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249章

第249章

立下军功封了爵,从此就开始躺平混日子。 两人聊了很久,直到要离开时,傅有德忽然说道: “陛下,臣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继续待在蜀地怕会误了朝廷大事。” “且蜀地这些年相对平稳,不如另差大将来坐镇可好?”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说道:“你也想撂挑子是不是?” “自从咱退位,冯胜天天赖在洛阳装病,汤和直接将所有职务都辞了……现在你又要休息。” “是标儿忌惮你们,还是谁容不下你们啊?” 这话就有些重了,傅有德连忙告罪,眼泪都下来了: “臣不敢……臣已经六十有九,常感精力不济……” 朱元璋不耐烦的道:“好了好了好,又是这一套说辞,你们就不能换换词儿吗?” 傅有德有些语塞了,听这语气,冯胜、汤和他们告退,用的也是这套说辞? 哎,那些人真是的,就不能用别的借口吗。 怎么能提前把我的词儿给抢了呢。 既然这个说辞不能用了,他也只能说出了真实打算: “陛下,臣最近读战国策,看到触龙说赵太后篇,深有感触。” 朱元璋眉头一挑,说道:“哦?有何感触,竟然让你生出了退隐之心?” 傅有德说道:“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 朱元璋先是疑惑,你退隐和爱护子孙有什么关系? 不过毕竟是洪武皇帝,马上就想通了其中的道道。 “你想给傅忠让路?” 傅有德说道:“陛下英明。” 大明自有用人的规矩,父子兄弟不可能同时担任要职。 哪怕傅忠是驸马,都没办法越过这个规矩。 傅有德不退,傅忠就始终无法独当一面。 一个六十九岁的老人,要给儿子让路,这个理由实在太充分了。 朱元璋一时间都不知道怎么反驳。 但傅有德镇守蜀地多年,这里的番蛮都服他,在这个时候将他调走,朱元璋自然不愿意。 傅有德诚恳的说道:“陛下,以臣的年纪,就算不退又能在蜀地待多少年呢?” “与其等我老迈不能动的那天,再仓促找人替换,不如趁现在主动更换。” “就算新来的将领一时间无法适应,朝廷也有应对的余地。” “且,臣老了,不准备去封国了,死也要死在大明。” “说句大不敬的,臣还想陪葬皇陵呢。” 这个陪葬可不是殉葬,而是自己的墓放在皇帝的墓旁边。 功臣陪葬皇陵,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 听到他说陪葬,朱元璋也笑了起来。 到了他这个年龄,已经不忌讳丧葬之事了,更何况说这话的还是傅有德。 “这话咱爱听,咱们活着的时候一起打天下,去了黄泉也要一起干一番大事业。” 傅有德顺着这话说道:“所以啊,封国其实就是给傅忠的。” “但是这小子从来没有独当一面过,又如何能管理好一个国家呢。” “所以臣想趁还有点时间,让他锻炼锻炼。” 朱元璋终于被说动,道:“好吧,咱答应你了。” “不过不是现在,咱要先回京和标儿商量一下让谁来接替你,最迟明年初就会给你具体消息。” 傅有德高兴的道:“谢陛下。” 之后朱元璋也没有再耽搁,启程返回洛阳。 南洋已经平定,接下来就是大分封了,他这个太上皇必须要在京城坐镇才行。 不是怕文官反对,他相信朱标肯定能压得住文官集团。 他真正担心的是勋贵集团。 不患寡而患不均,为何封了别人没有封我? 为何我的封地不如他的好? 为何…… 这些问题如果处置不好,很可能会把好事变成坏事。 朱标确实有威望,可面对勋贵的时候,还是他老朱的话更好使。 他相信,只要自己往那一坐,就没有哪个勋贵敢吱吱哇哇。 而且他相信,在这种关键时刻,朱标也肯定希望自己回去。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朱标、朱雄英、陈景恪等人,可是翘首以盼。 他不回来,大家一直拖着大分封不敢公布。 第405章 蠹虫传 比朱元璋先一步到达的,是他在四川的反腐成绩,写非常的详细。 尽管早有准备,看完后陈景恪的心情依然很沉重。 “那么多钱,诱惑力实在太大了啊。” 朱雄英冷笑道:“诱惑力确实大,但管不住手就是这个下场。” “根据锦衣卫的反馈,凡是皇爷爷去过的地方,吏治都清平了许多。” “干实事儿的官员也多了起来。” 