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在朝廷的角度来看,这么做确实好处很大,可是此法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因为在那时期当兵是没有军饷的,士兵还要自己负责采购武器装备,自己负责当兵期间的粮饷。” “虽然汉初有授田制,当兵就给分田。” “可后来随着土地兼并加剧,朝廷拿不出土地,授田制就名存实亡了。” “再之后征兵就反过来了,只从有田有产的百姓里征募,无田无产的连兵都当不上。” “对于百姓来说,负担一个义务兵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 “而且每年一个月的训练,大量劳动力无法从事生产,又进一步耽搁了农业生产。” “到了西汉中晚期,就已经有大量百姓因为兵役制破产。” 蓝玉不说话了,他也是普通人出身,对繁重的徭役深有体会。 只是想一想就知道,一个普通家庭担负一名义务兵,是多么沉重的负担。 在座的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贫民出身,对此也是感同身受。 陈景恪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光武帝虽然是宗室之后,但从小生活在民间,是了解民间疾苦的。” “他得了天下之后,就一直在想办法缓解百姓的负担。” “于是他将征兵制改成了募兵制,国家包揽了军队的一切开销,还要给军人发军饷。” “预备役也被废除,让百姓有更多时间从事成产。” 朱元璋赞叹道:“此举就可以看出,光武帝是一位懂得体恤百姓的明君。”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光武帝那确实是明君。 陈景恪自然也认同这一点,光武帝和之后的明章二帝,那都可以说是君主的典范。 但明君也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现在恰恰就是在讲他们不足的地方。 所以,他话锋一转说道:“但是光武帝虽然拿出了募兵制,却并未将此制度完善,之后的明章二帝也未能做到。” “甚至之后的历朝历代,都未能将此制度完善。” 众人都竖起了耳朵,终于要开始讲重点了。 陈景恪说道:“光武帝的募兵制第一个缺点,就是没有考虑兵源问题。” “募兵的特点是什么?自愿当兵。” “王朝初期人少地多,百姓基本都能分配到土地,能好好种地又有几个愿意出来当兵的?” “军队数量不够怎么办?他们采用的方法是,抓捕流民、让市井无赖甚至罪犯当兵。” “让囚犯当兵在之前也出现过,但那都是人手不足时期的临时办法。” “正常情况下,还是从良家子征募士兵。” “将之作为制度存在,就是从光武帝时期开始的。” “正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有田有产的良家子更讲规矩,也更便于管理,作战能力也更强。” “流民、无赖、罪犯,这些人无牵无挂又道德败坏,上了战场偷奸耍滑,导致军队战斗力不足。” “这些人大量充斥军队,也导致军纪败坏。” “军人之前地位是很高的,但从这个时期开始将降低了许多。” “而且光武帝还未规定轮换制和退役制,这些人一旦加入军队,基本就意味着终身服役。” “没有人觉得这么做有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国家给他们发了军饷,他们就应该一辈子呆在军队里。” “这么做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儿。” “人是血肉之躯,有七情六欲,除了吃饭还有别的需求。” “当时的统治者,完全否定了军人这方面的需求。” “不过在东汉时期,这个漏洞并没有造成太大的恶果……” “因为没多久,豪强地主阶层就完成了土地兼并,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 “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无所依,要么卖身为奴,要么就去当兵。” “于是职业军人正式出现,他们的职业就是当兵,终身服役对他们来说反而是好事。” “还有就是汉朝大量使用蛮夷雇佣军,比如乌桓就是以雇佣军出名的。” “这些蛮夷也没有土地,除了打仗别无生计……” “但这么做带来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以前当兵是义务,是为了保家卫国。” “现在当兵是为了钱。” “战斗力会不会因此降低且不去说,就说这种思想就很危险。” 