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161章

第161章

如果可以,他们还会将自己的画像流传下去。 至于将声音流传下去,对他们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可是现在,有消息传出,陈景恪造出了一种叫留声机的东西。 可以将声音记录下来。 一开始大家自然不信,世上怎么会有这种东西? 即便传出了留声机的结构图,依然没人相信。 就这两个杯子转转圈就能把声音记录下来? 扯呢? 为了证明传闻是假的,有人下了血本,制作了一台留声机。 毕竟玻璃杯价值不菲。 然后…… 疯了,所有人都疯了。 传言是真的,留声机竟然真的存在。 尽管记录的声音很短,音量很低,也有些失真,可它真的将声音给记录了下来。 一想到自己的声音能传于后世,他们就激动的难以自己。 尤其是读书人,眼珠子都红了。 这种好东西,我也必须要有。 于是,制作留声机,求购留声机,就成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 只是留声机需要用到玻璃杯,造价实在太高昂。 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起的。 倒不是没有人想过用别的材质,有人用陶器,有人用瓷器。 竟然也给他们制作出来了。 只不过音质更差,很多都只能隐约听出来是人在说话,却听不清说的是什么。 这可是要传给后世子孙的,怎么能这么模糊呢。 但凡有点家底的,都选择用玻璃杯。 还好,涨俸之后百官都富裕了不少,挤一挤普通玻璃杯还是能买的起的。 而这也从侧面增加了玻璃的含金量。 为啥只有玻璃杯能记录高品质的声音? 那是因为它贵重啊。 于是,玻璃的价格出现了小幅度的上扬。 尤其是玻璃杯,价格翻了好几倍,还有市无价。 这可把老朱给高兴坏了。 近些年因为连续大变革,导致财政压力剧增。 要不是靠着印钞和卖玻璃,大明财政早就破产了。 但宝钞不能随便加印,否则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那就只能从玻璃上想办法,从原本的每月出售五十件,变成了现在的每月数百件。 不过还好,外贸渠道打通之后,玻璃的销路更广。 虽然数量增多,但并没有影响到价格。 主要原因还是这属于独门生意,垄断。 想要高质量的玻璃,只能从朝廷手里买。 如果是老朱自己当家做主,他肯定会加大出货量,来解决朝廷财政困难。 但这事儿现在是朱标的团队负责,他们很清楚如何维持高价,所以一直在控制出货量。 现在玻璃需求大增,他们就悄悄的增加了出货量。 不过不是公开增加的,而是私下出售。 朝廷卖了多少件玻璃数据都是公开的,突然增加出货量,就是明摆着告诉大家这东西很多。 很可能会影响到价格。 私下出货,而且是以私人身份出售,大家只会认为是别的卖家转手。 不会怀疑到朝廷的头上。 当然,前提是出货量不能太大。 即便如此,也让朝廷赚了个盆满钵满。 已经见底的内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充盈起来。 陈景恪得知此事后,也不得不感慨事情发展之神奇。 谁能想到,留声机竟然促进了玻璃的销售。 对于留声机的信息泄露出去,他一点都不觉得奇怪。 那么多人知道,是不可能守得住秘密的。 至于结构图,也没啥可说的。 他制作那个留声机实在太简易了,看一眼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更何况当时他还进行了讲解。 要是古人还复制不出来,那就太小瞧他们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研究是一件好事,说不定哪天就完成了技术突破,造出具有实用意义的留声机。 随着留声机的传开,自然科学也终于摆脱了歧视。 当然,也仅仅只是不再歧视,想要让这个时代的人承认它的地位,还远远不够。 但对于陈景恪个人来说,却完成了口碑上的逆转。 再没有人因为自然科目,因为洛下书院嘲笑他。 虽然他并不是太在乎别人对他的目光——因为他坚信历史会给予他正确的评价。 可有个好口碑,总归是一件值得让人开心的事情。 朱元璋的研究班也终于组建好了,他找了十来名最顶级的工匠,又从道教找了五名擅长机关技巧和炼制长生丹的道士。 这其中还闹了一点风波出来。 皇帝找炼制长生丹的道士,很难不让人误会。 文武百官都吓了一跳,纷纷劝谏长生丹是假的是害人的,让皇帝不要沉迷于此。 方士那边还以为皇帝也沉迷长生,别提多开心了。 马上就有很多人自称得道真仙,有长生丹想要献给皇帝。 