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 然后他将信递给毛骧,羞愧的道:“毛指挥使,我御下不严以至于出了这样的丑事,明日自会向陛下请罪。” 毛骧接过信瞄了一眼,大致意思是,陈远医术不精害死了赵瑁的宠妾,致使赵瑁悲痛欲绝。 他作为忠仆心中不忿,就派人去教训陈远,没想到事情会演变成这个样子。 他无颜活在世上,所以自杀谢罪…… 还有一段着重说明,此事是他一人所为,和赵瑁没有任何关系。 “哈哈……”看完信毛骧大笑道:“果然是条好狗,可惜啊,就算你死一万次也救不了你的主人。” 赵瑁心中一惊,莫非锦衣卫察觉到自己的事情了? 毛骧没有再多说什么,一挥手收队离去。 赵瑁却一点都开心不起来,相反他心中无比的担忧。 等锦衣卫离开,他匆匆走进书房,一直忙碌到天亮。 ----------------- 第二日早朝,赵瑁以御下不严上书请罪,朱元璋不置可否。 紧接着就有两名御史站出来,弹劾他贪污受贿。 朱元璋终于做出处置,作为当事人应当回避,在案子查清楚之前赵瑁就闭门思过吧。 这个处置一出,朝堂一片哗然。 一般情况下,只有皇帝相信了弹劾罪状,才会做出这样的处置。 而以朱元璋对待贪官污吏的手段,这个处置约等于死刑判决书。 至于赵瑁有没有贪污…… 这还用问吗,满朝文武加起来,不贪的百不足一。区别是贪了多少,有没有被发现而已。 听到这个处置,赵瑁一颗心坠入深渊,只剩下一个念头,完了。 而王惠迪、麦至德、王志等人,相互看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的惶恐。 ----------------- 陈景恪并不知道朝堂之上发生了什么,早上起来他就在等着朱元璋召见。 然而一直等到下午,才来了几个锦衣卫。 带头的那个壮汉拱手道:“某乃锦衣卫小旗杜同礼,奉指挥使之命保护陈郎中安全。” 陈景恪很是诧异:“保护我?” 杜同礼回道:“正是,陈郎中可有行李要收拾?我等好护送你们回家。” 陈景恪更是惊讶:“回家,陛下知道吗?” 杜同礼表情不变,只是回道:“此就非我所能知了,陈郎中别耽搁了,马上宫门就要落了。” 陈景恪略一思索就大致猜到是怎么回事儿了。 朱元璋对他产生怀疑了。 如果他只是揭皇榜,此时肯定已经在后宫给马秀英看病了。 后面的告御状,说明他揭皇榜的目的并不单纯,朱元璋对他的好感基本消失。 现在又和赵瑁贪腐案有关,对他产生一定的怀疑是很正常的。 想的更深一点,甚至朱元璋会怀疑,他故意将马秀英的病说的特别严重,好以此来要挟皇室。 不过他也只是怀疑,不敢赌这个猜测的真实性。 所以才会派一队锦衣卫跟着自己,名为保护实为监视。 接下来一段时间,如果马秀英的身体出问题,那就再让自己进宫治疗。 如果马秀英身体一直没出问题,那就说明自己在欺君,恐怕下场不会很好。 想清楚这些,陈景恪除了苦笑还是苦笑。 他还是将政治斗争想的简单了,也将历史人物想简单了。 不过还好,马秀英确实身患重病。 自己那副药也远没有那么神奇,根本就控制不住她的病情。 倒不是他留了一手,而是她的病已经根深蒂固,只能慢慢调养。 而且由于缺少先进的医疗机械,他对病情的判断也并不准确,这副药更多是投石问路。 等马秀英服用一周后,再根据她的身体变化推断她的病情,然后调整用药。 这种调整基本每周都要进行一次。 所以马秀英暗疾爆发已成必然,只希望朱元璋不要太头铁,否则历史很可能会重演。 第11章 鸵鸟朱标 陈景恪本就是空着手来的,陈远更是被从牢里带过来的,也没什么可收拾的,当即就跟着杜同礼离开。 陈远还很失望的样子,好不容易入宫一趟,既没见到皇帝,也没逛上一圈,约等于没来啊。 先去那家客栈,找到了战战兢兢的冯氏。 见到父子俩,冯氏犹如看到主心骨,哭了许久。 回到家中,陈景恪很自觉的自我禁足了,也要求陈远和冯氏不要出门。 就连每日生活所需一律交由杜同礼去购买。 理由很简单,赵瑁贼心不死,说不定啥时候就派人过来灭口了。 在案子查清之前,全家都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给对方机会。 