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129章

第129章

了权力中心。 等辛禑登基,他重新进入权利中枢成为宰相。 名义上职务甚至还在李成桂之上,但实际权力比起掌握军权和财权的李成桂,还是要差很多。 关键是,此人是标准的高丽野心家,既不尊北元,也不尊大明。 他想做的是吞并辽东,与大明、北元相抗衡。 只是以前他是高丽的少数派,且形势所迫也不敢过于表露自己的政治主张。 所以表面看他就是坚定的王党。 现在开京被围,他觉得时机成熟,立即进宫劝说辛禑。 大明狼子野心,绝不会轻易放过你,现在唯有抵抗一条路走。 “大明劳师远征,必不能长久……只要我们拖到冬季到来,他们只能撤退。” 辛禑也不是蠢人,被他这么一说也坚定了信心。 于是将开京的军队全部交给他,让他主持防务。 掌握大权的崔荣立即就下了戒严令,再敢言投降者斩。 并下令动员全城力量进行防守。 一开始心向大明的那些人还不信,依然我行无素。 然后崔荣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决心——杀。 一天之内数百人被杀,十几家累世贵族被清洗。 这么做的效果确实很明显,开京顿时就只剩下一个声音。 颇有一种上下一心共抗强敌的架势。 正常情况下,他这么做确实没有什么问题,但是…… 崔荣眼见大明围而不攻,也猜到是在等援军。 不过这也正如了他的意,他也想等援军。 之前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会受到攻击。 大部分军队,都被调往辽东战线进行防守。 再加上镇守各个要地的军队,开京守军也就两万余人。 靠这些人,想击退城外四万明军很难。 但用来防守却绰绰有余。 在他想来,他守住开京,李成桂在外组织大军反攻,早晚能将大明赶出去。 只是…… 当冯胜率领陆军抵达开京城下,当纳哈出和李成桂两人集体出现劝降,开京炸了。 崔荣简直不敢相信这个结果,纳哈出降了也就算了,你李成桂浓眉大眼的家伙竟然也叛变了? 可他毕竟是经历过大风浪的人,很快就稳住了心神。 立即下令全城戒严,没有他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擅自离家。 同时还命令军队,严密监视亲大明人员,防止他们内外勾结。 他的处置不可谓不快。 然而,他还是低估了大明千人使节团,带来的影响。 于是他死于部下背叛。 亲大明分子从家中涌出,接管了开京兵权,将崔荣及其心腹抄家灭族。 随后冲入王宫,将高丽王辛禑擒获,然后打开城门迎接王师入城。 高丽就此灭国。 虽然还有顽抗分子,但孤军作战的他们,已经无法阻挡大明的脚步。 碧澜渡,得知这个消息的大明使节团成员,无不瞠目结舌。 这个变化实在太突然,也太大了。 纳哈出就这么投了?高丽就这么亡了? 这也太容易了吧? 之前大明还将纳哈出视为生死大敌,将高丽视为辽东战事的重要力量,特意派出规模庞大的使节团来游说。 结果就这? 就在大家怀疑人生的时候,有一个人却露出了看透一切的表情。 那就是方孝孺。 “一石二鸟,真是好计策啊。” “景恪啊景恪,你的算计也太可怕了啊。” 第239章 汉四郡 大明伐辽东纳哈出,可以说举世瞩目,各大势力都在等待着最终结果。 有人希望大明大获全胜,也有人希望大明碰一头包。 更多人希望双方僵持不下,这样他们就更安全了。 但最终的结果却完全出乎了所有人意料。 大明头顶‘天朝上国’的金字招牌更加闪耀,朱元璋的个人威望也攀上新高。 还是那句话,拿下辽东,代表着大明重新完成了汉家一统。 更何况又顺带拿下了高丽。 这一番功绩,完全可以说是数百年来第一人了。 各藩属国瑟瑟发抖,纷纷遣使朝觐。 大明内部也差不多,所有人都再次感受到了洪武大帝的威严。 一时间朝局变得特别的和顺。 各种歌功颂德的奏疏,犹如雪花一般飞向皇宫。 本来对于新政还有些阳奉阴违的官吏,也突然变得特别积极,开始主动落实。 让新政的进度条直接前进了几十个百分点。 对于知道内幕的人来说,陈景恪这个名字变得更加有分量了。 劝说皇帝暂缓对辽东用兵,用一年时间布局,一举帮大明解决了辽东和高丽两个隐患。 这种眼光和布局能力,着实惊人。 而他对皇帝的影响力之大,更是让人无法忽视。 要知道,有了隋炀帝的先例在,打朝鲜半岛向来被视为凶险之事。 