众人都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朱元璋直接说道:“谁给他们钱,他们就为谁打仗,原来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是从此时就埋下了伏笔。” 陈景恪却摇头道:“话不能这么说,秦末和西汉末年,也一样演变出了混战局面。” “混乱必然会造成军阀混战,这和什么制度没有关系。” 朱元璋想了想,确实是这个道理。 他的话相当于是将东汉末年的混乱,归罪于刘秀的政策。 哪有十全十美的政策,王朝延续两百年基本都会病入膏肓。 这是什么制度都无法避免的,至少眼下没人能找到跳出这个规律的办法。 大明的种种改革,眼下看起来很好用,但以后会如何谁知道呢。 难道就因为王朝灭亡了,就将罪过归于前几代君主吗? 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陈景恪继续说道:“但是,作为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在最重要的军制上出现如此大的漏洞,是极为不应该的。” “之后历朝历代也在摸索完善这个制度,其中以唐朝的府兵制最为知名。” “但府兵制也可以看做是征兵制的变种——征募良家子从军,并分配土地。” “它的优点是建立了完善的轮休制度,从军三年可以休息两年,大致是这个样子。” “它的缺点也是终身制,没有退役这个概念。” “不过府兵一旦参军就可以获得四五百亩良田,士兵是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的。” “而且府兵是征募,不是强制。” “愿意接受这个交易的就来参军,不愿意接受这个交易的就别来。” “百姓参军前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再加上军功爵制的激励。” “府兵的战斗力非常强悍,往往能以少胜多。” “只是后来随着大唐疆域的扩张,从长安到西域一来一往光路上就要耗费一年时间。” “轮休就变得非常麻烦,于是就从三年一休变成五年一休,后来干脆就不休了。” “得不到休息的士兵,逐渐开始厌战。” “而且随着土地兼并,朝廷手中也拿不出多余的土地分给士兵,府兵制就崩溃了。” “到了唐玄宗时期,唐朝主要采用的也是募兵制。” “而且他们的募兵制几乎走了东汉的老路,没有预备役,兵源不合格。” “没有完善的轮休和退役制度,几乎是终身制服役。” “唐朝君主的思想和东汉君主是一样的,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么做是否合适。” “在他们看来,我给你发军饷了,你就得终身服役。” “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拿钱买命的阶段。” “君主都做此想,下面的将军和士兵就更加的现实了。” 众人都陷入了沉思,以前他们还没觉得,此时听陈景恪这么一分析才明白,其中的问题是多么严重。 都不需要懂什么大道理,只要将自己带入普通士兵,就知道后果有多严重了。 陈景恪没有在继续往下说,例子说这么多已经足够了。 况且再说就要说宋朝了,这个朝代实在没啥可说的。 元朝就更没啥可说的了。 至于大明……现在说的就是当前存在的问题。 良久,朱元璋才开口说道:“天德,你怎么看?” 作为军方第一人,他自然要发表意见的。 徐达开口说道:“景恪的意思我大致听懂了。” “按照他的说法,一个完整的兵役制度,应该包含预备役、轮换、退役等方面。” “从光武帝之后的兵役制度,在这三点上都存在疏漏。” “要么没有完整的预备役制度,导致兵源素质低下。” “要么轮换制度不合理,导致部分将士长期得不到修整,产生厌战情绪。” “要么就是没有退役制度,士兵终身服役。” “但不论哪个地方有疏漏,最终都会导致军队军纪败坏,战斗力低下的恶果。” 众人也不禁点头,经他这么一梳理,事情就变得好理解了许多。 陈景恪说道:“魏国公总结的很好,大致就是如此。” 徐达继续说道:“当前我大明的军制,在这三方面都有问题。” “没有预备役制度,兵源素质较差。” “这一点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其实现在已经显现出来了。” “最近两年征兵变得很困难,新兵需要更长时间训练才能上战场。” “不过五军都督府已经拿出了完整的预备役方案,只不过还未实施。” “轮换制度也确实不完善,前几年大明四处征战,士兵得不到休息尚能理解。” “现在战事稍歇,我们有必要将此事提上日程。” “最好能拿出完整的轮换方案,让将士们有喘息的机会。” 众人再次点头,大家都能看得出来,接下来几年大明会进入战略收缩阶段。 确实是轮休的最好时机。 “第三点退役制度,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 “很多人就是不适合当兵,还有些人当了几十年兵。” “将他们强行留在军队,对他们本人没有好处,对朝廷也是一种负担。” “让他们离开军队,回归正常生活,才是对大家都好。” 众人再次点头,军中的滑头有多让人头疼,在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了。 这种人,越早弄出军队越好。 “但我们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制度,什么样的兵需要退役,退役后如何安置,都需要考虑到。” “否则,让这些人流入民间,后果会很严重。” 第272章 团队力量 听完徐达的分析,陈景恪暗暗点头。 能做到军方第一人的,果然不是那种只会打仗不懂政治的人。 朱元璋看了看众人,说道:“天德的分析很透彻也很全面,诸位可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众人都摇摇头,让他们补充意见,那不是强人所难吗。 术业有专攻,让他们讨论打仗问题,他们一个比一个有想法。 可制定国家政策,是真的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了。 陈景恪将一切看在眼里,心中不禁叹息。 这就是朱元璋团队的短板,出身是真的限制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 这里不是歧视出身,而是说系统的教育很重要。 数一数之前大一统王朝的创业团队,核心班底基本都是世代公卿的权贵构成。 刘邦的团队里面,也有大量出身六国贵族公卿的成员,比如张良就是韩国贵族之后。 刘秀的团队就更不用提了,就是豪族世家组成的。 晋朝司马氏、隋唐杨李、宋朝赵家,都是世家大族出身。 他们的团队核心,也同样都是高门大户出身。 这些人家学渊源,从小接受系统培养,对治理国家有着全面的了解。 新朝建立之后,他们能迅速的制定一套可行的制度。 明朝的开国团队,那是真正草根出身。 徐达、常遇春、冯胜、傅有德这些人有天赋吗? 肯定是有的,还都是人中翘楚。 可他们大多都是成年之后,才有机会参加学习。 而且学的还都是行军打仗方面的知识,对国家制度方面属实无能为力。 文官集团倒是有不少这方面的人才,比如明初的基本制度就是李善长制定的。 但李善长失之于狭隘,无法正视自己的错误。 这种人是无法长期执掌国家的。 更何况,他也只是读过书,同样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官僚教育。 朱元璋将担子交给了胡惟庸,期望他能做出一番成绩。 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从此朱元璋对文官集团彻底失去了信任。 他信任的人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有这方面能力的人他不敢相信。 问题就尬住了。 到了这个时候,他只能靠自己。 人不是万能的,靠朱元璋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的。 其实还有一类人可以依靠,那就是继承人。 一代人解决不了问题,那就两代人三代人去解决。 刘邦留下了很多制度漏洞,文景二帝帮他修补完善了。 刘秀的不足,有明章二帝给他兜底。 李渊有李世民李治接续政策。 就算是宋朝,赵大赵二之后也有真宗仁宗英宗三个帝王,给他们擦屁股。 朱元璋呢? 更让人无奈的来了,他的继承人方面也出了问题。 倾心培养的朱标英年早逝,朱允炆主打一个叛逆。 朱棣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但别的方面真不提也罢。 大明的制度直到仁宣时期才初步固定下来。 是固定下来而不是完善。 这就意味着,即便是有漏洞的政策,也同样被继承使用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就能体会到朱元璋的无奈。 眼下的情形,就是他无奈的印证。 陈景恪要开讲军制课,他连忙将这些军中大佬叫过来旁听。 难道就是为了让他们听一听,然后喊两声陈景恪牛鼻六六六? 不是的。 他希望这群老兄弟能给他出主意,大家一起来完善制度。 找这些人问计,倒不是不信任陈景恪了。 而是陈景恪自己的能力也有极限,军制二次改革就是证明。 这已经是大明建立以来,第三次对军制动手了。 建国二十二年,三改军制,这是什么概念? 军队是国家稳定的基石,频繁改动军制,即便是往好的方向改,也会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 朱元璋希望的是,这一次大家群策群力,尽可能改的完善一点,至少五十年不用大动。 但事实是,除了徐达发表了一些看法之外,其他人并不能给出什么建议。 