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125章

第125章

的恐慌。 也会引起中南半岛百姓的抵触,后续再想用礼仪道德教化他们,就很难了。 当初秦国对待楚国就是最好的例子。 秦国几次欺骗楚国,更是在会盟的时候将楚怀王扣留,要挟楚国以三郡之地赎回。 楚怀王受不了那个气,自己拒绝了交换,在秦国郁郁而终。 秦国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放在任何朝代都是相当炸裂的。 能与之相比的,只有司马家的洛水誓言了。 所以楚国人对秦国是最痛恨的,那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喊出来的。 陈胜吴广就是楚国后裔,起义的地点大泽乡,就是故楚国的领土。 为啥要选在这里? 因为这里的百姓最痛恨秦国,但凡有人举起造反大旗,必然是从者云集。 最后项羽破釜沉舟,杀了秦王子婴,将咸阳付之一炬。 算是兑现了祖先发下的誓言,完成灭秦大业。 大明不可能重蹈秦国覆辙,出兵必然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 即便所有人心中都明白,大明就是想扩张,大义不过是遮羞布。 可这张遮羞布有时候就是那么重要。 这次谋划高丽,大明也准备了充足的理由。 高丽王非先王血脉,且和纳哈出勾结…… 打安南也是一样,收买安南的臣子,让他们蛊惑君主侵略其他小国。 只要他经不住诱惑出兵,大明数万枕戈待旦的大军,就可以顺势进入中南半岛。 光明正大的将安南灭亡。 之后就可以义正辞严的,对该地百姓进行教化。 马皇后有些担心的道:“让他稳着点来,虽说大明的实力可以双线作战,但能稳着来就别冒险。” “至少和辽东战事稍微错开一些时间,以防万一。” 朱元璋点头正准备回答,眼睛看到徐妙锦,忽然顿住了。 然后脸色一板道:“军国大事,女人不要多问,老三自然知道怎么办。” 马皇后都不用想,就知道他为何会这么做,惭愧的道: “后宫不得干政,是我逾矩了,陛下教训的是。” 徐妙锦明显愣了一下,她还是第一次见到老朱用这样的语气,和马皇后说话。 而马皇后的反应,更是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原来这就是后宫不得干政。 朱雄英翻了个白眼,拉着徐妙锦的衣袖说道: “妙锦咱们出去玩,不理他们。” 徐妙锦乖巧的跟着他离开了。 他们前脚刚走,老朱就连忙说道: “嘿嘿,妹子你别生气,我不是故意的。” 马皇后淡淡的道:“后宫不得干政,本就是礼法所定,你没有做错。” 老朱这下更坐不住了:“妹子,咱就是给妙锦丫头演戏呢,你可不能当真。” “龙椅咱都能给你坐,政务也需要你给咱出主意……” 马皇后轻笑道:“好了好了,我知道你的意思。” “咱们夫妻有默契,可谁都不能保证妙锦也能如我这般。” “让她明白这个道理,也是为她好。” “以后咱们不能再在她面前谈论政务了,免得对她造成不好的影响。” 朱元璋见她不是真的生气,这才放下心来,忙不迭的道: “妹子你说的对,以后咱们商量政务的时候,就将她支开。” “咳……”陈景恪干咳一声,提醒这夫妻俩旁边还有个人呢,能不能避讳一下? 朱元璋斜睨了他一眼,道:“咋,你有意见?” 陈景恪连忙说道:“没没……陛下英明。” 心中则腹诽不已,牛气什么啊,有本事你冲着马皇后牛去啊。 马皇后却看出了他有所想法,就问道: “我们做这些事情都没有背着你,就是没拿你当外人。” “也不瞒你,如何教导妙锦,我们也没有经验,只能根据经验摸索着来。” “你教育人的水平是很高的,从英儿身上就能看的出来。” “对妙锦的教导,如果你有想法不妨直言,咱们可以商量着来。” 朱元璋不耐烦的道:“你小子磨磨唧唧的做什么,有什么想法就直说。” “太孙咱都能给你教,更何况是太孙妃。” 见话说到这个份上,陈景恪这才说道: “我教导太孙,很少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而是告诉他不同的做法会造成什么后果。” “然后让他自己选择该怎么做。” “说的直白点就是,我教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问题的答案。” “因为我心中的答案,只是我以为正确的答案。” “但它到底是不是真的正确,谁都不知道。” “或许对我来说是正确的,但对太孙来说就不一定如此。” 