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忍不住在门外便大叫道:“你们干嘛呢?” 全神贯注的俩人吓了一跳,齐齐抬头,脑门便撞在了一起,满宝没坐稳,这一撞便往后仰去…… 白善眼疾手快的伸手抱住她,扯了她一下,满宝就扑进了怀里。 见俩人公然抱在一起的白二郎:…… 俩人脸色通红的放开彼此,然后转身怒视白二郎,“你喊什么那么大声?” 白二郎自己都没生气呢,没想到他们先气起来,无言道:“光天化日的,我喊怎么了?我以前也没少喊呀,是你们自己躲在书房里做亏心事的。” 白善脸色越加红了,“你胡说什么,我们哪有做亏心事?” 白二郎:“你们都抱在一起了。” 满宝脸通红,“你闭嘴吧,我们在说悄悄话,你突然出现吓到了我们。” “什么悄悄话?” 俩人异口同声道:“不告诉你!” 说不告诉就不告诉,不管白二郎怎么问都不说。 白二郎心痒得不行。 俩人瞒着他的事情也不少,可前提是他自己不知道啊,不知道,所以不好奇。 可这会儿俩人明确有事瞒着他,他想装不知道都不行。 白二郎只能郁闷的坐在一旁看他们,“我还说约你们进城去看先生呢……” 满宝道:“我家杀猪了,还杀羊,我娘说请你们去吃杀猪菜。” 这个热闹,白二郎又想去凑热闹了。 “明天你家要吃喜酒,那什么时候去看先生?” “后天吧,”白善道:“正好家里准备了年礼,我们要给先生送去。” 白二郎点头应下,扭头问满宝,“我大哥能出门了吗?他也想去看先生呢。” “咦,往年白大哥很少去拜见先生的。” 白二郎:“……那是因为我大哥跟着我爹出门应酬的时候都能遇见先生,在席上就拜过了,不是你说的我大哥得清淡饮食吗?所以今年他不出门应酬了。” 白大郎每年回家都很忙,就是忙着跟他爹出去应酬的,相比之下白二郎就太轻松了。 过年基本就是在七里村,或是去他舅舅家吃吃喝喝玩玩,无比的自在。 说到此处白二郎还有些得意,“本来我爹想带着我去的,不过我没答应。我和祖母说,过了初七我们就启程上京去了,还想多一些时间在家陪祖母和母亲呢,祖母就帮我推了。” 白善道:“在家的时候也没见你多缠着堂祖母,还不是逮着空儿就往外跑?” “那也是你们带坏的。” 满宝不乐意了,“可不干我的事,我可是很乖的,从不贪玩。” 白善和白二郎:…… 因为快要过年了,村里很热闹,加上老周家又快要办喜事了,那就更热闹了。 村里是不是的传来一两声鞭炮声,他们一听就知道是有人买了一整串的炮仗拆开了给孩子们一个一个点着玩儿。 别说白二郎了,就是满宝和白善都有些坐不住,于是在写了两页医册后,三人便不由的竖起耳朵听了一会儿,然后目光一对视,纷纷放下笔就跑出去玩儿。 他们已经长大了,自然不可能跟一群小孩子一起玩了,他们看见一群少年在田里和不远处的山坡上,便不由跑过去看热闹。 一群少年正在垒土灶,他们从山坡上捡下来不少干枯的木柴,然后把田里的土块搬来垒成了一个土灶,正烧火呢,此时火把土块烧得红红的。 三头和满宝同岁,但他却是跟着几个比他大的少年混的,看到满宝他们过来就丢下木柴跑过来打招呼,“小姑,你们怎么来了?” 满宝他们没玩过这个,似乎挺有趣的样子,便踮起脚尖问,“你们这是干什么呢?” 三头便小声道:“我们在烤鸡。” 满宝瞪圆了眼睛,就见河边几个少年手里拿着一串东西呼啦啦的跑过来,嘴上还欢呼着,等走近了他们才发现是大大的木棍上串着一只杀好的鸡。 几个少年手脚笨拙的把木棍架在土灶上,不太熟练的给鸡翻身。 三人也跟着其他少年好奇的蹲在一旁看,“这样不会烤焦吗?” 白善:“没有盐,会没滋味吧?” 白二郎:“哎呀,黑了一块了,火太大了……” 三人跟着凑了一会儿热闹,这才想起来问,“这鸡哪来的?” 人群顿时一静,大家都不由看向蹲着的三人。 三头嘿嘿一笑道:“小姑,是你们庄子里的长工卖给我们的,说是你们分给他们的鸡。” 今年过年,他们的确分给长工们不少鸡蛋,以及好几只鸡。 可这鸡,他们就算拿去卖也不会卖给村里的孩子吧? 满宝微微皱眉,正想问,白善便拉了她一下,看了一眼三头,满宝便忍下了,决定等回去再问三头。 三头却是纯凑热闹,这只鸡并没有他的份儿,何况家里还有杀猪菜吃呢,于是看鸡快熟了,他便和满宝他们一块儿回家去了。 回去的路上,三头道:“四十文买的,狗子说,他们要是不卖给他,他以后就带着人去偷鸡摸蛋,小庄子养的鸡鸭太多,肯定有看不着的时候,所以那些长工都不敢惹他们。” 满宝忍不住敲他脑袋:“那你还跟他们玩儿?” 三头道:“我不跟他们玩儿,他们也能买到呀,这又不干我的事,我凑热闹还能知道些消息呢,不然我哪儿知道他们这事?” 白善闻言好奇的看他,“你知道了怎么样?” “不怎么样,”三头理直气壮的道:“等回头我告诉爷爷,让爷爷找他们家去。” 那小庄子也有满宝的一份儿,老周头是不会允许村里的混子少年们欺负庄子里的人的。 在这方面,他说话比白老爷说话还管用些,最主要的是,白老爷是不会管这种事的。 三人一听,立即放心下来,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了。 ※※※※※※※※※※※※※※※※※※※※ 作家的话 明天见 ☆.第1339章 送聘 四人走回到老周家,刚巧饭菜就做得差不多了,院子里摆了三张桌子,老周家的人和前来帮忙的人还在院子里忙活,忙着端饭菜,也忙着把肉割好,骨头剔了。 满宝看到案桌边上拿着刀正割肉的关辛,立即叫了一声,“姐夫?” 关辛回头对她笑了笑,“满宝回来了,你大姐在屋里呢。” 满宝立即拉了白善和白二郎进屋去找周喜。 三头也叫了一声“姑父”,跟着跑了进去。 周喜抱着孩子坐在椅子上,因为正在哺乳期,她还长胖了些,脸白了不少,也红润很多。 