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248章

第248章

而是太好了。 “试问,建一个这样的聚居区,朝廷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 “这个聚居区建好后,由谁来管理?” “如果由当地人自治,那朝廷不是为人做嫁衣吗?” “如果由朝廷派遣官吏,那还搞什么聚居区啊,直接建立郡县制不就可以了吗?” “你们不会不知道,朝廷为何不在海外建立郡县制吧?” 一席话问的激进派哑口无言。 他们光想着建立聚居区了,却没想过由谁来建,又由谁来管理。 让朝廷出钱出力来建? 别开玩笑了,换成谁都不可能答应的。 就在此时,又有一个人站出来,问出了一个堪称绝杀的问题: “如果有一个海外国家,要出钱出力在大明的土地上,为他们的子民建立一个聚居区。” “这个要求,咱们可能答应吗?” “情同此理,别的国家会允许大明朝廷出钱,在自己的国家建一个明人聚居区吗? “就算他们迫于压力同意了,心里也会有疙瘩,说不定哪天南洋事故就会重演。” 这一番质问,直接宣告激进派的解决方案失败。 不过他们却并未气馁,被否其实是在他们意料之中的事情。 这么大的事情,怎么可能一次性就通过。 在内部会议的时候,一个名为谢允的工部郎中这样给大家打气: “就连陈伴读的很多政策,都要经过三番五次的完善才能通过,更何况是我们。” “失败不可怕,至少有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不是吗。” 这让部分泄气的人,重新振作起来,大家集思广益开始商量解决的方案。 既然朝廷不会出钱粮,那就找当地人自己出。 “联络当地的大族,再向海商、百姓募捐一部分……” “聚居区的标准不要定的太高,先把人聚在一起,把书院开起来再说。” “大明最不缺的就是落魄书生,雇佣一些过去。” “实在不行,就找一些识字的人去照本宣科,灌灌耳音也总是好的。” “先把架子搭起来,再考虑别的。” “至于管理,肯定要遵守当地律法,但在不违背地方律法的情况下,实行一定的自治。” “大家推举一部分人出来管理聚居区。” “同时也代表聚居区,和当地朝廷衙门进行交涉,维护明人的利益。” 在众人的商议下,一个全新的更具有可行性的计划,逐渐成型。 然而就在他们忙着完善自己自己计划的时候,大明周报再次刊登了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的撰写者不是别人,正是淡马锡总督傅安。 他在文章里详细介绍了南洋当前的局面。 经过这次惨案,南洋汉人只剩下不到二十万,大族几乎被土人消灭殆尽。 当然,不全是被土人杀的。 狡兔三窟,有些南洋大族在别的地方还有产业,有一部分人员逃过一劫。 但后来被查到参与过欺骗大陆百姓的事情,被淡马锡总督府给打击了。 总之就是,南洋汉人所剩不多了。 土人方面也好不到哪去,经过大明水师的清洗,南洋已经没有成型的土人势力。 大明的军队,依然在持续性的对各个土人势力进行打击,防止他们重新抱团。 但这种持续性打击,消耗实在太大,不可能持久。 关键是,这种高压混乱状态,严重影响了商业贸易,不利于大明长久统治。 朝廷必须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否则,大明对南洋的数年经营,就要毁于一旦了。 作为淡马锡总督,他自然有建议权。 他的意见是,既然南洋已经是这个局面了,自然没有还政给那些野蛮土人的道理。 南洋水师不会答应,南洋被屠杀的汉人也不会答应,心系南洋的大明本土百姓也不会答应。 所以,他建议朝廷效仿楚国旧事,在南洋分封诸王。 ----------------- 随着他的这篇文章发表,关于如何处置南洋遗留问题,就被拿到了台面上进行讨论。 民间的意见出奇的一致,不管朝廷怎么处置,都绝不可能还政给土人。 蛮夷之辈,屠戮我手足。 不将其灭族就算是仁慈的了,还要还政给他们,怎么可能。 谁敢这么做,谁就是汉奸卖国贼。 退一万步说,万一还政给他们,他们再次屠杀汉人怎么办? 这个责任谁承担的起? 你支持还政给土人吗? 支持的话就签字画押,将来再发生类似的事情,灭你家户口本。 