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大郎,回头回家一定要给亲家带些好酒回去。” 周大郎应下。 老周头只觉得神清气爽,虽然家里现在周立学和周立固都出仕了,但大头一直跟着他爹在庄子里种地,他还是有点儿发愁的。 周立重是长子长孙,以后周家是肯定要传给他的,他几个弟弟妹妹都有了大出息,就他一个是种地的; 而且孙媳妇在太医院里也越来越能干,老周头嘴上不说,其实心里也觉得大孙子好像有点儿配不上人家,所以对刘三娘一直很好,他要是也能吃官家饭,哪怕不是当官,只是个吏员,他也不至于这么心虚。 关咏和老周头道:“祖父,大哥有这样的功绩,若是不出仕,那就太可惜了。” 老周头不明白周立重有什么功绩,但孙女婿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他只点头。 倒是也收拾了一些东西要给徒弟带去的庄先生过来听见,便和老周头及钱氏道:“试验田和亩产的事还须保密,在周满他们未正式上折前,不仅京中和朝中,最后佃农们那里也不要多言。” 因为是庄先生说话,所以老周家人肃穆了些,老周头看向周大郎和周立重,“莆村那头……” “他们知道的不多,”周立重道:“虽然是请他们收割的,也都知道那几块试验田的稻穗长,但每年试验田的情况他们也都看在眼里,知道今年如此,来年就不一定了,而且他们也不知道具体的产量。” 除了周立重,没谁知道哪块试验田的种子是第一次种,还是第二次,或者是第三次…… 甚至随着需要种的种子越来越多,试验田也在增多,就连亲力亲为的周大郎有时候都记不住,也就周立重,每一块田他都做了标记,每一块田他都详细的做了记录,只有他和他的册子才能完全记得每一块田的情况。 庄先生自然也知道莆村试验田的大致情况,闻言满意的点了点头,和周立重道:“等秋收结束,你就回罗江县准备考试吧。” 周立重:“……这么快?” 庄先生摸了摸下巴道:“你可以问一问你小姑。” 周立重扭头看了看父亲和母亲,突然有点儿紧张,然后不想回去怎么办? 他咽了咽口水。 庄先生似乎看出了他害怕考试,于是道:“我回头出几张卷子给你,你试着做一做。” 不说老周头,周大郎和小钱氏都很感激的冲庄先生行礼,然后压着周立重给庄先生磕头。 周立重虽然心里很不想考试,但也知道庄先生是为他好,于是苦着一张脸跪下给庄先生磕了一个响头。 庄先生连忙将人扶起来,笑道:“何必如此多礼?快起来吧。” 没两日,周家和白家准备好,便在一群家丁庄户的护送下往青州去,结果才出京城没多久,便碰上一队朝廷的队伍,后面跟了不少商队,大家慢悠悠的走在同一条官道上,白家人也不好超过。 郑氏撩开帘子看了一眼,让人上去打听一下是什么队伍。 家丁去了,不一会儿跑回来高兴的道:“夫人,是陛下给公主驸马派去的人,也是往青州去,正好与我们同路呢。” 这样他们可以一直跟在他们身后走,有朝廷的人在前面开路,路上就安全了许多。 有人来打听消息,自然瞒不过队伍中的侍卫和内侍,略一打听,听说是周大人的婆婆,也正要往青州去呢,立即便有内侍和宫女过去请安,顺便把人请到了队伍中,两队合成一队,一起往青州去。 自然,此时远在青州的周满和白善等人还什么都不知道,他们此时正在县衙里见刚被太子派来的人。 太子答应了给白善派一队士兵,大家洼盐场关系重大,太子自然不可能随意从他处调兵,所以他直接从京畿调的。 但从京畿调兵要经过殷礼和皇帝的同意,他此时又在外面,信件来回传递困难,所以调人时来回送了好几趟信皇帝才答应。 调过来的人白善他们也熟悉,正是当年护送他们去西域的聂参军。 当然,他现在已经不是参军了,而是游击将军了,说起来还是护送他们去西域来回的攻击,以及参与西征的功绩,这才让他升得这么快的。 他正野心勃勃的要在京城里更上一层楼呢,结果就被调派到青州来了。 看到白善,他就要哭不哭,要笑不笑的上前和他拥抱,顺便大力的拍打一下他,大声道:“好小子,还是你厉害啊,一句话让我千里迢迢的跑来了!” 知不知道他好容易走通了关系,就要调职到殷大人手下,真正的成为他的心腹了? ※※※※※※※※※※※※※※※※※※※※ 作家的话 晚上九点见 ☆. 第2961章 抢人 白善被拍得不轻,推开聂将军道:“这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而且你顶头上司的儿子也在此处,你在这里立的功绩也不会被埋没的。” 聂将军就左右看了看,问道:“殷公子也在此处?” 白善道:“他现在不在县衙,出去问道了,不过现在正秋收,道长也是要下地割稻子的,应该也快回来了。” 聂将军,“问道?” “对,县城无聊,难得出来一趟,自然要看一看外面的山山水水了,顺便去拜访一下山中的道观庙宇,岂不妙哉?” 他要不是县令,他也跟着去了,而且山林间肯定比城里凉快,正好避暑。 聂将军:…… 白善最关注的却是聂将军队伍中的那辆马车,聂将军有什么好看的,大家都是熟人了,西行的时候各人什么样儿没见过? 所以他很快安抚住聂将军,双眼发亮的走向马车,“车上可是工部的崔大人?” 崔巍应了一声,人却没下车。 白善有些疑惑,正要说话,聂将军就从身后拍了拍他肩膀道:“驿站在何处?先让兄弟们坐下来歇一歇,有什么话等我们吃过了东西再说。” 白善便收敛了心神,笑着应了一声,然后转身和衙役道:“去告诉周大人,就说我带诸位将军和大人去驿站了,让她先用饭,不必等我。” 聂将军牙酸了一下,怎么白公子和周大人还是这么黏黏糊糊的,哦,现在是白大人了。 因为太子很看重大家洼盐场,所以狮子大开口,直接和皇帝要一千人。 