看到满宝她便笑出声来,招手道:“满宝回来了,快来看你外甥,这还是你接生的呢。” 满宝凑上去看了一下这白白胖胖的孩子,摸了摸他的脸后问,“大姐,你回来了怎么不让人去叫我回来?” “你姐夫休沐了,我今晚住家里帮忙,并不急着走,”周喜笑着和白善几人打了一个招呼,然后问满宝,“玩得高兴吗?” 满宝点了点头。 本来周喜应该明天才回来的,但她想着妹妹回来后她还没见过呢,过了年不知什么时候就又要走了。 所以她才提前过来。 周喜和关辛的孩子长得很好,白白胖胖的,他出生的时候就比别的孩子大,这会儿更壮了。 他已经能坐能爬了,甚至扶着墙偶尔还能自己站起来,就是不敢走路。 除了眉眼有些像老周家人,脸庞简直跟关辛一模一样,脾气也像,听说不爱哭,还调皮得很,被满宝和白善白二郎连番捏了一下胖嘟嘟的脸颊也只是抬头看他们叽里咕噜的说一些他们听不懂的话而已,既不哭,也不生气。 老周家和他年纪差不多的孩子就是五头、六头和七头八头,堂屋里不好坐,也为了沾福气和讨个好兆头,钱氏把五个孩子全抱到大丫的房间里,把他们放到床上,让他们自己在床上爬。 白善几人在屋里站了一会儿就移到满宝的房间。 满宝的房间比较宽敞,内外用一竹屏风隔着,外室既是待客室,也是书房,三人在她的书架上翻了翻书,看到她架子上添了不少奇趣的竹子编的东西,便拿起来看。 三人在这边自得其乐,隔壁大院里响起了鞭炮声,三丫从外面跑进来汇报,“小姑,关家来送聘礼了,奶奶让你过去呢。” 三人便放下东西跑出去看热闹。 三丫顺手把满宝的房门给锁起来了,老周家基本上只有两个地方是需要锁起来的,一个是主屋,另一个就是满宝的房间里。 前者是老周家大部分资金藏匿地点,后者嘛,谁也不知道满宝屋里有多少值钱的东西。 尤其这边是小院,一个错眼可能就被人给摸了,凡是家中客人一多,这个房间是必要锁起来的。 三丫锁了门就拿了钥匙跑到那边找她娘,把钥匙交给她。 冯氏收了钥匙后问道:“窗户关了吗?” 三丫:…… 冯氏就点了她的额头道:“真是个憨子,那不关窗管什么用?去关窗。” 三丫只能又跑回去关窗。 虽然老周头邀请关里长过来一起用饭,但关里长是不可能的,送聘礼是年轻人们的事,所以今天陪着关咏来送聘礼的除了他叔婶和家的两个兄弟外,就是一些堂兄弟和族里的青年了。 其实也没多少,一共是六台,却是这十里八村数一数二的聘礼了,不少人跟着跑来看热闹。 媒婆摸出一个袋子塞给关咏,推了一把脸色通红的他道:“快去给叔伯兄弟,大舅子小舅子,大姨子小姨子们发糖。” 关咏依言而行,外面早等着的少年和孩子们立即挤进门来凑热闹,好话跟不要钱似的往外蹦,什么百年好合,早生贵子,反正就是你说完,我接着说,反复说。 关咏塞给他们糖,孩子们拿了糖便起哄着散开了。 关家可能预料到了老周家这边人会很多,因此准备的糖还真不少,至少不至于丢脸。 老周头见关咏跟个傻子似的往外发这么多糖,便叫来看热闹正起劲的二头,“把你姐夫领进来了,让三头去把外头那些小子带走,玩得差不多就行了。” 二头便笑着去找三头,很快就把关咏给领了进来。 和周大郎小钱氏说话的关二郎夫妇二人也进来和老周头钱氏见礼。 满宝早站在钱氏身后了。 双方一坐下,关二郎就将聘礼的单子送上,并道:“前两天家里进城买了间宅子,离县学不远,虽只有一进,却带了个不小的院子,等侄媳妇进门可以陪着阿咏去县城里读书,也好照顾些。” 老周家这边一听便知道他们的意思,点了点头后表示,他们家心疼闺女,所以给大丫陪送了一间铺子,正好,关咏在县里读书的时候她也可以继续经营铺子,倒也能补贴一下家里。 双方之前商量的事情正式过了明路,周关两家都很满意,于是关家将婚书交给老周头,要是没意外,明天他们直接上门迎娶就行了。 正事谈完,关二郎媳妇也看到了站在钱氏身后的周满,她扯了扯关二郎后面向钱氏笑道:“婶儿,这就是大丫的小姑吧?长得可真好。” 钱氏笑着应是,将满宝从身后拉出来,“这是我小女儿。” 关二郎媳妇就摸出一个大大的红封交给关咏,关咏接过,红着脸上前交给满宝,但看着她有点儿说不出口。 关二郎媳妇连忙替他说,“小姑也沾沾大丫和阿咏的福气,将来找个如意郎君。” 一旁的白善和白二郎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红包场面,都忍不住抿嘴而笑。 满宝拿了红包也喜滋滋的,脸上也有点儿羞,她接了红包点头,钱氏看了忍不住悄悄掐了她一把,她连忙回神,照着她娘教她的话说,“你和大丫以后好好过日子,互相尊重扶持,白头偕老。” 关咏恭敬的应下了。 钱氏这才把满宝拉到身后,让厨房准备摆饭了,小钱氏则和关二郎媳妇去大丫的屋里看一下她。 大丫的屋里有不少人,除了周喜和五个孩子,便是和大丫玩得好的姑娘了。 关二郎媳妇拉着大丫说了一会儿话便被请到大院用饭,出门的时候看到周满和几个少年围在一起说话时忍不住顿了顿。 ※※※※※※※※※※※※※※※※※※※※ 作家的话 下午六点见 ☆.第1340章 嫁娶一 关家送来了聘礼,吃过饭后就告辞离去了,他们家今天也忙,和老周家一样,他们也要准备第二天喜宴的菜。 回到关家,关二郎媳妇就没忍住道:“周家的小姑长得可真好看,也不知道谁家有那个福气娶了她去。” 说这话的时候,关二郎媳妇忍不住目光炯炯的看着公公,正要继续开口,关里长便道:“你别想了,别说你家,就是我们家都说不来她,虽然她亲生父母没了,但亲爹也是被皇帝嘉赏过的义士,还是追赠的绵州牧,就是要嫁,她也是往州县那里嫁的。” 关二郎媳妇就颇为惋惜的住口了。 关大郎媳妇也没见过满宝,不由小声问妯娌,“很好看吗?” 