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皱起了眉头,语速也有些加快,说:“为什么要去山东?你不是沪军营的么?怎么一天到晚总要往山东跑?是徐振为难你了?他发现你救我二哥的事了、所以要报复你?” 一句接一句像是诘问,可神情却又分明是关切和愧疚,好像很心疼他似的。 他眼前忽而划过一些旧日的影像,那些记忆已然有些渺远,可在眼下却又显得鲜活了,大概是因为与他眼前的这个她有了些许重叠;他的心被她那个样子磨得极软,连说话的语气都要不由自主地放柔,像哄慰惊慌失措的猫咪一样耐心,说:“没有,只是常规的公务。” “政府还没有明确表示要介入日德之间的争端,军方现在的行动只是为了保护平民,”他难得给了她详细一些的说明,也许是为了哄得她安心,“将军应该还没有发现,让我过去只是为了随时掌握山东的情况,不必太担心。” 这都是听起来很真的话,的确有令人镇定的效果,可她的心却还是揪着,看着他的眼神亦仍很迫切,稍缓一缓便继续追着他问:“那你会有危险么?保护平民的话应该不用去打仗的吧?那你还会受伤么?会……” ……会死么? 她没有说出那个字,大约是怕不吉利,他明了她的好意,更为此刻她眼中真诚的担忧而动容,以至于那双深潭般的眼睛生出了异样的波澜,好像它要一直那样看着她,一毫一厘也不偏移。 “不会,”他声音低沉地给她回应,语气慎重得像在给出承诺,“我很快就会回来。” 男人微湿的发略微遮住了他深邃的眉眼,可那柔情坚毅的眼神却仿佛刻在了她心上,她忽而感到自己心间爱意满涨、像要溢出来一样令她为难,甚至她都有些鼻酸了,那么悸动,又那么无奈。 “你要说话算话,不能骗我,”她忍着眼泪警告他,“不然……不然我要生气的。” 多么可爱的威胁,像是猫咪伸出了可爱的小爪子,他甚至被她逗笑了,冷峻的眼中划过笑意,是这世上最令人珍重的温情。 “知道了。”他回答。 男人是如此迁就她,可她却仍然不满意,甚至还要瞪着他、又气鼓鼓地指责他:“只会说知道了,其实都是应付——你上回不是还答应要给我写信的么?怎么却一连半个月没有兑现?” 顿一顿又骂他:“骗子。” 这可真是令人无计可施的指责。 其实他没有骗她、是真的写了,只不过那些信件至今还整整齐齐地放在他的案头,从没有寄出去过。而他根本不想对她说这些,否则便像在乞怜,男人终归不愿在自己爱慕的女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卑下和贪妄,因此他最终还是选择了隐瞒和沉默。 只是…… “这次会写的,”他看着她说,也不知道是在对她保证还是在对自己保证,“一定会写。” 她听出了这回他语气的郑重,却仍然还是半信半疑,打量了男人好一会儿,又问:“真的?” 真是警惕。 他莞尔,又叹息:“真的。” 她哼了一声,好像满意又好像不满意,抬眼再看他时眼里却只剩下不舍和柔情,像丝线一样密密实实,牢牢地拴住了男人的心。 “那我等你的信寄来……” 她静静地看着他说。 “……也等你回来。” 第54章 来回 很高兴收到你的信 山东的局势是一日紧张过一日了。 日本已于8月23日正式对德宣战, 当天他们的海军第二舰队就封锁了胶州湾海口,与此同时迅速兵分两路,一路由神尾光臣率领, 9月3日在山东龙口登陆;另一路则由加藤定吉率领, 9月18日从崂山仰口湾登陆, 前后夹击, 和德军打得难解难分。 沪上的报纸热闹不停,每日的头版都不够抢, 一会儿要写欧洲战场死了多少人,一会儿又要写战局扩大牵扯了多少国家,日本和德国在青岛的战端有时都成了配角,可不是天天都能瞧见的。 可对于白清嘉而言这便是最紧要的消息了。 她原是个惫懒的人、每天都要睡到日上三竿才起, 近来却是一场勤勉,总会在家里的第一份报纸送到时准点醒来,打开报纸的头一件事便是去查山东的战况, 同时又殷切地等待着北京政府对此事的态度。 她真是十分矛盾:一方面她憎恨那些无耻的强盗、希望当局能够强硬地派兵中止战端, 趁着国际局势未稳尽可能多地收回此前本国丧失的权益;可另一方面她又害怕政府宣布参战,深恐那个独自在远方的男人会因此而遭遇什么不测。 她是日复一日的纠结辗转, 人都要被拉扯成两半, 后来终于等到了当局的政策——他们是一贯的懦弱无能,既不敢得罪德国又不敢招惹日本,于是索性宣布“中立”,还专门在自己家里划出一块地给两个强盗打架, 为防人家打着打着波及自身,还要特别声明“中国军队不加干涉”,将龟缩的阵势摆得十足真诚。 ……多么荒谬又多么令人寒心。 全国上下骂声一片,便是再宽容的愚民也没法对着这等丑态无动于衷了, 白清嘉也随着时评或怒或骂,深觉国家之耻令庶民蒙羞,自回国之前就早已预料到的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再次悄然爬上她的心头,令她感到无尽的彷徨和茫然。 直到她终于在战火纷飞的十月收到徐冰砚的来信。 信是这样写的—— 白小姐: 因羁琐务,未及致书,深以为歉。 近来日德多生战端,想必沪上亦有所闻,此间诸事不必赘述,唯山光水色值得一说,惜辞书枯燥未及风物之万一,望见谅。 凡北中国之景多荒旷粗粝,如大漠长河寒山枯泽,灰黄磅礴是为北国。胶东之地却有不同,至于青岛更多秀丽,红瓦绿树、青山碧海,五月而有樱,秋后常见南归之雁,每至黄昏,易怀落霞孤鹜之联想,堪为胜景。 至于风土人情,亦与沪上华租二界多有相似,而今战事不止,平民流离颠沛,德人所据之地亦非安定之所,恐终不免付之一炬;如此后胶东再复太平,小姐亦可拨冗来此一观。 另,今局势未稳归期不定,且念非常之时通信多有不便,此信可不必复。 顺祝近祺。 徐冰砚 民国三年十月四日 这是一封读来令人百感交集的书信。 他二人上次相见是在八月,至今其实也仅一月有余,远不如此前在北京的那次分别来得久,可白清嘉心中的感慨却是上回的数倍,也许全因战火相隔、让她感到了人事的微茫和不定。 幸而他这次没有爽约、果然给她写信了,字数也比上回多出不少,本该令人满意,可古人都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如今形势如此动荡,要从山东寄一封书信到沪上是何等艰难?他却似乎不晓得珍惜,只写了这么区区二三百字,实在太过浪费了。 她有些抱怨,怪他不说些紧要的事,譬如近来在忙什么、譬如有没有接到什么危险的任务、譬如是否遭遇过什么意外;抱怨后再细读,却又在信中这些看似平淡无波的文字里品出了那么些许萧索的味道,譬如他说“红瓦绿树”、“青山碧海”,一看便是对那片锦绣的土地怀有温情,可所见却是“流离颠沛”、“付之一炬”,其
相关推荐:
女儿红
朝朝暮暮
呐,老师(肉)
莽夫从打穿肖申克开始
被恶魔一见钟情的种种下场
剑来
先婚后爱
蚊子血
恶女嫁三夫
永乐町69号(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