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153章

第153章

自己的建议了。 汤和开口说道:“百姓不肯当兵,是嫌当兵地位太低粮饷太少,提高军队待遇定能有所改善。” 这一点大家自然都认同,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提高福利待遇,再加上军功爵制,定然有大量梦想改变身份的百姓参军,用命去搏一个前程。 傅有德有所思的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采用征兵制,每年从预备役中强制征募一部分人参军。” “只不过参军后不再给军士授田,而是支付军饷,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眼前一亮,蓝玉说道:“此法甚妙啊,如此就不用担心无人当兵的情况了。” 冯胜提出了进一步的补充意见:“我以为征兵和募兵结合更好。” “肯定是自愿当兵的人战斗力更强,强制征召过来的,很可能会心存怨念。” “所以我们当以募兵为主,如果能募到足够的数量,那最好不过。” “如果募兵人数不够,再从预备役里强征一部分。” “而且强征的兵可以单独建军,去做一些守城之类任务。” “如此,就可以始终保证,大明有足够的军队,又不影响战斗力。” 朱元璋忍住赞道:“好,好一个征募结合,宗异你给咱出了个好主意啊。” (这里应该用字的,表示亲近之意,但冯胜的字没有查到。) (他有个别名叫冯宗异,所以我就用了这个别名,大家不用较真。) 其他人也纷纷称赞,这个征募结合的方法,确实非常合适。 “景恪,你觉得如何?” 陈景恪也赞道:“宋国公所言与我不谋而合,征募结合确实是良策。” “兵源不足的时候,就征募结合,甚至直接转为征兵制。” “等将来大明人口多了,兵源充足了,就顺势转为募兵制。” “朝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转换征兵方式。” “这就免去了调整军制所带来的麻烦……此可为百年国策矣。” 冯胜见他也支持,且给予了如此高的评价,心中的担忧尽去。 众人也纷纷出言,基本都是支持这个建议的。 众人计长,不一会儿就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陈景恪看着你一言我一语的众人,心中不禁想到,这些人果然是有想法的。 还是那句话,在这个位置坐了那么久,怎么可能会没有一点想法。 以前只是出于某些顾虑不敢说罢了。 今天有人挑大梁,他们才放下顾虑畅所欲言。 朱元璋也是喜上眉梢,当即拍板:“好,以后征兵就用征募结合。” “具体如何实施,天德、宗异、惟学你们带领五军都督府的人,尽快拿出详细章程来。” 几人连忙领命。 有了良好的开头,众人也放下了心中顾虑,开始积极建言。 轮换制都不用陈景恪开口,他们很快就拿出了成熟的方案。 轮换分为两种,一种是边军和禁军轮换,还有一种是一定期限内回家过正常人的生活。 平均三到五年轮换一次,轮休时间根据服役时间决定,一般是两三年左右。 考虑到未来大明的疆域会非常广阔,轮换会变得很麻烦。 他们提出了长役概念,就是一次服役十年,即可转为预备役,以后不用再参军服役了。 说白了就是十年换取终身自由。 陈景恪也想不出比这更合适的方法,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说到退役制度的时候,大家就有了分歧。 大家其实都不希望军队大规模退役,说来说去也就是老弱病残可以退役,有些滑头实在不好管的退役。 然后就没有了。 陈景恪自然知道,这种退役制度形同虚设。 他想要的是正儿八经的退役制度,能促使军队不停换血的制度。 而不是抓住一批人使劲儿霍霍,直到这些人老死了才让人回家。 所以他语气有些强硬的道: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确切的制度,达到什么标准可以离开军队,而不是含糊其辞的老弱病残退役。” 第273章 百万常备军 众人都有点不解,退役制度就这么重要? 在他们看来,完全没必要制定什么退役制度。 军队多了需要裁军,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缩编不就行了吗。 何必多此一举? 朱元璋、朱标、徐达等更加了解他性格的人,则看出了不一样的东西。 陈景恪很少摆出如此强硬的态度,基本都是以说服为主。 一次无法说服,就再找机会说,像今天这样强硬还是第一次。 