关二郎媳妇点头,“比他们家所有人都长得好看,主要是不止好看,她站在哪儿就比别人多注目两分。” 关里长道:“那是读书读出来的。” 他扭头看向关咏,道:“别看你这小姑年纪小,读书却厉害,周家下一辈的孩子读书识字都是她往外带的,以后你媳妇进门,对那边得尊敬些,别看她年纪小就怠慢了,知道吗?” 关咏乖巧的应下。 关里长满意的点头,和两个还在关注相貌的儿媳妇道:“周满长得好看是因为像她爹,老周家孩子都长得好看,以后阿咏的孩子也会好看的,等新媳妇进门就让她和阿咏搬到县城去,抓紧给家里生个孩子。” 关咏脸色通红,关大郎媳妇高兴的应下,关二郎媳妇却觉得这话题搬起来似乎砸了自己的脚。 哪有新媳妇一进门就搬到县城的? 不过老周家的颜值的确是没人怀疑的,老周头年轻时就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好看,他的子孙将这份好看又更进了两步。 大丫以前年纪小,吃得不好,又经常下地,所以又黑又瘦看不出什么来。 但这几年她先是在学堂里读过一年书,后来又去县城铺子里干活儿,家里日子虽时好时坏,但吃上却没短过。 所以她现在身材匀称,又白了许多,乌黑的头发一散下,只是坐在那里就给人一种岁月静好的美好感觉。 周立君估计预料到了大姐要出嫁,因此也托满宝带回来了礼物。 是她和邱培走街串巷买的胭脂,听说京城好多小姑娘都喜欢用。 一大早,大丫醒来后便开始洗漱用早饭,然后就开始穿家里早就备好的嫁衣,等坐在梳妆台前,一家人就对着几盒胭脂犯难。 最后还是满宝跑去白家把郑氏拉过来帮忙。 农户家的女孩儿出嫁会修眉、绞面、盘发和在嘴唇上点一点胭脂,再多的就没有了。 便是修眉和盘发也是那几种样式,很少会有人去钻研。 郑氏自己就会化妆,除了绞面不会,她全都会。 所以等大丫绞面完毕,郑氏就给她修眉毛,一边修一边教她以后怎么给自己修,然后给她打胭脂。 至于盘发,郑氏没有来,而是小声道:“这得有福气的人来做才好,我就不插手了。” 七里村里最有福气的人是谁? 以前人选挺多的,但现在,公认的最有福气的,除了河对岸的白太太,那就是钱氏了。 钱氏也不去请人,笑着上前,在郑氏的指点下给大丫盘了一个别致的发型,然后将给她准备的金银头饰小心的扎在头上。 满宝掂着脚尖站在人群后面看,因为围着大丫的人太多,她只能勉强看到一些。 郑氏退出来看到她掂着脚尖的模样,忍不住一乐,伸手牵了她出去,“现在人多,等她打扮好人少了你再进去吧。” 的确,这会儿屋里好多人,不仅她娘和嫂子们在里面,舅母她们也都来了,还有村里好多婶子和嫂子,还带了些孩子来摸一摸大丫的裙摆沾福气和送福。 以前周喜出嫁可没有这么热闹,甚至她几个哥哥结亲也都没这么隆重的。 外头已经逐渐来的亲朋也看到了老周家喜事的变化,有机敏的便悄悄道:“老周家日子还真是越过越好了。” “前两月不是还说为了满宝把家底都掏空了吗?” “谁知道呢,听说满宝现在可厉害了,在京城能进宫看到皇帝呢,还给宫里的贵人看病,贵人一高兴,就赏了她好多东西。” “都有什么东西?” “那可多了,说不来,说不来。” “切,你是不知道吧?” “谁说我不知道的,昨天老周家杀猪我过来帮忙了,周四和我说的,皇宫里的贵人特别大方,什么金饼银盆,绫罗绸缎,随便满宝拿。” “真的呀?” “那还有假?反正听说老周家现在不差钱,对了,昨天周四还说京城的贵人就喜欢我们这儿的苦茶,还想收一些送到京城去,这样大家一起挣钱呢。” 挣钱的话题大家显然更感兴趣,闻言立即道:“真的假的?就山上那些苦叶子?除了我们,还有人喝?” “外头的茶不是比我们的好喝吗,怎么和我们买苦茶?” “谁知道呢,周四说贵人们的口味不一样,比如外头的贵人就不爱吃肉,整天喊着要多吃菜蔬,这不是笑话吗,这菜蔬能有肉好吃?” “就是,吃肉才能长膘,那些贵人有钱,偏希望往穷了的讲究。” “哎呀,我是说那苦茶他打算怎么收?” “这个不知道,周四郎只说想收,他也没说一定要收呀。再说了,我家也没有呀。” 往年吃茶,想喝的时候上山揪一些下来炒一炒就够用好几个月的了,没有就不喝呗,所以家里积存的还真没有。 “你个憨子,开春之后那些茶树就冒芽了,不到清明就能采一拨,你就不会多问一句?” “这两年周四在外头人脉很广呀,村里多出来的姜还都是他带着周二郎销出去的。” 那边在议论纷纷,这边大丫屋里的客人总算是散了一些,满宝和三丫总算是可以进去了。 满宝看到打扮一新的大丫,惊叹不已,“大丫,你可真好看。” 大丫低头抿嘴一笑,有些不好意思,擦了胭脂的脸越发红了。 ※※※※※※※※※※※※※※※※※※※※ 作家的话 晚上九点见 ☆.第1341章 嫁娶二 三丫也觉着好看,她从怀里掏出一朵珠花给大丫,“大姐,这是我送你的。” 和几个哥哥姐姐老早就开始挣钱不同,三丫是很穷的,她值钱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小姑送的。 所以她只能转送这些东西。 大丫知道这是她的心意,伸手接过,红着脸点头。 三人正在屋里说话,四头从外面跑进来叫道:“小姑,白善少爷他们来了,问他们能不能进来。” 白善他们大了,又是外男,自然不好进来,满宝跑出去见他们。 白善看到她出来便笑着把手里的书递给她道:“这有两本书和我记的一本经义,送给你侄女,算是我给的添妆。” 白二郎也给她两本书,“这上面也有我的注解呢。” 满宝高兴的接过,代大丫谢过,将书拿进去交给大丫。 满宝看着这书若有所思起来,“书于你们来说的确重要,我们应该记在嫁妆单子上才是。” 三丫点头,“对,一本书可贵着呢。” 满宝就去找她大哥,要来嫁妆单子将书给添了上去。 