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那些世家打擂台已经很折磨人,他要是再像大哥一样在昌邑兴建一座允许寒门子弟读书进学的昌邑书院,只怕消息传出去第二天,乌程侯就要率兵来官署救他。 关中正乱,又不像兖州那样世家大族的势力盘根错节,河东的世族看在大哥的面子上睁只眼闭只眼也就过去了,正是他施展拳脚的大好时机。 不对,等会儿,他去关中不是打仗平乱的吗?琢磨这些干什么? 兴办书院安定百姓都是文官的活儿,像他这种威武的武将只需要上阵杀敌,真是干活儿干傻了,没活儿也上赶着给自己找麻烦。 天色已晚,各家府邸灯火通明,马车一路走到主院停下,夏侯兄弟和曹洪曹仁已经在客室等着,一同前来的还有曹昂曹丕几个小家伙。 袁璟和郭奕这几天功课正多直接住在书院没回来,书院过年要放假,那些已经成年的学生各自回家不用过问,年纪尚小的学子却不能撒手不管,先生怕他们过年疯玩儿,想着法子给他们留作业。 小家伙们头一次经历这样的过年,连回家的诱惑都没法让他们脱离无精打采的状态。 曹孟德在家里孩子们心中的地位远不及几个叔伯高,他总是有各种事情要忙,和孩子们相处不多,不像其他人一样能带着小孩儿玩,小孩子心中分辨好坏非常简单,能给他们准备好吃的带他们一起玩的就是好人,其他的就算不是坏人,也和好人不沾边。 曹昂曹丕已经过了用最简单的法子分辨好坏的年纪,看到他们家父亲出现赶紧过去行礼,曹彰小家伙还生着气,正巧这会儿还有温温柔柔的原家伯伯在,挺起胸脯气势汹汹,是一点面子也不给他爹留。 原焕笑吟吟朝曹昂曹丕点点头,让他们不必多礼各自落座,往前走了几步看到捏着拳头气鼓鼓不知道想干什么的曹彰,挑了挑眉让小家伙到身边来,“怎么了?谁欺负你了?” “没什么没什么,三弟今天和孙坚小郎比赛翻筋斗翻输了,这会儿正不高兴呢。”曹昂一看情况不好,赶紧过去把说话不过脑子的傻弟弟抱回去。 他刚从城外军营回来,一回来就听曹丕说着傻小子干了什么事,小孩子不懂事,父亲那么大年纪了也不懂事,看看把孩子气成什么样了,真要让这小子去告状,他的老脸还要不要了? 曹彰被塞到曹丕怀里,吚吚呜呜说不出话,瞪圆了眼睛看着和父亲一起欺负他的二哥,眼里泪珠子直打转,他好惨,大哥二哥都不帮他,世上怎么会有他这么可怜的小孩子? “别哭,明天二哥帮你把孙翊的头冠抢过来。”曹丕小声说道,半是威胁半是利诱,总算把傻弟弟哄消停了,孙翊前几日不知道在哪儿弄了个漂亮的雉翎,小巧玲珑好看的紧,正是稀罕的时候,说什么也不肯告诉他们东西是哪儿弄的,事发紧急,只能先对不起孙三郎。 他说什么来着,就该把这傻小子留在家里,大哥还不让,现在知道有多要命了吧。 父亲丢脸不要紧,他们俩回家可能要陪这傻小子一起挨教训啊。 曹操瞪了一眼跟着捣乱的臭小子们,把他们赶去一边吃饭吃点心,然后才一本正经的入席就坐,大哥给他们几个准备的接风宴,小孩子跟着凑什么热闹? 旁边,夏侯兄弟和曹家兄弟眼观鼻鼻观心心静自然凉,明明房间里暖意融融,愣是被他们家老大弄得浑身起鸡皮疙瘩。 原焕身边许久没这么热闹过,自从吕布、张辽、孙策等人全部被派出去,平日里只有荀彧和沮授来书房和他汇报情况,荀彧温和淡定,沮授一本正经,没了郭嘉那个喜欢插科打诨的家伙活跃气氛,处理政事的效率高了不少。 不过,在没有十万火急的军情之时,效率没那么高也不是不行。 两个正主回来,侍女很快将食案搬上来,各色菜肴鱼贯而入摆在面前,只闻气味就让人把持不住,还是熟悉的感觉,这才是真正的琼浆玉液美味佳肴。 旁边几个人眼巴巴的盯着饭菜咽口水,好在关键时刻把馋虫压了下去,只等他们家老大把该说的说了,然后才是他们享用饭菜的时候。 