这话有点绕,朱元璋和马皇后有点茫然。 陈景恪想了一下,解释道:“打个比方,什么食物最好吃?” “我喜欢吃馒头,那我自然认为馒头最好吃。” “可馒头真的是最好吃的吗?” “对于一个喜欢吃米饭的人来说,答案可能就是另一个。” 朱元璋和马皇后恍然大悟,这么一说就简单多了。 “作为老师,我不能强行让喜欢吃米饭的人,接受馒头最好吃这个答案。” “如果我真这么做了,就是在扭曲他的思想,禁锢他自己的天性。” “这个后果是很严重的,往往会导致一些心理方面的异常。” “不爆发还好,一旦爆发就会酿成大祸。” “你们想教徐娘子后宫不得干政,这没有问题。” “但我觉得,应该让她自己想明白,为何后宫不能干政。” “而不是用半恐吓半胁迫的方式,让她记住这个答案。” “就算她现在强行记住了,将来真的有机会,很可能会变本加厉的去做。” 马皇后想要解释什么,但陈景恪没给她机会,先开口说道: “而且,我们不能光告诉她,后宫不得干政。” “还要告诉她,作为未来的一国之后,应该做些什么。” “一个贤内助对男人的事业有多大帮助,陛下和娘娘就是最好的榜样。” “咱们不能只将徐娘子,当成生孩子的工具。” “她是太孙未来的枕边人,有些话太孙不能告诉别人,只能告诉她。” “这一点想必陛下和娘娘都能理解。” 朱元璋和马皇后两人都点点头,他们可太了解了。 “但要是徐娘子只懂得三从四德,别的一问三不知,又能帮到太孙什么呢?” “如果每次太孙找她述说事情,她一脸茫然什么都不懂,几次之后太孙还会再找她说吗?” “时间长了,他们两人还会有感情吗?” 朱元璋和马皇后面色也变得严肃起来,确实如此。 感情是通过交流来增进的,没有交流再深的感情也会变的淡薄。 一旦帝后失和,后果就太严重了。 陈景恪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徐娘子的孩子,就是未来的大明天子。” “可以说,大明未来的天子,都要经她的手长大成人。” “如果她没有一定的见识和能力,又怎么能教出好的子女来?” “民间有一句俗话说的很浅显直白,爹坏坏一窝,娘坏坏三代。” “在教育孩子方面,母亲的影响力是要超过父亲的。” “娘娘对太子太孙的影响,就要超过陛下。” “所以,我们要将徐娘子培养成又贤又惠的人。” 朱元璋眉头紧皱,这番话有些他赞同,有些则不以为然。 不过并没有出声反对。 尊重专业人员的意见,这是陈景恪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听得多了,朱元璋也就记住了。 而在教育人方面,陈景恪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太孙的才能就不说了。 就说那个方孝孺,只是和他聊了几次,现在完全和变了个人一样。 还有朱椿、朱柏、朱济熺、朱高炽,虽然不如朱雄英优秀,但也个个都成材了。 而他们几个,恰恰都是朱雄英小圈子成员,经常和陈景恪接触。 要说这里面没有他的功劳,老朱是不信的。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例子在,他才没有直接反驳,而是陷入了思考。 莫非自己想错了? 马皇后则想到了另一个问题,朱雄英是陈景恪一手调教出来的。 除了陈景恪,没人能懂他在想什么。 连自己都搞不懂他的想法,自己调教出来的妙锦就能懂吗? 那么解决的办法就只有一个…… 想到这里,她看向陈景恪说道: “看来你对如何教导妙锦,已经有想法了?” 陈景恪也没有再谦虚,颔首道:“是有一些想法,但不知道适不适用。” 马皇后直接说道:“那就试一试吧,以后你每两天为她授一次课。” 朱元璋想要反对,这事儿他更相信马皇后。 但嘴巴张了张却未发出一点声音。 算了算了,先让他试试吧。 陈景恪心中一喜,说道:“谢娘娘信任,我先给她上几节课,咱们看看效果再说。” 马皇后点点头,严肃的道:“太孙、太孙妃……大明的未来全在你手里了,莫要让我们失望。” 第234章 我去 大明的未来全在你手里了,这绝不是一句戏言。 太孙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现在又拿到了太孙妃的教育资格。 未来的帝后都在他手里,相当于左右着大明的未来。 所以,拿到徐妙锦的教育资格,陈景恪感受更多的是压力。 