冯氏本就胆小,自然是牢牢遵守儿子的叮嘱。 陈远性子有些跳脱,但经历过地牢谋杀他是真被吓怕了,也不敢乱跑。 本来冯氏还很担心,这样劳烦锦衣卫会不会不好。 殊不知,杜同礼见他们如此识趣,心中别提多开心了。 陈景恪也没闲着,除了日常锻炼就在书房写书。 虽然他选择躺平,但并不代表就没有一点点追求。 穿越一趟,要是不在历史长河留下点什么,那不是白来了吗。 作为医生,他准备写医书,还计划写两部。 第一部是他对中医的全部理解。 考虑到李时珍是明朝中晚期人物,他决定提前将《本草纲目》这个名字占用。 第二部医书还停留在设想阶段,他准备写现代医学知识。 不需要写的太复杂太深奥,将现代医学体系搭建起来就行。 不过这部书他准备过个几十年再写,至少等到本草纲目写完再说。 现在他正在写的就是陈氏版《本草纲目》。 从十岁开始编写,草稿已经有五百多页。 有药材的介绍,有药方,也有疾病的介绍。 总之就是,想起什么就写什么。 写出来之后分门别类放好,等积累的足够多了,再最后整理成书。 杜同礼除了保护和监视还有个任务,就是近距离观察了解陈景恪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当他发现陈景恪在编写医书,且已经完成了如此多的内容,有多震惊可想而知。 要知道太医院那么多御医,也最多就是写一写随笔传给后人,没有一个敢写医书的。 陈景恪才多大,竟然就敢这么做。 于是他拿了一些废稿火速送进皇宫,朱元璋得知后也大为惊讶,叫来御医对废稿进行验证。 不出意外,御医也震惊了。 当得知是陈景恪所写,纷纷沉默。 难道真的有生而知之者? 确定陈景恪在编撰医书,朱元璋对他的诊断又重视了几分。 “皇后和太孙如何了?” 太医院院使(院长)郑良琦回道:“太孙恢复良好,再有两日便可痊愈。” “按照那位小郎中所说之法,我等确诊断出娘娘身体抱恙,然……然……” 朱元璋不悦的道:“吞吞吐吐什么,说。” 郑良琦额头顿时冒出冷汗:“臣等无法确定娘娘所患何症,不知该如何治疗。” 朱元璋面色一寒:“还不如一乳臭少年,要尔等何用?” “臣无能,请陛下恕罪。” “滚滚滚。” “臣告退。” 从大殿出来,郑良琦才敢擦额头上的汗,心中实则长出了口气。 终于将这个担子给甩掉了。 他们又不是酒囊饭袋,都已经得到提醒了,又岂能看不出皇后有病。 然而能看出来是一回事儿,治疗又是另一回事儿。 换成别的病人他们还敢尝试治疗,通过治疗总结经验。 可现在的病人是皇后,谁敢拿她当试验品? 如果没人能治,他们也只能硬着头皮上。有人能治,那又是另一回事儿了。 太医院的一众御医心中都已经达成了默契,宁愿给皇帝留下无能的印象,也不能接手这个病。 让皇帝去找能治的人来接手,他们既不会被牵连,还能在一旁偷师,何乐而不为呢。 朱元璋并不知道这些,但郑良琦都说皇后确实有病,让他对陈景恪的诊断又相信了几分。 心中也不禁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快就将他送出宫。 但现在就将他叫回来,皇帝的颜面何存? 再等等吧,他不是开了一副药,说十天左右看效果吗,就先让皇后吃十天再说。 那时赵瑁之事也差不多该有结果了,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将他喊过来。 正如朱元璋不知道御医的小心思一般,别人也不知道他的打算。 比如朱标。 得知陈景恪被送出宫,他顿时就坐不住了,立即跑到太医院询问马秀英的身体状况。 得到的结果也同样是皇后有病,但我们无能为力。 这让他更加的担心,回到东宫就变得魂不守舍,吃着饭都能走神。 太子妃吕氏劝解道:“殿下,英儿已经脱离危险,你无须再这般担心了。” 朱标挥手让侍者离开,才说道:“我是担心母亲的身体。” 吕氏心下一惊:“娘娘暗疾爆发了?” 朱标摇摇头,将陈景恪被送出皇宫以及御医的话说了一遍: “御医束手无策,陈景恪被送出宫,我担心母亲的身体……” 吕氏眼神里闪过一丝厌恶:“那陈景恪不过是乳臭未干的小子,能治好英儿的病靠的也是那一副药而已。” “娘娘身体关系国家社稷,岂能交由他来治疗。” “陛下也定然是看出了此点,才会将他撵出宫去。” “那些御医定是为了推卸责任才会如此,逼一逼他们,定有办法医治娘娘的。” 