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所知。” “强行用华夏的思路,来套你们的情况,只会害了你们。” “我所能做的,只是在大方向上给出一些建议,细节需要你自己去探索。” 大方向上才好给出关键信息,误导其走向歧途。 归化的太细致,反而容易出现破绽。 也容易说漏嘴,泄露一些正确的信息。 约翰·胡斯虽然有些失望,但对陈景恪的谦谨态度更加的敬佩。 这才是真正的智者,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会不懂装懂。 用华夏的古语来说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尊敬的智者,您给予我的指点已经足够多了,是我索求太多。” 两人又聊了几句,约翰·胡斯就很识趣的起身离开。 陈景恪并未挽留,但也特许他每三天来拜访一次,这让胡斯非常的感激。 这其实也是陈景恪的计划。 “他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不能露出任何破绽。” “言多必失,所以每次和他聊的时间不能太长。” “三天见一次,则是我需要用这段时间,来回顾和他说过的每一句话。” “然后再思考下次见面,该和他说什么,如此才能确保他上钩。” 朱雄英不禁有些头皮发麻:“你简直就是在玩火啊……区区欧罗巴,值得你花费如此大的心思吗?” 陈景恪正色道:“要灭掉欧罗巴很简单,二十年休养生息,二十年发展工业,四十年后大明军队能横扫世界。” “然而我们要的不是毁灭欧罗巴,而是让它按照我们的计划存在下去。” 朱雄英不解的道:“为什么?” 陈景恪说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啊。” “陛下应该还记得我曾经说过,华夏文明遇到的第一次挑战,就是来自于佛教。” 朱雄英颔首,这一点他确实数次说过。 在佛教的冲击下,华夏文明开始自我完善。 提出了更加完整的天人观,完善了逻辑方面的缺陷。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都是在佛教冲击下形成的。 可以说,佛教东传是华夏文明遇到的第一次挑战,最终促使了华夏文明的完善。 陈景恪继续说道:“为了不让华夏文明成为孤例,为了有一个对比借鉴的对象。” “我们有必要保留一个样本,并让其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演化。” “所以我们要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他们,向着与大明不同的方向演化。” “如此才能在将来,为华夏文明提供一个参考。” 朱雄英恍然大悟,随即又问道: “那为何是欧罗巴呢?” 陈景恪说道:“世界虽大,诞生的文明却非常的少。” “现存文明,以华夏、安西(伊)、欧罗巴三家最为强大。” “安西已经被大明占据,意味着伊文明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 “以后它就算能继续存在下去,也只能作为华夏文明的附庸。” “欧罗巴离我们非常遥远,受我们的影响最小,还有独立演化的可能性。” 朱雄英露出深思之色,良久点头道: “确实如此,但要预防养虎为患。” 陈景恪说道:“我给欧罗巴设下的计谋,内容就是杜绝养虎为患的可能。” “数千年来欧罗巴始终没有统一过,族群众多,风俗习惯、文化信仰都有所差异。” “那里想要统一,比登天还难。” “而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扩大这个差异,强化这种族群间的隔阂。” “让他们在文化、自我认知、地理环境等等方面,彻底陷入割裂,让那里永无统一的可能。” “而一个无法统一的欧罗巴,是无法对我们形成威胁的,最适合当小白鼠。” 朱雄英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 “所以当你得知那个约翰,在寻求族群独立之法的时候才会那么重视他,并告诉他实现族群独立之法。” 陈景恪说道:“是的,他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一位值得尊敬的战士。” “但越是如此,就越能为我所用。” 