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243章

第243章

到了。 以他的功绩,一个侯爵国是定然少不了的。 真正的诸侯王,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触摸一下这个位置。 将来去了九泉之下,也有脸面见列祖列宗了。 ----------------- 淡马锡总督府那边的门槛,也快被求援的人给踏破了。 初次听说这个情报,傅安都惊呆了,他无法相信土著竟然敢这么做。 等接受了现实,他有些慌了,立即下令淡马锡戒严。 至于出兵保护大家,他表示没办法。 淡马锡总督府只有行政权没有兵权,他有心无力啊。 况且他也无权对各藩属国开战。 面对求援之人,他只能无奈的表示,会立即将此事上奏朝廷。 他说的也同样没有问题,淡马锡总督府确实没有兵权。 只有几千名维护治安的差役,手中的兵器以惩戒棍居多,连刀剑都没有几把。 靠他们去保护南洋汉人,属实有点为难人了。 只是,等送走求援的之人,傅安就犹如变脸一般,惶恐无奈变成了智珠在握。 信步来到小花园,在这里见到了贾思义。 贾思义笑道:“傅总督的表现出乎在下的意料啊,面对汉人被杀,竟能视若无睹。” 傅安不着痕迹的说道:“非是无动于衷,而是为了国家大计该有的牺牲是难免的。” “如果有一天朝廷需要我牺牲,我甘愿赴死。” “哈哈……傅总督真是忠贞为国,在下佩服。”贾思义嘴上说着佩服,实际上压根不信。 心里还在嘀咕,果然不愧是文人,谎话说的和真的一样。 然而他却不知道,傅安是真的言行一致。 至少前世他做到了,面对屠刀依然没有背叛大明。 傅安可不是什么任人欺负不懂还手之人,面对贾思义的调侃立即进行了反击: “哎,你说陈伴读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他在策划南洋计划的时候,就没有考虑过这些无辜之人吗。” 贾思义毫不犹豫的道:“陈伴读自然是大明的忠臣,他心目中只有大明没有其他。” “虽然南洋计划会导致一些无辜人牺牲,但更多人却因此受益……” 说到这里他突然顿住,已然是反应过来被下了套。 你刚才说我坐视无辜被杀,不是个正人君子。 那这个计划的制定人陈伴读,岂不是第一号伪君子? 倒不是他反应迟钝什么的,而是傅安拿陈景恪设局。 贾思义作为陈系干将,但凡犹豫一下,都是对自己身份的不忠诚。 事实证明他很对得起自己的身份,下意识的进行了回答。 等话出口,才反应过来自己是被反将了一军。 想明白这一切,他摇头失笑道:“傅总督还真是从不抱隔夜仇。” 傅安也并不想真的和对方闹翻,更不愿意得罪陈景恪。 稍稍露一下獠牙,告诉对方自己不是好欺负的,然后见好就收。 “哈哈……开个玩笑,说起来我对陈伴读也是仰慕已久。” “若非他的变革,哪有我的今日。” “之前离京赴任的时候,曾有幸跟随他学习了一些时日,获益良多啊。” 贾思义仰慕的道:“陈伴读智深若海,能得其中一滴水,就能让我受益终生。” “只可惜我愚钝,几次有幸在他身边学习,皆无太大收获。” “不过我儿子比我争气,在洛下书院进学,将来成就定能超过我。” 傅安到并不怀疑这话,锦衣卫与别的部门不同,他们更相信自己人。 职务在一定程度上是能世袭的。 爹是锦衣卫,儿子就能优先进入。 爹是小旗官,儿子只要不蠢干上几年就能接替他的位置。 只要贾思义能顺利干到退休,他儿子进入锦衣卫也能优先获得提拔。 而且当前的南洋计划,他可是有大功的。 这个功绩也能传给儿孙。 再加上背后有陈景恪当靠山,只要他儿子不蠢,当个百户没太大问题。 问题就在于,他愿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继续当锦衣卫。 毕竟锦衣卫权势虽然大,可名声太差,说不定哪天就背黑锅被抄家灭族了。 他刚想到这里,就听贾思义遗憾的道:“陈伴读说我家那孩子有点天份,适合学习理科。” “所以准备收他为徒,好好在书院做学问,恐怕是没机会做官了。” “哎,可怜我,后继无人啊。” 傅安:??? 你瞅瞅你说的是人话吗,我怎么有点想打人。 虽然没人知道理科的全貌,可陈景恪几次出手,也让世人知道那是一门极为高深的学问。 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创造种种不可思议的器具。 当一种技术达到近乎于道的高度,就没有人敢小瞧了。 