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被仿生人大佬宠爱的日子 > 第393章

第393章

嫂做。” 殷或微微一笑道:“我倒是更喜欢吃猪肉炖粉条里的粉条。” 最近天热,白善也不想吃过于油腻的,一想也觉得自己喜欢,于是点头道:“行,晚上就吃这个。” 白二郎:“别忘了我的粉蒸排骨。” “放心吧,忘不了。” 城郊外的官田庄子今天杀了两头猪,被切成一块一块的,凡是要开镰秋收的官田庄子都分到了一块肉。 并不是很大,只有十斤左右,大家尝尝味儿罢了,剩下的则拿到县城里去卖。 只不过县城里的屠夫是固定的,大家更喜欢吃羊肉,猪肉上就差一些,本来就有卖猪肉的,他们这会儿再一增加肉量就更卖不出去了。 所以小钱氏拿了不少回来,府里有侍卫,有自家的护卫,人很多,消耗也大。 白善一点菜单,她去厨房一翻就把需要的排骨和肉都翻出来了。 其实小钱氏心里也有些担心的,“每个官田庄子里都养了这么多猪,全都卖到县城里,县城里吃得下吗?而且其他屠户怎么办?” 白善笑道:“大嫂放心,我自有办法解决,您就只管帮着他们让外人知道我们庄子里的猪肉很好吃就行了。” 小钱氏点头:“行吧。” 白善想了想后道:“大嫂,明天您给油渣给他们,后儿就做些粉蒸肉之类的给他们尝尝怎么样?” “要亏本吧?” “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就行,您只管做,这笔钱我来出,放心,说不定到最后我们还能赚回来呢。” 小钱氏虽不明白,但还是照着做了。 第二天庄子里的人杀了猪把猪肉拉到菜市场后,便有下人给送了一大盘重新热过的油渣,香喷喷的,吸引住了不少大早上来买菜买肉的人。 有的人围上去看了一眼便犹犹豫豫的走了,还有的人则会出口相问,知道是免费品尝的,他们便纷纷上去吃了一块。 猪肉摊里的肉都卖完了,不似昨天还剩了好些。 明达却叫住回来禀报的下人,好奇的问道:“我们的猪肉卖完了,那别的猪肉摊上的肉呢?” “他们的也都卖完了,连隔壁卖羊肉的都早早卖光了肉,今天也不知怎么了,好多人都舍得拿钱买肉。” 明达惊奇,和周满道:“我还以为我们会占去别的肉摊生意呢。” 周满道:“久而久之的确会。” 她道:“就算是平民百姓,偶尔买一顿肉的钱还是有的,他们闻到了这么香的味道儿,自己或者家人馋了,买肉是正常的。” “但这种行为可一可二却不会太长久,”周满道:“除非他们赚的钱比以往要多很多,他们才会舍得长时间花钱买肉。” 明达:“可各个官田庄子里都养了猪,这么多肉卖出去可不是短期的事儿。” “是啊,而且杀了猪,后面还要进小猪仔呢。”周满笑道:“不过我问过白善了,他醉翁之意不在菜市场的普通老百姓身上,至少现在不在。” “那这么多肉卖给谁?” “当然是卖给那些吃得起肉的人了,猪肉比羊肉鸡肉都要便宜,本来不太吃得起肉的,这一便宜,他们也都能吃得起了。” 过了没几日,明达就知道周满说的这些人是谁了。 小钱氏按照白善说的,每天都用猪肉做上一盆菜放在摊位上,给感兴趣的人免费品尝。 连在龙池里忙着开店铺的周四郎都听说了这件事,特特让人传了话回来,“……说是让小的们往龙池送公文和信件时帮他捎带上一些大娘子做的菜,他们回头热一热就能吃,不然在那边还得出去吃,太费钱。” 小钱氏一听他们出去吃,便连忙问道:“他们不是住在别院里吗,怎么不开火?” 衙役顿了一下后小声道:“开火了的,就是周四爷嫌弃大家的手艺不太好。” 小钱氏便应了下来。 然后先是龙池那边的饭馆酒楼找上门来,最后县城这边的饭馆酒楼也忍耐不住,听到动静便也找了过来。 周满和明达肩并肩的从医署里回来时就见门口处挤了不少人。 俩人被堵在外面,前面的人根本不知道主人回来,正闹哄哄的和里面说话呢。 周满努力的踮起脚尖往里看,实在看不到,只听到大家乱糟糟的说什么“求太太指点”“求大娘子指教”之类的话。 听着不像是坏事,周满便不急着挤进去,实在是一时半会儿也挤不进去,于是她拍了拍前面一人的肩膀,好奇的问,“这是干什么呢,你们请的是县衙里的哪位太太?” “还能有哪位?”被她拍肩膀的人头也不回的道:“在这县衙后院里能被称为太太的除了周大人的大嫂还有谁?” 他道:“就那么几个女眷,公主和周大人自不必说,白县令高堂也能尊称一声夫人的,剩下的不就是周大人的大嫂了吗?” 周满点点头,觉得他分析的很有道理,于是好奇的问道:“你们要请她做什么?” “不是我们,是他们,”那人也跟着周满一样踮起脚尖往前看,微微压低了一些声音,“来请周大太太指点做猪肉的厨艺的,我也听不太清楚,反正外面说的,她做的菜很好吃,用猪肉做出来的菜色一点儿不比羊肉差,口感也很好。” “这价廉物美,大家就都找上门来了,我是来凑热闹的。”他声音压得更低了,“要我说他们就是趁着白县令不在城里,周大人又在医署顾不上家中,所以才堵到门上来的,这县衙后院现在但凡有一个能主事的,他们也不敢这么堵的。” 周满挑挑眉,点了点头。 明达在一旁听见,蹙眉,“我让人把他们驱赶开。” 堵在周满侧前方的人顿时身子一僵,回过头来看,眼睛瞬间瞪大,这才发现和自己说了好一会儿话的是周满。 ☆.第3118章 很有信心 他笑脸僵住,抬起手来要行礼。 周满便挥手,笑眯眯的道:“不必多礼。” 又嘘了一声道:“别大声。” 然后把明达往外拉了一点儿,以免她被熏到。 她靠在巷子里另一面墙上,和明达道:“别担心,我大嫂可不是会吃亏的人。” 明达:“……可大嫂素来温和,我是怕她吃亏。” 周满自信的挥手道:“放心吧,我大嫂不会吃亏的!” 她说得肯定,明达便只能等着看。 