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几年就忘了本,在政策上和大明渐行渐远。 前二十年由朝廷任命国相和财政大臣,就可以确保该封国能嵌入大明的藩属体系里去。 到时候经济高度和藩属体系绑定,就不怕他们有异心。 从去年确定第一批分封名额之后,朝廷就在国子监组建了一个特殊学院。 专门教授受封的诸侯王如何当国君,同时也对国相和财政大臣的候选人进行培训。 今天这场考试,主要考的其实是国相和财政大臣。 各五十名学员,前十五名将会获得这次机会,后面的只能等下一批诸侯分封了。 至于诸侯王和他们的继承人,这场考试也不是完全走过场。 虽然不论他们考的如何,分封都会进行的,可考的太差就会被剥夺行政大权。 说白了,如果将国家的最高行政权力,分成国君和国相府两部分。 考的好就能提前掌权,国相府就是辅佐他工作的机构。 考的差的国君,就要让渡更多的权力给国相府。 由国相府主持国家行政要务。 直到国君有能力承担职责,才能从国相府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力。 然而,权力那能是随便让渡的吗? 国相府主持大政,一旦形成惯性,国君再想把权力拿回来就千难万难了。 如果国相府还能获得中央朝廷的支持,那他们想拿回权力就更难了。 所以,对于诸侯王和他们的继承人来说,这场考试同样非常重要。 权力都有排他性,谁都不想把自己的权力让给他人。 看着考场里奋笔疾书的众人,陈景恪心下也是激动不已。 这都是华夏的种子,将来会在更多的地方生根发芽,散播属于华夏的芬芳。 朱元璋他们只是在这里溜达了一圈,见没有什么问题就离开了。 毕竟这场考试要持续一天,他们不可能一直守在这里。 送走皇帝一行人,赵谦返回考场挨个巡视。 看着这些特殊的考生,他也同样非常兴奋。 他是个做实事的人,对于朝廷的宣教计划非常支持,但对于朝廷的缓慢进度非常不满。 一度想辞官去地方教书,连地点都选好了就是琼州。 不过几次辞官都被朱标给拒绝了。 先是让他主持编写了海外明人进学教材,去年又任命他担任这所特殊书院的祭酒。 这所书院意味着什么,所有人都很清楚。 竟然让他来掌管,这是何等的器重。 而且把这些未来的国君、国相教好了,也同样能更好的宣扬华夏文化。 比他跑到地方去教学,效果更好。 于是他就息了辞官的念头,接下了这个重担。 半年多的教学,终于到了检验成果的时候,他自然非常重视。 害怕有人作弊,从头到尾一直盯着,中途吃饭都是在考场进行的。 直到考完,他又亲自押送试卷去了宫里。 等到了乾清宫才发现,朱元璋、朱标、朱雄英和陈景恪四人都在。 前三个人在他能理解,陈景恪在…… 而且陈景恪就坐在朱雄英的斜对面,这是一个臣子不可能坐的位置。 这让他想起了很多关于陈景恪的传闻,有些传闻他知道是真的,有些传闻则觉得太离谱。 但今天他终于知道,以前很多他觉得离谱的传闻,竟然也是真的。 这位安平侯在朝廷的地位,确实很特殊。 特殊到了能坐在太子的对面,还不是私下行为,而是接见大臣的时候公然这么做。 私下怎么都好说,历史上还有皇帝私下和臣子睡一块呢。 但公开就不一样了。 现在皇家就是公开告诉世人,安平侯的超然地位。 赵谦是个正直的人,看到这种情况下意识就想弹劾几句。 然后他就听到朱元璋说:“景恪,卷子来了,看完再出宫也不迟。” 陈景恪一副无语的样子,说道:“陛下,您拿我当小孩呢,这么多卷子明天都不一定能看完。” 朱元璋毫不在意的道:“那就等看完了再出宫,我让人通知福清,这两天你不回去了。” 陈景恪:“……” 一旁的赵谦却吓出了一身的冷汗。 这还是那位夏日可畏的太上皇吗?安平侯宠冠群臣,果然不是虚言。 还好自己慢了一步,若是真的弹劾了他,恐怕落不了好啊。 他赵谦虽然正直,但又不是不懂变通,自然不会当铁头娃。 之后发生的事情,更是让他暗暗侥幸。 在他将试卷递上去之后,老朱就让他离开了。 临出大殿的时候,他看到老朱在分配试卷。 老朱、朱标和朱雄英一人一卷,最后一卷被直接丢给了陈景恪。 后面他没敢多看,匆匆离开了。 但心中却是复杂无比。 所学告诉他安平侯在玩火,作为一个有操守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弹劾。 