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183章

第183章

被钉在耻辱柱上。 他们只能不情不愿的,加入推行新政的行列。 你以为这就完了? 不,朱元璋又放出风去。 新抓入诏狱的这些人也招了…… 有一个词叫做贼心虚,于是又有更多人背叛了自己的出身。 当然了,朱元璋也没有将全部希望,都放在儒家官员身上。 已经组建完成的预备役体系,也开始发挥作用。 通过临时军训,将新政的信息传达到基层。 并且还鼓励百姓,举报隐瞒土地情况的士绅地主。 税务稽查司也出手,给每一家土地超过千亩的地主,送去了一份税务清单。 朝廷颁布了新税法,这是您明年需要缴纳的赋税。 怕您不知道新政,漏缴触犯律法,我们特意友情提示。 友情提示哦。 绝不是什么威胁。 请遵守国家税法,准时缴纳赋税。 您最忠诚的伙伴,大明税务稽查司。 税务稽查司成立时间虽短,但其凶名已经可以和锦衣卫比肩。 而且他们比锦衣卫更加具有主动性。 锦衣卫是听命办事,皇帝下发命令他们才会出动。 税务稽查司不同,他们是为自己的腰包干活。 朝廷规定,追缴的税款七成上缴国库,一成作为办公经费,剩下两成归办案人员。 那可是足足两成。 就连贵为皇帝的老朱,都心疼的想反悔,更别提下面的官吏了。 在如此巨额的利益面前,他们的积极性有多高可想而知。 且行事风格非常狂野,堪称六亲不认,亲爹都能送进去。 但凡家产达到税务稽查司监督标准的,无不战战兢兢,生怕被找上门。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商业的发展。 但他们为朝廷创造的税收,以及节约的行政成本,远远超过了造成的负面影响。 老朱虽然很心疼那两成的税款,却也认为这个钱花的值。 此时,那些士绅地主,突然收到税务稽查司的税务清单,有多紧张可想而知。 有些知道阶梯性收税的,已经在考虑如何应对了。 不知道新政的,则主动开始打听相关消息。 等了解具体情况之后,心里自然一万个不愿意。 然而一想到那张税务清单…… 总之,一个谁都没想到的局面出现了。 一个月后,宣传新政的工作正式完成。 粗略统计,税务稽查司的效率是最高的,远远超过其他几个部门的总和。 而且在他们的震慑下,大批中小地主,主动对自家土地进行了拆分。 他们还不是拆分到一千亩以下,而是五百亩以下。 因为按照新税法,五百亩以内正常缴纳田税。 超过五百亩开始计算累进税,超过千亩税就高到赔钱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累进税他们也是不愿意缴纳的。 “还有一个原因,普通地主其实也没多高的学问,他们对新政的深远影响并无多少认识。” “对他们来说,把地分给儿子,肉也是烂在自家锅里了。” “对于地主的儿子们来说,以前没有继承权,现在可以分到一份土地,自然是非常乐意的。” “甚至,如果父母不给他们分田,他们还会主动举报。” “真正抵制新政的,是累世官宦之家。” “他们有更高的政治诉求,也很清楚累进税对他们的影响有多大。” “而我们真正要打击的,就是这个群体。” 听完陈景恪的分析,朱元璋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咱会让锦衣卫重点盯着这些官宦世家的,敢阻挠新政的,休怪咱不客气。” 这话是带着血腥味儿的。 上次借助赵瑁案打击地方大户,已经是五六年前的事情了。 猪也养肥了,正好开宰。 就在老朱磨刀霍霍的时候,边关先后传来消息。 晋王顺利拿下河西,燕王击破乃儿不花和咬住部。 漠南已经没有成型的蒙古势力了。 接到消息,老朱兴奋的连声叫好。 两个儿子,都没有让他失望。 “将战报公布出去,咱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大明国祚稳如泰山。” 在朝廷的有意宣传下,战报迅速传扬开来。 随着教化工作的展开,百姓已经对大明建立了一定的认同感。 此时大明旗开得胜,他们自然也跟着一起高兴。 而官僚集团则感到心慌不已。 朝廷越强,他们反对新政的危险性就越大。 尤其是,这次统军的还是两个亲王。 等两个亲王率军归来,恐怕皇帝的手段会更加强硬。 一想到这些,本就已经脆弱不堪的心理防线,也迅速的破碎。 很多士绅地主选择分拆自家土地。 而他们的背叛,也加速了内部的分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投降。 