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99章

第99章

次连连点头,如果是平时陈景恪说这话,他肯定会生气。 但现在,他只觉得说的好,分析的很透彻。 事实上,作为皇帝他岂能不知道封藩的危害。 可他还是这么做了。 很简单,前期靠着藩王稳定大明国祚。 将来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肉终归还是烂在锅里的。 朝廷削藩成功更好,如果藩王造反成功,那天下还是朱家的。 只是这种想法,他不能告诉任何人,只能藏在心里。 现在,陈景恪给他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 马皇后和朱雄英也同样连连点头,就是这个道理啊。 尤其是马皇后,作为枕边人她岂能不知道朱元璋的想法。 可她也同样没办法将这件事情说出来。 有些事情,可以做但不能说。 一旦说出来,意义就不一样了。 她只能默默的支持。 朱雄英想的就简单了,天天跟着陈景恪学习,他岂能不知道藩王的问题。 可作为皇储,他不能提。 至少在成为皇帝之前,他不能提藩王之事。 现在陈景恪将这个隐患说了出来,他只觉得果然不愧是他的伴读啊,总是想他之所想。 关键是,陈景恪不光说,还提出了解决办法。 大明的统治能力有限,太远的土地打下来也无法统治。 分封给诸王是最合适的。 至于诸藩王会不会同意……这是毫无疑问的。 一个天天受皇帝猜忌的藩王,一个真真正正的王,选哪个还用说吗。 既解决了藩王问题,还增加了大明的底蕴。 果然不愧是我的伴读啊。 陈景恪顿了一下,给众人反应时间,才继续道: “如果将来哪个藩王不小心失了国,大明作为宗主国,可以帮他们复国。” “若大明遭遇了困境,还能靠着诸藩尝试挽回局面。” “说句大不敬的,就算将来大明真的没了。” “总不能所有藩属国也一起没了吧?” “只要还有藩属国存在,就可以保证朱家的祭祀不会断绝。” “这才是真正的,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听完这一席话,朱元璋只觉得犹如三伏天,喝了冰蜜水一般,浑身舒爽。 心中的那一点顽症也彻底消失了,整个人充满了斗志。 咱还能再战二十年,为大明打下更多的疆土。 到时乖孙也长大了,接过咱的战旗,继续征战。 咱就不信,三代人几十年的时间,还不能打下足够的土地。 至于朱标,这是他心中的痛。 高血压,咱怎么舍得再将这社稷重担交给他。 好好的孩子,将来肯定是有为之君。 咱都想好了,再过几年就让位给他。 可是现在一切都被朱樉那个畜生给毁了。 每每想到这一点,咱都恨不得将那畜生给活剐了。 不过皇位还是要交给标儿的,只是咱不能如以前设想的那般,将所有担子都交给他。 咱当太上皇,帮他分担一些政务。 等咱老了干不动了,乖孙也长大了,就由他替标儿分担政务。 想到这里,他看了看陈景恪。 还有景恪在,也能帮标儿分担一些政务。 什么叫肱股之臣,这才是。 不是一味的反对咱,而是在看出咱的问题在哪之后,还能帮咱想到问题。 这个闺女,嫁的可太值了啊。 不过此事非同小可,朱元璋也没有轻易就做出决定。 他需要和人商量一下细节。 那么谁最合适呢? 满朝文武看了一遍,唯有徐达。 而且他还有个身份,燕王朱棣的岳父。 如果朱棣能封王建制,对徐家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汤和倒也忠心,可他能力是真不行,而且性格也有很大缺陷。 以前还有个李善长,只可惜。 算了,不提他了。 于是他让人将徐达找来,将境外封王之事说了一下。 徐达听完之后,脑海里瞬间就浮现出一个身影: “上位,此法可是景恪所献?” 朱元璋笑道:“除了他还能有谁,你说此法是否可行?” 徐达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道: “军功爵制、开海、封王建制……景恪的野心比你我可都要大啊。” 