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是亚洲,连美洲和澳洲都进行了布局。 比如还有一些商人逃到了更北方,从此失去了联系。 这里就是为将来登陆美洲做准备,印第安人就是商人后裔。 澳洲那边是俚僚人沿着南洋诸岛,一点点迁徙过去的。 陈景恪可不是一味瞎编,他深知七分真三分假的原理,编的东西都有真实史书做参考。 比如《史记》,简直就是最佳的参考资料。 司马迁不仅称华夏人为炎黄子孙,也将西南夷、匈奴、朝鲜说成是炎黄子孙。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这可是史记中的原文,只需略微改动几个字,就能将整个亚洲都变成华夏子民。 谁要是反对就去找司马迁争辩,别找我。 关于永嘉之乱,他给出的评价是:祸起萧墙,支脉欲主乾坤。 对朱元璋最重视的元朝,他给出定性为:庶出而主天下。 并盛赞朱元璋驱逐蒙元建立大明是:主脉重掌天地,社稷重归正统。 对此,朱元璋自然是非常高兴的。 你元朝就是小娘养的支脉,咱大明才是华夏正朔。 陈景恪知道自己的这套逻辑有很多漏洞。 可那又怎么样? 只要老朱认可,只要百姓愿意相信就可以了。 等到以后考古学发展起来,可以用科学手段证实这本书是杜撰的,也已经没啥用了。 民族融合早已经完成,难道还能再人为分开不成? 说到这里,朱元璋三人已经彻底清楚了陈景恪的想法。 在他们看来,这本《华夏简史》的特点很突出。 强化大明的正统地位。 不论是黄帝纪元,还是华夏主支脉,都有这个效果。 至于那些虚构的内容。 三人都不是迂腐之人,自然不会反对这种七真三假的玩法。 更何况,在没有人比统治阶级,更懂的如何写史书。 给对手头上扣屎盆子,往自己脸上贴金。 颠倒黑白美化自己的某些黑点,实在掩盖不过去了,还可以用春秋笔法。 这都是惯用手法。 只要好用有用,真相有时候并不那么重要。 陈景恪一只在观察三人的表情,自然也能看出,他们已经被说动。 心中升起无限喜悦,说话的声音都提高了几分: “陛下,若此书写成并传遍天下,大明将成为真正的天下之主。” “届时才是真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陛下一句‘自古以来’,就可以成为真理。” 朱雄英激动的双拳紧握,差点跳起来高呼。 就连朱标都被话语里的豪情感染,露出兴奋之意。 朱元璋和马秀英就淡定的多了,但脸上也带着欣喜和向往。 “你小子就会给咱画大饼,不过说的倒也有几分道理。” “咱大明可不就是天地正统吗,天下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的天下,四夷自古以来就是咱华夏子民。” “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可不能再咱手中丢了。” “否则九泉之下,咱哪还有脸见列祖列宗。” 陈景恪说道:“陛下英明,大明必将在陛下的带领下,开创远超历代的辉煌盛世。” 朱元璋嘴角上扬:“别拍马屁,咱早就说了,咱不吃这一套。” 之后四人又继续讨论《华夏简史》该怎么写,当了半天听众的朱雄英,终于忍不住发表了许多看法。 不少看法都颇有可取之处,引得众人一致称赞。 陈景恪心中对四人做了对比,朱元璋是最务实的,关注点全在大明正统上面,别的一概不关心。 他想要四夷统治的合法性,也只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战争。 马秀英和朱标要好一点,除了大明正统,对天朝上国的荣誉也同样很重视。 朱雄英虽然年幼,却是四人中雄心最大,也是最关注文化传播的。 当然,这和他们的出身所受教育有关。 朱元璋出身太低,后来起家了开始读书,眼界已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这并不是在贬低他,相反,以这样的出身还能夺得天下,他的能力绝对是历史前几名。 但不可否认的是,出身确实也限制了他的很多看法。 马秀英出身好了许多,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 朱标更别提了,出生时朱元璋已经是一方豪雄,又有母亲教导。 眼界自然又不一样。 但他是传统儒家教育出来的弟子,眼界依然受限。 