一直通过锦衣卫监控民间舆论的陈景恪,得知这个风向,心中乐开了花。 “汉奸卖国贼都出来了,族群意识终于觉醒了啊。” 朱雄英也欣喜的道:“不枉我们这么多年的努力,总算是有了收获。” “一定要再接再厉,让大华夏概念彻底深入人心。”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南方和西南那边,你有什么计划吗?” 朱雄英严肃的道:“等大分封确定之后,我准备亲自去一趟,必须要趁此机会将此事落实。” 陈景恪思考片刻,也不得不承认这是最好的办法。 朱雄英的身份足够高,他去就代表着朝廷的重视。 其次他在南方和西南土民中,有着极高的威望,那些人都服他。 由他亲自出面,很多事情都比较好办。 “解决土民问题,根子是解决土人首领。” “只要他们点头,这件事情就很简单。” “他们所虑者,不过是新政推行之后失去利益,你可以从这方面着手。” 朱雄英点点头,说道:“我知道,这次过去只是为了推行宣政计划,不搞改土归流,难度没有那么大。” “如果他们连这都不答应,那就休怪我不客气了。” 改土归流也是既定计划,但目前的条件确实不适合。 一来是土人对大明还不够信任,依然有很多土人过着封闭的生活。 二来是那里的汉人力量不够强,无法支撑朝廷建立稳固的统治。 陈景恪说道:“你去了那边,正好圈一些地方建立村寨,迁徙汉人百姓过去居住。” “协调好汉人和土人的关系,不要让他们生出间隙。” “此举一旦完成,二十年后改土归流可期矣。” ----------------- 傅安这篇文章的影响力,还远不止于此。 成年亲王看了那叫一个激动,熬了这么多年,终于有合适的土地封给我了。 泪目啊。 保守派看到之后,也非常的高兴。 现在好几个亲王成年,只是因为没有适合的土地分封,才一直耽搁不去。 而且年龄比较长的鲁王、蜀王、湘王,分别在东北、交趾等地方担任总督。 权力虽然不如藩王,可也是掌握一方军政大权。 时间长了,谁知道会不会尾大不掉。 正好南洋空出来了,赶紧将他们弄走吧。 这样大家就放心了。 啥?你说这样做置土人于何地,也不符合礼法? 呵呵,你要不要听听民间的声音? 你想当汉奸卖国贼吗?你想用户口本做担保,支持土人复国吗? 不敢就闭嘴吧。 激进派也同样非常兴奋,他们突然发现,原来还有比建立汉人聚居区更好的办法。 亲王的封国,自然要推行华夏文化和律法,管理问题也迎刃而解。 而且封国还能慢慢的蚕食土人势力,最终实现教化。 可以说,一旦分封计划实施,南洋将正式华夏化,不复为蛮夷之地。 目前海外汉人的主要聚居地,就是南洋。 解决了南洋的问题,其它地方反而好解决了。 开海的隐患解决了九成以上,剩下的已经微不足道了。 关键是,他们找到了一个支持开海政策的新借口。 探索。 海外土地很多,只是过于蛮荒不适合分封。 开海之后,利用民间力量先进行一定程度的开发。 等时机成熟了,朝廷正好进行分封。 以后大明永不为宗室问题困扰。 而且分封还能把多出来的百姓迁走,减少人口密度,从而减少土地压力。 反正好处实在太多了。 于是,亲王、保守派、激进派同时上奏,希望能在南洋进行分封。 只不过亲王们比较含蓄,打着请安问好的幌子,接连不断给朱元璋、马娘娘、朱标、朱雄英写信。 就连陈景恪都收到了很多封信,信里面要多谦卑有多谦卑。 不知道的还以为陈景恪是亲王,他们是臣子呢。 后宫的嫔妃也没闲着,她们找不到朱元璋,又不方便找朱标,就开始去找马娘娘。 总之,南洋分封一时间成了主流声音,就差皇帝拍板了。 不过有一个群体却有不同意见,那就是勋贵。 不是说今年宣布大分封吗?现在马上就年底了,倒是说啊。 而且南洋那么多土地,正是分封的好地方。 不能全封给亲王们吧?多多少少给我们也留一点啊。 不过他们也很清楚,越是这种时候就越要沉得住气。 要是在这节骨眼上弄出问题,导致大分封计划流产,恐怕其他勋贵会直接将他们生吃了。 朱标自然知道他们心急,但这事儿确实急不来。 虽然可以用强硬手段来推行大分封政策,但能通过舆论减少一些压力,还是要尽量减少一点的。 毕竟以后日子还要继续过。 这次用强,下次百官就会起逆反心理的。 而且想要推行大分封,还要等一个人回京才行。 那个人自然是朱元璋。 他威望足够高,能弹压所有人,不怕发生意外。 二来这是他的许诺,也需要他来收尾,善始善终吗。 