人虽然多,又堵在门口吵吵囔囔的,但小钱氏面色没多少变化,还是在院子里带孩子玩的郑氏听到动静找过来看见吓了一跳,被抱在丫头宫女怀里哄着的白景行和白若瑜也被吸引了过来,瞪着大大的眼睛看着。 小钱氏看见,生怕两个孩子被吓到,连忙冲她们挥手,让她们赶紧把孩子抱走。 回头看到他们还在乱嚷,七嘴八舌的说着话,她就忍不住大声道:“别吵了!” 众人被她的声音一震,场面瞬间一静。 小钱氏这才露出一点点笑容,但还是严肃居多,“我听到了,你们想和庄子买猪肉嘛,这个简单,你们去庄子里找管事,或者我一会儿请崔先生过来,你们和崔先生谈也行。” 大家安静了一会儿后道:“周大娘子,这猪肉有一股味儿,虽然比较淡,但用的料少了,这个味儿就去不掉,但用上那些大料,价格又高了。” “一样的价钱,大家肯定更喜欢吃羊肉的,”那人继续道:“不过我们都尝过周大娘子做的菜式,虽然有些菜也用了一些大料,但不多,而且有的一点儿不用,价格上就要便宜很多。” 对方冲小钱氏一笑,然后停下了话音,希望她能理解他的未尽之言。 小钱氏倒是理解了,毕竟她这几十年也不是白活的,可想学她的菜式,你们倒是继续往下说呀。 小钱氏沉默着看他们,大家大眼瞪小眼,半晌没说话。 最后还是小钱氏受不了一群大老爷们叽叽歪歪,磨磨蹭蹭的,干脆问道:“你们想学我的菜式?” 大家连连点头,忙解释道:“用猪肉的菜只有比羊肉的低才能卖出去,我们饭馆要是有周大娘子这手艺,做出来的猪肉肯定有不少人买,到时候说不定能包下一个官田庄子的养猪量呢。” “嗤。你那饭馆才多大?我那酒楼都不敢说直接包下一个官田庄子的出栏量,不过我也会尽可能买的,只要我们厨子也能做出那样的菜来,以后肯定需要不少猪肉。” 小钱氏总算知道白善为什么说赠菜做得好了,他们不仅能把庄子里的猪卖出去,还不挤占菜市场里屠夫的量,她说不定还能有一笔收入。 不过他走前也叮嘱过,这世上的商人都和四郎一个德行,嘴巴或许会抹上蜜,却一点儿便宜没少占,而且他们不是自家亲人,不仅会占便宜,还会骗人呢,所以让她不要听他们说什么,就想着她自己的本事能换来什么东西。 小钱氏沉思了一下后道:“我能教你们,不过我有条件的。” 大家连忙笑道:“您说,您说。” 小钱氏道:“大家或许不知道,我家里也开了一家饭馆。” 众人:……这就有点儿尴尬了,同行啊! 小钱氏道:“不过我家的饭馆不在这儿,而是在京城。” 大家松了一口气。 “虽然我家的饭馆不在这儿,但这毕竟是我们吃饭的本事,我们总不能自己把碗给摔了,所以你们让我教可以,你们拿什么跟我学?” 众人:……县令家的亲眷和他们要好处,这的确出乎他们的意料。白善自来北海县后可是从不收超过平常礼节的礼的。 县令家的千金满月的时候,送礼过重的都被白善退了回去,而其他家,这段时间凡是有谁家办酒的,他都随了与当初差不多的礼,可见他的脾气性格。 有人心中一动,正想着这是不是一个机会时,就听小钱氏高声道:“我也不和你们多要,因为大家都找上门来了,我教了这个,不教那个也不好,所以你们每家看着给个三五百文的束脩就行。” 她道:“一道菜,我给你们做三遍,详细的讲过三遍,能学到多少看各自的本事,如何?” 立即有人道:“三五百文算什么钱?周大娘子也太寒碜我们了,这样好的菜式,没有三五十两我们都不好意思拿出来。” 当即便有好几个点头应和,其他人顿时应也不是,不应也不是了。 不应嘛,有白拿小钱氏好处的嫌疑,只怕要得罪白县令和周大人;应嘛,三五十两的确太多了,他们不想付这么多。 正犹豫着,小钱氏已经瞪了那人一眼,严肃的大声道:“你可别害我家满宝和妹夫!” 她道:“我自家知道自家的本事,你们既然吃过我的菜,也应该知道,那就是普通的家常菜,别说我一次性教你们这么多人,就是单教一个,那菜方子也不值三五十两啊。” 小钱氏一脸戒备的看着他们,“你们别想着忽悠我收了钱,回头就告我家满宝和白善收受贿赂。” 众人:“……不会的,不会的,周大娘子,我们岂敢呢?” 小钱氏:“岂敢?那就是心里想,只是胆子不敢而已?” 众人:“不是,不是,我们连想都不会想,这也太龌龊了。” “对对对,很龌龊,我看三五百文就很不错。” 提议的那几个人顿时歇火,惋惜的低下头去,还以为能趁此机会和白县令周大人有点儿不一样的关系呢。 小钱氏便和他们敲定细节,一来一回,毫不落下风,因为大家安静了不少,小钱氏声音又大,所以明达在外面听得一清二楚。 明达惊讶的看向周满,这太出乎她意料了,在她的印象里,小钱氏就是一个温柔慈爱,做饭很好吃,很会照顾人的大嫂子。 可现在…… 周满喜滋滋的道:“没想到吧?我大嫂能干着呢。” 她道:“她可是我们老周家的长房长媳,很能干的,平时我嫂子可好,可温柔了,但立重他们要是做了错事,她能拿着棍子把人从村头撵到村尾,村子里要是有人来和我们家吵架,我娘基本上已经不出手,都是我大嫂带着我二嫂骂回去的。” 明达:“……骂,骂回去?” “是啊,骂回去,”周满自信的道:“不过这几年我大嫂越来越温柔了,我觉得我将来也会是这样,虽然现在大家都说我泼辣,但等我再长大一些,我一定能和我娘大嫂们一样变得温柔可亲的。” 明达扯了扯嘴角,“你对自己真有信心。” ※※※※※※※※※※※※※※※※※※※※ 作家的话 明天见啦,晚安 ☆.第3119章 稻穗 周满和明达就靠在墙上听着里面的小钱氏解决掉了所有人。 前来的掌柜和东家们转身时看到站在他们身后的周满和明达吓了一跳,然后立即展开笑容,纷纷行礼,“拜见公主和周大人。” 明达微微颔首,掌柜们和周满恭维道:“最近县城风靡猪肉,听说做得最好吃的就是周大娘子,因此我们厚着脸皮来求教,周大娘子不愧是周大人的嫂子,已经答应教我们。” 周满浅浅一笑道:“我是我大嫂带大的,应该是我不愧是我大嫂的小姑子才是。” 