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是八升。 至于原因,朱元璋说当年这里的人支持张士诚,所以要对他们进行惩罚。 一开始陈景恪也以为是这样,和朱元璋接触多了才知道并非如此。 所谓惩罚,不过是朱元璋找的一个借口罢了。 真正的原因是,北方太穷了,只能加大对南方的压榨。 可是又不能明着说,否则百姓肯定不愿意。 只能借口,你们当年支持张士诚,这是对你们的惩罚。 虽然这个理由依然扯淡,但也能勉强说的过去。 若黄河改道真的能让北方恢复生机,下一步就是找个机会,将八府的税降下来。 当然,这些都还只是计划,只有三两个人知道。 回到城内,三人约好明日再聚,就暂时分别。 徐允恭要带着人去汇报工作,而陈景恪和朱雄英则要继续去学习处理政务。 来到李善长办公的地方,发现他一副坐立不安的样子。 见到朱雄英到来,似乎才松了半口气。 陈景恪和朱雄英自然知道是为什么,心下暗笑,面上却不动声色。 毛骧一党被清算,和李善长并无关系,他也没有太深的感触。 以他今日近日的地位,颇有种坐看风云变幻的意境。 然而很快他就淡定不起来了。 他的外甥丁斌失踪了,同时失踪的还有一个家奴。 一开始他还没多想,只以为丁斌是出了什么事,连忙派人去寻找。 直到李存义着急的找上门,说那个家奴是胡惟庸家的,他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将李存义骂了个狗头淋血。 这种危险的人,不灭口就算了,竟然还包庇? 你脑子进水了? 然而骂人已经解决不了问题,必须要将人找到。 两人到底去哪了? 或者说,是谁将他们抓走了? 他们猜到或许是皇帝,可又没胆子去问。 李善长在忧虑之下,竟然病了。 不过也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了两好两坏四个消息。 好消息是丁斌的下落打听到了。 坏消息是被,他被锦衣卫抓走了。 第二个好消息是,他被毛骧折磨死了。 坏消息是,不知道有没有招供。 这些消息是毛骧的一个手下,为了戴罪立功主动招认的。 同时交代了很多罪行,丁斌和那个家奴的消息只是其中之一。 他们被毛骧给秘密掳走,经受不住严刑拷打死了。 尸体也被沉了河。 至于别的,那个手下因为级别太低,并不知情。 对于李善长来说,堪称坐过山车。 他对诏狱的手段相当了解,对自己的外甥更了解。 根本就不信丁斌能熬得过诏狱酷刑。 所以,他肯定是招了。 但具体招了什么,又招了多少? 毛骧有没有将口供上报给皇帝? 李善长自己判断,十有八九是没来得及。 否则以皇帝的性格,不可能没有任何动静。 这时,他又想起了皇帝在朝堂上说的话: 毛骧未经允许,擅自抽调锦衣卫精锐进京,图谋不轨。 当时大家都认为,这是皇帝找的借口。 此事李善长突然生出一个想法,有没有一种可能,毛骧确实是私下抽调精锐进京的。 其目的是为了抓捕自己,搞一个大案子出来。 怕走漏风声,又或者是他想给皇帝一个惊喜,并没有将此事上报。 然后皇帝误会了,以为他图谋不轨,就将他给围杀了? 越想他就越觉得可能性很大。 想到这里,他恨不得扬天大笑。 杀的好啊。 然后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到底有多少人知道这件事情? 口供会不会落到皇帝手里? 第168章 如何动摇儒家地位 俗话说,平生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 李善长是做过亏心事的。 虽然他不认为自己有错,可心里比谁都清楚,这事儿一旦爆发,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 所以他怕了。 心中没少后悔,为什么当初没有检举揭发胡惟庸呢? 他更恨,恨胡惟庸拖自己下水,恨他造反竟然失败。 否则哪有今天的事情。 但不论他怎么想,事情都已经发生了。 现在他只能祈祷,知情人不多,口供也没有落到皇帝手里。 尽管这种可能性不大。 人,总是会抱着侥幸心理的。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他心中的侥幸也越来越大。 都这么久了,皇帝还没有动静,且太孙依然每日都来跟随他学习。 