朱标点点头道:“我知道了,明日我会再去太医院。好了,我要处理政务了,你先退下吧。” 吕氏又说了几句宽慰的话,就起身离开。 只是她没发现,朱标看着她的背影,眼神里充满了复杂之色。 真的是你吗? 陈景恪舍近求远,非要去御药房拿药,朱元璋直接将朱雄英带到宫中治疗。 之前他太过激动没有想那么深,等冷静下来立即就察觉到了问题所在。 他是实权太子,朝中大小事务都要经他的手。就连锦衣卫的动作,他都知道的七七八八。 自然也能察觉到,这两天锦衣卫一直在围绕东宫做小动作。 换成别的太子,肯定会认为这是皇帝在防范他。 然而朱标却深知自家父亲不会怀疑自己,那么锦衣卫在查什么? 他不蠢,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一个他不敢也不愿意相信的答案。 一个是他的嫡长子,一个是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的女人,手心手背都是肉。 他内心非常痛苦。 罢了罢了,就让父亲处理吧,但愿这一切都只是误会。 之后他就将精力都放在了政务和母亲的病情上,犹如鸵鸟一般,不再过问别的事情。 事实上,当他产生这个想法的时候,在内心深处已经做出了选择。 而此时,关于小神医揭皇榜救皇孙的故事,也传遍了应天府。 第12章 大幕开启 皇宫很难有真正的秘密,无名少年揭皇榜救皇孙,很快就传的沸沸扬扬。 可以说只要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人谈论这个话题。 只是信息渠道受限,大家知道的并不详细。 能确定的就是,揭皇榜的是一个少年,具体年龄不清楚。 有说十七八岁的,有说十二三岁的,还有说七八岁的,一个比一个夸张。 救皇孙的过程也是版本不一。 什么御医欺他年幼,一通比试折服所有人。什么皇孙已经濒死,被他一通九九还阳针给救活了。 还有说皇孙已经咽气了,他一颗还阳丹给救活了。 更离谱的是,黑白无常来勾魂,被他给撵跑救下皇孙…… 其中最兴奋的就是说书人了,编了各种各样的版本讲述。 什么遭遇冤情揭皇榜告御状,什么揭皇榜救皇孙受重视娶公主,什么神仙受天命拯救皇孙…… 百姓还就吃这一套,别管多离谱,都听的津津有味,然后开始传播。 因为版本不同,争论也就出来了,大家都想证明自己听到的是真的,对方听到的是假的。 为此争论的面红耳赤,甚至有人大打出手。 等差役过来一问缘由,也是哭笑不得,教训一顿之后就将人撵走了。 百姓不知道内情,将此事当成茶余饭后的故事,权贵官僚却不同。 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已经还原了部分真相。 为父伸冤揭皇榜,成功救下皇孙。 皇帝设计在牢里守株待兔,抓住前来灭口的凶手,成功扳倒礼部尚书。 这种只存在于话本里的故事,竟然真实的发生了。 但这都不重要,真正让大家惶恐不安的是,此事还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赵瑁已经被禁足,锦衣卫正在对他进行全方位调查。 有人认为他咎由自取,想找个普通人背黑锅结果踢到铁板。 有人窃喜,赵瑁及其党羽被清理,就会空出很多位置,自己就有机会了。 也有人对他怨愤不已,自己惹出的祸端,连累到其他人。 赵瑁自己也是懊悔不已,想找个普通人背黑锅,怎么就找了个神童? 对找人的赵尽忠也是愤恨不已,如果不是这个狗奴眼瞎,自己怎么会沦落至此? 到现在为止,大多数人还只是以为,赵瑁是因为杀人灭口才被禁足调查。 没有人知道陈景恪告御状的内容,也没有人知道皇帝的真正目的。 包括赵瑁自己,也只以为自己是因为杀人灭口才露出了破绽。 而这正方便了锦衣卫调查。 王惠迪、麦至德、王志等人,还以为自己没有暴露,开始消灭各种证据和赵瑁做切割。 为了防止赵瑁攀咬,他们还通过秘密渠道和他进行了交流,许诺会照顾赵家老小。 赵瑁也很清楚自己必死无疑。 但他更清楚,若是将所有罪行供述出来,就是夷三族。 