况且陈景恪是什么人,他的徒弟想出仕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什么才叫赢在起跑线上,这就是。 你这哪是遗憾,分明是来炫耀的好吧。 最气人的是,明知道如此他还得出声祝贺。 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不过因为都和陈景恪有渊源,经历过这一番交谈之后,两人对彼此的提防都降低了不少。 接着就谈起了以后的南洋。 傅安一脸煞气:“除恶务尽,这次一定要把南洋彻底打扫干净。” “不论是土著势力,还是异教徒,必须全部清除。” “如此才能彻底把南洋变成大明的一部分。” 对于他的激进,贾思义已经见怪不怪了。 来之前他就知道,这位傅总督虽然是读书人出身,却一点都不迂腐。 相反,那是妥妥的激进派。 刚出仕没多久,就随队前往高丽,全程参与了灭亡高丽的谋划。 后来一直在鸿胪寺任职,对外态度非常强硬。 还帮助太孙完善了涉外礼仪制度。 据说,他之所以击败竞争对手成为淡马锡总督,就是凭借着出色的涉外经验。 朝廷的南洋清除计划,说实话有点不符合儒家的‘礼’。 但傅安却非常支持,并亲手操办了后续的所有步骤。 南洋计划进展的如此顺利,他居功至伟。 所以,听到他杀气腾腾的发言,贾思义丝毫不觉得奇怪。 不过他也有自己的顾虑:“不怕他们集结对抗大明,就怕这些土人逃入深山老林,时不时的出兵骚扰我们。” 朝廷这么多年都未能平定云南,西南到现在都还采取羁縻制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如果南洋土人也这么做,那问题就很大了。 傅安却说道:“不一样,以大明的实力,真要下定决心不计代价的去做,区区西南早就平定了。” “之所以迟迟没有解决,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没必要。” 大明虽强,需要面对的难题也非常多,没必要将太多力量消耗在西南。 采取教化政策,慢慢的渗透进去,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治理是最好的。 “南洋不同,未来这里是要分封诸王的。” “那些王爷的封国不会太大,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少,他们就有精力和土人打消耗战。” “西平侯在云南的政绩,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且有土人的压力在,也能防止诸王过早的腐化。” “所以我认为,土人逃入山林在短期来看,是一件好事。” “不过前提是,朝廷要出手将土人中的大势力全部消灭。” “而这也是我们南洋计划的核心任务之一。” “你们锦衣卫也要出动,将每一个大势力都查清楚,绝不可有遗漏。” “之后也要广派线人,及时了解土人的动向。” “一旦发现他们有抱团的迹象,就及时通报诸王,让他们出兵镇压。” 贾思义眼神中闪过一丝诧异,这话与陈伴读所言非常相似。 来这里任职的时候,陈景恪专门和他谈过。 其中就谈到了如何处置逃逸的土人。 陈景恪的话和傅安的意见,有异曲同工之处。 大致都是说,土人成不了气候,而且他们的存在还能让诸侯王不敢懈怠。 等诸侯王解决了土人问题,国祚也差不多就稳定了。 而大明也能利用土人的隐患,强化对诸侯国的领导。 可以说一举多得。 傅安能有这一番见地,实在让人惊讶。 难怪陈伴读会让他来当淡马锡总督。 想到这里,他决定卖傅安一个好,回去之后就将今日的对话写成密信送回了洛阳。 他还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写过这样一封信。 现在告诉别人,有卖好的嫌疑,属于落了下乘。 等将来傅安真的发达了,自然会有办法让他知道。 到那个时候,这份人情会千百倍的收回来。 ----------------- 面对南洋土人针对汉人的屠杀,有一个势力采取了行动。 那就是楚国。 许柴佬去年就重返南洋,不过他没有担任楚国国相,而是成了楚王朱桢的首席幕僚。 地位有点类似于陈景恪在大明。 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朱桢为这场即将到来的动荡做准备。