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夹逼定理[故事合集] > 第44章

第44章

激不已,连声道谢,立马又将他们一并请进去。 红黄两匹马便并排站在院子里,三人则在堂屋中落座。 陈汉再看一遍信。 这封信的字迹又不一样了,显然是不同的人写的,甚至措辞也有不同,不过表达的意思却是相同的。不用多想便能知道,定是老人不好意思劳烦一位官人一口气把所有的信都给写完,于是请了不同的官人分开写。再次读来,不仅思念依旧,还能想象到老人请求一位又一位的官人,又在他们面前诉说自己对孩子的思念的场景,而这些官人也感怀于老人的思念之情,将那些啰嗦的口头语耐心整理,化作信上的文字,每个都写得不一样,又都一样的写得格外用心。 陈汉读来,不免又哭一场。 三花猫跳上桌案,凑近看着他哭。 女子则取下了裹面的步巾,里头是张有些圆的脸,纵使满面风尘,嘴唇也干裂了,还是难掩五官秀气和幼感。用这张脸行走江湖,恐怕只有刚砍完人提着带血的刀时才有几分威慑力。 然而她一转身,便对宋游拱手: “江湖中人,先报名号,我本姓吴,取名所为二字,逸州西山派弟子,先生如何称呼?” 声音却比长相粗糙许多。 “姓宋名游,字梦来,逸州灵泉县一山人。” “名字不错。” “足下姓名亦多有道韵。” “倒确实是青成山的一位道长取的。但我觉得不好听,怕是那道士随口说的。” “此名合适男子。” “江湖女子,多取男名。” “原来如此。” 宋游只觉得自己又长了一点知识。 “你走的哪?居然比我先到。” “走了段水路。” 宋游这时才隐约分辨出,当时从茶摊出来,走出没几步,回身看去时,那卖茶的老丈又在问一群江湖人去哪,那群江湖人中就有她。 好在没过多久,记忆未曾褪色。 说未曾褪色也是不对的。 若非这女子拿了信来,此时又与他交谈,而只是路旁偶然遇到,定是与记忆关联不起来的。 于是他又补了一句: “又见面了。” “这是我们第三次见面了。” “哦?” “之前逸都庙会,我好像就见过你一次。”江湖女子把刀放在桌上,语气一点也不扭捏,“当时看你一身道袍,长得也嫩,还挺显眼,后来转了一圈回来又见你去找那变戏法的汉子,嘿嘿,我们还在猜呢,多半是被那汉子偷了钱吧?” “有缘。” “有缘有缘……” 女子反复念叨一遍,却是继续盯着宋游,目光急切: “可是被偷了钱?” “足下和同行人打了赌?” “哈哈倒是没有。” 来自女性的爽朗的笑声,是宋游在这个时代很少听见的。 “我只是好奇心重。” “足下是个妙人。” “江湖中人,萍水相逢,明天一别,天大地大,谁也遇不上谁,我劝你不要扭捏,快快说来。” “有理。” 宋游眯起眼睛,连连点头。 这话也是有妙趣的。 随即才小声说: “是。” “我就知道!” 女子似乎感到满意,又问: “可要回来了?” “要回来了。” “那汉子倒是讲究。” “是。” “不过他好像当晚就被抓了,不会是你去报的官吧。” “这倒不是。” “我觉得也是。听说当晚那伙人刚想跑,结果冬日惊雷,晴空霹雳,把他们打了个半死。多半是岳王爷爷显灵,才捉了他们。” “也许。” 宋游谈兴并不算高。 陈氏夫妇很快端了饭菜来。 一整只大老母鸡,用香菇炒的,满满一大盆,喷香爽滑,加一盆煎的二面黄,仓促之下,也都是待客的好菜了。 女子并不拘束,大口吃肉。 宋游也不说话,边吃边喂猫。 桌上渐渐堆了一堆骨头,实在畅快。 陈汉对明显江湖人打扮的女子有些畏惧,但人家千里迢迢送信来,自己又如何能落了礼节,于是也请女子留宿家中。女子一边吃着肉,也是极其爽快的答应下来,但也知晓他们心中顾虑,说自己明早就走。 