莫非这个退役制度真的很重要? 朱标开口说道:“先不要着急,大家也不是说反对制定退役制度,而是有些不明白你为何如此重视。” “莫非其中有什么大家不知道的秘密?” 陈景恪深吸口气,说道:“历朝历代,国祚稳定之后,常备军都保持在二十万到五十万之间。” “除非遭遇重大战乱,否则不会超过这个数字。” 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减少财政压力。 而且兵少了更容易走精兵路线,同时也是限制军队权力的一种方法。 “只有宋朝常年维持一两百万的常备军。” “宋朝就在不久前,他们面临的情况大家应当都知道。” 很多人会说,宋朝保持百万常备军是源自于外部压力。 事实上压根不是这么回事儿, 宋朝真正的战兵也就三五十万左右,数量更多的是没啥战斗力的厢军。 他们为什么要维持数量如此庞大的厢军呢? 前面已经说过,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导致大量百姓失去土地变成流民。 宋朝政府采用了最粗暴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将流民中的青壮全部招入厢军。 冗兵问题就是这么来的。 “大明目前有多少军队呢?一百六十万。” “诸位,你们可知道一百六十万军队,对朝廷意味着什么吗?” 徐达眉头微皱,说道:“等大明解决了边患,自会缩编军队。” 陈景恪却说道:“不,大明必须保证百万以上的常备军。” 众将都很惊讶的看向他,本来以为陈景恪是迫不及待的想限制军方发展,没想到他竟然反对缩军。 更让他们意外的是,朱元璋竟然认同的说道: “想要实施帝国计划,百万常备军可能还不够。” 闻言,众人都震惊不已。 帝国计划?这是什么东西?竟然要维持百万常备军。 要知道,这百万常备军可都是战兵,不是宋朝那种厢军。 随即就兴奋起来。 虽然不知道帝国计划具体是什么,但养活百万战兵肯定不是用来防守的。 这意味着什么? 对个人来说,意味着军功。 对于群体来说,意味着军方不会遭到太大的打压。 对他们来说,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消息了。 然后他们就升起无限好奇,这个帝国计划到底是什么? 只是很显然,知道这个计划的人并没有给他们解释的打算。 陈景恪说道:“还是刚才那句话,百万常备军对朝廷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压力。” “但更大的问题还是来自于军方自己内部。” “要如何保持这百万大军的活力?” “人的想法是会变的,一开始他想去军中谋一个出身。” “三年五年之后,他的想法变了,可能就不想当兵了。” “有些人有那个野望,却没有那个能力。” “当兵五年十年还是寸功未立,这样的人留在军中真的合适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池塘如果没有活水注入,就会发臭变成一滩死水。” “军队也是一样的,如果不能及时吸纳新人,也会变得死气沉沉。” “可是军队人数是有上限的,如果没有退役制度人数始终是满的,新人如何加入?” “最后就会造成,想进来的新人进不来,想出去的老卒出不去。” “军队也是需要人才加入的,人才在哪?” “在民间。” “如何将民间的人才吸纳入军队?只能通过广撒网的方式。” “每年都招募一批新兵,总有一部分是适合军队的人才。” “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加入,军队才能保持良性发展。” 众人不禁点头认同,听起来似乎真是这么个道理。 但他们也有疑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极大的行政成本。 朝廷真的能负担的起吗? 陈景恪喘了口气,继续说道: “退役制度,还能有效防止军头的产生。” “士兵常年和军官待在一起,双方会形成很深的私人关系,很容易拉帮结派。” “长期下来,会动摇国家的根基。” “如果保持士兵的流动,三五年更换一批,军官想拉拢士兵也没有机会。” 朱元璋眉头一挑,好像还真是这个道理啊。 没想到退役制度竟然还有这好处,看来真的要重视起来了。 徐达代表军方提出了一个疑问:“实践证明,老兵的战斗力就是远强于新兵的。” “在退役制度下,如何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陈景恪说道:“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纠正一个不正确的观点。” “魏国公你此言,往深处想就是不把人当人看。” 