这是对所有人都好。 可…… 罢了罢了,各人有各人的造化。 随他去吧。 话是如此说,可心中还是觉得别扭,以至于回家之后饭都吃的不安生。 他女儿赵芝察觉到异常,就关切的询问发生了何事。 见到女儿,赵谦却心中一动。 赵芝虽然不是福清公主小圈子成员,相互之间联系却很紧密,曾经数次合作过。 和福清公主也算是相识。 自己是否能通过她,劝告那安平侯一番? 不论他听不听,自己也都算是尽到了本分。 越想他就越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就将今日所见所闻,以及对陈景恪不尊礼法的担忧。 最后说道:“你和福清公主有旧,若有机会当提醒她一二。” 哪知道赵芝听后却笑了起来:“爹,您觉得以安平侯的智慧,想不到这一点吗?” 赵谦耐心的道:“俗话说医不自医,安平侯自然是聪明的,可事关自己总会有疏忽的时候。” “况且他少年得志,难免会有些自傲看不清形势。” “为父这也是不希望他自误啊。” 赵芝很是开心的道:“爹爹真是心善,不过女儿觉得您或许多心了。” 赵谦没有因为她接连反驳自己生气,而是询问起缘由: “哦,不知你有何看法?” 赵芝说道:“大明的情形与之前的朝代皆不相同,以前的老规矩很多都不适用了。” “就比如您担心安平侯未来不得善终,可是您想过没有,以他的功绩早晚是一方诸侯王。” “到时候离开大明,所有的问题就全都解开了。” 赵谦恍然大悟,一拍脑门说道:“哎呀,你看我都糊涂了,竟然把分封给忘了。” 然后他欣慰的道:“芝儿长大了,都能替爹排忧解难了。” 赵芝笑道:“也不全是我想到的,平日里与姐妹们闲聊,大家也讨论过国事。” “曾经就提起过安平侯之事,最终大家得出的结论就是,他很聪明。” 赵谦若有所思的道:“你和福清公主关系如何?” 赵芝说道:“与公主倒是熟识,她几次想拉我去帮她做事。” “只是……我都没有答应。” 赵谦自然知道女儿在顾虑什么,礼法束缚啊。 如果是以前,他也不支持女儿抛头露面。 倒不是觉得女人就该相夫教子什么的,而是怕影响到女儿的声誉,以后不好嫁人。 不过今天的经历,却让他有了别的想法。 时代不同了,福清公主整日拉着一帮子小姐妹做事情,必然是经过安平侯同意的。 以他的智慧,这么做必然有极深的用意。 虽然自己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跟着聪明人走,总是没错的。 再说,自家女儿好像颇受福清公主重视,有她在还怕嫁不到好人家? 想到这里,他就鼓励的道:“如果你想去,就去吧。” 赵芝没想到会得到支持,惊喜的道:“真的?” 赵谦笑道:“爹还能骗你不成,有福清公主照看着,爹也放心。” ----------------- 宫里,陈景恪被老朱强行拉了壮丁,拿着一卷试卷翻看起来。 老朱扔给他的,正好是诸侯们的试卷。 他翻开瞅了一眼,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来。 这踏马写的是啥? 找只蜘蛛蘸点墨水,放在纸上爬,都比这字好看。 不过他也能理解,出身低微,靠军伍里卖命博取一个前程。 哪有时间去学习文化知识。 能写成这样,估计也是临时突击学会的。 他仔细分辨,发现写的倒是还行。 什么是国,什么是民,什么是君……这些问题都回答的中规中矩。 至少说明他们认真学了。 冲这个态度,未来封国就很难出现妖魔化的事情。 后面有治军的内容,他写的就多了。 真可谓是扬扬又洒洒,显然是经验丰富。 提到如何治理土人,他体现了一个军人应有的特色。 杀伐果决。 不听话的杀全家,听话的分土地教化。 甚至还提出了一些针对土人的作战方式,可见他不是随便乱说,而是真的考虑过的。 对于这些内容,陈景恪相当满意。 这个人,适合掌握军事。 至于国政……就他对国政的认识,还是让国相府暂管的好。 第二份试卷,是代王朱桂的。 只看了前三题,陈景恪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踏马的,老朱的基因真奇怪,那么多儿子要么是大才,要么是活畜生。 没有平庸的。 