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162章

第162章

方针。” “这就要求他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去思考。” “如果将所有的重担都压在自己身上,每天政务都处理不完,哪还有时间去思考这些?” “所以,以后君主要做的是指明方向,对事情做出最终决策,具体的执行要交给下面的人。” “如此才能留出足够的时间,去应对未知的变化,思考国家的走向。” 朱元璋表情变幻不停,过了许久才叹道: “如果说这番话是别人说的,哪怕是陈景恪给咱说,咱都会认为他居心叵测。” “如果是咱当皇帝,任由你们说破天,咱也不会同意的。” “但……还记得咱方才说的话吗,以后你才是皇帝,国家大事你说了算。” “咱可以不相信任何人,唯独不能不相信你。” “去吧,按照你想的去做,咱永远支持你。” 目送满怀感动离开的儿子,朱元璋的表情非常的复杂。 虽然不是重立丞相,可扩大内阁的权力,依然是他不愿意见到的。 胡惟庸给他留下的阴影实在太深了。 只有将一切权力抓在自己手里,他才能放心。 好不容易顶着压力废除了丞相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权独揽。 没想到转眼儿子就有了别的想法。 这更让他感到无力。 以前他想着,自己确立一套制度,子子孙孙执行。 谁知,最器重的儿子,起手就要与他背道而驰。 自己还活着都尚且如此,等自己不在了,后世子孙又岂会真的遵守那些死规矩。 此时他终于体会到了历代开国之君的无奈。 他想要反对,可面对雄心勃勃,想要开创一个全新时代的儿子,他实在张不开那个口。 如果朱标能力一般……不,哪怕他的能力仅仅是优秀。 朱元璋都会采取强硬措施,强行让一切回到熟悉的轨道。 虽然走老路无法摆脱王朝周期律,可至少能保证两三百年的国祚。 瞎搞说不定就二世而亡了。 但朱标的能力他是知道的,非常强。 虽然不想承认,可就治国方面,他确实已经超过了自己。 至少自己这辈子都无法做出那套国家计划,看都看不懂,又如何去做。 太孙朱雄英虽然才十六岁,却已经展露出雄主的气象。 南方的蛮夷,历朝历代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却被他给安抚住了。 又天然拥有军方的支持。 还跟着陈景恪,学了一身谁都摸不透深浅的学问。 也正因为继承人优秀,再加上陈景恪制定的帝国计划,确实具有可行性。 他才能克制住心中的恐惧,将一切托付给朱标。 你没能力,就按照我的路走。 你有能力,咱就豁出去支持你们。 历代帝王就没有贫民出身的,唯有咱老朱家是布衣而起,最终获得天下。 从这方面来说,那就是有天命在身的。 老天将这副重担交到咱的手上,或许就是希望老朱家不要效仿先代。 而是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开创全新时代。 要不然,为啥又给咱两个如此优秀的继承人,还给了一个陈景恪这样的大才。 想到这里,朱元璋的心情才好了一些。 然后他就想到了马皇后,下意识的起身向坤宁宫走去——找媳妇唠叨唠叨去。 马皇后正给徐妙锦讲战国策,这是陈景恪安排的课程。 读史。 她读不懂的地方,就让马皇后教。 安排这个课程的原因很简单,读史可以使人明智。 也是培养华夏文明族群认同感的唯一途径。 见到朱元璋进来,只一眼马皇后就知道他有心事,就让徐妙锦先离开了。 然后又让侍从都离开,才问道:“怎么了?” 朱元璋就将事情说了一遍:“……虽然咱自我安慰了一番,可心里还是觉得不安。” 马皇后点点头,问道:“你是因为标儿扩大内阁权力担心,还是因为看不透未来担心?” 朱元璋想了想,说道:“两者都有,但起因还是扩大内阁权力。” 马皇后笑道:“你因为看不透未来产生担忧是很正常的,是个人都会有。” “但有标儿和雄英在,他们能看透未来,你只要相信他们就足够了。” 朱元璋赶紧说道:“咱自然是相信他们的,要不然也就不会同意标儿强化内阁了。” “咱主要是担心内阁成为第二个丞相府。” 马皇后反问道:“就算内阁成为第二个丞相府,那又如何?” 朱元璋反驳道:“可是丞相会掣肘皇权。” 马皇后说道:“那又如何?汉朝有丞相,照样传承四百余年。” “唐朝也有丞相,国祚将近三百年。” “宋朝也有丞相,国祚三百一十九年。” “丞相确实出过权臣,可有几个丞相真的造过反?” “又有几个朝代,是因为丞相造反而亡的?” 