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401章

第401章

完,朱雄英在朝堂上当众表示。 桑敬和杜同礼执行的是朝廷的命令,认为专项行动有错的,先弹劾内阁,再弹劾皇帝。 内阁七学士也站出来表示,他们是在执行朝廷的决议。 如果专项行动有错,那也是内阁和群臣的错,不能将罪责归咎到他们身上。 如果认为他们贪赃枉法、草菅人命,那就拿出铁证来。 风闻奏事已经被明令禁止,再有人捕风捉影弹劾他人,一律按诬陷罪论处。 群臣虽然还没有察觉到时代变化的信号。 但也明白了,皇帝和内阁都决意要保桑敬和杜同礼,这次的弹劾已经不可能成功。 除了个别不惧死亡威胁的人之外,大部分官吏都选择了偃旗息鼓。 这也意味着,这次的交锋以皇帝的全面胜利告终。 所有人都明白,他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朱元璋站台的幼主了,而是一位能压倒群臣的雄主。 朱雄英的威望再攀高峰。 群臣面对他,更多了几分敬畏,甚至是畏惧。 桑敬和杜同礼等人,也终于将心放进了肚子里。 然后就是更加用心的去搞专项行动。 正所谓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 对于这个结果,老朱自然是非常高兴,这孙子终于摆脱长辈阴影了。 朱标自然也很高兴,然后说道: “我以为你会用重开科举与群臣达成交易,没想到……没想到啊。” 朱雄英说道:“雷霆雨露俱是君恩,何用交换。” 听到儿子说出这么霸气的话,朱标也不禁有些失神。 之后他也如朱元璋那般不再过问政务,将心思都用在了著书上。 朝堂上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开,再加上朝廷在报纸上公开表彰了桑敬和杜同礼等人,称他们是国之干臣。 这下大家就都知道皇帝和朝廷的意思了。 普通人还无所谓,读书人的老毛病又犯了。 认为皇帝独断专行非国家之福。 至于内阁学士等一众大臣,则被戏称为纸糊的阁老,泥捏的尚书。 以此嘲讽他们不作为,放任皇帝独断专行。 对此群臣们也不好说什么,只能假装没有听到。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朱雄英突然宣布,准备重启科举。 但新科举要增加几条新规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年龄限制。 群臣大喜,纷纷赞颂皇帝万岁。 至于民间,直接就沸腾了。 啥?你说皇帝独断专行? 非议君上,大逆不道。 啥?你说阁老和尚书们不作为? 见识浅薄,岂能领悟阁老们的深意。 总之,听到朝廷有意重启科举,读书人瞬间就变了脸。 从原来的君暴臣庸,变成了君明臣贤。 事实上,读书人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怨气,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暂停科举造成的。 读了那么多念书,却没了出仕的途径,换成谁心里都会憋屈的。 因此才会出现那么多不和谐的声音。 现在朝廷决定重启科举,他们的怨气自然也就消失了。 唯一让大家不满意的就是,关于年龄的限制。 不过最新一期的大明周报,刊登了相关政论文章。 详细解释了设置年龄限制的原因。 并且还罗列了数据,根据遗留的相关历史资料显示,宋朝中进士的平均年龄在三十三岁到三十八岁之间。 大明将中举的年龄设置在四十岁,已经非常人性化了。 数据永远比干巴巴的语言更能说服人,见朝廷把前朝中举年龄都拿了出来,再也没人说什么了。 当然,还有个原因是,洪武十年以前出生的人不受这条规则的限制。 这些人最年轻的也有二十七八岁了,是读书人群体里的中坚力量。 他们不受年龄限制,自然也就懒得去反对了。 万一把皇帝说恼怒了,放弃重启科举计划咋办。 中坚力量不说话,剩下的小年轻们也就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于是这条规定顺利通过。 这条都通过了,其他新规定就更没有什么阻碍了。 于是科举的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当命令正式下达,全国的读书人都兴奋的高呼万岁。 再也没有人认为皇帝严苛了——至少眼下是这样的。 