还有些声称见过神仙,希望皇帝能资助自己去寻找仙山。 然后他们就被老朱送去见神仙了。 非但如此,老朱还直接下旨,神仙长生皆荒谬之说,再有言此道者皆抓捕流放。 虽然没有禁绝佛道,却也让两家吓出了一身冷汗,连忙上书请罪。 说起来,因为年轻时的经历,朱元璋曾经对佛道两家是非常推崇的。 大明建立后,他在全国广建庙观,抬高佛道地位。 大明第一任大理寺卿李仕鲁乃正统儒士出身,对于佛道两家的危害认识很深,屡次劝谏。 朱元璋并不听从。 李仕鲁无奈之下请求辞官还乡,为了表示决心,还将自己的朝笏放在地上。 朱元璋一看恼羞成怒,命令侍卫抓住他撞死在了台阶下。 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大理寺少卿陈汶辉扛过了上司的大旗,继续上书反对推崇佛道。 最后也因为触怒朱元璋,被下狱处死。 但是朱元璋也不是真的愚蠢,当时只是有些上头,事后逐渐冷静下来。 回想过往历史上佛道两家的德行,他也产生了怀疑,就派人去调查两家都做了些什么。 这一查不要紧,差点将他给气疯了。 欺骗百姓、放高利贷、兼并土地……可以说是罪行累累。 于是立即下旨清理佛道两教,关闭了大批的庙观。 总的来说,佛道两教确实在洪武初年辉煌过。 可惜他们自己作死,迎来了铁拳打击。 这一段经历才过去没几年,两家都还记忆犹新。 眼见老朱真的生气了,自然不敢再乱来。 处置过佛道,朱元璋又给群臣解释,我不是沉迷长生,一切都是为了研究留声机。 炼丹师天天和金石打交道,这方面的经验丰富。 正好可以利用他们这方面的经验,来研究适合当载体的材料。 群臣依然将信将疑。 毕竟老朱是有前科的,而皇帝沉迷长生带来的危害,历史书上写的明明白白。 大家自然要严防死守。 直到马皇后亲自出面作证,大家才相信。 将朱元璋给气得不行,谁才是大明的皇帝?你们信皇后不信咱是吧? 不行,咱不能白受这个气。 于是他找到陈景恪,要求必须研究出实用的留声机: “要不然,咱这个气不是白受了吗。” 陈景恪哭笑不得,老朱自从决定退位,就和变了个人一样,越来越像个普通人了。 事实上他能教给工匠的也不多,留声机的原理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了,太深的东西说了他们也不懂。 他能做的,也就是根据前世见过的留声机,提出了一些建议。 “材质不一定非要用玻璃,你们可以多试验一些别的材质……” “载体不一定要做成杯子的形状,可以做成圆片,制作简单还节省材料。” “喇叭做成类似圆锥一样的形状,效果会更好……” 将自己对留声机的了解全部告诉这些人,陈景恪就离开了。 让他们慢慢摸索研究去吧,说不定就研究出什么成果来了呢。 研究不出来也没事儿,等过几年理科有所发展,书院那边正好顺势推出实用型号。 既能打响名声,又能赚取金钱。 ----------------- 忙碌中时间总是过的很快,眨眼就到了立秋。 也速迭儿如预料的那般,在完成内部整合之后,大举南下劫掠。 尽管大明早有准备,可防守难免会出现漏洞,依然对边关造成了极大破坏。 老朱气的一度想要让朱棡和朱棣出击,和对面来个硬碰硬。 被大家集体劝阻,才按捺了下来。 “秋天草原马正肥,是他们战斗力最强的时候。” “且这是也速迭儿上位后第一次南下,势必会战斗到底。” “我们此时出关与其决战,就算胜了也是惨胜,非智者所为。” “最好的办法是坚守,利用我们坚固的城防消耗他们的兵力。” “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用不了多久他们的士气就会散了。” “这次南下他出动了十余万大军,人吃马嚼的,需要消耗大量的粮草。” “被劫掠走的那些财物,远远不够弥补消耗。” “只要我们守住,胜利就属于我们。” “等到明年开春,熬了一个冬季的草原人疲马瘦,战斗力能降低一半。” “且春季也是女人和母兽产崽的时期,最忌讳迁徙奔波,那才是最适合我们出击的时候。” 徐达分析道。 他的这番话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草原人秋季南下劫掠,中原人在春季北伐,这是汉朝时期就总结出来的规律。 直到今日都还适用。 违反这个规律去作战,不是一个合格的领袖该做的事情。 陈景恪补充道:“我们和草原的战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分出胜负的,而是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没必要为了出一口气,就拿将士们的命往里面填。” “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赢家。” 