剩下的顽固派,已经无法阻挡大势。 不过,分拆土地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 即便上下一心都需要至少半年时间,更何况还有人抵制拖后腿。 朱元璋的计划是,明年征收夏税的时候,完成此项任务。 “嘿嘿……明年夏税开征还未完成分拆的,咱会让他们知道,什么叫阶梯性收税。” “这么一想,咱反倒希望他们不要分拆了。” 对于他的恶趣味,大家就当没看到。 都忙得团团转,谁有空陪他闹啊。 陈景恪自己也是忙的脚不沾地。 除了参与各种政策的制定,他还要重新梳理自己的改革计划。 上辈子他只是个普通医生,穿越后靠着超前的知识勉强站稳了脚跟。 然后通过恶补知识,总算是勉强能应付当前的各种事务了。 但对于如何打造一个时代,他依然没有成熟的想法。 最开始他以为,进行制度变革,发展生产力、建工厂、搞工业化就能成功。 随着对政治的了解越来越深,他才发现自己太天真了。 构建新时代,远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 然后他就迷茫了。 他知道自己的变革有问题,却不知道问题在哪。 直到司法独立失败,才让他陡然明白过来。 他的变革缺了最重要的东西,思想。 为什么司法独立会失败? 因为当前的道德标准是儒家思想确立的,而律法又是根据道德标准来制定的。 说白了,此时国家运转的底层逻辑,是儒家思想提供的。 不改变这一点,司法就永远无法独立。 至于用工业化倒逼儒家变革,这个计划也很难实现。 工业化不是建工厂那么简单。 前世直到二十一世纪,依然有很多国家,停留在工业化的门槛之外,就是最好的证明。 工业化,需要相应的思想做指引才能完成。 如果将工业化比作是一台电脑,工厂是电脑的硬件,思想就是软件。 没有思想的工业化,就像是没有软件的电脑,就是一块电子垃圾。 指望一块电子垃圾倒逼儒家进步,多少有点缘木求鱼的感觉了。 同理,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一个伟大的思想做动力驱动。 否则,往往会人亡政息。 只有用思想武装起来的集团,才能自发运转,不因人而变。 也只有伟大的思想,才能构建出一个伟大的帝国。 否则,他所谓的帝国时代,永远都无法实现。 最多重走一遍英国的殖民道路。 明白了这一点,他终于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了。 不,准确的说,他终于摸到了门槛。 可门后的道路是什么样子的,又该如何走,暂时还没有头绪。 说的直白点,他不知道那个伟大的思想该如何构建。 现在他就是在思考这个问题。 太阳的思想自然伟大,可不适应这个时代。 直接照搬,后果是毁灭性的。 要构建符合时代的伟大思想,就必须先了解这个时代。 同时还要专研诸子百家的思想,以求从中汲取到养分。 不过他有个别人都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作为穿越者,他能跳出时代看问题。 更何况,他脑海里已经有一个伟大思想做参考。 更容易找到适合的道路。 但也只是相对其他人来说更容易,真正想要做到这一步,非常难。 除此之外,李善长也经常来找他讨论‘法治’。 自从听到法治这个概念,李善长就好像是看到了一扇新的大门,每天都有无数的新想法冒出。 在他看来,最能理解自己想法的,自然就是陈景恪。 所以,每当有了新的灵感,都会找他来讨论。 陈景恪也乐于见到这种情况,让他自己完善法治思想,是很难的。 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那个时间。 李善长是这个时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他能根据法家思想,完善法治概念。 那可就太好了。 为什么一定要用法家思想,来完善法治概念呢? 很简单,尊古习俗。 凭空出现的新思想,是很难被人接受的。 在前人的思想上推陈出新,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至于李善长热衷此事的原因,自然和三不朽有关。 立功立德立言。 立功他做到了,大明开国第一功勋。 立德……他有自知之明,这辈子和德是沾不上边了。 那就只剩下立言了。 