朱元璋颔首道:“从他鼓动咱编写《华夏简史》,咱就看出他的野心了。” “非为一家一户计……心里装的是华夏族群。” “他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华夏更加强大……” 徐达状似不经意的说道:“现在大明就是华夏正统,大明强大,华夏就强盛。” “华夏强盛,大明也能威加海内。” 朱元璋笑道:“你放心好了,这个道理咱还是懂的。” “他想壮大华夏,就只能依靠大明。” “将诸藩王封在化外之地,用不了百年,那里就会变成华夏领土。” “就算咱的子孙失了国,继任的依然是华夏子孙。” “肉终归是烂在了锅里面。” “其实知道了他的想法,咱反而放下了心中的担忧。” “咱不怕他有野心,就怕摸不透他想要什么。” “既然他想要这个名,那咱就给他。” “他要名,咱得利,各取所需。” 徐达也放下了担忧,敬佩的道:“还是上位看的透彻啊,我天天琢磨景恪在想什么。” “只能猜到,他似乎对扩张很感兴趣,却一直想不明白他的目的。” “像唐朝那样,领土广阔西至安西,北至北海,看起来很厉害。” “可一旦国内有变,这些东西转瞬就失去了。” “劳民伤财,最后只落得一个虚名,又有何意义?” “你这么一说我才明白,我的眼界还是太窄了。” “我只看到了眼前的一隅之地,他看到的是更广阔的天地。” 朱元璋叹道:“咱又何尝不是呢,当初咱还弄出了十五个不征之国呢。” “现在想想,目光何其短浅啊。” “咱也是和他接触多了,天天听他讲课。” “一闲下来就琢磨他说的话做的事,慢慢的眼界就打开了。” 徐达笑道:“也将他的底裤给看穿了。” 这同样是陈景恪的话,将别人的底裤给看穿了。 他们觉得有趣,也学会了。 朱元璋也笑道:“是啊,天天琢磨,可不就将他给琢磨透了吗。” “好了,现在你也知道他的打算了,觉得这个办法如何?” 徐达肯定的道:“好,此法我自然是赞同的,但需要谨慎施行。” “我们的目的是扩张,不能羊肉没吃着,还惹了一身骚。” 朱元璋说道:“所以我才找你商量啊,打仗你比咱在行。” “以后没事儿就琢磨琢磨,此事该如何进行。” 徐达点点头道:“一切都要先等解决了北元之后才行,至少也要将北元打残,再无力南下。” 朱元璋想了一下,说道:“景恪之前给我说了一个,永除草原隐患之法,你且听听是否可行。” 永除草原隐患? 徐达眼睛一亮,变得兴奋起来。 草原和中原的纷争进行了上千年,历朝历代想过很多办法,都未能解决。 若能在他们手里永除,那将是前所未有的大功绩啊。 朱元璋就将水泥筑城,划分区域安置北元各部落之法讲了一遍。 徐达如有所思的道:“划分区域安置各部落,看起来很像郡县制啊。” 朱元璋说道:“对,就是郡县制,只不过草原上是以部落为单位进行安置。” 徐达沉思片刻,说道:“可行,蒙古人的优势就是游走不定,咱们的大军去了他们就迁走。” “等咱们的大军撤走了,他们再赶着牛羊回来。” “有了城池就不一样了,咱们能囤积粮草驻军,让他们永远都不敢回来。” “咱们可以靠着修筑城池,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 朱元璋说道:“这是在军事上,在民政上城池依然很重要。” “前人之所以未能在草原上施行郡县制,就是因为缺少城池。” “没有城池就没办法长期驻军,没有军队的弹压,草原部落就不会遵守朝廷划分的地界。” “朝廷的各种政策,也无法在草原部落之中推行。” “有了城池,这一切都不再是问题。” “谁敢不遵守朝廷划分的地界,可以从最近的城池出兵剿灭。” “只要能将他们固定在一个地方,朝廷的政策就可以推行。” “比如施行教化,比如人口上限令。” 他们固定在一个地方了,朝廷才能更准确的掌握各个部落的人口。 等部落人口超过上限,就强制迁徙。 只要控制住了草原人口,就不用害怕他们起兵造反。 就算有部落造反,也只是局部。 不会再和现在一样,整个草原统一在一个声音之下。 朱元璋和徐达越聊就越觉得此法精妙。 徐达忍不住赞道:“若真依此法,或许大明真的能永除草原后患,景恪的点子是真多啊。” 其实两人都不知道,这个法子是满清用来对付蒙古人的。 按照盟、旗为单位,为各部落划分草场,随意迁徙者灭族。 满清的方法还不只这些,他们还引入喇嘛教。 这些喇嘛拥有崇高的地位却不事生产,全靠百姓供奉,弄的蒙古人争相出家。 此举既消弭了蒙古人的意志,让他们生不起反抗之心,又可以限制蒙古人的经济发展。 人口上限令,也是满清搞出来的。 