他当然知道皇帝不会答应了,所以任由皇帝将人砍到了五百数,除了两百人是聂将军的心腹外,另有三百人是从京畿其他军营中挑选出来的。 自然不可能如太子说的是打光棍的老兵,而都是能力不差的兵士,当然,大部分也是光棍。 他们的任务就是保护盐场,来的都算是精兵。 聂将军只带了十几个人进城,剩下的人驻扎在城外,他又不是来打仗的,没必要带人进城,还给白善添麻烦。 聂将军扫了一眼北海县的驿站,啧啧摇头道:“你们北海县的驿站跟沙漠里的驿站似的,也忒小了。” 这一点白善没有否认,他道:“等过段时间就修建一番。” 聂将军很怀疑,“你们县衙有钱?对了,虽说我们的军饷是兵部拨的,但这一时半会儿还跟不上,粮草可得你们县衙负责。” 他道:“我带着人来了,你可不能让将士们饿肚子。” 白善道:“放心。”他现在啥都缺,就是不缺钱。 正说着话,后院的呕吐声更响了一些,白善略微停顿了一下,有些不忍心,不由转头问聂将军,“崔大人一路都是这么过来的?” 聂将军也是一脸的同情,“上面催得急,命令也下得急,路上就忍不住走快了点儿,其实崔大人马术也不错的,他骑马就不晕,就是吧,被太阳晒着容易中暑。” 在中暑和晕车之间,聂将军果断的选择让崔大人晕车,反正就是下车的时候吐一吐而已。 白善微微蹙眉,“真的不用看大夫吗?” “不用,崔大人和他身边伺候的人都说了,这是经常的事,吐完就好了,这都到了地方还能有什么事?” “还是看一看吧,”这位崔大人可是先生费了好大的劲儿给他请来,他又请太子运作调来的,可宝贝着呢,不能出一点儿事。 白善就叫来衙役,“回去请一下周大人,不,请文大人过来吧。” 满宝现在还没有孕吐反应,但他也不敢给她看恶心的东西,万一她看见人吐,自己也想吐了怎么办? 但来的还是周满。 药箱是西饼提着的,衙役讨好的冲白善笑,“文大人不在医署里,去接药材了,所以……” 周满问道:“崔大人在何处?” 白善伸手指了指后院,暂时拉住了她,“等崔大人梳洗过后你再去看吧。” 他宁愿忍着都不下车来见他,显然还是有些爱面子的,这会儿周满过去找他,不仅周满不好受,崔大人只怕也不会开心。 周满便等在了楼下,崔大人知道周满要给他看病,一脸菜色的起身,漱口过后勉强压下反胃的感觉,吩咐长随道:“去打热水来,我要梳洗一下。” “老爷,您这会儿怎么好折腾?” “让你去就去。” 长随无奈,知道老爷爱面子的毛病又犯了,只能扶着他先回客房,然后让驿站的人送了热水上来,服侍他沐浴更衣后才请下去请人。 周满等在下面都和聂将军寒暄完了。 其实聂将军也不知自己为何会被派到青州来,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到青州后听白善的。 但他怀疑他们是来建渡口的,因为崔巍就是为了建造码头渡口而来。 所以三人坐在楼下叙旧时他就问了,“难道你们建码头还有人敢破坏不成?我丑话说在前头,我可是不会建码头的。” 白善:“会种田就行。” 这个倒是会,但是…… 聂将军怀疑的看着他,“我们是过来屯田的?” 这让他有点害怕呢。 白善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明日我亲自带你去看。” 聂将军啧了一声,扭头去看周满时却露出笑容,“周大人,我们这么多士兵驻扎在北海县,不知医署可会派遣军医前往?” 今年太医署毕业了一批学生,嗯,就是文天冬这一批,在太医院、太医署和各地医署选完人后,经历过东征的将军开始上书抢人。 在经过一番博弈之后,能抢到人的将军也不多。 周满虽然人在青州,但这些事萧院正和刘太医也会写信告诉她,何况还有周立如在呢。 她就默默地看着聂将军,“现在青州医署就只有两个大夫,你觉得可能吗?” 聂将军不免抱怨,“您怎么不多请几个大夫?” 周满便叹气道:“你不是到过县衙吗?县衙门前的公告墙上贴着的招募公告字都褪色了,但就是没人来应征,我有什么办法?” 青州的大夫不多,也不知是医署开的钱不够多,还是大夫们胆子都小,反正就是没人来应征。 ※※※※※※※※※※※※※※※※※※※※ 作家的话 晚上十点半见 ☆.第2962章 崔巍 白善终于跟在周满身后见到了崔巍,一个中年美男子,肤色很白,就是可惜,脸色苍白憔悴,看着就不太好。 不说周满这个喜欢看脸的,就是白善都忍不住上前两步关切的问道:“崔大人,您没事吧?” 崔巍的官职和聂将军的平级,在周满之下,白善之上,但他对三人是一样的态度,只是抬眼扫了他们一下便冷淡的道:“无事。” 周满打量过他的脸色,坐在床边的椅子上,西饼立即拿出脉枕来给她。 周满摸了摸崔巍的脉象,又问了些问题便看着他的脸色纠结道:“崔大人,您这倒像是水土不服啊。” 崔巍不信,“马车只要快了,颠簸起来我就会吐的。” 周满问他,“您在京城附近时可会呕吐?” 他冷淡的道:“我在京城出入都骑马。” 明知道自己晕车,他为什么还想不开的去坐车? 周满好奇:“那要是下雨呢?” 崔巍:“……有蓑衣。” 他盯着周满看,让她将剩下的话憋了回去。 周满便道:“这不是单纯的晕车,也有水土不服的原因在,当然,您以前未必是水土不服,但这次一定有这方面的原因。” 周满给他开药,“要不要我先给您扎两针?让您好受一点儿。” 崔巍迟疑了一下,到底接受了她的好意。 白善对来北海县的人才很大方,尤其是对着崔巍和聂将军,他花钱在县城里租了两个院子给俩人住。 当然,俩人可能住在此的机会也不多,不过先租下,反正房租也不贵。 只是房子还没收拾好,所以他们暂时在驿站住下,周满让人回医署里抓了药送来,给崔巍扎了一套针法。 崔巍虽然依旧感觉不太好,却比之前要舒服点儿,至少不会再吐了。 他松了一口气,和周满白善道:“失礼了。” 俩人自然表示没事。 崔巍才到北海县就病倒了,不过他自己已经习惯了,基本上只要过个两三天就好了。 