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400章

第400章

规武器,也不是普通百姓能反抗的了的。” “义务兵中的精英,可以遴选进入常备军。” “这比直接从民间征募,更容易筛选出合格的士兵。” “未能进入常备军的义务兵,服役期限到了之后,就可以退役回到家乡。” “他们刚好二十岁左右,正好创业娶妻生子。” “以后的许多年,大明军队都可以沿用这个军制,直到不适用的那一天。” 朱标颔首说道:“此法甚好,大明疆域虽然辽阔,但并非所有地方都需要精锐镇守。” “事实上真正需要精锐的地方,只有局部地区。” “大部分地方,只要驻扎少量普通军队,即可应付所有情况。” 马娘娘也说道:“是啊,精锐去执行重要的任务,拿更高的俸禄。” “一般的军队执行普通任务,俸禄相对较低。” “一切依照规矩来,驻扎海外的将士,心中也不会有怨言。” 老朱终于放下心来,道:“你早说吗,害咱白白的担心。” 陈景恪:“……” 算了,我尊老爱幼,不和你一般见识。 对接下来具体该如何休养生息,陈景恪早就和朱雄英商议过,两人也已经达成共识。 这次不过是和老朱、马娘娘他们说一声,免得他们担心。 这个计划涵盖了军事、民生、教育、律法、科技发展等等方面。 他之所以先说军事,是因为这一点最重要。 毕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嘛。 只要军事方面不出问题,其他地方再怎么折腾,只要不瞎搞,基本不会出现不可收拾的情况。 军事计划得到他们的认可之后,陈景恪又讲了其他几块内容。 民生方面,他提出了新乡村计划。 就是让百姓吃饱穿好,然后逐步将基建搞好。 这只是大框架,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就很复杂了。 比如将周王朱橚的团队扩编,除了原有的研究项目之外,另外分出三条支线。 一条支线研究瓜果蔬菜,确保百姓的餐桌上有足够的蔬菜吃。 二条支线是研究优质粮食,高产、耐旱、耐涝、抗虫、抗病等等。 三条支线是研究肉蛋奶,要研究出产蛋多的鸡鸭鹅,产肉多的家禽家畜等等。 至于化肥之类的,则归类于工业化发展的计划。 而工业化方面,也有了二十年发展框架。 陈景恪用了将近一个时辰,才将全盘计划给他们讲解清楚。 当然,只是大体的框架。 老朱、马娘娘和朱标三人,听的是满脑子浆糊。 很多发展方向他们能理解。 比如将理科基础纳入学政体系范围内,所有人从蒙学开始就要学习算学。 这是为了培养更多的理科人才。 但有些发展方向,完全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 比如,研究牧草。 草这东西还需要研究吗? 哪怕陈景恪给他们解释了,马吃了苜蓿更容易长膘,战马还要吃豆子补充体力等等。 可他们还是有些无法理解这东西。 是,你可以研究出营养价值更高的草。 可有意义吗? 吃两捆草长一斤肉,和吃一捆草长一斤肉,没有本质区别吗。 野外长的全都是,割一点回家随便喂啊。 用得着花这么大的精力去研究吗? 如果说牧草,他们虽然觉得没意义,却也能理解是怎么回事儿的话。 那研究家禽家畜就彻底迷糊了。 家鸡不都是五六个月才长成吗?怎么研究一下两三个月就能长成了? 还有那个什么肉料比,家猪吃一斤饲料长三两肉,要研究出吃一斤料长八两肉的。 这东西也能研究? 不过即便是不理解,他们依然选择了支持。 而且正因为不了解,他们才对未来更加充满期待。 第604章 终章 三韩之地集体请愿回归大明,消息一经传出可谓举世震惊。 有些人脑子里习惯性的浮现出阴谋论,好好的怎么就突然要求回归了? 莫不是朝廷用什么方法逼迫? 不过随后三韩故人的反应,打消了这种想法。 大明从三韩迁徙了百万民众,打散安置在天下各地。 其中很多大儒,在迁徙后很快就找准定位,拥有了不小的影响力。 尤其是围绕方孝孺和方学的那一群人,可以说是方学的中坚力量,在大明学界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这些人听说三韩回归,表现的非常兴奋,纷纷唱起了赞歌。 我们和中原王朝本就是一家,早就应该回归了。 现在三韩国王和子民选择回归,乃是顺应天意之举。 他们不是干巴巴的硬吹,而是摆事实讲道理。 将大明这些年的丰功伟绩全部数了一遍,并得出一个结论。 大明离传说中的圣王之治不远矣。 连三韩人自己都这么说了,其他人还能说什么? 