这个朱桂……就属于后者。 他在试卷里直接就写了,百姓就是奴仆,官吏就是管家,君王就是一家之主。 就这个认识,要是让他掌权,后果不堪设想。 想到这里,陈景恪直接将试卷丢给了老朱: “陛下,这位……若非他是您的儿子……您还是自己看看吧。” 老朱见他如此生气,也非常好奇,接过试卷一看,老脸不禁一红。 这想法,怎么这么熟悉呢。 肯定不能承认是和自己学的,只能装糊涂大骂道: “这个混账东西,真是一点长进都没有。” “把他的封国取消了,先丢在国子监多学几年再说。” 朱标接过试卷扫了一眼,也是眉头紧皱。 换成以前,他或许会认为,先让朱桂过去当几天国主再说。 如果实在不堪,再将他召回训斥。 可经历了朱樉之事,他再也不会有类似的想法。 就这种认识,去了封国还不知道要怎么折腾百姓呢。 而且他还是亲王,国相府肯定是管不住他的。 可是突然将他的封国取消,影响也太大了,换成谁都可能无法接受。 必须得想个合适的借口才行。 那么,什么借口呢? 朱标将目光看向陈景恪:“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他昏迷一段时日,又不伤他身体?” 第439章 他配吗 让人昏迷又不伤身体? 听到这话,陈景恪非常惊讶,这是朱标能说出来的话? 不过马上他就明白缘由了。 看来朱樉之事对他的打击,比想象中要大的多啊。 但对于这个要求,他只能表示无能为力。 让人昏迷的法子多,可不伤身体就难了。 别说现在,就算上辈子都很难做到。 一旁的朱元璋也非常的无奈,他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出问题。 可他更不想因为别的儿子,让朱标背负更多的心理负担。 老大的身体,扛不住啊。 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非要有人受委屈,那就让朱桂去承受吧。 想到这里,他声色俱厉的道:“为什么要让他昏迷?” “面子?面子是自己挣来的,他配拥有面子吗?” “他考核不合格,不适合当一国之主,就是暂停分封的理由。” “把这个理由光明正大的拿出来,摆到所有人面前,也让世人看看朝廷的决心。” 这一席话,说的朱标、朱雄英、陈景恪三人也激动不已。 “爹/皇爷爷/陛下英明。” 试卷很快就批改结束,勋贵方面除了朱桂其他人都通过了考核。 事实上朝廷的试卷并不难,都是平时上课教的最基本的知识。 只要思想没有问题,都能混个合格。 区别是,有些人具备行政能力,可以自己主导国家建设。 有些人就是妥妥的莽夫,国家行政要交给国相府。 但不管是哪种,都是大明宗藩体系下的一方诸侯王,拥有超然的身份。 至于国相和财政大臣的选拔,也非常顺利,择优录取就可以了。 这一次被淘汰的也不用担心前途问题,后续大分封还有的是机会。 况且,能被选中成为封国高层的预备役,本身就是能力出众之辈。 就算不去封国,在大明也是一方高官。 他们之所以报名去封国任职,是在朝内缺了点助力,想再进一步非常困难。 去封国干几年,回来啥都有了。 就算不回来,在封国也是排在前列的大人物,足以史上留名了。 比在大明蹉跎后半生要强的多。 当然,也有些是想去封国证明自己的能力。 中下级官吏,多是从底层官吏和读书人中间选拔的。 大明六百多万读书人,能出仕的凤毛麟角,并不缺愿意去封国谋个一官半职的。 这就是华夏先辈一代代积累下来的优势。 换成同时期别的国家,想搞大分封,连最起码的人手都凑不够。 “但是,这六百多万读书人,如果朝廷不能给他们解决出路。” “也会成为大明最大的负担。” “他们拥有一定的见识,很容易就会在民间抱团集结成社。” “然后形成庞大的士绅群体……” 这是陈景恪给老朱和朱标他们,推演士绅集团形成以及危害的时候说的话。 这种事情在前世很常见。 不少国家获得独立之后,盲目的投入大量资金去搞教育。 最后导致,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 这些有知识有见识有理想的年轻人,对社会现状极度不满,只需要一个火星就能炸毁一个国家。 大明不用担心读书人造反。 可这么多读书人没有别的出路,只能在这一亩三分地上拼命内卷。 