众人愣了一下后纷纷点头应是,然后不要钱的好话都砸向小钱氏。 门里的小钱氏走出来,没好气的看了一眼周满,将她和明达一起往屋里拉,“既然回来了怎么不进门?两个孩子正闹着要出去玩儿呢。” 把人拉进来,将客人全都送走了。 门一关上周满便问,“大嫂,你都与他们说好了?” 小钱氏应了一声,笑道:“都是家产的菜色,不过有些菜是他们这里没有的,所以我教一下,不费多少工夫。” 找来的人不少,教一个五百文,而且是一次教好几个,一道菜重复做三遍而已,对于小钱氏来说很简单,这个钱也赚得容易。 “不过也有猪是阉割过的原因,阉猪的肉要少去一些味道,少用大料也能做得很好吃。” 周满颔首:“现在养阉猪的都是官田庄子里的人,民间愿意阉割猪的农户并不多,这一次之后应该会有许多人愿意了。” 潘兽医一直在北海县里继续阉猪大业,他的徒弟孙新已经发展出了阉鸡大业,但两项事业都还是主要面对官田庄子,村里养猪养鸡的人家大多不愿意尝试。 一来他们不相信阉割过的猪和鸡会长得更快,味道更好;二也是担心阉割后猪和鸡死亡。 不过没有什么事情在钱面前会成为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定是买卖猪和鸡的收入还不足以让人动心。 但这是不可能的。 年前和开春养的那一批猪大多都可以出栏,官田庄子都是建在村庄的旁边,他们和当地的村民互通有无。 有几个大的官田庄子因为住在那里的长工多,还和附近的村庄形成了大集市。 所以村民们看见有人到庄子里抓猪,那猪赶出来,明明才养了七八个月的猪,却比他们以前养了一年的还要肥,还要大。 猪被绑住,几个人一起扛着大木头称重,然后算钱…… 看见那串在一起的铜板被塞进庄子管事的手里,围观的村民全都心头火热。 有心思活泛的就忍不住开口问,“管事,你们庄子的猪是怎么养的,难道日日吃白米不成?怎么长得这么快?” “是啊,是啊,这也长得太快了。” 管事道:“和你们一样,打猪草,庄子里种有菜,偶尔再掺一些豆子粉。” “那怎么长得这么快?” “我这猪是阉过的,”管事道:“我们大人老早就说了,阉过的猪长得比较快,鸡也是,不信你们去看我们庄子里养的鸡,那阉鸡是不是比公鸡要长肉?” “奇了怪了,身有残缺,怎么反而容易长肉?难道人也是吗?” “那得看宫里的公公才知道吧?” “县城里公主身边就有内侍。” 管事见他们话题越跑越偏,连忙打断他们的话,把话题再扯回来,“你们不是想养猪吗?可以去县城郊外的官田庄子里问一问,我们的小猪仔都是从那里拿的,全都是已经阉割好的,价格要高一些,拿回来就能养。” 他道:“你们现在养,到明年春种时刚好可以杀了吃肉,多好。” “那不是正赶上冬春吗?那会儿可没什么吃的东西,不好吧?” “猪吃的是多,怕是得种不少菜才行。” “还有豆子,那东西养牲畜,牛马吃了毛发都顺溜光亮,更不要说猪了。” 大家说得热闹,似乎养猪是困难重重,但第二天却有不少人往县城去问小猪仔。 最近已经清闲下来的潘兽医一下又忙碌起来,连忙回县衙找白善,只是白善下乡去了,并不在县衙里。 和董县尉一起负责县衙事务的崔先生想了想后道:“先从底下的村里找适龄的小猪仔,或是继续派人从县外购进。” 他道:“庄子里养的母猪要到明年才能产仔,今年肯定还是不够供应的。” 董县尉站在一旁啧啧摇头,“今年过年猪肉肯定涨价,官田庄子能赚一大笔钱,我今天出去吃饭,店里的客人,十桌有八桌点着的肉菜是猪肉,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 崔先生道:“现在官田庄子就很赚钱了,我们每天都在往外面卖猪,而且各庄子都要秋收了,等秋粮下来,又是一笔钱。” 就算不卖粮食,他们也能供应盐场和码头,以及自己庄子的粮食,花销上会小很多。 崔先生在心里计算着,却不知道此时白善正站在一个庄子的田边,看着长工把割下来的稻穗放在他手心。 他掂了掂重量,眼睛大亮,“今年的新稻种都种成了。” 长工们以前也多是种地的,家里凡是种过水稻的都能感觉到这一株和以前的差异,不过大人一直不让他们外传,此时开镰,他们终于忍耐不住,割了一把稻子后围上来,激动的问道:“大人,这稻种我们的家乡能不能种?” 白善握紧了手中的稻穗,望着这一片金黄色的稻田,一字一顿的道:“一定可以!” 因为事关粮食,所以白善寸步不离的等着收割结束后的结果,这才连着一旬都没回家,他写信回县衙,让周满派人快马加鞭的联系远在罗江县的周立重。 第一块田里的新稻种全部收获,脱粒后称过一次,然后晾晒过后又称一次,白善将数据记下封在折子里,将手边精挑细选出来的一株稻穗和折子一起放进盒子里。 他招来大吉,和他道:“这个盒子你亲自送回京城。” 大吉惊讶,“郎主,这边的安全……” “交给禁卫军们就好,”白善道:“现在这个东西才是更重要的,盐比之都要稍逊一筹,何况江南那边已经差不多尘埃落定,这会儿也没人会来杀我了。” 白善把盒子交给他,道:“拿回去交给先生,由先生送入宫中。” 大吉只能接过盒子,低头应了一声,“是。” ☆.第3120章 丰收 罗江县的秋收还在北海县之前,周立重前一年带回去的稻种其实不少,目的是想让县令推广开去,但县令不肯冒险,他便自家种了大半,又分了一点儿给村里人,剩下的基本上都被白老爷分了去。 最开始下镰的是钱家大舅舅,他一直觉得今年的水稻长得好,本来就一直盯着看。 等到黄了,他一天都没耽搁就收割,等把稻穗拿在手里掂了掂,他就觉得今年的收成极好。 收了一亩,稻穗都没舍得留在田里晾晒,直接就捆回家里脱粒,都没称,只看装了那么多麻袋他就瞪大了眼睛。 钱大舅舅来不及等所有的水稻都收完,撒腿就往七里村跑。 