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士兵分地,我想把具体要分什么样的地写上去,这样更加细致也可以更加规整,可以防止县衙给他们分的地全是劣地。” 梅侍郎事务繁忙,他听了郑山辞的话只说,“你负责了六个州,这事太细致了不好做,历来都是这么做的,若是你想有所改动我并不会说你是错的。” 梅侍郎的意思是郑山辞可以改动他负责的那六个州,但其余的几个州梅侍郎并不会这么做。 郑山辞得了改动可以便成了,他谢过梅侍郎就退下了。 他底下还有属下玉员外郎和姜兰礼可以帮他的忙。 玉员外郎跟姜兰礼说话,便也是觉郑大人太细致了。 “杭州中湖县返籍人员三百,良田需六百亩,中田需劣田” 大燕两千多个县,分到郑山辞手里有六个州。郑山辞这次也不逞强,他还有下属可以帮忙,户部的小吏自也可听命于他。 这般也是要费六七日的功夫。 郑山辞的奏折呈到了武明帝的手上,他拿着奏折看了两遍。郑山辞的字写得漂亮,道理也是鞭辟入里。要是安置不好这些人会对地方的治安产生威胁。 看了几条,武明帝的重点只落在最后一句话上。 “这便依了他的。”武明帝批一个准字。 武明帝想起来他还未见过郑山辞这个人,他把郑山辞从地方提拔到京城,现在又提拔他做了户部郎中,他还从未见过他。 郑山辞身为户部官员可以接触到怎么处置裁下来的士兵,武明帝并不意外,只是他的看法有些新奇,毕竟他们说改革军费,从未想过怎么安置好裁下来的士兵,通常给地给银子就成了。 郑山辞晌午照例去藏书楼看书,他不知道皇帝对他的好奇心越来越浓。今天郑山辞在看《后汉书》,谢承已经习惯郑山辞每日晌午都在,只是休沐的时候不在。 他知道这个人升官了,官袍还是绯色的,但官袍上的飞禽已经不同了,他变成正五品官了。 谢承有问题不懂,他找蒋詹事问过,蒋詹事的回答谢承并不是很能理解,全然记那些经典去了,忘记自己是如何去理解。他见这位穿着绯色官袍的年轻官员这般喜爱看书,年纪轻轻就已经是五品官员便试探性的走过去坐在他身旁。 “这位大人,我有一事不明,还请你为我解答。”谢承生在深宫中,底下的人并未见过他。就算是在宫宴上,郑山辞离得太远也未见过谢承的真容。 郑山辞压低了声音,“这位公子,我可以为你解答,可是我们要小声一些。” 藏书楼里只有他们两个人,郑山辞是怕把管理藏书楼的官员引来了,毕竟在这个地方是不可大声喧哗的。 谢承一愣,抿唇点点头。 “孝文本纪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思之所不及。”郑山辞给谢承讲史记。 谢承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点头沉思。 武明帝今日无聊便又来藏书楼看看,竟还看到了那个年轻官员还有自己的大儿子,武明帝唇角勾起。 “敢问大人,你如何看待汉文帝的做法?” 武明帝挑眉,这回还问上问题了。 郑山辞只说汉文帝是一位仁德皇帝,诸如此类的话,他话锋一转,“公子关注点在文帝如何应对危机才是,而不是落在评价上。对于帝王,更要关注他所在的朝代跟背景上,再通过对比大燕的处境,这般相对而来,收获更大。” 郑山辞只当是在跟一位公子解答问题,他提供了一个看待事物的角度。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那么他做出的选择和处事风格就是不一样的。 关注帝王的功绩固然好,但这离他们太远了。关注一下帝王面对什么样的处境,作为臣子应该怎么做才能为帝王解忧,然后迁移到大燕的朝政上。 谢承却有不同的感悟,他拱手,“多谢大人,受教了。” 郑山辞看了书到了时辰便离开了。 谢承回到皇子所,他拿着史记,自己坐在椅子上,让小太监给他研墨,提笔写文章。 《大燕弊病五则》。 郑山辞回到户部喝了一口枸杞乌茶,他继续处理事务。 今日给谢承跟谢澹上课的是魏次辅,他是每五日来一次,算不上正式的老师,只是担了一个名号。皇子的教学有赖于詹事。 魏次辅给他们讲完课后,谢承把自己写的文章拿给魏大人看。 “殿下,容臣仔细看看。” 谢承心中还有些忐忑。谢澹听闻探头伸出脑袋去听魏大人会如何说皇兄的文章。 魏次辅看见大燕弊病五则心里就觉稀罕。这不单单是对这篇文章稀罕,更重要的是这是出自于大燕嫡长子之手写的。 魏次辅看完,看向谢承,半晌无言。 谢澹这样活泼的性子在魏次辅没说话时,也是不敢说话, 魏次辅目光柔和说道,“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大殿下在这样的年纪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当真是对学问做足了功课。” 魏次辅夸道:“这是一篇好文章。” 谢承头一次被魏次辅这般表扬,他心中激荡起来。 “多谢老师。”谢承拱手。 待魏次辅走后,谢承忍不住露出一个笑,谢澹跑过来开心的说,“太好了,皇兄你的文章写得好,你真厉害。” 谢承攥紧自己的文章,“都是老师讲得好。” 谢澹想了想蒋詹事,他觉得他讲得一点也不好。魏大人虽有学识,但讲课也是枯燥的。这两个老师都讲得不好。 郑山辞把自己负责的六个州统计完了,他去找梅侍郎时,梅侍郎淡淡的说,“剩下的七个州也按照你给的法子,把良田中田跟劣田都统计给了地方县衙。” 郑山辞心中一惊,他还以为梅侍郎不打算做这件事。 梅侍郎让他先坐下,“我回去想了想,你说得对。不能因为之前的户部没有那么做,我就认为应该为了节省精力而不去做。我们这边费一些精力,可能也帮了从那些退下来的士兵过得更好。” 郑山辞拜服,“梅大人说得是。” 梅侍郎扶了一把郑山辞,唇角带着笑,“站在京城太久了,都快要忘记底下的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了。多亏你提醒了我。” 有了他们户部细致的通告下去,这样一层一层的传下去,底下的人就知道户部是重视这件事的,不敢乱动。 对于站在上位的人来说,有时候一点小小的举动在下面就会引起蝴蝶效应般的连锁反应,像是塔罗牌一样一张倒下全部都要顺着轨迹一张张倒下。 户部把文书按照流程下发下去。 从军队里被裁下来的人大都是老弱病残,还有的是年轻而没有背景的人,朝廷给他们发了五十两银子,还说给他们置办了田地,要去县衙去领。 杭州中湖县,几个退下来的军人坐在牛车上,他们都是平乡镇石林村的人,拢共有七个人。年轻的有两个人,残疾的有七个人。 “还分地呢,老子信了个鬼,听之前的老兵说分地都是朝廷说的笑
相关推荐:
要命!郡主她被庶女拐跑了
[哪吒同人]m成为哪吒的白月光
穿成恶毒女配怎么办
外婆的援交
迷踪(年下1v1)
反派师尊只想死遁
Black Hole
[综漫] 当隐队员的我成为咒术师
浪剑集(H)
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