬,再由朝廷赐封,顺理成章承袭郡王爵位,延续这一支脉。 理同“过继”。 此事虽不常见,却也不少,一般按嫡庶长幼之序,从旁宗里选一位镇国将军或是辅国将军,宗人府和礼部核查身份无误后,皇帝恩准即可。 宗人府一查宗室玉牒才发现,富平王府一脉已经单传三代,意味着需要往上追溯三辈,才能找到旁支,按照礼规,此事竟轮到了燕承诏的头上。 礼部和宗人府奏报皇帝时,皇帝亦有些惊讶。 …… 这日,皇帝诏安平王爷觐见。 老王爷神色有些紧张,以为皇上要为戏园子之事论罪责罚,结果皇上只是与他叙些家常,问问王府的境况,老王爷才松了口气。 气氛铺垫得差不多了,皇帝问道:“安平王可记得富平王?” 都是从属肃亲王一脉的两个王府,老王爷岂会忘得了,他应道:“禀圣上,臣记得……只不过安平王府奉命迁藩保定府后,就没什么往来了。”皇室不论亲,最是忌讳私下往来。 一个在西北甘州,一个在天子脚下,相隔也确实远了些。 老王爷不知皇帝缘何突然问起这个,心里又开始惶惶。 皇帝起身踱步,回忆言道:“朕记得有一年富平王奉诏进京觐拜,曾去了一趟安平王府。”又问站在一旁伺候的萧内官,“萧瑾,是不是有这么一回事?” 萧内官笑盈盈应道:“陛下,是有这么一回事,富平王爷后来觐见先帝的时候,还曾夸了安平世子,说他小小年纪不怕生人,抱起来乖巧懂事,是一份缘分。” 老王爷听着这一主一仆的一唱一和,已经预料到此事有诈,否则怎会无端端聊起富平郡王呢? 皇帝诏他觐见,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戏园子的事。 老王爷没想好应对之策,皇帝已经开口发问:“安平王,你可记得此事?” 便是无也只能是有,老王爷迟疑了许久,看到皇帝静待他的回答,终应道:“确实……有这么一段缘分。” 这时,皇帝才示意萧内官将长史的奏折端到老王爷面前。 通篇读完,手掌的汗浸透了奏折宣纸,老王爷的手颤颤,又不敢让奏折落地,他终于明白皇帝的意思——让他的长子奔赴西北疆土,摄富平王府事,袭富平郡王位。 皇帝直接下旨,是有违祖制。 但老王爷主动请旨,则是皇帝成全一段缘分,名正言顺。 老王爷不想答应,可他如何能不答应?安平郡王府已经不是第一回犯错了,皇帝又笃定了意思要把燕承诏留下来。 若他辞了,只会迎来更糟糕的境况。 “陛下,可承谨他是安平王府的世子……” 皇帝笑道:“安平王又不止一个儿子而已。”让礼部拟一道诏书,另封燕承诏为安平王府世子就是了。 老王爷没有了反驳的余地,一对儿子皆承袭郡王爵位,在外人看来理应是好事。 冷汗不止,悔意亦不止。 “安平王想通了吗?”皇帝问。 不是“想好”而是“想通”。 多年的领兵经历让老王爷能够保持冷静理智,他叩首应道:“回陛下,既是曾有过缘分,微臣这便回去上言请奏。” 请奏将长子送到边关去,替他人侍奉送终。 “……微臣恳请陛下准奏。” “准。” 当夜,安平郡王府中闹作一团,郡王妃寻死觅活,世子牢牢抱住老王爷的大腿,一把鼻涕一把泪求老王爷,言道:“爹,孩儿不要去甘州……找二弟,对!二弟一定有办法……” 裴若棠还是世子妃,只不过即将成为富平世子妃,她想开口说“我回尚书府找祖父想想办法”,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父亲刚南下苏州府丈量田亩,换得一丝转机,她岂能这个时候回去再添乱? 她只想着如何在走之前,先把两个女儿的婚事给定下来。她总不是只从祖母那学会了心机。 老王爷看着沾满湿痕的下摆,又看到四十多岁的儿子的哭哭啼啼状,贪享富贵荣华而胸间无半分志气,他原以为长子只是平庸而已,事实不止如此而已,长子是庸懦无能。老王爷举起手,奋力后又缓缓收回了,最后抽了自己一巴掌。 声音脆响。 “王爷不替儿子着想,也要替小举想想,他还那么小……”郡王妃哀求着,希望老王爷改变主意,“哪有把庶子留下,把嫡长过继出去的道理?皇室宗族不要祖规礼制了吗?” 郡王妃这话,不仅让老王爷背冒冷汗,更让他清醒了几分,他斥责道:“你是嫌王府犯错还不够多吗?” 小孙子被祖母推出来,看到众人神态,有些惊慌失措,就连平日里对他宠爱有加的祖父,也没顾得及抱抱他。 他四处张望,最终在娘亲的脸上见到了温和。 “小举,到娘亲这里来。” 虽然有些局促,小孩子犹豫了一下还是跑了过去,扑进她的怀里。 世子侧妃言道:“王爷,王府世孙去哪,我就跟着去哪,绝无二话。”竟只有她看清楚了局势。 各怀心思,王府彻夜不得安宁,老王爷站在阁楼上久久望着无边漆黑,直到天际露白,他终回到书房写下奏折,写道:“吾有长子承谨,性情纯良,愿奉富平王爷身后事……” 月余后,礼部、宗人府按规把大礼做得很风光,但世子脸上一直面色沉沉。 礼制已成,考虑到西北之地大雪封山早,皇帝准许他们来年春日再启程。 …… …… 暮秋时候,冬日初雪封河以前,太仓州的船只北上抵达京都。 裴少津收到姐夫的信后,不仅替姐姐找齐了棉花纺织的诸多工具和熟悉棉纺的老师傅,还趁着秋收时候,从松江府农户手中买了几百麻袋的棉铃,租借一艘三百料的中型商船,连人带货一同送到京都。 乔允升忙前忙后,在庄子里搭建了个小作坊。总是要见过棉布是如何织成的,才能更好地去谋划这份产业。 时值休沐,裴少淮与杨时月一同去了三姐的棉织作坊。 出发前,裴少淮卖关子道:“今日我们去看些新奇的玩意儿。”杨时月知晓官人从不虚言,顿时对这棉织作坊充满好奇。 庄子作坊里,机杼充耳声声响,未曾冬日雪已来。 裴若竹怀着身子已将九月,闻不得绒毛棉絮,只得远远在外面看着老师傅们熟练地操作,分步进行去籽留絮、崩弹蓬松、纺成纱线、经线过浆等流程,最后等到一捆捆棉质纱线,只待织成布匹。 作坊大门声响,裴若竹回头,见到弟弟和弟媳一同走进来,她身子不便,遂招呼他们过来坐下叙话。 “三姐和姐夫好快的动作。”裴少淮看到已经成型的小作坊,边走边打趣道,“津弟送来的这一船棉铃,只怕遭不住半个月的用量。” 裴少淮已在太仓州见过棉花纺织,所以并不特别好奇,可杨时月刚进门就看得出神,步子都慢了半拍。 杨时月自诩见过不少纺织器具,但这里的每一样机具都是她没见过的。最神奇的是,木床上干瘪的棉絮,用弓弦弹着弹着,竟蓬松得溢出来,好似白雪铺满地。 裴少淮也慢了脚步,笑笑牵起杨时月的手,为她引路,怕她踏虚。 杨时月这才回过神来,心里一暖。 待二人坐下后,裴若竹笑道:“真真切切见了棉纺过程,我终于想明白为何要拆分这么多种机具了。”这是裴少淮上回留给她的问题。 第120章 棉籽粒粒落入尘,丝车轮轮纺成纱。 房檐之下一并排的坊屋,透过大方窗,可以清楚看到每个坊屋都是一道不同的工序。 第一个坊屋里,老师傅坐在去籽搅车前,脚踩踏板使得两根铁轴转动碾轧,双手在铁轴上均匀喂棉铃,棉绒经过两轴缝隙落入布袋之内,即为皮棉。 这是句容式搅车,比旧式的搅车省人还省时——旧式搅车要三人协同方能转动去籽。 其后是弹弓蓬松棉花,使其容易搓成棉条。 第三步是棉条牵抻加捻,棉绒在拉力下卷绕变细,使其拉成细纺。师傅一手转动大竹轮,一边松弛有度拉长棉条,这是门经验活,若是拉得太用力则易断,若是太过松弛则纱线粗而不实,影响到后面织布。 棉质经纱不比蚕丝,想让经纱细韧光滑,成纱后还要入糊盆上浆,再等烘干。 一排坊屋,可以见到一团团棉花一步步经手工变成一团团的纱线,让人感叹身上衣暖得之不易。 裴若竹取出一封信,是少津的笔迹,她说道:“是二弟的信让我想通的。”