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14章

第14章

“他既然预见到了这个问题,可曾给出建议?” 朱元璋叹了口气道:“若他有法子,咱也不会发愁了。” 马秀英也头疼不已,想了一下说道:“科举恶果要百年之后才会显现,咱们可以慢慢想办法。” “赋税漏洞必须尽快解决,拖的越久百姓受的压榨就越狠。” 朱元璋先是点点头,又摇头道:“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问题。” “就算咱不再限制各地缴纳赋税的数量,那些大户一样会将自己应缴的赋税转嫁到百姓头上。” “若咱能解决这个问题,也就不用怕那些士绅大户了。” 马秀英略微一想也明白了其中的关节所在。 朝廷若是能正常从士绅手里征收到赋税,自然也就有办法限制他们。 可问题就在这里,官官相护,潜规则一旦形成就极难破除。 正如陈景恪所说,你能杀一县的士绅,还能将全天下的士绅都杀了不成? 只要朝廷还需要官僚治理天下,这种事情就没办法杜绝。 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听之任之。 “不论如何,赋税漏洞都必须要堵住,剩下的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我就不信想不到法子解决这个问题。” 朱元璋点点头,犹豫的道:“你说科举还要重启吗?” 马秀英肯定的道:“必须重启,陈景恪已经将所有选官制度,都剖析了一遍。” “科举制虽然有很多漏洞,然确实是眼下最好的选择,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这其实也是朱元璋的想法,只是他需要一个人给他肯定。 马秀英既是他的妻子,也是他最信任的战友,没少为他出谋划策。 只是她从来不抢丈夫的风头,将所有的成绩都归于朱元璋。 朱元璋有困惑解不开,就会找她商议,这次自然也不例外。 “那好,咱将制度完善一下,就推行天下。” 马秀英点点头,若有所思的道:“你说,陈景恪的学问是跟谁学的?” 第33章 学问哪来的? 谁教的? 朱元璋将锦衣卫的调查报告说了一遍:“我让锦衣卫调查过,他自幼就异于常人。” “据说幼时不哭不闹,只有饿了和拉了才会喊两声……” “十个月时就会说话,两岁跟着其父陈远启蒙,启蒙所用的书籍就是家传医书。” “三岁时就能将医书倒背如流,且能提笔写字。” “陈远是个藏不住事的人,自家儿子如此聪慧,就时不时的向四邻炫耀。” “有时给病人诊治,还将陈景恪带在身边,美其名曰言传身教,所以周围邻居都知道此事。” “五岁时去蒙学读书,不过据教书先生和同窗所言,他表现平平。” 马秀英疑惑的道:“表现平平?” 这个转折也太突然了吧?上一刻还是神童,下一刻怎么就泯然众人了? 伤仲永伤的也太快了吧? 朱元璋想了一下道:“也不能说表现平平,比大多数同窗要强,但并不是特别突出。” “平日里也很沉默,极少和同窗打闹。锦衣卫问了许多人,都是如此说。” “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酷爱读书,时常问先生借书看,且不论什么书都看。” “因为他成绩尚可,加之陈远纵容,先生也就听之任之。” “当他将一家学堂的书全部看一遍,就会奉上一份丰厚的束脩,然后转学去下一家。” “从五岁到七岁,他换了八家学堂。” “然后就告诉其父陈远不想读书了,要学习医术,然后再次展现出不凡天赋。” “……八岁时就能独立为人诊治,很多时候陈远遇到疑难杂症,都需要他指点。” “他好读书的习惯依然没改,不过很少自己买书,多是问人借阅。” “十岁时突然决定写医书,就变得深居简出极少露面。” 马秀英不敢置信的道:“你是说,他没有老师,这一切都是自学?” 朱元璋赞叹道:“我换了好几批人去查,得到的结果都大同小异。” “当时他并未展现出别的才能,只有一身高超的医术。” “我也没有太过惊讶,只以为他有医术方面的天赋。” “今日才知道,他的天赋是多么的妖孽。” 马秀英若有所思的道:“以前他的能力都体现在医术上,在学堂表现不突出,大家会认为他并无做学问的天赋。” 