衙门里放农忙假,让官吏们回家收割粮食,周立重就戴着草帽在田里割稻谷呢,他家今天开镰。 钱大舅舅直接跑到地里把人拽出来,问他,“这新稻种我们能留种吗?还是明年还需要和你买新稻种?” 周立重精神一振道:“不用买,自家挑选好的留下,我试验过,它留种的稳定性很强。外公,你收割了?一亩地能收获多少?” 钱大舅舅:“现在是生稻谷,我今天脱粒称了一下,有六石多!” 他道:“晒干的话,怎么也有五石吧?比之前的亩产高了一倍不止。” 钱大舅舅紧紧地拽着他的手道:“立重,你们家有福气啊,你们家祖坟肯定冒青烟了,以前那新麦种就是你家种出来的,现在又种出了新稻种。” 他眼睛发光,实在激动,就忍不住狠狠的拍了一下大腿,“一定是你小叔公在保佑你们,你们家祖上除了他,也没谁是能干的,赶紧的,得去给你小叔公上香去,哎呀,明年水稻我要全种新稻种。” 他声音太大,路过的村民就笑问,“这不是满宝大舅吗?怎么这会儿来了?什么事这么高兴,说出来也让我们跟着乐一乐。” 钱大舅舅问,“你们今年没有种立重带回来的稻种吗?” “你说大头啊,种了呀,种了两亩呢,别说,那稻子长的是比别的好,不知道是那块田水比较好,还是地肥,或是种子的原因。” 听到的村民立即道:“那肯定是种子好啊,你没发现啊,今年村里种大头新稻种的稻子就是比别的好,前两天村长还在地里说呢,这怕是和先前新麦种一样的。” “真的假的?” “当然是真的了,我们都看好几块地了,那稻穗老长的,长得高的,全是种了新稻种的,你去看看大头家的田,嘿,全都长得比别人家的高处一截来,那稻穗沉甸甸的,早知道当初说是要换新稻种,我就不该只换两亩的,我该全换了的。” 钱大舅舅道:“我今天脱粒了,生稻谷,六石近半一亩。” 此话一出,村民们都镇住了,“真的假的?满宝她大舅,你可别是看错了吧?” “我能看错吗?我还称了两遍呢。” 那就太震惊了。 一人原地转圈圈,“我家的还差一点儿,没黄好,至少还得等七八天才能割呢。” “我家的应该可以割了,要不我去割了?” “算了吧,我看还青不少,再留两天,这两天太阳好,晒一晒,没几天就黄了。” “满宝家今年插秧插的早,现在应该可以收了吧?”有人看向周立重。 周立重愣愣的点头,指着不远处的田道:“可以了,今天开镰,正收着呢,我二叔三叔他们都在地里呢。” 大家一听,立即道:“反正今天也没啥事做,不如我们去帮帮忙?” “这个可以,这个可以,走,我们帮忙去。” 周立重伸手忙要拦,“怎么能麻烦叔叔们。” “哎呀,麻烦什么,村里互相帮助是应该的,走走走,赶紧回去拿镰刀,今天日头还早,割完了我们也称一称。” 大家冲回家里拿镰刀,到地里和周二郎周三郎打了一声招呼就下田开镰。 周三郎看得一愣一愣的,“才收完豆子,没两天他们地里的稻子也要熟了,怎么不休息跑来给我们割稻子?” 周二郎也站着看,好一会儿后弯下腰去割稻子,“他们这是想称我们的稻子,让他们忙吧,既然有空,那就把附近这几块黄了的全割了。” 周二郎理直气壮的占着大家的便宜,割完以后大家还帮着把稻谷都收回老周家院子。 但脱粒是不可能了,这稻谷没晾晒过,一点儿也不好脱。 钱大舅舅就是心太急,正好又是收了一亩的稻子,家里人又多,所以带着人愣是撸出来了。 钱大舅舅也不急着回去,一边帮他们稻谷摊开晾晒一边道:“你们也不用急着脱粒,这太生了不好脱,我今天让你们二舅舅三舅舅帮了一些,现在你三舅舅还抱着手喊疼呢。” 周立重连连点头,小声道:“外公,天要黑了,您今晚就在这儿住下吧。” 钱大舅舅想了想后点头,“也行吧,我还想问问你这新稻种是打哪儿来的,还有没有别的新种子呢。” 种子从哪里来的,再没人比周立重更了解的了,他道:“小姑在京城的职田分了一些出来做试验田,专门就是试新种子的。” 钱大舅舅惊讶,“所以这新稻种是……” “我们种出来的。” “好呀,好呀,”钱大舅舅拍着他的肩膀道:“像我们,种了一辈子的地也没谁种出来新稻种,倒是你,年纪轻轻就种出来了。” 钱大舅舅扭头和周二郎周三郎道:“这就是你们家祖坟冒青烟了,不然都是种地,怎么人家种不出来,不管是麦种还是稻种都长你家地里了?” 他道:“赶紧的,趁着天还没黑全,带上饭菜给你们小叔烧香去。” 周二郎:“……大舅,这和那麦种不一样,我看过他们的试验田,复杂着呢,那稻子得一株一株的挑选,还得做记号,等到了开花的时候,有时候立重还得自己去给花授种,有的地块则是不能交叉种,还得隔开什么的,反正复杂着呢,他也种了好些年才种出这一颗种子。” ☆.第3121章 拜祭 钱大舅舅坚持,“那能有我种地长吗?老天爷要不站在你们这头,能种出来吗?” 他道:“我仔细想了想,你们家地里的祖宗,你爷爷奶奶就不说了,再往上,你太爷爷太奶奶还算能干,但也没什么特别的功绩啊,我想着能让老天爷帮你们的也就你们小叔了。” “既然满宝是仙子转世,那说不定你们小叔也是天上的神仙下来历劫,赶紧收拾收拾去拜一下,赶紧的啊。” 行吧,虽然不太相信钱大舅舅的断言,但谁让他是大舅呢?而且去拜一下小叔也不亏,就是累点儿。 劳累了一天的周二郎和周三郎只能进厨房,“今晚的菜谁做的?” 冯氏转头道:“我做的,咋了?” 周二郎顿了顿后道:“没什么,我盛两碗饭,家里的酒还有吗?大舅说要去拜祭一下小叔,得带点儿酒去。” 冯氏就往外看了一眼,指着快要黑透的天空问道:“现在?” “对,现在,”周二郎催促她,“赶紧的吧,不然一会儿得更晚了。” 冯氏没法儿,只能找出一个篮子来,给他盛了两碗米饭,拿了酒,又把灶台上的菜给放进去…… 周二郎看见忙道:“不用带菜。” 他心虚的转了一下目光后道:“这菜带去也要带回来,一来一回,凉了不说还容易弄脏,带上酒和饭就行,小叔不会介意的。” 