陈景恪叹道:“基建计划还是有点心急了。” “老派官吏只懂得治民和收税,这是他们接受的教育告诉他们的。” “发展地方实业搞基建,确实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 “不懂新政又守着这么一大笔钱,胡乱伸手也就在所难免。” 朱雄英说道:“即便如此,这也不是他们贪污的理由。” “更何况他们已经不只是贪污了,草菅人命、祸害地方、欺上瞒下,哪一条都是死罪。”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我不是替他们说话,只是感慨,缺人啊。” 朱雄英摊摊手,说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话就写在洛下书院的大墙上,是真急不来。” “不过现在的局面已经非常不错了,要学会满足啊。” 陈景恪失笑道:“呦,你也知道满足啊,平日里就你最着急。” 朱雄英气道:“我在安慰你,真是不识好人心。” 陈景恪假装没有听出来他在骂自己是狗,转而说道: “过完年就是科举了吧?” 朱雄英说道:“对,这次科举会进行扩招。进士科招录五百人,算科五百,刑名科两百。” 常规科举,每届录取三百人。 这次总共要录取一千两百人,整整增加了三倍。 尤其是算科,这些年录取名额一次比一次多。 最初是每届五十人,现在变成了五百。 刚开始文官集团意见非常大,没少反对此事,不过全都被老朱无视了。 等到五年计划实施,再加上大搞基建,情况就变了。 传统的文官集团终于感受到了,来自于于会计方面的压力。 五年计划要求量化管理,这玩意儿靠传统账房先生是做不到的。 只有接受过系统的算学培训的人,才能胜任。 目前能培训此类人才的,只有国子监和陈景恪组建的算学圈子。 每年毕业人数,只有不足千人。 大明这么大的国家,这么人就是杯水车薪。 没有会计就搞不了数据化,搞不了数据化所有的工作都开展不下去。 最怕的是自己不贪,但因为不懂财政,被下面的人给裹挟了。 有些人倒是很喜欢混乱的账目,浑水才好摸鱼吗。 然而锦衣卫、监察御史、钦差,四处出击搞检查。 更恐怖的还是朱元璋,他一出手那都是窝案,这两年死在他手上的官吏加起来有两三千人了。 洪武大帝是退休了,可退休之后的他却有更多时间来查贪官污吏。 谁不害怕? 现实需求倒逼文官集团自我调整,现在对朝廷扩大算科录取名额,他们全当没看到。 甚至不少人还主动向吏部讨要算科人才。 至于刑名科,这个没啥好说的。 培养一个符合要求的司法官很难,所以刑名科的考核标准更高,甚至还要超过了进士科。 每年两百个名额都不一定能招满。 不过即便是招满了,三科加起来也才一千两百人,依然不够用。 不过他也知道,这事儿确实急不来。 “沧海省和淡马锡的入职培训,已经有模有样了。” “明年科举取中的人才,一部分送到沧海省,一部分送到淡马锡。” “在那里考核合格了,吏部才会正式授官。” 聊了一会儿人才方面的事情,两人又将话题扯回最初。 朱元璋把卷宗送回来,可不只是为了入档,还有个目的是刊登在报纸上。 现在的周报,默认有一个版面就是用来刊登反腐成绩的。 除了老朱查办的案件之外,锦衣卫、巡察御史等机构的成绩,也会被刊登在上面。 其目的自然是为了杀鸡儆猴。 陈景恪翻了翻手中的卷宗,灵机一动说道: “把太上皇这些年反腐的成绩汇总成书,然后刊行天下如何?” 朱雄英眼睛一亮,说道:“好主意,所有新科进士全都要学习这本书。” 说做就做,朱雄英立即给翰林院下旨,派个合适的人过来负责此事。 翰林院可不敢耽搁,很快就派了一个人过来。 然而让陈景恪没想到的是,翰林院推荐的人选赫然是杨士奇。 就连朱雄英都有些意外,没想到事情竟然这么巧。 他之前调查过杨士奇,对这个人的经历还是比较了解的。 杨士奇的经历虽然算得上是励志,但也仅此而已了。 再苦还能苦的过朱元璋?再志向远大,还能远的过洪武大帝? 大明作为草根建立的朝代,最不缺的就是励志型人才了。 唯一算是亮点的就是孝顺了,母亲改嫁后他在继父家里撮土为香祭奠亡父。 因为这个行为,他得以恢复本姓。 除此之外,他的那些什么‘穷且益坚’的特性,在朱雄英眼里就算不了什么了。 只是没想到,这个人竟然入了翰林院。 这不禁朱雄英起了一点兴趣。 才大半年就能从白身混到这一步,看来这个杨士奇还是有些能力的。 陈景恪则丝毫不觉得奇怪,杨士奇要是做不到这一点,那才愧对他三杨的名声。 他感到有趣的是,编写反腐书籍的事儿,竟然落到了杨士奇头上。 要知道,上辈子杨士奇是个忠臣,也是个能臣,可绝对不是什么清官。 