朱雄英出生就是天潢贵胄,又有陈景恪在一旁引导。 眼界反而比父祖更高,追求也更大。 不过他现在还是太年幼,思想也不成熟,还需要时间去成长。 眼见众人聊的都很高兴,陈景恪趁机说道: “陛下,若想让四夷认可华夏支脉的身份,朝廷的一条律法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朱元璋想了一下,说道:“你说的可是大明子民与异族番邦之人成婚,需上报衙门是吧?” 大明有个制度,汉夷通婚要上报衙门,获得许可才行。 否则就是野合。 这条政策可以说严重阻碍了民族融合,必须要取消。 陈景恪说道:“是的,既然自古皆为一家,为何大明要区别对待呢。” 朱标疑惑的道:“虽然祖上是一家,现在毕竟已经分家了,区别对待也无不可吧?” 陈景恪摇头道:“作为宗主国,若是强调身份差异,只会让四夷对我们产生隔阂。” “若想让四夷心服口服,就要做到一视同仁。” “非但如此,我认为大明的户籍上,也应该取消类似的标识。” “大明的子民就是大明的子民,不分汉夷。” 朱标若有所思的颔首道:“有道理。” 朱元璋眉头微皱,显然有些不认同这个观点。 正准备开口反对,却听朱雄英先说道: “景恪说的好,大明乃宗主国,就要拿出宗主国的气度来。” “将心比心,若有人以身份区别对待我,我也无法将其视作同类。” 朱元璋顿时将到嘴边的话咽回肚子: “说的对,还是咱乖孙大气,将来必为一代明君。” 在他看来这条改不改都没区别,方才之所以反对,也只是不想朝令夕改。 现在既然乖孙都赞同了,那就改了吧。 又聊了一会儿,外面天色已经黑了下来,众人才各自散去。 等他们都走了,朱元璋问马秀英道: “妹子,陈景恪这个人,你怎么看?” 第72章 共创佳话 马秀英对朱元璋太了解了,听话音就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怎么,你怕了?” 朱元璋大声道:“胡说,咱会怕他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 然后他话锋一转,叹道:“但是他太年轻了,以六十岁算他还能活四十七八年。” “我就是担心到时候英儿驾驭不住他。” 马秀英点点头,道:“以前我也有此担忧,但英儿今日的表现打消了我的顾虑。” “我相信以英儿的能力,是能驾驭的了他的。” 想起乖孙白天的表现,朱元璋也满脸欣慰,但还是说道: “可我还是担心呐,万一呢。” 马秀英横了他一眼,没好气的道:“那你把有才的人都杀光了,英儿靠谁来治理天下?” “若传出去,真正有大才的人,谁还敢为朝廷效力?” 说到这里,她苦口婆心的劝道: “天才都是孤独的,陈景恪想来也是如此。” “英儿也是天才,两人必然会惺惺相惜。” “现在他们同吃同住同行,感情甚笃。” “你若将他杀了,英儿会作何感想?” 朱元璋连忙说道:“谁说要杀他了,这话可千万别给咱乖孙听到了。” 顿了一下,他又补充了一句:“再说你的身体,还需要他帮忙调理呢。” 马秀英哑然失笑,你不补充这一句,我也知道你是孙儿奴。 “英儿和陈景恪的关系,倒是让我想起了历史上的一对英才。” 朱元璋好奇的道:“哦,妹子你想到了谁?” “曹冲和周不疑。” “曹冲咱知道,周不疑是谁?” “周不疑是与曹冲一般的少年英才,二人乃莫逆之交……” 曹冲和周不疑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对组合。 两人都是神童,关系也非常的要好。 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写出好文章第一时间给对方看。 只是苍天总是见不得太多美好,最终这个故事以悲剧收场。 马秀英就将两人的故事讲了一遍,最后惋惜的道: “可惜曹冲早夭,曹操认为其余子嗣不足以驾驭周不疑,就将其杀害。” 朱元璋也唏嘘不已:“若曹冲不死,曹魏江山也不会为司马氏篡夺。” 话说完他才反应过来,连忙道:“妹子你怎么能拿曹冲那短命的,比咱乖孙呢。” 马秀英长叹了口气,道:“若没有陈景恪力挽狂澜,英儿怕是……” 此时回想起来,她依然心有余悸。 朱元璋也不说话了。 若非陈景恪出现,朱雄英就是第二个曹冲。 想到这里,他心中对陈景恪的那点担忧,顿时就烟消云散了。 “妹子你说的对,是咱多疑了。” “英儿和陈景恪既是君臣,又是玩伴。” “将来他们一定会是明君忠臣,共创一段佳话的。” 