所以他也不搬走,先住在驿站里养病,周满每天过去看一看他。 聂将军则带着自己的五百将士和白善去了大家洼,他第一次看到盐田时都惊呆了,尤其现在大家洼两边都在开盐田。 一块又一块泛着水光的盐田蔓延而去,有长工拿着木铲走动着将盐给铲到田边,堆了一堆盐以后便铲到筐里挑着出去…… 聂将军:…… 他抓了一把盐,忍不住尝了一口,确定是真的盐以后就呸呸两声,双眼发直的看着望不到头的盐田,“这么大的盐场,只我们五百人能够守得住吗?” 白善道:“我这边还有一百驻军。” 他道:“进来的时候你也看到了,要进到大家洼只有那一条路,那边是海,那边是难以跨越的大山,所以只要守住路口……” 聂将军勉强有了些信心。 白善就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所以你们除了保护盐场,还得屯田。” 聂将军左右看了看,举目四望,问道:“我看这里的农田很少,我们在哪里屯田?” 白善就指着盐田道:“我们屯这个田。” 聂将军:…… 白善安抚他道:“放心,这样的日子也不会很久的,我已经在找人了,等我找到足够的人,到时候你就可以腾出手来专门练兵。” 聂将军怀疑的看着他,“你别骗我。” “不骗你,”白善一脸认真的道:“青州也有驻军,甚至人不少,但陛下和太子还是特意将你从京城调来,为的是什么,这会儿你应该猜到了吧?” 聂将军又不傻,自然猜到了,他一脸严肃的问道:“有人会对盐场出手?” 白善颔首,“所以我肯定会让你练兵的,放心,不会占用你的人很久。” 只不过此时大家洼盐场还不为真正的敌人所知,当务之急是开辟出更多的盐田,晒出更多的盐。 但在开辟盐田晒盐之前,他们还得建造兵营。 便是老实如聂将军都忍不住道:“白大人,你这是空手套白狼啊。” “怎么会是空手套白狼呢?”白善指着一库房的粮食道:“看到没,我早就准备好的军粮,每日还会往这边送新鲜的菜蔬和肉蛋。” 要多负责出五百士兵的吃喝,花销还是不小的,不仅大家洼附近的村庄,更远一点的村庄都富裕了一些。 早在人来前的二十多天前,白善直接叫来附近几里的里长,让他们宣传下去,让村民们多种菜,多养鸡鸭猪羊这些牲畜,到时候县衙会出面购买。 现在鸡鸭猪羊这些不至于就立马增多,但菜却多出来不少。 每日再给大家洼送两头羊或者两头猪去也就差不多了。 不过说真的,这个花销的确大了很多,于是白善更需要人了。 他手上还有大量的官田,加上从大井村小井村罚没回来的田地,以及从宋家赎买回来的田地,他现在不缺能种粮食、菜蔬,养殖牲畜的土地,他甚至不缺钱,缺的是人。 所以他回到县衙便又叫来崔瑗,“事情办得怎么样了?” 崔瑗:“……您现在这么急?不是说秋收结束以后再悄摸的把人弄过来吗?” 白善道:“现在就是秋收时候,你确定能吸引多少青壮过来?” 他顿了顿后道:“不拘青壮男子,年青的娘子也可以,拖家带口本县都能接受。” 要是寡妇和单独的青壮那就更好了。 崔瑗迟疑了一下,还是点头,“郎主放心,我会尽力的。” 他决定明天再出去看看。 白善很大方,“带上一些铜钱,不够了再与我要。” 白善说的一些是两筐满满的铜板,装在了车上给崔瑗。 抢人这种事不好让县衙的人出面,所以白善给钱,崔瑗拿着钱雇了几个人。 将装着铜钱的竹筐绑好放在牛车上,崔瑗和白善行礼道:“郎主放心,某定不负所托。” 白善点头回礼,其实完不成也没什么,大不了去和郭刺史坐一坐,和他求人呗,但崔瑗都那么郑重了,他自然只能回礼,也要鼓励鼓励人家,不能打击嘛。 ※※※※※※※※※※※※※※※※※※※※ 作家的话 明天见 ☆.第2962章 奔活一 袁老汉拖着一个竹筐在田里走,时不时的弯腰捡起一条稻穗,别看他走上十来步就能弯一次腰,但能捡到的稻穗并不多。 谁家收走稻子的时候不大致的检查一下? 所以一块地能剩下来给拾荒人捡的稻穗并不多。 弯腰,直起来,再弯腰,再直起身来,他估计也觉得累了,干脆就一直弓着背,这样弯腰直身的起伏就不是很大,感觉没那么难受,也能省一些力气。 他捡完了一块地,便到另一块田里去,正好附近正有人在收割,他就走过去,和人说说话,顺便聊聊天。 “袁老伯,今天捡了多少了?” “没多少,”袁老汉在田埂上找了一个位置坐下,让人看他竹筐里的稻穗,叹气道:“日子不好过,大家都收得很干净啊。” 正在收割的主人家一边割稻子,一边大声的道:“老三老四他们没去方老爷家割稻子吗?” 袁老汉闷闷不乐的道:“去了,但今年去的人多,所以一天就赚十二文。” “那是有点儿少。” “好在包了三顿饭,家里能省下不少粮食。” 袁老汉更不高兴了,“今年方老爷家里请的人多,再干几天也干完了。” 便有人安慰他,“收完了稻子还要种麦子呢,总能找到活儿干的。” 太阳渐渐大了,收割的主人家也决定休息一下,附近几块地的人家也纷纷停了动作,丢下镰刀拿了水和干粮就凑了过来,一边说着闲话,一边吃东西休息一二。 “好在今年收成还好,不过方老爷从哪儿请来这么多人,我看好些都不是我们这附近的。” “哎哟,你们还不知道吧,之前衙门抄家,那些人家都没地了,下人也没了着落,可不就得出来找短工?” “下人被抄了,那不还是下人吗?” “听说新到的县太爷放了不少的下人,没有再卖,而是放为良民,每个人还分了两三亩地呢。” “我们自己的地都不够,怎么还分给下人?”有人拉了袁老汉做例子,“袁老伯家不就缺地吗?” 袁老汉连忙摇手道:“我家是分了地的,唉,奈何家里不争气,因为看病卖了不少地,这才入不敷出起来。” “所以还是不能生病啊。” “我听人说,北海县那边建了一个什么医署,看病就不要钱。” “对对对,我也听说了,我还听人说,州城和我们县以后也要建的,下户去看病抓药都不要钱,中户是看病不要钱。” “真的假的?” “当然是真的了,这还是在里长家里帮工的赵老三说的。” “北海县,那很远吧?