虽然太孙身边多了几个护卫,可理由也很充分,防备毛骧余党报复。 这一切无不表明,皇帝还未发现真相。 尽管觉得不可思议,可他悬着的心也慢慢放了下来。 而且他还给自己找了一个很完美的理由。 自己是文官第一人,位高权重,深受皇帝信任。 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毛骧也不敢轻易动自己。 所以他抓丁斌的事情,很可能就只有几个人知道。 进京抓自己的事情,更是严格保密,没有告诉其他人。 当时围捕毛骧的时候,当场就杀死了数十人。 很可能知道真相的人,也一起被杀了。 如此一切就解释的通了。 知道真相的全死了,皇帝自然也就无从知道真相。 如此脑补了一番,李善长心中的担忧减去了不少。 现在就剩最后一个隐患,口供在哪。 毛骧肯定是录了口供的,且被围捕的时候也没有带在身上,否则早就被搜出来了。 那么他将口供放在了什么地方? 会不会被别人查到? 又担惊受怕了许多天,依然没有什么动静。 毛骧及其党羽全都被抄家,口供也没有出现。 锦衣卫被清洗后重建,对毛骧查办的案件进行复查,依然没有发现口供。 太孙照常来自己这里学习…… 渐渐地,他的担心也放了下来。 虽然口供不知道在哪,但知情人应该都已经死了,口供也应该找不到了。 再说,就算找到了又如何? 人证都已经死了,只要自己咬死不承认,谁又能拿我怎么样? 皇帝也不会仅凭一份不知道真假的口供,就定自己的罪。 大不了自己辞官回家。 想通了这些,李善长彻底放下心来,再次投入了工作中去。 陈景恪一直在关注他的动静,自然知道他的变化。 虽然不知道他的心理路程,却也能猜到,他大概率是认为自己安全了。 老李啊老李,你确实有点不地道了啊。 老朱虽然刻薄了点,但对你是真够意思。 你这么做,着实有点让人齿冷。 算了,就先让他再蹦跶几天吧,一切等这一轮变革完成再说。 ----------------- 关于锦衣卫,本来朱元璋的计划是,等时机成熟,让朱标清算毛骧,收获一波人心。 然后再进行改组。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只能自己亲自动手收拾了。 至于改组锦衣卫之事,也不提了。 “李善长之事告诉咱,背地里隐藏着许多见不得人的勾当。” “现在朝廷变革不断,很容易为人所趁。” “所以,锦衣卫还是有其存在必要的,改组之事以后再说吧。” 对此,陈景恪也只是叹息,并未反对。 革新,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大政府。 最怕的就是上面的人勾心斗角,下面的人阳奉阴违。 所以,锦衣卫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 仅仅是震慑力,就足够让很多人不敢生出小心思。 虽然改组之后依然能刺探情报,但震慑力会下降许多。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朱元璋的主观意愿。 发生了这件事情,恐怕没有人能劝的动他了。 就在陈景恪准备再次投入学习的时候,又一个好消息传来。 《华夏简史》定稿了。 这个消息,让老朱的心情好转了不少。 将陈景恪喊来,一起审核书籍内容。 陈景恪自然也很想知道,这书的成品到底是怎么样的。 翻开第一个故事,盘古开天,第二个故事,女娲造人。 两个神话故事之后,就进入了远古时代。 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等等,人类先祖筚路蓝缕,带领人类走向富强。 然后就是人皇轩辕登基为帝,开启了人类的新纪元。 也是黄帝历的起始点。 从这一天开始,往前的时代,称之为史前。 从这一天开始,往后的时代,称之为黄历。 也正是从这时期开始,重点就变了。 除了讲华夏文明的发展史,还花了许多语言,去讲述华夏族群是如何分散迁徙的。 有的是主动外迁,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比如匈奴的祖先,就是主动外迁去草原谋生。 有的是在内部争斗中失败,被迫外迁。 比如蚩尤兵败南下,演变出了百越。 总之就是,在这片大地上,所有族群都是华夏人演变而成的。 留在中原的华夏主体,演变成了现在的汉人。 所以,大家都是一个祖先,你们都是分出去的支脉。 