开始读信中的内容,“松江府内,城里作坊林总,各事其责又相互连通,缺其一不可得布……” “嘉定县南门作坊专事纺纱,棉纱二两为一筒子,每二十丈结为一团,视其粗细而定价贵贱。” “城内吴三房最善纺经纱,其经纱上浆后,细而极韧,各织坊织户争相采购。” “宝山县民户多以织布为生,夜入空巷仍闻机杼声,比户织作,昼夜不辍,暮夜成布而早市换钱,以资一家日用粮米。” “朱泾、枫泾则多设染坊,蓝染天青月下白,红染大绯春露桃,素布入而色布出,再销江南各地。” 裴少淮听后,三姐挑这些话念出来,就说明她是真的想明白了其中关键。少津去松江府搜寻棉纺机具,能注意到城内这些细节,也说明他不虚此行,学思于所见所闻。 大庆百姓多奉行男耕女织,一大家子为一户,粮食为田亩所出,布匹为机杼所得,不管是粮还是布,都是一大家子合力从头到尾去完成的。 桑蚕为始,成匹为终。 春耕为始,秋收为终。 一大家子在这样的圈圈中周而复始,谋一日三餐。 松江府专注于棉纺织业,已经慢慢开始出现分工,纺而不织,织而不染,各行其是,专精一道。久而久之,自然做得越快越好。 效率更高,质量也更好。 裴若竹想要插手这个新兴的产业,首先要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像松江府一样做出好的布匹来。 裴少淮笑道:“看来三姐已经悟得其中真谛,只差付诸于行了。”又问道,“三姐后头有什么打算?” 裴若竹扶着肚子坐直了一些,边应道:“做此事亏不了,我想早点开始,不是小打小闹而已。”她打算一开始就做得大一些。 她摸摸肚子继续道:“等到开春时候,不光南平伯爵府的庄子种棉花,我还想发动周边各县的农户也种棉花,想来只要预付少部分铜板子,总有人愿意在自家坡地种上几亩的。” 恰是那个时候,她的身子也恢复轻便了。 裴若竹的打算足够大胆。 乔允升插话打趣道:“别的我也帮不上什么,这种棉花倒是可以试试。”毕竟他是通过种瓜、送瓜俘获了竹姐儿的芳心,有些种地的心得在。 杨时月在裴少淮身边,听得认真。 嫁入景川伯爵府以来,杨时月一直觉得裴家座府邸很是不同,又说不上哪里不同,直到今天她听了竹姐儿的打算,她才明白——裴家府邸与众不同,是因为里面的人不拘。 三姐能够大胆去想去做,不是因为她嫁了南平伯,没有人管着她,无拘无束,而是因为她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不拘泥于宅院之内。 同理,四姐也是一样的,不拘泥于世道传闻的三教九流、贵贱之分,钻研药理医道,自得其乐。 婆婆林氏也不简单,府上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还能经营南北两地的铺子产业。 在裴家越久,杨时月看到的东西越不一样。 聊完棉花纺织的事,裴若竹向弟弟打听道:“听允升说,安平郡王府那边出了点大事,长房一家要远赴甘州?” 裴少淮点点头,见四下无外人,便概略说了整件事情的因果由来。 裴若竹不能大喜大怒,遂用平和的语气说着开怀的话,道:“虽不是亲手反扑一场,但听了这样的消息,仍是大快人心,他们到了甘州最好收敛一点。”否则,恶行自有恶人收,甘州可不比皇城里有人庇护着。 许多年过去,她始终忘不了当年被吓得病了好几日。 这样的事再不会发生了,这样的恐惧也不会再有了。 …… 秋深夜易晚,吹灭烛火后,小两口榻上枕边说着耳畔话。 两人侧着身,杨时月蜷在官人怀里,隔着薄衣,感受到热气袭来,似是躺在小火炉边上。黑暗中,她揣着官人的右手掌,可以摸到官人掌心的纹路,还有手指上因常年写字留下的薄茧。 “官人。” “嗯。” 杨时月道:“织棉成布匹,绒絮充入被,棉花若是在北直隶得以种植,百姓冬日则可以少受几分严寒之苦……三姐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我很佩服她。” 停顿了一小会,又接着说道:“她是我见过最大胆大气的女子。” 