为啥医署要建在那边?建在州城我们好歹还能去,北海县在哪儿?” “州城还要过去吧?听说离州城不远,那医署的署令是北海县县令家的娘子,那肯定是偏自家夫君的。” “听人说现在北海县大不一样了,那边地多人少,能干的活儿也多,过去的话一天就是二十文呢,随便都能找到活儿。” 袁老汉忍不住关注起来,“真的假的?” “当然是真的了,”那人道:“这消息是从里正家里传出来的,那还能有假?而且要是落户在那边,还能分到地呢。” 袁老汉咽了咽口水,问道:“已经分过地的过去也能分到?” “可以吧,只要是没有地的人,可以把户籍转过去就可以。” 袁老汉就思索起来。 “哎呀,袁老伯,你可以让你家老三老四去试试啊,他们两个名下的地都卖了不是吗?正好过去看看,要是能分地,那你家赚大发了,以后还怕养不活自己吗?” “说得这么容易,真做起来也不简单吧,别的不说,去了北海县,以后家里还能见面吗?北海县在哪儿你们知道吗?” 在座的大多数人还真不知道,他们最远也就去到过州城,大多数人则是更远去过县城,北海县,也只是听说过而已。 袁老伯在日落后才拖着竹筐回家,他从日出时出门,忙碌了一天,竹筐里的稻穗也才装了三分之一。 他将竹筐放在屋檐下,大儿媳过来看了一眼,没说什么,将里面的稻穗抱出来晾在了院子里,转身就进厨房继续忙碌。 袁老汉问道:“老三和老四呢?” 厨房里的人应了一声,“不知道,老早就回来了,也不知道上哪儿去了。” 袁老汉皱了皱眉,正要说话,两个儿子嘻嘻哈哈的从外面回来了,俩人身上都湿漉漉的,手上还拎着两件湿衣服,他一看就知道他们是到河里洗澡,顺便把衣裳也给洗了。 袁老汉看了一眼院子里挂着的衣服,这才发现上面没他们的衣服,显然老大家的和老二家的又没有给他们洗衣裳。 袁老汉叹息一声,心里便拿定了主意,等两个儿子晒好了衣服就道:“你们跟我来,我有话跟你们说。” 厨房里的人大概是听到,剁菜的声音更大了一点儿。 袁三郎和袁四郎也不在意,跟着他爹出门去说话。 只是他们也忍不住惊诧起来,“去北海县?” “对,”袁老汉道:“树挪死,人挪活,咱家现在是不挪不行了,今年三四月的时候家里的粮食就接不上趟了,今年等交完了赋税还得还之前借你叔和你舅家的粮食,剩下的更少了,这样下去,一年比一年艰难……” 袁三郎和袁四郎脸色很不好看,打断他道:“爹,当初家里卖我和老四的地是给娘治病的,大哥和二哥也得拿出一份来,不能卖了我们的地就把我们赶出去。” “不是赶出去,”袁老汉双眼悲伤无奈的看着他们两个道:“你们两个走,我肯定给你们粮食和钱,家里的东西都要分了,田地上你大哥二哥占便宜,其他东西就多分你们一些。” “我不答应!”袁四郎梗着脖子叫道:“就是分家,田地大哥多一些也就算了,但我们也不能没有吧?当初说好的,地卖我们的,但大哥和二哥的地我们也有份。” “活不下去啊,”袁老汉忍不住伸手拍他们,又悲又怒道:“要是把剩下的田地分了,那还不如不分家,就那两亩地,你能养活自己,能娶媳妇,还能去服役吗?” “我让你们去北海县,也不是立刻就要分家的,”他和缓了语气道:“你们先去看看,要是能分地,家里再分家,要是分不到地,你们就先打短工,过年过节还是回家里来,该是你们的总还是你们的。” ※※※※※※※※※※※※※※※※※※※※ 作家的话 下午七点见 ☆. 第2963章 奔活二 给方老爷家干活的短工们也在悄悄议论此事,尤其是被抄没了家产的那些人。 连被放归的一些丫鬟都听说了。 去年被抄没家产的人不少,放良的下人也不少。 但县太爷分地的时候只给男仆分了田地,女仆是没有的。 她们只能归家。 但回家…… 有的人从小就被卖做丫鬟,别说她们对家里的感情,就是家里对她们也没多少感情的。 被放归家里,不是被匆匆配了人嫁出去,就是被留在家里累死累活的干农活,别说穿暖,连吃都吃不饱。 认真说起来,还比不上做丫头的时候呢。 还有的人家,收了回来的女儿,转过身去又找了人家卖出去。 但她们年纪都大了,许多大户人家都不喜欢用,只能被配给小户之家,既是丫鬟,也是通房,过得也很差,遇上不好的人家,还有可能被卖到脏地方去。 因此听说了北海县不拘男女都要,过去也是种地养鸡,但包吃住,还发工钱,她们悄悄的打听,竟然比留在家里还要强一些。 几个大姑娘就趁着去方老爷家帮工收稻子时凑在一起说悄悄话,“我和在方老爷家做长工的二柱打听过了,说因为北海县有医署,署令就是女官,因此那边有女孩做的工。” “你们去不去?” “我不认路呀。” “我认识,以前我们家少爷去北海县游学时带过我,我知道怎么去,那北海县离州城不远,我们只要到了州城,再走上一日就到北海县了,近得很。” “就我们几个吗?路上不会有危险吧?” “再险也险不到哪里去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娘子咬牙道:“那花婆子近日隔三差五的上我家来,我偷听着,等忙完了秋收,我就要被卖了。卖到那种地方去,我还不如直接撞死了事。” “你气性也太大了。” “呸,这叫什么气性大,他们生了我一回,十年前我已经还了他们,现在这条命是我自己的,他们凭什么还卖我?” “别吵了,要去就一块儿去,多叫上几个人,我叫上以前认识的姐妹,现在还在家里没出嫁的,除了那几个真疼女儿的外,其他的谁不是想留着入冬卖个好价钱?我们干脆一块儿上路,人多也不怕。” “我认得去州城的路,二柱人好,他常给方老爷往县城里送东西,认识不少车行的人,我们到了县城可以请他帮忙雇一辆车去州城。” “这事儿不能漏掉风声,我们联络好人就走。” “户籍怎么办?” “还要什么户籍,我们都是女子,又没地,直接做了流民去。” “对,做了流民去!” 