汉人是主脉。 主脉统治支脉,是天经地义之事。 而你们不服从大明的管理,是违背礼法的,需要狠狠的教训。 如果支脉在外面混的不如意了,也可以选择重新回归融入主脉。 看完之后,陈景恪还是相当满意的。 朱元璋也很是满意,大明宗主国的地位更牢固了。 但也有他不满意的地方:“将儒家和孔子抬的太高了,置诸多先贤于何地?” 陈景恪自然知道,老朱这不是为先贤打抱不平,而是对孔家多有不满。 当初他就曾下令,祭孔止于曲阜。 只可惜,读书人根本不听,此令也就作罢了。 可这事儿他是真没办法: “编写此书的是儒生,会抬高儒家和孔子的地位也正常。” 朱元璋说道:“咱不管,今日你必须出个主意,让咱出出心中的恶气才行。” 陈景恪苦笑不已,再过五十年,和儒家对着干他都敢。 可现在,那就是自找不痛快。 不过……要说恶心一下儒家,也不是没有办法。 这个想法,还是来自于前世看过的一本小说。 仔细回想那本书中所说的办法,他心中渐渐有了主意: “办法倒是有一个,就看陛下愿不愿意了。” 朱元璋本来只是想发发脾气,没想到他竟然真的有办法,马上就来了精神: “快说,是什么办法?” 陈景恪说道:“建立圣贤庙,由国家祭祀,地位高于文武二庙。” 朱元璋疑惑的道:“圣贤庙?详细说说,都祭祀谁?” 陈景恪笑道:“自然是祭祀我华夏列位先贤。” “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黄帝、老子、孔子、管子、墨子……” “诸子百家,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皆在祭祀之列。” 朱元璋眉头微皱:“这能行?” 陈景恪胸有成竹的道:“别急啊,最关键的还在后面。” “黄帝乃人文始祖,陛下就将这个名号给坐实了。” “道家是诸子百家里最早大兴的,孔子都曾去听老子讲过课。” “诸子百家,也多受到他的学问启发才创立。” “封他当个至圣先师没问题吧?” “至于孔子,首创私学,有教无类……” “封他为万世师表,想必他老人家九泉之下,也会很欣慰的。” 人文始祖,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朱元璋是什么人,瞬间就明白了这三个头衔所代表的意义。 这三个头衔,孰轻孰重? 自然是人文始祖最重,至圣先师其次,万世师表居末尾。 直接将孔子贬到老三去了。 而且还能让儒家无话可说。 黄帝当人文始祖,你们儒家有意见? 让老子当至圣先师,也完全合情合理。 孔子都承认,去听老子讲过课,你们要反对? 要知道,老子可是有传人的。 道家和道教是一体两面,别真把他们当病猫了。 儒家要是敢反对,他们第一个跳出来开喷。 到时候朝廷就可以坐收渔人之利。 而万世师表,也完全符合孔子的思想,也是对他的表彰。 你们儒生难道要反对?是认为他老人家不配吗? 可一旦他们接受这个概念,那孔子就将永远被黄帝和老子压一头。 想到这里,朱元璋简直不要太高兴: “哈哈……好好好,这个法子好。” “咱就知道你小子一肚子鬼点子,肯定能想出好法子。” “这次咱要让那群儒生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陈景恪‘阴险’的笑道:“嘿嘿,陛下别急啊,光有圣贤庙还不行。” “儒家完全可以不加以理会,到时也起不到多大效果。” “所以,朝廷必须要想办法提高圣贤庙的地位,扩大它的影响力。” 朱元璋催促道:“有什么好主意,快说。” 陈景恪没有吊胃口,说道:“祭祀啊,每年规定几个重大节日,朝廷组织祭祀圣贤庙。” “要求各藩属国,建立圣贤庙供奉先贤。” “有藩属国来朝,也必须先去圣贤庙参拜。” “道教肯定是最高兴的,让天下道观都单独开一座大殿,供奉诸位圣贤。” “如果没有条件修那么大的宫殿,至少也要将黄帝、老子和孔子三位供奉起来。” “而且《华夏简史》不是已经成书了吗,直接在书里将他们的头衔给挂上。” “到时候要求所有读书人,都必须熟读华夏简史。” “要求所有藩属,必须全民推广此书……” “随着《华夏简史》影响力的扩散,这三个头衔也将深入人心。” “虽然没有办法动摇儒家的地位,但却能降低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进一步削弱曲阜那一家的影响力。” 