之前的那一点小疙瘩,也消失不见了。 在科举面前,专项行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完全不值一提。 然后各地的士子,纷纷开始做准备。 离京城近的抓紧时间努力学习,离的比较远的,如云南等地的读书人已经开始出发。 就在这时,忽然有人提议,今年的元日是不是应该大庆啊。 本来朱雄英还想着简办,但群臣不乐意了。 节俭也不是这么节俭的啊,这都简办多少年了,不知道的还以为咱大明朝穷的办不起庆典了呢。 以前还能用战争、灾祸等为借口简办,可现在大明扫平四夷,今年也是风调雨顺。 民间也有了些许余财,是时候大办一下了。 而且这次元日正好是黄历4100年,是个整数年,也适合大庆。 于是纷纷上书要求今年大办特办。 朱雄英和陈景恪商量了一下,觉得确实有必要大办一下。 以此作为大明从激进扩张,向休养生息转变的标志。 于是就顺应群臣请求,下旨今年元日举行大庆。 群臣都松了口气。 看来风声过去了,只要大家不瞎折腾,接下来的日子会好过很多。 对他们来说,这就是最好的情况。 消息传出后,民间的氛围也变得更加喜庆。 虽然不是大丧期间,朝廷也没有禁止民间庆祝。 可朝廷已经下令简办的情况下,谁敢大肆庆祝?这几年民间的节日氛围也比较淡。 今年朝廷下旨要大庆,手里有了点余钱的民间,自然会变得格外热闹。 修缮房屋、置办新衣服、购买鞭炮…… 平日里舍不得吃的高档货,比如肉罐头、水果罐头,也都买了一些回来。 孩子的厌胜钱也明显比往年要多。 厌胜钱就是给孩子一些钱,镇压邪祟之气。 二十世纪初期演变成了祝福性质的压岁钱。 最高兴的当然要数孩子们,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新衣服穿。 朝廷要大庆,自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礼部早早的就开始准备,各藩王、各封疆大吏,能回来的也都亲自回来参加。 自己不能回来的,也会派出使者或者家中子嗣过来参加。 各地方也派出代表团,前来京城庆贺。 祥瑞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不过大家也都知道大明皇帝不信这些玩意儿,他们献上的祥瑞,并不是‘麒麟’‘瑞兽’之类的。 而是白化(病)鹿、白化的麂、白色的猪等等。 还有献奇石、陨石一类的。 献奇石、珍宝的,被朱雄英训斥并处罚,来年考核默认下等。 白鹿之类的,被朱雄英留下转给了周王朱橚的团队,供他们培育研究。 陨石则被交给了洛下书院进行研究。 但朱雄英专门下了一道旨意,给大家科普了陨石。 特别之处,这玩意儿含有放射性元素,接触多了会得绝症。 以后发现了这玩意儿,最好小心一点。 虽然群臣不知道什么叫放射性元素,但接触多了会得绝症他们是听得懂的。 群臣都吓出了一身冷汗,这要是皇帝不知道,将陨石留下……后果不敢想啊。 然后就纷纷上书,要求以谋害君主罪严惩献陨石的官吏。 朱雄英则表现的很大度,说不知者不罪,此事就此揭过。 群臣无不山呼万岁,皇帝仁慈。 但有句话说的好,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那些献陨石的官吏,直接被朝中大佬默默的拉黑了。 皇帝原谅你了,不代表我们也原谅你。 小插曲不影响大局,总之黄历4099年在热闹中过去,天下迎来了4100年。 今年开年朱雄英就下了几道意味深长的旨意。 其一调整军队部署,安排军中年老体弱者退役。 其二训诫官吏提高服务意识,不要随意扰民,要与民休养生息。 其三深化革新,将新法落到实处。 …… 反应迟钝的人觉得,这几道旨意有点莫名其妙。 这不是很正常的工作吗,还需要皇帝下达正式的圣旨? 反应快的已经猜到,休养生息的时代到来了。 百官们激动的热泪盈眶。 大明建国快四十年,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不过也有激进派表示不满,大明还远没有征服天下,怎么就能休养生息呢? 高原、西域、安西、极西,可都还没有真正平定呢。 只是休养生息确实是大多数人的期盼,他们的意见并不能左右局势的发展。 况且,这些地方大局已经奠定,剩下的收尾工作,已经不值得大明再劳师动众了。 这可不是瞎说。 高原各土王的主力已经被歼灭,剩下就是清剿残余势力,安抚百姓而已。 