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在动荡之时哪怕大王只是站出来发声,都能收获巨大的影响力。” “如果出兵保护一部分汉人,南洋汉人都会感念大王的恩德。” “届时大王就可成为南洋最具威望的人,楚国也将会成为南洋汉人的向往之地。” “即便将来分封诸侯王,楚国依然是南洋诸国中的翘楚。” 对于这个计划,朱桢自然非常支持。 谁还没点大的追求是咋滴了? 国土面积上确实没啥办法了,大明划定的国界线,他不敢随意跨越。 但影响力这方面总是可以做点什么的吧。 这些事情,可都会被记录在历史上的。 不过他也有忧虑:“我们才只有两万军队,不可能与南洋所有土人开战。” “许先生以为我们应该如何做?” 许柴佬说道:“很简单,先向藩属势力发出照会,不可屠戮汉人百姓。” “他们必然不会听……这时候大王就可以选择一个不强也不弱的敌人出兵。” 朱桢脱口而出道:“苏禄国。” 苏禄国全称苏丹苏禄国,是几年前才新成立的国家。 听苏丹这俩字就知道,它是个伊教国家。 它的位置在楚国南部的苏禄群岛上,正好处在淡马锡和楚国之间。 朱桢早就看他们不爽了,大家信仰不同,族群也不同。 关键是,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眠。 虽然我爹没把苏禄群岛划给我,可不妨碍我想控制这里。 至少不能让这里被异族人占据。 只是之前一直没有机会,这次终于有合适的借口了。 许柴佬也笑道:“大王英明,某也以为攻打苏禄国最为合适。” “消灭苏禄国,拯救那里的汉人百姓于水火,百姓必然或感念大王的恩德。” “将来不论朝廷将那里分封给谁,有了这次的事情,他都要仰大王鼻息。” 于是兴奋的朱桢集结大军,在苏禄国对汉人动手之后,亲率大军前去解救汉人百姓。 第397章 血债血偿 苏禄国实质上就是个部落联盟,他们没有统一的语言、法律、行政机构、军事机构等等。 纯粹是因为大家都信奉伊教,就联合在一起对外声称建国了。 实际上,内部依然是各过各的。 其中实力最强的三家分别为东王、西王、峒王,国家大部分权力也都掌握在这三家手中。 军国大事往往要三家共同商议。 部落之间起了矛盾,也是找三家调解。 苏禄群岛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南洋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商业非常的发达。 汉人最喜欢在这种地方聚居,靠着手工业、经商等手段,迅速发展致富。 这种情况,自然引起了土人的嫉妒。 说起来,苏禄三王对大明相当恭谨,一直在化解双方的矛盾。 然而有些东西是堵不住的。 更何况,汉人普遍信奉妈祖,而土人多信奉伊教或者本土的巫蛊教。 信仰上的不同,导致生活习惯存在巨大的差异。 比如汉人对食物基本没有什么忌讳,只要能吃的基本都吃。 而伊教不吃猪肉。 因为猪肉的问题,双方经常发生矛盾。 凡此种种,让双方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根本就不是几句话就能化解的。 于是在动荡来临的时候,即便有三王弹压,底下的中小型部落依然行动起来。 当苏禄三王得到消息的时候,脸上一片死灰。 然后他们不约而同的采取了行动。 先是下令,在自己的部落直属区域内,为汉人提供庇护。 然后派出三批使者,一批前往淡马锡岛、一批前往楚国,另一批直接去了洛阳。 做完这些,他们又让一部分家族成员,带着大批钱财货物远去西洋做贸易。 “如果我们能渡过此劫,你们再回来,就当出去跑了一次商。” “如果……你们就找个地方隐姓埋名好好过日子吧。” 那些成员自然知道原因,也没敢废话,立即驾船出海。 一路顺利通过麻六甲海峡,驶入了广阔的远洋。 只是还没等他们松口气,海面上就出现了密密麻麻的战舰。 …… 苏禄国大乱,正中朱桢下怀。 至于三王的使者……什么使者,本王没有见到。 事发半个月后,他集结全国兵力,以保护汉人的名义进入了苏禄国。 他没有去理会那些小村镇,而是兵分六路直接攻打苏禄国的六大主城。 说是主城,实际上就是比较大的寨子,连围墙都没有。 根本就无法对楚军造成任何阻碍。 当楚军杀来的时候,那些土人竟然没有逃跑。 或许是屠杀汉人百姓,让他们产生了不该有的自信,竟然集结起来试图正面抵抗。 一方武装到牙齿,一方鞋子都没有几双,结果毫无意外。 土人一触而溃,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 前方逃跑的溃兵,冲击后方本就不整齐的军阵,然后就是全军大乱。 