曹操对小弟们的反应非常满意,赞许的看了他们一眼,然后坐正了身子朝上座的原焕行了一礼,感谢他对家里几个不省心的臭小子的照顾。 曹彰小家伙听到这话很不开心,他们哪里不省心了,他和哥哥们都可省心了,大哥想要当将军,大冷天的也拦不住他去城外军营训练,二哥喜欢读书,经常去书院不在家陪他玩,弄得他只能找隔壁孙翊玩。 孙翊有哥哥在家,他们两个打架的时候权哥总是拉偏架,更气人的是他亲哥在旁边也不肯帮忙,说什么男子汉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让他自己打回去。 他要是能打回去,还要哥哥干什么? 反正就是,他和孙翊打架也不会告到家里长辈跟前,省心的不能再省心了,家里最不省心的分明是父亲自己。 哼,阴险的大人。 曹丕看到傻弟弟脸上的表情变了又变,怕他又语出惊人说出什么不得了的话,赶紧往他嘴里塞了块柿饼,让他没空注意别的。 原焕唇角微扬,先和曹操客套了几句,然后才说道,“孟德久不在邺城,应是还不知道昂儿现在的勇武,等过些日子有空可以去校场看看,如果孟德没有意见,让昂儿在我身边留几年,如何?” 曹昂年纪还小,在他身边历练几年,等到加冠正好出去独当一面,少年郎颇有其父之风,就是表现的太稚嫩,好好培养起来,又是一个文武全才。 曹操听到这话眼睛一亮,当然不会觉得,然而不等他开口,曹昂已经迫不及待快步走到中间,“谢主公看重,昂今后定当全力保护主公,为主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曹操:…… 臭小子,知不知道什么叫矜持?! “别那么紧张,我又不会离开邺城,哪里需要你赴汤蹈火?”原焕笑着让他坐回去,少年人的满腔热枕让他心里很是熨帖,语气中的笑意清晰可闻,“关中尚未平定,孟德请命前去关中,子廉子孝妙才元让是否全部跟去要等过些日子才能定下,左右年前不会再有变动,几位安心在邺城过年便是。” 夏侯兄弟和曹家兄弟面面相觑,目光一致转向淡定自若的曹孟德,愣了好一会儿才想起来回话。 说好的他们过来听候差遣,这人过完年还回兖州呢,怎么忽然间不回去了,他在这儿主动请缨前去平定关中,乌程侯知道吗? 老天,乌程侯要是知道他们全都不回去了,会不会单枪匹马杀过来抢人? 以乌程侯的火爆性情,未必干不出这种事情,他们到时候该不会被误伤吧? 曹仁搓搓胳膊,神情复杂的看着他们家堂兄,很想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想的,不过再一想,他们一直跟在堂兄身边,如果能一起去平定关中似乎也不错,既不用担心被人拿捏还不用怕军功被抢,堂兄别的优点不好说,不抢功劳这一点还是很值得称赞的。 当然,也有可能是他们从起兵到现在一直没怎么有功劳的缘故,总之就是,跟在堂兄身边不用担心被别人坑,从来只有堂兄坑别人的时候,断没有他们被别人坑的道理。 不是他自夸,想在他们家堂兄手底下钻空子,直接挖个坑把自己埋了更快,看兖州那些老和他们过不去的世家现在过的是什么日子就知道了。 反正日子过的苦巴巴的不是他们。 宴席的饭菜分量十足,除了原焕和曹彰两个人吃的不多,剩下要么是正当壮年的武将,要么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小少年,没点家底还真养不起那么多人。 天子在邺城的好处很快显现了出来,想任命各地官员不用再大老远跑去长安上书,出门去行宫和小皇帝商议一下就好,省了路上那么多时间,任命诏书很快就能送到人手上。 