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40章

第40章

造假钞的都是亡命徒,没有一定的武装力量,是查不了他们的。 武装力量在任何时候都是敏感的,给宝钞管理衙门一支这样的力量,那意义就完全变了。 朱元璋的表情也凝重起来。 陈景恪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道:“殿下可知私铸钱币之事为何屡禁不止?” 朱标回道:“利润巨大。” 陈景恪却说道:“不尽然,朝廷对此事不够重视,或者说治理不得法,才是私铸泛滥的根本原因。” 朱标皱眉道:“大明律规定,私造宝钞者斩,私铸钱币者绞……这还不够严厉吗?” 陈景恪摇头道:“有法而不执行,约等于无。朝廷只制定了律法,却并没有想过如何更好的执行。” “我知道,朝廷每隔几年都会督促各衙门,打击私铸钱币之事,每次都收获颇丰。” “可是衙门的主要职责是治理地方,而不是打击铸私钱。” “这属于他们职务之外的工作,朝廷督促的时候他们就去做一下,朝廷不督促他们就不管了。” 朱标沉默了,因为真相确实如此。 朱元璋缓缓点头,道:“所以你想组建一个机构,专门用来打击铸私钱是吗?” 陈景恪道:“陛下英明,就是如此。新衙门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打击铸私钱,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权力。” “而他们的升迁,也只看打击铸私钱的成绩。” 朱元璋和朱标都陷入了沉思,这个思路他们之前从未想过,但确实很有道理。 可一个新机构,尤其是掌握武装力量的机构,太敏感了。 他们要好好衡量一下其中的得失。 陈景恪也知道他们的担忧,于是又抛出了另外一个砝码: “陛下、殿下,还记得之前我们讨论过的赋税问题吗?” 父子俩愣了一下,赋税问题? 想起来了,大户会想办法将自己该交的税,转嫁到百姓头上。 在土地兼并的情况下,百姓很快就会被榨干最后一滴血。 到时候百姓活不下去,朝廷收不上来税也难以为继。 可是,为何他突然重提这个问题? 和这个管理宝钞的新机构有什么关系? 朱标似乎想到了什么,若有所思的道:“让新衙门暗中调查地方大户,确实有助于朝廷了解地方情况。” “但他们没有行政权,也无法阻止大户转嫁赋税问题吧。” 朱元璋却露出了然之色,说道:“你想让这支武装力量去问大户收税是吗?” 陈景恪惊讶不已,这么快就想到了,果然不愧是老朱啊。 “陛下英明,就是让他们去问大户收税。” “还是那句话,他们没有任何行政权,只有收税的权力,而且只能问拥有一定资产的大户收税。” “朝廷可以规定,他们追缴的税款,一半归他们自己,一半上缴国库。” “如此,我相信他们会拼了命的去查那些大户。” 朱标恍然大悟,他也终于明白了陈景恪的真正谋划,不禁说道: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原来如此。” 如果朝廷直接说,我要建立一支武装力量,专门用来问大户征税。 那必然会引起全国上下的一致反对。 就算朝廷强行组建了,估计这个新部门的成员,连衙门大门口都出不来。 敢出门就会被人弄死。 现在先以打击铸私钱的名义,将这个机构组建起来。 这是个很正当的理由,打击铸私钱历来是一件大事。 没有人会怀疑。 等机构组建完成,并将当地的情况基本掌握,再摇身一变。 俺们不装了,俺们是收税的。 到那个时候,地方势力再想针对他们也晚了。 而且这里面还存在一定心理因素。 这个机构突然出现,大家会出现应激反应,集体针对。 当习惯了它的存在,就算再怎么恨它,也很难组织太多人一起去针对。 这一点老朱是最清楚的,锦衣卫一开始也不是干这个的。 等大家慢慢习惯了这一支力量的存在,突然就挂牌成立了。 群臣就算再不愿意,也只能捏着鼻子接受。 “自从上次和陛下谈过赋税难题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该如何解决……” “后来在汉武帝身上获得了灵感……汉武帝其实就是武装收税……” “只不过他并未将这种模式,变成制度保留下来。” “等他驾崩,这种模式也就被继任者给放弃了,甚至被后世认为是恶政。” 朱元璋不屑的道:“但他确实用此法,逼的无数百姓流离失所,说是恶政也不为过。” 