周三郎已经出去转了一圈回来,拿了好些果,“这都是满宝他们小庄子上送来的果子,也拿一些去给小叔尝尝,我觉着这就够了。” 周二郎连连点头,“对对对,够了。” 俩人拎上篮子赶紧走,钱大舅舅看了全场,忍不住说周二郎,“你媳妇嫁过来都这么多年了,手艺还没好一点儿啊。” 周二郎憨笑道:“大舅,这做饭也是看天赋的,我们村里谁的手艺都比不上大嫂。” 钱大舅舅自傲起来,“那倒是,她从小就会煮东西,打会走路说话就会动手煮东西了,是比别人都强。” 倒也不至于这么厉害。 周二郎和周三郎对视一眼,小钱氏在成为他们大嫂前是他们的表姐,他们还是知道的,她六岁上灶台,但那也是六岁了不是,并不是一会说话走路就煮东西的。 三人到了地里,天已经彻底黑了,好在舅甥三个带着火把,点上就行。 钱大舅舅点了三炷香,拜了拜后插在坟前。 周银的墓已经大不一样,他在封为绵州牧以后,不仅朝廷有封赏,绵州和罗江县这边也有一些。 不是很多,主要是想给他修个功德碑和墓碑的,不过一开始没有大修,老周家就是修整了一下。 后来周满当了太医和编撰,村里干脆就出名要修墓,老周头哪敢收村里的钱,自己出钱,带着几个儿子把墓给砌起来,连着边上父母的墓也砌了,所以现在这里大不一样。 钱大舅舅插了香便薅了一把草垫着屁股坐下,一边给周银夫妇倒酒,一边道:“周银啊,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大哥我,以后啊你多保佑满宝和你几个侄子侄孙,让他们多种出一些新种来……” 钱大舅舅现在满心都是新稻种,除了这件事,什么事都不过心了。 周二郎则是不太想这事,毕竟在种之前他就知道这稻种好了。 和别人家不一样,这稻种是他们家在京城种出来的,对自家人他们当然是信得过的,所以他从头到尾都觉得今年收成会好,何况这地还一直是他们看顾的,当然早有心理准备了。 他也给周银夫妇倒了一杯酒,却是说起满宝的近况来,“小叔,满宝都有女儿了,也不知什么时候能带回来看一看您……” 钱大舅舅的注意力瞬间被转移,问道:“满宝的闺女多大了?她现在做了母亲不影响当官吧?唉,也不知道啥时候能有时间回来看一看,你们舅母也挺想她的。” 周二郎:“大舅,怎么不见您想大哥大嫂他们啊?” “想他们做什么,都那么大的人了,自己都当祖父母了,”说是不想,但钱大舅舅还是多问了一句,“你们大哥现在京城还是种地吗?或是有其他营生?” 他道:“总不能一大家子都靠满宝养着吧?就算是一家人互帮互助,有些东西也该分清,不然日子久了,情分就淡了。” 不等周二郎回答便又抱怨周金,“你爹也是,闺女都出嫁了,怎么还在京城不回来?带着几个儿子,也不知道羞,你娘也越来越糊涂了,以前还知道规劝,怎么现在也不管了?” 周二郎忙道:“满宝有职田,大哥在给她打理职田呢,那么多地,全部交给外人也不放心,而且也得付人工钱不是?还不如交给大哥管。” “至于老四就更不用说了,您是知道的,他一直在走商,就没个消停的时候,老五和老六也都有差事,都赚钱的。” 钱大舅舅:“那不是假话?” “当然不是了,”周二郎道:“我们干嘛说假话?” 钱大舅舅就叹了一口气,点头道:“那就好,那就好,你们家祖坟冒青烟,先出了一个你小叔,又出了一个满宝,也亏得有他们,不然我怕是进了棺材都得后悔当年同意你爹娘这门亲事。” 周二郎和周三郎尴尬的笑,那毕竟是自个爹,他们总不能跟着说坏话。 钱大舅舅拍拍屁股起身,“行吧,给你们小叔小婶再敬一杯酒我们就回去了。” “是。” 回去的路上,钱大舅舅问道:“大头就这样一直留在县里了?” 他皱眉道:“虽说在这里出息了,多少是个吏,家里有个什么事儿也能借得上力,但毕竟夫妻分别太久了不好。” 他道:“我听说孙媳妇还是官家出身了,现在自己也是官,和我们满宝一样。” “是,”周二郎道:“是我们满宝的学生,现在太医院里当官儿。不过您别担心,满宝和白善都给他安排好了,说是这新稻种只要种出来没问题,他就能立即调回京城去。” ☆.第3122章 面见 (补更四) 钱大舅舅点点头,但睡了一觉起来后又拉着周立重念叨起来,“夫妻分开久了不好,虽说在这儿能当吏员有前途,但一家子不能总分开,听说你媳妇也是个官儿?” 蹲在院子里洗脸的周二郎一顿,抬头去看了钱大舅舅一眼,微微皱眉。 等用过早食,周二郎执意把钱大舅舅送到家里去,钱大舅舅一边进门一边念叨,“地里还那么多活儿,我看你就是想偷懒,我又不是不认路,你还非得给我送回到家里。” 周二郎憨笑,伸手将大表哥拉到一旁说悄悄话,“大舅最近的记性是不是不太好,我发现昨晚才跟他说过的话他今天早上就忘了。” 大表哥不在意的道:“人年纪大了记性就不好,这不是正常的吗?不是要紧的事,他现在转头就忘,要是要紧的事儿,他会反复提起来的,没事儿,多几句嘴的事儿。” 周二郎:“……不是,我听满宝说起过,说健忘也是病。” “你都说是健忘了,那不得是健健康康的才能忘事儿吗,都健康还有啥病?” 周二郎一时间竟然被说服了,但他很快反应过来,一把抓住大表哥的胳膊道:“不对,满宝说了这是病,这就是病。” 钱大郎:“……那要怎么办?” 周二郎:“去看大夫。” 钱大郎瞪眼,“现在?” “不现在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正好今天大舅忘事儿了,这说不定就是犯病,这会儿把脉应该能把得出来。” “可这会儿农忙……行行行,去就去吧,不过你得跟我一块儿去跟我爹说,我是不介意抽出一天时间送我爹去看大夫的,但你觉得我爹会去吗?” 钱大舅舅用扫帚把俩人给打出去了,他被烦得不行,都说了自己没病,他要是有病,昨天还能下地帮着老周家收那么多稻谷吗? 