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128章

第128章

可能让他独领一军深入草原。 汉武帝时期,无将可用只能启用新人。 大明不一样,当前真可以说战将如云,能挂帅出征的实在太多了。 论资排辈也轮不到徐允恭出这个风头。 朱雄英没有再提这一茬,转而说道:“原本的计划是六七月份能拿下辽东,再用三个月打下高丽。” “现在纳哈出归顺,替我们节省了三个多月时间,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去经略高丽。” “这下,高丽真成瓮中之鳖了。” 陈景恪说道:“高丽已经是我大明囊中之物,没什么好担心的。” “现在我更关注的是国内的改革,也是时候推行了。” 国内变革,原本是想等辽东战事有了进展再进行,谁知道进展竟然如此之快。 进度条直接拉到头了。 对外战争的胜利,往往最能提升君主的威望,增加朝廷的凝聚力。 此时正是革新最恰当的时机。 朱元璋自然也明白这一点,当即就颁布了一条条新政措施。 第一就是开海。 在泉州、福州、宁波、松江府、青州等五地设立市舶司,掌管出海事宜。 开海之事已经人尽皆知,并没有人觉得奇怪,很顺利的就展开了。 第二条新政就是新税法。 商业税还好说,这是早晚都要征收的,大家也都能接受。 真正让文武百官无奈的,是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表面看起来此法是面对所有人的,但谁都知道,这就是在针对豪门大户。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想象中的反对声根本就没有出现,此法就这样通过。 陈景恪一开始觉得很惊讶,但略微一想就知道是为啥了。 去年朱雄英上书,提出摊丁入亩之法,已经经历过一番辩论了。 朝廷的意思是明摆着的,此法必然要施行。 百官抗争过,但没有任何效果,只能无奈接受。 当然,主要原因还是老朱的屠刀太锋利,将人给杀怕了。 尤其是借着赵瑁案,将地方大户清洗了一遍,又借着清查人口和土地,将宗族势力敲打了一番。 有能力阻挠新税法的势力,已经被打的七七八八。 剩下那点残余势力,能保全自身就偷着乐了,哪还敢和朝廷做对。 真正让百官震惊的,是第三条政令。 将金钞局稽查司大部分剥离,组建税务稽查司,专门负责税务稽查工作。 并且还拿出了详细的工作守则。 这个守则字行里间透露出三个字,吃大户。 这下百官彻底坐不住了。 知道皇帝想打击大户,但你也不能弄的这么明显吧? 你朱元璋莫不是忘了,你靠谁治理天下的? 文官集团和部分武将勋贵,开始上奏朝廷,强烈要求废除此法。 认为此法堪比汉武恶政,必将导致国家大乱。 这次朱元璋什么都没说,更没有发怒。 因为以徐达为首的勋贵集团集体上书,表示支持朝廷的改革。 就连辞官退隐的李善长,都写了一封长长的奏疏,论述了从古至今的征税问题。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税务稽查司势在必行。 并且他还给反对派扣了一个大帽子,明知道大户偷税漏税严重,还要反对税务稽查司,其心可诛。 朱元璋大喜,将此奏疏拿到朝堂宣读。 这一下,可以说打了文官集团一个措手不及,他们没想到勋贵集团竟然会支持朝廷。 作为既得利益者,你们不应该最讨厌税务稽查吗?为何要支持? 但事实就是如此的不可思议。 现在还是大明初立,国家真正的权力掌握在勋贵集团手里。 他们的支持,彻底压倒了文官集团的声音。 很多原本和文官集团一起上蹿下跳的勋贵,肠子都悔青了。 有些选择了装死,有些则赶紧上书请罪。 以前是我不懂事儿,误会了陛下误解了新政。 经过一番研究,我终于体会到了陛下的良苦用心。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坚定的新政支持者了。 不管怎么说,新政顺利通过。 陈景恪却感慨不已,还好他穿越到了洪武时期。 但凡再往后穿个几十年,这事儿就难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并不复杂。 其一,朱元璋的个人威望,足以影响到勋贵集团的选择。 其二,大明的开国功勋集团,大多数都是底层百姓出身,还没有完全被腐化。 