朱雄英笑道:“这确实是绝世阳谋,即便他们知道了你的目的,也一样会这么做。” 民族这个概念,最早就是英法创造出来,分裂各势力的。 确实非常成功。 但他们怎么都没想到,多年后‘民族’将成为反帝反殖民,最强大最核心的力量源泉。 最终他们也在民族化浪潮的冲击下,被赶下了霸主宝座。 现在陈景恪就是要用这个概念,来分化欧罗巴。 这才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啊。 朱雄英虽然不知道前世的发展历史,但作为皇帝,他的政治嗅觉是非常敏锐的。 很快就察觉到了弊端:“如果这种思想传入大明,会不会导致大明四分五裂?” 陈景恪肯定的道:“理论上会,但实际上绝无可能。” 朱雄英问道:“为什么?” 陈景恪想了一下,回道:“所有人都生活在信息茧房里,区别是茧房的大小而已。” 朱雄英疑惑的道:“信息茧房?” 陈景恪就将这个词的意思给他讲解了一遍。 朱雄英恍然大悟道:“皇帝其实也是生活在信息茧房里,群臣希望皇帝见到的,他才能见到。” “群臣不希望皇帝见到的,他就很难见到。” “所以,作为君主要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关于外界的信息。” “以防止被困在茧房里。” 陈景恪心道,你小子是真会联想啊,不过他这个想法确实没什么毛病。 “就是如此,群臣其实也同样生活在他人编织的茧房里。” “获取信息的渠道越少,茧房就越小越狭窄。” “而一个人认知越少,内心也就越固执……” 朱雄英接话道:“普通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只要朝廷不主动宣扬,他们很难听到关于族群的情况。” “所以,朝廷一定要把这条线给掐死,尽量不要让百姓知道这个信息。” 陈景恪说道:“是的。” 朱雄英点点头,接着又问道:“可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再坚固的城墙,也总有被攻破的一天啊。” 陈景恪笑道:“别急,等我说完。” “首先,我们拥有一个强大的主体族群,有足够的实力压服所有声音。” 朱雄英再次点头,这个道理还是很好明白的。 不听话的杀了就行了,剩下的都是听话的。 “其次,我以前经常说,普通人是没有什么族群概念的,也缺乏身份认同意识。” “他们在意的就是吃饱饭,一家人平平安安。” “谁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就听谁的话。” “只要大明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他们就是大明的臣民,就是华夏文明的一份子。” 朱雄英再次点头,这个道理在处理周边朴素族群问题上,发挥着关键作用。 朝廷按照这个思想,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陈景恪继续说道:“反过来说,想要让普通人觉醒族群意识,就需要教化开启民智。” “现在,教化的权力掌握在朝廷手里,书院教什么东西也是朝廷说了算。” “那些从小听着华夏故事长大的人,内心里就会认同自己是华夏人。” 朱雄英立即说道:“文教工作必须要加强,绝不可松懈。” “回头我就下令,所有书院使用的教材,必须经过朝廷的许可。” “就算是私塾也必须使用官方教材,否则视为谋逆。” 陈景恪本想反对,毕竟还是要给文化留一点自由空间的。 但一想到前世频繁出现的毒教材,他觉得还是严格一点好。 管的严了或许会失去一定的自由,但不管必然会出现更大的问题。 所以对朱雄英的这个决定,他没有说什么,而是继续道: “接下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华夏文明足够灿烂、足够厚重、足够强大。” “周边所有的族群,都仰慕向往华夏文明,希望学习加入其中。” “以日本为例,他们直接将华夏上古史,当成了普世历史。” “我们可以将周边族群,全部消化吸收……” “最终形成一个拥有共同认知,共同历史、共同文化、共同国家……的庞大族群。” “这就是之前我说过的,族群大融合,也是大明的历史使命之一。” 朱雄英露出若有所思之色,道:“难怪你之前一直强调华夏文明……” “你从那时候就开始算计欧罗巴了吧……你真阴险啊。” 然后他气愤的道:“你果然有很多事情瞒着我们,亏我们这么信任你。” “你摸摸自己的良心,不痛吗?” 