更何况大明面对的不只是高丽,还有北元的辽东军团二十万大军。 正常情况下,想劝说皇帝应该很难。 就算理由再充足,不经过几番游说,也很难改变皇帝的主意。 毕竟风险实在太大了。 就算对高丽有意思,也可以等到打下辽东之后再想办法。 可陈景恪只用了一席话,就让朱元璋同意了他的策略。 对于他们来说,这种信任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对皇帝的影响如此之大,身份已经无关紧要了。 而且太孙和他的关系有多好,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到。 一个有能力,又深得君王信任的人,用一句‘未来可期’恰如其分。 这样的人,必须要交好。 于是,陈家突然多了许多送礼的人,而且全都是顶级勋贵家送来的。 有些甚至是从辽东前线送过来的。 送礼的人姿态很低,似乎他们才是位卑的那一方。 纵使陈远夫妻俩已经见多识广,也有些手足无措。 反倒是福清很快就想通了其中的缘由,心中别提多自豪了。 陈景恪自然也非常高兴。 前面已经说过,搂草打兔子把高丽一并解决,没有前世经验可以借鉴。 基本上可以算作是他根据已知信息,推断出来的。 那种成就感,和搬运前世已知信息震撼古人,是完全不同的。 不过在高兴之余,他又开始思考另外一个问题。 治理。 “高丽和辽东不同,辽东苦寒打是最难的,但此地为中原故土,只要打下来治理非常简单。” “高丽虽然深受华夏文化熏陶,可千年来一直以单独的国家存在。” “打不容易,治理更难。” 陈景恪侃侃而谈,阐释着自己的看法。 听到最后一句话,朱雄英忍不住乐了:“难吗?我觉得挺容易的啊。” 本来只是一句玩笑话,朱元璋却脸色严肃的道: “你觉得打辽东和高丽容易?无知。” 朱雄英愣住了,这还是朱元璋第一次对他说这么重的话。 陈景恪略微一想就明白了老朱的用意,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别的事情都可以惯着,慢慢教育,甚至可以给他试错的机会。 唯有军事不行。 更何况还是打辽东和高丽,说是国战都不为过。 要是他真认为很简单,那才是大明的灾难。 朱元璋继续说道:“翻翻史书,中原王朝在这两处地方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 “隋朝更是因此耗尽国力,二世而亡。” “也只有汉唐时期才短暂统治过这里。” “你还觉得简单吗?” “若非景恪计划得当,让我们占据了绝对的战略优势。” “若非使节团一年的努力……若非将士们敢于用命……” “你觉得简单,就是对他们的羞辱……” 一席话说的朱雄英羞愧不已:“皇爷爷我错了,以后再也不开这样的玩笑了。” 陈景恪也适时递了个梯子:“太孙的性格陛下也知道,在亲近的人面前总是喜欢说笑。” “其实他内心对战争的残酷,认识是非常深刻的。” 朱元璋冷哼道:“哼,就怕你是借着玩笑的口吻,说出了心里话。” 朱雄英连忙道:“皇爷爷请相信我,我是真的随口开了个玩笑。” “大明是如何谋划辽东和高丽的,我全都看在眼里,又岂会不知大家付出了多少心血。” 朱元璋这才放过他:“但愿你真的只是说笑,而不是真的认为很简单。” 又说了一通战争的残酷性,这一茬才算是揭过。 朱雄英擦了把汗,这老头骂起人来是真凶啊,以后绝不能再拿此事开玩笑了。 陈景恪心下暗笑,让你小子没正行,这下被批了吧。 之后话题回到最初,陈景恪接着方才的话说到: “拿下高丽不是结束,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如何治理这里,就成了大明当前面临的第一难题。” “如果治理不好,很可能会重蹈唐朝覆辙。” 朱雄英不解的问道:“你不是说经过千年熏陶,高丽人对中原非常向往吗?为何还会难以治理?”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正如叶公好龙的故事,大明就是那条龙,高丽就是叶公。” “他们确实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而且因为离的远,他们只看到了中原的好。” “所以对大明非常尊崇,视为宗主之国。” “可是千年的发展,他们拥有独立的统治体系。” “说的直白点,他们拥有独属于自己的利益群体。” “两个国家融合,必然有一方的利益群体要失势。” “而大明和高丽融合,必然是高丽旧贵族利益受损。” “当自己的切身利益受损的时候,之前想象出来的种种美好就一文不值了。” “如果大明处理不好这一点,那些利益受损的权贵官僚,定然会起反心。” 