三丫帮大丫把书放进箱子,她刚放好,外面便远远的传来了鞭炮声,四头又从外面跑进来汇报,“新郎官进村了……” 话音才落,小钱氏从外面进来陪大丫,让满宝他们跟着去看热闹了。 关家请了喜轿,七里村的村民还是第一次看见喜轿进村迎新人的,孩子们都很好奇,跟着前后欢呼,簇拥着迎娶的队伍到了老周家门口。 二头被顶在了最前面,满宝是长辈,不好上前,便把白善和白二郎推上前去,在后面给他们出主意为难关咏。 关咏似乎知道老周家会为难他,特意请了他两个同窗来帮忙,但还是做了三首诗,又被刁难了好多话才被放进去。 老周头和钱氏已经坐在高堂上,小钱氏扶着大丫进堂屋,关咏偷偷抬眼看了一下周立信,对上她羞怯的目光,也忍不住脸一红,微微不好意思的低下头去。 两个新人站在一起,先跪下拜别了祖父母,这才转身面向坐在侧首的周大郎和小钱氏,也跪下拜别。 周大郎便是早已有准备,也不由激动的红了眼眶,这可是他第一个成亲的孩子呢。 小钱氏照例叮嘱了大丫一些话,便帮她把盖头放下,然后让二头背出去了。 大头不在,二头虽是堂弟,却比三头大好几岁,所以最后决定由他把大丫背出门,然后他还要带着三头去送嫁呢。 满宝对送嫁很感兴趣,可惜她辈分大,不能去,只能送到门口,看着他们走远。 白善和白二郎也很感兴趣,但满宝不去,他们又不是周家的亲属,总不好跟着去。 因此只能和满宝一起站在大门口看着他们吹吹打打的走远,一脸的惋惜。 和二头他们一起送嫁的人还有村里的青年,他们负责抬着大丫的嫁妆,也是六台,正合关家送来的聘礼数。 为怕二头年纪小不经事,钱家那边的表哥们也跟着去了一堆,他们会观礼,用完晚食才回来。 新娘子一送走,老周家这边便摆下桌子用饭,白老爷和白太太也过来祝贺,更别说一向与他们走得近的刘老夫人和郑氏了。 新娘子一走,刘老夫人便对一脸感慨的钱氏笑道:“你孙子辈都开始嫁娶了,这可是大福气,今日得讨你一杯水酒喝。” 钱氏自然谦虚一两句,觉得她的福气还是比不上刘老夫人。 他们是坐在堂屋里的主桌上用饭,刘老夫人便笑着提起白善的婚事,“……他也就比你这大孙女小三两岁,也算大了,我正愁他的婚事呢。” 她笑道:“我记着满宝就比善宝小一岁吧?” 钱氏心中一动,看着笑眯眯的刘老夫人点头,笑道:“是啊,两个孩子就差一岁。” 她往外看了一眼,见满宝和白善他们坐在一桌上,正端着碗一起吃饭呢,俩人也不知道说了什么,都齐齐眯着眼睛笑起来,眉眼弯弯的,似乎很高兴的样子。 她心中急转,面色却没变,只是和刘老夫人笑道:“只是老夫人也知道我们满宝的身世,家里不免多宠她两分,所以现在还跟个孩子似的,她爹怕是也不舍得她那么早就嫁出去。” 刘老夫人点头,“是啊,善宝要读书,怕也得好几年才好娶亲,只是现在好孩子难得,所以想着先给他定下个合适的,以后性子稳重些了再娶亲。” 钱氏连连点头,笑道:“是这个道理。” 双方点到即止,都没有就这个话题多说,一旁的白太太听了全场,一下就知道了。 晚上回去就忍不住和白老爷道:“婶婶这是想替白善求娶周满吗?” 白老爷早知道了,应了一声。 白太太还有些惋惜,“其实我们二郎也不错的。” 白老爷差点从床上摔下去,他扭头看向白太太,问道:“你想什么呢?现在他们三个一起读书,你儿子都被欺负成什么样了?” 白太太不以为意,“二郎调皮,本来就需要一个压得住他的媳妇,这样日子才能过得好。” 白老爷惊奇得不行,“你不是素来最疼儿子的吗?” 白太太点头道:“是啊,所以二郎得娶个能干的,这样他才能想玩就玩。” 白老爷:…… 他翻了一个身道:“别想了,周满看不上你儿子。” 白太太不甘愿了,嘟囔道:“二郎有什么不好的?” 白老爷毫不客气的翻了一个白眼,“他再好,能有白善好吗?” 白太太赌气道:“我也没说就去说这门亲事,你急什么,难道我还能去和婶婶抢吗?” 白老爷知道再说下去就要吵架了,于是沉默不语。 但今天这件事显然勾起了白太太的心思,她推了推白老爷道:“二郎年纪也到了,你看白善都说亲了,他是不是也要开始准备了?” 白老爷思索起来,“就是没有合适的人家呀。” “你看我娘家那边的……” “别,”白老爷立即道:“大郎这边已经拒绝了,总不能就紧接说二郎吧?” “有什么不可以的,你说大郎要走仕途,想娶个官宦家的小姐,我认了,但二郎为什么不行?” 白老爷就幽幽地道:“你是不是忘了,现在二郎还是太学的学生呢,比大郎在的四门学还厉害些。” 白太太一怔,她还真忘了。 她拍了拍脑袋,嘟囔道:“他这学上的太容易了,我总不太有感觉。” 白老爷:…… ※※※※※※※※※※※※※※※※※※※※ 作家的话 明天见 ☆.第1342章 说亲一 钱氏也在和老周头说满宝和白善,她低声把今天刘老夫人说的话说了,道:“听老夫人的意思,是想和我们家结这门亲。” 老周头皱眉找茬,“他们家人丁太单薄了吧?” 钱氏瞥了他一眼道:“我想明日问一下满宝的意思,你要论家世,还是我们家比不上他们家呢,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俩是师姐弟,又从小一块儿长大,感情非同一般,刘老夫人和白夫人又喜欢满宝……” 其实刘老夫人提的时候,钱氏心里已经有八分愿意了。 她就是做人媳妇的,她太知道一个女子嫁到一个陌生的家里有多艰难了。 而白善和满宝是师姐弟,俩人从小一块儿长大,再是熟悉不过。白家那边也不用说,她也熟得很。 而刘老夫人和郑氏也喜欢满宝,她进门便先解决了两大难题——和丈夫不熟,和婆婆不熟。 老周头却也有自己的心思,他迟疑道:“白家,也太富贵了,他们能愿意让出一个孩子姓夏吗?” 钱氏高高的挑眉,问道:“不是姓周吗?” 