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76章

第76章

思都不是很单纯。 想一想也正常,最早一批加入的,都是工部、户部、国子监等机构的官吏。 他们本身就是官,心思复杂一些很正常。 等到编纂组打出名声,才引来许多单纯的算学爱好者加入。 陈景恪已经将这些人的名字都记了下来,将来会优先将他们拉进小圈子。 这些才是未来理科的干将啊。 他先是回家瞅了一眼,见一见父母,卡着皇城落门的时间才进宫。 并没有直接将书呈送给朱元璋,而是自己先看了一遍,确定有没有什么问题。 倒不是他不信任程一民,而是在宫里待久了,习惯性谨慎。 其实最近他本也没有闲着,每天都要和朱雄英一起学习处理政务。 主要是跟着徐达和李善长学习。 这么大的变革,可不是朝廷颁布几天政令就行了。 需要各衙门集体配合。 六部没有一个能置身事外的。 吏部忙着遴选官吏,一万多个空缺,可有他们忙的了。 户部在全国各地划分土地,以安置军户。 礼部开始着手为即将到来的大授勋做准备。 兵部将吴王时期的档案都翻了出来,重新核对军功。 这是一项非常繁琐工作,工作量之大,能让人看的腿发软。 还好,李善长从较为清闲的机构,比如鸿胪寺等,抽调了大量人手过来帮忙。 工部也没有闲着,最近他们才是最忙的。 黄河改道工作已经开始。 新都修建,虽然还没有破土动工,可各种材料已经开始着手收集。 现在又要组建军械局。 而且军械局还不是单纯的工部机构,军方也会派出几名官员过来做代表。 名其名曰是方便双方沟通,能让军械局更及时的了解军方需求。 真实目的大家心知肚明,就是怕文官搞鬼。 如果放在平时,文官集团肯定不愿意。 你们军方也配在我们文官的地盘插钉子? 但现在,也没人在意这点小事儿了。 派就派呗,几个代表而已,还能翻天不成。 不只是六部,其他衙门也基本都被牵扯了进来。 可以说,大明所有的中枢机构和地方衙门,没有一个能置身事外的。 陈景恪和朱雄英学的,就是如何调动、协调各衙门。 同时也借着这个机会,更加深入的了解,各衙门是如何运作的。 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都精通。 朱元璋的安排是:“军队那边的事情比较简单,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就行了。” “主要了解的是行政系统的运作,这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然后他又叮嘱道:“不要学李善长的坏毛病,他这个人外宽内忌,待人苛刻。” “遇到意见相左之人,往往会出言不逊。” “当年刘伯温执意辞官,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受不了他的辱骂。” 陈景恪咋舌不已,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老李看起来挺和善一个人,竟然是个大喷子。 能把刘伯温喷的要辞官,啧…… 朱雄英反而露出了好奇之色,似乎很想知道他是怎么骂的。 朱元璋继续说道:“这也是咱一直不让他重回中枢的原因。” “希望经过这些年的打磨,他能稍稍收敛一些。” 所以,陈景恪和朱雄英二人,只是偶尔才去一次徐达那里,大多数时间都在李善长身边。 李善长也知道朱元璋的意思,对两人悉心教导。 让两人受益匪浅。 因为朱元璋的话,他们两个一直在私下观察老李。 发现确实如此。 平时还好,甚至有人犯了错他都能包容。 可唯独不喜欢别人和他有不同意见。 要是有人和他意见相左,那脸色难看的像是要吃人一般。 不过还好,并没有破口大骂。 也不知道是真的有所收敛,还是朱雄英在,他不敢做的太过分。 话说,这次改革李善长可谓是焕发了第二春。 洪武四年他因病退居二线,后来胡惟庸案爆发,他虽然没有受到牵连,却也再不复当年的辉煌。 被任命为御史中丞,统领御史台。 一个中枢机构的头头,说起来职务并不低。 然而御史台除了风闻奏事,并没有什么实权。 这个职务完全无法匹配他文官第一人的身份。 说他在事实上退居二线了,都不过分。 这一次改革,他再次回到了风口浪尖。 虽然权力远不如丞相大,却也是风光无限。 比起权力,重新向世人证明他在朝廷的地位,更加重要。 尤其是在江浙派面前证明自己,更是让他充满了成就感。 