朱桢用望远镜看着四处奔逃的土人,戏谑的道: “这些人,个头低矮、皮肤黢黑,跑起来真像猴子啊。” 只不过土人也只是像猴子,身手远没有猴子那么敏捷。 被楚军追上去一顿乱砍,不一会儿就留下了一地尸体。 楚军一路追进城池,逢人便杀见人便砍,跪地求饶的照杀不误。 真正贯彻了朱桢的话,鸡犬不留。 苏禄三王得知楚王来袭,情知大事不妙。 不过他们也不是坐以待毙的性格,集结部落的力量准备抵抗。 然而,他们依为屏障的军队,在楚军面前不堪一击。 很快他们的城池、王宫沦陷,他们自己成了刀下亡魂。 攻破几大主城之后,朱桢再次下令,以千户为单位进攻所有土人聚集之处。 “把这些黑猴子全都撵进深山老林里去,那才是他们该待的地方。” 楚国的这些军队,是朱桢耗费数年心血打造而成。 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有土人的血,山林作战经验丰富。 自由攻击的命令下达,对他们来说反而是放了开手脚。 各自施展本领,对整个苏禄群岛进行了地毯式清理。 残余的汉人百姓,从各个角落出来,激动的欢迎王师。 很多人主动为军队带路,去攻击土人的重要目标,为自己的家人报仇。 不少勇敢的,随手捡起一样趁手的家伙,跟在军队后面就朝土人杀去。 有了本地汉人的引导,楚军的行动更加顺利。 很快苏禄群岛上,就再也见不到五百人以上的土人部落了。 有土人试图驾船逃走,只是很快他们就发现,四面八方都是大明南洋水师的战舰。 朱桢自然不敢擅自行动,在出兵之前就已经和郭英、傅安沟通好了。 都是千年的狐狸,自然一眼就看出了他的打算。 不过两人都没有反对此事。 朱桢平日里对他们很是尊重,这个面子必须要给。 为了确保苏禄岛上的事情不传出去,郭英还借着拉练的名义,派出一支舰队帮他封锁苏禄群岛。 ----------------- 时间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三个月后,南洋的动乱基本接近了尾声。 淡马锡、楚国等大明控制的区域,聚集了十余万难民。 他们都是侥幸逃过一劫,然后通过种种方式逃过来的。 虽然朝廷暂时没有出兵,可傅安等人还是尽力的接收了这些难民,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住宿。 并且趁此机会告诉大家,朝廷不是不想帮助大家,是事发突然来不及做出反应。 从南洋到洛阳,一来一回要几个月时间…… 然后还郑重的做出承诺,朝廷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子民,必然会给大家讨回一个公道。 不论难民们信不信这话,此情此景难免也深受感触。 这些对大明向来没有多少认同感的南洋汉人,终于找到了一点对国家和族群的认同感。 看着情绪渐渐稳定下来的难民,傅安也松了口气。 然后说道:“算算时间也差不多了,武定侯那边可有消息传来?” 南洋水师大营,郭英拿起拿出皇帝和五军都督府出具的调兵公文,在日期那一栏填上了六月二十二这个日子。 甚至还有心情还对比了一下上面的字迹,发现没有什么问题,才满意的点点头。 然后他脸色一凝,下令擂鼓聚将。 事实上,朝廷早在数年前就开始布局南洋计划。 且已经预感到今年会发生大变故,又怎么可能会不提前给郭英授权。 他所谓的要请示,有两个目的。 其一,自然是合理的拖延出兵时间。 其二,是为了演戏,以此证明朝廷事先不知道此事。 整个南洋,知道这个计划的不超过五指之数。 至少这个计划,是不能写在史书上的。 史书上只会记载,南洋土人屠杀汉人百姓,大明为子民讨回公道愤而灭南洋诸国。 后人也只会看到大明正义的一面。 这份公文,也是早就写好了的,一直被郭英带在身边。 只不过把日期给空出来了。 他觉得时机成熟,把日期填上就可以直接出兵了。 等将来回京复命的时候,再把洛阳留底的那一份日期填上,堪称天衣无缝

相关推荐: 封神之万仙阵   逐浪(1V1 H)   末世之神话帝国   重回七零:强扭的糙汉好甜   为欢几何(NP)   三国:从隐麟到大魏雄主   我女儿实在太厉害了   穿成反派亲娘后,她每天都被儿子教育苏缈谢忱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之玄心   章鱼求偶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