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下了重担,浑身轻松。 这样也好。 自己也不用再左右为难了。 其实洪武年间,对驸马的防备还没那么严重。 宁国公主的驸马梅殷,可是朱元璋的托孤大臣之一。 自己和太孙一起长大感情深厚,娶了公主也不是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福清公主也不是骄纵的性子,夫妻应该能处得来。 想到这里,陈景恪做出感激的样子,道: “皇恩浩荡啊,我这就去求陛下赐婚。” 朱雄英乐了,说道:“现在知道着急了吧,还给我矫情啊。” “别去找皇爷爷了,先去找皇祖母吧,她也有话要对你说。” 陈景恪立即说道:“走,咱们去给皇后请安去。” 两人一路来到坤宁宫。 马皇后正在院子里晒太阳,见到他们一起进来,就笑了: “我就猜到,你一回宫就会到我这里来。” 陈景恪不好意思的道:“什么事情都瞒不过娘娘。” 马皇后对他的态度明显更加亲切,指了指对面的石凳: “以后也不是外人了,别那么拘谨,坐吧。” “谢娘娘。”陈景恪在一个石凳坐下。 马皇后又问道:“你肯定没把此事告诉你父母吧?” 陈景恪说道:“我也不知道此事能不能成,怕他们空欢喜,就没敢告诉。” 马皇后颔首道:“我就知道……你娘是个明事理的人,若是知道了此事,又岂会七八天都没表示。” 陈景恪羞愧的无地自容,这事儿确实是他的疏忽。 上辈子都没犯过这样的失误,没想到穿越了给整这么一出。 他也没办法解释,只能假装年轻不懂事。 马皇后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也并未怪罪他,而是说道: “既然都同意了,有些事情我需要叮嘱你一二。” 第151章 这画面不对啊 陈景恪连忙坐好,说道:“娘娘,您说。” 马皇后挥挥手让伺候的人退开,才说道: “有些话陛下不方便说,但以你的聪明应该能想到是什么意思。” “陛下已经拿出了诚意,也希望你勿要忘记当日之言。” 她说的是陈景恪刚回京那天,在乾清宫和朱元璋的那一番对话。 朱家保他平安富贵,他为大明效力。 陈景恪自然也知道,当即就右手指天,道: “陈景恪绝不忘当日之言,若有违背必死无葬身之地。” 古人是很看重誓言的,见他毫不犹豫就发下毒誓,马皇后很是欣慰: “好,陛下没有看错你。” “还有一事,虽然公主下嫁了,但皇家的颜面还是要保留一些的。” “有了福清,你不能再纳妾了。” 陈景恪刚想说什么,马皇后就先一步道: “陛下也知你陈家三代单传,对子嗣尤为重视。” “且你身边只有福清一个女人,也多有不便。” “她下嫁之时,会携带两名侍女,陛下允你将她们收入房中。” “但不可对外声张,你可同意?” 陈景恪苦笑道:“其实臣的心思不在男女之事上,有公主一人足矣。” 马皇后并不相信这话,只以为他在表忠心,男人哪有不想三妻四妾的。 不过对陈景恪的表现,她很满意就是了。 不管是表忠心也好,还是真的如此想也罢。 有这个态度,肯答应了此事就好。 “那就剩最后一件事情了,你是想将婚期放在今年,还是等明年?” 陈景恪顿了一下,马皇后行事真是果断,毫不拖泥带水。 既然把事情敞开了说,那就直接办妥当,不给人留任何反悔的余地。 “额……但凭娘娘做主。” 马皇后笑道:“明年福清十五岁,正好嫁人,就这么定了吧。” 陈景恪自然不会推迟,也不能推迟。 法律规定女子十六岁及笄必须成婚,否则就要缴纳双倍人头税,再不成婚就要处罚其父母。 年龄再大一点还不结婚,官媒就会出手强行拉郎配,到时候下场会更惨。 除非是家中至亲去世需要守孝,才不会被处罚。 当然,这仅针对普通百姓,家里但凡有点关系的,官媒都不敢上门。 作为皇家,有些事情是需要做出表率的。 大明公主一般都是十五岁成婚。 陈景恪要是提议推迟,必然会被误会心不诚。 明年就要成婚了?陈景恪意识竟有些恍惚。 确实很突然,之前没有任何征兆,返回应天才几天,就确定了终身大事。 “娘娘,接下来怎么做,要找个媒人来提亲吗?” “哈哈……”马皇后笑的眼泪都快出来了: “平时看你挺聪明的,遇到自己的终身大事,怎么就这么糊涂了。” 