那么朱元璋在哪呢? 他刚刚在蜀地清理了几十个户口本,正快马加鞭往回赶呢。 第404章 父母之爱子 四川成都,灌县都江堰旁。 数万百姓将这里围的水泄不通,四川县令以上官吏亦全部到场。 就连镇守四川的军中大将,许多也都在场。 比如傅有德,就坐在朱元璋的下首。 大家齐聚这里,不是为了搞什么活动,而是参观行刑。 六百多身着囚服的人,跪在都江堰大堤上,背后站着的是手拿大刀的锦衣卫。 这些人全都是朱元璋巡查四川,揪出来的贪官污吏。 地方恶霸一类的小角色,都没资格跪在这里。 百姓们看着这些囚徒,都非常的兴奋,高呼贪官。 而官吏们则心情无比复杂,因为这些人在不久前还都是他们的同僚。 平日里风光无限叱咤纵横,此时却即将成为刀下亡魂。 这种身边人被处死,带给他们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 让他们心中始终无法平静。 更何况,高台正中央的朱元璋,正用冰冷的目光,来回扫视着他们。 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将他们其中的某个人抓出来当场处决。 这种局面,谁又会不感到恐惧呢。 就连傅有德,都变得沉默了许多,朱元璋不开口他一个字都不愿意说。 时间一点一滴流逝,很快蒋瓛过来通报: “陛下,午时三刻已到。” 朱元璋脸色一凝,抓起一把令箭扔出: “斩。” 随着他一声令下,六百多颗人头落地,血液飞溅染红了堰堤。 现场的官吏都被吓的冷汗直流,许多人需要搀扶才能站稳。 与之相反的是百姓态度,这么多人被杀他们非但没有害怕,反而非常的兴奋。 每一颗人头落地,都会引起阵阵欢呼。 ‘杀的好’、‘贪官污吏该杀’。 等犯人全部被处决,朱元璋才叫来诸多官吏,训斥道: “被杀的没有你们,是不是很高兴?” 群臣鸦雀无声,这事儿谁敢搭腔啊。 “别高兴太早,你们做了什么咱心里清楚的很。” “之所以让你们活着,是因为你们确实做过一些实事。” “看在过往功劳的份上,咱给你们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以后好生做事,咱还能既往不咎。” “若再让咱发现了什么把柄,这些人就是你们的下场。” 闻言一众官吏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齐声说道: “谢陛下,臣等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元璋又敲打了一番众人,才让他们各回各家好好工作。 傅有德也命一众将领返回军营,自己则留下陪王伴驾。 百姓们见没了热闹,也相继散去。 朱元璋带着众人来到都江堰上游。 这里树立着一座李冰和李二郎的雕像,香火非常的旺盛。 朱元璋亲自上了一炷香,祈求父子二人保佑四川风调雨顺。 之后他就开始游览参观这座千年神迹。 都江堰自从修成的那天开始,就为历朝历代所重视。 包括所有占据蜀中的割据势力,也都将此地视为要害。 专门布置一支军队在这里保护,还有专门的衙门负责维护。 大明也不例外,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千户所。 朱元璋之所以将行刑地点放在这里,一来是这里重要,二来是有人竟然敢侵吞维护都江堰的资金。 被陈景恪熏陶了那么久,他也知道了掌控舆论的重要性。 一次性杀那么多人,即便都是贪官污吏,也会被人骂的。 如何才不会被骂? 在四川,和都江堰扯上关系,就是最好的办法。 只要告诉成都平原上的百姓,这些贪官污吏侵吞维护都江堰的钱粮。 秒秒钟就能把百姓的怒火引出来。 别说是杀几百人,就是诛他们九族,百姓也都只会叫好。 事实证明他的办法是正确的。 今天数万百姓来观看行刑,没有谁指责他这个太上皇残暴。 都认为那些人罪有应得。 杀人还被称赞,老朱可实在太高兴了。 走在路上,他对有些沉默的傅有德说道: “是不是怪咱杀的太狠?” 傅有德下意识的说道:“乱世当用重典……” “嘿……乱世个屁。”朱元璋笑骂道: “大明都立国二十五年了,要还是乱世咱们这些人也太无能了。” 傅有德有些尴尬,实在是习惯了。 