老周头就从床上坐起来,挠了挠脑袋后叹气道:“这段时间,我看着家里这么多人,也想明白了,老二夫妻就埋在爹娘隔壁,将来我们死了也要埋在那块儿,我和老大他们提过了,将来把那块地买下来专门做我们家的墓地。” 他道:“到时候我们家人都埋在那里,左不过是清明扫祭,不缺人做。但夏家那边却是绝户了,老二当年既然是入赘,我们总不能断了人香火。” 这下轮到钱氏惊讶了,“你不是死活不愿意满宝改姓吗?” 老周头道:“满宝当然不能改姓了,这可是我们给老二养大的,她必须得姓周,但咱也不能断了夏家的香火不是?不然以后老二在地底下见着他岳父岳母可怎么交代呢?我将来下地也不好去见他。” 也是这一次满宝出远门老周头才能想明白,现在周银已经洗刷冤屈,他可以光明正大的给人上坟,也不怕提起以前的事儿了。 这两个月他陆续去看过他们夫妻的坟,渐渐回过味儿来。 满宝并不在家中,周银夫妻的祭扫一直是他们来,所以,只要光明正大了,老周家这边是完全不缺人做这些的。 既然香火可以不断,对满宝的孩子是否姓周,他也就没什么执念了,所以他便有心思考起其他的事儿来。 钱氏也明白了。 说白了,老周头就是舍不得满宝改姓,毕竟是自己一手带大的,哪怕在后一代的事上想通了,在满宝的事上他还是没想通。 但他又怕周银失信,在地下不能安宁,他将来也不好去见周银,所以想让满宝匀出一个孩子来姓夏,这样什么事儿都解决了。 钱氏看着他问,“那你的意思?” “还是选个家里弱一些的吧,”老周头道:“咱也好提这事。” 白家地位摆在那里,老周头不太有底气。 钱氏也不是很有底气,不过她没直接下定论,而是道:“明日问过满宝再说吧。” 死人重要,但活人也重要,她总觉得白家会对满宝很好,有些不太舍得。 再选,谁知道那个人家能不能这么好呢? 老周头也不再说话,躺下睡觉,只是一晚上都睡得不太安稳,他梦见了周银,不是成年后衣锦还乡的周银,也不是浑身是血的周银,而是十三四岁,因为饥饿满脸苍白的周银。 他勒了勒裤腰带,站在大门前和他道:“大哥,咱得守信,我说了把粮食带回来就回去给老爷当差,那就得回去,我答应了入赘,那就得把夏家的香火传下去,你说会让满宝的孩子姓夏的……” 说着,说着,周银身上开始出现血迹,人一下子就变成了当年抬回来的模样,身上全是血和刀痕,他身边还站着一个女子,同样一身是血的看着老周头。 老周头蹬了一下腿,一下就惊醒过来了。 他呼呼的呼气,爬起来一看,天已经亮了,睡在里侧的钱氏不知道什么时候不见了。 他抹了一下额头上的薄汗,觉着一定是昨天喝酒喝多了,这才做了这样的梦。 但老周头是很迷信的一个人,哪怕心里在安慰自己,他爬起来后还是到天尊老爷的画像前拜了拜,默默在心里表白,他不会忘的。 屋外,老周家的大人们都起了,大家正在收拾昨天的残局,哪怕昨天已经大体收拾过了,今天也有不少事要做。 要把收好的碗筷清洗出来,还回各家去,还有桌椅板凳也要还回去,剩下的菜昨天能分的大体都分了,但也还剩下一些,也要整理…… 钱氏此时正坐在满宝的房间里,一边给她梳头,一边和她说话。 钱氏很久没给满宝梳过头了,她给她换个发型,从她的盒子里挑了两朵珠花插上,笑道:“我们家满宝真的长大了。” 满宝笑,回头看母亲,“娘,你有什么事和我说吗?” 不然也不会一大早来找她了。 钱氏本来不知道怎么开口,但对上她清透的目光,她准备了一晚上的旁敲侧击便没了用处。 她笑了笑,拉过一张椅子坐在她对面,摸了摸她的脑袋道:“满宝,昨天刘老夫人和我提了一下你和白善。” 满宝疑惑的眨眼。 钱氏道:“她说,你们年纪也不小了,所以想替白善求你。” 满宝一下反应过来,脸色微红。 钱氏看着她脸上的反应,心中已有了计较,但还是问,“你是什么意思呢?” 满宝刚想说听爹娘的,但见钱氏脸色郑重,她便不由问道:“娘的意思呢?” 钱氏笑道:“白家自然是好的,我们两家知根知底,你亲生父母和白善的父亲还有那样的渊源,你和白善又从小一块儿长大,只是……” 她顿了顿后道:“只是你爹觉得白家人丁单薄,你外祖家也没个后人,他是断舍不得你改姓的,只想让你的孩子随外祖姓一个,也算全了你爹娘的愿望和信义。” 满宝愣愣的:“我爹还想我招赘呀?” “倒不必招赘,就跟你六哥似的,生下的孩子有一个随姓就行。” 老周头能有这个想法,而不是坚持招赘,也是因为周六郎的事儿。 ※※※※※※※※※※※※※※※※※※※※ 作家的话 下午六点见 PS:起点书评区有一个月票活动,手上还有月票的同学可以先到“活动贴”下留言,随便说点儿什么,祝我越来越漂亮也可以,然后再去投月票,有起点币,名额有限,先到先得哟 ☆.第1343章 谁做主 满宝琢磨了一下,觉得这个想法不错,点头道:“行吧,那我和白善商量商量?” 钱氏本来只是在感慨,顺便打探一下她对白善的想法,谁知她竟回了这么一句。 她吓了一跳,问道:“你说什么?” 满宝脸色虽红,却还是道:“我问问白善,看他愿不愿意,我觉着应该不难,他又不是迂腐之人……” 钱氏半响无语,她问道:“你就确定白善愿意娶你了?” 满宝扭捏了一下后道:“应该是愿意的吧……” 要是不愿意,满宝嘟了嘟嘴,心中哼了一声道:那她以后就不理他了,或许一年不理他算了? 钱氏便明白了,这孩子是对人家有情呢,她叹了一口气,摸了摸她的脑袋道:“这事不用你操心,我和你爹去说。” 满宝抬头看着她娘,钱氏便道:“婚姻大事是父母之命,你和白善才多大?这子嗣的大事儿还得大人来提。” 满宝要说话,钱氏就堵住她的嘴道:“别和娘犟,知道你聪明,可这婆媳之间相处从来都不是聪明就可以处好的,这种事情得大人们一开始说好了才行。” 满宝似懂非懂的点头。 但是,她还是没忍住和白善说,当然是悄悄的说了。 白善昨天晚上就从祖母那里知道提亲的事了,因此这一大早的看到满宝还有些脸红呢。 