你们不是想要挑战我们淮西的地位吗? 现在遇到大事,陛下依赖的不还是我们淮西功臣吗。 江浙派其实已经偃旗息鼓了。 尤其是迁都之事确定,失去了地理上的优势,他们深知已经不可能掀翻淮西派。 比起无意义的斗争,他们更想重新找准自己的定位。 但对陈景恪来说,这些都无关紧要,也无瑕关心。 是真的忙。 白天要跟着徐达和李善长学习,晚上回来审核洪武算经,得点空还要和福清公主培养一下感情。 说起福清公主,自从两人的婚事确定,她反而变得有些放不开了。 动不动就脸红,竟然开始看起了女戒,学起了女红。 陈景恪知道,她这是在讨好自己。 于是就尝试给她讲一些自立的观点,但发现并没有什么用。 时代如此,她根本就无法理解。 后来干脆就直接告诉她,自己对女戒女红没兴趣,就想找个能有共同话题的媳妇。 就像是陛下和皇后那样。 果然,这话比什么都好用,她再也不提什么女戒女红了。 开始聊历史,聊朝政,聊军事,跟他一起畅谈古今。 陈景恪知道,她依然在有意的配合自己。 但这些东西,也是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她做起来更开心就是了。 两人的婚事,也渐渐的在小范围内传开了。 开始是徐达知道,后来李善长也知道了,再后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不过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真正原因,只因为陈景恪比较有才能,获得了陛下的喜爱。 毕竟明朝公主嫁给普通人,也不是第一次了。 马皇后的嫡女安庆公主,驸马就是普通读书人出身的欧阳伦。 陈景恪是神医,又有才学,能尚公主并不奇怪。 嗯,大多数人都以为,他是尚公主。 娶公主之事,估计要等到真正赐婚那天,才会公布。 即便如此,陈景恪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又再上了一个台阶。 大家对他更加的客气。 不知不觉又过去半个月,这天在洛阳坐镇的朱标再次返回应天,并带回了一副设计图。 新都设计图。 历时两个月,动用了将作监九成人力,做出来的详细设计图。 图纸长三米五,宽两米,展开后足足占据了大半面墙。 即便只是图纸,也能看出这座都城的巍峨雄壮。 陈景恪也不禁有些兴奋,毕竟他可是参与了选址的。 设计新城的时候,他也提了许多建议。 这新都也有他一份功劳啊。 朱元璋有些激动的道:“给咱好好介绍介绍,这都城都有什么讲究。” 第164章 永除草原之患?(六百月票加更) 伊水和洛水是两条自西向东流淌的河流,也是黄河的重要支流。 在即将达到黄河的时候,两条河流汇集成一条,就是伊洛河,然后汇入黄河。 洛阳旧城,离两河交汇处还有几十里的距离。 新都自然不能放在旧城,这样工程量太大,光拆迁就需要数月时间。 在经过实地考察,征求了多方意见之后,新城放在了更靠近两河交汇的地方。 但这也意味着,夹角用地不够。 “根据景恪的建议,新都要以容纳百万人为标准建设。” “还要预留出足够宽敞的街道,和宽松的生活空间,占地太大了。” “两河之间的土地,宽度不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作监的官吏实地勘探之后,提出了一个方案,新都将横跨伊洛二水。” “新都的主体和皇城在两河之间,四分之一在洛水的北面,四分之一在伊水的南岸。” “这么做的好处有四个,其一,更容易从伊洛水获得水源。” “其二,交通方便,漕运船只可以直接从伊洛水进入外城。” “其三,若未来需要拓宽城池,城北和城南都有大片土地可以使用。” “其四,两水外侧的城池,可以作为商业区使用。” 商业区人员混杂不好管理,伊洛二水就是天然的隔离带。 一旦那里出了乱子,只需要封锁伊洛二水,就能切断其和主城区的联系。 当然,并不是说主城区不能经商,而是规模不一样。 伊洛水外侧的部分城区,是大型商业区。 两水中间的主城区商业规模较小,也不集中。 皇宫在主城区的正中心。 “容纳百万人的都城,面积实在太大了。” “为了方便管理,我计划以皇宫为中心画一个井字。” “皇宫就在井的中心,周围的八个区域,分为八个坊。” “以高墙将八坊隔开,白天坊门大开,任由大家出入。” “晚上宵禁,或者遇到紧急情况,就关闭坊门切断相互之间的联系。” 