陈景恪没有反驳,因为这是事实。他顺着老朱的话,说道: “所以我们若行此法,就要吸取其中的教训。” “问百姓收税,是地方衙门的事情。” “这支武装力量只问大户收税,若敢向普通百姓伸手,不但无功反而有罪,要重罚。” “如此,既能限制他们的权力,又能有效杜绝汉武恶政的出现。” 朱标赞道:“好办法,再以重利驱使,他们会发了疯一样的找大户的麻烦。” 毕竟查到一家,就能获得一半的奖励,这是多么巨大的一笔钱啊。 比辛辛苦苦压榨百姓,利润大了无数倍。 当然,朝廷不可能给这么多奖励,但即便是给两三成,那也是一笔难以想象的巨款。 至于会不会有无辜大户因此受害…… 对不起,作为朝廷我们打击的就是大户。 就像是圈养的豕(猪),养肥了就杀一批。 只要百姓不乱,天下就乱不了。 朱元璋已经被说服,道:“好,你的这个建议原则上咱同意了,具体细节咱们后边再商量。” “哦对了,你和锦衣卫那个小旗官杜同礼不是很熟吗,正好把他也调过来吧。” 看似随意的一句话,却让陈景恪瞬间出了一身的白毛汗。 锦衣卫是什么机构? 你一个太孙伴读私下和他们结交,是想做什么? 换成别的朝臣敢这么做,这会儿估计已经等着投胎了。 也就自己数次为朝廷解决大难题,且也没有利用这层关系做什么事情,否则不会这么容易过关。 这次朱元璋只是警告,并没有惩罚。 再有下次,谁都救不了自己。 以后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仗着穿越者的身份,就去做犯忌讳的事情。 第103章 十年后让位给你 看着陈景恪的背影消失,朱标说道: “您老就不怕把他给吓着了?” 朱元璋道:“他要是就这点胆量,咱还瞧不起他呢。” 顿了一下,又说道:“只要他不傻,就应该能看得出来,咱这是在护着他,在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 “否则,咱大可以什么都不说,把这个把柄留着,将来以此将他给收拾了。” 朱标点点头,这才符合他心目中那个老爹的做法。今日竟然提点陈景恪,属实有点出乎他的意料。 “您老人家对他可谓是青睐有加啊。” 朱元璋斜睨道:“你是不是觉得,咱应该处处防着他?将他的把柄攥在手里威胁他?” 朱标心道,您老人家可不就是这么做的吗。 朱元璋自然知道儿子在腹诽自己,冷哼一声道: “那是对一般人,陈景恪是一般人吗?” “对他这样的人,就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他才十三……今年十四了,还是个半大孩子。” “咱就用真心去对他,就算是块铁,也能给他暖热喽。” “这样他才能心甘情愿的,将才能拿出来为大明效力。” 朱标点点头,并补充了一句:“该有的防范还是要有的。” 朱元璋说道:“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行,咱们既要对他好,也要提防他,两者并不冲突。” 说到这里,他突然感慨的道:“以前咱从不将别人放在眼里。” “不就是治国吗,咱能从一个穷孩子变成皇帝,还能治不好一个国家?” “哪里不懂学就是了,不会比任何人差。没有他们,咱一样能将大明治理好。” “可是和陈景恪接触久了,咱也不得不承认,治国咱确实不如他。” “既然知道了不如人家,那就虚心一点,好好跟着人家学。” 朱标并没有被自家老爹,这番慷慨激昂的话给感染到。 当了二十八年父子,他可太了解自家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别看现在说的好,翻起脸了谁都不认。 而且他更好奇另一个问题: “陈景恪的想法很独特,可以视为革新派,您就不怕他将国家搞乱了?” 朱元璋自信的道:“怕什么?咱能白手起家建立大明,还能怕国家出乱子?” “但咱也不是傻子,哪些政策可行,哪些不可行,咱心里也有点判断。” “只要不是太离谱的,试试又何妨呢?” “成了,大明将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说不定国祚能多延续一两百年。” “不成,咱再改回来。最多就是乱上一阵,大明亡不了。” 朱标也不禁为自家老爹的胸襟和自信感到敬佩。 朱元璋看着朱标,说道:“咱敢如此,还有一个原因是有你在。” “我?”朱标很是意外。 