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和生产关系,详细的给他们解释了一遍。 “远古时期人们茹毛饮血,掌握了火,就开始吃熟食……” “有巢氏发明了房屋……人们从树洞山洞走出,在平原居住……” “神农氏尝百草,人们掌握了医药,寿命得到延长……” “铜铁的发明和使用,人们的工作效率更高……” “原本做一套家具需要几个月,锯子、凿子等工具出现后,只需要十几天。” “曲辕犁出现……原本需要两人两牛才能做的活,现在只需一人一牛……” “同样的人畜,可以耕种更多的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 “良种的培育、水肥的使用等等,都有效的提高了粮食产量。” “千年前亩产不过百斤,现在可达两百斤,若耕种得法三百斤亦非不可能。” “印刷术出现之前,书籍靠手抄非常珍贵,只有高门大户才能读的起书。” “印刷术出现后,书籍价格降低到了普通人也能购买,一般百姓人家也能读的起书。” 随着一个个例子说出,众人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认识就越发深刻。 陈景恪最后总结道:“百姓能读得起书看起来很简单,深究起来就是数千年发展生产力的成果。” “若无房屋火焰,若无铁器曲辕犁,若无粮食高产,若无纸张印刷术的出现……” “就不可能有现在百姓可以读书的大好局面出现。” “所以,这一切都可归功于生产力的发展。” “若大明重视生产力发展,许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未来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工者有其业……百姓衣食无忧,亦非不可能。” 朱标喃喃道:“耕者……这就是大同之世啊,真的可以实现吗?” 朱元璋也有些向往,但随即就清醒过来:“你小子别忽悠咱,你也说了,数千年才发展成这个样子。” “且这些发明多为不可控,我大明就算想发展也无能为力。” 陈景恪心中叹息,反问道:“陛下,若您对火炮的威力不满意,会如何做?” 朱元璋随口答道:“自然是让军器局想……” 话才说一半,他突然停住了。 马秀英和朱标也同时醒悟过来。 军器局可以研究出威力更大的火炮,那别的衙门和工匠,自然也能研究出别的更好的东西。 生产力自然也能用相同的方法来提高。 只有朱雄英挠了挠头,不明白皇爷爷说的好好的,为什么突然就不说了。 不过这会儿众人可没空理他,都各自陷入了思考。 朱元璋迟疑了片刻道:“这需要投入大量钱粮啊。” 陈景恪说道:“是的,而且投入了钱粮还不一定会有成果。” 朱元璋点点头,叹道:“以咱大明现在的国力,没有多余的钱粮投入其中啊,此事将来再议吧。” 陈景恪心下有些失望,不过也没有继续多说。 盲目的去搞科研就是浪费人力物力,没有任何意义。 今天不过是给他们做个科普,让他们知道生产力的重要性。 等将来算学圈子壮大,他会慢慢的给大家传授一些基础理科知识。 再弄出一些高价值的成果,比如玻璃。 透明玻璃、平面镜在这个年代,那就是稀世珍宝,赚钱的速度堪比开印钞厂。 他为什么不在现在搞发明,帮老朱解决困境,顺便给自己赚取财富? 一开始确实是时机不成熟,现在则是在等一个机会。 一个让朱元璋重视理科和科研的机会。 马秀英赞道:“虽然暂时朝廷还无法主动去研究,但今日景恪又为我普……普及了一个新的知识。” “也为大明找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前进方向。” “我向来以为自己读书多,懂的道理也不比任何人少。” “与你一比才知道,我其实和那些好空谈的读书人一般,读的都是死书啊。” 朱标也深以为然的道:“是啊,景恪说的例子我都在书上看到过,可从来都没有想过将其联系在一起……” “都说读史可以知兴替,我们也都在读史,期望找到王朝兴衰规律,延长朝代寿命。” “……但真正会读史的,天下唯有景恪一人也。” 朱元璋虽然没有说什么,但表情里也透露出深深的认同。 从认识到现在,陈景恪已经在史书中,为他们梳理出了好几条线。 每一条线,都能带给他们巨大的启发,影响着后续国策的制定。 有些已经在改变大明的国策。 陈景恪入宫才不到半年时间,对大明的影响,已经超过了除开国功勋外的大多数人。 照目前这个情况发展下去,未来他必然是大明的中流砥柱。 