钱大郎被扫帚打到了脸上,捂着脸和周二郎道:“都是你,我都多少年没被我爹揍了,刚才我孙子就在一旁看着呢。” 周二郎:“……反正这就是病,等农忙结束,你还是想个办法带大舅去城里找大夫看一看吧。” “行行行,我知道了。” 周二郎忧心起来,晚上干完活儿回去就和周立重说:“明天就把院子那些稻子脱粒,称一称重量给满宝写信去,顺便告诉满宝,你外公现在忘事忘得厉害,我记得她以前说起过,这是病,你问问她有没有好的药方,开一张回来给你外公喝。” 周立重惊讶,“外公病了?” 周二郎点头,“应该是,就是总忘事的病,反正你这么写满宝一看就懂了。” 周立重连连点头,第二天把稻谷都脱粒后记好数字就把信寄出去了。 他们的信是通过商队寄出去的,得先送去京城再到青州。 商队拿的信要比驿站还要快一点儿,不到十天就到了京城,京城这边庄先生也刚收到大吉送回来的盒子。 周家人把周立重的信拆了,因为上面写了那边新稻种的亩产,钱氏便派人把信送给庄先生拿主意。 看过以后誊抄一份,将手抄的信封了交给大吉,“让人送到青州,你先留在京城,等宫里有了消息再走。” 大吉应下,领了信后退出去。 庄先生看着眼前的折子和信,沉吟许久,还是收了盒子起身,“备车,去魏府。” 大吉亲自驾车送庄先生。 庄先生抚摸着手边的盒子,在下车时终究是叹息一声,然后扯起一个笑容走进了魏府。 魏知近来病情好了一点儿,已经开始上朝,只是身体到底不如以前,所以处理政务减少,面上依旧有病容。 “庄侍讲?”魏知笔顿了一下,立即放下,“快请。” 虽然魏知和白善周满关系不错,和庄先生也有一段旧情,只是因为庄洵是崇文馆侍讲,算是东宫的人,所以魏知私下里与他少有来往。 听说他找上门来,魏知很惊讶。 等拿到盒子里的折子,他更是惊讶,“这样重要的东西庄侍讲为何不递送给太子?” 庄先生笑道:“这是白善的折子,是白善和周家之功,不过是因为他们都不在京城,所以才由下官转递进宫,这是给陛下,给朝廷的东西。” 魏知听明白了,他是他,白善是白善,周家是周家。 魏知目露赞许,连忙去看盒子里的稻穗。 此时稻穗已经干了不少,但稻谷却很饱满,他小心翼翼的拎起来,垂下来的稻穗沉甸甸的。 魏知惊叹,“他们竟然种出来了。” 庄先生笑着点头,他虽然也惊讶,却并不怎么意外,这几年周家很用心的在做这件事,庄子里每年收水稻时情绪都很复杂,种好了高兴,种坏了的又不免失望。 费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有所收获是正常的,只是他也没想到收获会那么大。 魏知将白善的折子仔仔细细的看了两遍,眼睛发亮的道:“民为天下基,而粮食是民的本,若新稻种果然如此高产,那天下将大变了。” “亩产六石,而之前的亩产还不足三石……”魏知算着,心情激动。 庄先生道:“这只是其中一块地的收成,在之前,他们在职田里耕种此稻种时,亩产达到了七石,还是晒干的稻谷,这上面的称重还是生稻谷。” 魏知惊讶,“那岂不是减产了?为何区别这么大?” 庄先生这几年没少听他们谈培育稻种的事,他自己也钻研过农书,因此笑道:“环境不同,地肥不同,降雨不同,甚至阳光都不同,产量自然也就不会同。” 他道:“其实早在它们在各个地方种下以后,它们就已经开始不同了,之后也会分化成不同的种子,这就和十多年前的新麦种一样。” 庄先生道:“到现在,新麦种在各个地方都种有,但它们早已经不同于第一批新麦种,彼此间更是不相同。” “比如北方的麦种更耐旱,南方的麦种更喜水,现在再把已经在南方生长了十几年的新麦种种到北方,和一直在北方种植的麦种相比,肯定有很大的区别。” 魏知点头,“先生说的有理。” 他立即起身,“此事事关重大,我这就进宫去面见陛下,庄侍讲一起吧。” ※※※※※※※※※※※※※※※※※※※※ 作家的话 还有一章,但会很晚,所以大家先睡吧,明天再看 ☆.第3123章 眼色(补更五) 难得休沐,皇帝正携美同游,他抓了一把鱼食丢进水里,水里顿时游过几条鱼,正机敏的追着鱼食吃。 皇帝摇了摇头,问道:“这湖里的鱼怎么这么少,朕记得以前洒下去一把就能游来十几条鱼的。” 古忠弯腰正要回话,边上的美人已经不依的抱着皇帝的胳膊扭了扭,“陛下,您是来看妾身,还是来赏鱼的?” 皇帝哈哈一笑道:“自然是来看美人的,罢了,鱼虽然少了一点儿,但还算机灵。” “那您怎么还在说鱼呀?” 皇帝笑容淡了些,浅笑道:“好,不说鱼了,嗯,朕看那边景致不错,让人把船划过去,我们过去看看。” 美人道:“都没有莲花了,上头全是长得高低不一的莲蓬,而且蚊虫还多,陛下,我们去那一头吧,从那儿可以顺着湖水而下入河,顺着河流往下就是大明宫了。” 皇帝道:“怎么,爱妃想去大明宫?” “妾身入宫多年还没去过呢,听说大明宫地势高,正在山脚下,夏秋很是凉爽干燥,不似太极宫,因为正在低洼处,每到夏秋都闷热潮湿得很,尤其是春天,可难受可难受了。”美人靠在皇帝的怀里道:“妾身也想去看看大明宫是怎么样的,正好还能给皇后娘娘请安。” 皇帝没说话,有内侍划着小船飞快的追来,上了大船后急忙过来找古忠禀报。 古忠快步上前,打断了美人的盈盈目光,“陛下,魏大人进宫求见,说是有要事要禀,此时已候在太极殿外。” 皇帝一听,立即起身,“魏知此时来见朕,必是有要事,来人,速速回去。” “是。” 到了岸边,皇帝丢下美人就往太极殿疾步而去。 美人虽然心中不满,但也不敢耽误皇帝处理国事,只能暗暗跺了跺脚,无奈的走了。 等走远了一些,急匆匆的皇帝就慢下脚步来,开始躲着太阳走,专门找廊下和屋檐走,他不满的和古忠哼哼道:“休沐日也不消停,魏知又有什么事啊?” 