尚能站在百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但凡再过个几十年,等开国功勋去世,想让他们的后人支持税务稽查司,就几乎不可能了。 别说专门针对富人的税务稽查,就算是摊丁入亩,估计都要经过一番折腾才能通过。 哪像现在,只是稍稍争论一番,就得以施行。 即便如此,朱元璋依然没有掉以轻心。 借口洛阳城营建需要人监督,命太子朱标前往洛阳坐镇。 实际上就是让他去北方,督促各省税制改革之事。 两广、福建、江西等地自然由朱棡负责。 朱元璋坐镇应天,同时也负责最难啃的两湖、江浙等地的改革。 安排好这一切,朱元璋去韩国公府探望了李善长。 这是李善长请辞后的第一次。 回来之后,朱元璋脸上的笑容增多了几分。 还专门在宫里摆了一桌,邀请了徐达、汤和等几个老朋友一起聚了聚。 大家都能猜到,君臣二人在一定程度达成了和解。 虽然李善长已经不可能重获信任,但至少两人之间的心结解开了许多。 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证明老朱还是念旧情的,他们这帮老家伙可以安心的享受富贵。 朱元璋念旧情,虽然听起来很滑稽,但事情就这么发生了。 只能说,时移世易。 马皇后依然健在,朱雄英的优秀表现,大明蒸蒸日上,未来目标更加明确。 让朱元璋心中的那根弦松动了许多。 当皇帝觉得自己能掌握未来的时候,就是他最自信,也是最安全的时候。 这一点,越靠近朱元璋的人,感触就越深。 尤其是徐达、汤和等人,前几年他们在朱元璋身上,感受更多的是一种紧张、肃杀之气。 这让他们一度不想回京。 最近两年朱元璋变了,准确说是打天下时的那个朱元璋又回来了。 老兄弟在一起饮酒,没有了那种种试探,也没有了战战兢兢。 就单纯是聚会享乐。 天南海北畅谈,缅怀过去,畅聊未来,显摆自己的儿孙。 一切仿佛回到了大明立国之前。 对于这一切变化从何而起,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甚了解。 只有马皇后、朱标、徐达以及李善长四人知道,一切都要从洪武十五年太孙病危说起。 一个浑身充满神秘的少年凭空出现,挽大厦之将倾。 一点点改变了大明,也改变了朱元璋。 所以,他们才是最支持陈景恪的人。 包括已经被赋闲在家的李善长,都数次交代子女,和陈景恪搞好关系。 如果他出现危险,不要落井下石,要想办法保住他。 其他人虽然知道陈景恪很有才学和见地,却并不知道他具体做过什么。 不过影响并不大,对他们来说皇帝为什么改变不重要,重要的是变了。 现在,他们最喜欢干的,就是没事儿找朱元璋聚会。 朱元璋几次气愤的说道:“你们这是在腐化咱,咱还有军国大事要处理呢。” “下次能不能找个咱清闲的时候再来?” 徐达等人都是一脸笑意的道:“下次一定,下次一定。” 汤和仗着关系亲密,打趣道:“军国大事有太子和太孙帮你管着,你就和我们一起安享晚年吧。” 朱元璋一点都不谦虚,大笑道:“哈哈……还是你汤和最会说话,有乖孙在,咱可不就能安享晚年吗。” “不过乖孙年龄还太小,咱们老弟兄要再扶一把才行。” 汤和拍胸脯说道:“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和以前一样,上位你往哪指,弟兄们就拼了命往哪冲。” “皱一下眉头,都不配坐在这张桌子上。” 朱元璋点头,说道:“咱知道,这次新法大家配合的就不错……” “大家放心,一切咱都看在眼里,将来咱也给你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徐达好奇的问道:“上位,不知道是什么惊喜?能否先透露一二?” 朱元璋连连摇头:“不能说不能说,提前说出来还叫什么惊喜。” 几人借着酒劲儿,纷纷起哄追问。 奈何朱元璋守口如瓶,就是不肯说。 玩闹了一会儿,众人就将话题转向了正在进行的辽东战事。 徐达说道:“按照计划,此时大军应该进入高丽境内了吧。” 事实上确实如他所料,纳哈出投降虽然非常意外,但确实省去了大明太多的麻烦。 冯胜等到降军全部放下武器,走进战俘营之后,留下十万人镇守辽东。 以二十万大军水路并进直入高丽。 第238章 你的算计也太可怕了 纳哈出几乎不战而降,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高丽方面直到大明兵临城下,都没有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义州城,这座边关重镇,在毫无防备之下顷刻间失守。 