以前他没那个机会,虽然对法家思想研究很深,可并没有能推陈出新。 陈景恪的一句‘法治’点醒了他。 不需要全面解析法家思想,只要针对某一个方面进行突破,也是一样的。 根据‘信赏必罚,以辅礼制’,发展出法治思想,和儒家的人治相对立。 然后用‘法治’思想武装司法系统,让整个司法系统变成自己的门徒。 不就完成立言了吗? 当然,他很清楚自己占了陈景恪的便宜,一开始还不好意思这么做。 陈景恪就通过马皇后,向他转达了自己的意思。 法治思想虽然是我提出的,但思想不受限制,谁都有权力去完善。 只要承认我是这个概念的创立者就行。 言外之意就是,我是创立者,你是完善者。 李善长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对于陈景恪的气量,发自内心的敬佩。 他找陈景恪讨论灵感,也不全是为了交流。 还有个原因,就是增加陈景恪的参与度。 这样他就可以对外说,这新思想是我们两人一起完善的。 陈景恪有那个肚量,我也不能当小人。 这就是他的想法。 对于陈景恪来说,和李善长交流,也大大增长了他对法家思想的了解。 对于他构建心目中的‘伟大思想’,有着极大的帮助。 就在陈景恪忙碌的时候,边关又一个情报传来。 晋王和燕王即将凯旋,大约在八月份到达洛阳。 为了迎接两个儿子归来,也为了彰显大明的武德充沛,朱元璋命令礼部制定了高规格的迎接仪式。 非但如此,他还命人翻修了洛阳宫。 才刚刚入住没几年的新宫殿群,竟然就要翻修,自然遭到了群臣的反对。 但老朱一意孤行,必须翻修。 咱平日里那么节俭,偶尔奢侈一把怎么了? 就连马皇后都出面,说满足一下皇帝这个小要求吧。 群臣这才不情不愿的同意。 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他翻修洛阳宫的真正目的,是为朱标登基做准备。 就在群臣为两位亲王凯旋做准备的时候,周王朱橚低调的进入了洛阳城。 第315章 朱橚眼中的大明 朱橚这一次回来确实很低调,低调到他在皇城门口递牌子请求进宫,马皇后才知道自己的五儿子回来了。 老太太连忙让人把他迎进来。 都不是那种矫情的人,并没有抱头痛哭的场面。 不过毕竟一年多没见,嘘寒问暖是少不了的。 老朱得知儿子回来,嘴上很是不屑一顾: “回来就回来了,还要让咱亲自去迎接不成?” 然而身体却很诚实,以最快的速度打发走觐见的臣子,火急火燎的赶往坤宁宫。 见面后又故作姿态,说道: “晒黑了,不过身体看起来比以前强壮了许多。” “看来这一年多你没有躲起来享福,咱很欣慰。” 朱橚就只有点头的份儿了,天然惧怕父亲,他可不敢还嘴。 马皇后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就会装模作样。 也不知道是谁天天抱怨老五不孝顺,都不知道回来看看。 不过她也没有揭穿老朱,就让他保持严父的形象吧。 随后朱标也得到消息,带着朱雄英和几个孩子,一起过来看望。 后宫其她嫔妃得知周王回来,自然也要有所表示。 要么派人过来探望,要么亲自过来。有孩子的,则让孩子过来看望兄长。 一时间坤宁宫热闹起来。 不过大家都知道,现在是一家子团圆的时候,也就没有多留,坐一会儿就很识趣的离开了。 之后一家子就开始闲聊起来,主要是朱橚讲述一路的见闻。 为了研究医术,在初步掌握了手术技巧之后,他就开始游历全国。 至于为什么要游历全国……和当时的社会形态有关。 医生需要大量病人练手,才能提高经验增长医术。 现代社会交通发达,都是病人找医生。 医生坐在家里等着病人上门就可以了。 古代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医生想要提高医术,只能自己主动走出去寻找病人。 这也是为何古代名医都喜欢到处跑的原因。 朱橚游历全国,也是这个目的。 在游历过程中,他还可以和各个地方的医生就行交流,顺便普及他制定的简易手术标准。 不要把古人想的太愚昧,手术的起源很早。 只是因为疼痛和发炎问题,发展非常缓慢。 即便如此,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到了明朝时期,民间已经发展出部分专用手术工具。 只是因为‘死者为大’的思想,解剖学未能发展起来。 医生对人体结构的了解,非常的笼统。 所以外科手术始终未能形成系统,也没有什么固定标准。 朱橚将这一块的空白给填补了,且还无偿将自己的医术传授给天下人。 