阴谋论虽然还有,但大多数人都已经相信了,三韩就是仰慕华夏主动回归的。 然后对大明、对皇帝的鼓吹就出现了。 这是三皇德被天下,人心归附的表现啊。 对于三韩回归,还有个群体非常高兴。 那就是天下士子。 这一下要多出多少官位空缺啊,他们出仕的机会不就来了吗。 三韩之地是很远,可环境并不差。 关键它现在直属于中央朝廷管辖,去那里任职就是大明序列的官吏。 干上几年是可以迁官进入内陆任职的,简直就是最佳的跳板。 只是……士子们马上就想起,自从建章年间因为孔家和理学之事,朝廷暂停了科举。 至今已经九年。 九年,你知道这九年我们是怎么过的吗。 每每提起此事,士子们就痛心疾首,对孔家的怒气就会多一分。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对于朝廷灭孔一事。 读书人虽然表面上不敢和朝廷唱反调,但内心意见是很大的。 随着科举暂停的时间越来越长,无数读了半辈子书的士子,仕途之路就此被断绝。 大家的想法逐渐发生了转变,对孔家的怨念越来越重。 很多人已经在内心,将孔家和孔子进行了切割。 孔子是万世师表,但孔家什么也不是。 留着他们只会败坏孔子的声誉,太上皇灭孔做的好啊。 况且,太上皇也只是灭了曲阜一脉,取消了他们的尊号而已,又不是真的将孔子后人全部都诛杀。 没什么值得惋惜的。 读书人也不再避讳谈论孔家的恶行,甚至很多人公开场合批判孔家败坏孔子声誉。 在有心人的引导下,‘打破孔家店,解救孔夫子’,这句话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孔子和孔家正式切割。 舆论的转变,让流落在外的孔氏子弟愈加的低调。 孟家(孟子后裔)等先贤后裔,也学会了夹着尾巴做人,不敢再动不动就把祖宗名头抬出来吓人。 对此,老朱自然是非常高兴的,亲自出面废除了所有对先贤后裔的册封。 然后朱标出面对先贤后裔进行了训诫,让他们莫要堕了先祖声誉。 朱雄英则给圣贤庙的先贤,又追封了一系列荣誉,以示对先贤的肯定。 就连朱熹、二程等理学先贤,也同样进行了追封。 这让一直惶恐的理学派,终于安下心来。 朝廷此举就是表态,对理学的打压到此为止。 以后老老实实地做学问,不要搞什么圣人之言不可违,也不要拿什么礼教去荼毒百姓。 言归正传。 科举的废除确实为朝廷带来了诸多不便,期间一直有官吏奏请恢复科考,都被压了下来。 原因很简单,在大同思想没有成熟并传播开,朝廷是不会恢复科举的。 事实上,陈景恪和朱雄英也一直在探讨这件事情。 长期罢科举并不是一件好事。 目前朝廷用察举制,解决了官吏选拔的问题。 可这套制度的优缺点,汉朝已经给后人示范过了。 短期内确实非常有效,长期就会被官僚和地方大户把控,形成豪强门阀集团。 现在先贤后裔的册封被取消,理学也被打压成为普通学派,大同世界也已经传播开来。 是时候恢复科举了。 不过陈景恪却并不准备就这么恢复,他要对科举规则进行改良。 “超过四十岁不得再参加会试。” 这个年龄可不是陈景恪乱说的,而是翻阅了历代进士资料得出的。 除了个别天才,可以在十几二十几岁就考中举人进士之外。 大多数人考中进士的年龄在四十岁左右。 至于三四十还考不中举人的,比如儒林外史里的范进,这种就属于没有天分的。 可即便如此,他中举之后立马就成为大家嘴里的‘文曲星’下凡。 陈景恪不想再让‘范进’的悲剧重演,所以才设定了四十岁中进士的标准。 之所以设定在四十岁,而不是更加年轻,也是为了照顾底层读书人。 他们没有良好的师资资源,需要更长时间学习才有机会中举。 如果设定成三十五岁乃至更加年轻,对他们很不公平。 如果四十岁还考不上,也没必要再继续死磕科举了,换个行业说不定会更好。 对于他的这个建议,朱雄英自然是同意的。 作为年轻的皇帝,他也不希望满朝文武都是白发苍苍的老翁。 老朱没有任何表示,他已经彻底放弃干涉制度制定了。 这种事儿你们爱咋咋滴,咱才懒得管,咱现在只对工业化感兴趣。 朱标则不然,他很清楚这个限制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不过他并不是直接反对,而是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总不能随随便便就设置个年龄限制吧? 陈景恪说道:“以前人们想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只有出仕一条途径。” “朝廷也需要用出仕为饵,来拉拢安抚天下贤才,以防止他们将学问用在作恶上。” 