徐达想要辩解,被他伸手阻止:“先听我说完。” “老兵战斗力更强,就活该一辈子生活在军队吗?” “就因为他战斗力强,就要剥夺他过普通人的生活吗?” “好用就往死里用,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 徐达脸色露出一抹苦笑,深究起来他那句话确实有点这个意思。 朱元璋的表情则有点不自然,你小子指桑骂槐是不。 “虽说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可作为统治者,如果我们不把人当人看,而是当做数字当做筹码,那将是天下最大的灾难。” “追求荣华富贵,追求个人荣誉,这没有错。” “可作为华夏子孙,作为大明的统治阶层,我们理当有点更高的追求。” “在座的诸位已经确定要青史留名。” “但史册上会如何评价我们,还要看我们做了什么。” “想要更高的评价,不在于你个人取得了多高的成就。” “而在于你为华夏文明,为大明,为天下万民做了什么。” 本来不少人对他前半句话很不以为然,什么把人当人看。 将领就应该铁石心肠,士卒就是工具。 要是对士卒感情太深,打仗就会畏手畏脚,反而会害死更多人。 这是他们通过实践得出来的结论,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扭转的。 可是听到后半句,所有人都露出了深思。 还是那句话,对于推崇祖先崇拜,擅长记录历史,文明未出现过断层的华夏人而言。 青史留名,是一个人最高的追求。 而历史也已经证明,只有为国为民之人,才能获得最高评价。 从这个角度来看,陈景恪的话确实有几分道理。 不论我们本心是怎么想的,不论应不应该把士兵当人看。 为了身后名着想,都必须表现的仁慈一点。 陈景恪停顿了一会儿,给众人思考时间,才继续说道: “再说说战斗力的问题,大明百万常备军,不可能所有军队都同时投入战场。” “只要我们能保证,正面战场有足够的老兵就可以了。” “大明即将推行预备役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兵源素质。” “等这些人将来参军,稍加训练就可以上战场。” “先去低烈度战场磨炼几次,就能蜕变成老兵了。” “只要合理安排好,并不会影响战斗力。” 众人不禁颔首,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如此。 但这么做还是会造成一个后果,增加行政成本。 毕竟不停地退役征募新兵,还要安排他们训练上战场等等,会很麻烦。 直接用老兵,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 对此,陈景恪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起了退役制度的另一个好处: “退役的老兵转入预备役,如果有需要,朝廷可以随时重新征召他们参军。” “如果大明有五百万上过战场的预备役老兵,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朝廷不用花一分钱,多养活了五百万大军。” 众人愣了一下,立即反应过来,还真是如此啊。 这些退役老兵,平日里不用朝廷花一文钱,去了地方还能维护治安,还能投入生产。 如果朝廷有需要,可以随时征召他们参军,到时候稍加训练就能形成战斗力。 没有退役制度,大明永远都只有百万常备军。 有了退役制度,大明就能拥有数百万乃至千万大军。 这哪是削弱军队战斗力,简直是将军队的战斗力拉满了好吧。 想通了这个道理,众人的态度立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纷纷认为退役制度好,必须要弄起来。 眼见众人的意见统一,陈景恪也终于松了口气。 完整的预备役和兵役制度,这玩意儿前世有个很高大上的名字,军事动员制度。 属于国家的最高机密。 在军校里,只有本国精英学员才能学习。 外国学员,连摸都不给摸。 不过陈景恪最重视的,并不是这种制度的动员能力,而是此举可以减轻百姓负担。 没有完整的退役制度,基本就默认终身服役。 对士兵个人和家庭,都是一个无比沉重的负担。 有了退役制度,当兵就成了阶段性工作,百姓就有了更多选择。 “咳……”这时,朱雄英干咳一声,并朝他使了个眼色。 陈景恪自然知道他的意思,就说道: “诸位,太孙有个计划,需要军方的配合。” “如果能够成功,可以让朝廷绕过文官直接向百姓传达信息。” 