在某些时候,这些高墙也可以起到防御作用。 这些坊和唐长安城的坊不同。 唐长安城的坊比较小,偌大的长安城总共被划分成了一百零八坊。 优点是便于管理,缺点是太封闭了,不利于交流。 从宋朝开始就已经不设坊了,百姓居住在同一道城墙内。 这也和宋朝发达的商业有关。 应天城也有坊这个单位,但更类似于前世的城区,是完全开放式的,没有城墙阻隔。 朱标弄出来的这个坊,虽然有高墙分隔,但面积太大了。 新都城的规模比唐长安城还要大,仅仅是主体部分,就有唐长安城三分之二大小。 这么大的区域,划分成九个部分,单个的面积可谓是非常庞大了。 住个十万人,完全没有问题。 所以,虽然也是坊,却并不封闭。 朱元璋对这个设计就非常满意:“商业区被伊洛二水隔开,主城区分坊治理。” “好好好,此法甚好,标儿你的这个设计,比咱想的还要好。” 陈景恪自然也没有意见,在没有‘天眼系统’的情况下,分区确实是最简单也最实用的管理办法。 否则这么多人挤在一道城墙里,会带来多少混乱,想想就让人头皮发麻。 朱雄英更是兴奋不已,这就是他未来新家啊。 真恨不得一夜之间就将它建成了。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四条贯穿全城的人工渠,方便百姓用水。 陈景恪比较关注的下水道工程,也设计了出来。 污水直接排出城外,不用担心便溺遍地,把新都变成屎城。 其实他这个担心有点多余,自从沤肥技术成熟,便溺物就成了宝贝。 这还是个很抢手的生意,一般人都插不进手。 就以应天城为例,据说整个城的排泄物,都被几个背景神秘的大户给垄断了。 他们会派人,挨家挨户免费帮人清理此物,然后统一运出城外沤肥。 肥料可以自用,也可以卖给别的种田大户,堪称暴利。 不过即便如此,下水道也是一项重要的设施。 有它没它,完全是两个样子。 接下来朱标又介绍了皇城。 不得不说的是,前世朱元璋设计的南京故宫,影响了后世明清两朝的宫廷建筑。 这一世,朱标也没能摆脱老朱的影响。 洛阳宫在总体上和应天皇城相似,只是细节上略有不同。 对于皇城设计,陈景恪能插手的不多,他只提出了一个创意。 地龙。 也是暖气管道。 北方的冬天可是很冷的,没这玩意儿日子不好过。 古代没有加压泵,没办法弄出覆盖整个皇城的暖气系统。 不过问题不大,可以分开设计,每一座宫殿都有一套独立的暖气系统。 新都的建设,可不只是皇城本身,还包括周围的关隘。 洛阳周围是有天险的,但因为地位下降,这些关隘大多都弃置不用了。 现在也要全部重新修筑,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强化。 还有粮仓,作为京都必须储备有足够的粮食。 粮仓选址建设也非常重要。 朱标仅仅是介绍,就用了将近一个时辰的时间。 可以想象涉及到的环节有多少。 反过来说,这座新都城的设计堪称完美。 朱元璋大为满意,当即就拍板,开建。 也就在这时,陈景恪拿出了一样‘黑科技’。 混凝土,俗称水泥。 尽管早就知道他手里还有宝贝,可当听到水泥这种东西时,朱元璋还是忍不住感到震惊: “你是说,用粘土、铁矿石、石灰石、石膏,磨成粉掺在一起,加水就能凝固成石头一样?” 陈景恪完全能理解他的心情,这玩意儿堪称战争利器。 平地造一座坚城,能直接改变战争态势。 “用瓷器陶器的碎片、矿渣也可以,只要比例对,加水搅拌就能凝固成石头。” “如果加适量的沙子和碎石子,效果会更好。” 朱元璋什么都没说,立即找人弄来所需之物,在皇宫内亲自做了试验。 几天后,看着凝固成一团的水泥疙瘩,朱元璋激动不已。 抽出佩剑重重砍了一剑,‘咔’碎屑四溅。 “不如石头硬,但也不遑多让。” “好,这混凝土实乃国之利器也。” 朱标也非常高兴:“有了此物,修建新都的成本就能降低好几成,速度也能加快数倍。” “景恪又立一大功矣。” 朱元璋点点头,然后不满的道:“你别夸他,这小子藏了一肚子好东西,磨磨唧唧的不肯拿出来。” “还大功,咱都恨不得打他一顿。” 陈景恪嘿嘿一笑,并没有将这话当真。 老朱这个人,有时候很傲娇,明明想夸人非要反着说。 “混凝土抗拉抗弯性比较差,浇筑时可以在里面加入竹筋,以增加韧性。” 竹筋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前世有一座大楼,就是用竹子为筋,历经百年而不倒。 