朱元璋苦笑道:“有时候不承认都不行,我老了,眼界思想都跟不上你们年轻人的想法了。” “陈景恪讲的东西,有些我能懂,有些完全无法理解。” “就像是经济一道,我也在研究,可越看就越糊涂。” 说到这里他忽然骄傲的道:“但标儿你能懂,比咱强。咱可开心了,比咱自己懂了都开心。” “就算将来咱不在了,以你的能力和威望,也能继续带领大明前行。” 朱标非常感动,自家父亲对自己,真的是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啊。 “爹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朱元璋笑道:“咱相信,你从来没有让咱失望过,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 “还有咱的乖孙,从小跟着陈景恪,他将来懂的肯定比你还要多。” “一代人比一代人强,咱看着心里就高兴。” “嘿嘿,陈景恪在引导乖孙,他以为咱不知道吗。” “咱之所以没有阻止,是因为他没有往歪路上引,教给乖孙的也都是真正的学问。” “只要他能一直如此,咱就让他引导又能如何?” “咱巴不得他将所有本领,都教给乖孙呢。” 提起自家儿子,朱标也非常欣慰。 以前这孩子只是聪慧,现在学识和才能也在快速增长。 将来肯定比自己强。 难得和儿子谈一次心,朱元璋也忍不住想多说几句: “你要快点成长起来,咱再给你看十年家。” “十年后就将这个位置让给你,然后和你娘安享晚年。” 朱标激动的道:“爹,万万不可,我能力不足您万一,怎能担此大任……大明离不开您啊。” 朱元璋很是欣慰,嘴上却斥道:“没出息,你要立志超过咱才行。” “什么大明离不开咱,等咱没了咋办?” 朱标还想解释,朱元璋挥手阻止他,说道: “咱知道你想说什么,但这个位置早晚是你的,这是不容改变的现实。” “等咱老了就会精力不济,再坐在这个位置上,对大明反而不好。”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啊,大明需要一个强而有力的君主掌舵才行。” “所以不论你是怎么想的,都要坐上这个位置。” 说到这里,他用舒缓的语气说道: “你娘还没有看过这大好河山,你也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咱带着她到处走走看看是不是。” 朱标终于不再推辞,郑重的道:“是,儿子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朱元璋欣慰的道:“这才对嘛。” 父子俩都不是多愁善感的人,很快就恢复正常,开始探讨武装收税之事。 朱元璋严肃的道:“若此法能成,至少能延长百年国运,你一定要亲自盯着。” “在布局未完成之前,切记不可走漏任何风声出去。” “不论对任何人,都要说是为了打击假钞。” “就算是参与此事的人,也暂时不要让他们知道真相。” 朱标郑重的道:“您放心,此事暂时就只有您、我和陈景恪三人知晓。” 朱元璋想了想,说道:“待赵瑁窝案结束,就由你出面将毛骧和他的党羽全部剪除。” “然后将锦衣卫里的蛀虫也清理掉,剩下堪用的全部转到新衙门去。” “至于锦衣卫,就让它成为历史吧。” 出乎意料的是,朱标竟提出了反对意见:“我以为,锦衣卫不能废除。” 朱元璋惊讶的道:“哦,为何?你以前可是很讨厌锦衣卫的。” 朱标有些尴尬的解释道:“那是儿子以前不懂事,锦衣卫确实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不过他们的权力太大了,需要加以限制。” 朱元璋笑道:“很好,看来你已经有想法了,那就去做吧。” 第104章 再搞定变色油墨 陈景恪并不知道,朱元璋和朱标谈了什么。 从乾清宫出来,他依然心有余悸。 朱元璋或许会因为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多几分忍耐。 但绝对不会无限度的纵容。 自己也不能仗着这一点,就飘的太厉害。 如果不想死,有些规则还是要遵守的。 锦衣卫这样的机构,自己竟然也妄想布局插手,是真的飘的没边了。 一定要引以为戒,绝对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回到自己的住所,花了好一会儿时间,才让自己平静下来。 然后就开始思考印钞的问题。 