高丽路上门户大开。 更关键的是,在这一役中李成桂被俘了。 义州城是高丽和辽东之间的第一重镇。 大明和纳哈出交战,李成桂作为高丽军方第一人,自然要来这里坐镇。 他本来的计划是,如果大明获胜,他就从这里出兵捡点便宜。 还能趁机和大明搞好关系。 如果大明失败,他就在这里抵抗纳哈出,防止北元大军入境。 如果战事焦灼,他再相机行事。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还没等到前线的战况,先等来了大明军队。 看着如狼似虎的明军,他先是错愕,然后疯狂的大笑: “哈哈……与虎谋皮,与虎谋皮……” 看管他的明军士兵可不会惯着他,举着兵器就准备上前给他来一下。 这时,门外传来喝止的声音:“住手……” 随后一身亮银铠甲,面容儒雅的李景隆龙行虎步走进来: “大帅请李将军一叙。” 他出色的外表,让李成桂都忍不住多看了一眼。 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方孝孺的身影,一文一武都是如此的出色。 中原真乃钟灵毓秀之地也,英杰辈出。 再想想高丽……算了,现在自身都尚且不能保全,想这些又有何用。 之后他跟随李景隆前往明军大营,拜见冯胜。 路上根据李景隆的态度,他察觉到对方似乎并没有羞辱他的意思。 然后他迅速得出一个结论: 大明想要招降他。 他在高丽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如果能招降他,不论大明后续想做什么,都会方便的多。 也就是说,自己对大明是有用的。 那么是否可以利用这一点,为自己谋求一些好处呢? 作为政治生物,他的内心突然就变得活泛起来。 然后他试图和李景隆套近乎,打探一些情况。 只是不论他如何问,李景隆都只是以微笑回应,一个字都不说。 李成桂无法,只能自己推测。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纳哈出那边到底出了什么事情,大明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 搞清楚这两点,他才好应对接下来的谈判。 只可惜,他无法获得任何有用信息。 一路来到帅帐,见到了冯胜以及……纳哈出。 可想而知,当李成桂看到纳哈出时的表情是有多精彩。 此时就算没有任何消息,他也能猜到真相了。 纳哈出投降了。 坐拥二十万大军,压的高丽不敢动弹的纳哈出,竟然投降了? 一时间李成桂精神都有些恍惚,以为自己眼花看错了人。 “哈哈……”冯胜大笑道:“李将军,看到老朋友怎么不打声招呼,莫非不认识纳哈出丞相了?” 纳哈出自然知道他为何震惊,很是尴尬的起身道: “李将军,没想到会在这种情况下相见,惭愧。” 李成桂这才猛的清醒过来,自己没有眼花,纳哈出真的投降了。 按捺住内心的震惊,他挤出一丝苦笑说道: “丞相,你……哎,惭愧惭愧啊。” 冯胜插话道:“两位坐下慢慢谈……” 待两人重新坐好,他又说道:“纳哈出丞相弃暗投明,归顺我大明天朝,我皇必有重赏。” “不知李将军有何打算?” 李成桂心乱如麻,此时他基本确定纳哈出不战而降,大明的军力基本保持如初。 也就是说,高丽将要面对的,是大明完整的北伐大军。 那可是足足三十五万人,还有与之相匹配的军需粮草。 高丽能撑得住吗? 别开玩笑了。 最重要的门户义州城失守,高丽已经失去了阻挡大明的天险。 关键是高丽国内局势错综复杂,高丽王威严扫地,能指挥的动多少人还不知道。 自己倒是有威望,能组织起大批力量反抗,可还没有开战就被俘虏了。 而且还有态度暧昧的读书人和文官集团。 估计大把的文人巴不得并入大明,他们顺理成章的迁回中原居住。 用《华夏简史》里面的话来说就是,支脉重归主脉。 他们就是纯正的天朝上国臣民了。 在这种情况下,高丽想要抵抗,几乎就是笑话。 原来高丽面对大明的时候,竟然如此脆弱。 高丽王竟然还想勾结北元抵抗,自己还想火中取栗……实在太可笑了。 越想他就越沮丧,一时间竟有万念俱灰之感。 以他的意志,本不应该如此脆弱。 但纳哈出不战而降,带给他的震撼实在太大了。 那可是以前被高丽视为不可战胜,也是他李成桂最忌惮的存在。 