法家称之为‘利出一孔’,说白了就是只给你提供一条上升的途径。 好处是可以将全国的力量集中在一处。 秦国的耕战政策,就是这个思想的最好体现。 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将百分之八十的资源,分给百分之二十的人。 底层人想要资源是吗?那就从其他底层人手里抢。 你抢不过别人是你无能,不是我们统治阶级不给你们机会。 统治阶级就可以通过这种办法,分化底层,让底层没有办法团结起来反抗。 “但这么做有个缺点,整个社会的人才全都挤在这一条独木桥上。” “既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不利于百业的发展。” “大明要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百业兴旺的时代。” “各行各业想要发展,都需要大量人才为之努力,尤其是工业化更需要海量的人才。” “反过来说,百业兴旺也为各种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施展才华的机会。” “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就不用再死守科举这一条路了。” “法家的‘利出一孔’思想已经不再适用,想要百花齐放,就得做到‘利出百孔’。” “限制科举年龄,是最直接有效的引导。” “到了年龄还考不中的人,就必须选择别的道路。” “这些人都读过书起过智,不论从事哪个行业,都能为那个行业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朱标陷入沉思,陈景恪说的这些东西,确实是他从未考虑过的。 关键是,这番话说的非常有道理。 有才华的人都来挤科举这座独木桥,肯定会导致无数的人才被浪费,也不利于百业的发展。 引导有才能的人,去从事其他行业,是非常有必要的。 可…… 他眉头紧皱,说道:“强行限制年龄必然会遭到朝野的反对。” “引导的办法很多,没必要非用这种激烈的手段。”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士农工商,士为第一,这种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并且这种思想也是华夏思想的一部分。” “除非我们从根本上对华夏思想做出改变,否则出仕拥有都是第一选择,甚至可以说是很多人唯一的选择。” “不要低估那些读书人对出仕的渴望。” “他们可以抛家弃业、抛妻弃子,用一生来追求出仕的机会。” “这既是对家人的不仁,也不符合先贤思想。” “朝廷设置科举年龄,反而是合乎礼仪的表现。” 陈景恪停顿了一下,等他消化的差不多了才继续说道: “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些人空耗大半生,五六十岁才中举。” “这些人皓首穷经,多不通俗务,想要理政治民需要数年时间学习。” “可他们已经垂垂老矣,哪还有什么时间?” “这些人中举,除了挤占一个名额,还能为国家和社会,创造多大的价值?” “反过来说,四十岁虽然已经不年轻了,但还有二三十年人生。” “在这个时候放弃科举,转去别的行业,尚能有一番作为。” “既是对社会的负责,也是对家人和自己的负责。” 朱标终于被说服,同意了这个改革。 不过他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此法对那些年龄大的读书人殊为不公。” “我们就以洪武十年为界线,在此之前出生的人,无需遵守这个年龄限制。” “在此之后出生的人,超过年龄不得参加科举。” 对此陈景恪自然不会反对,以哪一年为界其实都无所谓。 只要年龄限制能落实就可以了,不在乎多两年少两年。 接着他又提出了几条建议,比如将基础算学纳入所有分科的考试。 这次朱标就没有反对了。 他很清楚算学在新政里的作用有多大。 算学知识已经成为对官吏的基本要求。 这里说的是基础算学,不包括微积分之类的。 中等、高等数学确实有点太为难他们了,在理科彻底普及之前考这个也不现实。 科举的章程大体上就这么定了下来。 朱雄英并未直接对外宣布,他要等一个合适的时机。 而这个机会很快就到来了。 时间不知不觉来到年底,各部门都开始进行汇总。 