朱雄英恍然大悟,说道: “高丽是贵族政治,更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官吏世世代代都是官吏……” “大明行科举,唯贤才是举,剥夺了贵族对权力的世袭。” “高丽的官僚权贵们,定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局面。” “这确实是个麻烦事情……” 朱元璋考问道:“你可有办法解决?” 朱雄英下意识的想说一句,不是有景恪吗。 还好,他及时反应过来,这是给他的问题。 如是他想都不想就来这么一句,皇爷爷不但会对自己失望,还会对陈景恪生出不必要的担忧。 将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他陷入了思考。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历史上已经有人给出了答案,所以很快他就有了想法: “仿照汉初,在高丽施行郡国并行制度……” “在郡国内依然施行高丽之法,但慢慢的普及学问开启民智。” “如此三五十年后,削藩施行郡县制。” “还可以将敌视大明的官僚权贵,全部迁徙到大明进行安置……” “将心向大明的权贵官僚留下,让他们继续治理高丽……” 一次性将权贵官僚全部迁走,这是不现实的。 要是真这么做,高丽分分钟就烽烟四起。 但将其中一派迁走,另一派定然是很乐于见成的。 将反对派迁到大明内部安置,就相当于是打断了他们的爪牙。 就算他们有多少想法,也只能装做归顺,用不了多少年就习惯了。 留下的都是心向大明之人,借助他们的手稳定高丽。 听过他的全盘计划,朱元璋非常欣慰:“不错……景恪你怎么看?” 陈景恪也称赞道:“太孙之法确实高明……” “不瞒陛下,郡国并行我想到了,但后面将反对者迁到大明,我着实没有想到。” 朱元璋的嘴角疯狂上翘:“哈哈,景恪你就别贬低自己抬举他了,不过是一点小聪明罢了。” 之后三人围绕朱雄英的策略,进行了细节完善。 陈景恪提议,恢复汉四郡。 “大明乃华夏正统,恢复汉唐河山,复汉家制度乃天经地义之事。” “重设汉四郡,行郡国并行之制,高丽人也比较容易接受。” 汉四郡就是汉朝在辽东、朝鲜半岛中部和北部设立的四个郡。 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 这四个郡存在数百年,在辽东和朝鲜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恢复汉四郡,比重新划分郡县,更容易为当地人所接受。 而且还能增加当地人的自豪感和对大明的归属感。 很简单的道理,出身。 出身汉四郡和出身高丽旧贵族,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前五年不要有太大的动作,以稳定为主。” “除了推广《华夏简史》之外,最好不要有太大动作,以免引起高丽旧贵族抵抗情绪。” “我们要让心向大明的人,感受到归顺大明的好处。” “五年后大局已定,再根据情况教化百姓开启民智,小范围推行大明法制。” “二十年内能彻底同化此地,就是重大胜利。” 对于这个规划,朱元璋自然没有什么意见。 真能将半岛纳入中原王朝领土,那将是超越前人的功绩。 关键是带来的实打实的利益,才是他最眼馋的。 所以,别说是二十年,就算是三十年五十年,都没有问题。 朱雄英就更没有意见了,二十年后差不多就是他坐天下了。 他巴不得这种事情多一点。 到时候他闭着眼睛摘果子就行了。 当然,这是玩笑话。 跟随陈景恪学习那么久,他很清楚同化是急不得的,需要时间。 大方向确定,接下来就是一些细节。 陈景恪制定了一个大华北战略:“华北平原是大明最大的平原之一……” “将这里开发好了,可以恢复北方元气,稍微平衡南北经济差距……” “环渤海一带,拥有数个天然良港,尤为适合发展水师和海贸……” “以这里为支撑点,辐射整个辽东和半岛,进而攻略日本。” “同样的,与半岛、日本以及更北方地域的交往,也会反过来促进环渤海带的发展。” 