要说他们完全没有想法,是不可能的。 毕竟身处高位这么多年,又怎么可能没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或许是因为不自信,或许是因为怕担责任,或许是别的原因。 使得他们不敢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但不管是哪个原因吧,他们最终都选择了不发一言。 朱元璋心下很是失望,将目光看向徐达和朱标,期望他们能给出一些建议。 然而两人就算再聪明,也不可能这么短的时间就想出解决的办法。 朱雄英察觉到了他的心情,安慰道: “皇爷爷不用着急,国之大事需要仔细思考,大家不可能这么快就有主意的。” “况且现在不是已经找出问题了吗,我们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就可以了。” “预备役我们已经准备去做了,到时候兵源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轮换制度也不难,大不了照搬前朝,军中服役三年休息一年或者两年。” “只要五军都督府合理安排好轮换秩序,不会有什么影响的。” “至于退役制,其实也并不麻烦,我们只要了解哪些人需要退役就可以了。” “首先是老弱病残,其次是军中的滑头……” “退役之后也简单,让他们加入预备役就可以了。” 听到最后这一句话,却让众人眼前一亮。 退役后加入预备役? 徐达忍不住赞道:“好,太孙此法太好了。” “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这些士兵退役后,失去了约束会成为地方的隐患。” “让他们加入预备役,由地方预备役系统管理,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其他人也纷纷称赞,这个建议确实解决了退役兵的管理问题。 陈景恪也不禁点头,对于现代人来说,退役自动进入预备役,这不是常识吗。 可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常识是前人用无数时间摸索出来的。 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指指点点而已。 如果以前没有退役加入预备役制度,又有多少人能凭空想到这一策略呢? 被众人夸奖,朱雄英表现的非常谦虚,再次获得了众人的夸赞。 陈景恪心中却不停地嘀咕,这家伙是真会装,心里不知道多得意呢。 见孙子如此聪慧,朱元璋心里好受了许多。 虽然咱有很多缺陷不足,可咱有好儿子和乖孙子啊。 三代人一起努力,就不信治不好大明。 他目光看向陈景恪。 还有这个一肚子主意的谋士在。 比起其他君主,咱的情况已经够好的了,还有什么可失望的呢。 想到这里,他心情好转过来: “景恪,咱知道你向来走一步看五步,既然今日提出了这个问题,那肯定是有主意了。” “就别卖关子了,直接说吧。” “今日在座的都是大明中流砥柱,有他们帮你查漏补缺,这次定能制定拿出一个妥善的法子来。” 众人都看向陈景恪,目光里充满了尊重。 之前他们只听说过,国家大政方针皆出自陈景恪之手。 但具体是怎么做的,外人就不知道了。 今日终于亲眼目睹了全过程。 不是利用皇帝的宠信,也没有什么花言巧语。 从历史的角度一点点剖析问题所在,言之有物,让人不得不信服。 这是堂堂正正的大道。 如果说以前他们还将陈景恪,视为可堪造就的晚辈,现在已经彻底将他当做同等级别的人对待了。 陈景恪并没有发现众人目光的不同,见朱元璋将球踢给自己,毫不犹豫的就接住了: “我们借着方才魏国公的总结往下说……” “预备役我们就不说了,五军都督府已经有了策略,直接施行就可以了。” “不过我还是要说一下兵源的问题。” “王朝初期人少地多,百姓基本都能分到田地,在本就缺少劳动力的时期,又有多少人愿意当兵呢?” “光武帝也面临过这个问题,我觉得接下来大明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光武帝用流民囚犯充军、招募蛮夷雇佣军等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是后果方才咱们也说了,前车之鉴大明绝对不能再走他的老路。” 众人皆深以为然,地痞囚犯当兵,那肯定是练不出好兵的,还会败坏军队的声誉。 见有人挑大梁,其他人也终于肯开口说出
相关推荐:
转生失败,怎么可能!!
控卫凶猛
【快穿】娇娇
(影视同人)快穿之位面采购师
离婚后恋爱
[快穿]我被情敌操控了
离婚错撩后,被京圈太子爷娇宠了
精灵:帕底亚退役冠军的再就业
婚蘼情未了_御书屋
回头草_新御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