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小说

韶华小说> 前男友 > 第35章

第35章

望徐伯伯。” 又和冯氏说了几句宽慰的话,就再次从后门离开。 怕被人瞧见堵住,他走出很远才停下来。 孙氏出现在自己家里,确实很让他意外,但也让他放下心来。 其实他自己也是第一次面对这种情况,还真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有孙氏帮忙应对,解决了所有后顾之忧。 而且可以想见的是,有她带着,自家母亲能更快的适应现在的身份。 不会因为懵懂,触犯某些规矩。 因此,他心中对徐达和孙氏更加的感激。 同时也为徐达的为人处世,发自内心的敬佩。 从来不贪功不揽权,也从不私下结交百官,更未听说过徐家有人嚣张跋扈欺凌百姓。 帮助别人,也是这么的悄无声息。 难怪朱元璋一直这么信任他,还让他镇守北平,亲自教导朱棣。 要知道,军中大将私下结交藩王是死罪。 尤其是徐达和朱棣还是翁婿关系,更是不允许私下相见的。 周王朱橚私下去见自己的老丈人宋国公冯胜,就被朱元璋严惩。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让冯胜遭到怀疑,没多久就步了蓝玉的后尘。 虽然朱橚和冯胜的案例有些特殊,但也足见朝廷对这方面的防范很严厉。 所以,徐达的待遇在大明可以说是独一份的。 这就是会做人带来的好处。 仅此一点,就值得自己终生学习。 徐达的宅院离大功坊并不远……准确说,大功坊就是因为徐达住在这里,才得名。 所以两家离的并不远,没一会儿陈景恪就来到徐府,见到了徐达。 徐达正拿着书,坐在院子里晒太阳。 面前一张桌子,上面摆着柑橘等水果,还有几样滋补品。 见到他过来,就大笑道:“哈哈,不错,你要是提着礼物来,我可就将你撵出去了。” 陈景恪摊了摊手,道:“我倒是想给您带点礼物来着,可是刚进门就被我娘和伯母给撵出来了。” “身上就带了几个铜板,只够买几个大饼。” “我一想,带着几个大饼多难看啊,还不如不带,于是就空着手来了。” 虽然他是用玩笑语气说出来的,但当时的情况确实如此。 在宫里用不到钱,他身上就几个铜板,到家之后都没来得及坐下就离开了。 想给徐达买点礼物,发现没钱,只能空着手来了。 徐达指了指凳子示意他坐下:“那你这次算是逃过一劫,又不逢年不过节的,带什么礼物。” “当然,要是逢年过节你不来给我送礼,我可是会生气的。” 陈景恪在他对面坐下,笑道:“只要您不嫌烦,我能将您家的门槛踏破了。” “背上的伤如何了,有好些吗?” 徐达咧咧嘴道:“疼,针刺的一样疼。不过听你伯母说,硬块缩小了一些。” 陈景恪点头道:“疼就对了,要是不疼才麻烦。” “硬块缩小可能是错觉,正常来说先慢慢变软,然后逐渐缩小。” “就算痊愈,硬块也可能无法完全消除,且肤色也会和别处不同。” 徐达笑道:“能捡回一条命就不错了,留点疤算的了什么。” 然后又问道:“家里这会儿很乱吧?” 陈景恪叹道:“太乱了,若没有伯母在,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今天就是特意来感谢伯父的,可惜空手来的,显得没诚意。” 徐达只是笑了笑,没有接他这个话茬,而是说道: “你年龄还小,还没到接触这些事情的时候。” “况且你的未来皆系于太孙一身,不用理外面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陈景恪知道他这是在借机提点自己,不要结交乱七八糟的人,感激的道: “谢伯父提点,我知道该怎么做。” 响鼓不用重锤,徐达自然也能看出他听进去了,心下更是赞赏。 小小年纪就懂得收敛,能耐得住寂寞,仅此一点就超过了大多数人。 接着两人就闲聊起来。 他们都不是笨人,话题从不涉及朝堂,多是一些个人趣事。 再就是徐达讲述边关战事,讲一讲行军打仗的要领。 陈景恪也是看过《武经总要》的,现在有了徐达亲自指点,对军事有了更深的了解。 两人正说的投入,就听有人大笑道:“哈哈,你们两个说什么呢,这么高兴。” 