陈景恪挠了挠头,这事儿和聪不聪明没关系,主要他也没娶过公主啊。 “订婚不是需要三媒六证吗?” 马皇后笑道:“虽说皇家成婚与民间大体相同,但细节还是有所不同的。” “订婚之事就与民间不同,只要陛下当众言说,此事就算是成了。” “正式赐婚的旨意,要等到你们成婚前夕才会颁布。” 陈景恪尴尬的道:“那就好那就好……” 民间要求三媒六证交换婚书,是怕有人耍无赖不承认。 皇帝金口玉言,当众说出这事儿,是没办法不承认的。 朱标和常妃的亲事,就是老朱和常遇春口头定下的。 前朝类似的事情也很多,比如李世民允诺,要将新城公主嫁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 也只是口头承诺。 虽然后来悔婚了,但也没有耍无赖不承认有这回事儿。 因为这事儿,他没少被人喷。 朱元璋只要当众,将他和福清公主的婚事说出去,事情就算是成了。 今天丢人太多,陈景恪已经不想再谈这事儿,转移话题道: “不知迁都和黄河改道之事,陛下准备的如何了?” 马皇后说道:“陛下正和群臣商议此事……” 谨身殿,正在召开一场扩大会议。 皇帝朱元璋和太子朱标主持,二十余位文武重臣参加,此时大家正在讨论的是应不应该迁都。 迁都历来是大事,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而且反对的不只是南方人,支持的也不全是北方人。 他们反对的理由也很充分,大明京畿放在应天已经十七年,事实证明没有任何问题。 且北方贫瘠,京城放在洛阳,还需要从南方调运粮草物资。 迁都就是劳民伤财,没有任何意义啊。 发现反对的人竟比想象中还要多,更加坚定了朱元璋迁都的决心。 才立国十七年,这些人就已经习惯了京畿在应天,再过几年阻力只会更大。 不过还好,李善长等开国功勋都还比较清醒,是支持迁都的。 有他们支持,还能压住保守派。 人群的末尾,白英如局外人一般,看着激烈讨论的群臣。 事实上,在这件事情上,他确实是局外人。 一开始讨论的话题是黄河改道之事,本以为说服群臣会很困难。 为此,他准备了许多东西,将各种资料倒背如流。 然而,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当他提出黄河应该改道的时候,没有任何人反对。 他还以为群臣比较谨慎,不想轻易发言。 心中还感慨,果然不愧是中枢大佬,就是稳重。 等拿出具体的改道方案,本以为会有人反对了吧? 确实有人提意见,问他如果改道失败怎么办?有没有相应的补救措施。 他本以为质疑来了,就拿出了自己的补救方案。 只是刚讲了大概,还没等他深入,群臣就一致表示: 方案完善,可行,通过,就这么办了。 这下将他给整懵了。 什么意思?质疑呢?反对声音呢? 这么大的事儿,不应该经过一轮又一轮激烈讨论,才最终确定吗? 怎么就问了几个问题,就全员通过了? 合着我那么多资料,全都白准备了? 关键是,这也太儿戏了吧? 更让他感到不敢置信的是,皇帝准备让他当水部主事,负责黄河改道工作。 这可是正儿八经的正六品要职,从一介白身,直接提拔成正六品。 他都不知道这属于连升多少级了。 本以为群臣会反对。 确实有人反对,但不是嫌官职太高,而是觉得太低了。 黄河改道这么大的事儿,哪是一个水部主事能管的来的。 至少也应该给一个员外郎。 这可是从五品高官。 别看一个是正六品,一个是从五品,好像就差了一级。 实际上两者天差地别。 六品依然属于低级官员行列,五品则迈入了中高级行列。 看似一小步,实则是一道巨大的门槛。 大多数官吏,一辈子都被挡在这道门槛之外。 现在这群大佬竟然主动打破规则,要让他一步登天,成为从五品的高官。 还要将黄河改道这么大的事情交给他。 这太儿戏了吧? 莫非平时这些大佬,就是这么决定国家大事的? 很快他就发现,并不是。 这群人不正在为,应不应该迁都打嘴仗的吗。 这才是他想象中的画面啊。 可为何黄河改道这么大的事情,就这么轻易通过了? 还是说,他们根本就不重视此事? 可这不可能啊,治黄向来是朝廷的头等大事。 如果不重视,自己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又怎么会突然就变成从五品水部郎中? 