古忠笑道:“魏大人没说,小内侍回禀说魏大人手上带了一个盒子,估摸是来给陛下送礼的?” 皇帝都忍不住笑出声来了,一边慢悠悠的晃荡往回走一边道:“古忠啊,你这笑话一点儿也不好笑,魏知给朕送礼?那不是太阳打西边出来,而是太阳压根就没升起来吧?” 古忠也跟着笑起来,后道:“陛下现在不就笑得高兴了吗?只要陛下高兴,奴才这笑话就值。” 他顿了顿后道:“说不定魏大人真是来送礼的呢?他可不是一人入宫,还带了庄侍讲呢。” 皇帝闻言哈哈大笑起来,然后才问道:“哪个庄侍讲啊?” 古忠笑道:“崇文馆的庄侍讲。” “哦,白善和周满的老师,现在教太子的庄侍讲?” “陛下记性真好,正是这位庄先生。” 皇帝这才微微加快了点儿脚步,不再晃晃悠悠的想走不走,“走,去看看他们有何事禀报。” 等走到太极殿时,皇帝出了一身汗,偏闷得很,出了汗更不舒服。 皇帝接过古忠递过来的帕子擦了擦脸和手才道:“宣魏知进来吧。” “是。”古忠退下去宣人,刚出门,一个小内侍便带着两个宫女拎着食盒快步上来道:“公公,这是美人遣人送来的汤,说是她一早就叫人煨着的,本是想和陛下在船上用膳,没想到陛下有国事,所以让奴才等送来。” 古忠只扫了一眼便挥手道:“交给我们,一会儿我们便给陛下送去。” 小内侍低头应了一声是,留下食盒后恭敬的离开。 古忠便和左右道:“把食盒拿下去,你们自分了去吧。” “是,谢公公赏赐。” 古忠点点头,带着徒弟满脸笑容的去请魏知,“魏大人,陛下有请。” 他和坐在一旁的庄先生点点头,一边把魏大人往书房引一边道:“陛下先前在御花园,一听说魏大人来了,立即就赶了过来,因为天热走快了一些,身上的衣裳都湿了,这会儿正换了衣裳等大人呢……” 古忠将魏知送进殿里,见魏知扫了一眼殿中的人,古忠便看向皇帝,见他微微颔首便转身带上屋里的内侍全都出去。 “去泡壶蒙顶石花,我一会儿给陛下和魏大人上茶。” “是。” 等人退去,古忠便带着几个人守在门外,一个内侍拿出一个钱袋子塞给古忠,小声道:“大人,这是刚才下船的时候美人塞给奴才的,说是要给大人的。” 古忠掂量了一下后惋惜的塞回给他,声音平淡的道:“还回去吧,以后这位美人的礼我们都不受。” 内侍们吓了一跳,连忙应下。 等他们都散去,古忠的徒弟才忍不住问,“师父,为什么不接她的赏?” “我们做不成人家的事,怎么好受人家的礼?” 徒弟一头雾水,“她不就是让师父在陛下面前美言几句吗?” 古忠瞥了他一眼,抬手拍了一下他脑袋,“傻子,这么多年了,怎么还摸不到边儿?” 他道:“陛下喜欢的,我们自然可以多说几句好话,反正好话也不花钱,她们得了好处,陛下也高兴了,可要是陛下不喜欢,我们再说好话,那就相当于在陛下喝茶的时候脱臭袜子,你说陛下高兴不高兴?” “可刚才陛下和美人游湖不还挺高兴的吗?” “一开始高兴,但后面不高兴了,”因为是自己的徒弟,古忠便说得详细些,也是顺便教他,“陛下喜欢的人,不管外表性格如何,但行事一定要大方,恪尽职守……” “可这是后宫……” “后宫嫔妃也有品级,也有自己应当遵守的规矩,”古忠道:“陛下喜欢守规矩的人,还喜欢有才华,有见地,心怀天下者。” 他哼了一声道:“这位美人逾越了,还没有才华,更没有品格,陛下以后应该不会再见她了。” 至少不会主动去见她,那就没必要替她说什么好话了。 徒弟虽然老实笨拙,但也不是真的一窍不通,好一会儿,他小声道:“就好比皇后娘娘?” 古忠赞许的看了他一眼,也不是完全的朽木嘛。 和其他喜欢单纯善良柔弱女子的皇帝不同,当今最喜欢的恰恰是能与他并肩而立的女子,也更喜欢有才又有德行的女子。 ※※※※※※※※※※※※※※※※※※※※ 作家的话 明天见啦,晚安 ☆.第3124章 惊喜 古忠退下后,皇帝就问魏知,“出了什么事,竟累得爱卿冒着毒日进宫?” 魏知行礼后将盒子奉上,“陛下,这是白善自北海县送回来的,是给陛下和大晋的贺礼。” 皇帝接过盒子,一边打开一边问,“什么贺礼?朕的寿辰也没到啊。” 魏知没说话,皇帝已经打开,看到里面的稻穗和折子,他略过折子,先是好奇的拎起那株稻穗看,无言道:“千里迢迢就给朕送一株稻穗?不知道信件来往花销很大吗?” 看着,看着他便发现了不对,他拎着稻穗仔细的看起来,还掂了掂,感觉到这沉重的重量,眼睛微眯。 皇帝很看重农事,每年龙抬头都会下地开犁,祭天,祈福,秋天自然也时常去皇庄里看庄稼的收割情况。 他自己也是屯过田的,他以往见过的稻穗,似乎没这么长,这么多谷粒和饱满的吧? 魏知见他发现了,便拱手弯腰道:“陛下,这是周家花费六年时间培育出来的新稻种,现在青州北海县和绵州罗江县的亩产都有六石。” 皇帝惊得一下从座椅上站起来,眼前眩了一下才稳下神,他抬头揉了揉额头,激动的问:“果真?” 魏知低着头,没有看见,低头高声道:“陛下,白善不会在此事上作假,他的折子上写得一清二楚。” 皇帝便连忙拿起折子来看。 魏知这才抬起头来看向他,见他眼睛越来越亮,脸上红光满面,便一边等他看折子一边介绍道:“周大人有一侄子,现为绵州罗江县吏,种在罗江县的良种便是他带回去的,而且这六年来也是由他及其父培育此种,信寄出来时他们只收割一块地,称了生稻谷,亩产是六石半,若是晒干,大约能有五石出头。” 皇帝已经一目十行的将白善的折子看完,这上面也详细记载了莆村试验田的试验过程。 他后面已经听不到魏知在说什么了,眼睛就紧盯着折子上一份试验数据。 魏知见皇帝半天不说话,看了一眼便知道他在看什么,于是道:“陛下,陛下——” 皇帝掀起眼眸,暗暗嫌弃的看了他一眼,然后继续低头看折子,“叫什么,朕听得见,说吧。” “陛下,白善折子上的试验数据虽然好看,但那是试验,据庄侍讲所言,他们对试验田会更关注一些,不仅给最好的肥料,总是保证足够的水,除草捉虫耗费去的精力是一般稻田的五倍不止,所以臣觉得试验田可以育种,但它的产量不能用作标准,至少得往下降一些才行。” 