朱元璋又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刚才不过是一时气愤,被大家一劝就冷静了下来。 然后下旨令北边诸将严防死守,不可轻易出战。 但与此同时,他又给朱棡和朱棣分别写了一封信。 你们老子咱很生气,明年开春必须狠狠的揍他们,要不然咱就不认你们这俩儿子。 本就对被动防守不满的兄弟俩,接到信之后战意直接拉满。 然后派出更多的探子,去打听蒙古的详细信息。 其实从夏季接到出征命令时开始,两人就一直在收集蒙古的各种信息,掌握对方的行踪。 为来年北伐做准备。 毕竟中原北伐草原,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人。 提前收集消息,情况会好很多。 朱元璋自然不会如此放心将这么大的事情,交给两个年轻的儿子,还是派了老将到军中坐镇的。 朱棡因为久经杀场,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就派了宁侯张温和永平侯谢宁前来助阵。 永平侯谢宁是太原城的修筑者,也是朱棡的岳父。 朱棣更加年轻,且未挂帅出征过,老朱就将在四川的傅有德抽调回来,派到他身边当副帅。 至于为啥不让徐达出马。 原因很简单,军方第一人要坐镇洛阳才行。 尤其是马上就要发生皇位更替,更需要徐达坐镇洛阳,以防万一。 第285章 朱元璋的无力 一直忙碌到过年,才终于制定出大致的计划框架。 看着这份长达十四万字的工作计划,陈景恪长长的舒了口气,然后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玩意儿放到前世,肯定会被领导打回来。 写的什么玩意儿,不清不楚的也能用? 但放在明初,就是划时代的东西。 其他人也都是如此,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看向陈景恪的目光,更是充满了敬佩。 作为朱标的核心团队成员,未来必然身居高位。 他们心中是非常骄傲和自信的。 可是自从陈景恪出现,他们的认知受到了一波又一波的冲击。 以前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足够了解国家,将来走到关键岗位,必然能干出一番成就。 做完这份计划,他们才知道以前的自己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 可以说,这次的工作计划,对他们的认知进行了一次重塑。 而带领他们完成这一切的陈景恪,今年才刚满二十岁。 这是何等的天纵奇才。 更让他们感激和敬佩的,是他的谦虚和无私。 如果他们拥有这么高深的学问,尾巴早就翘到天上去了。 可陈景恪始终保持着谦虚,哪怕是授课也是以商讨的语气,而不是用必须如此的命令方式。 而且这种经验,换成他们肯定会藏起来,传给自己的子孙。 就算会教几个弟子,那也是有所保留的。 陈景恪丝毫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完全是倾囊相授。 这种学识,这种胸襟,让他们为之心折。 其实陈景恪也同样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对眼前这群人非常佩服。 上辈子他就是个医生,很多东西都是网上冲浪看到的,了解并不深。 这一世从政之后,他就一直在思索,去理解前世看到的各种信息。 可时间太短,能力有限,能被解读的信息并不多。 他把自认为有用的信息挑出来,说给大家听,然后在大家的帮助下去解读并应用。 对他自己来说,这也同样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在大家的帮助下,他消化了许多前世的知识。 并对治国有了更深的了解,甚至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想。 一套借鉴了前世的见识,又能适应当前时代,且具有前瞻性的施政体系。 这套体系眼下还只停留在纸面上,是否可行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可不管怎么说,对陈景恪自己来说,已经完成了一次蜕变。 以前他提出的改革方案,基本都是借鉴了前世现成的方案。 实际上,他对未来该如何走,心中也没有底。 除了要坚定走工业化,别的其实他也很迷茫。 强行套前世的路,走资本主义?走兔子的道路? 