想到这里,朱元璋目光变得深邃起来。 第70章 开启华夏纪元 陈景恪并不知道朱元璋在想什么,对马秀英和朱标的夸奖,自然是谦虚应对。 话题聊到这里,差不多已经可以完结了。 毕竟听过他梳理出的生产力这条线,朱元璋三人也没兴趣再关注,他们在宫外的那点事情了。 不过陈景恪却准备继续说一个计划。 一个早在给朱雄英讲华夏领土扩张的时候,就想好的计划。 之前还在想,该怎么将这个计划抛出,现在正是时候。 于是他就说道: “虽然暂时没有办法,彻底解决读书人能力问题。” “但我刚刚想到一个主意,或许可以略微改善一下这种情况。” 朱元璋眉头一挑,道:“哦,是何主意?” 马秀英和朱标也惊讶不已,没想到还有这转折。 只有朱雄英,一点都不觉得奇怪,甚至认为理所应当。 在他心里,这个世界就没有陈景恪不懂的问题,也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麻烦。 如果有,那也只是外部条件不合适,他不愿意多说。 陈景恪说道:“方才娘娘和太子殿下说读史可以明智,可以知兴替,那不如让读书人读史。” 朱元璋皱眉道:“史书浩瀚,咱也才只看过其中一角,那些读书人又能读多少?” “况且你也说了,普通人家供养一个读书人就已经竭尽全力,哪里有钱买这许多史书。” 陈景恪笑道:“此事好办,朝廷编撰一部华夏简史即可。” 朱标疑惑的道:“简史?” 华夏他懂,史也懂,简史还是第一次听说。 “简史顾名思义,就是简略的史书。” 陈景恪就将简史的概念解释了一遍,然后说道: “我们可以从上古传说的有巢氏、燧人氏等为起点,简略的讲述华夏文明史。” “只介绍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阐述重大事件发生的前因、过程和后果,造成的影响……” “比如牧野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的人物,造成结果。” “整个夏朝只需要简单的讲一讲大禹、夏启和夏桀,就足够了。” “再梳理一下各个朝代的特点,衰亡的原因等等。” “如此华夏数千年历史,可以浓缩成数十万字。”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其实已经足够了,更多的细节他们读之也无用。” “如果他们真对历史感兴趣,待功成名就之后,再购买书籍研究也不迟。” 朱元璋却眉头皱起,虽然没有直说,但很明显并不支持此法。 对此陈景恪并不意外,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看来,读史是必须的。 甚至国家为了增加民族凝聚力,还要求义务教育必须学历史。 可在古代恰恰相反。 古人最初写史并不是为了记录文明什么的,而是为了给统治阶级提供参考资料。 这也是‘读史可以知兴替’的由来。 后来随着学问普及,贵族政治的没落,史书才逐渐走入民间。 统治阶级虽然没有阻止,却也并不希望太多人读史。 因为读史还可以明智,懂的道理就会变多,想法也会变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人心乱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其核心,还是愚民政策。 朱元璋现在是皇帝,自然也不能例外。 不只是他,马秀英和朱标也都是差不多的想法。 陈景恪也知道这一点,既然提出了这个建议,自然也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老朱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尤为重视大明的正统性。 为了证明大明的正统性,他不惜承认元朝。 而陈景恪也正是要利用这一点,来达成目的。 “陛下,华夏简史不只是可以帮助读书人明智。” “只需一点小小的改动,更可以让天下人都知道,大明就是天地正朔华夏正统。” 果不其然,听到这话朱元璋马上就坐直身子,眼睛直勾勾的看着他: “细说。” 陈景恪见他上钩,就知道事情成了一半,很是开心: “可以启用双重纪元法,就是黄帝纪元加陛下您的年号纪元。” 朱元璋眉头皱的更紧,年号事关重大,岂能轻易更改? 若非知道陈景恪不会无的放矢,他早就发怒了。 “给咱解释清楚,到底何意?” 