他干过的那些事儿,放在朱元璋时期灭九族都是轻的。 现在让这样一个人来编写这部书,属实充满了喜感。 不过他也没有反对,正如他之前所说。 不会给杨士奇任何帮助,但也不会刻意设置障碍。 现在翰林院派他来接手这个工作,那是他的造化。 只希望他能从这本书里得到一些经验教训,约束好自己和家人,不要步了前世的后尘。 前世有人给他兜底,这辈子可没有。 事实上,得知自己要替太上皇编书,杨士奇激动的差点晕过去。 即便是现在,他也有点晕乎乎的。 变化来的实在太快也太大,他有点不敢相信。 靠着攻击唯物学,他又有两篇文章登上了大明周报。 这一下他彻底扬名。 很多保守派大儒,主动向他表示了友善。 靠着这些人的关系,加上扎实的历史功底,他成功加入了《建章大典》编纂团队,获得了官身。 然后没多久,又因为通俗务办事有章法,开始管理一部分行政工作。 至此,他完成了三级跳。 从白身到技术官僚,再到行政官僚。 但此时的他,仅仅只是个八品下的芝麻小官。 而且翰林院也不再是进士养望之地,变成了单纯的文宣机构。 离真正的出人头地,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他本来的打算是,好好编写建章大典,等这部书编成,自己有了政绩才好谋求别的职务。 然而,谁都没想到,一个大馅饼直接落在身前了。 太子要编写一部书,翰林院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他。 这意味着他可以直接接触到太子。 一旦入了太子的眼,那才是终南捷径啊。 他自然知道,这个工作为什么会落在自己头上。 不是自己人缘好,也不是上头的人心善,而是没人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 编写一部太上皇的反腐书籍。 表面看这是替太上皇歌功颂德,但仔细想想,这就是一部贰臣传。 大明每年发生那么多事情,被查出的贪官污吏那么多,谁也没心情天天关注这个。 过上几年没人提,大家也就把这事儿给忘了。 但被写成书就不一样了。 凡是上了这本书的人,等于是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他们的后人也会因此抬不起头。 对于讲究身后名的华夏人来说,这后果太严重了。 谁编写这部书,谁就是他们的死敌。 被太上皇处死的人太多了,这些人的亲朋好友、门生故吏遍布朝野。 负责编写这部书的人,会受到什么样的责难,可想而知。 翰林院那帮子人,都不愿意干这个得罪人的活儿,所以才落到了自己的头上。 对此杨士奇的认识非常清楚。 然后,他毫不犹豫的就接下了这个活儿。 或许这就是此生仅有的机会,一旦错过可能就是蹉跎一生一事无成。 些许的阻碍又算得了什么? 如果前怕狼后怕虎,又如何能成大事。 见到太子之后,他目不敢斜视,甚至都不敢抬头仔细打量。 只是隐蔽的看了一眼,就将朱雄英的样子牢牢记在心里。 他关注更多的,反倒是太子下首坐着的那个人,看年龄比自己还年轻。 但他却一点都不敢轻视对方。 能坐在这个位置的,普天之下只有一个人,陈景恪陈伴读。 即便是和大明开国集团相比,都毫不逊色的一个传奇人物。 虽然明面上的职务只是太子伴读,然而谁都知道,他干的是宰相的活儿。 在民间关于他的传说不知凡几。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驸马传系列。 民间自行演绎的版本,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版本。 通行天下的整理版,也已经出到了第十五部。 当然了,驸马传的故事都是杜撰的,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 一般杜撰,都会夸大主角的能力。 杨士奇研究过陈景恪,所以他知道,驸马传连对方百分之一的功绩都没写出来。 什么侦破案件、为民请命,与奸贼斗智斗勇,都太小儿科了。 真正的能人,是操纵天下。 眼前这个二十几岁的年轻做到了。 未来自己能有多大的成就,除了要看皇帝和太子的态度,这个年轻人也有决定权。 所以,自己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以这本书为契机讨好太子,同时也和陈伴读建立一定的联系。 