第四十八章 柳江大会 饭后两人都在院中喂马。 这时已是正月下旬,天气很不错,太阳不晒也不冷,一阵春风徐来,门外老树沙沙的响,舒服极了。 女子斜着眼睛瞄着宋游的马。 “你这马不要缰绳?” “马儿听话。” “也没有马鞍。” “我不骑它。” “倒是有趣……” 女子继续上下打量着宋游这匹马,似乎很感兴趣,像是后世男性聊车一样的语气:“看起来像是一匹北元马。” “是。” “我在逸都的时候,也想买匹北元马,但是翻遍整个马市都没有几匹,还贵得要死。”女子摇了摇头,“买不起买不起。” “今年马少。” “听说朝廷又有打仗的意思。” “我也曾听说过。” “你这马虽然看起来有点矮瘦,怕是在肚子里的时候生过病或者母马饿了肚子,但怎么也是一匹北元马,看起来也健康,算捡了漏了。” “是。” “多少钱?” “故人送的。” “啧啧……” 女子连连咋舌。 虽是夸奖宋游的马,但她却一直在喂自己的马吃草料,喂得很仔细,另一只手在鬃毛上抚个不停,看来也是一个念情的人。 这时像是忽然想起,她一个转头: “对了!我也走了水路,怎么没你快?难道你一路上一点都没歇不成?” “歇了两天。” “那你走得也算快了。” “独行轻巧。” “倒也是,我就是被拖累了。” “足下的同伴呢?” “我们只到拢郡,不到凌波。我有几个师兄弟半途晕船晕得厉害,就在安清下了,我独自来的这里。”女子说道,“话说回来,接这信本来就是我的决定,也没必要让大家都跟着我跑一趟。” “有理。” “你路上遇到山贼了么?” “遇到了。” “你怎么脱身的。” “跟他们说,我只是一名游方道人,一身清贫,唯有一猫一马相伴同行,请他们放我过去。” “这就行了?” “差得不多。” “嗯……” “……” “你不好奇我遇上山贼了没?” 宋游立马会意,恭敬问道:“不知足下遇到山贼了么?” “遇到了。” “足下又是如何解围的呢?” “吓走一伙,砍翻一伙。” “足下好武艺。” 宋游瞄了眼她手中的刀,隐隐还有血腥气,想到在逸都遇见她时,他们少说也有十来人,那西山派应是江湖名门才对。 女子忽然又对他问: “你去哪里?” “啊?” “问你此行去哪?” “游历天下,暂无定处。” “有意思。” 女侠上上下下打量他几眼,嘴边露出笑意:“游方道人?” “是。” “就靠你这一人一马么?” “还有只猫。” “哦,还有只猫……”女子不由笑了笑,“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带猫远行的。而且这猫还这么听话,不栓绳竟也不跑了去。这马也不栓绳。你们这些道士养的动物都这么神奇。”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你该是有些本事的,难怪敢孤身走江湖。” “我是道人,寻常山贼也不会为难于我。” “天下之大,光靠这身道袍,也没有那么好走。”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听不懂。” “只要愿意走,就总能走到。” “那你明天去哪?” “也许去安清。” “安清县?” “是。” “你也是去柳江大会的吗?” “柳江大会?是什么?” “你不知道?” “不知道。” “在云游天下之前,你没混过江湖吗?” “常在道观清修。” “那你去安清干什么?” “来此地的路上,见一路山水甚好,听船家说,最好看的就是安清了,所以决心去看看。” “那你来这里又是做什么?” “送信。” “只是送信?” “左右也不知去处。” “你以前知道拢郡?” “不知道。” “有趣……” 女子多看了他两眼。 