尽量隐瞒罪行,既可以保住家人的命,还能在死后为家人换取一部分支持。 所以在一番讨价还价之后,赵瑁同意了这项交易。 他会认下部分罪名,为了迷惑朱元璋,还会供出几个弃子。 交易完成,众人都觉得心安了不少。 殊不知他们做的越多,暴露的也就越多。 五天后,毛骧就带着一份厚厚的调查报告,找到朱元璋。 “陛下,您让臣查的事情已经有些眉目了。” 朱元璋只看到这么厚的调查报告,就知道事情小不了?不了,一张脸已经变得无比阴沉。 “……经锦衣卫查证,王志、麦至德等人皆与赵瑁有所勾连。” “六部自左右侍郎以下,至少有十七名官吏参与此事。” “这还仅仅只是私下调查,若将这些人抓起来拷问,必定能揪出更多人。” 朱元璋一张脸已经冷若寒冰:“六部两个尚书,四个侍郎,还有十七名官吏参与。” “之前那陈景恪给咱说六部全烂了,咱还不信。现在看来是咱错了,咱小看了这群硕鼠。” 毛骧低着头不敢说话,实则心中已经开始兴奋。 锦衣卫从创建之初,就和勋贵官僚站在对立面。他们立功的方式只有一种,攻击官僚。 攻击的越猛烈,抓捕的官僚越多,成绩就越大。 现在有个将六部血洗一遍的机会,他如何能不兴奋。 朱元璋又问道:“陈景恪说的那个商人找到了吗?” 毛骧连忙收敛发散思维,小心的道: “回陛下,我们将近期所有从山西来的商人排查了一遍,未找到陈景恪所言之人。” 朱元璋有些失望。 毛骧连忙给自己表功道:“不过臣派人悄悄接触从各地来京的商人,打听当地情况。” “北平、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十一个省的商人皆言,他们那里有地方征收水脚钱、口食钱、库子钱等赋税。” “有北平、山西、河南三地的商人言,曾听闻过衙门逼迫当地富户,出钱粮填补粮仓存粮之事。” 朱元璋终于忍不住怒火,一巴掌拍在桌案上:“该死,真当咱的刀杀不得人了吗。” 毛骧忍不住打了个哆嗦,但一想到大功就在眼前,还是上前一步道: “陛下,再这样查也已经很难查到什么东西了,还容易惊动他们,您看是否可以动手了?” 朱元璋愤怒却并没有失去理智,略微思索道:“没有证据一次抓如此多六部官员,恐会引起群臣不必要的猜忌。” “这样,先将赵瑁抓起来审问,从他嘴里翘出一点口供,再光明正大抓人。” 毛骧自然秒懂他的意思,下意识的舔了舔嘴唇,眼神里闪过一丝疯狂: “是,请陛下放心,臣一定会撬开他的嘴,拿到口供。” 至于拿不到口供怎么办……诏狱里还有拿不到的口供? 就算赵瑁悍不畏死,在已经锁定目标的情况下,一份真实的‘假’口供还做不出来? 只要将这二十多人拿下,什么样的口供拿不到? 就不信所有人都不畏酷刑。 而只要有一个人开了口,剩下的人一个比一个招的快。 这时毛骧小心的问道:“陛下,臣想将陈景恪叫过来协助调查,不知可否?” 第13章 思烹狗 让陈景恪协助调查? 朱元璋淡淡的道:“既然你如此淡薄名利,想将功劳让给他,那我就封他为锦衣卫副千户,专门负责此案吧。” 陈景恪发现赵瑁集团并检举揭发,再让他带队去查,那功劳就全是他的了。 副千户的功劳比你千户还大,那还要你毛骧做什么? 毛骧自然能听得出这个意思,打了个哆嗦,“是臣愚钝了,请陛下恕罪。” 朱元璋冷哼一声:“哼,滚吧。” 毛骧连忙退出大殿,直到退出门口很远,才敢擦拭额头的冷汗。 心中非常懊悔,为何要试探皇帝,这不是在找死吗? 是的,方才他就是在试探朱元璋对陈景恪的态度。 如果不在乎,他就将陈景恪抓起来审问,并让他指认攀咬朝臣。 能省却许多调查时间。 如果朱元璋很在乎这个人,他就好好结交。 只是他的小心思没能逃过朱元璋的眼睛,被狠狠的敲打了一番。 殿内,朱元璋看着毛骧的背影,脸上浮出一丝讥笑。 毛骧也开始不老实了,自从锦衣卫正式成立,他就小动作不断。 鹰犬没有了鹰犬的觉悟,也就没有留着的必要了。
相关推荐:
功夫村姑:调教城里小坏蛋
卡牌世界的言灵师
高傲女医师的堕落之路
章鱼求偶指南
浮生之殷商风流
恶劣的你(骨科)
一世丹尊
厄运不怕晚/男优秘辛
猎同飞坦不要背叛_np文
胖受惹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