相比起来,朱雄英就太乐观了。 得知此事他非常高兴,不停的追问准备怎么教。 并且拍胸脯表示:“你要是不会教,就交给我好了,我保准把她教的好好的。” 陈景恪翻了个白眼,直接无视了他,继续思考怎么展开课程。 朱雄英也不生气,凑过来说道: “有那么难吗?你教我的时候不是很简单吗?” 陈景恪被气笑了:“你哪里看到简单了?” “看看我这稀疏了许多的头发,你以为是为啥?” “额……”朱雄英讪讪的道:“陈老师,真是辛苦您了。” “您渴不渴,我给您倒杯茶。上好的大红袍,皇家专供。” 陈景恪摇摇头,正色道:“说点认真的,以后你要和妙锦姑娘保持一定距离才行。” 朱雄英不乐意的道:“为什么?那可是我媳妇。” 陈景恪没好气的道:“还没成婚呢……你也不想让人说她的闲话吧?” “而且她年龄太小,正是性格养成时期。” “很容易受到你的影响,这也不利于她的成长。” “你也不想她的性情和思维方式,与你一模一样吧?” 朱雄英问道:“一样还不好吗?这样我们更有默契。” 陈景恪有些头大的说道:“陛下和娘娘性情一样吗?” 朱雄英摇摇头,但争辩道:“又没说一定要不一样。” 陈景恪耐心解释道:“男为乾女为坤,夫妻一阳一阴,犹如太极相辅相成才能达到完美。” “如果你们两个的性情一样,还怎么互补?” 朱雄英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什么乾坤阴阳,扯淡呢。 陈景恪也知道,靠这种空洞的大道理很难说服他,想了想才说道: “夫妻相辅相成,相互查漏补缺。” “如果你俩的思维方式一样,你想到的东西,她也能想到。” “你想不到的地方,她也很难想得到。” “如此,还怎么互相帮助?” “更大的可能是,前面有个坑,你俩都没看到齐齐掉进去。” 这个解释更加的具体,朱雄英果然听进去了。 只见他有些沮丧的道:“好吧好吧,算你说的有理……那我以后就不能找她玩了?” 陈景恪说道:“单纯玩耍是可以的,但尽量不要和她讲政务和学问,避免把你的想法强加给她。” 如果他们两个同龄还好,但朱雄英比徐妙锦大太多。 如果经常交流学问,很容易变成单方面灌输。 朱雄英松了口气,说道:“好,以后我尽量少去见她,也不给她讲什么大道理。” 陈景恪笑道:“如此便好……” 第二天,徐妙锦就来到乾清宫偏殿来上课。 小丫头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马皇后只是告诉她,以后可以去听陈景恪讲课。 她早就听说过陈景恪讲课的传说,自然非常感兴趣。 一大早就跑了过来。 陈景恪也早有准备,拿出了两本书。 《女诫》和《女则》。 前者是东汉班昭所写,核心就是柔顺、谨慎,说的更直白点就是教女人如何三从四德。 后者是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所编写,讲的是后妃如何正确处理各种事情。 魏晋隋唐时期,女性的地位相对要高很多。 女人公开发表自己的主张是常有之事,甚至会受到世人的赞扬。 长孙皇后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辅佐唐太宗李世民,为其匡正政事失误…… 是贤后的楷模。 她采集古代后妃的得失事迹,并加以评论,用来教导自己如何做一位称职的皇后。 她薨逝后,宫女将此书呈送李世民。 李世民就将此书刊印天下,以为模范。 只是宋朝理学大兴,女性地位直线下降。 《女则》开始被排斥,慢慢的就失传了。 但皇宫和部分官宦家里,还藏有存本。 这套书籍最后一次出现在史书上,是永乐年间。 徐皇后在宫里找到了这套书籍,翻看之后贬的一无是处。 甚至还因为这本书,认为长孙皇后是一个不守妇道的女人。 言外之意就是,她不配当皇后楷模。 从此之后,这套书籍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陈景恪之前一直在思考,如何教导徐妙锦。 后来想到《女则》这本书,就有了主意。 他将两本书摆放在徐妙锦面前,问道:“你看过这两本书吗?” 徐妙锦看了看,说道:“女诫我学过,女则没有。” 陈景恪就将女诫收了起来,说道:“从今天开始,咱们学习女则。” 《女则》是故事集,前面是人物事迹,后面是点评。 陈景恪重点讲了前面的故事,后面的点评部分则省略了。 小孩子天性使然,都喜欢有趣的故事,不喜欢教条式的说教。 徐妙锦也不例外。 