而此时,崔瑗就在离他们不是很远的县城里,他抓了两串钱给几个帮闲,和他们道:“放心,不是坏事,我就是想着你们县没那么多地养人,而我们县那边地多,让他们留在县里不是做乞丐,就是到处打短工,犯了事流窜起来到最后背锅的还不是你们?” 帮闲们见识有限,觉得崔瑗说的很有道理。 而且只是传一些消息,又是真的,人家去不去也全靠自愿,那就没什么不能说的了。 于是帮闲们接过了钱,拍着胸脯表示没问题。 崔瑗请他们喝酒,等人走了以后便呼出了一口气。 跟在他身后的书童忍不住道:“少爷,我们不跑吗?” 崔瑗:“……跑什么?” “万一这儿的县令知道您在挖人,还不得抓您啊?” 崔瑗不在意的挥手道:“放心吧,县太爷不会知道我们的打算的,这才哪到哪,我还打算摆了台子招工呢。” 书童:…… 崔瑗说了摆台子招工,果然第二天就摆了台子招工,就在城门口,当着守城官的面摆的。 守城官和衙役便好奇的来询问,“西街那块有那么多的苦力你怎么不去招,却来这里招?” 崔瑗理直气壮的道:“那边都是短工,干个一两天还罢,我这要招的是长工,现在开始,可能要到明年开春才干完。” 衙役就打量他,笑问:“您这看着也不像是商号的管事啊,怎么,要组建商队走商?” “这却不是,”崔瑗笑道:“家主是北海县县令,他要修路搭桥,还要耕作庄园,所以需要不少人手,北海县人少,所以要往外招一些短工。” 他叹气道:“衙役不够用啊。” 北海县招人招到这里来了,衙役立即汇报给县令。 县令闻言没多想,挥手道:“不用管,北海县现在财大气粗,那县衙和县城破破烂烂的,肯定要修的,他们人不够,从外头招也是正常的。” 县令想得很开,“正好,他们去赚了钱,回来还得花在我们县里和家人身上,倒也富了我们。” 衙役觉得县令说得对,于是也不限制崔瑗了,每天路过时还看看他招的人,可惜了,大多数人一听要去北海县,还要一去好几个月就不乐意去了,两三天下来他也只招到了三四个人。 崔瑗自己都没想到他招收到的第一批大量长工竟然是一群小娘子。 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之间,一共有十八个,才一进城门就找到了他,问他是不是北海县招工的。 为首的一个小娘子问,“有我们能做的事吗?” 崔瑗愣愣的看着她们,其实他不明白她们去了能干什么,是能开荒,还是能建造码头? 但来前县令一再叮嘱,女子也要,不拘性别。 所以他还是肯定的冲她们点头,“要,你们都是要去北海县的,确定能留很长时间?” 女孩子们狠狠的点头,“确定。” 崔瑗便研墨提笔,“来,报个名字。” 一个年龄比较大的小娘子抓紧了怀里的包袱问,“我们能不能今日就走?” 崔瑗微微挑眉,笑道:“当然可以,正好我这两日也招了一批人,我着人送你们一起过去。” 至于他,他要带着剩下的钱去往下一个县了,而这两天他终于也找到了一个靠谱的人帮忙继续在这里搭台子招工。 那个总是来凑热闹的衙役的爹,认得几个字,崔瑗与他说好了,“招到一个人,只要人到了北海县,十文钱,你要能招到一百个人,那就是一千文钱。” ※※※※※※※※※※※※※※※※※※※※ 作家的话 晚上十点见 ☆. 第2964章 奔活三 书童和崔瑗离开时忍不住同情的看着那些衙役和城门官,等他们知道他们少爷还私底下拿了钱请帮闲鼓吹招工落户分地的事,不知道会不会后悔今日之事。 崔瑗合起扇子拍了他脑袋一下,“仔细赶你的车,把眼睛收一收。” 他坦然的道:“这主意是白大人出的,他也说了,天塌下来有他顶着,与我有什么相干?你少在心里说我。” 书童捂着脑袋道:“我没说少爷……” 崔瑗打算每个县都去逛一逛,停留几天,而就在他前往下一个县的时候,已经有人到北海县了。 他们站在城门口,抬头去看北海县县城门口,总觉得看上去比他们以前到过的县都破烂啊。 不过已经到了这里,他们也不可能走,于是结队进城。 他们衣衫褴褛,好多人脚上的草鞋都走短了,有的人干脆光着脚。 这些人瘦骨嶙峋,有几个还背着孩子,站在街道上发了一下呆,竟然一时不知要往哪里去。 但他们左右看了看,发现北海县的街道还挺干净,而且一眼望去,一个乞丐也没有。 大家心中一喜,不由看向为首的那个青年。 青年也很瘦,衣服也是破破烂烂的,但脸和脖子看上去比别人干净一点,他想了想后道:“既然说是北海县招人分地,那应该是去县衙。” “去县衙呀……”很多人踌躇着不肯走,“万一他们不分地,就把我们抓去做佃户咋办?” 他们当流民有些年头了,一些县为了政绩也会招揽他们,却不会给他们分地,而是直接录上户籍,然后就带他们去找一些地主老爷,要是能被看上就招为佃户。 可要交的佃租不少,算下来还是吃不饱,更不要说他们连房子都没有,那日子过的还不如做流民呢。 而有的人很瘦,连地主老爷都看不上,最后还是得上街要饭去,但他们已经在户籍上,每年可是有税赋的,所以往往他们又得跑了当流民去。 所以他们很光棍,便道:“大不了我们再跑呗。” “不是每次都那么好运的,上次大桥村那几个不就没跑掉吗?直接被拖去服役了,现在也不知道还活着没。” 青年咬咬牙道:“我和老三几个先去,你们在街上等着,要是骗人的,你们就跑,我们几个有力气,脚快,更容易跑掉,到时候城外汇合。” 众人应下。 于是青年带着两个人一边打听一边往县衙去,其他人则在街角随便找个地方就席地而坐,有三个带着孩子的,干脆就把脏兮兮的孩子往跟前一放,让他们伸手讨东西。 晚上吃的饭还没着落呢…… 三人到了县衙,却站在公告墙那里探头探脑的,没敢上前。 三人都不敢上前,就只能躲在公告墙后头,抬头看到上面张贴的密密麻麻的字,三人一个字也不认识。 