为了限制蒙古人口,他们强行规定。 一家有多个儿子的,必须强制其中的一部分儿子出家当喇嘛。 而喇嘛是不允许娶妻生子的。 再加上别的政策,最终曾经纵横欧亚的强大部族,彻底没落。 陈景恪当然不会全盘效仿满清,他要做的是华夏族群强盛,蒙古也一样是华夏人。 现在大明和北元的问题,完全可以看做是兄弟阋于墙。 所以,宗教麻痹什么的,自然是不能用的。 人口上限令也魔改了一下,变成超过人口上限,就将其中一部分迁徙走。 等到什么时候,两族彻底归于华夏的大旗之下,这种限制政策也将一一取消。 当然,这一切都要等到大明将北元击败,才有机会去实现。 第197章 钱钱钱 朱元璋和徐达商量了许久,最终制定了一个两步走的计划。 其一,尽快稳定内部,积蓄力量,为大战做准备。 主要是军队方面,必须尽快完成改建,并重新形成战斗力。 物资方面,自然是囤积军需粮草。 还要囤积足够的水泥,打下来之后迅速筑城。 有了一座城池做据点,后续就好办了。 其二,自然是开海之事,以前开海只是为了贸易的利润。 现在又多了一个理由,土地。 大明的皇子皇孙很多,光靠陆地上那点领土,不一定够分。 海外还有那么多土地呢,听说有些大型岛屿面积,不亚于大明一省之地,打下来建个王国绰绰有余了。 不过此事依然急不来。 经营海洋就要有船有水师,先研究船,同时组建水师。 等水师打造的差不多了,再开海也不迟。 总之一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工。 总之,朱元璋再次感受到了,什么叫时不我待。 真的有太多太多事情要做啊。 真恨不得向天再借五百年,不行五十年也行啊。 几天后,朱元璋下令,着兵部在不影响民生的情况下,囤积军需粮草。 同时命五军都督府加紧整训军队,尤其是前军都督府,尽快招募训练水师。 同时,很多二代优秀弟子,都被派往各地去整训军队,同时也是磨炼。 如李景隆、梅殷、唐敬业等人都被派了出去。 本来徐允恭也应该一起被派出去的,只是他马上就要成婚,就暂时押后了。 徐达确实想抱孙子了,在徐妙锦入宫后不久,他就给徐允恭找了个未婚妻。 亲家是他自己的老部下刘洪,这次大授勋被评定为子爵。 只可惜,未加开国二字。 女孩生的端庄,性情娴雅温和。 因为父辈的关系,两人也早就相识。 虽算不上两小无猜,但也有点青梅竹马的味道。 总之徐允恭是很满意的。 朱元璋自然没有说什么,还赐下了许多宝贝。 两人的婚礼就定在了十一月初。 魏国公嫡长子成婚,肯定要大操大办了。 陈景恪作为好兄弟,自然全程帮忙。 朱雄英也跑来看大舅哥的热闹。 总之就是很欢乐就是了。 几天后,朝廷举办了一场拍卖会,一百套琉璃器共计卖出了四百七十四万贯的天价。 其中最贵的落地琉璃镜,更是拍出了十万贯的高价。 据说此镜全大明只有五面,其中两面在宫里,一面在魏国公府,还有一面在陈伴读家里。 这第五面,也是流出的唯一一面。 其次就是一套琉璃文具,包括五支笔杆、一个笔筒、一个镇纸、一个砚台。 拍出了八万贯的高价。 排在第三的是一套茶具和一套餐具,价格都是七万贯。 剩下的也没有低于万贯的。 同时朝廷还宣布,以后的琉璃器都会通过竞拍的方式出售,每个月只有五十套。 听到这个数字,花高价购买琉璃的人,都放下了心中的石头。 这说明琉璃制作困难,数量不会太多。 每个月五十件看起来不少,可是和大明六千余万人口一比,就不值一提了。 拍卖会结束,当拍卖额传出去之后,不出意外再次引起了热议。 钱,这真的是好多的钱啊。 于是,陈景恪败家子的头衔戴的更牢固了。 宫里,得知最终的数额,朱元璋也是大喜: “景恪你提的这个拍卖之法果然好用,比咱想的多卖了一百多万贯。” 陈景恪笑道:“其实也和第一次拍卖有关,之前聘礼的噱头足够大,拉高了大家的预期。” “以后就很难再拍出这么高的价格了。” 朱元璋看着清单,笑的都看不见眼睛了: “每个月能有百万贯咱就满足了,一年就是一千多万贯,这钱就和白捡的一样啊。” “有了这些钱,咱就能做更多的事情。” 朱雄英也是非常眼热,说道:“赶紧打通国外的渠道,肯定能赚的更多。” 朱元璋安抚道:“不急不急,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大明现在不缺钱,可以慢慢布局。” 