陈景恪心道,你太高看我了,这还真不是一开始就计划好的。 而是随着思想成熟,才慢慢想到的。 不过他也知道,现在这事儿是讲不清的,干脆就承认了: “好奇心得到满足,也是人生一大乐趣。” “一次把所有东西都和你说清,人生岂不是少了许多乐趣。” “而且,以你的智慧……我怕说多了你也不懂。” 朱雄英大怒,一拍桌子道:“放肆,竟敢和朕如此说话。” 远处的侍者听到这句话,都纷纷竖起了耳朵。 开始了开始了,陛下和侯爷又吵起来了。 但可惜,陈景恪压根就没理他,继续说起了正事。 朱雄英见他不接话茬,也只能怏怏不乐的放弃了吵架的打算。 ----------------- 慈宁宫。 马娘娘看着手中的情报,眉头微皱道: “景恪这个计划真的可行吗?” 老朱一听表现的机会来了,马上来了精神,讲解道: “欧罗巴的情况咱了解的比较清楚……” “华夏文明大部分时期,都有一个强大的统一政权为主导,制定最基本的秩序。” “各族群围绕大一统政权生存,相对来说还算是稳定。” “欧罗巴没有大一统政权,始终处在四分五裂状态。” “政治上的割裂,导致思想方面也是各不相同。” “即便现在有了基教,内部也是山头林立。” “各族群之间相互欺凌是常态,一不小心就会被灭族。” “他们的灭族,和华夏这边还不一样。” “我们这边所谓某个族群被消灭,其实主体是融入了华夏。” “他们的历史,也变成了华夏史的一部分。” “与其说他们被灭族,不如说是和华夏共存。” “欧罗巴不一样,他们的文明单一单薄,很难在文化上同化某个族群。” “所以,在那里被灭族,基本就是真的被灭族了。” “为了活下去,他们只能不停的强化自己的族群,去抗击其他族群。” “景恪灌输给那个极西人的思想,完美适配极西的现状。” “一旦传开,必然会获得极西各族群的追捧学习。” 马娘娘思考片刻,才微微点头表示理解了。 终于在媳妇面前显摆,老朱更是嘚瑟: “景恪之前说过,普通人没有群体意识,贵族才有。” “因为贵族可以从群体里获利,维护族群就是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 “一旦族群思想在西方传开,各个族群的贵族都会学习并推广的。” “所以啊,你完全不用担心他的这个计策能不能成。” 马娘娘看着显摆的老头,心下有些好笑,不过也没有揭穿他,而是道: “经你这么一分析,我总算是看明白了。” “景恪这一招确实高明,难怪他说这是绝世阳谋。” “都说王猛的金刀计乃无解阳谋,我看在景恪的计谋面前,所谓金刀计完全不值一提。” 被夸奖的老朱高兴的嘴巴都合不拢了,深以为然的道: “王猛哪能和景恪比,将来景恪可是要成圣的。” 老朱还不知道,要不了多久,他嘴里要成圣的好女婿,就给他来了个大大的‘惊’喜。 第571章 太阳般耀眼 随着交流的加深,陈景恪更深刻的感受到,约翰·胡斯是一位真正的学者。 这样的人非常难以欺骗,普通的逻辑陷阱对他们是没有用处的,反而会被对方看出破绽。 所以他改变了最初的想法,去掉了许多比较明显的坑,用词也更加的谨慎。 有时候明摆着挖坑了,却还会主动提醒对方,这里有问题要慎重。 比如关于如何构建族群认同感,他就如此说道: “塑造族群认同感,除了在历史中寻找共同点,还有一个简洁有效的方式。” “我们华夏有句俗语,货比三家;还有句话叫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很多事情只说正面,很难让人产生深刻的印象。” “通过比较,更容易让人感受到差异。” “这个道理用在此处,也同样是适用的。” “在寻找共同点的同时,强调与其他群体的差异,更容易塑造认同感。”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其实约翰·胡斯自己也想到过这一点。 只是他才只有一个模糊的念头,还没有形成清晰的理论。 此时经陈景恪这么一点拨,犹如云破天空一般,高兴的道: “受教了,不瞒您说,其实我亦有此想法。”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陈景恪接着又严肃的道: “但我不建议你使用这个方法。” 约翰·胡斯先是疑惑,然后露出深思之意。 陈景恪没有打扰他,任由他自己思考。 房间就这样安静了下来,钟表‘哒哒哒’转动的声音清晰可闻。 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流逝,很快就过去了一刻钟。 