纸钞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纸张,二是油墨。 他也正是准备从这两方面入手的。 作为发哥的半个影迷和郭天王的半个歌迷,前世他是看过《无双》的。 演技是真好,剧情也跌宕起伏。 然而,作为一个理科生,对于整部剧的设定,真的有些无力吐槽。 说白了,编剧就是在欺负大家不懂钞票。 无酸纸很难制造吗? 其实大家平日里接触到的纸,很大概率就是无酸纸。 准确说,无酸纸最早被造出来,是用来印书的,而不是印钞票。 只是因为这种纸比较优秀,才被选为纸钞用纸。 什么叫做无酸纸呢? 那就要先说说什么叫有酸纸。 工业化造纸时代,人们在纸浆里添加施胶剂,增强纸张纤维之间的亲和力。 最早的施胶剂是松香和明矾,适量添加,造出来的纸柔韧度显著增强。 还能有效防止表面起毛和掉毛,且能减少对油墨的吸收力。 这种方法很快就得到了普及。 但几十年后藏书馆的人发现,书籍会自我损坏。 研究发现,罪魁祸首是明矾。 明矾学名硫酸铝,具有酸性,会腐蚀纸张。 时间一长,就会导致纸张强度降低、褪色。 于是藏书馆就提出了要求,解决纸张的自我腐蚀问题。 方法也很简单,既然有酸纸会自我腐蚀,那就造无酸纸呗。 罪魁祸首是明矾,那就把它替换掉。 于是就有了非酸性施胶剂。 非酸性施胶剂很多,比如动物胶就是其中一种。 要是还觉得不保险,就在纸浆里添加一些碳酸钙(石灰石),于是就有了无酸纸。 这玩意儿的制作方法是公开的。 而且生产钞票用纸的原材料,也是半公开的,主要就是棉花。 随便找个懂一点化学知识的人,摸索一下都能造的出来。 根本就不需要大费周章,到专门的机构去买。 变色油墨的情况其实也差不多,这玩意儿的核心就是光敏材料。 而光敏材料的种类实在太多了。 比如氯化银,就是最早被发现的光敏材料之一。 用硝酸和银反应,生成硝酸银。 再用硝酸银和盐酸反应,就能生成氯化银。 三酸两碱,有工业母液之称。 碱的制作门槛要高的多,前世一度被发达国家掌控。 直到侯德榜大师公布了自己的发明,才普及开来。 而三酸的制作门槛就比较低了。 就拿硫酸为例,将胆矾蒸馏,生成的气体冷凝就是硫酸。 这玩意儿咱们的老祖宗早就发现了,还给取了个名字,叫绿矾油。 然后还是一味中药。 是的,硫酸是一味中药。 有了硫酸,再制作硝酸和盐酸,就更加容易了。 三酸有了,就可以着手制作光敏材料了。 有了光敏材料,变色油墨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无酸纸加变色油墨,这就是陈景恪敢说,百年内无人能仿造的底气。 无酸纸的事情可以放一放,先把变色油墨弄出来再说。 先是设计了一套,土法获取光敏材料的流程。 将所需材料写下来,清单交给朱标。 明确告诉他,这是用来造特种墨的,收集材料的时候小心一点,不要被人发现了。 朱标自然懂得怎么做,将清单分开,找不同的人来收集。 皇太子吩咐的事情,效率自然很高,没多久材料就送来了。 陈景恪试验了许多次,终于弄出了一点光敏材料,也就是变色粉末。 然后又弄出几种不同颜色的油墨,各自取一点和变色粉末混合。 就成了变色油墨。 当看到白纸上,会变色的字的时候,朱元璋和朱标惊呆了。 他们一直在想,陈景恪要如何才能制作出,别人无法仿造,百姓又能一眼看出真假的宝钞。 想了许久,都没有丝毫头绪。 现在他们终于知道了。 这玩意儿确实没人能仿造,而百姓只要不瞎,都能分的出真假。 “好好好,太好了。陈景恪你又立下一个大功,天大的功劳。” 以朱元璋的城府,都喜形于色,连连夸赞道。 陈景恪谦虚的道:“陛下过誉了,不过是承前人的智慧罢了。” 然后拿出几页纸递过去:“陛下,变色油墨的核心材料,是变色粉末。” “只有添加了它,油墨才会变色。” “这是制作变色粉末的方法,天下只有我一人知晓,请陛下收好。” 朱元璋小心的接过来,展开纸发现上面的字都认识,但完全不懂是什么意思。 看不懂好啊,看不懂才说明这是秘法,别人不容易偷师。 然后他将纸递给朱标:“标儿,你找人单独生产变色粉末

相关推荐: [综漫] 烫角色靠我心声守护节操   控卫凶猛   月皎花娇   农家哥儿在末世   逐浪(1V1 H)   偏执的他[现代女尊]   浮生之殷商风流   我女儿实在太厉害了   错爱   重生豪门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