陈景恪并不害怕,详细的解释道: “黄帝乃人文始祖,亦是王朝的第一代建立者。” “陛下不妨以黄帝登基之日为开元元年,意为开启华夏纪元之意。” “如此开元二年三年以至万年……” “我计算过,黄帝登基之日距今约4065年,以此计算我大明建国之日当为开元4065年。” “采用双重纪元法,大明建国之日就是开元4065年洪武元年。” “今年就是开元4079年洪武15年。” “秦始皇一统六国的时间就是开元2476年,唐朝建立为开元3315年武德元年。” “如此,只要看过华夏简史之人,谁敢不认大明为天下正统?” 朱元璋越听眼睛越亮,这比祭祀一百遍昊天都管用啊。 他想的更多,不只是华夏简史,往后所有史书提到时间的地方,也必须要加开元纪年。 到时候,谁还敢说咱大明不是正朔。 不过事关重大,他并没有直接认同,而是问马秀英和朱标道: “你们觉得此法可行否?” 朱标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我以为可行。” 马秀英思考片刻,才缓缓点头:“我也以为可行,但藩属国的年号该怎么办?” 朱元璋愣了一下,是啊,若藩属国也采用双重纪元,岂不是和大明一样了吗。 陈景恪也同样愣了一下,这一点他也给忽略了,确实是个很大的漏洞。 略微思索,很快就有了解决之法。 “此事好办,藩属国采用三重纪年,开元加洪武加藩属国主年号。” 朱元璋忍不住叫好道:“好,此法好,能更好的向诸藩国表明,大明乃宗主之国。” 到了这里,意味着朱元璋已经同意了此法。 而在洪武朝堂,只要朱元璋同意,就意味着这个政策必定会得到推行。 读书人群体确实可以阳奉阴违。 然而,一旦启用开元纪年的消息传出,读书人绝对是最支持的群体。 原因自不用多说,不外乎法统二字。 但陈景恪的话依然没有说完,他弄出华夏简史和开元纪年,可不是为了替老朱证明大明正统性的。 而是有着更深一层次的目的。 所以等三人消化了这个观点,他才继续说道: “华夏简史再略微改动一点,也可以用来证明,大明对四夷统治的合法性。” 第71章 自古以来 陈景恪也渐渐了解了朱元璋的一些性格,他不是没有雄心壮志,而是太务实了。 或者说,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文化软实力。 所以对什么宣扬文化,传播文化影响力,完全不感兴趣。 他只在乎实打实的利益。 番邦蛮夷的认同对他来说,不如一碗大米饭。 这是他的缺点,也是优点。 但对于大明,对于华夏文明来说,这一点很致命。 过不了多久,欧洲那群蝗虫就会开启大航海时代。 与之相对应的是,华夏文明将进入长达数百年的黑暗时期。 西方将在人文科技上全面超越华夏。 但对华夏威胁最致命的,不是科技被超越。 而是民族这个概念,被西方人创造出来。 华夏向来是兼容并蓄的,在不同中追求共同点,然后在文化上达成认同,最后融为一体。 用专业一点的话来说就是,民族大融合。 可以说华夏文明从诞生之初,就在不停的吸收整个亚洲所有文明的优点成长。 也正是因此,我们的文明才会如此的多元化,如此的具有包容性,如此的灿烂辉煌。 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地球上任何文明都无法比拟的。 西方人为什么这么敌视华夏文明? 除了利益,还有一方面是我们和他们,从文明到认知再到思维方式,都完全不同。 这种思维认知上的差异,是无法调和的。 不,并非无法调和,而是他们不愿意调和,也不敢调和。 因为一旦调和,华夏文明就会利用强大的兼容性,将他们吸收消化。 而我们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甚至主动吸收西方文明的优点,完成又一次的蜕变。 这就是文化底蕴,是祖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既然华夏文明拥有兼容并蓄的优势,为何陈景恪还会对民族主义如此警惕呢? 因为民族主义是通过寻找不同点,让亲兄弟分家乃至反目。 说的直白点,民族主义会影响我们民族大融合。 一个很直观的历史事实,在民族主义兴起之前,华夏族群进行了不知道多少次融合。 能被记载在史书上的‘大融合’都超过了十次。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每一个王朝建立毁灭,都会进行一次或者好几次大融合。 