青年叹气,“要是认字就好了,说不定都不用上去了。” 站在县衙门前把守的两个衙役早就看到三人了,见他们探头探脑的,再一看他们身上那都快遮不住身体的烂布条,便按着大刀上前,喝道:“你们三个干什么的?” 三人吓了一跳,很想转身就跑,衙役已经问道:“是我们县的乞丐还是外县的?” 青年止住了后退的脚,咽了咽口水问,“县里不能有乞丐吗?” “有手有脚的当什么乞丐,白县令现在急需人手呢,你们之前在哪里乞讨的?” 青年立即道:“我们是外县的,听说北海县这边招工,还给流民分地,这才过来的。” “分地?你们要想分地可不容易,不过招工不难,跟我进来吧。” 三人对视一眼,抬脚跟着衙役进去,他们小心翼翼的左右看,问道:“那,不分地吗?” “我们县令说了,便是落户也得选优秀的人,我们北海县的地是要留给勤奋能干的人的,所以要分地不是那么容易的,但应工不难,现在我们县缺人呢。” “不知是什么工?” “你们能做什么工?”衙役嫌弃的打量他们,道:“你们也就能种地吧,走吧。” 进了县衙往左一走,正巧碰见宋主簿,“宋主簿,您要外出呀?” 宋主簿停住了脚步,看见三个青年,眼睛微微一眯,“这是来应工的?” “啊,小的这就带他去找赵吏。” 宋主簿嘴角微微往下压,白善将统计招工的事交给了赵明,因为他得到重用,所以县衙上下都尊他一声赵吏,但县衙里姓赵的衙役和差吏可不少,宋主簿觉得长此以往,他这个主簿都要让给赵明了。 衙役见宋主簿没说话,便连忙冲青年三个招手,“赶紧的赶紧的,这时间不早了,再不统计晚上你们连饭都赶不上了。” 青年三个一听,立即跟上。 赵明在一个小房间里,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张椅子,身后是一张挂起来的帘子,不过这个暂时没用处。 看见三人,赵明便翻开册子,问他们,“叫什么名字,哪一年生人,哪里人?” 知道他们是流民后,又问道:“何时因为何事成为流民的,在来我们县之前在何处流浪,以什么为生?” 然后才问,“有什么才能?” 前面的问题还好,最后一个,三个青年都是一愣,“什么是才能?” “木工、建房子、修桥、摔砖会不会?”赵明道:“要是这些都不会,那种水稻,种麦子,种菜,养猪养鸭养鸡养牛养羊会吧?” 三人连连点头,“种地我们会的,养鸡和养羊也会。” 赵明就点了点头,“还有呢,就没谁会点特别的?哪怕是编竹子也算的。” 三人摇头。 赵明便给他们如实写,倒是为首的青年犹豫了一下后问道:“大人,会木工和种地的有啥不一样吗?” “工钱不一样,”赵明道:“有特别才能的,县衙给的工钱更高。” “那种地的多少工钱?” 赵明道:“二十文。” 青年眼睛一亮,问道:“自个做吃的,还是县衙包了?” ※※※※※※※※※※※※※※※※※※※※ 作家的话 明天见 ☆. 第2965章 抢工作 “县衙包了,”赵明将写好的三块牌子交给他们,“看到了吗,这是你们的身份牌子,知道你们只是来找活儿干的,我们县令便暂时不给你们入户,这也是因为秋收快要结束了,接下来便是缴纳税赋,免得名册混乱。” 三人闻言却是大松一口气,不入户好啊,他们现在也很害怕入户啊。 “这牌子便相当于你们的户籍和路引,上面有你们的名字和年龄及相貌,只在北海县内使用,你们拿好了。”赵明道:“行了,拿着牌子去隔壁房间等着吧,一会儿有人领你们下去安置。” 三人拿着牌子退出房间,只在隔壁等了一下便有一个差役来领他们下去,却是再巷子里转来转去,到了一个满是药香的地方。 门很宽大,还有高高的门槛,一踏进去,里面正排队的人只是扭头看了他们一眼便收回了目光, 已经看完了手上病人的文天冬看见,便冲三人招手,“上前来吧。” 差役就催促他们,“赶紧去。” 三人不知这是干什么,但还是听话的上前了。 文天冬给他们摸了摸脉,又检查了一下身体,然后道:“饿得太久了,不用吃药,是食物养一养就好,可以多吃粥和面条。” 这话说的,好似吃东西是一件多容易的事似的,他们一路乞讨过来,能够保证每顿有的吃就已经很不错了。 差役却拿了他的诊断塞进怀里,然后冲文天冬讨好的笑,“文大人,您看他们身上脏兮兮的,是不是要给他们一块药皂?” 他道:“我刚才仔细看过了,头发上的虱子特别多。” 文天冬:“……你们县衙那边前不久不是才拿了一批走吗?” 说起来那药皂还是周满让五月做的,一开始是因为来求医的人中,有好些身上都有虱子和红疹一类的东西,她便让人做了药皂。 后来是县衙那边将县城范围内的乞丐和流民都登记造册,能干活的直接雇佣干活,不能干活的白善便送到育善堂里去。 北海县也有育善堂,只不过县衙穷,就是路县令在时,也只能保证不拖欠钱粮,扩大是不可能了。 但白善在视察过后,直接让人将育善堂左右两边的空地整理出来,修建起房子,再把之前的房子修一修,县城里乞讨的孩子,不论男女都送到育善堂,周满给他们养身体,他则请人教他们一些东西。 那些孩子有些两三年都没洗过澡和头发了,周满去看过后,直接让人把他们的头发都剃了,换了新衣服新鞋子,用药皂洗了一段时间才好。 所以最近医署接了不少县衙给的单子,为此周满还在县城里招了不少妇人进医署做工。 大富家的也在其中,她扛了一袋皂角进门要去后院,文天冬看见皱了皱眉,连忙上前将皂角接下来,因为出乎他意料的重,他还整个人往下压了压,差点儿把腰给闪了。 “……马氏,这种重活儿以后你别一个人去干,胡大郎呢,让他和孙大娘一起去帮忙。” 胡大郎就是推着瘫痪母亲来就医的少年,孙大娘则是留在此照顾肺痨父亲的少女,俩人现在都在医署里帮忙,每天都有工钱呢。 马大花笑了笑道:“这个不重,我自己就能干的,他们两个也自有活儿去干。” 文天冬:“……你不要不听劝,现在你年轻觉得有使不完的力气,但等你再年长一些,腰背出了毛病你就知道现在有多错了。” 