这熟悉的声音传来,两人愣了一下,连忙起身: “上位。” “参见陛下。” 朱元璋挥手让随从退下,径直来到这里坐下:“坐坐坐,别客气。” 然后拿起水果就开始剥皮:“这柑橘饱满多汁……你们也吃。” 徐达和陈景恪都哑然失笑。 第89章 大明二代目第一人 来自徐达的友谊,很突然很意外,但又是那么的自然。 就好像是两家邻居,你来我家串门,我去你家串门。 期间没有发生什么惊心动魄的事情,就这么串着串着,关系就好起来了。 而且他们还是在朱元璋的目光下,建立的关系,免去了不必要的猜忌。 陈景恪认为,这是他揭皇榜以来的第二大收获。 第一大收获自然是成为伴读,和朱元璋一家子搞好关系。 所以在休假这几天,他没少往徐达家里跑。 期间自然也和徐达的几位子女结识,其中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 一个是徐达的二女儿徐妙清,才六七岁的年纪,就伶牙俐齿,刁蛮任性。 在得知她的生母,是被朱元璋下旨杖毙的谢氏之后,陈景恪就对她敬而远之。 毕竟,江湖传闻谢氏竟然敢对马皇后不敬,属实有点逆天。 第二个就是徐达的三女儿,今年才只有三岁。 但她的名字叫徐妙锦。 历史上有名的才女,且对她的评价全是赞美之词,朱棣对她都倾慕不已。 后来她姐姐徐皇后(徐妙云)病故,朱棣一度想将其纳入宫中封为皇后。 徐妙锦婉拒,后出家为尼。 如果她的年龄再大上几岁,陈景恪绝对会厚着脸皮,托媒人上门求亲。 至少先订个婚再说。 只可惜,她年龄太小了,他还没那么变态。 印象最深的第三个人,就是徐达的长子徐允恭,也是一位青年才俊,颇有其父之风。 徐允恭就是徐辉祖。 为了避朱允炆名讳,才改的后面的名字。 这一世朱允炆估计是没机会当太孙了,朱雄英的名字又是特例。 所以,徐允恭也大概率不用改名字了。 对他,陈景恪有着天然的好感。 和他的身份无关,而是前世的遭遇。 徐允恭年轻时就展露出不凡的才华,深得朱元璋器重。 先后前往常德、湖广、陕西、凤阳等地整训军备。 还训练过海军,防备倭寇。 甚至,去国子监考核过国子师生的学业。 朱元璋还让他陪伴在朱允炆左右,以培养感情。 可以说,他就是老朱留给朱允炆的班底之一。 徐允恭也没有愧对老朱对他的信任。 朱允炆要削藩时,他力主将朱棣的三个嫡子,扣押在应天。 即便这个三个孩子是他的亲外甥。 可惜黄子澄反对,朱允炆就将三个人质全放走了。 然后朱棣就反了。 建文三年,李景隆大败损兵十余万,他为全军断后,完美完成任务。 建文四年,在朝廷无将可用的情况下,他临危受命披甲上阵。 在齐眉山数次击败燕军,斩杀朱棣旗下大将数人。 适逢盛夏酷暑难当,燕军久攻不利逐渐势颓,建文军扭转局势的机会似乎就在眼前。 然后,历史上演绎过无数次的经典桥段来了。 有人进谗言,说徐允恭乃燕王朱棣的大舅子,所以不肯尽力作战,否则燕军早就败了。 于是朱允炆以‘燕军已败,京师不可无良将防守’为由,一纸诏令将其召回。 燕军兵临长江畔,徐允恭以手中仅有的水师,数次击败燕军水师。 使燕军无法渡江。 然而朱允炆根本就不信任他,将水师交给了大将盛庸。 盛庸再次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朱允炆的愚蠢。 没多久就遭遇大败,将水师全部送给了朱棣。 朱棣由此渡过长江天险,顺利拿下应天。 在这种情况下,徐允恭依然拒不投降。 朱棣念及他是徐皇后的亲弟弟,只是削去他的爵位,勒令在家中禁足。 但他的爵位,依然由他的儿子继承,并传承了下来。 徐允恭的表现,可以说允文允武,水战陆战皆通。 且为人忠诚,私德无亏。 陈景恪私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开国功勋二代目第一人。 只可惜效忠错了对象,最后落了个凄惨下场。 对他,陈景恪可以说神交已久,只是一直没找到机会结交。 总不能跑到人家面前,说我看好你,咱俩做朋友吧。 不被人当傻子才怪。 现在有了这个机会,他自然不愿意错过。 一开始徐允恭以为他就是医生,虽然很尊重,但并无结交之意。 接触了几次,才知道陈景恪的才能不只限于医术。 心下不禁有些汗颜,觉得自己小瞧了人,反而开始主动和陈景恪结交。 