犬戎、西戎、鬼方、义渠、匈奴、五胡、契丹、沙陀……就是最好的例子。 可是民族主义兴起之后,这种融合几乎就停止了。 二十世纪以后,谁还听说过哪个民族被融合了? 就连那种只有几百个几千人的民族,都要求保持独立性。 不只是国内,放眼全世界莫不如是。 大明是最后一个华夏正统王朝,也是华夏文明最有机会,再次完成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错过这次机会…… 不能说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只能说难度要提高百倍千倍。 所以,留给大明和华夏的时间,不多了。 若华夏文明不想面临那种困难局面,必须要在西方蝗虫开启大航海之前,完成文化上的认同。 这件事情的优先级,甚至超过了发展科技。 科技落后最多挨一会儿打,蛰伏学习总能赶上来。 一旦民族主义思想崛起,纵使大明弄出原子弹,也很难再如以前那般进行融合了。 陈景恪编写《华夏简史》的真正用意,就是为这次民族大融合铺路。 至于帮大明强化正统地位,不过是顺带的效果而已。 不,准确说,强化大明正统地位,也是大融合的前提条件。 很简单的道理,没有主体文明也就无所谓融合。 原本的历史上,斯拉夫人曾经也想搞民族融合。 然而他们薄弱的主体文化,不足以支撑他们的野心,最终失败收场。 所以强化大明的主体地位,也是大融合的必要一环。 当朱元璋问出‘你准备如何证明大明统治四夷的合法性’的时候。 他轻咳一声,说道:“四夷皆华夏支脉。” 见三人都一副茫然的样子,他进一步解释道: “黄帝建国立邦定君主,蚩尤‘子弄父兵’祸乱天下,黄帝大义灭亲将之发配往南方。” 这是《史记》的记载,蚩尤‘子弄父兵’,为祸天下还打败了赤帝。 翻译过来就是,黄帝的儿子蚩尤,借着黄帝的军队四处为祸,打败了反抗的炎帝。 是的,蚩尤是黄帝的儿子。 很多古籍上都有相关记载。 山海经上,还有风伯雨师帮助蚩尤祸乱天下的图画。 而风伯雨师恰恰是黄帝的重要助手。 朱元璋三人更加不解,这和大明有什么关系? 陈景恪缓缓说道:“蚩尤率余部南下,演化出了百越,百越四散演化出了俚人、僚人、西南夷……” “俚僚人下海求生,方有南海诸藩。” 朱元璋三人先是一愣,继而恍然大悟。 马秀英击掌叹道:“妙,蚩尤南下而演百越,百越散而演诸藩,实在是妙啊。” 朱元璋也毫不掩饰虎目中的兴奋:“好,这一下咱大明对南海诸藩的统治,就合乎礼法了。” 朱标高兴之余提出了一个质疑:“诸藩会同意吗?” 朱元璋霸气的道:“谁敢不同意,那就是数典忘祖,大明当征讨之。” 洪武大帝霸气。 陈景恪差点就高呼六六六了,嘴上笑着说道: “四夷本就羡慕我天朝文化,很多人都巴不得认我们当祖宗,只是以前我们不屑于要他们罢了。” “现在咱们主动承认他们是华夏支脉,他们只会高兴。” “当大多数人都以华夏子孙自居的时候,少数不同意的就会成为异类。” “到时不用大明出兵,只需陛下一道诏令,周围列国就会将其分而食之。” 这种文化上的绝对优势,也是他敢谋划民族大融合的最大资本。 等欧洲蝗虫的势力踏入亚洲,这种文化上的优势将大大削弱,最终不复存在。 到那个时候,各国甚至会提出‘去华夏化’,从而谋求文化独立。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这就是大势,也是我如此在意法统的原因。” 朱标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明白了。” 朱元璋再次对陈景恪说道:“继续说,后面呢?” 陈景恪一口气将剩下的部分,全部道出: “大禹治水亦到过南方,一部分河工留在当地镇守江河……” “每次改朝换代,皆有华夏子民到南方避难……” “始皇帝南征、晋室南渡、宋室南渡……” “非只南方,东、西、北皆是如此。” “商末箕子去辽东避难建立朝鲜。” “后箕子朝鲜分裂为辽东诸部,现在的高丽就是箕子之后。” “秦朝时期徐福率寻仙舰队抵达东瀛,始有倭国。” 陈景恪的着眼点不只
相关推荐:
树深时见鹿
旺夫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我的傻白甜老婆
虎王的花奴(H)
红豆
篮坛大亨
荒野直播之独闯天涯
万古神尊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