约翰·胡斯猛然倒吸一口凉气,恭敬的道: “尊敬的智者,我明白了,感谢您的指点。” 陈景恪心道,果然厉害啊,这么快就参透了其中的玄机。 强调差异,确实更容易塑造族群认同感,可也同样会自外于其他族群。 到时候必然会受到其他族群的打击。 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在欧罗巴那种械斗不断地地方,贸然搞什么族群独立计划。 秒秒钟会被其他势力教做人。 只是稍稍调拨,约翰·胡斯就能参透其中的玄机,确实无愧于他学者的身份。 站在他的立场上考虑,陈景恪这一次点拨,不亚于帮他挽回了一次灭族危机。 让约翰·胡斯对陈景恪更加的感激和信任。 这真的是一位拥有大胸怀的智者。 ----------------- 慈宁宫,老朱、马娘娘、朱标齐聚一堂。 他们三个大闲人,组成了一个问题分析小组。 陈景恪给人上课,他们也会在宫里开小会,探讨其中的玄机。 一来是看看能不能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另一方面,是帮着查漏补缺。 不过很多时候,这个小组都会变成陈景恪夸夸团。 老朱对着密信,分析道:“以欧罗巴的局势,以及这个极西人所在族群面临的恶劣环境。” “就算景恪告诉他这么做的危险,他依然会去做的。” 马娘娘叹道:“形势所迫,就算明知是毒药,也得试着尝一口。” “而且就算他不去做,在实践中也必然会有人发现这一点,然后去做。” “无论最后发生了什么事情,景恪都是清白的,没有人能质疑半分。” 朱标赞叹道:“景恪的计谋藏的真深啊,如果不是信任他的为人。” “我真会误以为,他对那个极西人倾囊相授了。” 老朱笑道:“连你都有这种想法,那个极西人就更不会怀疑了。” “咱估计,这会儿他都恨不得将景恪供起来。” “就算有人告诉他,景恪在算计他,他都不会相信。” “这才是绝世阳谋啊,将一切都告诉你,你还是会往坑里跳。” 马娘娘说道:“这种局,全天下也只有景恪一人能布的出来了。” 老朱和朱标都不禁点头,同时在心中庆幸。 还好他们早早的就发掘了陈景恪,并加以笼络。 他们更加庆幸,当初笼络的方式不是高官厚禄,而是用的感情牌。 重感情,可以说是他最大的弱点了。 如果他没有这个弱点,那后果…… 老朱已经不敢往下想了。 赞叹了一会儿,朱标又说道:“景恪的计谋恐怕不止这些吧?” 老朱肯定的道:“绝对不止这些,咱都有些迫不及待想要知道后面的内容了。” ----------------- 陈景恪的计策肯定不止这些,在取得约翰·胡斯的信任之后,他开始聊更多的东西。 文学、政治、哲学、军事等等。 当然,聊的更多的还是政治和历史。 他还不只是单方面的传输知识,在聊的同时,也在从约翰·胡斯那里学习一些东西。 而且他做的非常坦诚,很直白的告诉对方。 我对西方文明的了解很片面,咱们交流对我也是一种进步。 约翰·胡斯反而更加的佩服他的谦虚。 在后来的回忆录中,一次又一次的盛赞东方智者对学问的虔诚和谦逊。 随着对东方文化的了解越深,约翰·胡斯就越是迷茫。 并对欧罗巴文明产生了怀疑,甚至西方想走出困境,就必须全面学习华夏。 甚至一度想要用华夏思想,来重塑自己的族群,乃至改变整个欧罗巴。 当他将这个想法说出来的时候,陈景恪被吓了一跳。 你要真这么干,我不是白白浪费口舌了吗,连忙说道: “每一个文明,都是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是最适合当地生态的。” “就如草原会诞生游牧文明,平原会诞生农耕文明……” “强行违背这种自然规律,必然会遭到失败。” “就如,在草原发展农业,往往事倍功半。” “大明击败北元,占据了整个草原,却也只能开辟少量农田。” “大部分地区,依然维持畜牧生活。” “之所以如此,就是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 约翰·胡斯点点头,他对大明也已经有所了解。 知道大明在草原采取的策略,修筑城堡建立城池,将草原划分区域,不允许随意游牧。 但总体上还是延续了畜牧为主的生活。 是大明不想改变生产结构吗? 不是,而是没
相关推荐:
重生豪门风云
逐浪(1V1 H)
为欢几何(NP)
阿虎哥的小勺子(H)
都分家了,他们越过越穷关我啥事
[综武侠]每一世都是丫鬟命
弄玉
李二卤菜店
我女儿实在太厉害了
月皎花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