见陈景恪真的只是给她讲故事,别提多开心了。 但有人却提出了疑问,那就是马皇后: “你教她女则我能理解,也非常支持……” “但为何只讲前面的故事,不讲后面的点评呢?” 陈景恪解释道:“后面的点评是长孙皇后的思想,对她来说太过于深奥了。” “而且直接告诉她答案,也不利于她养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先给她讲故事,让她自己去思考去悟。” “等过上一些年,她有了自己的想法,再将长孙皇后的点评作为参考给她看。” “如此既能培养她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加深她对女则的了解。” 马皇后点点头,说道:“我知道了。” 虽然她认为多此一举,但既然已经将徐妙锦交给陈景恪教导。 在没有出问题的情况下,她还是会信守承诺不乱插手的。 “既然你决定要教她女则,为何还要拿女诫出来?” 陈景恪说道:“我不喜欢三从,但四德是优秀品质。” “如果她没学过女诫,我会将其中四德的部分讲给她听。” 马皇后眉头微皱:“你认为三从不对吗?” 陈景恪说道:“纵观史书,我只见到有因四德而称贤者,未闻有因三从而母仪天下者。” 马皇后无奈的道:“你啊……罢了罢了,随你去吧。” “切记此言不可对外人说,否则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陈景恪回道:“娘娘放心,我知道了。” 之后授课继续。 除了教导女则上的故事,陈景恪还为她梳理了历史知识。 “在远古时期,男人外出捕猎,女人采集草籽果蔬……” “后来农耕出现,男人耕田,女人纺织……” “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 “还有很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 提高女性地位势在必行,与其等事到临头再去抱佛脚,不如提前做准备。 朱家的人都疼媳妇,这一点可以好好利用一下。 先把徐妙锦教好,再慢慢的去影响更多的人。 很多时候,她不需要刻意发声,只要去做就可以了。 正如马皇后,她说女子出嫁可以穿凤冠霞帔,新的风俗自然形成。 只不过她并没有意识到女性地位问题,更没有想过利用自己的身份,去改善什么。 只能说,甚为可惜。 当然了,女性地位和经济水平也有关系。 当时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女性地位不会太高。 但低到宋明那种地步,也属实不正常。 不过大势已经形成,想要逆势而行是很难的。 所以陈景恪也没有着急,慢慢的来。 先培养几个表率出来,再慢慢的带动更多人。 他已经有了后续计划。 其实并不复杂,女子书院。 不过这一切都要等到迁都之后再说了。 让陈景恪教导未来太孙妃,此事并没有声张,也很少有人知道。 一切都是默默进行的。 就连伺候徐妙锦的仆人,也只知道她时不时的,会去陈伴读那里听故事。 别的就不知道了。 这么做的原因,自然也是怕引起外面人的不满,横生枝节。 徐达作为徐妙锦的父亲,自然是知道的。 他找了个机会,邀请陈景恪去家中赴宴。 期间什么多余的话都没说,徐达端起酒杯‘哐哐哐’就是三大杯: “景恪,啥都不说了,这是伯父我敬你的。” “我知道你不喝酒,以茶代酒就行……” 陈景恪自然知道他为何会如此,不过也没有明着说出来,只是道: “伯父伯母对我家多有照顾,我和徐大哥又情同兄弟,做这些都是应该的。” 之后两人就将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徐达说道:“最近几个月东南沿海尤为热闹,百姓无不期待开海……” “一旦朝廷明旨下达,沿海城市将会爆发巨大的生机……” “现在我更加理解,陛下为何要迁都北方了。”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开海只是第一步,如果后续政策无法跟

相关推荐: 表姑娘被退婚后   不婚(NP)   渣渣渣[快穿]_御书屋   余生请多指教顾医生   姐夫先听我解释   敛财人生之新征程[综]   亡主   叶老师家的小学妹   弄玉   兜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