两人一个有心一个有意,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陈景恪很清楚自己的身份,所以找了个机会,将朱雄英也拉了进来。 徐允恭一开始碍于身份,很是拘谨。 但熟悉后发现,朱雄英年龄虽小却有雅量,且非常聪慧能力极强。 于是慢慢放下了心中的提防,正式接受了他的加入。 至此,三人小群体成功组建。 徐达自然也是乐见其成的,对陈景恪更加的欣赏,态度也更加亲切。 这一切自然逃不过朱元璋的眼睛。 直到此刻,他才露出满意的笑容:“陈景恪确实是个懂事之人,不枉咱让他当乖孙的伴读。” 马秀英也认同的道:“允恭是开国功勋子弟里最出色的,之前我还在想,让他给英儿当护卫统领。” “现在他们能玩到一起,倒也省了我们许多麻烦。” 朱元璋点头道:“确实,允恭和天德简直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不论能力还是人品,都足堪大任,稍加培养必为朝廷栋梁。” “而且有他在一旁牵制,咱也不用担心陈景恪走歪路了。” 马秀英没好气的道:“你成天就知道怀疑这个怀疑那个,累不累啊。” 朱元璋也不生气,说道:“咱家总要有个坏人吧,你和标儿、乖孙都是宽厚之人,那就只能咱来当这个坏人了。” 马秀英眼中闪过一丝疼惜,拉住他的手说道:“哎,让我说你什么好呢,这样多累啊。” 朱元璋咧嘴笑道:“咱是男人,累点算啥。只要妹子能理解咱,不怪咱,再累都没关系。” 时光流逝,很快就到了十一月下旬,科举黄榜公布。 准确的说,是明经科黄榜公布。 算科是没资格上榜的,也没资格参加殿试,更没有资格参加恩荣宴。 考生纷纷去看榜,名列其上的欣喜若狂,名落孙山的如丧考妣。 还好,明年二月份会有一场正科,本次没考上的,也不至于无法自拔。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明年二月份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这些和陈景恪都没有关系,他关注的是算科。 果如程一民所言,算学班两年以上的学子,全部被录取。 民间算科考生,总共一百一十九人,录取七十三人。 这个录取率,绝对能让明经科的考生羡慕死。 当然,他们并不会表现出来,甚至还会贬低几句。 然而有句话叫口嫌体正直,朝中官吏纷纷利用恩荫名额,将家中子弟送入国子监算学班。 本来都招不满人的算学班,很快就爆满了。 没能将子弟送进来的人,一边酸溜溜的说算学低人一等,一边暗中懊悔为何不快点行动。 陈景恪也变得忙碌起来,不是因为算学班,而是诸藩王陆续回京述职。 朱雄英作为太孙,又是晚辈,为了表示对藩王的尊敬。 好吧,就是为了拉拢藩王,决定亲自出城迎接每一位王叔。 陈景恪作为伴读,自然要跟在身边。 不过还好,徐允恭也被一块拉了过来,他倒也不会无聊。 在相继接了几位藩王之后,终于迎来了一位重量级人物。 燕王朱棣。 第90章 朱老四有大帝之姿 月前迎接徐达的码头,同样的位置。 朱雄英、陈景恪和徐允恭三人,吹着冷飕飕的江风,等待着目标人物的出现。 陈景恪紧了紧身上的棉衣,心中暗骂。 谁他娘的说南方冬天不冷来着,到长江边吹吹风再说。 徐允恭见他如此,就笑道:“冷了?我有个法子可以让你不冷,要不要听?” 陈景恪跺了跺脚:“除了将你的棉衣让给我,别的法子我都不感兴趣。” 徐允恭直接转过身:“那你继续冻着吧。” 想起前世他和朱棣的故事,陈景恪嘿嘿一笑,问道: “老徐啊,你觉得你姐夫这个人怎么样?” 朱雄英也好奇的侧过头倾听。 “燕王?”徐允恭想了一下说道:“我上次见他还是两年前,那时他便弓马娴熟、精通军事。” “听我爹说,这两年他在北平带兵颇有章法,再磨砺几年必能独当一面,成为一员大将。” 陈景恪心道,徐达在评价自己女婿的时候,还是有些保守了啊。 朱老四的上限何止是大将啊。 不过对这个答案他很不满意,追问道:“你不对劲儿。” 徐允恭不解的道:“我哪里不对了?” 朱雄英顿时就知道他要搞事情,也不提醒,乐呵呵的站在一旁看热闹。 陈景恪一脸严肃的说道:“燕王是你的姐夫,你点评他的时候,就像是在说陌生人一般。” “不对,很不对劲儿,莫非你对他有意见?” 