马大花嘴上应下,但听进去多少就不一定了。 候在一旁的青年听到,立即上前将那袋皂角扛起来,抬脚就往后院送。 马大花看见,连忙跟上,“这边这边,这边送,哎呀,你怎么一个人就扛起来了……” 青年将皂角放在了后院,然后快速的跑到前面找文天冬,和他道:“大人您看,我虽然瘦,但很有力气的。” 他眼巴巴的看着文天冬,“我吃的也不多,工钱也可以少给一些……” 所以您要不收了我吧? 另外两个青年听到,也眼巴巴的看向文天冬。 文天冬:…… 还要出门再抬东西的马大花听见,立即愤怒的看向他,忙和文天冬道:“文大人,他能干的我也都能干,我力气也不小的。” 说到这儿她还有些怨气,“本来我可以直接扛到后院的,是您拦着把皂角放下来的。” 文天冬:…… 一旁的差役见状,连忙拦住三人道:“瞎说啥,你们干活的地方不在医署。” 他也不等着拿药皂了,催促他们道:“赶紧的,我们要出城去了。” 文天冬就拦住他们,先去拿了三块药皂,记录在案后道:“头发要洗干净,换下的衣服不要用了,以后若是生病可以拿着牌子来医署治病,你们看病抓药不要钱。” 既然是县衙招募的长工,那就算在县衙的账上了。 差役就把他们三个拉走,直接往城外去,路上训斥道:“以为谁都能进医署啊,我们这些有本地户籍的且还难进呢……” 青年愣愣的,问道:“刚才那地方就是外面说的可以免费看病的医署吗?” “是啊,不过你们非本县户籍,不然你们有青州的户籍也可在此看诊,都不是的话,现在看诊只能用自己的牌子,最后药费是要县衙这边出的。” 差役将他们拉到城外,那是一块很宽阔的地方,野地上搭建了不少房屋,还有不少的人在走动。 差役直接领着他们去第一个木房子里,和坐在里面的书记员道:“新来的,是流民,没有户籍,给他们发套衣裳鞋袜,你看着安排。” 书记员将他们的身份牌接过去一看,发现没什么特长,便大笔一挥道:“那就去种地吧。” 书记员给了他们一人一套衣服鞋袜,就叫来一个人道:“这三人归你管,带他们下去梳洗,明天开始下地。” 那人就领着三人下去了,“你们叫什么名字?” 为首的青年道:“我没有名字,我姓朱,家中排行老三。” ☆.第2966章 规矩 那人也习以为常,“哦”了一声后就道:“朱三郎啊,规矩你都知道了吧?工钱三日一结,我们种地的是二十文一天,县衙包我们吃喝。” 他道:“别以为这活儿简便就偷懒,你往那边看。” 三人就一起扭头朝他指的方向看去,那是一群人正拿着锄头在挖一条沟壑,他道:“手脚慢的都被拉到那儿去挖沟渠了,他们的工钱是十五文一天,我先给你们说好规矩,这也是县衙定下的,虽说县衙缺人,但也不是什么人都要的。” “有才能的,识字、计算、木工这些都算,他们做另外的工作,工钱也和我们不一样,”读书识字加上身有才艺,这是他们羡慕也羡慕不来的,“我们这些人,大部分都是二十文一天,手脚快的,要是得了贵人的眼,那也能调去做别的活儿,工钱也不一样。” “我们现在不说勤快的,就说那些拖拖拉拉,懒人屎尿多的那一拨人,先降了工钱去挖沟渠,要是还做不好,那就再换,这里头工钱最低的是十文一天,要是不相干了,那就得把发的衣服和药皂钱全部还回来,”他伸出三根手指在三人跟前晃了晃,大声道:“总共是三十文!” 青年瞪大了眼睛,“这么贵?” 领着他们的人也觉得贵,但他照搬了方县丞的话,“仔细想想也就一天半的工钱,放在以前,谁一天半的工钱能买一套衣裳鞋袜,还能得一块药皂布巾的?” 朱三郎一想还真是,于是压下了心中的不舍的,他更关心的是,“真的发工钱吗?” 领着他们的人对这个问题见怪不怪了,他刚来时也是这么怀疑的,但他在这里干了十天了,的确是每隔三天就发一次工钱的,所以他点头,“你们运气好,昨天刚发完一次,再过两天就又是发工钱的时候,到时候你们也能领到。” 朱三郎目光微闪,“不够三天也可以领?” “这三天是依照这儿开始建立的那天开始的,不是你们进来的日子开始的,不然每天都有人进来,岂不是每天都要发工钱了?也太混乱了。诺,到了,这就是澡堂子,我们自己搭的,大家都将就着用,去那儿领一个木桶和一块布巾,那边是烧热水的地方,去打水来洗澡吧,脱下来的衣服丢在那里,谁也不准拿到屋里去,一旦发现,那是要被罚钱的。” “周大人说了,那衣服上面有很多虫子,既然有了新衣裳,那就要烧了的。” 朱三郎:“才一套……” “所以发了工钱你可以和县衙再买一套,也不贵,二十文,就一天的工钱。” 朱三郎:“……” 所以白善他们招来这么多妇人干什么呢?那除了种地种菜之外,当然是织布做衣裳了。 有的人不会做,白善干脆还派人去青州城里请了几个织娘和绣娘教她们做衣服。 为此他可是跟人签了合约,以后是要给她们养老的,不然她们怎么可能将吃饭的本事教给别人,还是这么多人。 那简直是抢饭碗啊。 白善现在不缺钱,所以开始让人从其他县收购麻线麻布等物,连在山里避暑的殷或都被他三催四请的叫下山来,开始晃晃悠悠的帮他到处收东西。 白二郎刚从青州回来,一进城他就先看到坐在墙根底下的一帮衣衫褴褛的人,看着像乞丐,但一看他们的年纪便知道是流民。 他忍不住看了好几眼,就扭头去和殷或道:“好奇怪,县城里竟然还有流民,还以为都叫白善搜刮干净了呢。” 殷或便微微倾身往窗外看了一眼,收回目光道:“刚到的吧?” 白二郎便叹气,“真可怜,用不了两天他们就消失了。” 殷或:“……你这话若叫不知情的听了,还以为他是个恶官,掳了人要干什么去呢。” “他们或许没被掳,但我们两个是被掳了,我是来避暑休假的,为何要这样来回的奔波?” 相比之下白善还能固定在北海县呢,看着可比他自在多了。 俩人直接到的北海县衙,他们这次从外头给白善拉回来好几车的布料,还给他谈妥了几门生意,“我们和青州城那边的铺子谈好了,一共五百个木桶,做好了由他们自己送过来。” 