不过很快他就正色道:“虽然乱世已经结束,然大明变革激烈不亚于乱世。” “为了给变革保驾护航,用重典震慑人心是应该的。” “况且这些人确实死有余辜。” “我只是有些好奇,依照您的脾气,今日被处死的不应该只有这些人才对。” 朱元璋这才露出满意的表情,说道: “咱也恨不得多杀一些人,只是杀的人多了谁来干活,大好局面不能坏在咱手里啊。” “所以就只杀了其中的的典型,罪责较轻又肯干实事儿的,就暂时饶过他们这一次吧。” 傅有德点点头,半开玩笑道:“这次没诛人家九族,也不像是您的风格。” 朱元璋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咱是真想将……嗯,用陈景恪的话说就是,拿着族谱挨个杀干净。” 陈景恪经常说一些浑话,什么‘嫌族谱太厚’、‘死一族谱’之类的。 此时想想,确实挺有意思的,不知道京城那边情况如何了。 傅有德也不禁再次感叹,陈伴读真是宠冠天下啊。 发散了一下思维,朱元璋才继续说道: “但没办法,大明缺人啊。” “马上又要在南洋分封二十个诸侯国,至少需要迁徙三四百万人过去。” “咱现在天天发愁哪里弄出这么多人出来,恨不得大姑娘小媳妇一天生一个。” “又哪里舍得拿着族谱杀人啊。” “这些犯官的亲族加起来有一万多人,杀了太可惜了,正好全都发配到南洋去。” 听他主动提起分封之事,傅有德也借机打探道: “皇上说今年要大分封,臣斗胆一问,不知……” 朱元璋没有隐瞒,说道:“放心,南洋二十诸侯国,五个亲王国,五个侯国,十个伯国。” 闻言,即便是以傅有德的城府,也忍不住露出几分喜色: “这下勋贵们的心就可以放回肚子里去了。” 恐怕放心的不只是其他人,还包括他自己。 朱元璋没有揭穿他的小心思,而是说道: “你是国公,不在第一批分封之列,不怪咱吧?” 傅有德连忙说道:“臣不敢,陛下如此分封自有道理,臣悉听陛下吩咐。” 这倒是实话,大明十几个国公,如果有人封了有人没封,那没被封的肯定不高兴。 但大家都没封,自然就没人说什么了。 至于朝廷为什么不封国公,反倒是不那么重要了。 或者说,朝廷肯定会给一个理由,等着就是了。 果不其然,接下来朱元璋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封国公。 “每一位国公都是大明的顶梁柱,现在朝廷离不开你们。” “且南洋未来是大明的腹心之地,也不会允许特别强的势力存在。” “把公国封在这里,朝廷会不舒服,你们也会束手束脚。” “封几个侯国伯国,是最合适的。” “将来朝廷会另外选择合适的地方,为你们建立公国。” “到那时少了朝廷的约束,你们就可以尽情的施展才能了。” 听到这个答案,傅有德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 得知南洋没有公国,他就猜到了这一点。 而且他也能猜到,未来的公国定然远离大明本土。 秦王封在安西,晋王已经确定封在碎叶川,燕王去了天竺。 三大塞王都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他们这些国公。 至于他会不会因此心里不舒服…… 还是那句话,三大塞王都封那么远,他们还有什么可说的? 解决了这一点小矛盾,接下里的谈话氛围就更轻松了。 两人就大分封的事情,进行了更细致的意见交换。 大分封只有王、公、侯、伯四个等级。 至于子爵和男爵,对不起级别太低不在分封之列。 当然了,之所以放着子爵和男爵不封,并不真的是他们爵位低,也不是没有土地可封。 而是大明需要勋贵集团来平衡文官集团。 但是王公侯伯的权势太大,很容易尾大不掉,子爵和男爵就没有这个顾虑了。 而且留着男爵和子爵不封,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激励。 眼馋封国吗?想要吗? 那就努力开疆拓土吧。 还能避免有些人因侥幸

相关推荐: 转生失败,怎么可能!!   控卫凶猛   【快穿】娇娇   (影视同人)快穿之位面采购师   离婚后恋爱   [快穿]我被情敌操控了   离婚错撩后,被京圈太子爷娇宠了   精灵:帕底亚退役冠军的再就业   婚蘼情未了_御书屋   回头草_新御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