徐允恭连忙解释道:“这话可不能乱说,燕王虽然是我的姐夫,但更是大明亲王,我岂敢对他不敬。” 陈景恪看他着急的样子,顿时就没了兴致,叹道:“你这家伙实在无趣,我怎么就和你成朋友了。” 朱雄英在一旁笑了起来。 徐允恭哪还不知道他在开玩笑,气的咬牙道:“混蛋,别以为太孙在,我就不敢揍你。” 陈景恪耸了耸肩,目光不经意间扫过江面,脸上露出喜色: “快看,燕王的船队。” 徐允恭根本就不信:“别想骗我,我不会再上你的当,今天非要教训你不可。” 朱雄英拍了拍他的手臂,提醒道:“四叔真到了。” “啊?”徐允恭转头看去,果然发现江面上出现了五艘大船,其中一艘上竖着两面旗帜。 一面绣着四爪金龙,一面写着‘燕’字。 只看旗子就知道,除了朱棣不会有别人了。 当下恨恨的对陈景恪说道:“算你运气好,这次就先放过你。” 陈景恪得意一笑,并没有将这话放在心上。 他心里却很清楚,徐允恭被骗并不是愚钝,而是没想到会有人拿亲王开玩笑。 正如徐允恭所说,燕王是他姐夫,但更是朝廷亲王,两人的身份天差地别。 岂能轻易拿来开玩笑? 哪怕是无伤大雅的玩笑,也不会轻易去开。 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反而是陈景恪自己有问题,受前世的影响,内心缺了一些对皇权的敬畏。 这种习惯真的很难改变。 不过他并不会轻易表露出这种思维,只有和信任的人,才会开这种无伤大雅的玩笑。 很快船队靠岸,当先下来一队护卫维持秩序。 随后走下一人,头戴金冠,身着玄袍,腰束玉带,脚踩革制战靴。 虽然离的远看不清样貌,但依稀能看出国字脸轮廓。 陈景恪顿时就知道,这定然是燕王无疑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先入为主,他觉得朱棣踏步之时,有龙行虎步之姿,隐然带起风卷云涌之势。 望之使人心折。 朱老四有大帝之姿,陈景恪心中没来由的冒出了一个前世的梗。 然后他看了看其他人…… 嗯,确定了,是江风吹的。 朱雄英可没那么多杂七杂八的想法,看到朱棣下船就迎了上去,兴奋的道: “四叔,我在这里。” 朱棣扭头看来,惊讶的道:“雄英?你怎么在这里?” 朱雄英站在他身边,亲昵的道:“我来接四叔啊。” 陈景恪和徐允恭也跟了上来,行礼道:“拜见燕王。” 朱棣没有理他们,而是责备的道:“你这样出来多危险啊,你身体也不好,江风这么大,再吹出病来可怎么办。” 说着就将自己外袍脱下来,裹在朱雄英身上。 朱雄英没有拒绝,任由他行动,嘴里傻笑道:“我现在身体好的很,四叔你别小瞧人。” 朱棣轻轻拍了一下他额头:“小小年纪,就学会犟嘴了,看打。” 这时,一名雍容华贵的妙龄少妇,手里牵着一个四五岁的小胖墩,从船上款款走出。 见到这一幕,嗔怪道:“你虽是燕王,但雄英现在是太孙,你莫要再随意打他。” 见到他们,朱雄英眼睛一亮,几步走过去:“四婶,我想死你了。” 徐妙云其实是故意说的这句话,用来试探朱雄英的态度。 太孙是君,燕王辈分高也是臣。 再说他们叔侄俩已经两年没见,虽然这个几月书信联系紧密,但谁也不知道朱雄英的真实想法。 万一他很在乎君臣身份呢? 现在见他还是如之前一般,心中的担忧彻底放下。 朱棣自然知道自家媳妇的意思,还给了她一个得意的眼神。 看吧,我就说了雄英不会变的,你就瞎担心。 徐妙云只是淡淡的瞟了他一眼,笑着对朱雄英道: “什么想死我了,你这孩子一年没见,怎么学的这般顽皮。” 朱雄英嘿嘿笑道:“我说的都是实话吗……哎呦,这是小炽吧,怎么吃这般胖了,大哥都抱不动你了。” 朱高炽毕竟年幼,一年没见已经生疏了许多。 但只是几句话的功夫,就又重新熟络起来,跟在朱雄英后面大哥长大哥短的。 陈景恪和徐允恭这才找到机会行礼: “参见王妃,见过世子。” “大姐你回来了。” 见到自己的弟弟

相关推荐: 表姑娘被退婚后   不婚(NP)   渣渣渣[快穿]_御书屋   余生请多指教顾医生   姐夫先听我解释   敛财人生之新征程[综]   亡主   叶老师家的小学妹   弄玉   兜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