朱元璋点头道:“确实如此,锦衣卫调查,周围的邻居皆是这般认为。” “尤其是他回家学医之后进步神速,大家更是认为如此。” 马秀英说道:“但今日他展露出来的见识,说明他的天赋不只限于医术。那么在学馆表现一般,就是为了藏拙。” “一个五岁的孩子就懂得藏拙,此等心性着实惊人。” 朱元璋愣了一下,显然从未从这方面考虑过这个问题。 但仔细想想还真就是如此,小孩子最喜炫耀,他竟然能忍的住一点都不露。 于是也忍不住展开联想: “他五岁之前表现的那么聪明,是太年幼不懂事。待略微懂事起,就开始藏拙。” “其父陈远我见过,是个喜欢张扬的人,不会教他藏拙。” “其母并无多少见识,更不会教他这些。也就是说,藏拙是他自己决定的。” 马秀英接话道:“他回家学医术再次展露这方面的天赋,很可能是为了安父母的心,也告诉别人他不是普通的孩子。” 朱元璋说道:“也可能是为了转移别人的注意力,让人忽略他别的才能。” 马秀英摇摇头道:“应不是如此,我不信一个八岁的孩子能有如此心机。” 朱元璋想了想也觉得自己想的太多了,一个八岁的孩子不可能有这么深的心机。 聪明才智看天赋,心机这东西是需要经历一些事情才能锻炼出来。 况且陈景恪又没什么仇人,就算想藏拙,也没必要这么做。 他展现医术方面的天赋,估计也是为了行事更方便。 毕竟对待优秀的孩子,不论是父母还是师长,都会给予更多的包容。 邻居也会高看一眼。 而且他家本就世代行医,展露这方面的天赋,众人也不会太惊讶,只会觉得理所当然。 “但不论如何说,他小小年纪就懂得藏拙,此等心性也足够惊人了。” 马秀英忽然说道:“那为何他突然一反常态,表现的如此狂妄,又肆意暴露才能?” 夫妻俩再次陷入了思索,片刻后相互看了一眼,都笑了起来。 朱元璋道:“你先说吧,咱看看和咱猜的是不是一样。” 马秀英也没推让,说道:“为了保住伴读的职务。”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妹子你果然和我想到一块去了。” “太子太孙伴读向来是公卿子弟担任,他一介白身,还是靠医术获得的这个身份。” “那些被抢了食的人定然不服,日后少不了找他的麻烦。” “他今日这般作为,是在向我们展露才华,获得我们的认可和重视。” “如此,在受到攻讦时,他才有反击自保的能力。” 马秀英又问道:“那他为何拒绝拜叶兑为师呢?若有叶兑护着,也无人会找他麻烦。” “妹子你可考不住咱。”朱元璋自得的道:“他是借此向咱表忠心,告诉咱他不会加入任何派系。” 马秀英颔首道:“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有能力,懂事,还乖巧。” 朱元璋哼了一声道:“不如咱乖孙,等过两年咱乖孙比他还聪明。” 马秀英哑然失笑:“英儿不需要比他们聪明,只需要学会使用他们就可以了。” 朱元璋深以为然的道:“妹子说的咱爱听,他再聪明不还是要给咱乖孙当伴读吗。” 不怕你聪明,也不怕你有能力,只要能为朝廷所用就可以了。 更何况陈景恪身家清白,没有任何底蕴,皇家想掌控他太容易了。 所以两夫妻也放下了心中的怀疑,认可了陈景恪。 “他太年轻了,以他的能力不出二十年就有机会位列部堂。” “三十二岁的部堂高官,太过惊人。” “等到英儿继位,可能就降不住他了,所以咱至少要打压他二十年方可。” 马秀英也很认同这一点,陈景恪是留给朱雄英的帮手,不能过早的让他露头。 朱元璋为难的道:“但他的才华确实惊人,查漏补缺能力很强,若不利用对朝廷来说也是极大的损失。” 马秀英笑道:“你怎糊涂了,将政令当课业留给英儿,让他剖析,英儿回去后自然会找陈景恪请教讨论。” “如此你不就可以借英儿的手,获得想要的信息了吗,还能更好的培养英儿。” 第34章 新篇章 送走朱元璋,陈景恪将方才的事情回忆了一遍,发现没有什么纰漏就放下心来。 今天他确实是有意展现自己的能力,目的自然是获得朱元璋的认同。 太孙伴读的位置太敏感,现在他的身份还没有公布,等大本堂正式开课就瞒不住了。 到时必然会有人找茬。 有了朱元璋、朱标的认可,就不用担心丢失这个位置。 