本以为他也是顺路,就算不来凌波县,也是要来拢郡,才会带信过来,却没想到,他只是纯粹的游山玩水,想到哪里就到哪里,为了送一封信就到了这千里之外的陌生山水中来。 这个道士很妙,有些意思。 “安清山水确实好,十里画廊,不过我也只是听说过,这也是第一次来。”女子笑笑,“看完山水,你倒是可以去柳江大会凑凑热闹。” “敢问足下,何为柳江大会?” “柳江大会是江湖盛会,原来是我们西南几州江湖人士聚集起来,比一比武艺,论一论酒量,谈一谈生意,若有恩怨纠缠,这里人多,也可以当着大家的面说清楚,是和是打就此说通。五年一度。你不混江湖的话,不知道也正常。” “原来如此。” “不止如此。”女子说,“后来柳江大会慢慢扩大,西北的江湖帮派也来了,再到后来,东南的江湖帮派也都来了,到现如今,已经成了江湖上最大的一个盛会,除了最西北和最东北离得太远以外,就连很多不混江湖的人都会赶来,要么看个热闹,要么找些财源,要么寻些高手招为门客,总之非常热闹。” “多谢告知。” “你想去?” “想。” 宋游几乎没有思考。 既是出来游历观天下,有缘遇到如此大会,又怎能错过? 可别讲江湖粗陋。 出来游历半年,若问宋游有哪些收获,从上往下数,“不可傲慢,保持谦逊”该排在前三。 不可傲慢于这个世界,不可傲慢于这个时代,不可傲慢于船家老丈。 自然也不可傲慢于江湖。 何况江湖精彩纷呈,风风雨雨,既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迥异于这个时代的大多数其它部分,是不得不去一观的。 “敢问柳江大会在何时何地举办?” “二月二,安清马蹄山。” “多谢。” “客气。” 女子很随意摆了摆手,她的马是很纯正的西南马,比宋游的马还要小些,此时也差不多吃饱了,只见她拍了拍马脖子,又对宋游问道: “下午你去哪?” “不知。” “我要出去逛逛这凌波县,我倒要看看,这么偏远难行、山贼满地的地方,有什么特别的……你要不要一起?” “有缘自会相遇。” “那我先去!” 女子也不在意,转身就走。 虽然只是出门闲逛,可她还是带了长刀,只是没再牵马,独自出门,身影很快消失在下午明亮的阳光中,倒也潇洒。 宋游也觉得这人有趣。 过了会儿,见屋中陈氏夫妇已开始收拾东西,要回逸州了,他独自待在这里也是无趣,还要劳烦陈汉来陪他说话,便也带猫出门了。 且去逛逛这偶然相逢的凌波县。 凌波县依山而建,整座城在大山之上,山下就是柳江。 传说古时有大妖作乱,趁雨季引来滔滔洪水,水漫千里,波涛汹涌,三年不退,有一部分幸运的人逃到了这座山上,这才捡了一条命。后边为防止大妖再度作乱,便在山上建了城,取名凌波。 别看是县,其实很小。 总共也就这一片山,只是山路难行,上上下下,既费体力,也费时间。 这里爱吃牛肉,不知是天高皇帝远,还是地方习俗原因,本身就管得不严的关于私自宰杀耕牛的禁令在这里更是仿佛不存在,到处都是牛肉摊,卖得也不贵。在这里吃牛肉倒是比其它地方要更方便一些。 “牛角梳……” 宋游停在一个摊位前。 随手拿起一把梳子,见做工精细,心里喜欢,在三花娘娘背上滑弄两下,也挺顺手,便讲价买了下来。 顺便买了新的牙香筹。 黄昏之时,逛回干枣巷。 这巷口如甜水巷一样,前人栽了一棵大树给后人乘凉。后人也不浪费,每逢黄昏清晨,或别的闲暇时候,便来这里歇凉。 大人们下下棋或聊些家长里短的话,小孩儿就绕着树满地乱跑,高低都是小孩儿们的叫声,刺耳得很。 这里今天倒是不同。 因为有老人讲古。 何为讲古? 就是年长者给年轻人说书讲故事,或者讲些年轻人没有见闻过的事,以这种妙趣的形式,传递智慧和人生经验。在这个时代,这是年轻人极重要的获得智慧和经验、了解世界的渠道之一。 