至于西方…… ----------------- 约翰·胡斯跟随迎接阿合马回国的队伍,从陆地返回西方。 先是从洛阳到达长安,并在这里停留几天。 这里是路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无数奔波在这条路上的商人云集于此。 各种来自西方的商品汇聚在这里,然后通过商人送往大明各地。 约翰胡斯也抽空游览了这座明城。 他发现这里虽然不如洛阳庞大繁华,但别有一番特色。 具体怎么形容呢。 他想起了陈景恪曾经说过的一个词,国际化。 这个词本来是用来形容海贸发达的城市的,但此时用在这座内陆城市,却是那么的贴切。 这不禁让他浮想联翩,似乎看到了当年繁华强盛的大唐。 ----------------- 西行之路非常艰难危险,为了安全大家会抱团一起走。 小商队往往会跟随大型商团走,而大商团也会与别的商团相约出发。 如果能碰到出发前往西域的军队,或者官僚队伍,那就更好了。 交点保护费给官方队伍,就能跟随在后面,安全的到达西域。 朝廷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也鼓励官方队伍携带商团出发。 既保护了商业发展,又能给去西方的官吏、将士创造一点额外补贴,一举两得。 阿合马的队伍非常强大,自然也满足这个要求。 当他们到达长安后,就有很多商队来联系他们,希望能跟在后面一起走。 阿合马自然不会反对。 他来这里本就是为了‘招商引资’,商团主动送上门,哪有不接纳的道理。 而且他还亲自接见了几个大商团的首领,暗示金帐汗国会保障他们的安全等等。 送上门的商业渠道,商团就更不可能拒绝了,也欣然答应会派商队过去探探路。 如此一周之后,庞大了将近一倍的队伍再次出发。 啥?才扩大了一倍,人也不是很多吗。 但如果基数是五千呢? 来迎接阿合马的军队和使节团,再加上大明护送他的使节,加起来五千余人。 扩大一倍,就意味着有五千多商人跟随他一起出发。 这个数字绝对不小了。 之后他们一路西行,很快就进入了河西走廊。 放在内地,这么庞大的一支队伍,走到哪都会被监管。 但在丝绸之路上,沿途地方官吏和军队,都一副习以为常的模样。 而且路上又有更多的商队加入他们,等走出河西到达西域的时候,他们的队伍已经扩大到了两万人的规模。 丝绸之路的繁华由此可见一斑。 这一路上约翰·胡斯也没有闲着,他每日混迹于商团,与大家进行交流。 本来他还害怕,这些人会因为他是胡人就排挤他。 在大明内陆这种事情实在太常见了,就连那几个因为海贸兴起的城市都不例外。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虽然这些商团的人谈起自己华夏人的身份,都非常的骄傲。 但对他却没有任何的歧视,双方的交流也非常顺畅。 尤其是在得知他竟然跟随安平侯学习过,更是另眼相看。 甚至和他分享了很多隐秘消息。 通过这些人的口,约翰·胡斯对丝绸之路有了更多的了解。 也对大明的许多政策,有了更深的体会。 比如缴税,现在只要是大明的直控范围,所有商品运输只需要缴纳一次费用。 拿着完税证明,就可以将货物运送到任何省份,其他衙门不得二次征收赋税。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 比如地方保护…… 但至少大明内部统一的商业税,不再重复征收过路税,极大的刺激了商业的发展。 尤其是他们这些往来丝绸之路搞外贸的,要经历很多国家和势力。 以前每经过一个国家一个势力,就要被盘剥一次。 国家内部,每一个关卡也会征一次税。 这一路上光缴纳的赋税,就远超商品本身数倍。 他们往外出售的时候,价格往往是三五倍,不分商品能达到十倍。 很多人只看到了暴利,以为商人赚的很多。 却不知道,更多钱被各地关卡征收了。 当然,他们确实赚的很多,否则也不会冒着死亡的危险穿越丝绸之路。 可那是能顺利往来的前提下,一旦失败别说钱了,连命都得搭进去。 大家只看到他们吃肉,没看到他们挨打。 现在大明一统天下,组建了贸易同盟。 同盟内部也对商业税进行了规定,各国都会征收一点,但数额是固定的,而且数量也不多。 最关键的是,贸易同盟国有互助协议。 比如各国要互相保护对方的商队等等。 这就让他们这些外贸商人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安全有保障,商人就有了积极性。 税率降低,运送到目的地后物价也会降低数倍,更多的人都能消费得起。 消费人群变多,需要的商品就多,贸易就更加繁荣。 