这个时代本就尊师重教,再加上他亲王的身份…… 就被捧成了外科手术的祖师爷。 朱橚自然不敢当这样的称呼,就努力解释,这一切都是老师教的。 真要说祖师爷,那也应该是我师父陈伴读。 对于陈景恪的大名,医学界自然是如雷贯耳。 《防疫手册》、《疫病论》、《防虫论》等书籍,已经在大明普及开来。 尤其是‘疫气’理论的提出,解答了困扰医学界几千年的疾病起源、传播等问题。 让他在医学界的地位,直追张仲景、孙思邈等神医。 也就是他现在还活着,等将来没了,地位绝对能排进医家前三。 现在听说朱橚是陈景恪的弟子,所有人都恍然大悟。 难怪,难怪,真是名师出高徒啊。 一切都合理了。 但……你就别谦虚了,陈神医只提出了设想,是你一点点让它变成现实的。 所以,外科手术方面你依然是祖师爷。 朱橚无奈,只能写信向陈景恪道歉。 陈景恪自然不会在乎这件事情。 真要论起来,他的头衔太多了,没那个兴趣和徒弟争抢。 更何况,外科手术确实是在朱橚手上完善起来的。 于是,他给朱橚回信,好好的享受荣誉吧。 如果觉得不好意思,那就继续深入研究外科手术,让自己变得名副其实。 朱橚这才接受了这个赞誉。 但他没有丝毫骄傲,反而更加用心的研究和推广医术。 去年年初,他启程前往西南,将云贵川转了一遍。 如果不是因为老朱要禅位给朱标,他要回来参加大典,估计要到明年才会回来。 朱橚知道大家对医学不感兴趣,并没有讲太多关于这方面的事情。 讲的最多的,反而是民间的情况。 “……民间依然不富裕,虽然朝廷分配了土地,可时间太短还未来得及恢复生产。” “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百姓,普遍存在着靠野菜充饥的情况。” “即便是富庶之地的百姓,也是半粮半野菜。” “且人心也多有不稳……” 一来是频繁迁徙人口,百姓害怕哪天自己被迁走。 二来是政策频繁变动,百姓无所适从。 朱标眉头皱起,说道:“百姓会有这方面的担忧,还是对新政了解不够造成的。” 朱雄英颔首道:“但想要让百姓彻底了解新政,花费的代价也太大了,只能徐徐图之。” “至于百姓的担忧……这叫变革的阵痛期,只要百姓不抵触新政问题就不大。” 朱标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确实是这个道理,要是万事都要和百姓解释清楚,那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朱橚并未发表自己的看法,他对政治毫无兴趣,只是陈述自己的见闻: “还有个原因,我觉得才是百姓不安的根源所在。” “很多地方对新政的执行并不彻底,依然在使用旧政策。” “甚至有官吏曲解新政为自己牟利。” “哼。”朱元璋冷哼一声,说道:“这些人统统该杀。” 朱标表情也不好看,却没有那么生气: “此事在意料之中,深化革新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等我……嗯,会继续深化革新,直至新政普及到每一个角落。” 接着,朱橚又讲了很多所见所闻,有好的也有坏的。 总体上来说,大明局势是蒸蒸日上的。 听到这里,众人的心情都好转了起来。 毕竟做了那么多,要是大明还破败不堪,就太打击人了。 对于朱标来说,从亲弟弟嘴里得知大明的基层情况,自然更具有真实性。 和锦衣卫调查的情况相结合,能让他对未来的施政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 总结起来其实就四个字:休养生息。 ----------------- 陈景恪得知自己徒弟回来,已经是下午了。 今天正好是他休沐,就躲在家里看书。 正看的入迷,就听有人说道: “老师,别来无恙乎。” 陈景恪疑惑的抬起头,待看清来人模样,惊喜的道: “周王?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朱橚先是见礼,然后解释道:“上午才到京城,和我爹娘他们聊了一会儿,就过来找您了。”

相关推荐: 每天都想对公主下手   控卫凶猛   卡牌世界的言灵师   离婚之后_现代耽美_BL   [综漫] 烫角色靠我心声守护节操   被迫和豪门大佬联姻后祁少每天想离婚   男妾   重生豪门风云   厄运不怕晚/男优秘辛   功夫村姑:调教城里小坏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