小皇帝在邺城过的第一个新年,原焕准备的很是用心,每天让厨子换着花样儿给行宫准备饭菜,短短一个冬天,小皇帝的个头竟然拔高了不少。 曹操过了年很快带着他的兄弟们启程前往关中,刘表和张鲁已经退出长安,天子已经到了冀州,他们兵马有限又不是一条心,根本不是冀州兵马的对手,如果不尽快离开,只怕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把命丢在长安了。 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天气转暖不久很快变得炎热,好像春天还没怎么过就到了盛夏。 曹操来关中之前在心里念叨了很多遍他是来打仗的不是来治理内政的,结果到了关中之后留给他的还是内政。 麹义和高览俩人将刘表和张鲁赶跑之后立刻着手安定百姓,俩人没什么绝世妙计,就是粮食多而已。 先杀鸡儆猴把带头的反贼当众处斩,再从冀州调来粮食赈济百姓让他们能撑到明年春耕,关中几百万乱民,愣是被他们生生用粮食给砸安稳了。 曹孟德手里难得有过万的兵,看着忙着春耕夏种的百姓,竟然有种还不如不给他兵的错觉。 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罪魁祸首郭嘉郭奉孝完全没有抢活儿干的自觉,他都主动来关中了,再不能给自己弄个清净地儿他得多废物? 说起安抚百姓打理内政,他的确比不过其他人,可是架不住他们家主公粮多,还有从兖州、徐州、豫州各地运过来的粮食,那么多粮食再加上那么多兵,这要是再安抚不了百姓,他直接找个枯井跳进去得了。 小皇帝亲自下诏让各州郡送粮来支援关中,这主意是谁出的他不点名,反正最后获益的是关中百姓,所有的粮食都由军中发放,不经官府官吏之手,少了中间的克扣环节,真正死于冻饿的百姓比他们预计的少了一半还多。 安抚百姓、打理内政,他们把前半部分给干了,曹孟德他们接麹义和高览的班,干后半部分有问题吗? 乱民?什么乱民? 关中现在都是踏实能干的老百姓,哪儿来的乱民? 曹操:!!! 该死,失策了! 麹义和高览在曹操抵达关中之后各自离开,郭奉孝却没打算走那么快,他来关中为的又不是关中,西凉那边还不知道是什么样,现在走了他岂不是前功尽弃? 郭奉孝整天念叨着吕大傻子怎么还没消息,然而没等到吕奉先和卫伯觎从凉州回来,却等到了卫兵慌忙来报,“郭祭酒,城外出现了蝗虫。” 关中连年大旱,今年春季多雨,本以为会是个风调雨顺的年份,孰料到了夏天又是干旱,眼看着再过俩月就是秋收,铺天盖地的蝗虫却先丰收一步而来。 蝗灾一旦出现,波及的不会只有一个地方,关中相邻的冀州、豫州很快得到消息,所有郡县皆是如临大敌。 蝗虫过境,草根都不会给他们留下。 “命如草芥,块土安能阻狂澜?” “人如蝼蚁,蚁穴溃堤,块土又怎不能阻狂澜?” 第120章 众生皆苦 飞蝗肆虐的消息传到冀州时,整个冀州一片哗然,关中的蝗虫已经成灾,祸及冀州只是时间问题,若是蝗虫数量多,甚至可能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将整个大汉这季的收成全部糟蹋完。 蝗虫还没到冀州境内,整个冀州已经人心惶惶,好在原焕早有准备,不至于在天灾真的降临时手足无措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 汉末这段时间天灾不断,他记不清哪年哪月有什么灾,只知道造成人口锐减的不管有战争,还有瘟疫、干旱、蝗虫等各种令人防不胜防的意外。 