殷或则道:“农具也在青州城、临淄、千乘三个县定了一批,用的全是你给的样子,我也都看过,他们可以做出来,因为量大,他们也愿意送货。” 白二郎挠了挠脑袋道:“倒是粮食我们没买多少,我们去各地粮铺看了看,虽说秋收了,粮价稍显下降,但依旧贵得很,还不如直接下乡买呢。” 他好歹是做粮食发家的,先到地头田间问一下价格,再到铺子里问,发现这价格差得有点儿多。 白善问:“今年青州的收成如何?” 白二郎道:“风调雨顺,除了千乘县有些地方在灌浆时有些小旱,其他人都说今年收成比去年好。” “那就再等几日,我们直接到地里去收。” 白二郎问:“你要买多少?” “先来个五千石吧。” 白二郎瞪大了眼睛:“……你买这么多粮食做什么?” 白善道:“有备无患,我现在手底下光将士就养了七百多人,还不算县衙的差役衙役和外头的帮闲,满打满算有小一千人了。现在又有这么多长工,在明年夏收之前,他们吃的全都要从外头买,五千石看着多,但其实不太多。” 白二郎信他才怪,一个人每天吃多少粮食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他还是“先来”,说明他后头还要再买的。 他心思还没开展,殷或已经问,“你怕盐场的事闹大,有人拦着粮食进北海县?” 白善微微笑了笑,“有备无患嘛,虽说我现在也在结盟,但利益动人心。” 谁知道他现在谈好的盟友会不会转身投向别人的怀抱呢,先生说过,做人要诚实,但也要知道,为官之道,少不得“奸诈”二字,我们可以不奸诈,却得防着别人奸诈。 ☆.第2967章 信任 已经隐隐察觉情势不太对的路县令在知道有人甚至丢下正在秋收的稻子而去北海县打工后便暗骂了白善一声“奸诈”,却不好出手阻拦。 想了想,到底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放过。 但为了不让白善从他这里抢走太多的人,他也让衙役多排查过路的流民,“指引他们往北海县去。” 这些流民他目前没有能力安置,不如给白善,他有了足够的人,应该就不会再从他手里抢现成的人了吧? 路县令却没料到,小小一个北海县就跟鲸吞一样的吸收着这些外来的人口。 他们会最先在城外的官田里安置,那是历代县令的官田,也是现在白善的职田。 或许是为少一些纷争,或许是给一县父母官的优待,那一片除了县令的职田外便是大片的荒地和露地。 前任路县令不忍这些地荒废,所以让人多种了一些荒地,即便他后来高升离开了,这一块官田也是有人耕作的。 白善来了以后就便宜了他。 可惜佃户们似乎不太用心,产量不是很高。 白善也能理解,给官府做佃户实在不是一件多高兴的事,所以他收了夏收回来的麦子和秋收的稻谷后,留下足够他们三家吃的,剩下的转身又卖给了县衙。 价格公道,既没有占县衙的便宜,也没有让县衙占自己的便宜。 正想趁机贿赂一下白善的宋主簿:…… 这是送上门的钱都不要啊。 现在那块地附近到处都是人,白善让人在露地上建了不少茅草屋给人居住,然后让他们开垦他职田附近的荒地,以做官田。 至于他的职田,现在则是分成了一块一块的,或要种植冬小麦,或要挖池塘养鱼,或者要种桑种麻,还有一些比较好的田则被开出来,洒下了菜种种菜。 这样公器私用,县衙里暂时没有反对的意见。 但被招进去的长工们在做一段时间后就会被筛选出来一组一组的分派到各个村子的官田上劳作。 朱三郎他们在第三天的傍晚领到了工钱,整整四十文。 他们三个依旧很瘦,但精神和之前大不一样,因为他们进来前是流民,又有医署的条子,所以虽然被分在种地这一行列里,却被分派了相对较轻的活计。 用带着他们的人的话说就是,“先养好身体,后面才好用,不然一上来就弄坏了身体,以后谁给县衙干活儿?” 他道:“这话也不是我说的,是县衙里传出来,说是县太爷说的。” 因为白善时不时的过来查看询问,因此工人们之间不敢互相倾轧,连衙役们都不敢对他们太凶,生怕给白县令留下不好的印象。 虽然这位白县令的手段也厉害,但从他做的这一件件,一桩桩事来看,谁都知道他爱护百姓,尤其是自己治下的人,所以便是心有戾气的衙役也不敢做什么。 更不要说董县尉一再的三令五申,没人敢违抗。 朱三郎领了四十文的工钱,立即往怀里一揣,跑去找管理他们的书记员请假。 “进城?”书记员抬头看他,再看向他身后的两个青年,挤出笑容道:“是进城买东西吗?要买什么?我们这里有啊,衣服鞋袜应有尽有,你别嫌弃它们针脚不细密,但它便宜啊,你上县城里打听打听,哪家铺子的成衣才卖二十文?布料都是好布料,以后线要是崩了,自己买线回来缝一缝就能穿了。” 朱三郎:……谁买衣服不是一买能穿三五年的,谁会冲着崩线去买? 他总算是知道为啥县衙的衣裳这么便宜了。 他连忙道:“我不是买东西,是出去看看亲人,他们跟我一起来了北海县,现在不知如何了,所以我想去看看。” 他迟疑了一下还是问道:“我想让他们也进县衙打工,只是其中有几个带着孩子,不知大人们可要。” 书记员立即道:“孩子没工钱。” 朱三郎:“……小的不是这意思,孩子自然是不要工钱的,那大人做工了,孩子能跟着吗?放心,他们不吃县衙的东西,我们自己省下口粮来给他们。” 书记员:“你们吃的不还是县衙给的吗?你们都是流民吧,县衙那边有现成的规章,你们带着人去就行,可以带孩子。” 他扭头
相关推荐:
吾为将军
快穿之世界线全乱了
我的天道版本太低,所以全是漏洞
总裁越过界
烂人一双[重生]
总有人刷我好感度
什锦良缘
[网配]谁说傲娇不当攻
重生之韩棋
盘龙:开局抢夺至高神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