朱元璋一时语塞:“这……” 马皇后继续说道:“你只看到了丞相制的缺点,却没有看到他的优点。” “如果皇帝强势,丞相就是为皇帝查漏补缺的那个人。” “如果皇帝软弱昏庸,丞相就是那根缰绳,能稍稍约束帝王不要太胡闹。” “况且,人力有时而穷,皇帝也不是万能的。” “你废除丞相之后,每天有多忙自己难道都忘了吗?” “你有标儿帮忙,但后世子孙就一定能父子和谐吗?” “况且时代在变,需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皇帝是忙不过来的。” “以标儿的性格,如果不是实在忙不过来,他又怎会逆着你的意思强化内阁?” 朱元璋沉默良久,才说道:“可是陈景恪也说了,咱废除丞相制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马皇后摇摇头,说道:“你并没有真正了解他这句话的含义啊。” 朱元璋不服气的道:“你莫要骗咱,这还能有什么深意?” 第286章 中央不是皇帝 马皇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道:“你好好想想,景恪的原话是什么。” 这句话显露出来的风格实在太熟悉了,完全是陈景恪的习惯。 只能说,她也受到了陈景恪的影响。 讲道理的时候不是直接说答案,而是引导。 朱元璋回忆了一下,说道:“历史发展是中央集权的过程,也是君主权威增强的过程。” 马皇后说道:“对,可是这句话的重点在哪?不是君主权威增强,而是中央集权。” “中央是什么?是统治国家的最高衙门。” “天子是国家的君主,是中央的最高决策者。” “中央的权力增强,使得天子的权威增强。” “在这句话里,天子只是中央集团的受益者而已。” 朱元璋眉头紧皱,他不喜欢这个答案,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 “那他为何还要说咱废除丞相是正确的?” 马皇后说道:“因为一个大中央只能有一个决策者,如此才能更好的施行政策,能更好的协调全国的资源。” “只是以前朝廷有两套班子。” “一套是以天子为主的内臣体系,一套是以丞相为首的丞相府。” “丞相在法理上拥有极大的决策权,完全可以视作是半个君主。” “汉朝时期的丞相权势最大,祭祀天地时,皇帝是主持人,丞相是副主持。” “天子的命令没有丞相背书,在法理上就不具备合法性。” “丞相可以不用请示皇帝自己任命官员。” “田蚡曾经将一个白身,直接提拔为九卿高官,整个朝堂几乎都是他提拔的官员。” “面对这种情况,汉武帝纵使不满,也只能说我也想任命几个官员,你给我留几个位置。” “为什么?因为这是法礼赋予丞相的权力。” “皇帝可以废除丞相,却无法剥夺丞相府的权力。” “到了隋唐时期,丞相的权力遭到了极大的削弱。” “首先是对官员的任命,只有提名权,没有任命权。” “也失去了对军队的指挥权,祭祀天地的资格也被剥夺,副主持换成了太子。” “但在政务上,丞相府依然拥有极大的自主权。” “他们可以不用请示皇帝,对许多政务做出决策。” “所以,中央依然有两个声音。” “皇帝强势了,丞相府的声音就弱。” “皇帝弱势了,丞相府的声音就大。” “皇权与相权争执不断,这不利于国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 “你废除丞相,实现大权独揽,从此朝廷就只有一个决策者。” “朝廷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大中央。” “大中央的好处显而易见,这些年的制度变革是何等的激烈。” “换成任何一个朝代,都会引起轩然大波,引起激烈的党争。” “可是在大明却都得到了执行。” 朱元璋更加疑惑:“既然有如此多的好处,为何还要强化内阁?”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道:“说点你不喜欢听的,你以为你制定的制度很好吗?” “你自己数数,景恪为你的的政策做了多少修补?又重新调整了多少?” 朱元璋非常尴尬:“这也不能怪咱呀,咱每天都要处理那么多事情,难免有考虑不到位的地方。” 