其后果也是非常恐怖的。 明朝士绅集团庞大,与此有直接的关系。 分封不但是华夏文化的一次大扩张,也能帮大明消化多余的读书人。 当然,仅靠分封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 还是得走工业化道路。 ----------------- 最终人选确认之后,朱标也没有再犹豫,直接就在早朝进行了宣布。 当群臣得知朱桂之事,有多震惊可想而知。 关于诸侯王和继承人的培训,实际上大家都没太当回事。 毕竟,就算人家考核不合格,你还能把人封国给收回不成? 现在大家终于明白,朝廷是认真的。 不合格,真的会把封国收回。 其中受震动最大的,还是勋贵集团。 他们之中,不少人抱着去享福的念头。 什么培训,什么当一个合格的君主,先享受了再说。 现在情况变了。 连朱桂这个亲王的封国说没都没了,更何况是其他人? 再也没有人敢小看那所书院。 当然,对于朱桂的封国被取消一事,也不是没有人劝谏。 可是朱标的态度很坚决。 “大明分封诸侯国,是为了造福天下,不是为了满足个别人的一己私欲。” “绝不容许有滥竽充数者存在。” 有人找到老朱,想让他出面劝劝。 老朱最重视亲情,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纵使一时生气,也不会真的一棍子把儿子敲死。 大家劝一劝,他也就顺坡下驴了。 然而很快大家就发现,事情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 老朱狠狠的训斥了前来劝谏之人,并明确表示,这个决定就是他做的。 皇帝只是在执行他的意志而已。 “咱就是要告诉天下人,朝廷绝不容许大奸大恶之辈去祸害一方百姓。” “咱自己的儿子都不能例外,其他人犯了错被收回资格,不要找咱哭诉。” “更不要抱怨朝廷不公。” 这义正辞严的话,让群臣心服口服。 也让勋贵集团彻底息了小念头,他们也真正开始去思考,如何当一个合格的国主。 很多自认为有资格分封的人,已经主动去寻找相关教材,学习相对应的知识。 就算暂时没有分封资格的人,也开始学习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勋贵。 对于这个结果,朱元璋、朱标都欣慰了许多。 毕竟拿亲王杀鸡儆猴,还是有些违反他们认知的。 所幸结果是好的。 最难受的当属朱桂了,刚听说自己的封国被取消,他多愤怒可想而知。 家里所有易碎的东西,全都换了好几遍,很多仆人被无故惩罚。 甚至他还到宫里去哭闹,试图要回这一切。 然而就连他的亲生母亲郭惠妃,都不站在他那一边。 老朱更是直接下旨,要剥夺他亲王头衔贬为庶民,并发配到凤阳去守坟。 这一下众人都吓了一跳,这个惩罚确实太过了。 朱桂虽然性格暴躁,但这些年一直在凤阳和洛阳学习,没有机会作恶。 还不至于因为这点事,就贬为庶人。 众人纷纷劝说,郭惠妃也默默的抹眼泪。 朱桂终于害怕了,朱樉都能被圈禁好几年,老七朱榑被逼死。 无不说明,老朱虽然重视亲情,但真狠起来亲儿子也不会放过。 他可不想被贬为庶人。 况且凤阳守陵人的日子他也见过。 不能说多凄惨,但也是非常清苦的。 那种日子他一天都不想过。 只是老朱明显在气头上,谁劝都没用。 还好,马娘娘及时出面制止。 老朱本来就是吓唬朱桂,于是顺坡下驴。 改为剥夺了他的亲王仪仗,并送入国子监学习,什么时候改了什么时候再恢复仪仗。 也就是说,现在的朱桂就是光杆亲王,别的啥都没了。 不过比起贬为庶人,这个结果已经好太多了。 事情并未就此结束,接着老朱又对其他几个有恶行的儿子进行了特训。 比如岷王朱楩、朱桂一母同胞的弟弟谷王朱橞,这俩人性情都比较残暴,动辄鞭挞仆人。 虽然暂时没有大的恶行,但已经有了苗头。 老朱把他们的亲王仪仗全部压缩,并进行了特训
相关推荐:
大上海1929
被迫和豪门大佬联姻后祁少每天想离婚
极品风流假太监
哥哥,爱我(H)
亡主
在男团磕队友cp,我社死了
精灵:帕底亚退役冠军的再就业
盖世神偷
离婚后恋爱
我穿越成一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