从震惊中清醒过来,他终于想通了一切。 其实大家心里,早就默认黄河改道之事,只是需要一个人站出来扛事儿。 他恰好站了出来,还拿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关键是,他能出现在这里,就代表着皇帝已经同意。 那他们又何必做那个恶人呢? 顺水推舟,将这个没人敢碰的脏活累活,甩到他头上。 失败了,责任是他白英的。 成功了,功劳大家分。 想通了这一切,他心中不禁苦笑。 果然,能在位列中枢的大佬,没有一个是简单的。 只有自己这个闯入者,还懵懵懂懂的。 但……那又如何,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吗。 就算坠入地狱,也要让黄河回归故道,改变山东的困境。 大殿,关于要不要迁都的争论,已经进入白热化。 一直旁观的朱标,见实际差不多,终于站了出来。 “诸位说中原贫瘠……却忘了秦汉隋唐,靠着中原的物产,就养活了数千万人。” “我知道你们想说,今时不同往日,现在的中原确实不如往日。” “但莫要忘了,黄河回归故道,河南南部、山东大部、北平南部(包含今河北南部),都将重新富庶起来。” “淮水流域的情况也将得到改善,不但不用朝廷赈济,还能提供大量的赋税。” “如此一来,就可以减少对南方的粮草的需求,从而减轻南方百姓的压力。” “况且,黄河回归故道之后,也更加便于行船。” “漕运船只走大运河入黄河,转伊洛二水直达洛阳,也非常方便。” “在这种情况下,将新都放在洛阳,也并不会增大多少漕运压力。” “而将新都放在这里的好处,方才诸位也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就不再赘述。” “我要补充的是,洛阳当前的实际情况。” 接着,他就将洛阳周边的详细数据,一一拿出来。 从土地到人口到经济,再到交通…… 这都是他实地考察得来,可以说非常详尽。 他没有提恢复隋唐运河的事情,现在提反而会增加群臣的担忧。 等迁都完成,修改运河路线,就成了必然之事。 “洛阳乃十三朝古都……从各个方面,都比应天更适合当大明都城。” “迁都,眼下来看确实有些劳民伤财。” “但从长远来看,却利大于弊。” “诸位皆朝中重臣,目光当放的长远一些,为将来计,为子孙计。” “莫要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最后因小失大。” 他这一席话可谓是一锤定音,确定了迁都大基调。 纵使还有人心有不甘,也不敢在说什么。 现在才洪武十七年,老朱威势正盛,大小事务一言可决。 迁都的事情,连朱棣都能无视群臣自行决定,更何况是他。 之所以把大家喊过来讨论,不过是为了统一思想。 毕竟这不是一件小事,营建新都也需要方方面面配合。 统一了思想,才好办事。 在朱元璋和朱标没有发话的时候,大家还能讨论一下,发表各自的意见。 现在朱标亲自站出来表态,并且还很给面子的做了详细的讲解,就代表着讨论就此结束。 迁都已成定局。 接下来话题就变成了,由谁去营建新都。 大家都不敢轻易发表意见。 尤其是李善长,那叫一个尴尬。 洪武二年,朝廷曾决定将都城放在凤阳。 负责新都营建的就是李善长。 然后在他的管理下,凤阳新都营建工作彻底变成了一个烂摊子。 打着修皇城的幌子坑害百姓,贪污国家钱粮,压榨工匠…… 足足修了六年,凤阳皇城都没修建完成。 洪武八年,不堪压榨的工匠开始罢工,朱元璋才知道事情已经烂到这个地步了。 感觉事不可为,就下令停止修建凤阳皇城。 就这么说吧,也就老朱念及李善长的功劳,没有追究他的责任。 否则都不用等他牵扯进胡惟庸案,就凭这一件事情,他有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他有没有贪不重要,整个工程烂成这个样子,他这个总负责人难逃干系。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谁还敢接手这个活儿? 其实朱元璋也不放心将这么大的事情交给他们。 