朱元璋虽然很兴奋,脑子依然很清醒,摇摇头说道: “办法不错,但有些操之过急了。” “《华夏简史》不要动,否则引起读书人抵制就弄巧成拙了。” “先推广这本书,让天下人都学。” “等影响力扩散,再顺势修建圣贤庙,给他们三位上尊号。” “如此儒生们就算反对也晚了。” 陈景恪说道:“还是陛下考虑周全。” “不过这些方法,也只能恶心一下儒家罢了,并不影响他们的地位。” “儒家的地位,其实来源于对官场的垄断。” “只有儒家门人才能科举为官,天下人自然都会去学习儒学,然后维护儒家和孔家的地位。” “科举倒也考算学,可算学是应用学科,不涉及人心思想,根本就无法对儒家造成影响。” “如果陛下想从根本上,动摇儒家和孔家的地位,必须打破只有儒家才能为官的局面。” 朱元璋摇头道:“这谈何容易啊,儒家大势已成,咱也有心无力。” 陈景恪点点头,忽然说道:“倒也不是没有办法,只是此法需要很长时间布局才行。” 朱元璋惊讶的道:“哦,什么办法?” 陈景恪说道:“给它找个对手。” 朱元璋连连摇头:“不成不成,诸子百家早就消亡,谁能当他们的对手?” “况且儒家势大,若咱敢重用其他学派,恐怕他们马上就要起来造反。” 陈景恪笑道:“谁说诸子百家全部消亡了?儒道法兵四家一直传承未绝。” “我们可以择其一,作为儒家的对手。” “兵家的短板太过明显,可以排除。” “道家无为而治,且和儒家纠缠太深,也不适合。” “最合适的就是法家。” “朝廷也无需刻意抬高法家的地位,更无需宣扬法家思想。” “只要对司法体系进行改革,建立完整的司法体系,就足够了。” 朱元璋更加疑惑,但他知道陈景恪向来不说空话。 此时听他说起司法体系,就知道准是又有大计划了。 心情马上就变得兴奋起来,追问道: “好好说说,这个司法体系是什么东西。” 陈景恪解释道:“司法体系,顾名思义就是完整的,处置案件的司法系统。” “现在大明的司法体系,严格来说只有两级。” “其一是刑部和大理寺,其二是各布政司的按察使。” “在地方上,审理案件的是地方行政主管,也就是知府和县令。” “这些人大多都没有专门学过大明律,审理案件要么靠师爷,要么就凭喜好。” “很容易做出违背大明律的判决。” “而且地方行政主官,负责一地的大小事务,也非常繁忙,哪里有时间天天坐堂?” “这也导致了案件的审理效率低下。” “朝廷完全可以在府、县,设立专门审理案件的机构。” “该机构不归行政主官管理,而是由上一级直接管理。” “如此既能分地方主官的权力,又能提高案件的处置效率。” “关键是,专业的提刑司体系,就是滋养法家思想的温床。” “就算一开始提刑司全是儒家的人,当他们天天和律法打交道,也会慢慢的变成法家门徒。” “如果科举再专门开设律法科,只有通过律法考试的人,才能进入司法体系为官。” “那专门研究律法的人就会更多。” “如此,总有一天法家会重新崛起。” “到那个时候,儒家和孔家的地位,才会被从根本上动摇。” 第169章 步子不能太大 朱元璋的表情变得非常严肃认真,一开始只是想找个由头,恶心一下那群儒生。 弄出一个圣贤庙也就算了,没想到又弄出一个司法体系来。 这就由不得他不重视了。 作为底层百姓出身,坐到皇帝位置的人,他太了解基层的情况了。 案件的审结率有多低,实在是没眼看。 跟陈景恪接触久了,他学到了很多东西,眼界也开阔了许多。 对陈景恪经常说的一句话,感触非常深: 权力讨厌空白。 朝廷管不到的地方,很快就会有别的势力插足,填补空白。 案件审结率低,也同样会给这些势力滋生的空间。 天长日久,这些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就会反过来掣肘朝廷。 司法体系能不能动摇儒家的根基,他暂时还看不到。 却能看得出,这是在填补一片空白区域。 提高办案效率,扩大朝廷在地方的影响力。 削弱地方势力的增长,同时还能分地方主官的权。 可
相关推荐:
封神之万仙阵
逐浪(1V1 H)
末世之神话帝国
重回七零:强扭的糙汉好甜
为欢几何(NP)
三国:从隐麟到大魏雄主
我女儿实在太厉害了
穿成反派亲娘后,她每天都被儿子教育苏缈谢忱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之玄心
章鱼求偶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