就在这时,太监总管孙福过来禀报:“陛下,曾尚书在外求见。” 朱元璋一听到这个名字,头都大了: “给他说,咱有事不见。” 孙福正准备离开,陈景恪将其拦住,道: “就说陛下有公务处理,让他先在外面候着。” 孙福停住,看向朱元璋,等待他的吩咐。 朱元璋颔首道:“先这么和他说吧。” “是。”孙福应声退出。 心里则不禁再次感慨,陈伴读的地位果然高啊。 不需要任何理由,就能让陛下改变主意。 日后见了他,需要更加用心伺候才是。 等他离开,朱元璋才问道:“你又打的什么鬼主意,不会是想让咱将卖琉璃的钱,分一部分给他吧?” 朱雄英也连忙说道:“一个铜子儿都不给他。” 陈景恪心下莞尔,真不愧是爷孙俩。 曾泰过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要琉璃的分成。 自从他和福清大婚之后,曾泰就隔三差五提起此事。 不过他也学聪明了,不再公开提,而是私下商议。 但老朱怎么可能会同意,每次都是直接拒绝。 可曾泰毫不气馁,打定主意和老朱耗下去了。 老朱拿他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主要是曾泰这个人为官清廉,能力也强。 这两年大明又是变法,又是搞大工程,他坐镇户部从来没有出过问题。 可以说是劳苦功高吗,朱元璋对他是非常器重的。 这次曾泰也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为国库争取好处,也没有什么可指摘的。 所以老朱尽管很头疼,却并没有真的生气。 但一直这样也不是办法,问题总要解决。 陈景恪就说道:“曾尚书也不容易,国库每年的收入就那么些,开支却连年增加。” “为了保证各个项目顺利进行,他可谓是殚精竭虑。” “据说经常为了几文钱,和下面的人吵架,最后落了个曾老抠的雅号。” “但他却从未叫过苦喊过累,实为群臣楷模。” 朱元璋说道:“就是看在他劳苦功高的份上,咱才忍他这么久。” 陈景恪说道:“曾尚书也就是看准了陛下惜才,才敢三番五次找上门。” 朱元璋气道:“这个曾老抠,咱早晚要他好看。” 陈景恪笑道:“您找他算账的机会多的是,但眼下国库可能真的支撑不住了。” “军制改革之后,军饷要朝廷来负担。” “为了安置军户,朝廷又免了他们一年的税。” “从南方迁徙百姓去北方定居,也需要许多钱粮……” “而这些迁徙的百姓,也同样免了一年的税……” “淮水水系的梳理工作,到现在还未完成……” 黄河夺淮入海三百年,淤积了太多的泥沙,想要重新梳理很麻烦。 白英预计,还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完工。 当然,这也和动用的人力比较少有关。 总共才动用了一万役夫。 动不动就征用数万数十万民夫,那是亡国行为。 “又要组建水师,为征战北元囤积粮草……” “还好营建新都用的是增发的新钞,否则国库早就空了。” 陈景恪将朝廷的重大开支,全都数了一遍,最终得出结论: “朝廷的税入没有增加,开支却大增,国库是真的支撑不住了。” “曾尚书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不找您是真不行了。” 朱元璋说道:“你说的这些咱都算过,也就困难今年一年。” “军户和迁徙的百姓,明年就开始纳税了。” “而且太子那边也有消息了,明年就可以开启征收商税。” “到时国库的税入自然就上来了,钱是够花的。” 朱标在洛阳可不只是营建新都,他将自己的经济小团队也带了过去,每天都在研究经济和商业税的问题。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算算也该出成果了。 等商业税开启,到时候再配合开海,大明的税入

相关推荐: 胖阿姨×有病小江总   盗墓:我是解家大少爷   敛财人生之新征程[综]   拒嫁豪门:少奶奶99次出逃   [快穿]我被情敌操控了   和暗恋对象偶然成了室友   三国:从隐麟到大魏雄主   我女儿实在太厉害了   【快穿】娇娇   我穿越成一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