马皇后立即抓住了这句话,说道:“你也知道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啊?” “废除丞相制之后,你每天吃饭睡觉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四个时辰。” “我想见你一面都是奢望。” “就这还是有标儿帮你分担政务,如果没有他,你就算十二个时辰不休不眠也忙不过来。” “可是结果呢?国家制度错漏百出。” “如果不是景恪出现,我真不敢想大明会变成什么样子。” 朱元璋再次尴尬,不过更多的还是疑惑: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是什么意思?强化内阁就行了?” 马皇后终于说出最终答案:“什么是中央?它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由很多人构成的衙门。” “大家围绕皇帝,各司其职,统筹管理国家大事。” “皇帝要做的是指出方向,然后由别的官员来论证这个方向是否正确。” “论证成功之后,就开始制定实施计划。” “计划做好,皇帝审批通过,再交给下面的人去执行。” “执行过程中要有人监督,有人跟踪了解进展,及时对政策做出调整。” “你不光废除了丞相,还把中央的所有工作,都揽在了自己身上。” “方向是你指出来的,计划是你自己制定,也是你下旨执行。” “监督、了解进展等等,所有工作全都是你一个人做。” “把你自己累的够呛,结果事情还没有做好。” “你自己还委屈巴巴的,觉得一番心血没得到应得的好处。” 朱元璋本来还在深思,听到最后一句,连忙争辩道: “谁委屈巴巴了,别把咱说的和受气的小媳妇一样。” “咱这么做,不也是为了大明的国祚吗。” 马皇后倒也没有反对,说道:“虽然你的做法有些极端了,但路子是对的,大中央就是历史发展趋势。” “而且你之前大权独揽,也为标儿的变革打下了基础。” “如果你没有废除丞相,标儿想改革中央机构,必然会遭到群臣的反对。” “现在丞相府没了,皇帝大权独揽,标儿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重新分配权力。” “不论他怎么分,群臣都只会支持他,念他的好。” 朱元璋连连点头,说道:“那就好那就好,被妹子你这么一说,咱豁然开朗啊。” 马皇后笑道:“现在还担心吗?” 朱元璋大笑道:“不担心了,不担心了,标儿又不傻,该怎么分权他比谁都清楚。” 然后他脸色一拉:“陈景恪真是太混账了,和咱竟然也不尽不实的,看咱怎么收拾他。” 马皇后知道他故意转移话题,心下莞尔,顺着他的话说道: “那你可要好好收拾他,几天都没来给我请安了,着实可恶。” “不过他好像还没有表字吧?过了年就二十一了,也该取表字了。” 朱元璋怒气冲冲的道:“就用混账给他当表字,让他瞒着咱。” 马皇后自然不会当真,说道:“这个表字还真得咱们给他取。” “他没有老师,陈远夫妻俩的学问不提也罢,长辈里面除了我们俩也就天德有这个资格了。” 朱元璋嫌弃的道:“就徐天德的学问,连咱一根头发都不如,他能取什么表字。” “这事儿只能咱们俩来……你有没有什么想法?” 马皇后说道:“这不正和你商量的吗,你有什么想法?” 朱元璋思索道:“景乃影也,与光明相伴,他的字里当有明字。” “恪乃恭谨、恭敬之意,我以为可以取谨字。” “希望他以后明礼慎行,你以为如何?” 马皇后赞道:“明谨,明谨,不错。既有字意,又有寓意。” “这个字取的好,你这些年的书没有白读。” “嘿嘿,那是……”朱元璋先是得意,然后才反应过来: “不对,妹子你变着法的埋汰咱呢。” ----------------- 且说朱标返回东宫之后,立即让人将陈景恪叫了过来,屏退左右后说道: “爹已经同意强化内阁了。” 陈景恪不敢置信的道:“真的?这……您是如何说服他老人家的?” 朱标感动的道:“我什么都没说,只是告诉他太累,想要内阁帮我分担一点任务,他就同意了。” 陈景恪知道他不想多说过程,就很识趣的不问了。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老朱同意分权给内阁就足够了。 原本朱标询问他,是否需要对中枢机构做出调整,以适应新政策的需求。 他没有回答。 原因很简单,就是觉得老朱不会同意。 在他想来,给内阁票拟权已经是极限了。 就这还是看在朱标有高血压的份上,老朱心疼儿子才捏着鼻子同意的。 还想强化内阁,只能等到他闭眼才有机会。 哪知道,朱标只是去乾清宫转了一圈,老朱竟然就松口了。 