听满宝说起她爹的要求和顾虑,他想也不想就道:“那将来就让我们的第二个孩子姓夏就是了。” 满宝问,“这个你能做主吗?” “我们要是成亲了,那家里就是我当家做主,不然怎么叫成家立业呢?”白善道:“既是我当家做主,我当然可以做主了。” 满宝便瞥了他一眼道:“我们家我爹都听我娘的。” 白善便顿了一下后道:“我堂伯家里都是听我堂伯的,书上也说了,男主外,女主内。” 满宝坚持,“我家的钱都是我娘管着的,而且我也能挣钱。” 白善:“挣钱我也会。” “你挣的没我多。” 白善:…… 白善受到了大打击,一时说不出话来。 白二郎买好了东西,一回头发现俩人还站在那儿不动,便提了东西找过来,“你们说什么话这么久还没说完?” 俩人一起扭头看他,都没好气的道:“关你什么事?” 白二郎瞪圆了眼睛,不可置信的问,“我招惹你们了?” 那倒没有,白善略一思索便为迁怒他的事道歉。 白二郎却不想接受,哼了一声扭头便走。 满宝也冲白善哼了一声,转身跟着白二郎走了。 白善:…… 白二郎听到了这一声哼,顿时不生满宝的气了,只生白善的。他伸手将才买的几包点心递两包给满宝,问道:“你们吵什么呢?” 满宝道:“大人的事儿你别管。” 白二郎一时惊得停下了脚步,他不可置信的看向满宝,“你,你说什么?” 白善跟在后面听到了,忍不住扑哧一声笑出来。 要知道,白二郎比他们两个都大一点儿的。 满宝停下脚步回头看他们两个,“还走不走了,先生还在家里等着我们呢。” 白二郎运了运气,来回看了俩人一眼,大约猜出来他们刚才在谈什么话题了,于是开始在俩人耳边不停的来回念叨:“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白善和满宝:…… 到了巷子外,大吉牵着马车在那等着了,而庄大郎则坐在车上,他从车窗那里看到三人,便摇了摇头放下帘子。 家里明明有点心,非得从外面买,说什么家里的点心常吃,先生也吃腻了的,所以还是要买外面新鲜有趣的才好做礼。 明明就是自己想去玩儿的。 三人到了也不上车,直接提了新买的点心进巷子。 大吉牵了马跟在后面。 敲开门,庄大嫂特别热情的把他们迎进去。 庄先生正在教孙子读书,庄大郎共有三子,除了庄纪安外,其他两个年纪都不大。 所以主要还是教庄纪安,看到满宝他们进来,便笑着放下书起身走出来,“你们来了?” 三人将手中的点心包交给庄大嫂,庄大郎便带着他们上前和先生行礼,大吉则把马车上带的东西抱下来。 那上面是三家准备的礼盒,因为满宝给的两匹绸缎是宫里出来的,所以今年看着她的礼最重。 好在她是大师姐,底下两个师弟不越过她也是常事。 庄大嫂看到这么多东西,笑容越发好,让二儿子赶紧去给他们泡茶。 满宝从一个盒子里翻出三包茶叶给庄先生,道:“先生,这是山上的道和送给我们的茶叶,他师叔炒的,有点儿苦,你要不要试试看?” 庄先生接过看了一会儿,笑着点头,“闻着味儿还不错,那就泡一壶吧。” 他让孙子去烧水,并不用他来泡。 庄大嫂热情的请他们中午在这里用饭。 四人应下了。 庄先生泡了茶后让他们一起在书房坐下说话,见孙子们在院子里探头探脑的,他便去取了两包点心来,顺便将孩子们带进书房,拆了点心给他们吃,也让他们坐着听说话。 白大郎几个虽然从小与庄先生读书,但与庄家这边却不是很熟。 他们隐隐知道庄先生和庄师兄的关系不是特别好,但庄师兄看着也还挺孝顺的,只是庄先生不常回家,而庄师兄更不常去七里村见先生。 庄先生挑了两块点心给两个小孙子,这才看向白大郎,温声道:“我听人说你病了,如今是病好了?” 白大郎看了一眼满宝后道:“已经好了,只是还要再调养调养。” 满宝道:“先生,他不能吃油腻的东西,今天估计只能吃些青菜和啃白馒头了。” 白大郎:…… 以前他不觉得这有什么,但现在他真觉得忌口是一件很难受的事。 庄先生便知道外面传的话是真的,白大郎的病还真是满宝给治好的。 他对白大郎笑道:“去病如抽丝,你再忍忍。” 白二郎和白善深以为然的点头。 庄先生问过四个孩子以后,这才指了庄纪安和白大郎道:“这是纪安,我的大孙子。” 白大郎不明白先生为何特特与他介绍,但还是起身和庄纪安行了一礼,他没有行过拜师礼,因此不必揪着辈分论,所以平辈唤他。 庄纪安也只叫他白大少爷,客气得很。 ※※※※※※※※※※※※※※※※※※※※ 作家的话 晚上九点见 ☆.第1344章 说亲二 庄大郎回来看到白善他们,便笑着取了钱给庄纪安,让他去买些新鲜的肉回来。 “快些去,今天是大年三十,摊会散得很早。” 庄纪安拿了钱后便往外跑,他们家离肉摊并不是很远,因此没多久便回来了。 庄大郎和白大郎还熟些,但他们也没多少话说,更多的是说一些日常。 不过他这次特地关心了一下他们年后启程的日期,显然庄先生已经告诉他,年后他依旧会随他们上京去。 庄大郎着重拜托了一下白善三人照顾庄先生,他知道,白善他们三个和白大郎不一样,他们三个是磕头拜师的。 白善三人认真的应下了,然后双方又无话可说了。 正巧庄纪安回来了,庄大郎笑着起身要去厨房帮忙,庄先生突然抬头问庄纪安,“纪安,你可愿和祖父去京城看一看?” 庄大郎一下停住脚步,皱眉回身,“父亲,翻过年我便要带纪安在身边历练,张老爷也说了,将来纪安可以接我的位置,京城太远了。” 庄先生没理庄大郎,只看着庄纪安。 庄纪安迟疑了一下,看了一眼父亲后还是拒绝了,“祖父,我想留在家里。” 庄先生心底有些失望,许久后他才叹息一声,点头道:“好吧。” 他微抖着手从纸袋里取一块点心给坐在一旁的孙子庄纪然。 庄纪然高兴的接过,庄大郎看到了,顿了一下后道:“纪然,快去厨房里帮你娘烧火。” 庄纪然往嘴里塞了一块点心,蹬蹬的跑了。 庄先生身边瞬间只剩下一个小孙子了。 