除了因为上次的教训,还有一个根本原因。 这次修建新都,他是准备动用军户的。 这些人大多都经过军事训练,给一把武器就是军队。 只有特别信任的人,才能担任这个职务。 还有谁比太子朱标,更让他信任的吗? 没了好吧。 当年将凤阳皇城营建工作交给李善长,那是因为太子还年轻。 现在朱标年龄够了,能力也毋庸置疑。 交给他最合适不过。 到时候咱坐镇应天,标儿坐镇洛阳,一南一北保准出不了事。 而且皇位早晚是标儿的,由他亲自为自己营建一座新都,也有特殊意义。 所以,朱元璋当即就宣布:“洛阳新都营建,由标儿亲自主持。” “咱决定,抽调二十万军户,参与新都营建。” 听到前半句,群臣都如释负重。 太子负责好啊,出了事儿也怪不到我头上。 但听到后半句,所有人都大惊失色。 “陛下,万万不可啊。” 第152章 两个亿啊两个亿 陛下这尼玛是疯了吧? 这是群臣听到朱元璋说,要用二十万军户修建新都时的第一想法。 这么多人,造反都够了。 二十万军户,可不是二十万军队。 军户是按照一户人家来算的,就以一户五口人计算,就是百万人。 其中大部分还都接受过军事训练。 你当初造反的时候,实力都没这么强好吧。 这么多人聚在一起,用脚趾头想都知道有多危险。 还让他们去做徭役修都城,这是逼着他们造反啊。 别说是派太子过去主持工作,就算你亲自过去,都够呛能镇得住。 这时候就算是最有私心的人,也是拼命的反对。 这一刻,所有人奇迹般的达成了一致意见。 众人的反应,朱元璋早就预料到了。 他就是造反起家的,岂会不知道这么做的后果。 就是故意说出来吓唬一下众人而已。 “众卿勿急,咱会在洛阳划出一部分荒地,租给他们耕种。” “等新都建成,这些土地就归他们所有。” “并将他们的军户籍,改成民籍,诸位以为此法是否可行?” 众人顿时鸦雀无声。 等等,陛下这是什么意思? 新都建成,就能脱离军户身份变成民籍,还在都城附近分配良田。 而且还是先将田分到手里,然后才去干活。 还不用担心朝廷事后耍赖。 如果是我,我会不会答应? 艹,还用考虑吗。 别说修一个新都,就算连黄河改道一块干了,都愿意啊。 谁敢阻止,我就与谁不共戴天。 这下,修新都连民夫都不用征用了。 最大的好是是啥,是皇帝成功在洛阳掺了沙子。 大明建立已经十七年,地方早就形成利益群体。 皇帝贸然将京都迁过去,等于是将自己放在了一个陌生环境。 现在二十万户训练有素,又忠于皇帝的军户,分散居住洛阳各县…… 原有的社会结构将彻底被打破。 再也不会有群体,能对朝廷形成掣肘。 可以说,这就是一石数鸟。 高,实在是高啊。 想通了这一点,众人看向朱元璋的目光,充满了敬畏。 果然不愧是靠一个碗就得天下的人,这一招实在太高明了。 如果说有问题,那就是一次性减少二十万军户。 对军队战斗力会不会造成影响,军方那边会不会有意见。 当即就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 朱元璋说道:“云南已经平定,颍川侯、永昌侯不日就将率军还朝……” “到时我大明就只剩下北元一个敌人,已经没有必要养那么多军队了。” “我大明现在有一百二十万军户,就算减去一半,还有六十万。” “若真发生大的战役,也可以用募兵的方式,临时招募军队。” “诸卿以为然否?” “嗡。”大殿再次陷入了嘈杂。 啥情况?皇帝这是要削兵了? 对此,有人欢喜有人愁。 欢喜的认为大明国土面积够大了,是时候休养生息了。 忧愁的人则是认为,国朝刚刚建立,并不是那么稳固。 远未到刀柄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啊。 但也有一些人,却选择了默然不语。 比如李善长,作为创业老战友,他根本就不信朱元璋的鬼话。 什么大明不需要那么多的军队。 这话要是朱标说……就算朱雄英说,都没有可信度。 削兵?谁信谁就是傻子。 上位肯定在打什么主意,很可能是意识到军户制的缺陷了,想要改正。 但又不好意思说,才用了这么个借口。 等着吧
相关推荐:
绿尾羊羔(校园 1v1)
耻辱任务
猎同飞坦不要背叛_np文
湿卵胎化
天运贵女(全)
下课后的契约
异常乐园
处女劫
炮灰她嫁了豪门大佬
神级维修系统