他不知道。 现在他知道了。 大明注定要走一条与前世不同的路。 什么主义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带领华夏文明攀向更高峰。 ----------------- 朱标拿到这份计划后叹为观止,然后呈送给了朱元璋。 老朱只是瞅了一眼,就嫌弃的扔了回来: “看你爹的笑话是不?” 朱标心下莞尔,说道:“我哪敢啊,就是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也要和您商量一下。” 朱元璋严肃的道:“过了年你就是皇帝了,以后这种东西就不要再拿给咱看了。” “你是个有主见的人,不能被咱的意见干扰了想法,况且这东西咱也看不懂。” 朱标认真的道:“景恪以前和我说过,让我当您的魏征。” “现在不过是情况反过来了,您帮我查漏补缺。” “当然,以前您是皇帝,咱们有分歧了,以您的意见为主。” “以后我当了皇帝,咱们有分歧了就得听我的。” 朱元璋心下很是欣慰,儿子还是很尊敬他这个当爹的。 “哈哈……你这臭小子,就见不得咱歇着。” “行行行,就依你说的办,以后咱当你的魏征。” 朱标这才放下心来,不过还是解释道: “不是我不想让您歇着,实在是这份计划牵扯的面太多。” “以现在大明的行政管理体系,不足以推行这个计划。” “所以,接下来几年我们必须对这套体系做出改革,重建一套全新的,能够适应新要求的管理系统。” “但这个新系统是什么样子的,谁都不知道,我们只能一点点摸索。” “这期间会出现一些混乱,有您在既能震慑宵小,又可以帮我查漏补缺。” “我们父子携手,重新建立一套管理体系,为后世打下坚实的基础。” 朱元璋表情也凝重了许多,说道:“陈景恪呢,他没有什么建议?” 朱标叹道:“他有想法,但心有顾虑不敢说。” 朱元璋气道:“混账东西,现在都是什么时候了,还藏着掖着的。” “将他叫过来,咱好好骂他一顿。” 朱标苦笑道:“其实此事也不怪他,该如何改大家心里都清楚。” “他只是遵守约定,不和您对着来。” 朱元璋表情一僵,过了一会儿长叹一声道: “罢了罢了,分吧。” “这么多计划靠咱们爷俩……爷仨累死也忙不过来。” “不过有个前提,不能再出现丞相。” 朱标心中一喜,说道:“您放心,我知道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不会走前人的老路。” “但这份工作计划,又要求朝廷必须有能力调动全国资源……” “用景恪的话来说,就是举国体制。” “这就要求,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朝廷。” “正如您所顾虑的那样,我们也不能将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我的想法是加强内阁,将丞相的权力分给内阁学士,由内阁统领六部等衙门。” “内阁学士七人,相互协作共同处理政务。” “又相互制约,防止某个人权力过大。” “君主掌握决策权,依然是国家的最高决策者。” “而且,军队不归内阁管,五军都督府只效忠于皇帝。” “决策权和军权在手,也不怕内阁出什么乱子。”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你心里有数就好。” 然后他又疑惑的道:“你不是准备给内阁票拟之权吗?还不够吗?” 朱标正色道:“不够,拥有票拟权的内阁,实际上依然只是君主的幕僚机构。” “执行,监督执行,跟进计划的进展……这些事情依然落在了君主一个人身上。” “按照以前的方法治理国家,君主是能忙的过来的,甚至还有时间偷偷懒。” “可现在不行了,君主就算三头六臂都处理不过来。” “这份计划十四万字,但依然只是框架。” “因为数据的缺失,因为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因为朝廷对地方管控能力不强……” “很多需要做的事情,都没有添加进来。” “如果将所有的计划都罗列出来,这份计划可能需要五十万字。” “如此繁多的事务,君主就算三头六臂都忙不过来。” “况且君主还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要制定国家的大政

相关推荐: 湿卵胎化   都市药王医仙   胖受惹人爱   封神之万仙阵   耻辱任务   老师,你兴奋了吗?   绿尾羊羔(校园 1v1)   男娼   异常乐园   炮灰她嫁了豪门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