庄先生伸手摸了摸他的脑袋,也笑着给他递了一块点心。 不知道为什么,满宝和白善白二郎突然觉得先生在伤心,就是白大郎都觉得气氛不太对,四人对视一眼,立即找了话题转开庄先生的注意力。 满宝道:“先生,我四哥想在县里买些茶叶,您知道哪儿有茶叶卖吗?” 庄先生想了一下道:“罗江县只有些散茶,并没有大的茶山,要买茶得去遂州那边吧?” 庄先生开始想他有没有认识和遂州比较熟的朋友,这么一想,还真有两个。 庄先生笑道:“等过了初三,让你四哥有空进一趟城,我介绍两个朋友与他认识。” 满宝只是随口一问,没想到还真有,她惊喜起来,立即应下了。 年纪还小的庄纪思抬头看了看满宝,又看了看祖父,问道:“祖父,是要出去吃好吃的吗?” 庄先生笑起来,颔首问道:“你要去吗?” 庄纪思立即点头,“想去。” “那祖父带你去。” 满宝觉得他很可爱,便也捡了一块点心给他吃,庄先生却拦了下来,笑道:“过不了多久就吃午食了,可不能再吃了。” 庄纪思就眼巴巴的看着。 庄先生笑道:“祖父给你收着,晚上可以再吃两块,其他的留着慢慢吃。” 庄纪思这才高兴起来。 小孩子都坐不住,庄纪思也一样,更何况祖父和几个哥哥姐姐说的话他还全都听不懂,所以吃完点心他就挪动着小屁股想往外跑。 庄先生也不拘着他,拍了拍他的小脑袋道:“出去玩吧。” 庄纪思便跑了。 等他走了,白善这才问道:“先生是想带纪安去京城吗?” 庄先生浅笑道:“他父母舍不得他,算了。” 他看向白大郎,笑道:“本来还想着或许他愿意进县学里读书,到时候托大郎还在县学里的同窗照顾一二的。” 白大郎闻言惊讶,“纪安既然能考进县学,那庄师兄怎么不愿意他继续读书,反而要带在身边?” 庄先生摇头道:“他读书一般,考不进去,但我认识几个朋友,拿出些许钱财还是能进县学旁听的。” 只是这种买进去的旁听生有可能会遭到县学里学生的排挤,所以他才想托白大郎帮忙照顾。 毕竟,他认识的是先生,但先生往往不会管到底下学生之间的事。 白二郎小声嘀咕道:“先生你的学识比县学里那些先生也都不差呀……” 庄先生便悠长的叹息一声,许久没说话。 他看着门外,从这儿正好可以看到对面的厨房,许久之后他才轻声道:“人各有志,儿孙只要平安就可以了。” 虽如此,他心底还是有些怅惘的。 本来,他早已死心了,再没想着让家里的孩子走入仕这一条路,毕竟,他前半辈子为此付出太大的代价,大郎也不愿意。 可再次往京城走了一遭,他觉得自己似乎也没那么遭,这才又起了培养后辈的心思。 但庄大郎是不愿意的,知子莫若父,同样的,知父莫若子,他既了解他儿子,也了解他的父亲。 在他看来,他父亲已经足够聪明,也足够厉害了,却一遭被人陷害,把日子过成了那样。 他小时候的日子过得多苦呀,他一点儿也不想他以后的子孙再过那样的日子。 他不及他父亲聪明,而他儿子也不及,且他自己知道,他们都吃不了读书的那个苦。 那不如就老老实实地,在这罗江县里,他们虽不至于富贵,却也吃穿不愁,安稳自在,在他看来,这就足够了。 庄大嫂也不愿孩子跟公公走,孩子那么小呢,这就不在父母跟前了,那怎么行? 见丈夫臭着脸进厨房,她便往外看了一眼,小声问道:“怎么,公爹又提起让纪安去京城的事了?” 庄大郎应了一声。 庄大嫂便道:“我可提前说好了,我不答应纪安去京城的事儿,他还小呢。” 庄大郎点头,“知道了,我没答应。” 庄大嫂就松了一口气,一边剁肉,一边往外看了一眼,小声道:“我刚才看过了,今年周家送的礼贵重好多,那绸缎上的花色特别好看,我摸着倒比白家送的还要好许多。” 庄大郎道:“那就收好了,回头你剪一些来给丫头和你做身新衣裳。” 庄大嫂喜滋滋的应下,小声道:“大半年不见,周满出落的越发好看了,我们纪安年纪也到了,你看说她怎么样?” 庄大郎皱眉,“不好吧,差着辈分呢。” 庄大嫂不在意,“这是什么辈分呀,那纪安小时候也跟着公爹开蒙过呢,不一样是公爹的学生吗?他们家要是讲究这个,那就让纪安也拜公爹做先生就是了。” 庄大郎没说话,读书人还真不计较这个,父子同为师兄弟的比比皆是,可是…… 庄大郎皱了皱眉道:“等下午我和爹谈一谈。” 他也觉得周满不错,主要是她识字,知礼。 ※※※※※※※※※※※※※※※※※※※※ 作家的话 明天见 ☆.第1345章 庄先生番外 白善他们留下用了午饭,又陪着先生喝了一盏茶,这才告辞离开。 今天是年三十,晚食肯定用得早,便是家里没有需要他们忙碌的,他们也不好晚回,所以庄先生没有多留他们,将人送到门口看他们离开后便回身了。 几天的时间,孙子们又重新和庄先生熟悉起来,年节下也没事可做,于是便一起窝在书房里陪祖父。 其实就是自己玩儿,庄先生也不扰他们,自己拿了一本书坐在椅子上昏昏欲睡。 庄大郎进来,找借口把三个孩子支出去后便从炉子上提起茶壶给父亲泡茶。 庄先生眯了一会儿被茶香熏醒,他抬起头看了儿子一眼,坐好后问道:“有什么事吗?” 庄大郎踌躇了一下才开口,“爹,纪安年纪到了,也要说亲了。” 庄先生点点头,“是不小了,可以准备着了。” 庄大郎开了口,接下来的话就好说了,他在下首坐下,看向父亲道:“您觉得周满怎么样?” 庄先生愣了一下,然后笑道:“满宝自然是极好的,但他们不合适。” 庄大郎眉头微皱,庄先生道:“她的亲事已经有着落了,应该过不了多久就会定下。” 庄大郎闻言心底有些失落,不过还是笑问:“是谁家有这样的福气?” 庄先生道:“就是她师弟白善。” 庄大郎微讶,两家家世差得可有点儿大,白家怎么会愿意? 他看向他父亲,“是父亲做的媒?” 庄先生浅笑道:“若是两家有意,我倒是可以做这个媒人,这也成一段佳话。” 庄大郎就明白了,这是两家有意,自己谈的。 