不过他也深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以后会继续藏拙,直到需要展露爪牙的那一天。 时间又过去了五天,陈景恪大多数时间都躲在房间里。 不是编写医书,而是思考具体该给朱雄英讲什么东西。 思考之后,他决定给朱雄英讲两样东西。 其一讲史,其二基础知识科普。 讲的太多太深也没什么必要,朱雄英没时间学,朱元璋也不一定愿意让他学。 况且朱雄英是太孙,不是科研人员也不是文学家,没必要研究那些东西。 只需要了解是怎么回事儿就足够了,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做。 有了这个认识,他很快就制定了框架。 这几天他也没忘了给马秀英复诊,药方再次进行了调整。 且经过几日服用醋酸钙和阿胶,她腿抽筋的毛病基本被控制住了。 虽然偶尔还是会抽筋儿,但频率已经很低,且也没那么痛苦了。 这种明显的改变,也让朱元璋和马秀英更加相信他的医术。 之前虽然也相信了陈景恪的诊断,但她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感觉。 服药前和服药后,也没有什么差别。 这难免会让她心生忐忑,药有用还是没用?自己的病是严重了还是减轻了? 现在有了对比,她心中的忐忑也就消失了。 但这种变化,也让她更加的小心,日常完全按照陈景恪的交代去做,不敢大意。 以防自己疏忽导致病情恶化。 病人如此配合自然是好事,但过犹不及。 陈景恪反过来安慰她,不用紧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他说的只是一个参考,大差不差就行了。 马秀英虽然嘴上答应,但依然严格按照他的吩咐去做。 陈景恪也就没有再劝,对方是谁,马皇后,岂会因为这点小事给自己搞出心理问题。 就在第五天,陈景恪又去了一次叶府,为叶云流做复诊。 叶兑的态度非常亲切,虽未到大门口迎接,但也迎到了大堂门口。 这已经是很隆重的迎接方式了。 只看他的态度,陈景恪就知道叶云流的病情有所好转,心中也松了口气。 有效就好,若是无效,他也束手无策了。 叶云流的状况看起来不错,面色已经和常人差不多,胃口也有所恢复。 就是还有点轻微便秘,不过已经不影响排便。 陈景恪为其做了一番检查,得出结论: 再有七天左右即可康复,然后再服药三天稳固一下就可以了。 叶兑彻底放下心来,再次表示了感谢,并赠给他一本亲手书写的《易经注》做谢礼。 这就相当于是将自己对《易经》的理解,也全部赠送给了陈景恪。 可谓是非常厚重的谢礼了,陈景恪再三推辞才不得不接下来。 之后三人闲聊了一会儿。 陈景恪得到了两个消息: 其一,叶云流身体已经无碍,叶兑也终于有心思做别的事情,这两日大本堂就可以开课了。 其二,叶云流也会去大本堂读书,同去的还有好几名公卿子弟。 不过这些人只能算是太孙同窗,不算伴读。 这两个消息都是意料中的事情,所以他并未感到惊讶。 倒是叶云流,问了他很多问题。 小朋友对救命恩人既感激又好奇,实在是他的经历确实挺传奇的。 陈景恪还是很擅长和小朋友打交道的,没聊几句就获得了叶云流的好感。 这小子也不知道是大病初愈还是本性就是如此,文文弱弱的。 说话也慢里斯条,书卷气很重。 和朱雄英刚好相反,那位太孙可是相当活泼的。 聊了一会儿,他就很识趣的起身告辞。 叶兑略微挽留,就让叶云流代为送客。 回到皇宫,陈景恪先是向朱元璋汇报了情况。 朱元璋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他不用担心,大本堂想去就去,没人会说什么。 同时还暗示了一句,好好辅佐太孙,不用担心外面的事情。 陈景恪心下一喜,自己太孙伴读这个身份,终于稳了。 谢恩之后回到自己的房间,拿出叶兑赠送的《易经注》翻看了几页。 确实非常精妙,果然不愧是最拿手的学问。 第二天叶兑入宫谢恩,并和朱元璋说了大本堂开课问题。 等他离开,朱元璋就命人通知所有学员,三日后正式上课。 陈景恪一开始还疑惑为何要三日后,没必要这么拖拖拉拉的吧? 大本堂从决定重开到现在,都过去大半个月了。 难道还要挑选个黄道吉日不成? 两日后他才知道原因。 六月二十二日,朱元璋在正式奉天殿册封嫡长孙朱雄英为皇太孙。 