生产商品的人能赚到更多钱,商人能赚到钱,沿途的各国家各势力的税收增加。 消费者也享受到了廉价的商品。 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在这种制度下,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焕发生机。 说起来很简单,但能设计出这套制度,并让其真正运行,需要的智慧就很高很高了。 这里面的门道,别说是普通人,就算是精英没有人指点也很难揣摩得透。 约翰·胡斯自认为是个天才,还跟着陈景恪学习过。 可也是亲自走了一趟丝绸之路,与商人群体交谈,才摸到一些门道。 之前学习理论的时候遇到的种种迷惑,也得到了解答。 越是明白其中的门道,他对陈景恪就越是高山仰止。 天下第一智者的智慧,真的不是我们凡人所能企及的啊。 ----------------- 之后他们一路西行,很快就到达了高昌府。 这是大明拿下西域后设置的。 在这里约翰·胡斯遇到了一个老朋友,杨士奇。 杨士奇在这里担任革政局总监,负责指导高昌的新政工作,端的是位高权重。 得知老朋友到来他亲自迎接,并带着约翰·胡斯参观了一圈。 高昌的情况自然是很差的,别说和关内比,就连敦煌等地都远远不如。 但他在这里感受到了一股生机勃勃的气息。 汉人和土人百姓混居,双方关系非常和睦,就如一家人一般。 大家住的房子很简陋,但屋内装饰却相当不错。 框里有馒头,碗里也能见到油腥。 大家脸上洋溢着的笑容,说明对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满意。 最让约翰胡斯关注的,是汉土关系,大明是如何解决族群差异的? 仔细了解过后,他就发现了端倪。 四个字,自古以来。 拿出史书,全是在讲自古以来西域就是华夏领土,当地土民就是华夏的一份子。 只不过后来迁徙到了这里。 这些历史还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发生过的。 有了这个基础在,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 这让约翰·胡斯再次赞叹,华夏真是一个古老强大又伟大的文明啊。 队伍停留几日后,他们再次出发一路向西。 天气逐渐变冷,大家开始穿上了厚衣服。 但寒冷的天气不但没有成为阻碍,反而让他们每天能走更多的路。 原因很简单,天气热的时候,他们必须要时不时的停下来乘凉。 尤其是中午更是必须歇息。 天热出汗多,还要携带更多的水。 天气冷就简单了,一整天都可以用来赶路。 出汗少对水的消耗就少很多,携带的物资就能少上许多。 约翰·胡斯一路上依然在关注着各地情况。 他发现,走出高昌之后,汉人和土人的关系就比较紧张了。 越往西走这种关系就越紧张。 而且这里的土人非常害怕汉人,如果双方不熟悉,土人往往会远离汉人。 详细了解过后,他才知道原因。 高昌一直信仰佛教,又靠近河西走廊,与华夏关系更近,双方融合的就很好。 高昌以西的土人,在很早以前就被统治者强制该信伊教,在文化上与华夏越来越疏远。 等到大明重回西域,这种疏远就变成了隔阂甚至仇视。 不少土人杀害汉人百姓。 然后那位大明的晋王朱棡就下达了一条霸道的命令,凡有汉人遇害,方圆十里鸡犬不留。 就连路过这里的人,也会被一一揪出来杀掉。 当然,后续还做了一些补充条款。 比如找到凶手可以赦免他们之类的。 一开始还有些不服气的人谋害汉人,然后明军出动执行了屠杀任务。 几次之后,就再也没有人敢这么干了。 土人开始发自内心的畏惧汉人。 不敢和汉人起任何冲突,如果有汉人出现在他们居住的区域,还会派人保护,生怕他遭遇不测。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关系自然就很紧张。 不过大明并不是一味的强压,只要土人不闹事,朝廷也不会欺负他们。 还给他们等级户籍、房产,确保他们的财产安全。 比察合台汗国时期,好了不知道多少。 而且在这里大明并没有强迫改信,而

相关推荐: 山有木兮【NP】   穿成病弱师妹   母S子M   过激行为(H)   红豆   [快穿]攻略对象总是不对劲   淫魔神(陨落神)   被终极BOSS捕获的概率   娇媚娘子不谋爱,奸佞王爷借个种   重生后她娇媚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