马秀英笑道:“你能这样想最好不过,如果实在担心,就多压他两年便是。”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我之所以对他产生担忧,也是因为摸不透他想要什么。” “世人皆有所求,名利、钱财、权势、美色、美食等等,就连咱都贪口舌之欲。” “他对这些似乎都不感兴趣,咱不能不多想。” 马秀英有些哭笑不得的道:“他才多大,贪这些也太早了点。再过十年他要还是如此,你再担心也不迟。” 朱元璋挠了挠头:“嘿,还真是。都怪他自己,表现的太过聪慧,总是让咱忽略他的年纪。” 马秀英顺着他的话说道:“虽然还不知道他在追求什么,但从他的一言一行能看出他的性格。” “他将来必定是好战之人,若掌权四夷的日子恐怕会很不好过。” 得到提醒,朱元璋也露出若有所思之色:“他整日和英儿讲先辈开疆拓土之事,今日又讲华夏简史……” “是了,肯定是他整日就在想这些,才会给英儿讲。” “如此说来,他就是他自己所说的鹰派了。” 马秀英疑惑的道:“何为鹰派?” 朱元璋就解释了一下鸽派和鹰派。 马秀英笑道:“如此称呼倒是生动明了,他肯定是鹰派无疑。” 朱元璋说道:“咱不管他是鹰派还是鸽派,只要有才能有忠心,大明就有他施展才华的地方。” 接着两人又聊起陈景恪的提议,关于华夏简史,两人都持支持态度。 马秀英说道:“按照陈景恪所言之法,从燧人氏写到大明建立,最多不过二十万言。” “朝廷出钱印刷几万册,给每一名考中秀才的读书人发一套,再给藩属国送上一些。” “用不了多久就能为世人所熟知。” “到时你就能光明正大的说‘自古以来’了。” 朱元璋想到那种美妙光景,也不禁露出开心的笑容。 谈到启用新纪元的时候,两人自然更无意见。 不过马秀英却指出了一个缺点:“新的纪年不能用‘开元’二字。” “为何?” “唐朝有开元通宝,唐玄宗第一个年号也是开元,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还是妹子你懂的多,咱就没想到。开元不能用,你说叫什么好?” 马秀英说道:“历法需要万民知晓并使用才好,百姓多不识字,哪里知道开元是什么意思。” “但他们定然知道黄帝,所以无需想什么祥瑞年号,直接叫黄帝纪年就好。” 朱元璋点头道:“是这个理,就叫黄帝纪年吧。” 之后两人又聊了一会儿,眼见天色已晚就躺下歇息。 ----------------- 启用新的纪元是一件大事,即便朱元璋习惯了乾纲独断,这次也非常小心。 先是找来钦天监监正邬秉让推算。 双重纪元乃前所未有之事,邬秉让也非常的惊讶。 作为钦天监监正,他观测天文星象的能力可以不够高明,但察言观色的能力绝对不能差。 既然皇帝拿着此事来问他,那肯定是已经决定要采用了,来找自己不过是求个心安罢了。 如果自己敢说什么不好的话,轻则失业,重则丢命。 所以他在推算之后,说了一番很玄乎的话。 翻译过来就一个意思,此乃顺天应命之举,当行。 朱元璋很是高兴,又分别询问了李善长等老臣,以及叶兑等大儒。 李善长等人倒是很谨慎,只说此事悉听陛下圣意。 朱元璋虽然不满,但见他们没有反对,也就没说什么。 叶兑等大儒态度就截然不同了,一听说要启用黄帝纪元,那是一个比一个兴奋。 给朱元璋扣了好几个大帽子。 于是在几日后的一次早朝,朱元璋当朝宣布启用黄帝纪元。 要求新刊印的史书,必须添加黄帝纪年,同时要求藩属国启用三重纪元。 群臣倒是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理由也很简单,前所未有之事,理应慎重。 朱元璋倒也没有惩罚他们,这么大的事情有人保守一点很正常。 只要不是别有用心就没事。 当然,他不在意这些人的真正原因,还是大多数人都同意了。 这条法令正式通过。 否则,他肯定要拿几个人开刀震慑一下其他人。 接下来他又说了《华夏简史》之事,并命翰林院尽快将此书写出。 这一下情况就不一样了,群臣纷纷反对。 理由很简单,蛮夷就是蛮夷,岂能与我华夏子民相提并论? 朱元璋怒斥道:“尔等当年都做过元朝子民,很多人还做过元朝官吏。” “既然尔等不屑与蛮夷为伍,为何还要与元人为伍,做那元人的官?” 一句话说的众人哑口无言。 倒是有人辩解,做元人的官是为了蛰伏以待时机。 然后他人就没了。 罪名很简单,贪腐。 还不是诬陷,而是有实打实的证据。 可谁都知道皇帝查办他的原因,朝堂在无人敢反对。 