册封仪式非常隆重,规格完全参照洪武元年朱标的册封大典。 若非儿子的仪式不好超过父亲,规模还要比朱标时期还要大。 就在当天,文武百官齐聚,还有受邀观礼的各国使节、僧道、耄耋老人等。 奉天殿铜炉丹鼎点燃檀香,烟雾缭绕犹如九天宫阙。 三通鼓声之后,百官入列。 朱雄英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分别参拜了朱元璋和朱标。 这里其实还有一个步骤,就是参拜三公(丞相)。 只不过朱元璋加强皇权,丞相被废除了,参拜三公也一应取消。 参拜的过程也非常繁琐,这里就不一一细表。 参拜结束,就是接受册封的诏书、玺印、服饰等物。 这一步结束,就意味着他正式成为太孙。 接着就是他接受百官朝贺。 先是在京的诸王朝贺,即便是朱元璋的儿子也不能例外,照样要过来参拜。 诸王之后就是文武百官,再然后是朝廷内外命妇…… 陈景恪就是个芝麻官,没资格参与进来,不过这么隆重的庆典怎能不参加。 就特意向朱元璋讨了一个礼官的身份,穿着礼服站在人群里凑人数。 好赖也算是参与了。 一番折腾,仪式终于结束,接着就是赐宴。 陈景恪混了一点吃食,觉得没意思就离开了。 走在路上他忍不住心生感慨。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在皇宫站稳了脚跟。 朱雄英获封,大本堂开课,意味着他的生活也即将进入新的篇章。 第35章 大本堂开课 这天陈景恪起的格外的早,比往日里还要早上一些时间。 围着院子跑了不到一圈,朱元璋和朱雄英也相继到来。 简单的行礼之后,三人一起跑了几圈,然后打了一遍太极拳。 早在十来天前,朱元璋就加入了他们,只要无事就跟着锻炼身体。 一开始陈景恪还很拘束,时间长了也就慢慢习惯了。 老朱这个人,不发怒的时候还是很好说话的,也没有什么架子。 当然,他对你和蔼,不代表你可以蹬鼻子上脸。 君臣之礼绝不可废。 陈景恪始终遵守礼仪,从不逾矩。 练完功,三人皆浑身冒汗,休息一会儿就开始用膳。 早饭一如既往的简单,包子、白粥加一碟咸菜。 “今日是大本堂第一天开课,景恪你也去吧,认识一下先生们。” 陈景恪将嘴里的食物咽下去:“是,臣会随太孙一起过去。” 之前他还有些担心,自己想去就去,不想去不去,会不会惹恼先生。 有了叶兑这个主讲的关系在,这重隐忧也消失了。 朱元璋没有再说话,默默地将食物吃完,就起身离开。 这是他的习惯,锻炼结束吃完饭,就去上早朝。 陈景恪和朱雄英将剩下的饭吃完,收拾了一下就前往大善殿。 今日是大本堂重开的第一天,出于礼节他们也要早到。 穿过走廊来到大善殿,刚靠近大本堂,就听有人在远处喊道: “雄英。” 朱雄英高兴的道:“十二叔,我就知道你会早早过来。” 来人陈景恪也认识,正是朱元璋第十二子朱柏,今年才十一岁。 “参见湘王。” 朱柏对他很是客气:“陈郎中免礼。” 然后对朱雄英道:“哈哈,咱们想到一块去了,我也猜到你会先到。” “昨天册封大典,你真是太威风了,哈哈。” 朱雄英嘿嘿一笑道:“是吧,我也这么觉得。” 朱柏凑近道:“以后我遇到麻烦了,你可不能不帮忙。” 朱雄英一拍胸脯:“十二叔你放心,一切有我在。” “那我就放心了。” 陈景恪陪在一边,默默不语。 他对朱元璋的儿子们了解不多,也就那几个年龄比较大的了解多一点。 对朱柏这个人,还是穿越后才知道的,所以并不了解他前世做过什么。 通过仅有的几次接触,他发现这个人很爽朗,也没有什么架子。 朱雄英也经常提到他,虽然年龄差了三岁,还差着辈分,私下却是意气相投的好朋友。 在陈景恪出现之前,两人玩的算是最好的。 在大本堂门口等了一会儿,其余人陆续赶到。 乌泱泱五六个,大的十四五岁,小的才五六岁,皆是身着锦缎的大明诸皇子。 见到朱雄英,众人哗啦上来行礼。 “参见太孙。” 朱雄英脸上带着三分笑意,一一打

相关推荐: 极品风流假太监   拒嫁豪门:少奶奶99次出逃   四面佛   有蝶(H)   酩酊天_御宅屋   作精女配[快穿]   心安   离婚后恋爱   大上海1929   盖世神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