着实出乎他的意料。 是老朱想通了?还是朱标口才好? 但想来是前者居多,老朱这个人不是用语言能说的动的,只可能是他自己想通了。 越是如此,陈景恪就越觉得不可思议。 朱标知道他在想什么,说道:“别想此事了,我找你来是商议一下,内阁该如何改制。” “现在你可以放下顾虑,将你的想法告诉我了吧。” 朱元璋都同意了,陈景恪自然不会再有顾虑,说道: “首先将军权、监察权和司法审判权剥离出来。” “五军都督府、都察院、大理寺独立运作,只对天子负责,不归内阁管理。” 朱标自然明白其中的原因,颔首道:“甚合我意,内阁只是单纯的行政机构,不可过问其他。” 陈景恪继续说道:“再说回内阁,给予其票拟和驳斥权。” “上对天子负责,下领导各衙门管理民政事务。” 朱标再次颔首,这个革新措施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想要统筹协调全国资源,就需要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 废除丞相府之后,就需要一个新部门来承担这个责任。 内阁无疑是最适合担任这个职务的。 见他同意这一项政策,陈景恪心中的石头彻底落地。 内阁制,终于回归原来的节奏了。 不过并不是完全回归,因为前世的内阁明显权力过大了。 全国军政大权都归它管理,而且内阁成员全是儒家之人,最终一个好好的机构弄成了那个烂样子。 现在内阁成员是从各个群体里挑选的,儒家再也无法一手遮天。 而内阁没有了军权、监查权和司法审判权,权力也极大的缩小了。 最主要的还是军权,这个只能掌握在最高领袖手里,否则必然会导致国家大乱。 大体框架制定好之后,陈景恪又对内阁内部机构做出了设置。 “在内阁中设立办公司,协助内阁学士处理各项工作,以及负责内阁内部事务。” “设立中书司,掌诰敕、制诏等任务。” “设立门下司,掌管政令传达,负责与各衙门对接。” “……” 这套机构,参考了前世政府机关的设置,又结合了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糅合而成。 陈景恪自认为,非常适合这个时代了。 朱标也很认同这一点,新内阁确实非常完善了,比他想的还要细致。 接着,陈景恪又对中枢官员的选拔提出了建议: “站在九层高塔上的人,是无法看清地面上的细节的。” “同理,中枢高官是无法真正了解民间真实情况的,很容易出现何不食肉糜的悲剧。” “且边防也是国之大事,如果中枢官员对边关情况不了解,也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从选拔中枢官员上做文章。” “官员必须有基层和边关地区的工作经验,才能出任中枢官员。” “这个中枢官员,包含了六部侍郎、尚书以及内阁学士。” 这里的基层工作经验,不是去村里当村官,而是至少担任过县令。 朱标眉头微皱,说道:“恐会酿成李林甫旧祸。” 唐朝中前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有在边军担任过将领的人,才能为相。 李林甫为了长期担任丞相,就拼命提拔异族将领,打击在边军当过将领的汉人。 因为异族当丞相的难度更大。 安禄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才失去控制,最终差点葬送了唐帝国。 陈景恪解释道:“殿下误会了,我说的边关工作经验,不是让他们去边军当将领。” “而是去边关省份为官,管的还是民政。” “而且大明是军政分离的,不会出现李林甫那种情况。” 朱标这才释然,说道:“是我想差了,你这一条意见提的不错。” “以后有志于进入中枢的,会自己想办法去基层去边关历练的,这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好事。” 然后他开玩笑的道:“如此,你想进入中枢,就要去地方和边关走一遭了呦。” 陈景恪回道:“我只愿为大明天子的幕

相关推荐: 每天都想对公主下手   控卫凶猛   卡牌世界的言灵师   离婚之后_现代耽美_BL   [综漫] 烫角色靠我心声守护节操   被迫和豪门大佬联姻后祁少每天想离婚   男妾   重生豪门风云   厄运不怕晚/男优秘辛   功夫村姑:调教城里小坏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