众人都有些惊讶,绕过文官和百姓接触?需要军方配合? 到底是什么方法? 朝廷治民必须靠文官,但同样也受制于文官。 这也是士绅阶层滋生的温床。 朝廷明知道会造成什么后果,却没有丝毫办法,只能妥协。 如果太孙真能绕过文官集团,让朝廷和百姓接触,那带来的影响可就太深远了。 朱元璋自然知道他要说什么,就配合的问道: “雄英,你有何良策?快给皇爷爷说说。” 于是朱雄英就将自己的计划展开说了一遍。 就是在军队和预备役里进行教化,通过士兵向他们的家人传递信息。 也可以通过士兵,收集民间的信息。 “通过教化,可以增加军队对大明的忠诚度,统一军队的思想,也是提高战斗力的一种方式。” “经过教育的退役士兵进入民间,就是一个个现成的先生,可以影响民间的风气。” “且此举避开了文官和读书人,让朝廷又多了一个途径了解民间。” “文官再想欺上瞒下,就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朱元璋将目光看向众人,问道:“诸卿以为太孙此法如何?” 徐达赞叹的道:“太孙聪慧,此真乃良法也。” 其他人也纷纷称赞,倒不是尬吹,他们是真觉得这个方法好。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那就依雄英之法而行,你们可要好好配合他才行。” 众人自然拍胸脯保证,一定好好协助太孙,将此事给办好。 接下来众人再次回顾了整个话题,从头梳理了新军制的要点。 并讨论了如何配合朱雄英做好教化工作。 一个大致的框架很快就被拿了出来。 至于细节,则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不过这些事情就可以交给下面的人去做了,他们只要把握大方向就行。 在这里,陈景恪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文明治军。 “退役制度一旦实施,每年都会有大量老卒退伍。” “如果还使用以前粗暴的管理方式,将士卒视为奴隶牲畜,非打即骂甚至残害他们。” “这些老卒退伍后会如何评价军队?” “普通人知道军队如此黑暗,还有多少人敢参军?” “我相信,没有人愿意被万民恐惧唾骂吧?” “为了军队的声誉,也为了以后能招募到足够的新兵,必须要改变治军方式。” “不要求军队内部多么平等,但至少不能不把人当人看。” “因此,我建议制定一部完整的治军之法。” “士卒犯了错该如何处罚,最好有一个标准,不能任由军官喜好来。” “如果军官残害士兵,要受到什么样的处罚,也要有个标准。” “诸位以为如何?” 第274章 朱标要强化内阁 本来徐达等人对什么文明治军非常不以为然。 士兵不打不骂他们能听话吗? 不打不骂如何能训练出强悍的军队? 倒不是他们野蛮短视什么的,而是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军队从诞生那天起,就伴随着暴力和压迫。 施行的都是最严苛的管理制度,大家也都习惯了这种方式,并将之视为真理。 你现在突然搞什么文明治军,那不是多此一举吗? 陈景恪却用这样一番话来驳斥他们:“自古以来就是对的吗?” “太孙准备在军队推行教化,可是我们要怎么展开教化?” “告诉他们,军官欺凌你们,侮辱你们,残害你们,都是为你们好?” 一席话说的众人哑口无言,关键是他将此事和朱雄英的教化计划联系在了一起。 让众人又不好反驳。 很简单的道理,你天天欺凌羞辱别人,还想让别人对你产生忠诚感,那不是扯淡的吗。 现在反对文明治军,就是不支持太孙的计划。 反对太孙? 拉倒吧,给他们一百个胆子都不敢。 所以,尽管众人并不是很支持文明治军计划,却还是只能答应了下来。 陈景恪自然能看得出他们不情不愿,就算规则制定出来,也很难推行。 不过他不着急,饭要一口一口吃。 先把相关法规制定出来,以后有的是机会去贯彻。 这场会议一直持续到黄昏才结束,陈景恪还有事情要和朱元璋他们谈,就准备留宿皇宫。 徐达等人则起身告退离开。 走在路上众人还在讨论军制改革的问题,显然大家都有很多未尽之言。 这时傅有德突然说道:

相关推荐: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之玄心   浮生之殷商风流   从妖尾开始的肉鸽恶魔城   惩罚蜜恋   重生之贱受逆袭[穿书]   偏执的他[现代女尊]   肉欲の海行危舟   异常乐园   处女劫   [综漫]性转成黑皮辣妹后我成了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