一个人,一旦意志被动摇,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 然后纳哈出的一句:“识时务者为俊杰。” 彻底瓦解了他最后一点抵抗情绪。 只见李成桂长叹口气,说道:“高丽王辛禑本非先王血脉而窃居王位。” “后又首鼠两端侍奉两国,我高丽上下无不对其恨之入骨……” “今大明王师征讨贼王,我高丽上下必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我李成桂虽卑贱,却也识得大义,愿为将军效劳。” 冯胜大笑道:“哈哈,有李将军相助,大事可成矣。” “将军且放心,你之功劳我皇必有厚赏。” 为什么没有将纳哈出送到应天去?就是为了给高丽人一个震撼。 只是没想到,第一个目标就是李成桂,而效果也是出奇的好。 计谋得逞,冯胜自然很开心。 李成桂归降,高丽将再无人能抵挡大明的兵锋。 之后的发展过程也确实如他所想。 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李成桂就是当代高丽战神。 他的投降对高丽军心的打击是非常致命的。 说的夸张点,高丽王辛禑投降,带来的影响都没有现在这般大。 有李成桂的使者带路,沿途城池望风而降。 偶然遇到有不从者,也基本士气全无,坚持不了几天就被攻破。 大明军队毫不停留,直奔高丽王城开京。 与先一步到达的水师汇合。 进度条往后拉几天,大明是水陆并进攻打高丽。 一路是冯胜率领的陆军,奇袭义州俘虏李成桂。 一路是俞通海和郭英率领的水师,直达京畿湾(江华湾),将驻扎在此地的高丽水师一举歼灭。 此地距离高丽首都开京只有四十里,且有水道直通开京。 在歼灭高丽水师之后,俞通海率军北上支援陆路进攻,并为孤军深入的大军输送粮草。 郭英则率四万人顺着漕运渠道直达开京,彻底切断了开京与外界的联系。 大明的动作太快太突然,高丽上下直到此时才反应过来。 然后开京陷入了混乱。 郭英没有直接攻城,而是让人不停喊话,历数高丽王辛禑罪行。 非先王血脉,与北元勾结,暗中向纳哈出输送粮草和奴隶。 大明天子震怒,派军讨伐不义贼王。 希望高丽臣民能擦亮眼睛,帮助王师拨乱反正,让两家重归于好。 啥,你们要证据? 纳哈出已经投降,要不然我们怎么有余力攻打你们。 接二连三的消息,直接把开京里的人搞蒙了。 最让他们震撼的,还是纳哈出投降。 毕竟那是当了他们百年主人的北元人啊。 这才几天,竟然就败了? 不,准确说是纳哈出竟然就这么投了? 大明的威势竟至于此? 在震撼之余,开京高丽人分成了两派。 一派自然是不信,那可是北元,还有二十万大军,怎么可能会投降? 明军肯定是为了蛊惑人心。 天朝上国,竟然用这样的小伎俩,实在可笑。 就连很多原本心向大明的人,对于这种入侵行为也非常的愤慨。 但还有一部分人,则对此深信不疑。 去年大明千人使节团营造的氛围还在,读书人和部分文武对大明那是非常向往。 发自内心的认为,高丽应该一心侍奉大明,不应该有二心。 明明说好的两不相帮,你私下竟然帮助纳哈出,这是背信弃义。 考虑到先王的英明神武,莫非你真不是先王血脉? 但凡你还有一点廉耻之心,就应该主动上书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忠心侍奉大明。 至于纳哈出投降之事? 自然不会有假,区区北元余孽焉敢抵抗王师,定然是望风而降。 连纳哈出都投了,你们还想负隅顽抗吗? 于是,双方先发生了争执。 一方认为对方卖国,一方认为对方死到临头不知悔改。 高丽王辛禑也彻底慌了。 不管纳哈出那边出了什么问题,大明的军队突然出现,并包围了开京这都是事实。 现在问题来了。 怎么办? 打?他没那个胆子。 投?更不可能。 那么,能不能派人去和明军洽谈呢? 就在他惶恐不安的时候,一个人站了出来。 他就是门下侍中赞成事、六道都巡察使崔荣,一个能在威望上和李成桂相抗衡的人物。 和李成桂出身低微不同,他出身贵族之家,曾因抵抗倭寇入侵而成名。 后因为政治原因被放逐,离开

相关推荐: 大上海1929   被迫和豪门大佬联姻后祁少每天想离婚   极品风流假太监   哥哥,爱我(H)   亡主   在男团磕队友cp,我社死了   精灵:帕底亚退役冠军的再就业   盖世神偷   离婚后恋爱   我穿越成一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