这其实是早就制定好的计划,只是事情太多,尚未来记得实施。 现在高丽都打下来了,必须要跟进才行。 “辽东那边的治理相对来说要简单的多,我认为只要解决了两个问题,剩下的都好说。” 朱元璋好奇的问道:“哦,不知是哪两个问题?” 陈景恪说道:“一是御寒,二是粮食。” “御寒可以推广棉花种植,粮食可以推广水稻种植……” 至于为什么种植水稻……因为它高产。 且辽东水网密布,还有肥沃的黑土地,实在太适合生产粮食了。 “等等。”朱雄英惊讶的道:“水稻不是生长在温暖的南方吗?辽东苦寒之地,也能长水稻?” 朱元璋也露出了同样的疑惑,他还真不知道辽东能种水稻。 陈景恪叹了口气,何止是他们两个,即便是前世依然有大把的人不知道,早在三千年前辽东就开始种植水稻了。 很多公知殖人利用信息差,开始炮制各种小作文。 什么‘你国’东北能吃上大米,还要感谢日本人云云。 然后就开始摆证据,日占期间,有日本侨民发现北海道和辽东维度相同。 在北海道能生长的寒稻,在辽东应该也能生长。 于是就引进种植。 从此东北才有了水稻。 还有小作文,说是北海道的寒稻先进入朝鲜,再由朝鲜人带到辽东。 总之一句话,东北产水稻要感谢日本。 这种公知自己都说不出个子丑寅卯的小作文,曾经到处都是。 蛊惑了不知道多少人。 后来各种知识普及,这个谎言维持不下去了。 公知和殖人又开始写新的小作文。 什么东北原产水稻产量低,全靠日本专家帮忙育种才亩产五六百斤。 现在东北水稻的基因,百分之六十以上来自于日本。 陈景恪不知道东北水稻基因来自于哪,但他很想问那些人一个问题。 杂交水稻这一块,中国需要外国的技术援助吗? “早在几千年前,辽东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 “武周时期,武则天政策失误导致了营州大乱,大祚荣在辽东建立了渤海国。” “当时渤海稻以色香味儿名传天下,受到权贵争相追捧。” “但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和足够的人口,才能发展。” “随着渤海国灭亡,辽东陷入长达数百年的混乱,人口亦是锐减。” “生产力非但没有得到发展,反而还倒退了。” “曾经名扬天下的渤海稻,也就此没落。” “但没落并不代表就消失了,在辽东部分地方,依然有水稻种植。” “只是不论规模还是产量,都远不及唐朝时期。” “大明既然拿回了辽东,自然要好好发展。” “派遣一些有经验的老农,去培育渤海稻种使其高产。” “如此,有了御寒之物,又有了足够的粮食,辽东自然也就能安定了。” 第240章 新罗婢 朱元璋重重地申斥了高丽王辛禑,历数其四十九条罪状。 其中最大的三条罪状就是: 一侍奉二主。 二暗中帮助纳哈出抵抗大明。 三非恭愍王之子。 然后直接以伪王称呼辛禑,等于是彻底废除了他的合法性。 之后就表示,应该还政于恭愍王一系。 但恭愍王无后,王位空悬。 考虑到国不可一日无主,且高丽乃箕子之后,大明是华夏正统…… 于是恢复高丽的朝鲜国号,并改封潭王朱梓为朝鲜王。 同时,恢复汉四郡…… 对于这个结果,所有人心中早就有了准备,并不觉得意外。 大明冒那么大的风险将高丽打下来,不可能就这样撤走。 废除高丽国号,吞并其国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唯一让大家有点意外的是,朱元璋竟然没有直接吞并,而是恢复朝鲜国号,册封亲子过去当王。 这是摆明了让朝鲜继续独立存在。 尤其是接下来,朱元璋为朝鲜王朱梓配备了相国等一批官吏。 不过大多数官吏,依然任用忠于大明的高丽旧臣担任,确保了这些人的利益。 让高丽旧臣的心彻底放进了肚子。 只要他们的利益得到保证,谁当国主并无区别。 甚至大明皇帝的儿子当国主,对他们来说还要更好一些。 这样他们和大明的关系更加亲近,

相关推荐: 霍格沃茨与非典型巫师   神级维修系统   肉欲の海行危舟   从流民开始武道通神   男娼   宿主总是在死(快穿)   一世丹尊   湿卵胎化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之玄心   火玫瑰(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