他甚至已经想好了,回头就借着探讨编书事宜,去陈府拜访。 等熟悉了之后,就展露对新政的理解,从而获得举荐。 陈景恪还不知道,这个叫杨士奇的人,已经开始讲注意打到了自己身上。 不过就算知道了也无所谓。 每天挖空心思讨好他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多杨士奇一个也不多。 只要真的有能力,自然会将他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 没能力,说再多也没用。 两人询问了一下杨士奇对反腐的看法,得到的结果自然毫无意外。 蠹虫可耻,该杀。 又问了他对于这本书的看法,杨士奇的回答依然是斩钉截铁,必须如实记录。 将之作为史书的补充,流传天下。 “要让那些蠹虫遗臭万年,如此才可以警示他人。” 对于他的态度,朱雄英非常满意,当场下了一道诏书,正式任命他编撰此书。 还下了一道特旨,允许他翻阅各部卷宗,所有官吏一律不得阻拦。 杨士奇自然非常的兴奋,连忙谢恩。 对于这部书的名字,朱雄英和陈景恪商议之后,暂定为《蠹虫传》。 正式名字,待朱元璋回来之后再做定夺。 不过一般情况下,老朱是不会驳他们两人的面子的。 这个名字大概率也是最终名字。 拿到了旨意,杨士奇非常的兴奋,终于踏上了终南捷径。 等回到翰林院,他发现大家对他的态度变了。 不论以前关系多么要好,此事都变得客气而疏远。 很显然,是想和他划清界限。 但他并不在意,在翰林院待了几个月,他已经发现这里工作的基本都是单纯的文人。 道德素养没的说,至于做事能力吗,不提也罢。 很明显,朝廷也没打算让这些人去治理一方。 既然如此,这些人的态度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之后,他就投入到了工作中去,好早日将书编好。 另一边,大明周报刊登了太上皇在蜀地的反腐成绩,不过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实在是太多了,大家已经习惯了。 大家关注的是另外一篇关于南洋的文章。 内容的前半部分没什么好说的,介绍了南洋的情况,并鼓吹大分封。 彻底将此地变为华夏领土。 但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却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南洋很大,封十个八个亲王过去都不嫌多。 可现在大明成年亲王不够用啊,怎么办? 总不能等剩下的亲王成年再封吧? 朝廷可以等,南洋百姓也等不了啊。 当然,如果每个亲王的封地大一点,倒也不是不行。 可南洋的重要性一目了然,如果亲王的封国太强,对大明朝廷来说依然不是个好消息。 所以,南洋的封国不宜太大。 那么问题来了,成年亲王不够用,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观点,一经抛出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第406章 巾帼不让须眉 锡兰岛,燕王府临时行在。 姚广孝迈着稳重的步履前往朱高炽的寝殿,沿途的官吏、近卫、侍者,纷纷向他行礼。 他脚下不停,只是微微颔首表示礼节。 不一会儿就到达了目的地。 说是寝宫,实际上就是一座大院子,其规模还不如大明的地主老财。 不大兴土木,倒不是他们勤俭节约什么的。 而是要通过此举激励所有人,他们的目标是次大陆。 这里只是临时落脚点。 想要舒适的生活,等打上次大陆了再说。 这一招确实很管用,从王府的领导层到普通百姓,都做好了心理准备。 当所有人都被动员起来的时候,工作效率是非常可怕的。 只用了小年半的时间,就已经完成了安置工作。 军队也腾出手来,开始做恢复性训练。 姚广孝今日过来,就是向朱高炽汇报情况,并就未来计划交换意见。 以他的地位完全可以直接进去,但还是停在门外等内侍通报。 倒不是他多么的重视礼节之类的

相关推荐: [综漫] 烫角色靠我心声守护节操   控卫凶猛   月皎花娇   农家哥儿在末世   逐浪(1V1 H)   偏执的他[现代女尊]   浮生之殷商风流   我女儿实在太厉害了   错爱   重生豪门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