瘟疫频发,旱灾不断,蝗虫什么时候会来谁也说不准,但是只要夏天遇到大旱,十有八九都会有蝗虫肆虐,天灾不知什么时候到来,理应未雨绸缪而非临渴掘井,防患于未然方是正道。 早在曹操刚接手兖州的时候,他就已经下令让百姓蓄养家禽,春日播种之前先查看田里是否有虫卵,在春耕之时先把地里可能有的蝗虫卵块挖出来烧了,然后再种上庄稼。 冀州、兖州、豫州这两年都有防备,百姓不懂为什么要喂养鸡鸭,春耕之前许多人懒得翻看土地,官府就下令强制喂养。 每年的鸡鸭由官府高价收回,地里翻出来的虫卵搜集起来送到官署也可以换粮食,对老百姓来说,再多命令都不如到手的粮食来的有动力。 鸡鸭可以自己捕食,散养在外面不怎么费心,就算不放心散养,圈在院子里也花不了多少功夫,春耕时翻土本就能让庄稼长的更好,费点力气挖虫卵就能从官府换粮食,比辛辛苦苦侍弄庄稼来的轻松多了,家里青壮年多的人家不光挖自家的地,连没有开荒的荒地都没有放过。 这几个地方收拢流民用的是以工代赈的法子,往日里需要征农夫来加固城池修缮水渠,这两年流民多,不需要特意从本州征调民夫,只流民就足以将活儿干的七七八八。 征调而来的民夫可能会躲懒,流民不一样,这些逃难的百姓经历过战乱、饥荒,为了有一口吃的什么都能做得出来,干活效率比征调民夫高了不少。 是以往年中原一带虽然也有过旱情,但是各地水渠修缮得当,再加上官署反应快,倒也没有遭受太多损失,粮食产量甚至比前些年没有旱情的时候还高了些。 原焕在冀州的时间已然不短,又有荀彧等人辅佐,下达的命令基本没有人敢敷衍,他们这位冀州牧看上去温和得体,手段却和温和二字根本不沾边。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头的官不可能深入到乡里村里查看情况,官府刚刚下令让民间兴修水利多养家禽的时候,不少人嘴上答应的好,实际上阳奉阴违根本不上心。 修水渠引水防旱他们理解,可是养鸡鸭干什么,人都吃不饱饭还养什么鸡鸭,吃肉多奢侈,就算养上一年可以去官府换钱,这一年下来伺候完庄稼还得伺候鸡鸭,哪儿来那么多时间伺候完这个再伺候那个? 反正官府没有强制说鸡鸭养大了之后必须送过去换钱,大不了先把鸡崽子鸭崽子炖汤,到时候万一有人来问,就说养大之后自己家孩子想吃肉所以杀了解馋,再不济说家跑丢了也成。 原焕早猜到有人会阳奉阴违,在让人分发鸡崽鸭崽的时候特意加了条命令,胆敢随意糊弄者,来年家中所有收成全部上交官府,别人家的粮税收五成,他们家收十成。 左右官署每年都在赈济灾民,逃难而来的流民可以靠做工获得粮食,他们原本可以凭借秋收后留下来的粮食悠闲过冬,但是糊弄官府被发现之后,就只能和流民一起靠双手来获得过冬的粮食。 逃难的流民初来乍到什么都没有,只能冒着严寒干活谋生,本地人有田产有积蓄还跟他们一起大冷天的出来做工,莫不是脑子有问题? 朴实的老百姓没那么多坏心眼,最多只是不乐意跟脑子有问题的人打交道而已,知道那些人为什么沦落到大冷天的和他们一起做工后,简直是把嫌弃两个字写在了脸上。 如果是家里人多粮食不够吃需要做工来补贴家用他们还能理解,因为犯错被官府加重税收才沦落到这种地步,不远着点他们还怕接下来被连累呢。 一
相关推荐: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
桃源俏美妇
荒野直播之独闯天涯
万古神尊
猛兽博物馆
沉溺NPH
神秘复苏:鬼戏
我的风骚情人
蝴蝶解碼-校園H
婚里婚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