锦衣卫也不例外,杜同礼也送回了几大车的卷宗,全都是今年转向行动的成果。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无数人命。 官吏们看到这些卷宗,犹如看到了眼中钉肉中刺。 新一轮的弹劾开始了。 事实上针对杜同礼的弹劾,始终就没有停过。 弹劾的内容也就那么些,嚣张跋扈、草菅人命、破坏经济、制造冤假错案等等。 区别是,弹劾的比较轻的时候,朱雄英懒得理会。 弹劾的比较重,他就会抽那些人一记耳光,让他们消停点。 像现在这般大规模的弹劾,大半年来还是第一次。 除了杜同礼和他的部下之外,桑敬等人也同样被弹劾。 消息传出后,民间的贤良和文学们也沸腾了,纷纷上书要求严惩他们以平息民怨。 迟钝的人会以为,这不过是一次例行弹劾。 敏感的人已经察觉到,反扑来了。 贾思义第一时间找到陈景恪,虽然什么都没说,但大家都懂他想说什么。 陈景恪只是告诉他:“淡定,现在不是他们读书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年代了。” “还搞反扑那一套,他们想多了。” 还有一点他没有说,以前朝廷搞什么大行动,初衷是为了维护皇权消弭不稳定因素。 等不稳定因素解决了,那么办事儿的人就成了不稳定因素。 皇帝往往会将其处死,既消除了不稳定因素,又平息了民愤。 这次大明的专项行动不一样,初衷就不是为了维护皇权,而是为了解决社会风气下滑的问题。 他的行为就不是为了维护一小撮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是正义的。 当然,这次行动也确实维护了皇权的稳固,但只是附带的作用。 既然是正义的事业,又怎么可能轻易搞清算呢? 虽然新法和新思想已经普及,但很多人已然习惯于用老思维思考问题。 以为可以发动很多人进行反扑,将主持者给清算了。 只可惜,他们的计划注定是要落空的。 这里面牵扯到统治阶级权术思想转变,不方便对其他人讲。 即便贾思义是锦衣卫副指挥使,也是他的心腹,陈景恪依然没有将这一点告诉他。 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时代变了。 贾思义虽然不太懂到底哪里变了,可从陈景恪的态度他就能看出,杜同礼不会被清算。 于是就放下心来。 不过为了预防蒋瓛遇刺的事情再次发生,他还是给杜同礼写了好几封信,让他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同时还派了锦衣卫保护其家眷。 ----------------- 大家都知道,皇帝肯定不会那么轻易就妥协。 但没关系,就是一个拉扯的问题而已。 在他们看来,用一个人的命,来平息这次的事端是很正常的事情。 也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常用手段。 甚至之前老朱也用过,比如杀毛骧。 现在朱雄英反对,也只是为了面子,为了和群臣拉扯罢了。 所以他们也没想太多,继续弹劾就是了。 声势越大越好。 只是他们绝没有想到,皇帝并没有和他们拉扯,而是直接拉了闸。 都察院右都御史、吏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以及其下十余位中枢官员,或被罢官,或遭贬谪。 这些人要么是弹劾的主导者,要么是核心成员。 他们被处置,弹劾的声音顿时被压制住,群臣皆惶恐不已。 谁都没有想到,皇帝竟然不按常理出牌。 更没有想到,朱雄英的手段也如此激烈。 大家这才回想起,虽然之前那几次大动作,朱雄英表面上没有参与,但背地里处处都是他的身影。 再回想他登基后的行事风格。 虽然没有和朱元璋那样铁腕,却也是雷厉风行。 尤其是一旦做出什么决定,就绝对不会更改,即便面对群臣的反对也会坚持到底。 只不过他并不会直接和群臣硬掰手腕,而是采用更柔和的手段来推行自己的命令。 果然,皇帝兼具了圣皇和太上皇的特点,也比两者更难对付啊。 这还不算

相关推荐: 白日烟波   将军在上   淫魔神(陨落神)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   亮剑:傻子管炊事班,全成特种兵   桃源俏美妇   篮坛大亨   NTR场合_御宅屋   娘亲贴贴,我带你在后宫躺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