庄先生端起茶杯来喝了一口,垂眸道:“我看过了,纪安读书虽一般,但多读几年,去考算科也不错。” 算科出来可以直接进县衙里办差,要是做得好,升为主簿也是可以的,这可比当账房要好得多。 现在庄大郎在的张家,就是张主簿的本家。 庄大郎道:“罗江县连着二十年的主簿都是张家人,爹,咱家后头没人,纪安入官场好处落不着他,坏处却有可能全落他身上。” 话不是这么说的,人总要有些野望,怎能因为没发生过的事便踌躇不前? 可庄先生张了张嘴,这番道理还是没说出来,在庄纪安刚出生的时候,那时候他还没接白老爷去七里村开学堂的工时父子俩就因此发生过不少的争吵。 这番道理在他少年时他也没少提点过,但庄大郎显然有自己的认知。 就如同庄大郎不能理解他一样,他也一度不能理解他儿子的想法。 但后来老妻告诉他,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他不能强逼儿子与他一样,如果不能说服,那就要学着放手让他自己去过。 日子,都是自己过出来的。 庄先生知道他从小便经历很多,安稳才是他最大的追求。 庄先生的名额被陈福林占去时,庄大郎年纪还太小,才有三岁多,就算他记事早,也记得不多,只知道每天还是挺开心的,母亲很喜欢牵着他从巷子里往外走,回来的时候碰到巷口卖糖葫芦的还会给他买一串。 那应该是他记忆深处,最为安稳的一段时间了。 还是翻过年,庄先生被府学逐出的事闹得沸沸扬扬,以前总是在巷子里和他玩的小朋友们不喜欢跟他玩了,还伸手推他打他。 不过这样的日子也很短,他们很快回乡,只是并没有安稳多久,庄先生对自己很有信心,因此变卖了家里剩下的田产,带着妻儿上京去考学。 那一次,他们是抱着留在京城的想法去的。 庄先生当时就和妻子说,就算是真考不上,他也会在京城找一份活儿留下。 当时一家人都很有信心,包括已经稍稍懂事的庄大郎也很高兴,觉得父亲一定可以。 结果他们是以更狼狈的姿态离开了京城。 庄先生没有带他们回乡,陈福林的根基离绵州太近了,他们回去无异于自动入瓮。 可他们一家的积蓄在京城便花的差不多了,庄先生接连遭受打击,悲愤之下路上就病了。 那段艰难的日子别说庄大郎,就是庄先生都一生难忘,他一直觉得妻子之所以会早早病逝,和那段时间有很大的关系。 显然,庄大郎也是这么认为的。 那时候庄大郎才五岁多,庄先生病倒,一家三口连屋子都租不起,只能在破庙里暂时安顿下来。 庄母便每天出去接洗衣服的活儿,赚来的钱既要维持一家三口的吃食,还要给庄先生买药。 一家人熬过那段最艰难的日子后,庄先生瘦得衣服都快要挂不住了,然后去给人做账房。 日子渐渐好过起来,安稳了两年,庄先生又想着东山再起,便辞去了账房的工作。 他当时已那样,想要继续考学或考官都很难,只能给为官的做幕僚,将来或许可由人推荐入仕,便是不入仕,能够洗刷身上的冤屈也行。 平白受冤,要说庄先生心中不怨是不可能的。 可他不沾官儿还好,一沾上官的事,他的运气似乎就很差,辗转做了两个官员的幕僚,到最后一个时,他甚至一手将人从司马扶到了刺史的位置上,结果半途理念不和,他又被驱逐了。 庄家的日子又难过起来。 在庄大郎的记忆里,从他记事起到十四岁那年,他的生活一直不安稳,就算是他父亲给人做幕僚,似乎很受看重的那段时间,私底下他也一直被人排挤。 尤其是他父亲的过往不知被谁宣扬出来之后。 学里,父亲效忠的那位杜大人的长子一直以睥睨的姿态看着他,根本不背人,直接当着他的面和同窗们说,“他父亲因品行不端被府学逐出,听说在京城时还抄袭了同窗的诗句,若不是有人推举,我父亲是万不会用这样的人的,但也不过是打打杂,给他们一碗饭吃罢了。” 庄大郎并没有把这些事告诉父母,但没过半个月,他和对方在学堂里发生冲突,庄先生还是知道了。 他请辞后带着妻儿再次离开,也是那一次之后,庄先生不再想着给人做幕僚,而是带着妻儿回乡,开始接一些做账房和先生的活儿。 庄大郎回顾自己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他觉得除了幼年时期那不太明显的时间外,只有他父亲给人做账房的那两年他过得最安稳,也不失快乐。 所以回乡以后,他拒绝了父亲考学的建议,坚持去给人做账房。 他觉得,如果没有根基,那就不要去碰官场。 小富即安,日子过成这样就很可以了。 ※※※※※※※※※※※※※※※※※※※※ 作家的话 本来番外应该结局后才写的,但大家似乎对庄大郎的争议比较大,所以我提前放出来了 下一次更新在下午六点左右 虽然知道大家此时可能会比较难受,我也难受,但还是求一些月票,为我可怜的庄先生 ☆.第1346章 对比 庄先生捧着茶杯思索,他偏头看向窗外,因为今日阳光不错,虽然冷,但此时正是阳光最好的时候。 因此窗户大开着透风,让阳光透进来,那阳光不歪不斜正好照在庄先生身前的桌子上。 他捧着茶杯的手正好在光柱中,就好似握着阳光一般。 茶香缥缈中,庄先生声音也透着两分缥缈,他道:“你也知道,我如今带着白善和白诚,他们二人,现在一个在国子学,一个在太学,而以他们的家世,出仕是必然的。” 他道:“你不必担心纪安入官场后无人照应,以我们几家的情分,他们必会照看纪安。” 庄先生抬起眼眸看向思索的庄大郎,轻声道:“大郎,为父并不痴迷于做官,也不是有什么大抱负想要孩子去完成,我与你一样,想要他们将来日子过好些。” “你现在张家日子的确过得安稳
相关推荐:
寒门少君
托假胸的手微微颤抖
重生纪事
大奥爱憎录
清穿之平妃不想当皇后
总裁越过界
解放军连长张海涛
都市之绝世杀神
重置
长生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