一群人围着古树,或坐在石阶上,或坐在石头上,或端来板凳坐着,甚至有小孩儿爬到了树上去,趴在树枝上盯着下边。 那名吴姓女子也在这里,抱刀靠墙。 见宋游过来,她朝他招手。 宋游便走了过去,既不扭捏,也不在意,在一户人家的门口随意坐下,三花娘娘也乖巧的跟过去,坐在他身边,好奇的看旁边的小孩儿。 也有小孩儿被她吸引,目不转睛的与她对视,只是碍于宋游和拿刀的女子,一时不敢靠近。 “这可是有缘?” 女子低声问宋游,不敢打搅老人说话。 “有缘。” 宋游小声答道。 这时老人讲的是前朝的故事。 这种是业余讲古,没有说书人的技巧,故事结构也没有那么完整,讲着讲着,还要想一想,像是普通邻居在讲去年发生在隔壁村的事。但这朴实的说法也自有它的乐趣,不时有人插嘴询问,便与老人讨论一通,又说又谈,很是随意。 讲着讲着,小孩儿们便不乐意了。 要是讲古代英雄的传奇故事他们还能勉强听得进去,偏偏讲些公卿宰相,相比起来,他们最想听的是神鬼妖怪的故事。 老人心软,宠爱他们,这便讲来。 第四十九章 树下讲古 说十年前柳江发大水,江中石桥被从中间拱断,其实不是大水所致,当日有人经过,见水下有黑影,很长一条,多半是走龙。 也是这“龙”拱断了桥。 可惜没有走成,也就没能成龙,后来便长居江中,为祸一方,前几年吃了不少人。 说前年城外罗家湾有户人家死了人,奈何家里贫穷,买不起棺材和坟地,尸体放在堂屋吸了人气,许久也不见臭,指甲头发越长越长。最后村里的人害怕得不行,才凑了钱买了地,草草埋葬。 结果当天晚上雷雨交加,尸体竟从土中爬出,痕迹一直从坟堆延伸到了村口。 好在它爬得慢,刚到村口天就亮了。 又说城外乱葬岗常常闹鬼…… 老人的故事当然不全是真的。 有些是编的,别人编的,自己编的。有些是听说的,年轻时听过的,甚至年幼时听过的,都记到了现在,又传给下一代。 也有些确实是亲眼见过。 这些故事倒也不见得多有妙趣,甚至很多都很短,只一两句话就说了一件事,可胜在离身边近,很多就在城外、城中甚至旁边街道。其他大人们有时也会加入进来,你一言我一语的丰富它的真实感和细节,要么说自己也看见了、也听说了,要么便按照自己的想象或听闻,煞有介事的解释这些妖鬼出现的原因,当然了,也都是神玄奇诡的词语和道理。 很多很真实的鬼怪传说就是这么来的。 一代代传下来,假的也成了真的。 至少这些孩童便深信不疑。 只见他们被吓得睁大了双眼,既害怕又兴奋,不舍得离开。 有些性子好强的,怕落了面子,不是找些闲话来讲,就是到处乱动,以蹩脚的演技来装出自己并不害怕、并不在意的轻松样子。亦或是询问同伴怕不怕,但凡对方有一丁点迟疑,心里就受到了安慰,立马笑话起他来,用这种方式来冲淡自己心里的恐惧,好迎接这种令人上瘾的刺激感。 不过老人胸中储量也有限,又常常在此迎合这些小孩儿的喜好,差不多也快被榨干了,讲了几个,便也有些讲不出来了。 奈何小孩儿们缠得厉害,他说嘴干,就去给他倒水,他说累了,马上就有人来捶背,实在没法,左思右想,老人目光一转,看向了抱刀站立一旁的女子: “你们别

相关推荐: [综漫] 受肉成功后成为了禅院家主   【综英美】她怎么不讲wood   [快穿]那些女配们   误打误撞(校园1v1H)   穿进书里和病娇大佬HE   清冷美人手拿白月光剧本[快穿]   数风流人物   致重峦(高干)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兄弟战争同人)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