于是此议案再次通过,翰林院全权负责编撰工作。 为了防止他们阳奉阴违拖延时间,朱元璋严令一个月内必须拿出框架,否则所有人都要受罚。 陈景恪得知朝堂发生的事情,既高兴又叹息。 高兴的是方案通过了,叹息的是,一个正常的朝堂,不应该用这种方法解决争议。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方法的效率确实够高。 暴力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但能解决提问题的人。 暴力加正确的策略,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革新,减少不必要的内耗。 也就朱元璋是开国之君威望高,又敢掀桌子。 后世君主就很难做到这样了。 别看朱标威望高,还获得了群臣的认可,若是他当皇帝提出编写《华夏简史》,不扯几个月的皮根本就通不过。 朝堂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了出去。 即便科举近在眼前,读书人也忍不住参与讨论。 对于启用黄帝纪元,他们不出意外的给予了支持。 很多人甚至纷纷高呼陛下圣明,大明乃华夏正统。 朱元璋听到这些消息,自然是十分的开心,赏赐了陈景恪许多宝物。 不过对于《华夏简史》,读书人的意见就比较多了。 主要集中在华夷问题上。 有人支持,理由是先贤都说了‘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 只要他们愿意学习华夏礼仪,那就是华夏之人。 有人反对,理由也很充分,华就是华,夷就是夷,岂能同论? 双方争论的很激烈,谁都说服不了谁。 华夷之辩自古有之,双方谁都说服不了谁。 谁能占据上风,只看朝廷的意思。 朝廷比较具有包容性,例如大唐,那‘入则华夏’一派就占据上风。 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相反的就是宋、元以及后来的满清,对身份尤为的强调。 华夷之辩也最为激烈,而保守派占据绝对上风。 现在的大明,朝廷支持四夷皆华夏支脉,所以很快包容派就占据了绝对上风。 之所以会这么快就分出结果,很大一个原因是科举临近。 谁都不想被人扣上一个,‘反对朝廷政策’的大帽子。 立场这东西,哪有利益来的重要。 朱元璋对读书人的识时务很是满意,但同时也非常鄙视他们的操守。 ----------------- 自从那日在酒楼被一少年驳斥,方孝孺就将自己关在了客栈,谢绝了所有访客。 那天的事情早已传开,大家都知道他受了刺激,所以纵使被拒绝也并没有生气。 关系好的担心他的状况,拖店小二去打探,得知没有大碍才稍稍放下心来。 关系不好的,对他怀着妒忌心里的,则幸灾乐祸,巴不得他产生自我怀疑,从此一蹶不振。 毫不相关的人,则在一旁看热闹。 如此不知不觉过了半个月,方孝孺的房间门终于打开。 从里面走出了一个形容枯槁的人。 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吓了一大跳,怎么将自己折腾成这个样子? 关系好的立即上来打招呼,询问状况。 方孝孺的感激的道:“谢诸位好友的关心,方某无碍。” 众人见他目光沉稳,就知道他想通了,也放下心来。 一位名叫严希文的同乡说道:“能走出来就好,科举临近,你好生歇息几天,莫要误了考试。” 其他人也纷纷出言安抚。 方孝孺却摇头道:“谢大家关心,不过我已经决定,放弃本次科考。” 众人震惊不已。 严希文试探的道:“你准备参加明年的正科?” 方孝孺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道:“等我何时想通了,再来参加科考。” “啊?”严希文大惊,连忙劝道:“万万不可啊。” “道可以慢慢去寻找,科举关系重大,错过一次就是三年,希直三思啊。” 其他人也纷纷劝阻: “以希直的学问,必定榜上有名,
相关推荐:
胖阿姨×有病小江总
盗墓:我是解家大少爷
敛财人生之新征程[综]
拒嫁豪门:少奶奶99次出逃
[快穿]我被情敌操控了
和暗恋对象偶然成了室友
三国:从隐麟到大魏雄主
我女儿实在太厉害了
【快穿】娇娇
我穿越成一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