最后还是因为年代太久远,才被拆掉了。 拆掉后露出来的竹条,依然保持着足够的韧性。 明朝的建筑普遍不高,城墙也就十米出头,用竹筋完全没有问题。 这时,朱雄英围着那个水泥疙瘩转了好几圈,然后摸着下巴说道: “用这玩意儿在草原上修几座城池,北元人还不哭死。”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不愧是咱的乖孙,和咱想到一块去了。” “现在北元人也学聪明了,咱们大军出击,他们就迁走避而不战。” “如果大军太过深入,他们就派兵袭扰粮道。” “等咱们大军撤退,他们就赶着牛羊回来继续生活。” “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咱们空耗人力物力,却毫无所获。” “有了城池就不一样了,咱们的大军可以和钉子一样钉在当地。” “咱倒要看看,他们准备如何破这一局。” 朱标也很赞同,说道:“有了此法,处处都是天险啊。” “只是可惜,混凝土的生产方法没有办法保密,容易为敌人获取。” 陈景恪笑道:“殿下无需担心,水泥只是死物罢了,在会用的人手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况且,我大明军队纵横天下,坚城要塞都不知道攻下来了多少座,再多几座又能如何。” 朱标失笑道:“确实如此,倒是我有些小气了。” 朱元璋笑道:“现在咱大明唯一的敌人,就是北元。” “他们就算获得了制作之法也没用,草原上可找不到这么多材料。” “再说,咱巴不得他们修城呢。” “修了城他们就不舍的走了,只能留下和咱们正面作战。” “这样反倒是好办了。” 中原王朝和草原游牧民族作战,最大的问题不是打不过,而是找不到人在哪。 你主动出击,人家四散躲避。 你撤退人家就聚集起来攻打你。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陛下,有了水泥筑城,我倒是有个不错的对付北元人的办法。” 朱元璋立即就来了精神,问道:“什么办法?” 朱标和朱雄英也好奇的围了过来。 陈景恪拿起一根木棍,在地上画了起来: “将草原分成一个个的格子,让归顺的北元部落,居住在这些格子里,不允许擅自离开。” “朝廷在靠近河流的地方,修筑城池派遣官员,就近管理这些部落。” “还可以迁徙汉人,在城池周围居住开垦农田……” 朱元璋思索道:“办法是不错,可也等于是让北元部落,获得了休养生息的空间。” “一旦他们壮大,就有联合起来反叛的危险。” 陈景恪说道:“陛下考虑的甚是,不过也能解决。” “分拆,朝廷规定每个部落的人口上限,人数超过了就分拆。” “将拆出来的人,迁到远远的地方定居。” “让他们一辈子,都无法联系到原来的部落。” 朱雄英插话道:“还可以将他们迁到大明腹地,和汉人混居。” “说汉话,写汉字,穿汉衣……用不了多少年,就能被同化。” 朱元璋大喜:“好,格子安置加分拆之法一出,北元将再不复为祸矣。” 朱标想的更多,说道:“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的草原隐患,有可能要在大明手里,彻底解决了。” 眼见这个法子或许可行,几人都变得非常兴奋。 围在一起商量更多的细节。 很快就有了一个大致的方案。 当然了,事情肯定不会那么简单。 在敌人的腹心之地修筑城池,一不小心就会弄巧成拙。 要做到万无一失,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不过这些细节问题,自然由专门的人去设计完善。 最后,朱元璋说道:“此法暂时保密,不要泄露出去。” “等这次的革新完成之后,再着手实施。” 众人都知道事情的轻重,纷纷点头。 朱标又在应天呆了几天,了解了变革的进程之后

相关推荐: 封神之万仙阵   逐浪(1V1 H)   末世之神话帝国   重回七零:强扭的糙汉好甜   为欢几何(NP)   三国:从隐麟到大魏雄主   我女儿实在太厉害了   穿成反派亲娘后,她每天都被儿子教育苏缈谢忱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之玄心   章鱼求偶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