裴少淮另一只手搂了搂,两人又紧了几分,他言道:“此事做成以后,可不止御冬送暖而已。” “还有什么?” 杨时月翻了个身,与官人面对面,能感受到官人的鼻息吹在额上。 “荀子言,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总是要先有富足,才能有后话。”裴少淮应道,又款款解释,“大庆朝的女子,需要一个契机走出门,有一技傍身,兴许能慢慢地改变一些境况。” 杨时月陷入沉思,果然,家里最不拘的人,是枕边的官人。 半晌又问:“那我可以跟着一起做些什么?”好似大家闺秀学的那些女红、持家,眼下都没什么用处,帮不上忙。 裴少淮从听杨时月说第一句话,就听出了杨时月的小心绪——敬佩三姐之余,又有些羡慕、失落。 “娘子可以从自己最熟悉的入手。”裴少淮温声说道,“娘子精通女红,通识各类料子的织纹,这就是可以入手的地方,三姐种了棉花纺成了纱,总要有人去织吧?” “织布?” “不是,是如何更快地织布。” 杨时月开始掐着手指喃喃道:“腰机织布最简单,但是最粗糙,多综多蹑机可以织出花纹,却十分慢……” 最后数不过来,道:“我明日叫人把各类织布机都寻来,再慢慢比较。” 似乎也燃起了一股意气。 听着娘子滔滔不绝的话,裴少淮嗯嗯应着,嗅着杨时月身上淡淡的香气,暖意催人眠,不知不觉睡着了。 “官人?” 只闻细细的鼻息声,杨时月再次藏入官人的怀里,就着暖意也渐渐睡着。 …… 为了来年春能够顺利种植棉花,南平伯爵府忙碌了起来。 这日,陆陆续续有妇人拿着帖子来到南平伯爵府,三十多岁到五十多岁不等,原是见到请帖上的名字她们才过来的,可到了地方,看见是伯爵府时,又有些踌躇不定。 最后,本着“来都来了”的心态,她们都敲门叫人通报了。 大厅里,二十余个妇人见到曾经相熟的面孔,已是相拥泣不成声,以往在宫中斗过的气,现下都不足为谈了。 裴若竹着了一身素衣,挺着大肚子出来,言道:“诸位姐姐们,好久不见了。” 妇人们纷纷望过来,都要给伯爵夫人行礼,裴若竹赶忙让嬷嬷们止住了,她说道:“我们还同以前在宫中一样,还以姐妹相称。” 这些妇人们都曾是宫中女官,户籍在顺天府内,裴若竹便将她们都请了过来。 大多是裴若竹在宫中就认识的,这几年陆陆续续出了宫。 裴若竹道:“本应是我去找诸位姐姐的,但身子不便,辛苦大家跑这一趟了,还望诸位姐姐见谅。” 年岁最长的那位女官问道:“不知夫人今日寻我们过来是为何事?”定不止叙旧那么简单。 裴若竹亦开门见山说道:“我要建一个棉布织造坊,想请诸位过来帮我。” 在大庆,想要找一个识字识数又有手艺的妇人,可不是那么容易。这些都是经过朝廷挑选,又在宫中磨砺过的人,更是难得——没一手本事的人,岂能在后宫里立足这么多年。 此话一出,大家开始议论纷纷,万没想到裴若竹是想请她们来做事。 又有人问道:“何为棉布?”这是重点。 裴若竹叫人拿了一匹紫布过来,让大家看个仔细,边解释道:“正如大家所见,此布触之柔软生暖,染色均匀,远比麻布、葛布舒适保暖……最重要的是,它的造价、人工并不比麻布高太多。” 在她们未应答以前,裴若竹只能给她们看这么多、说这么多。 但光这一匹布,已经足够说服力了。 只不过,场下女官们纷纷露出为难和疑虑,只有三四个足够相信裴若竹的为
相关推荐: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
芙莉莲:开局拜师赛丽艾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旺夫
乡村透视仙医
开局成了二姐夫
家有甜妻:大叔的独家专宠
弟弟宠物
女奴的等价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