皇帝道:“这上面的数据,晒干的稻谷能有七石还多出二十二斤,也就是说生稻谷可能达到了九石,就算一般的水田比不上试验田,也不该直接少去三石吧?三分之一呢。” 想想就心疼。 魏知就知道皇帝的老毛病又犯了,这是得陇望蜀呢。 他道:“陛下,这个新稻种的产量可是比现在的高出一倍啊,也就是说,若它能在天下适种,那来年天下稻子的收成是现在的两倍……” 想想就很激动好不好? 皇帝攥紧了手中的折子,眼睛发亮,“若是继续培育良种,让种子更加优良,使普通农田的收成也能如现在试验田的数据,那就是现在的三倍……” 魏知:“……倒也没错。”就是这个野心太大了,种子要是这么好培育,这么多年来稻谷的亩产不会还这样低。 皇帝激动不已,只要想想粮食增产后各种结果,他就激动得坐不住,恨不得去西内苑里跑三趟马。 他兴奋的起身,转了两圈后回头看向魏知,“看来周家人很有种地的天赋,朕隐约记得当年新麦种也是周家新种出来的。” 魏知低头应道:“是。” 当年杨和书还上书为周家请过功,不过当时情势复杂,朝廷只是赏了一些财物,并没有其他的封赏。 因为杨和书是主要推广人,功劳主要落在了他身上。 魏知想到进宫前庄先生的暗示,他顿了一下还是道:“听闻周家最擅长种地的,一是周家大郎,二是周家三郎,不过因他们不怎么识字,试验田主要是周大郎之子周立重在管理和试验,所有的试验数据皆出自他的手。” 皇帝便忙问道:“也就是说周立重识字读书了?” “也是,朕记得周满有两个侄子,前两年还考中了明经,是他们当中的?” “不是,”魏知无言了一下,他就说刚才皇帝没听到他的话,他只能又说了一次,“周立重现在只是罗江县一吏员。” 皇帝:“恩荫进去的?” 周满做到了这个位置,恩荫侄子一个小吏还是能做到的。 “不,他自己考进去的。” 皇帝赞赏的点头,“倒有志气。” 他顿了顿后道:“宣庄侍讲进来。” 魏知便出门去找古忠。 古忠很快将庄先生请了过来。 皇帝兴致勃勃的问道:“既然试验田是在莆村,那现在应该还在吧?” 庄先生含笑回道:“在。” “那莆村可有这一株新稻种?是全都收割完了,还是……” “已经开始收割,但并没有收割完。”庄先生道:“今年莆村庄子里的水田都种的这一株新稻种。” 皇帝立即起身,“走,我们出宫去看看。” 魏知一愣,“现在?” 皇帝心急,“不现在去,等明天他们全割完了怎么办?朕要亲眼去看一看。” 虽然皇帝不觉得白善会撒谎,但他还是想亲眼去看一看,主要是这稻种对他来说是突然出现,他有点儿不敢相信。 魏知一想也是,他也想亲自去看一看。 于是同意了,“陛下是要仪仗,还是……” “仪仗太麻烦,等他们准备好,朕都快马到莆村了,让殷礼准备,我们即刻出城。” 庄先生垂眸思索片刻,还是抬手行礼道:“陛下,就是要微服,也不能私自出宫,皇后和宗室一处……” 皇帝嫌弃的挥挥手,想要驳掉,魏知已经道:“庄侍讲说的对,宗室便罢了,皇后那里却不能不说。” ※※※※※※※※※※※※※※※※※※※※ 作家的话 上一章我看到了大家的留言,但是,你们不要光看美人啊,上一章就是两个伏笔,主角是皇帝和古忠啊,我连名字都没给她取 ☆.第3125章 超过 皇帝只能将古忠叫进来,和他道:“派人去一趟大明宫,悄悄与皇后说,朕要出宫微服,快的话晚上就能回来,不快明天一早也必定能回。” 他顿了顿后又道:“此事不小,也告诉太子一声,朕今晚要是没回来,让他守好大明宫。” 现在太极宫这边只有皇帝和太子住,皇后和几个皇子女早在夏天刚起时就搬去了大明宫,皇帝偶尔乘船过去找皇后玩儿,其实也是今年江南的事牵制,太过繁杂,朝臣们来往大明宫不方便,不然皇帝和太子也要去大明宫避暑的。 太极殿地处洼处,既潮湿又闷热,每年夏天皇帝呆在此处都心烦气躁,恨不得去行宫里居住算了。 古忠应声而去。 皇帝重新去换了一套方便出行的衣服,出来时,殷礼已经一身便服的带了侍卫们在等着了。 “陛下,车马都已备好。” “不用车,我们快马加鞭,看日落时是否能回宫。” 他是皇帝,时不时的溜出去玩一下还没什么,要是夜不归宿,那就让人害怕和担心了。 殷礼自然也知道这一点儿,对身后的下属点点头,一行人便纷纷上马。 庄先生:…… 一脸病容的魏知也上了马,大家一起看向庄先生。 从来都是坐马车、坐骡车、坐牛车,再不就是骑驴的庄先生默默地看着他们,算起来,他已有二十来年没骑过马了。 庄先生还算顺利的爬上马,皇帝都看得担心,于是对殷礼道:“让人把马车再赶回来吧,魏大人身体不好,和庄侍讲一起坐马车前往。” 魏知立即道:“臣并无不妥,可以骑马,不过庄侍讲年纪大了,倒的确应该坐马车。” 庄先生道:“臣也可以骑马,陛下和大人们不用管臣,只管先行一步,我慢慢骑。” 皇帝直接冲几个侍卫挥手,“请魏大人和庄侍讲去乘车。” 几个侍卫立即下马请人,庄先生没有反抗的下马,魏知却据理力争了好一会儿,最后被侍卫们架到了马车上。 皇帝满意了,打马就走,“你们保护魏大人和庄侍讲前行,我们先行一步。” 魏知撩开窗帘看着皇帝带着殷礼几人一溜烟就跑了,忍不住捶胸顿足,“也不知道陛下是不是老实

相关推荐: 吾为将军   快穿之世界线全乱了   我的天道版本太低,所以全是漏洞   总裁越过界   烂人一双[重生]   总有人刷我好感度   什锦良缘   [网配]谁说傲娇不当攻   重生之韩棋   盘龙:开局抢夺至高神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